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学里改名都需要吃鸡怎么弄改名卡啊

学院改成大学必须要满足什么标准 学院改名成为大学需要达到什么条件_上考网
学院改成大学必须要满足什么标准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我的图书馆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中国大学改名大全
  现在大学都产业化了,加上扩招,各家都要使出浑身解数争取优秀生源。靠口碑,靠大师,靠教学科研,靠人文环境等是争取生源之道,相信每个高校都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但是这些资源和优势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而一个学校从申报新校名到审批一两年时间就够了。
导读(目录)
中国大学改名郁闷篇
  武汉纺织工学院-→武汉科技学院(1999年更名) -→武汉纺织大学(2010年更名);“武汉纺织大学”这个大学更名肯定是非常的郁闷,迫不得已,但是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在1999年摘掉“纺织”土老帽变成洋气的“武汉科技学院”时,同期,“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了,这就意味着在校名上“武汉科技学院”总低人一等,而且还常被人误解武汉科技学院是武汉科技大学的二级学院。而且按照常规,继续升格,摘掉“学院”变为“大学”的可能行为0。因为已经头顶着个“武汉科技大学”了。而且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等ID都有主了,武汉工业大学是被合并院校的旧名,那它还能叫什么?所以为了“大学”,含泪重拾“纺织”。还好,该校没给我们创新出“Wuhan Fangzhi University”这种新名词,老老实实叫“Wuhan Textile University”。其实纺织一直是该校最有特色的学科,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后,赫然成为中国目前唯一一所以纺织命名的高校,也是自1998年行业高校改名风以来重启行业校名的第一所大学。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更是以近10分钟的“记者调查”聚焦该校重启行业校名。报道称赞学校重启行业校名、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其实是泪是笑,其实该校自己明白。  武汉粮食工业学院-→武汉食品工业学院-→武汉工业学院-→武汉轻工大学(2013年5月);这是该校自1993年以来的第四次改名了。但遗憾的是这个新校名只满足了他们对“大学”的渴望,却没满足他们“高大上”的需求。2009年该校计划更名为武汉工商大学,当然这个校名也并非该校最渴望的。因为她最想用的是他过去的校名----武汉工业大学,也就是想从“学院”直接升格为“大学”。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武汉工业大学”已经被并入武汉理工大学了。曾被用过的大学校名不得再用,成为了教育部心照不宣的底线----太容易混淆历史,造成张冠李戴。所以该校党委副书记刘丰林提起此事多少有点无奈。不过该校招办负责人柳兴志站在招生的立场上,他最想改成“中南科技大学”,这一“宏伟的想法”也代表了该校部分老师的意见。尽管这块金字牌子现在是没人用,但现在国家不让搞跨省区的牌子,这是政策的限制。这里给各高校改名提供了一个启示----不要改一个无法从“学院”升格为“大学”的校名。
大学改名规律
  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财经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这些新大学名称都已经被启用了,后继的有温州医学院申报的“浙江健康科技大学”、据说浙江林学院曾经申报过的“浙江环境科技大学”都是相当有创新的名词。在“理工大学”、“财经大学”、“交通大学”满天飞的今天,我们的大学名称需要增加点新意。  “高等专科学校”要升格为“学院”。“学院”要提升为“大学”   由于受到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影响,“科技”、“理工”、“财经”等ID使用最为火爆。  教育产业化,高校市场化,扩招、圈地、兼并,高校也纷纷出招,打造自己的航空母舰,改名热是最显著的一个环节,如果是专科学校一定要改名为学院;如果是商学院,那就一定要改为工商大学(商业大学);如果是外国语学院,那一定要变成外国语大学才罢休;于是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交通大学之类的校名满天飞,明明是个专业院校,却为了吸引考生的需要来一个像是综合性大学的校名。从感觉上就上了一个档次,搞不好能被哪个名校看上合并,能傍上名校真是再好不过了。  试想现在哪个大学没外语系,计算机系?好,现在文科、理科都有了,冒充综合大学也就没障碍了。要是还叫重型机械学院,地质学院,那就太不符合21世纪的发展潮流了。总之要让学校看起来像综合大学。  包括“矿冶”、“地质”、“气象”、“农林”、“石油”、“煤炭”、“钢铁”、“纺织”、“师范”等都是冷门的,其中某些专业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不仅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师资引进也难。所以都要改!  电子工业----〉电子科技;例如: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矿业----〉工业,理工,科技;例如:西安矿业学院----〉西安科技学院----〉西安科技大学  工学,工业----〉理工,科技;例如: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学院----〉沈阳理工大学  钢铁----〉科技;例如: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鞍山钢铁学院----〉辽宁科技大学  电讯工程----〉电子科技;例如: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  地质----〉工程;例如:西安地质学院----〉西安工程学院  机械----〉理工;例如:陕西机械学院----〉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财经;例如:南京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  铁道----〉交通;例如:兰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大连交通大学  工程----〉理工;例如:浙江工程学院----〉浙江理工大学  气象----〉信息工程;例如:成都气象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商学院----〉工商大学;例如:北京商学院----〉北京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渝州大学、重庆商学院合并----〉重庆工商大学;
改名的原则:不求最好,但求最大
  省名、行政区域名、国名,一个个地上!  尽量使用大地名,能用中国就不用华东,比如叫中国计量学院就比叫华东计量学院好。能用西南就不用四川,叫西南科技大学就比叫四川科技大学响亮。能用山东就不用淄博,叫山东理工大学就比叫淄博理工大学好听。当然,这个原则在特殊情况下例外,有时建议使用小地名:比如城市本身很有吸引力话,选用城市名可起到突出地域性优势的作用,北京是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城市名中最珍贵的,所以叫北京交通大学,就比叫北方交通大学或华北交通大学要好的多。其他的城市名如天津、上海、南京、西安、哈尔滨这些大城市名称欢迎程度也很高。  全国很多地方高校改名后都急欲冠上省名,一个是不希望别人知道它实际上是在某个偏远城市,说白了是典型的自卑;二则是冠省名会给人一种省属高校的感觉。比如四川文理学院你会想得到它坐落于达州吗?  就阅读习惯来看,“中国海洋大学”无疑表明是全国性高校,并昭示着面向全国招生,而“青岛海洋大学”则不能准确地透露这个信息;“理工”学院涵盖的专业范围相较于“矿业”学院明显更广,当然也更热门。  还有很多由师专升起来的学院竟然不一而同的去掉师范二字,生怕师范二字会影响学院的发展一样,实际上这就是学院的定位不准了。有这么个规律:一般各地方的xx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般申格后都称呼:xx学院。现在在湖南竟然只有衡阳师范学院这一所本科院校仍旧在使用师范学院这个名字,看来湖南的“师范学院”全军覆没指日可待了。  以湖南省为例:  湖南众多地方性专科(师专为主)升级----〉湖南××学院(大学)  岳阳师范学院----〉 湖南理工学院 (岳阳市)  常德师范学院----〉 湖南文理学院 (常德市)  郴州师专、郴州医专、郴州教育学院、郴州师范四校合并----〉湘南学院(郴州市)  湘潭工学院、湘潭师范学院合并----〉 湖南科技大学 (湘潭市)  零陵师范专科学校----〉零陵学院----〉 湖南科技学院 (永州市)  娄底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娄底市)  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湖南城市学院(益阳市)  湖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省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湖南商学院(长沙市)  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合并----〉 湖南工学院(衡阳市)  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合并----〉 湖南工程学院(湘潭市)  湖南××学院,“文理”、“理工”、“科技”、“工程”……,没有相当的区分和记忆能力,你能搞清楚上述院校的关系?  教训:号称湖南的并不一定在长沙!有些甚至是在名不经传的小城市(比如:永州市、益阳市)。再比如叫华东的并不一定都在上海,比如:华东交通大学就在江西南昌。  据了解,教育部为严格管理高校设置工作,于07年3月1日出台《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等相关文件,规定“新设立的高校校名不冠以“中国”、“国家”等字样,不以个人姓名命名,不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
大学“改名游戏”的规则
  那么,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更改名称是如何规定的呢?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对高校名称进行了规范限制,学院升为大学必须具备七个条件:  ①100名以上正教授;  ②8000名本科在校生;  ③三大学科门类,每门有三个以上专业;  ④有10个以上硕士研究点;  ⑤国家基金项目获奖20项以上;  ⑥教师中硕士博士比例占42%以上;  ⑦科研课题经费在600-2000万元。
高校更名 效果“立竿见影”
  首先,一个不可否认的外在推手就是学生的期许。填报志愿,考大学,选专业时,家长和孩子普遍的名校心理、面子观念,认为好大学必有好名字,对“大学”和“学院”的鲜明的分级意识导致了很多人误以为专科生才读学院。同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校为了迎合这种心理,稍微换一个花哨好听、时尚流行的名头也确实可以唬到不少学子。有些学校一改名,招生情况立刻见好便是明证。  因此高校更名,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就是招生。原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在鄂招理科生352人,第一志愿填报的仅148人,其中达到分数线的才37人。该校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后,生源逐年走高。该校自2003年起,在鲁、豫等生源大省的录取线大都保持在当地批次线30分以上。  2006年重庆邮电学院、重庆交通学院把最后两个字改成“大学”后,次年招生同样“全线飘红”。
大学校名的商标注册
  商标是一个企业或产品最明显的识别标志。相信近年来我国企业早已认清了这点。不过在适用领域上还有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也有些概念性的东西认识不足也造成相关机构的损失,甚至赔偿。比如说现今许多的大学校名及其简称。  日,长沙理工大学收到了国家商标局下发的107件《商标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这意味着,该校申请的107件商标注册已通过初审。湖湘名校品牌保护专项行动已经让湖南近70%的高校拥有了自己的注册商标,省会部分中学也从外地抢注湖南高校品牌的事态中瞧出端倪,注重保护自身品牌,纷纷注册。这是诸多名校在被冒名多年之后才知晓的教训。  更名为“鲁东大学”的烟台师范学院也面临一个难题,因为作为核心内容和资产的“鲁东”已经在日被商标投资人申请注册,与其相似的事例还有“济大”商标等等。  目前我国学校更名一般通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的形式进行,很少有人想到要提前或同期进行商标注册保护,这些学校在更名前本可以查询一下同类商标(第41类)是否已注册,但是这些学校因为不了解商标相关法规忽略了这一点。  所以想问众多更名的院校,你们校名商标注册了吗?  当然高校商标被抢注后,不意味高校失去了这个商标的拥有权。因为商标被抢注3个月异议期内,高校可以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及时提出异议,错过异议期也可以向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争议。还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一改就能成名校乎?
  大多数国人对中国至今未能拥有一所世界名校感到遗憾。上至政要显贵,下到黎民百姓,都大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架势。于是,中国由上至下地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名校制造”运动。这大概能成为为什么全国各地的很多高校都不约而同的掀起了一股合并热潮的理由。似乎一合并,校园大了,学生多了,师资强了,学校也就跟着上了档次。  大学的品牌是和校名联系在一起的,大学更换一次名字,元气都损伤一次,因此不到万不得已大学不要改校名。对于校名,老师、学生和校友都很有感情,更换校名容易伤害他们。大学校名的频繁更换,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时不太尊重教育规律,行政主导的力量过强。如果只把改名当作学校发展的一个策略,对于学校没有太多的意义。但如考虑学校办学的方向存在问题,校名一改,相应的办学方针、专业设置等方面都随之变更,这也就无可厚非。  其实,对一所高校的评价并不是看它的校名是否显赫、有气派,而是看它能否出大师、出成果、出思想。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早就说过:“大学者非谓有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两百多年来从未改过校名,却不影响它作为世界知名大学的地位,仅仅从这里走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10多位。盛名显赫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更不用说了,至今未听说他们想把学院改为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如今已成名校,但始终不把“农工”二字去掉,因为这个校名已经成了响亮的名字。缺少“大学”以及冷门关键词,既非“理工大学”也非“美国大学”或“法兰西大学”,但并不妨碍它们成为世界闻名的优秀大学。这些学校规模都不大,但其辉煌的历史和毕业生的成就,吸引着全世界最优秀学子的目光。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几百所“大学”竟然不如人家一所“学院”(麻省理工学院)。
故意拉长自己的校史----到处“百年校庆”
  追本溯源,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高校同样不能免俗。本来校庆是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学校传统教育和优良校风教育,也有利于增强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捐助。可是近年大部分高等学校互相攀比校庆年份,导致“百年校庆”不断,“百年老校”不绝,毫无疑问,这些高校已将校史上延到清朝末年的高等学校。可是这种“悠久历史”、“光辉校史”是不真实的,不严谨的,是经不起考证的。仅仅占据了历史上曾有过的大学遗留的几间破校舍,就号称“百年校史”,其实跟之前的大学除了这破房子毫无关联,这种牵强追溯校史,随意更改校庆年份更是对历史的极大不尊重。  自1993年某些大学牵强附会将校史往前延伸举行百年校庆之后,故意篡改校史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已成为中国高校的一个问题。如日江苏地方政府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等9所高校举行百年校庆。因为这9所学校均把自己的历史追溯到1902年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然而当中除了南京大学外其他高校有些重新合并组建才1年,仅仅是因为合并前某一院校在1952院系调整中曾有一小部分是从一老牌大学中调整而来,就将校史拉长到100年。  更可笑的是西北大学,校方曾以1912年作为创建年,在1997年举行了85周年校庆。后来,受到国内追溯高等学校历史到清朝末年的风潮的影响,校方又把创建年份上推至1902年(号称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又于日举行了百年校庆。校方这种做法受到部分校友的异议。  还有湖南大学一直以“千年学府”自居,将其历史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宋朝岳麓书院。可从现代大学算也才百年。同样,北大成立于1898年,但是如果从北大的前身西汉太学开始算,那北大也有2000多年历史了。  这样现象的出现,学生和家长包括很多从事高等教育行业的人也很难客观判断某所学校的真实实力,中国的高校历史将变得全无章法。如今大学盛行学术造假,连校史都不放过,无疑于给自己培养的学生树立了一个造假可以换来荣耀的反面榜样。
中国高校改名通史----梁山大学史
  一、梁山高等专科学校的创建  一日,梁山老大宋江一行从都城开封回到梁山泊后,一直闷闷不乐。追问之,才知宋江等梁山兄弟在开封丢了面子。原来和他们一起面朝和吃饭的原大宋官员,基本上是科班出身,大多数地方官员拥有本科学历,少数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央的老官员一般也拥有大专学历。而梁山兄弟多是中小学毕业,不少还是文盲,只有极少数拥有本专科学历。在开封与科班官员的交流中,宋江等人甚是感觉梁山兄弟学历太低。  经过一番讨论,宋江提出,一定要提高梁山兄弟的学历,至少拥有专科学历。众人纷纷献策,多数主张集体购买假***或通过函授、夜大、自考获取***,或找关系搞假的真***。然而林冲主张梁山应该自己办大学,专为梁山兄弟服务,这一建议被宋江采纳。  经过数月的努力,尤其是宋江亲自给高俅高太尉送去千万两白银后,礼部很快批下准建梁山高等专科学校(简称梁山高专)的公告。自此,梁山泊,人有了自己的大学----梁山高专,宋江亲任首任校长。果然不出三年,梁山兄弟均获得由礼部颁发的大专***,不少梁山士兵也获得大专***。  二、梁山学院的成立  虽说经过三年的努力,梁山兄弟都拥有了大专***,但是大宋王朝发展太快,尤其是皇恩浩荡,科举取士人数逐年增加。这不,宋江校长又去开封办公,发现大多数禁军士兵拥有大专***,而与他同朝的中央官员一般拥有本科***,不少已是拥有硕士和博士***。  宋江回到梁山后,又是闷闷不乐,于是乎召集108将集体开会,这么大规模的会议自接受招安以来还是第一次。经过数天商议,宋江最后表示梁山要不惜一切代价,使梁山高专升格为本科院校梁山学院。  经过一年建设,梁山高专投资两亿两白银在梁山脚下建立起梁山高专南校区,占地千亩,内有标准运动场一个,N层楼的教学楼、实验楼、学生活动中心大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公寓等共N幢,新乡非常豪华,校园环境非常优美。宋江大哥更是跑上跑下,找高俅,求童贯,拜蔡京。礼部学院评审委员会刚到达梁山泊,还没对梁山高专进行考察,宋江大哥就对每位委员奉上白银百万,并请诸位委员在五星级的梁山国际大酒店快活数日。半年后,梁山高专以全票通过礼部学院评审委员会的审核,升格为梁山学院,并花四百万两白银请高俅太尉为学院题名,宋江大哥任首任院长,但是官阶上升一级。  三、梁山大学的建立  又过了两年,梁山兄弟均由大专学历升为本科学历,官也升了几级,但是梁山学院境况却不好。由于梁山学院仅招收梁山将士及其子弟,所以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而学院开支则主要由梁山泊财政划拨,大宋政府补贴一点。因此,梁山泊在梁山学院上的开支非常大,严重影响了梁山泊的财政运转。  为了解决梁山学院的财政困难,宋江大哥又一次召开梁山108将全体会议,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宋江最后决定,梁山学院以后对大宋、大金、大理、西夏等国招生,招生名额每年以10%的幅度增加,对除梁山将领及其子女以外的学生征收学杂费,学杂费标准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物价水平而定,争取做到每年以5%的标准增长。  数年后,梁山学院在校生由以前的数百人增加到近万人,系部由原来仅有的公安系发展到30多个系,知名度逐步升高,终于升格为综合性大学梁山大学,而梁山兄弟们也因此获得硕士***。  四、梁山大学的发展  梁山大学经过几年的发展,财产已达数百亿,博士点也有不少,在大宋国小有名气,但是每年的排名都在百名之外,连礼部的“123工程”都未进入。特别是近几年大宋国内兴起高校并校风,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大学领导层深感压力,典型表现在生源质量和学生阶级成分的下降。  为了实现梁山大学的长远发展,宋江提出了在十年之内将梁山大学建成中华一流大学的宏伟计划。对此,宋江首先积极同梁山体育大学、梁山政治学院、梁山水产学院、梁山公安学院、梁山书院等梁山境内数所高校领导交流,终于达成并校协议,建立了以宋江为校长的新梁山大学。其次,宋江花高薪聘请大宋国内的各界知名人士出任梁山大学内的院长、名誉院长、客座教授。像请高俅为体育学院名誉院长,博导教授,兼任足球队主教练;请蔡京为政治学院院长,博导教授;请童贯任管理学院院长,博导教授;请方腊为公安学院院长,博导教授……梁山大学还花重金建筑N幢高楼。这新梁山大学果然不同凡响,成立第二年就进入礼部“123工程”,不到十年成为大宋国内仅次于大宋大学的大学。  今天,新梁山大学以更快的步伐向前发展,为大宋国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最近听说,大宋皇帝赵佶要视察指导梁山大学,又听说梁山大学准备聘请当红歌星李师师***为音乐学院的客座教授。还据传梁山大学为贯彻礼部的教育产业化战略,打算让宋江大哥个人出资建立民办二级学院----梁山大学宋江学院。
轮回:600多所本科高校将转向职业教育
  临近大学生毕业季,大学生就业又到了躁动不安的时节。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比去年增加28万,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春节过后,全国多省份的企业老板度过了纠结无奈的几个月,忍受着技工荒。  不过,这种“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也许将在今年开始逐渐终结。  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而这一调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  据悉,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目前,国家教育部已经成立了联盟,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名不副实”的中国高校
  大学志愿报考,切勿望“文”生义,不可根据学校名称想当然地猜想学校所在城市以及学校特色,进而想当然地填报志愿,最终导致与心仪的学校、理想的城市擦肩而过。  很多学子的梦想是将来能到北京读大学。可被中国医科大学录取后,竟然发现该校居然不在北京,而是在沈阳。按照常理“既然以中国冠名,就应该在北京才对呀!北京是中国的第一形象代言城市,所以在广大老百姓心目中,唯有北京才能扛得起‘中国’‘中央’‘中华’等大旗,大学也该如此。可是,偏偏有些大学要挑战我们的思维定式,唉!  河北邯郸某考生一心想到省会石家庄读大学,结果选择了河北大学。等收到录取通知书才发现,河北大学不在石家庄,而是在保定。  湖南某考生从小格外向往上海的现代化气息,可是他并不了解上海高校的情况,只简单地认为“凡是带‘华东’‘ 东华’字眼的肯定和上海有关系”,结果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了东华理工学院。等收到录取通知书,他才深刻而痛楚地理解“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到底是什么含义:东华理工学院跟上海毫无关系,而是地处江西抚州。“理想”和“现实”之间隔着如此遥远的距离,不禁让人流下了伤感的泪水。现在,他一不高兴就爱大吼几嗓子:“我被校名撞了一下腰……”  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也由于最近几年高校不断因为合并、升级而“改名换姓”的现实迷雾,再加上不少考生不注意搜集和分析高校信息,所以我们在面对某些高校时,仅仅从芳名上还真看不出其出身何处,家住哪里。  那就把在命名上“不按牌理出牌”的高校罗列出来(以本科院校为主),请大家熟记在胸,不管是谁来忽悠,我们的理想之箭也不会射错靶子了!  以“中国”冠名却不在北京的高校  中国民航大学:天津  中央司法警官学校:河北保定  中国人民武装***部队学院:河北廊坊  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刑事***学院:辽宁沈阳  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  中国矿业大学:一部在江苏徐州,一部在北京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杭州  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合肥  中国石油大学:一部在山东东营,一部在北京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山东烟台  中国地质大学:一部在湖北武汉,一部在北京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广汉  以省区冠名却不在省会的高校  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保定  河北理工大学:唐山  河北工程学院:邯郸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张家口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秦皇岛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  山西农业大学:太谷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  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  辽宁师范大学:大连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阜新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抚顺  辽宁工业大学、辽宁医学院:锦州  辽宁科技学院:本溪  辽宁科技大学:鞍山  吉林师范大学:四平  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市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密山  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镇江  江苏工业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常州  浙江师范大学:金华  浙江海洋学院:舟山  浙江农林大学:临安  安徽工业大学:马鞍山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技术学院:芜湖  安徽理工大学:淮南  安徽财经大学:蚌埠  安徽科技学院:凤阳  福建音乐学院(挂靠于华侨大学):泉州  江西理工大学:赣州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泰安  山东理工大学:淄博  山东工商学院:烟台  河南大学:开封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  河南科技大学:洛阳  河南理工大学:焦作  湖北民族学院:恩施  湖北师范学院:黄石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十堰  湖北理工学院:荆门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湘潭  湖南文理学院:常德  湖南城市学院:益阳  湖南理工学院:岳阳  湖南科技学院:零陵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娄底  湖南工学院:衡阳市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学院:湛江  广西师范大学:桂林  广西工学院:柳州  四川农业大学:雅安  四川理工学院:自贡  陕西科技大学、陕西中医学院:咸阳  陕西理工学院:汉中  宁夏理工学院:石嘴山
新设高校禁用“中国”字样冠名
  2011年11月,教育部网站公布了“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其中对于高校的设置、升级、命名等作出具体的规定。   新高校设置“三不准”  教育部要求,新设高校将参考近三年数据,提出“三不准”要求:近3年全省(区、市)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未能实现与同年财政收入增幅同步的,原则上当年不考虑设置高等学校。近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数量与高中阶段毕业生总量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五个百分点以上的省(区、市),原则上当年不增设新的高等学校。近3年本科在校生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五个百分点的省(区、市),原则上当年不增设新的本科学校。   中职高职原则不合并  院校“升级”也有了具体规定,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也不与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合并;高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本科学校,不与本科学校进行合并,也不更名为高等专科学校;医药类高等专科学校原则上不予增设;从严掌握师范、公安类高等专科学校的增设;公办普通专科层次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必须从严掌握;对民办普通专科层次学校,如其布局合理,办学条件达标、办学特色突出、无违规行为、毕业生届数在7届以上,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可在原有基础上申请组建本科学校。   此外,设立中外合作的本科学校,外方教育机构须为国际公认的知名高等学校。   严控“学院”升“大学”  “学院”更名“大学”,将从严掌握标准,控制更名数量。农、林、师范院校名原则上不更改为非农、林、师范的校名。农、林、师范院校在合并、升格时,要确保农、林、师范教育不受削弱,继续保留农、林、师范名称。   设置高等学校应依据其层次、类型,所设学科类别、规模,教学和科研水平及其所在地,使用体现学科特色的名称。校名不能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的字样,不得以个人姓名命名,不能使用学校所在省(区、市)以外的地域名。
“另类”的大学校名
  我国大学的命名,一般是由“地域”+“学科(性质)”+“学校”等三要素构成的,但是有些大学却偏偏游离于这个规律之外,让人仅从名字上看不出其所以然来。大家别怕,好在如此“另类”的校名并不多,我们一一记牢就是了:  华侨大学:主校区分别设在福建泉州、厦门  仰恩大学:福建泉州  集美大学:福建厦门  暨南大学:广东广州  五邑大学:广东江门  长江大学:湖北荆州  三峡大学:湖北宜昌  长安大学:陕西西安  渤海大学:辽宁锦州  河海大学:江苏南京
河南高校改名 去地方特色以省开头
  河南省的信阳师范学院等7所高校拟更名,新校名中没了“地方”特色,全都以“河南”开头。  1、信阳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  2、新乡医学院更名为河南医药学院;  3、安阳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人文科技学院;  4、南阳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文理学院;  5、许昌学院更名为河南工业学院;  6、周口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工商学院;  7、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河南煤炭职业学院。  学院、大学,傻傻分不清楚  一堆原本不知名的地方院校,一下子河南某某学院和河南某某大学,从小地方改到大地方,顺带与科技、工商等热词挂钩,不明觉厉!让广大学子傻傻分不清,其实没有一所在省会郑州。各所高校没事瞎折腾,有那工夫还不如提高办学实力。其实学校是否具有吸引力,不在于名字叫得多大、多好听,而在于自己的教育质量,在于能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中国大学改名历史
  1949年后,中国高校就经历过一次集体改名。国内较好的大学包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大、国立浙大、国立武汉大学等国立大学取消“国立”二字,北洋大学更名天津大学,所有私立大学包括教会大学(齐鲁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都被改造为公立大学。此后的1952年,新中国摒弃原有欧美大学模式,采用前苏联模式,编译苏联教材,全国大学进行院系大调整。  1958年起,部分大学开始取消讲师、助教、副教授、教授职衔,统称教员。1966年起,毕业生考核制度被认为是旧社会的产物,高等学校毕业生不搞毕业设计,不写毕业论文。  1949年后到改革前这一时期,学科交融和良好的人文教育被变相摈弃。教学和科研没有很好地交融,没有赋予学生基本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这些问题一直到今天还在不同程度延续。  几十年光阴过去,回过头看,这次大学更名,留给历史的更多是教训----大学在政治变迁的大潮中强硬地与“旧大学”决断,同时,大学的历史血脉和学术传统也被拒于门外。  包括中央大学、西南联大、辅仁大学这些历史名校随着名字的更换,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它们的“后身”有些由于名字上的差异,而与之前的历史断裂开来。为此,它们只能站在新的起点上,从头再来。  今天,当我们谈起一所大学的名字,就会想起与之相关的人和名字。例如,听到浙江大学,我们会想起竺可桢,北京大学会让人想起蔡元培、钱玄同,而清华大学则会让人回忆起王国维和陈寅恪。  现如今的大学改名热潮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候已经掀起过一轮小高潮。当时正值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启动,而其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相比时下,那个时期大学的改名还厚道得很。  那时,大多数改名高校只是从某某学院变成了某某大学,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1993年,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4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1999年,自大学扩招后,高校花名册的变化一年比一年多。  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并入北京大学,这随即成为高校合并改名的两起标志性事件。  2000年左右,受全国高校合并影响,有一部分高校批量更名。以湖北省为例,近十年间没有更改过校名的高校屈指可数。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000多所公办高校中,近十年来近一半高校改了校名。  2009年,教育部再次集中受理高校更名。  2010年,大量“独立学院”即“公办大学的二级普通本科学院”独立成为民办本科院校,或原来的学院升格为大学,因此更名,合并组建,新建。目前,高校更名大战还在继续,新面孔频出不穷。全国1000多所公办高校近十年来近一半高校改校名。
校名雷同的孪生高校
  容易混淆的大学校名  北京师范大学 VS 首都师范大学 前者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隶属的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著名高等学府,教学和科研力量居于全国一流水平。其前身是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地址在北太平庄路。 后者首都师范大学是原北京市市属的北京师范学院改名的,地址在西三环花园村。两个学校没有什么关系的,并不是什么分流出来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VS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前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后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  北方工业大学 VS 北京工业大学 前者是北京冶金机电学院升格的,是二类大本;后者是“211”院校,北京市属重点大学,是一类大本;都简称“北工大”;外地报考北方工大的考生第一志愿根本没把北京工业放在眼里。受北方交大改名为北京交大的影响,甚至有人认为北方工业大学改名叫北京工业大学了呢!  北京外国语大学 VS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前者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后者是原先是国家旅游局直属的时候,学校的校门同时挂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中国旅游学院两块牌子。后来,由国家旅游局下放到北京市,成为北京市属普通高校,生源以北京的为主,事实上就是北京旅游学院,旅游等专业不错,外语方面也可以,但在国内影响不大,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分校,也不存在什么合作关系。据说为了去掉“学院”升为“大学”,想改名为“北京旅游大学”招致师生一致反对。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VS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前者是是共青团中央直属的普通高等院校;后者办学层次为高职高专,学院占地面积40亩。  中国医科大学 VS 中国药科大学 前者是位于辽宁沈阳的一所普通高校;后者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位于江苏南京。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哈尔滨工业大学 VS 哈尔滨工程大学 前者是原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组建并而成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进入“211”的20所院校之一、是“985”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在航天,电子以及机械领域占优势;后者是“哈军工”的嫡系传人,同样是全国重点大学,也首批进入了“211”、2007年进入“国防985”。  广西师范大学 VS 广西师范学院 前者是省属重点大学,位于桂林市;后者是区属普通本科院校,位于南宁市。  湖南科技大学 VS 湖南科技学院 前者是(原湘潭工学院、湘潭师范学院) 后者是(原零陵学院)。  河南科技大学 VS 河南科技学院 前者是(由原洛阳工学院、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在洛阳)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后者是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升格的,是以农科为特色的普通高校,位于河南新乡;一些考生常把河南科技学院当作河南科技大学来报。  辽宁科技大学 VS 辽宁科技学院 前者是鞍山科技大学,刚从鞍山钢铁学院升格起来不久,位于鞍山;后者由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升格的,位于本溪;  武汉科技大学 VS 武汉科技学院 前者是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后者是原武汉纺织工学院。后因武汉科技学院因为无法升格为大学,只好改名为“武汉纺织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VS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前者的前身是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简称“电子科大”,丁磊、万明坚等出自该校,在成都;后者的前身是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在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 VS 西安工业大学 前者是“三航”名校,进入了“985”、“211”,位于西安,现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后者是西安工业学院的前身,2006年更名成西安工业大学,是二本院校。  安徽工业大学 VS 合肥工业大学 前者看起来比后者牛多了,可是前者只是安徽省属高校,后者呢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211”院校。  中央音乐学院 VS 中国音乐学院 前者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后者是64年建院的。  中央美术学院(北京) VS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  湖南的孪生高校  湖南文理学院 VS 湖南理工学院 VS 湖南工学院 VS 湖南工程学院 VS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文理学院(原常德师范学院)  湖南理工学院(原岳阳师范学院)  湖南工学院(原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合并组建)  湖南工程学院(原湘潭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  湖南工业大学(原株洲工学院、株洲师专、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工学院、湖南工程学院只有一字之差,相信很多人都会混淆。  湖北孪生高校  国内大学的改名现象,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改名的高校越来越多。2010年以来,仅湖北地区高校新增20余张新面孔,这些院校或是由原来的学院升格为大学,或“独立”,或更名,或合并组建,或新建。改名变得越来越频繁,二次改名的比比皆是,甚至三次改名的也不少见。就在高校校名换来换去之时,湖北有15所高校换成近似校名,很多高校的校名仅一字或一词之差,导致开学时经常有新生走错校门。每年高考时考生和家长有点难以分辨,甚至也让校内生犯糊涂。  武昌工学院 VS 武昌理工学院  武昌职业学院 VS 武汉职业学院  武汉工程大学 VS 武汉轻工大学  武汉工程职院 VS 武汉工业职院  湖北工程学院 VS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武汉商学院 VS 武汉工商学院  武汉商贸职院 VS 武汉工贸职院  湖北师范学院 VS 湖北第二师院  湖北理工学院 VS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工业职院 VS 湖北轻工职院  湖北科技学院 VS 湖北科技职院  湖北生物科技职院 VS 湖北生态工程职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 VS 湖北医药学院  荆楚理工学院 VS 荆州理工职院  长江职院 VS 长江工程职院  很明显,这些学校的名字是如此的相似,很容易让人混淆。就连《商标法》也有规定不能取同样或近似的商标,可教育部还是批准了这些相似的校名,原因何在?  最离谱的还要算湖南科技大学和湖南科技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辽宁科技大学和辽宁科技学院,河南科技大学和河南科技学院等所谓学院和大学并没有十分确切的界线。不说别的,如此雷同的校名,信件误投肯定不在少数。另外学校之间的好事坏事也会导致张冠李戴。
  大多数国人对中国至今未能拥有一所世界名校感到遗憾。上至政要显贵,下到黎民百姓,都大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架势。于是,中国由上至下地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名校制造”运动。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几百所“大学”竟然不如人家一所“学院”----麻省理工学院。
[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