曾国藩靖港在靖港之战 为什么会败?

曾国藩与左宗棠是故意失和的吗
[摘要]“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毋负平生”,左宗棠的这句话很好地概况了他和曾国藩的恩怨。无论怎样“攻错若石”,终究“同心若金”,“两人相期毋负平生”。曾国藩和左宗棠同为晚清重臣,同为湘人,又同属湘军,有颇多相似之处。他们曾一度倾心相交,但却最终失和,史称“曾左交恶”。那么两人为何失和呢?最有意味的一种说法是他们的失和是故意的,二人为免遭朝廷嫉恨、打击而联手演戏。这种说法以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为代表。真的是这样吗?曾国藩像 东方IC 资料图曾左失和左宗棠和曾国藩原本“情意孚洽之至”:是左宗棠力邀曾国藩出山主持团练,是曾国藩推荐左宗棠带兵打仗,两人还曾于1860年春密谈二十余天。此后,虽然在用兵、用人上有过一些纷争,但总体上看他们还是互相尊重、支持,合作也非常紧密、共赢。左宗棠曾率军在1861年化解祁门危机救了曾国藩,曾国藩则于 1860年保举左宗棠担任了浙江巡抚。就在左宗棠和曾国藩平起平坐不久,两人突然失和。1864年6月,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终于用大炮轰开了南京城门,宣告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基本被扑灭。朝廷上下额手称庆,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是清朝文人封侯的第一人。可就在此时,左宗棠却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称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并没有被抓住,从南京逃出来的太平军也有很多。而之前,曾国藩的奏折则称洪天贵福已经“积薪自焚”,南京叛军已被剿灭干净。慈禧太后看到左宗棠的奏折后勃然大怒,责问曾国藩,让他查清楚到底逃出多少太平军,并从严处理防范不力的将领。对此,曾国藩一方面积极为自己辩解,另一方面则向朝廷举报,说左宗棠当年打下杭州城时也有数万叛军逃出,而他上奏称只有几千人。对于曾国藩的反咬,慈禧太后下旨道,左宗棠如实举报属于公事公办,且让曾国藩向左宗棠学习,“朝廷所望该督者,至大且远……”朝廷对左宗棠的明褒、对曾国藩的暗贬使得两人从此绝交,“彼此不通书问”。左宗棠像 东方IC 资料图曾左主动失和?左宗棠为何“忘恩负义”要举报曾国藩呢?曾国藩为何又对此小题大做、不依不饶呢?就因为这点小事而导致两人失和?这些看起来似乎都很蹊跷,不符合两人素以道德文章名重天下的大臣身份,也不符合两人情深义重的交往历史。因此,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认为两人失和乃是假象,是一种保全自己的策略。左景伊的一个证据是,左宗棠曾在给儿子左孝威的信中说,他和曾国藩“从前彼此争论,每拜疏后,即录稿咨送,可谓鉏去陵谷,绝无城府”。从前两人每次争论国事向朝廷上奏后,总是将奏章送给彼此看。这说明,两人的互参内容彼此知晓,不会因此大动干戈,而之所以就此断交乃是演戏给朝廷看,以免朝廷猜疑。“三千里长江上下,无一不挂曾字旗”,曾国藩的势力当时正如日中天,且已有部下簇拥他自立,清廷对此不免忧虑重重。那时,全国的军事势力几乎全部控制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手中,而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学生肯定会支持曾国藩,如果左宗棠再联手曾国藩,则清廷危如累卵。因此,当时便有官文、僧格林沁等满蒙重臣受命监视曾、左、李三人动向。“功高震主,过河拆桥”的道理,曾国藩和左宗棠都很清楚,因此他们主动失和,便能免了朝廷的担心,也便能各自自保。这便是左景伊的推测、论证。曾左为何失和?左景伊的推测貌似很有道理,历史似乎也验证了其合理性。“曾左交恶”后,左宗棠受到重用,后来朝廷竟然放心地派他率领八万大军平反新疆回乱,曾国藩也得以位极人臣而善终。曾国藩、左宗棠两人还“暗地”里互相支持、欣赏。左宗棠平反西路捻军、新疆回乱时,是曾国藩把刘松山、刘锦棠等老湘营交给左宗棠,给了左宗棠很大支持。曾国藩还低调地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左宗棠平定西捻时则曾上书清廷:“臣以此服国藩知人之明,谋国之忠,实非臣所能及。” 曾国藩死后,左宗棠赠送挽联写道:“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毋负平生。”见到曾国藩的儿子曾纪鸿,还“以三百金赠之”。但左景伊的推测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左宗棠向来刚直,断不会为自保而演戏,即使演也只能演得了一时,演不了一世。左宗棠晚年以骂曾国藩为乐事,每天大骂小骂不断,有时骂得连客人都听不下去而逃走。曾国藩虽然自觉“拙于口而钝于辩”,对此只能“以不诟不詈不见不闻不生不灭之法处之”,但也是不能原谅左宗棠。“我平生最讲求的就是‘诚信’二字,他居然骂我欺君”,曾国藩晚年对左宗棠当年举报他的事还是耿耿于怀。即使当初真是左曾二人联手演戏,在曾国藩主动裁军后,已不构成对朝廷的威胁,那么这出戏也不必没完没了地演下去。笔者认为,曾国藩、左宗棠两人的失和,其实最主要问题应该出在左宗棠的性格上。他个性太强、锋芒毕露,见不得曾国藩造假。而且,左宗棠一向心高气傲,目中无人,自称“今亮”(诸葛亮),有些看不起曾国藩。当年,曾国藩领军的首战——靖港之战——一败涂地,跳水自杀被救起后就一蹶不振,被左宗棠一通大骂。曾国藩后来借口父亲去世要守孝,先斩后奏径自回家,又被左宗棠连去五封信痛骂。这样的“第一印象”,使得左宗棠始终缺乏对曾国藩应有的敬意,何况后来两人都是督抚大臣,谁也不服谁失和后都不肯低头和好。其实,在“曾左交恶”之前,两人已有不和。曾国藩曾经有个部下叫王錱,他自负有才且办团练资格老,一直不服曾国藩的管教。后来,王鑫干脆自己带队离开了曾国藩,服从湖南巡抚骆秉章的指挥,并与时任骆秉章师爷的左宗棠过从甚密。曾国藩靖港之战失利时,恰好附近的王鑫率部歼灭了一些太平军。随后,骆秉章的奏折中报告了曾国藩在靖港的战败,还报告了王鑫的胜利,这让曾国藩颇为不快。这份奏稿最后的定稿人就是左宗棠,因此,曾国藩对左宗棠很有意见,很多人认为这是曾国藩与左宗棠失和的最初起源。“私交虽有微嫌,于公谊实深敬服,故特奏请奖曾,以励疆吏。大丈夫光明磊落,春秋之义:‘笔则笔,削则削’;乌能以私嫌而害公谊,一概抹杀,类于蔽贤妒能之鄙夫哉!人之以我与曾有龃龉者,观此当知我之黑白分明,固非专闹意气者矣。”同治七年,左宗棠写给儿子的家书中如此概述自己和曾国藩的关系。这句话其实也道出了他与曾国藩失和的原因,乃“我之黑白分明,固非专闹意气者”,是他黑白分明故而当年率性举报曾国藩造假;也道出了为何此后两人还暗地里“互通款曲”,是“乌能以私嫌而害公谊”也。至于左景伊的证据“从前彼此争论,每拜疏后,即录稿咨送,可谓鉏去陵谷,绝无城府”,这是“曾左交恶”之前的事了。左景伊的“故意说”,可能一定程度上有美化曾祖父左宗棠的缘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毋负平生”,左宗棠的这句话很好地概况了他和曾国藩的恩怨。无论怎样“攻错若石”,终究“同心若金”,“两人相期毋负平生”。(文张守涛)转自澎湃新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narutochen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曾国藩战败自杀未遂 看各界朋友怎样评价?|曾国藩|战败自杀_凤凰国学
曾国藩战败自杀未遂 看各界朋友怎样评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咸丰四年(1854)四月二日,曾国藩亲帅湘军水师在湘江靖港与太平军作战,一触即溃,他且羞且惧,眼一闭脚一蹬,跳入湘江,不想活了。欲知後事如何,得讲讲他投水之前的事。这是他第一次带兵打仗,也是唯一一次----曾国藩很有自知之明,输了这一回,以后就不再干这个活了。
&资料图:曾国藩靖港水战遗址(战船)原标题:曾国藩自杀未遂 各界朋友纷纷点赞咸丰四年春,曾国藩率领刚刚组建的湘军水陆大军,自衡阳启程,开始&东征&。同时,太平军西征部队连克黄州、汉阳、汉口,随即自湖北进入湖南。三月,两军相遇,战于岳阳,湘军败退,曾国藩率师退守长沙,太平军乘胜追击,分兵攻占靖港、湘潭,形成犄角之势,准备围攻长沙。三月二十八日,曾国藩派出精锐部队赶赴湘潭救急,自己坐镇长沙,拟待收复湘潭之后再度挥师北上。四月初一日,长沙官绅建议曾国藩不必等候援救湘潭的部队,而应先行攻取靖港;曾国藩以为然,遂于四月二日,亲帅四十艘战船与八百名陆勇,进攻靖港&& 咸丰四年(1854)四月二日,曾国藩亲帅湘军水师在湘江靖港与太平军作战,一触即溃,他且羞且惧,眼一闭脚一蹬,跳入湘江,不想活了。欲知後事如何,得讲讲他投水之前的事。这是他第一次带兵打仗,也是唯一一次&&曾国藩很有自知之明,输了这一回,以后就不再干这个活了。出征前,他的两位幕客,李元度与陈士杰,发现曾国藩偷偷写好了遗书,他俩很担心,便对曾国藩说,咱俩跟您一块去,有个照应。国藩说,你们是书生,不必去,我是统帅,我去就行了。两人仍不放心,找来章寿麟(其时也是幕客),让他躲在曾国藩座船的后舱,届时随机应变,务必保证曾大帅的人身安全。 于是,当曾国藩投江,章寿麟第一时间从后舱冲出来救人。曾国藩说,咦,你怎么在这儿?章寿麟有急智,编了句谎话,说,老师你莫寻死,我来,是要报告一个喜讯,我军在湘潭大胜,先锋部队待会儿就往这边来,局面还能收拾,您千万不要就这么死了。曾国藩一听,此话有理,于是,中止自杀,随章寿麟上了船。上了岸,湘潭那边胜败如何,仍然没有准信。曾国藩找来章寿麟,再一问,才知道自己被骗了。他很郁闷,郁闷到决定再次自杀。他写了封遗书,将死期订为四月四日&&死前还要办交接,剩余多少军械、多少银两,都得交接清楚。办交接要时间,所以订好四月四日再死。 其时,左宗棠出城,来安慰败军之将,只见曾国藩仍然穿着落水时的袍子,泥巴糊漉,十分邋遢,其人则垂头丧气,要死不活,不由得哈哈大笑,说,涤公,目前局势,&事尚可为&,你要振作。曾国藩两眼发直,瞪着他,不发一语,只将交接清单及账册递过去,示意左宗棠为他办交接。左宗棠一看,挽不回心意,便拿出一封信。什么信呢?是曾国藩父亲写的信。老头子知道儿子在靖港打了败仗,专门写信慰勉,云:&儿此出,以杀敌报国,非只为桑梓也。兵事时有利钝,出湖南境而战死,是皆死所。若死于湖南,吾不尔哭也&;老头用了激将法,说你要是在湖南境内玩自杀,为父的懒得理你。但是,曾国藩犟劲上来了,老父的话也不听,仍要去死。在传统中国,一死报国,总算一件好事,围观群众可以劝一劝,实在劝不住,也没辙。巧的是,在生死关头,四月三日的夜里,湘潭传来捷报,湘军大胜,不日回援长沙。曾国藩不用死了,不禁感叹:死生有命,这话真是没说错。&资料图:《铜官感旧图》接下来,就有了《铜官感旧图》的故事。十年以后,湘军平定大乱,曾国藩封侯拜相,湘军文武也是鸡犬升天。按常情,章寿麟&&对曾国藩有救命之恩的人&&必有回报,而且,他正在两江总督曾国藩的辖区做知县,曾国藩帮他一把,实在算不上出格的事情。通常我们都这样理解,对不对?可是,至死,曾国藩一直没有关照过章寿麟。章寿麟觉得仕途没法混了,还是告老还乡吧。光绪三年(1877),寿麟从回湖南,逆江而上,从洞庭湖转入湘江,途中经过铜官。铜官在靖港对岸。晋代,此地是铜矿,政府在此设官管理,故名铜官。章寿麟泊船于此,画了一幅画,就是《铜官感旧图》。图画好後,一百多位近代史上的名人,为这幅画写文章,或赋诗,或题词作曲,密密麻麻整了一大片。章寿麟的儿子将这些序跋订成四册,题名《铜官感旧图题咏》,出版发行。 章寿麟在危急时刻救了曾国藩,曾国藩后来发达了,但他没有给章寿麟提供任何回报,大家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呢?《题咏》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每一首词,都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先看章寿麟自己怎么说。他写了自序,云:秋风乍鸣,水波林壑尚隐隐作战斗声,仿佛公之灵爽呼叱其际。因不禁俯仰畴昔,怆然动泰山梁木之感,故为兹图而记之。以见公非偶然而生,即不能忽然而死。且以见兵事之艰,即仁智勇义如公者,始事亦不能无挫,而挫而不挠,困焉而益励,垂翅奋兴,则固非公之定力不及此。至于大臣临敌,援桴忘身,其为临淮之靴刀与蕲王之泗水,均各有其义之至当焉。寿麟独立湘江,看西风吹动秋水,林木山谷呼呼有声,仿佛又看见当年曾国藩在这里指挥作战的情景。想想过去,看看现在,不禁有&梁木之感&(语出《礼记》,是说伟人逝世就像泰山崩塌,栋梁折断,令人伤感)。因为伤感,寿麟就画了这幅图。他要通过这幅画,表达&公非偶然之生,即不能忽然而死&的意思。即谓,曾国藩这等人,天生就是要平定这场大乱的,既有天命,那么,他的出生绝非偶然,同理,他的死亡也不能忽然。老天一定会让他把事情干完了,在适当的时候才让他谢幕。他不会死于靖港,即算我不救他,他也不会死,总会有人救,甚至天神显灵,护佑他,也不是没可能。寿麟很谦虚,不居功,这是他要表达的第一层意思。 其次,战事艰难,即如曾国藩这样仁智义勇的人,也会受到挫折。而曾国藩很有定力,受到挫折,他不屈不挠,陷入困境,他更加奋发。曾国藩成就功业,并不是因为我救了他,而应归功于他自己的超常定力。至于&临淮之靴刀与蕲王之泗水&,是用典。临淮,指唐代名臣李光弼,蕲王,指宋代名将韩世忠,他们身为主帅,都在战事不利的时候抱有以身殉国的决心。寿麟以李韩的案例,想要说明,曾国藩也如前代名臣一样,具有败不辱身的决心,他跳湘江,绝非作秀,而是&义之至当&。 如此,就是章寿麟对此事的看法。此外,他没多说一个字,去抱怨自己浮沉低位多年而未得到曾国藩的回报。 章寿麟固然姿态高,但是,天下悠悠之口,意见决不能一致。我们也该了解他人如何评论此事。最有看头的,无疑是左宗棠的评语,他是当事人,又是与曾国藩齐名的人。不过,在介绍左宗棠如何评论之前,得先介绍李元度的序文,因为左宗棠的评论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李文的回应。&资料图:李元度李元度的核心观点是,章寿麟&不言禄,禄亦弗及&。这是用介子推的典故。春秋时,介子推尽心国事,不求回报,最后,还真就没有回报。人们说这个故事,一般都用于讽刺,讽刺介子推的主公太薄情。李元度把这句话用到章寿麟身上,也就是在讽刺曾国藩的薄情与矫情。曾国藩为什么不给章寿麟回报呢?因为,曾国藩认为章寿麟救人是私恩,若以公家的官职或者资源去回报私恩,那不合适。以此,曾国藩为了保持自己高大光辉的形象,故意不去回报。这是矫情,也是薄情。此即李元度的意见。 再看左宗棠的评论。左宗棠对曾国藩一生的事业没有任何敬意,认为曾国藩的事功不过尔尔,但是,他对曾国藩的人格精神很尊重。左宗棠说,曾国藩不死于铜官,很幸运。然而,就算死在铜官,又如何呢?难道说,曾国藩一死,将来平定江南,戡定西北,就没有人干得成了吗?&殆不然矣&。因为左宗棠自己做成了一桩曾国藩没有做的大事,所以他敢这样说。曾国藩之死与不死,既然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情,那么,章寿麟有没有救他,不也不是多么重要的事吗?当然,左宗棠是以数十年的战争历程与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得失作为背景来谈曾国藩的自杀,站得高,看得远,所说的话自然不近人情。而对章寿麟没有得到回报一事当如何看待,他说,一些人,如李元度,议论此事,竟说&不言禄,禄亦弗及&,这就错了。曾国藩早将死生得失置之度外,他是立志&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人。章寿麟救他,是事实,但要说救了他就因此为曾国藩的人生增添了什么,那不是事实。章寿麟救曾国藩,对于目前局面的形成,对于未来历史的评价,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曾国藩有没有回报,章寿麟要不要回报,讨论这些,都是没有格调的事情。不说也罢。&资料图:王?运此外,王?运的题诗值得玩味,他说:&时平始觉军功贱,官冗闲从资格磨,冯(通凭)君莫话艰难事,?得?失皆天意。&意谓,在和平年代,曾被战争破坏的官僚系统恢复了活力,按资排辈的老规矩又回来了,血汗战功不再是晋级升官的保证。因此,章寿麟也好,其后人也罢,皆须认清形势,不要抱怨&禄亦弗及&。此一时,彼一时也,世情就是如此。至于&?得?失&,则可理解为,章寿麟固然没有得到回报,然而,曾国藩封侯拜相,难道就算得到了回报吗?曾国藩临死,不也深有感触的说&不信书信运气&吗?一切都是天意弄人,大家都差不多,都不过在时代运命的大海上随波逐流。这是王?运的解释。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牛饮& @tanboniuwechat
[责任编辑:丁梦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播放数:198667
播放数:613879
播放数:2311947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