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解释社会学理论范式问题原因的理论流派或范式。

浅谈社会学常见的理论范式及特点
姓名:曹正&&&&&&&
专业:社会学&&&&&&&
学号:1029046
摘要: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虽然范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但是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范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其理论在社会学界引起了积极的回应,社会学理论范式则是社会学家对他们的研究主题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意向和潜在的知识假设。
关键词:范式;社会事实;社会行为;社会批判;社会释义
纵观社会学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大师对社会秩序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与假设,经典理论层出不穷,流派蜂拥叠起,使得对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社会本质的把握变得愈加困难,需要一个标准对这些理论进行分门别类与概括综合,分析各种理论的特点与异同,从而提升社会学的理论品质,预测社会学的未来走向,范式概念的提出能够有效的应对社会学所面临的状况。
范式的来源及概念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经典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从科学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paradigm)的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开创了社会学的新时期。
“它们的成就空前的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凡是共有这两个特征的成就,我此后便称之为范式”。“范式”在书中出现很早,库恩在《结构》第二章给“范式”下了通俗易懂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范式起码首先支配的是一群研究者而不是一个学科领域,因而我们对范式指导下的研究必须确定从事这种研究的团体入手。
“范式”在《结构》中出现方式实质上是循环的,从事这种研究的团体在书中被称之为共同体,同时范式在书中是一个“与常规科学”密切有关的术语,提示出某些实际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传统提供模型。
这样我们可以找出3个关系,首先,范式至少与共同体结构有关,第二,范式是团体承诺的集合,最后,范式是共有的范例。那么我们假设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
而侯钧生在《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中认为,所谓范式,是指一套严格的(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主要作用的是确立明确清楚的假设、概念及命题,提供简练、准确和规范化的语言。
运用社会学的表述通俗地说,范式指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
社会学理论及其多元范式
美国社会学家瑞泽尔曾经在《社会学:一门多重范式的科学》中将社会学中各种流行的理论划分为三种基本的不同范式:社会事实范式、社会释义范式和社会行为范式,而且这种范式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其关系式并列的,由他们引导出来的研究主题,即社会事实、社会释义、社会行为都是社会多维度研究的一种,只是侧重点不同,这一分类模式获得广泛认同并成为一段时间内社会学理论研究中一种新的分类“范式”。
但是其理论将马克思、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取向都纳入社会冲突理论,归结为社会事实范式,可能有些局限,因为这种社会批判取向也具有成为社会学范式的基本资质,所以主流社会学界最后承认了这一范式,也就是说在瑞泽尔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四种理论范式。
四种社会学理论范式的特点
(一)社会事实范式
社会事实范式曾经是“科学”社会学的代名词,是社会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范式,其主要目的是理解社会结构或社会事实,主要理论是功能主义与冲突论,强调维持现状,研究稳定社会,以涂尔干、帕森斯、默顿、达伦多夫、科塞为代表。
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准则》中强调了功能分析的方法,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说明社会事实在社会秩序的确立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他对社会秩序的重视以及对结构分析的强调对现代功能主义有直接影响。
帕森斯是现代抽象功能主义创始人,发展并完善了功能分析方法,功能分析的结构就是社会系统稳定形成,而过程则是社会系统内部变化。帕森斯试图在涂尔干的社会秩序理论上做出新的解释,认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就是价值体系和规范取向。帕森斯还提出了社会系统论,简单地说,社会系统就是角色互动的一种制度化,认为社会系统必须符合“结构----功能”分析模式。
默顿倡导“中层理论”,以经验性著称,认为实现宏大理论体系必须的理论与经验基础还没有完成,帕森斯所倡导的“大理论”方法不是真正的理论而是哲学体系,甚至其反面即创建低层次的经验命题同样没有意义。默顿创新性的认为改变社会学状况应该确定社会学定性的范式,他从他的中层理论观点出发,强调功能分析在资料收集和理论解释中的实效性,同时,为了使功能分析规范化,他提出了功能分析一套范式,要求澄清项目和机制、显功能和浅功能、正功能和反功能、功能接受者、功能替代物、结构制约性等方面的问题。
冲突论的代表达伦多夫构建了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辩证冲突论,提出社会均衡和社会压制模式,重点对当代西方工业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进行了分析。而科塞则强调是功能冲突理论,他关于社会安全阀的分析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社会行为范式
社会行为范式从理性主义角度来考察,经典时期主要有马歇尔的功利主义以及“帕累托最优”理论,而帕森斯的唯意志行动理论就有功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所以社会行为与社会事实范式一样,均具有自然主义和注重客观性的一面,但是其社会目的是理解社会行为及决定或影响人类社会行为的内外部因素,而在现代社会行为范式主要理论就是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行为范式受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极大影响,主张分析、理解人际间大多数行为,将行为当作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商品和服务来交换。这一点在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的研究中较为明显,霍曼斯提出了“公正性期待”,即个人在过去行动中所付出的费用和所得到的报酬之间的比例关系所构成的主观期待,用公式表示为“行动=价值*可能性”。他的理论以个人主义的假定为前提,主张个人层次的命题对解释社会行为极为重要。
社会交换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布劳,他以社会结构的交换基础为研究重点,探讨基本交换过程如何影响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试图从人际关系的最小单位推演到较大的社会结构,并分析非制度化的人际互动和制度化的结构关系的一般理论框架。
(三)社会批判范式
社会批判范式的主要目的是强烈批判现实社会,强调知识的反思性及指导行动的意义,
以事物的本质存在于对现实的否定作为假设。主要代表有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从批判视角重视互动过程和沟通过程,只有通过沟通行动才有可能把人类从被统治中解放出来。
而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是一种社会理论角度的批判理论,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着一个现代人如何看待这个社会以及如何行动的具体纲领。
(四)社会释义范式
最后一种是社会释义范式,现代以符号互动论为代表,是微观的。而经典时期则是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为代表,韦伯倡导对社会行动的理解,认为理解只能以文化科学领域的事项为限,受到美国实用主义社会学家米德的赞同,尽管韦伯一生反对实证主义的方法。这种范式的社会目的是理解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个人行动的主观意义,以及这种意义对行动者和社会现实的影响。
米德认为,“共享的符号意义,使得日常生活中社会互动有秩序和可预测,人类互动就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强调外在客观世界、客观行为重要性,也强调人对客观世界解释、主观行为重要性。而布鲁默则是在米德自我概念的基础上建构其理论,布鲁默强调的是“共同行动”概念,而米德在分析结构中多用的是“社会行动”概念。
社会学理论的范式的整合应该成为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而社会变迁又给社会理论范式的整合带来了可能性,在当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人们的联系与依赖更为密切,但是全球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不可预测并且难以进行经验分析的过程。而社会学本身就是
参考文献:
周晓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及整合的可能性[J]. 社会学研究,2002年05期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
李怀.也论社会学理论范式的整合----简评
周晓虹教授《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及其整合的可能性》[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年06期
文军.论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危机及其整合[J].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M]. 2006年4月
何雪松.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演进的主要脉络[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01期
文军.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J]. 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01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0) (0) 本站小编
14:49:37 阅读(0)
下载地址:目录
封面内容简介目录第一章 传播的六种话语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大众传播研究史:诠释与建构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2.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 理论和研究范式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3.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 大众传播中的宣传与说服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4.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五章 从功能到效果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5.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六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6.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信息环境取向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7.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受众使用与依赖取向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及详解 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8.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九章 批判理论的兴起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9.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章 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0.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 媒体生产与媒介场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1.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二章 多伦多学派及媒介研究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2.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刘海龙著的《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21世纪大众传播理论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大众传播理论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大众传播理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为了帮助考生复习该教材,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的辅导用书(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2)解析课后习题,补充典型题。本书参考大量大众传播理论相关辅导资料,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3)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大众传播理论考研(博)真题和相关典型习题,这些学校均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博)参考教材。所选考研(博)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4)最新考研真题和***,可免费升级获得。本书每年都会进行修订完善,补充最新的考研真题和***。最新补充的内容,均可免费升级获得。圣才学习网│新闻传播类()提供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等各种新闻传播类经典教材辅导方案【网授精讲班、3D电子书、3D题库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刘海龙著的《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大众传播理论的师生参考。内容预览第一章 传播的六种话语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话语研究1.传播的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1)传播的本质主义定义大多数学者的定义都采用了“传播是……”这样的判断句,他们试图透过传播现象的迷雾,揭示出传播的本质。(2)采用本质主义定义的原因①一些学者认为,他采取的某种定义要比其他定义更“正确”;这种思维方式来自然科学。②在社会研究中,不论是在数据的观察与获取上,还是结果的判断上,都存在人言人殊的局面,既然客观上存在分歧,那么就承认它们,为了使用的方便,形成一种个人化的研究策略。2.话语的定义话语是指围绕着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3.话语研究(1)话语研究不再关注事物的本质,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对事物本质所做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2)话语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种话语,这种表述是否能够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后果。(3)话语研究的目标:不是去争论传播到底是什么,而是去研究人们对传播持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它产生的社会语境和知识风尚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接受这种关于传播的看法。(4)话语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围绕着某个关于传播的看法,人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如何影响人们对传播的认识。4.对传播采用话语研究的原因(1)传播是一个社会现象,人们对它的定义与理解在不断地变化。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确定传播客观上是什么,而是人们如何对它做出界定,规定它的功能。(2)传播是一个历史现象,在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会赋予传播不同的功能。(3)传播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某个时期,任何一种对传播的界定都无法概括所有的传播实践。5.传播分类把大众传播问题上关于“传播是什么”的话语分成六类,它们分别是:(1)传播是传递;(2)传播是控制;(3)传播是游戏;(4)传播是权力;(5)传播是撒播;(6)传播是共享和互动。二、传播是传递1.信息与交通运输的隐喻(1)拉斯韦尔的5W模式①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传播是:谁通过什么渠道向谁传递了什么内容,取得了什么效果,即传播的5W模式。在该定义中,传播是讯息从传者向受者的位移。②该定义还把讯息看做是一个包含了某种意向的胶囊,受者不只获得了讯息,同时还获得了某种行动意向,产生了某个效果。(2)隐喻的本质与意义①传播就像物质的位移,有一个东西从传者那里转移到了受者那里。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位移是信息。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②交通成为人们头脑中解释信息传递的最直观的模型。③意义与不足:a.“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这是一个隐喻,把信息理解为物质使人们对事物做出形象的理解,同时也限制了人们对被比喻物的想象。b.强调了信息客观性的一面,却忽视了信息的编码与解码的复杂性,忽视了传播的社会意义。2.意义和语言的困境(1)意义的困境①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工程师申农和韦弗提出数字模式(见图1-1),该模式认为,意义的传递,必须要经过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首先将意义编码成语言符号或者非语言符号,然后传递给受者,后者再将这些符号按照自己理解的规则解释成意义。图1-1传播的数学模式②人们能否准确地把自己的意图通过传播传递给受者,受者又能否确定自己准确地获得了传者心目中的意义。(2)语言困境①一些自然语句(如涉及价值判断的语句)没有办法确定意义。②考虑到语境和文化的影响,语言也仅仅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方式。其他非语言传播方式(表情、手势、音乐、绘画等)传递意义的确定性无法保障。3.传播的理想与唯我论(1)传播理想苏格拉底认为,传播的理想境界是心灵之间的交流。“传播是传递”的话语,表达的传播的目的这种传受双方的完全一致。(2)唯我论①唯我论是指传者希望受者能与自己取得相同的认识。②传播过程中,“我”成为中心,“我”是否能被真正地理解,是传播成功与否的标志。三、传播是控制1.控制论视角下的传播(1)数学家维纳提出控制论,传播的控制论模式(见图1-2)。维纳认为,传播与控制是一个过程,要使这个社会更加有序,必须随时获得信息反馈,即时做出调整,适应新的变化,更好地执行控制者的命令。(2)社会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是在传播领域会产生谁来控制、通过什么途径控制、控制会对被控制者产生什么后果等问题。图1-2传播的控制论模式2.控制大众心灵(1)大众的含义这是指一盘散沙,一群无法控制的乌合之众。(2)大众社会理论支持者的观点随着“无根的个体”纷纷涌入城市,传统的社会控制手段式微,人类的组织形态由共同体向社会过渡,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轻易地对大众进行控制。(3)控制大众的目的①政治上,大众拥有绝大多数的选票。②经济上,他们是消费市场中的大多数。控制大众的心灵,就意味着掌握了权力与财富。(4)控制大众心灵的担忧①大众对现实的认识越来越间接,他们以为是真实的东西,只不过是利益群体利用大众媒体制造出来的虚假环境。(李普曼)②由于普通人的注意力、时间、社交圈子有限,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资源越过媒介直接认识世界。③人们常常用自己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去定义外界事物,从而无法获得正确的印象。④语言的影响,由于缺乏有效传通的保证,语言经常导致传受双方理解的差异。3.传播研究的产生与社会控制(1)传播研究的产生①拉斯韦尔在传播的5W模式里,加入了“取得了什么效果”这个要素。传播活动以实现传播者有意图的控制为目标②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逐渐盛行,导致20世纪40年代以来,不少社会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实验、调查等方法,找到开启人类心灵的万能钥匙。(2)社会控制①传播作为一个复杂的现象,会受到社会文化、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影响,受众也并不是被动的靶子。②在多种条件的作用下,传播活动常常产生潜在的、长期的、控制者预料不到的结果。③生活中的大量传播行为,并不一定要操纵他人。④“传播是控制”也反映了人们对科学的盲目信仰,把自然界与社会简单地等同起来,用征服自然的方法去“征服”社会、“征服”他人。四、传播是游戏1.游戏定义及其特点(1)游戏的定义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同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它以自身为目的并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形式与规则。②人自愿地主观参与,具有非现实性的愉悦和主观体验。2.传播:主观的游戏传播是传者进行的主观游戏(1)传播与游戏的关系虽然大多数传播活动具有工具性,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但是有一部分传播本身没有信息传播的特征,传播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它能够带给人快乐。(2)区分三组概念(史蒂芬森)①社会控制与趋同的选择a.社会控制的参与者没有自由,典型的社会控制是民意,人们会感到压力而被迫去做某事。这是责任、服从,涉及深层的道德争议。b.趋同的选择,参与者享有自由,最典型的趋同性选择是讨价还价,个性化的特征.只涉及可以被社会接受的不同的趣味或小节。c.大多数工作与游戏都是社会控制的产物,但其中有少部分是趋同的选择。②play和gamea.play是“玩”,意味着主观上自由地投入,不会受规则束缚;关注的是游戏中主体的自由、投入与愉悦,所以传播游戏并不强调规则,而强调人们在传播中的主观经验,即传播快乐,这是传播游戏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b.game是“赛”,要求在固定的时空、道具、形式和规则下竞争,双方均关心争夺的目标。c.传播游戏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不强调规则,而强调人们在传播中的主观经验,即传播快乐。③游戏的传播与作为工作的传播a.游戏是愉快的、自由的,主观的游戏是非现实的、幻想的,只是为了促进自我的存在。b.工作是痛苦的,被强迫的、受控制的,而工作则是现实的、工具性的,为了现实的报酬。 c.区别:前者否定自我存在把人作为工具.后者促进自我的存在,突出人的选择与自由。3.传播游戏理论的启示(1)传播游戏理论是对传播信息理论的发展与补充。它的目的是提醒人们关注个人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观感受、自我的存在与发展。(2)生产力的提高使游戏的社会条件逐步成熟,社会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游戏机会。我们不能再把它看做是一种功能性的活动,而要从本体论的意义上重新加以审视。(3)人们也要看到传播游戏容易受到各种权力的入侵而被异化。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的传播游戏因为不承担现实的责任,容易导致非理性的暴民心理,传播的黑暗面不段涌现。(4)传播游戏肯定心理愉悦、自我存在、个人自由,通过游戏,发展自我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传播游戏的演练对中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应该持宽容的态度。五、传播是权力1.隐形的权力(1)大众传播所讲的“说服”,是思想控制的同义语。(2)统治阶级对经济资源和政治(国家合法性)资源的控制,会导致在大众传播中隐藏着看不见的权力控制。2.符号与权力权力的不平等由经济基础决定,但是却常常表现在语言和象征符号上。传播中渗透着无形的权力,语言中蕴含着让人们觉察不到的强迫。(1)阿尔都塞的观点意识形态是一种从上至下的控制,由于社会结构的制约,个人很难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2)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观点大众文化根本不是自下而上的自发文化,完全是资产阶级控制大众的文化工业。以大众传播为载体的文化工业充当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统治工具,把标准化的、伪个性化的和陈腐的观念推广到劳动大众那里,使他们在压抑的升华中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流水线上的顺民.(3)葛兰西的观点现代资本主义的统治一方面依赖强制性的暴力和国家机器,另一方面在合理性上依赖于意识形态的霸权(hegemony又译为“文化领导权”)。霸权重视的是文化方面的控制。(4)霍尔的观点大众传播的编码与解码,其实就是语义空间中的阶级斗争,在话语里面蕴含着权力的对抗。3.常识中的权力(1)传播过程隐含着男性对女性的权力。(2)少数民族和其他弱势群体要求改变传播中的无形权力对他们的压迫。(3)“传播是权力”话语强调的不是简单的直接操纵,而是针对那些隐藏在我们文化和语言中的不平等关系。六、传播是撒播1.撒播的定义撒播,是指在摆脱概念的控制和决定作用的同时,形成一种蕴含比较丰富的语言或文本它是由从未受到完全控制的秩序或类似中产生出来的,成为一种语言上的散布状态。2.理解(1)这是一种反理性主义的话语,西方的知识分子开始从他者的角度来审视过去一些“常识性”的观念。(2)提出“传播是撒播”的主要理论家,都来自于文学批评传统,在文学欣赏中,主体的自觉很容易带来解放,意义的无政府主义带来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把这些观念贯彻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后果还值得思考。(3)人们可以对文本做出自由的诠释,但是这种诠释的可能不是无限的,也要受到一定规则的限制,否则会成为“过度的诠释”,即把不合理的诠释与文本牵强附会地结合在一起。七、传播是共享和互动传播是彼此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在其中传受双方获得相互理解和共识。1.理论源头“传播是共享和互动”的三个源头:(1)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的“我你”理论“我”与“你”不是分离的,而是结为一体,“我”便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来建立“关系”,而是以“我”整个的存在、全部的生命来与“你”相遇。“我一你”关系摆脱了相互利用的关系,实现了人的存在价值。(2)文学批评家米哈依·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依赖他人和其他客体才能完成自我的定位。所以自我中包含他人,自我封闭的个体无法存在。“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每个人的个性话语也是他人话语的混合体。所以,对话无处不在。(3)产生于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在近期最重要的发展主要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与语用学理论。2.作为仪式的传播(1)杜威提出传播是共享的概念①传播是参与一个共同的世界,而不是共享内在的意识的秘密。②传播在他的民主理论中,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民主是共享和传播。(2)卡里提出,传播是仪式①传播仪式是一种对主体的召唤,邀请读者参与到传播中,获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传播仪式是对现实的再现与建构。②传播不是描述世界,而是描述权力、行动的舞台,人们被邀请参与其中。③重要的不是人们通过传播获得了什么信息,而是通过传播我们与其他人获得了内在的联系,获得了对现实共同的理解。3.对其反驳(1)文化人类学观点①文化是从历史体系表达的传承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人们通过它们达到沟通、学习,形成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②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必须借助深入理解与体察文化中的微妙因素,做出“深描”才能把握群体的特征,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2)社群主义观点①把社会看做是由原子化的个体组成的简单集合,忽视了家庭、社区、阶级、国家、民族、团体等社群。正是这些集体才是历史事件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原始动因。②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他所在群体的文化传统会影响人们对于正义、自由等基本问题的看法,并不存在像自由主义者所讲的超越文化的绝对的正义、自由等概念。(3)两种观点的评价这两种话语从不同的角度批评了社会科学中的科学主义和政治哲学中的个人主义,让人们重新把目光投向过去为了分析的方便而摒弃了的文化和传统,同时也再次关注传播在文化和传统的形成中所具有的中心地位。下载地址:
发表评论 已经有0条评论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9:35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9:34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9:32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9:32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9:29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9:26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9:25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9:24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9:23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9:20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9:20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9:14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9:14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9:13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9:11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9:05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9:02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9:01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9:00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8:59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8:57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8:57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8:55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8:47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8:47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8:46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8:45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8:43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4:48:36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