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抗日战争民涌现出多少位抗日名将答:举几个著名点的吧!自忠:第一名将。国第33总。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由战绩决定的,他曾在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大捷;收复...
问:抗日战争歼敌最多的在抗日战争中,歼敌最多的是谁啊?ps:是率领一支的,那些整个...答:薛岳,这是薛岳团的战力是公认的,现在也有说法说是孙立人,但孙部仅仅是一个师,怕难以和薛岳抗衡
问:国共抗日抗日战争和路、新四分别有多少力?双方在战争中分别歼敌多少?...答: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的反侵略反法西斯的全民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国共两双方抛开历史宿仇,握手言和,进行了第二次,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一至宣战。在...
问:抗日战争歼敌最多的是哪个省答:当然是会战了,歼敌2万啊.那平型关战役是敌后的啊!其他会战基本是输的,歼敌不会很多的.关于远征我记得最多一次是与美,英歼敌45左右部是最多的
问:抗日名将十大抗日名将zz自忠:第一名将。第33总。自忠当选第一名将首先是...答:十大抗日名将zz1自忠:早期2宗仁:先锋3杜聿明:共内应4孙立人:刽子手天下第一坑日俘5薛岳国难商6卫立煌:共之敌:...
问:抗日战争歼敌多少答:13年底至14年初的冬季攻势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发动的一场模宏大的进攻性战役,此役直接力约1个师,55万余人,与敌作战...
问:抗日战争中.路歼敌最多的是哪次战役?又或者哪支歼敌最多.答:百团
问:抗日战争中歼敌人数不算上其他帮助的答:国民革命方面部分战役(出动十万以上的)1、凇沪会战国13年战报:日伤亡6万余人;孙元良个人在25年估计日伤亡4到5万。日战报:日在...
问:在抗日战争中,那个地方歼敌最多?答:正面战场,在年期间共举行过22次战役,伤亡321万(其中阵亡万),歼灭日1余万.自忠,国第33总,由他的抗日 歼敌最多...
问:抗日战争歼敌多少答:本文节选自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作者:袁成毅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原题为:抗日战争中的若干“计量化”问题计量史学是2 5...
问:抗日英雄有多少本人爱好篆刻,打算刻1名抗日英雄的名章,可惜知识有限,所知不多,敬请大家...答:抗战十将我们要以历史和客观的眼光看待抗战时期的。那时国里也曾涌现出了一批抗日 ,最有性的十大抗日名将依次是:1、自忠2、...
问:关于抗日战争两歼敌数问题我们的确胜利了。2。谁歼敌多呢?历史书上说Tc打敌后战场。赢了。打...答:逐条给你回答:谁歼敌多呢?喜欢就此比较的人,自动忽略了一个问题。并不是只有国民革命一支,也并不仅仅是控制在国共两手里,那种认为除了的...
问:抗日战争中,是歼敌人数多,还是歼敌人数...抗日战争中,是歼敌人数多,还是歼敌人数多?答:承担的是正面战场作战的任务,歼敌数和伤亡数都远大于。第三阶段的确只有145年的短短几个月时间。从会战开始向东收复了一些,...
问:抗日砥柱如何炼成:歼敌数量是国两倍答:以后,此方法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以抗日战争史为例,计量化除了在传统的战时经济、财政、金融等领域广为运用外,在我们以往惯“定性”的方面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运用,对抗日战争...
09-1109-0108-3009-18
04-0604-1302-1302-25
◇本站云标签学者称抗日期间***歼敌数量是国军两倍
中华网袁成毅
[导读]日本在侵华八年中(不包括东北),死伤官兵133万余人,***领导的抗日军民歼灭日军52万多人,占40%;歼灭伪军118万,几乎百分之百。国民党军队歼灭日军80万,占60%,基本上没有伪军。原载《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 社科文献出版社作者系历史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史学会理事计量史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社会科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学术界对于计量史学的概念、内涵虽然有不同的阐释和实际运用,但通常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简单地将其概括为对一系列可以量度的现象进行的历史研究。[1]80年代以后,此方法受到中国学术界的重视,以抗日战争史研究为例,计量化除了在传统的战时经济、财政、金融等领域广为运用外,在我们以往习惯“定性”的方面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运用,对抗日战争史学科的健康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抗日战争为对象的学术研究,早在抗战结束时就已经开始。[2]早期的研究非常注重“定性”,在抗日战争史的著述中,通常多用一些较为模糊的诸如“起了决定作用”、“占据主导地位”、“中流砥柱”、“不可估量”、“无以计数”等语汇。其实这些概念或多或少还是隐含着计量或统计的内涵,只不过由于史学工作者出于具体考证的困难或者缺乏计量的观念,使本来可以进行定量判断的概念变成了缺乏定量依据的简单定性。事实上,作为一场举全民族之力抗击外来侵略的战争,从一次具体战斗到一场较大规模的战役,从敌我双方的基本力量、战争的投入到战争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等等其实都是可以也是应当计量化的。近30年来的抗日战争史研究中,计量化的研究随处可见,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重要领域:第一,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领导的敌后战场抗敌的不同战绩和贡献;第二,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贡献;第三,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损失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延误。[3]两个战场的计量化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抗日战争史的研究逐步趋向理性与客观,即一方面坚持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中流砥柱”的立场,同时也肯定了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以及全国各抗日阶层的作用,这种理性回归的过程,往往是通过计量化的研究得以实现的。早期的抗日战争史基本上被纳入***党史的叙事框架,因此在讲到抗战的贡献时,虽然也有一些计量化的表达,但仅仅关注到抗战时期***的发展和抗日战绩,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出版的一些著作是这样表述的:“在八年抗战中,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扩大,建起了从东北到海南岛的十九个解放区,拥有人口一亿二千余万,人民解放军发展到一百二十万,为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领导全国人民坚持人民战争路线的结果……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我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抗击了侵华日军的百分之六十和伪军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对敌大小战斗十二万五千一百余次,毙伤日伪军一百零一万余名,俘获日伪军五十一万九千余名,投诚反正日伪军十八万四千名,总共日伪军损失兵力一百七十一万四千余名。”[5]在这些表述中,我们只看到了中国抗战的一个战场,根本看不到抗日战争存在两个战场的客观事实。差不多也正是从80年代初开始,学术界在基本肯定上述观点的同时,通过计量来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正面的评价,如王振德就认为,由于***的统战政策,国民党始终留在了统一战线内,22次会战,主要战斗1117次,抗击了侵华日军的50%以上。[6]这一时期,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缓和,战后国民党方面出版的著作如国民党中央党史会编印的《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战争时期》、蒋纬国《抗日御侮》、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以及国民党军政要人何应钦、白崇禧等军事报告中所列的国民党军方统计资料,也被学术界广为引用,这样,对于1938年武汉失守以前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肯定差不多成了学界的共识。此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分析,对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观点也提出了质疑。江于夫认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7]作者通过这些数据得出了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积极抗日的观点。在对正面战场战绩给予肯定的基础上,也有学者看到了这种简单的计量所带来的问题。魏宏运认为:“两个战场抗敌的比例,经常有些变化。数字的计算,因学者们各自的方法不同,自然略有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敌后游击战争已奠定了基础,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样讲,是不过分的。如果没有游击战争牵制,吸引日军的大量兵力,中国的大西南和西北,就会遭受敌骑的践踏,就有沦陷的危险,那么日本就可能宣布,它征服了中国。”[8]张廷贵则具体分析了两个战场的歼敌总数,认为日本在侵华八年中(不包括东北),死伤官兵133万余人,***领导的抗日军民歼灭日军52万多人,占40%;歼灭伪军118万,几乎百分之百。国民党军队歼灭日军80万,占60%,基本上没有伪军。从歼灭日军的绝对数字看,国民党多于我军,但按军队人数比例计算,***军队数量少(抗战开始为五六万人,抗战胜利时为94万人),国民党军队数量多(抗战开始时陆军170多万人,抗战结束时为440万人),***军队歼灭日伪数则多于国民党的两倍。他认为这些数据进一步显示了敌后战场在全国抗战中的伟大作用和地位。[9]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战场虽然存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之分,但它毕竟是一场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因此也有些著作更关注将两个战场的战绩加以综合,军事科学院所编《中国抗日战争史》中,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签字,历时14年之久。特别是在1937年七七全国开始的3000个浴血奋战的日日夜夜中,中国军队进行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歼灭伪军118万人。”[10]中国官方在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时候,也明确地做出了如下的定性表述:“中国国民党和中国***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11]由此可见,关于两个战场的战绩问题,从最早的只计***领导的武装力量的抗日战绩,到兼计敌后和正面两个战场的战绩,进而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战绩合成一个中国抗战的整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备注:注释隐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