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打造传承华夏文明明传承创新区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最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最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关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思考
时间:&&&&作者:王玉印 王 男&&字体:& &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正式颁布,使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如何充分利用河南的历史文化优势,来建设和发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基本要求,也是摆在河南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如何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什么样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概念与基础条件
(一)对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概念的理解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传承和弘扬中原优秀历史文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共享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提升区域软实力,适应“三化”协调发展内在要求,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平台。其中心内涵是充分挖掘、研究、展示河南作为华夏文明之源、中华民族之根的文化资源优势,创新保护开发利用模式,探索华夏历史文明与社会经济和谐交融、良性互动新路径,为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与弘扬提供战略支撑,走出一条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文化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路子。其延展内容包括以华夏历史文化内涵为主题,以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龙头,以一批大遗址公园和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依托,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古都名城和以河南博物院为首的博物馆网络为基础,以高新技术和改革创新为手段,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做强文化旅游业,做细商(殷商)文化、大宋文化、三国文化和功夫文化,形成一大批拳头文化项目和知名文化品牌,打造一批世界级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形成一组中华历史文化的保护示范区、集中展示区和开发利用试验区,建设中原国际文化交流平台,造就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使全国人民和世界华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地和心灵故乡,以最大限度地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二)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基础条件
国务院提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并把它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这在国家所有已批准的经济区建设规划中是第一次,也可能是唯一的一次。而且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开头第一句即明确指出:“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充分说明国家对河南作为华夏历史文化资源大省的认可和肯定。也说明国家对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认知。那么,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河南省具备什么样的基础条件,我们认为有如下几点可供总结:
1、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广博丰厚、潜力巨大。早在数十万年前,中原地区便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龙文化、姓氏文化、农耕文化、汉字文化、礼制文化、道教和佛教文化的起源地与发展地,是中国都城文化的源头。自夏朝至北宋3000多年间,共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在河南,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北宋、金等朝代,均以河南为政治中心。中国八大古都中,郑州、安阳、洛阳、开封名列其中。河南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其中起源于河南的古今姓氏达1500个之多。河南名人辈出,群星璀璨,在“二十四史”中立有列传者5700余人。全省现已查明有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7万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7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历史文化名镇(村)8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5处,博物馆150余座,馆藏文物达140万余件。河南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余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8项。河南以其丰富的文物古迹被誉为露天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根在河洛”、“根在中原”得到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普遍认同。河南文历史文化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和独特优势。
2、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中原文化的众多因子已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之中。发端于河南的龙文化,使华夏民族的图腾形象成了世界华人的集体形象,全体华人都以龙的传人而感到无尚自豪;发端并成型于河南的汉字,至今仍然是我们离不开的首要工具,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东亚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最早的原始瓷器发现于河南,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窑、钧窑、官窑均在河南,河南是我国陶瓷文化的圣地,而“瓷器”也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在医学的发展中,东汉南阳人、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经典著作,中医至今还在深刻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而且已经得到了世界多个国家的认可。发轫于中原的“四大发明”,成了我们作为文明古国的重要符号。
河南的人文精神也广受关注,河南人不但拥有愚公移山精神,还有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新时期的“三平精神”也得到广泛认同。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强化中原文化精品意识,培育并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河南特色、在社会上叫得响、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精品和知名品牌。河南文化对外展览遍布五大洲,涉及14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2010年在日本成功举办的“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通过“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欧洲行”、等一系列活动,叫响“少林武术”、“河南杂技”、“文字文化”、“根亲文化”等河南特色品牌,不断强化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河南文化发展态势愈好、氛围愈浓。河南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设施建设覆盖工程,相继新建成了中国文字博物馆、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五大工程广泛推进。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省符合条件的104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年接待观众达2000多万人次。广泛开展“先进文化进基层”、“欢乐中原”、“舞台艺术送农民”等群众文化活动,受到基层群众普遍欢迎。全省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339.6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00多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7%以上;组建了4家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民营文化企业迅速发展;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积极应用,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
4、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坚实、活力充沛。河南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在不断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等取得较大突破,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河南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五,在中部地区排名第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河南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差距缩小,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经济与社会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中原城市群潜力巨大,并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在交通、金融、物流、会展、创意、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中具有突出优势。“三化”协调发展稳步进行,在新农村建设与县域发展过程中,正在加速推进产业升级、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对外开放的进程,具有较强的县域经济活力。河南拥有一亿人口,占全国的近十分之一,正处于城镇和消费结构加速升级阶段,内需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发展潜力逐步显现,文化产业发展有很强的经济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为什么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为什么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或者说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也是我们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对于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1、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原传统文化固有的“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而不同”的共生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中庸兼爱”的宽厚精神,“恋家念祖”的内聚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基础,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基所在。以根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对于增强海内外同胞的向心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对有效吸收海内各方面的积极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极大的促进。
2、、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血脉之根,是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核心地带。这里孕育和产生的众多思想学说,铸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有利于挖掘吸收中原文化精髓,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原地区华夏文明之源、中华民族之根的优势,在促进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巨大作用。
3、有利于发挥和增强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推动力。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在中部崛起前列,为全国大局做出更大贡献,河南必须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传承和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近年来,河南坚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实力和影响力稳步增强。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河南历史文化助推河南旅游每年以25%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积极探索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文化综合改革示范区,可以带动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4、有利于提升中原文化的软实力。河南文化资源丰富厚重,是最具竞争力的资源优势之一,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正根、正道、正宗、正统,这种绵延数千年、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滋养了河南人勤劳、朴实、肯干、厚道的民风,造就了河南人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的形象,形成了河南人包容、宽容、和谐、和睦的良好氛围,铸就了河南大气、正气、平实的良好品格。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提高中原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河南发展的软实力和支撑力,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5、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原历史文化蕴含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以处众、内和外顺等丰富的和谐思想,是构建和谐中原的精神源泉。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有利于传播和谐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建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大力倡导敬业诚信、创新创业、劳动致富、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营造社会和谐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社会氛围。
三、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必须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的灵魂与力量,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使命与现实需要。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只有坚守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才会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才会不断地产生和强化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的总体要求,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与创新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创新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努力建设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华夏历史文化交流重要平台、全国文化创新发展地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创新发展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在此基础上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做到以下几个协调:
1、处理好事业与产业的关系,做到事业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坚持公益性发展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人民大众的利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传承创新成果为人民大众所共有共享,努力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丰富、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尽可能扩大开放范围。同时要坚持统筹兼顾,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文化资源利用模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形成新的业态,探索有机统一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进一步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我省的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2、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做到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协调。处理好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正确把握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抓好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切实有力、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建构保护和开发的系统思维,坚持探索低碳绿色的开发模式,规范和完善文化资源的市场配置,开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新路径。
3、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传承与创新相协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继承弘扬我省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全国各省市乃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在传承基础上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大力提高我省文化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文化发展理念、传统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式将优秀文化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4、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到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文化市场,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与凝聚力。通过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产品生产供给,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文化活动等形式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5.处理好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的关系,做到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相协调。坚持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并重,统筹兼顾省内外、海内外文化环境,积极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做精做强对外文化贸易和文化交流品牌,既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不断提升我省文化影响力。不管是文化贸易或是文化交流,一定要以文化特色为依托,以故事情节为重点,差异化决定注意力,故事情节决定吸引力,特色加上故事情节几乎决定了文化走出去的成败。
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战略定位。
对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1、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承载地。中原地区是海内外华夏子孙的根祖地,是古老中国璀璨历史的发源地,是民族气节精神信念的发祥地,是中华儿女血脉亲情的汇聚地。大力推进中华民族优秀精神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增强华夏历史文明在海内外华夏儿女中的影响和共鸣,增强其对中华民族核心精神文化体系的认同感与向心力。使其共享中华历史文明不断延续发展的优秀精神财富,并在不断涌现的新时代精神中汲取丰富的精神滋养与前进动力。通过物质表现、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精神弘扬等方式,使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主要承载地,为世界华夏儿女建设与驻守最为神圣的情感高地与永恒的精神家园。
2、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寻根问祖是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寄托和情结。中原大地有着丰富的寻根资源优势,在加强宗亲联谊交流、支持故乡建设、促进共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河南还有众多的姓氏文化研究团体,深入研究姓氏的起源与发展,为姓氏寻根提供了可靠的学术基础。可以充分发挥河南的始祖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等寻根文化资源优势,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节、固始根亲文化节、河洛文化节等为主要平台,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精神,打造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
3、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展示研究基地。应当努力把河南打造体现国际一流保护理念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以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嵩山历史建筑群为依托,以丰富精神内涵为重点,整合带动相关资源开发利用,全面展示完整系统的中原文化遗产体系。加大宣传、研究力度,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增强其知名度,并以点带面,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原文化,牢固树立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特区。大遗址保护是国家确定的“十一五”时期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全国共100个重点项目,河南省占16处,是全国大遗址保护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十二五”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六大片区,我省有洛阳、郑州两大片区入选。河南还有众多珍贵的文物遗址,如安阳殷墟、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郑州商城、内黄三杨庄等5处大遗址入选首批35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或立项名单,为全国入选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这些大遗址有的是中华历史文化起源的大型遗址,也有的是中华文明最辉煌时期的都城遗址,还有的是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的帝王陵园遗址,历史价值弥足珍贵。依据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探索建立大遗址保护特区,既是大遗址保护的需要,也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需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区与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区。河南是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宝库,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品类繁多,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整体性保护、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方式,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华历史文化保护核心区,以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为载体,通过建设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展示中心、传习所、传承基地,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
6、中华古都名城体验区。中原地区长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城市文化的源头。古都名城积聚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凝聚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的见证。保护利用好古都名城是弘扬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任务。要依托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历史文化优势,采取多种形式,把河南打造成为以中华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古都名城体验区域,使之成为驰名中外的中华古都名城旅游重要目的地。
7、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积极整合根亲文化、殷商文化、大宋文化、隋唐文化、汉魏文化、功夫文化、根亲文化、佛道文化、老子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突出“文明摇篮”的主题形象。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主题文化,重点开发文化观光、寻根朝觐、度假休闲和生态旅游,着力培育一批以历史文化体验休闲为特色的旅游新业态,形成以文化为引领、多种产品支撑的综合型旅游区,并将其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区域。
五、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前景展望与主要任务
(一)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前景展望: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河南应呈现出华夏历史文明进一步弘扬、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基本形成、全民文明素质普遍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文化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引领支撑作用明显加强、中原发展新形象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新发展区建设成效显著、全国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基本建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具有中原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华夏历史文明圣地核心区地位进一步巩固、充满活力的中原文化高地迅速崛起、中原文化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等可喜局面。
(二)当前的主要任务:立足中原文化资源优势,统筹规划、重点突破,以龙头项目带动、文化品牌提升、特色产业支撑、文化高地引领、文化旅游目的地构建为路线图,加快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1.打造龙头文化项目。以嵩洛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为重点,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以古都文化、嵩山文化、河洛文化、功夫文化、佛教文化等文化品牌整合为主线,以相关景点为载体和依托,融合科技、创意等元素,通过文物景观展示、历史场景再现、时空角色体验等途径,建设以嵩洛地区为中心的“华夏之都文化园区”,打造中国最大的华夏历史文明展示体验区,以此为龙头项目,带动遗产保护、文化旅游、生态休闲等产业快速发展。
2.塑造中原文化品牌。依托古都文化、祖根文化、功夫文化、名人文化、汉字文化、陶瓷文化、戏剧文化等中原历史人文代表性资源,打造若干个以华夏历史文明为符号的底蕴深厚、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兼具庄严性和观赏性,融教育、纪念、展示功能为一体的、具有地标意义的大型标志性文化景观。形成一批浓缩中原文化精华、彰显河南魅力的建筑、名人、事件、民俗、艺术等方面的历史文化名片,提升中原文化知名度,扩大中原文化影响力。
3.壮大特色文化产业。依托中原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以“中原文化元素”为核心内容,引导发展文物复仿制品生产与交易、传统工艺品生产、书画艺术品创作、演艺杂技表演、功夫培训等特色文化产业,形成一批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高端文化人才,使文化产业成为带动产业结构转型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推进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升级。
4.构建中原文化高地。实施大手笔,勾画大思路,推出大举措,依托华夏历史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建设以“中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基地,成立以“中原文化产权交易所”为代表的文化经济交易平台,培养以“中原之星”为代表的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名家群体,打造以“华夏之都文化园区”为代表的华夏文明展示体验龙头产品,打造以“嵩山论坛”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高端论坛、以“洛阳论坛”为代表的世界文明古国对话高端平台,并以此来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风格、气派及贡献力。
5.推动发展文化旅游目的地。着重挖掘整合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保健康复游等特色产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黄河文化旅游带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成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六、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发展路径选择
(一)实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重点是要打造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建设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建设河南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二)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塑造中原人文精神。重点是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新时期河南精神,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三)实施文化民生改善工程,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是要实施基础文化设施覆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快文化服务设施信息化建设,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免费文化服务活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推进社区文化活动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化名人研究和名家培育工程,挖掘历史名人的潜在价值,重点扶持当代文化名人名家发挥作用;扎实推进文化精品战略,大力扶持原创作品。
(四)实施文化产业提升工程,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骨干龙头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产业园、集聚区和文化基地建设,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群,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培育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创新引领,创意提升,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含量,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五)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扩大中原文化影响力。建设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创新中原文化“走出去”的形式,拓宽中原文化“走出去”的平台和渠道。
(六)实施文化消费提升工程,有效满足人民大众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发挥公共文化引领文化消费的优势,提升民众文化消费层次,倡导文明创新、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方式;发挥文化市场丰富多彩、形势多样的优势,创造更多更全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大众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文化消费需要。
(七)实施文化政策保障工程,确保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政策,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投融资体制,营造政府有效引导、金融资本积极投入、社会资本踊跃参与的多元化投入环境。设立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资金。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及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给予有关文化企业技术改造、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产品研发、高新技术设备进口、品牌建设等方面优惠政策。通过减免税、先征后退等税收优惠措施支持相关文化企业创新发展。文化项目建设用地要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优先安排,并通降低出让金、返还使用费等办法给予优惠。采取奖励、贴息、补助等方式,鼓励、带动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保障非公有制文化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实现中原经济社会崛起、促进厚重河南焕发青春活力的重要路径与历史性机遇,抓住这次难得的发展机会,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前景可期,河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前景可期,河南软实力的稳步提升前景可期,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引领支撑作用必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中原经济区建设必将会取得更大的辉煌成就。
(此文章已发表于《中国文化创新蓝皮书2012年版》)
【访问次数:】&&【】&
上一篇:下一篇: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