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7年李希霍芬,《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第1卷+第2卷_价格元
1877年李希霍芬,《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第1卷+第2卷
编号:se16
品种:古籍/善本-古籍/善本
属性:杂史/传记,年代不详,其它本,其它装帧,其它版本,,16开,300面以上,,,,
简介:总论+中国北方/丝绸之路/烫金彩封/蘸花书口/2卷重6.3公斤,李希霍芬;Ferdinand,Richthofen,德国柏林;Berlin,一版一印,大16开
备注:两卷均为1版1印,第1卷[总论]1877年出版,第2卷[中国北方]1882年出版。尺寸:29.3*22.9*12厘米[长*宽*高];2卷净重:6320克。总页码:第1卷:xliv+758=802页;第2卷:xxiv+792=816页。第1卷29附文内木刻插图,11张地图。第2卷126幅文内木刻插图,1幅彩图插页,2张地图,5幅地质地貌示意图。【注意】书内说明文字为德语。
您好,欢迎您对本店商品进行点评、提问!如果您需进一步了解商品,请在此向店主询问!
店主 || 还未回复
商店【三柜书屋】“古籍/善本”目录下其他商品: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当前位置: >>
>> 古籍/善本 >> 1877年李希霍芬,《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第1卷+第2卷_价格元
Copyright &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分辨率最好为,IE5.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中国收藏***版权所有;未经许可,本网图片、文字不得转载、复制、及制作镜像!******:8, (白天接听:9:00-17:00)当前位置: &
> 详细内容
一条沧桑美丽的古道——读《丝绸之路新史》
●只要有人交往,就会有文明的交流。&这条路不仅传播了货物,还传播了思想、技术、图案&,丝绸之路是连通中国和中西亚、印度次大陆乃至欧洲的重要陆地通道。
●假以时日,当新的丝绸之路飞驰在快捷的中西通道上时,过去人们对这条沧桑古道的美丽梦想,才可能在繁荣的商业贸易中逐渐变成现实。
对于大多数选择阅读本书的读者而言,兴许同笔者一样难免带着这样的美好想象,即历史上丝绸之路车水马龙,大批各种肤色的商人向西忙着驼运丝绸、陶瓷、茶叶等商品&&
耶鲁大学历史教授、著名汉学家芮乐伟&韩森着重研究了从丝绸之路上的楼兰、龟兹、高昌、撒马尔罕、长安、敦煌、于阗共七座绿洲,在对大量惊人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进行科学梳理分析后,努力还原了这条名声远播的古道沧桑历史。
丝路并非一条普通意义上的&路&
芮乐伟开篇便直言不讳地指出,&丝绸之路这个词甫一出现就被看做是一条商旅往来不断的笔直大道,但实际上从来就不是这样的&。在他看来,丝路并非一条&路&,至少算不上我们现在意义中的道路。
丝绸之路早就有之,但&丝绸之路&这四个字的发明却要等到1877年。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是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1877年,在中国考察多年的李希霍芬推出了5卷鸿篇巨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正是在&第一卷中,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自此,&丝绸之路&概念便被逐渐发扬光大。
李希霍芬对丝绸之路的描绘大体有这么两个特点:一是将丝绸之路概括为中国与罗马之间的道路,二是将丝绸之路&描绘成一条笔直的大道&。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在1936年出版的《丝绸之路》一书中,将丝绸之路进一步明确为&从中国边境到欧洲的诸多道路&。两相对比不难发现,李希霍芬的定义过于理想化,斯文的结论是在与中国同行对西域进行实地探察后得出的,所以更接近史实。
事实上,历史上活跃于丝绸之路上的各色人群,无论他们是为了躲避战乱,还是为了谋生,抑或从事商业活动,作为丝路上势力的绝对小众,他们不得不尽力回避各种干扰。再者,&丝路地区的地形复杂得令人吃惊,这些地方大多很艰险&,这一带也是匈奴、突厥、大月氏等势力曾经逐鹿之地。正因道路艰险和刀光剑影,所以&旅人几乎总是需要向导引领,路上如果遇到障碍就会改变路线&。为了避开冬季南线祁连山绵延的雪山,为了穿越丝路,人们不得不选择难于行走、效率低下的沙漠。这就是说,丝绸之路只是一个极其大略的走向,从来没有固定,这才是熟悉当地地理和政治环境的向导之所以存在的重要条件。
虽然许多文章包括影视作品,想当然地把丝绸之路描绘成从长安抵达罗马的洲际道路,但除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初端,走出非洲大陆的人类祖先,在较长时间内可能沿着这条路线进入东亚和印度次大陆之外,有史以来,对于相距上万公里的两地,凭借当时极其原始的交通工具,要想跨越重重陆路险阻,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商业并非丝绸之路的头号主角
丝绸之路到底是怎样的一条洲际道路?
&在本书所讨论的每一处丝路遗址中,包括尼雅、楼兰、龟兹、高昌、撒马尔罕、长安、敦煌、于阗,贸易都存在,但规模有限。年代在三四世纪的尼雅佉卢文书有近千件,只有一件提到了&商人&&。&丝路贸易最详细的描述之一&、大约书写于313或314年的八封粟特古信札&提到了羊毛、亚麻、麝香、铅粉(化妆用)、胡椒、银等具体商品,可能还有丝绸。商品量都不大,从1.5公斤到40公斤不等,是适合商队进行的小额贸易&。
考古资料表明,绝大部分贸易也仅仅是短距离小范围的转手贸易。考虑到沿线地理环境的恶劣,以及各种势力长期纵横交错,通关手续繁复,&且都被严密监视&,大规模远距离的商业活动自然困难重重。也就是说,即便张骞在大夏看到过中国邛山(今四川荥经西)的竹杖和蜀地的细布,但无论从商品数量还是历史记录上,均无法证明超长距离商品运输是丝绸之路上的主流。
著名学者葛剑雄亦曾撰文指出,&公元前二世纪,张骞通西域,开了这条路。但这如果仅仅是一条交通路线,在张骞通西域以前,早就存在了&。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张骞发现了丝绸之路的存在,李希霍芬则定义了这条道路。
当然,作为中国重要历史文明象征的丝绸在西域确曾大规模出现,但并非是因为商业贸易,而是作为货币。据《通典》记载,730年到750年,唐朝政府每年向西域投入达90万匹丝帛,这比任何有记载的个人贸易的交易额都要大得多。丝绸之所以源源不断地运向西域,是因为唐朝屯兵边疆的需要。丝绸易于携带,受气候等环境影响不大,所以才会在唐朝屯边军队中用作货币。正是由于唐兵用丝绸大量购置军需,使得丝绸能够短时期内在西域迅速扩散,这也为丝绸通过转手贸易等方式,流向更远的欧洲提供了可能。不过,这一盛景因为安史之乱而迅速走低。
丝绸之路是多种文明交融的黄金线
与大多数读者的想象不同,芮乐伟描绘了这样一幅丝绸之路图画,&难民、画师、工匠、传教士、劫匪和使节都走同一条路。他们有时做做生意,但这并不是他们在路上的主要目的&。也正是这种不同目的行人,使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更加丰富。
只要有人交往,就会有文明的交流。&这条路不仅传播了货物,还传播了思想、技术、图案&,丝绸之路是连通中国和中西亚、印度次大陆乃至欧洲的重要陆地通道。尽管这条道路无比艰险,数量极其有限,但是在有限的交流中,除了中国的丝绸,还有中国发明的纸张最终还是到达了欧洲,而纸是印刷术实现的重要前提。流向中国的商品包括&矿物、香料、金属、马具及皮革制品、玻璃、宝石&等。在这种交流中,汉字彰显出强大的包容性,据考证,&汉语吸收了3.5万个新词汇&。此外,各种民间技术也会在这条道路上得以传播,而中国正是从丝绸之路上获得了棉花种植技术。
丝绸之路上曾经多种宗教并存。在这一带出现过的宗教主要有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天主教等,影响最大的当数至今仍旧发挥重要作用的佛教和伊斯兰教。
既然丝绸之路并非以商品贸易著称,那么,自海洋贸易勃兴以来,运量大、成本低,受地理环境影响小的海洋贸易,必然进一步挤压丝绸之路并不突出的商贸价值空间。海洋贸易的兴起,带有强烈的经济色彩,今天,海洋贸易依旧在全球所有贸易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众所周知,作为历史文明交汇要冲的丝绸之路,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引起世人高度关注,长期披着神秘色彩的丝绸之路再一次闯进公众视野。
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最大亮点在于,通过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突破丝绸之路历史上的交通瓶颈,为中国与中西亚乃至欧洲的商品贸易打通一条快捷的陆上通道。假以时日,当新的丝绸之路飞驰在快捷的中西通道上时,过去人们对这条沧桑古道的美丽梦想,才可能在繁荣的商业贸易中逐渐变成现实。(禾刀)尔冬强奔驰万里寻“宗”丝绸之路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究竟是由谁来命名的?昨天,“向李希霍芬致敬----尔冬强丝绸之路万里奔驰计划文献展”在徐汇区尔冬强艺术中心展出,同时亮相的还有尔冬强此次在中亚和欧洲的一些旧书店觅得的一批珍贵的丝绸之路研究文本和文献,其中包括1872年由上海北华捷报馆出版的 《李希霍芬男爵书信集》和1912年柏林出版的 《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研究的成果》。
□尔冬强56天重走丝绸之路重镇□德国地理学家霍芬□ 《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研究的成果》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究竟是由谁来命名的?昨天,“向李希霍芬致敬----尔冬强丝绸之路奔驰计划文献展”在徐汇区尔冬强艺术中心展出,同时亮相的还有尔冬强此次在中亚和欧洲的一些旧书店觅得的一批珍贵的丝绸之路研究文本和文献,其中包括1872年由上海北华捷报馆出版的 《李希霍芬男爵书信集》和1912年柏林出版的 《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研究的成果》。尔冬强兴奋地告诉记者,正是在这些泛黄的珍贵文献中,记录了李希霍芬当年为“丝绸之路”的命名。德国小书店里有大收获在一片泛黄的灯光下,丝绸之路的命名者----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肖像静静地摆放在尔冬强艺术中心大厅的中央,这位伟大人物在中国采集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和书信,被转印成条幅从二楼的栏杆上悬挂下来。紧挨着李希霍芬肖像的是尔冬强的大幅高空摄影作品《上海》,黄浦江与苏州河在画面里流淌,显示着李希霍芬与上海这座城市深厚的渊源。在尔冬强的作品里,一位被历史尘封百年的重要人物魂归上海。此次在欧亚间的穿越,尔冬强不仅走访拍摄了沿途十多个国家的历史人文、自然风貌,更重要的是在中亚和欧洲的一些旧书店找到了一批珍贵的丝绸之路研究文本和文献,其中就有1872年由上海北华捷报馆出版的《李希霍芬男爵书信集》和1912年柏林出版的《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研究的成果》。有资料显示,1859年,李希霍芬参加了普鲁士政权派往中国的艾林波使团,开展欧洲以外地区的地理地质田野调查,1868年至1872年间,以上海为大本营,前后7次对中国进行地理、地质的考察。 1869年获上海西商会提供的4年考察经费,交换条件是将考察所见的中国经济和煤炭资源情况,以书信形式寄给上海西商会,发表在《北华捷报》上,此后由北华捷报馆结集出版,名为《李希霍芬男爵书信集》。书信集中大量的经济情报,对云集在上海的西方冒险家充满着诱惑,在谈到山西煤矿储量时,他认为山西一省的煤矿可供世界几千年的消耗。这份有点夸张的信函在上海登报后,引起了社会轰动。此后,李希霍芬又用在华4年考察的全部资料,完成了鸿篇巨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并于1877年出版,他所创造的“丝绸之路”一词正是首次出现在该书第一卷中。 1933年在纪念李希霍芬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斯文赫定称这部著作为地理学历史上最伟大的里程碑。所以,当尔冬强在德国的小书店里发现这部早已发黄的重要文献时,不禁欣喜若狂,他不惜代价将此书买下,将它带回上海。上海是新丝绸之路重镇尔冬强的丝绸之路视觉文献计划启动于2000年,在过去十多年里,尔冬强以一颗踏遍欧亚草原的雄心和严谨细密的工作态度,走访了中国西部全境和欧亚数十个国家。他还依据众多外国学者、探险家的考察文献与探险地图,进行系统的田野重访和研究,积累了大批视觉文献,可谓硕果累累。今年夏天,为了向近代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先行者致敬,尔冬强和夫人自驾越野车从上海出发,穿越漫长的丝绸之路,途经西安、兰州、若羌、和田、喀什、萨雷塔什、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希瓦、库尔萨利、阿斯特拉罕、索契、特拉布宗、安卡拉、伊斯坦布尔、雅典、罗马、等丝绸之路重镇,历时56天行程18000公里,最终抵达德国汉堡。“李希霍芬创造的‘丝绸之路’一词源自130多年前的上海,今天,上海又重新回到新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上。”为此,尔冬强认为,命中注定上海将在新丝绸之路上扮演重要角色,“不管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海这座城市都是绕不过去的重镇,综观西域南海,上海应该承担起新丝绸之路开拓和探索的重任”。
凤凰新闻客户端
全球华人第一移动资讯平台日,4.2.0全新版本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播放数:124531
播放数:211435
播放数:104787
播放数:229996
48小时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