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是自由选择、自发探索的自主活动,为幼儿们所喜欢。在活动中,幼儿们通过持续不断地实践与环境相互作用,培养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能力。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与集体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互动上有所区别,区域活动是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中心的一种师生互动过程,教师的指导更多是非正式的、隐性的和机动灵活的。对3至6岁的儿童来讲,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方法应更多地选择那些结构性低、非正式的活动。虽然很多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这点,但在操作过程中却存在诸多困惑。本文将着重探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效指导的策略。
一、关注学习过程,把握介入指导的最佳时机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自主活动,教师要着眼于幼儿的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信任幼儿,为幼儿主动学习创造所需的环境和条件。只有当幼儿确实因自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难以继续进行探索活动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这种适度的支持对获得活动的预期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无原则过多支持,也只会助长其被动依赖心理,压抑其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关注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了解幼儿面临的各种困难,善于区分出其中哪些困难该由幼儿自己独立解决,哪些困难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从而及时把握介入的最佳时机,有针对性地给予一个心理与能力的支点,使其能依托这一支点,顺利地越过困难,沿既定方向继续探索前行。例如,区域活动中幼儿玩磁铁,教师提供了许多相关的操作材料,如各种大小的磁铁及多种磁性物和非磁性物,想让幼儿在操作和争论中获得一些对磁铁属性的感性认识。活动中,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用磁铁进行各种探索,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和观点。幼儿获得感性经验后,教师又考虑在投放的材料中如何设置一些问题,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属性。如提供操作材料:筷子、镊子、调羹和磁铁以及一盘混有大头针的豆子,让幼儿探索用什么工具能较快地取出大头针。当幼儿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又及时为幼儿提供新的材料(回形针),并提出新的探索要求,即怎样从矿泉水瓶中一下子取出所有回形针。与前一任务相比,这一任务难度提高了,需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瓶中的回形针先要连成一体;二是用磁铁将此连成一体的回形针同时吸出。这一新任务显然更具有挑战性,也有一定趣味性。当幼儿用磁铁将矿泉水瓶中已串联好的回形针往瓶口方向吸,始终无法将回形针吸出瓶身而感到无助时,教师用一句“你再试试看,沿着瓶子哪一面往上吸,回形针才不会掉下来”的话来点拨,让幼儿变换思维角度,再进行尝试,很快幼儿找到了解决办法。当幼儿经历多次曲折,终未达到目的而失去信心时,教师对其讲了一句:“我会和你一起想办法的。”这句话无疑给了他们一种希望,并使其重拾起信心。同时,教师还为其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所必须的材料(大小不
一、各种形状的磁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又回来继续解决原先的问题,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二、掌握观察方法,针对特点确定相应的指导策略
在区域活动过程指导中,教师常常不自觉地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想来选定内容,构想过程,忽视了幼儿的需要,导致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儿童的发展特点及其需要是教育的一个基本依据,要教育好儿童,必须首先了解儿童,而观察幼儿是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教师在观察时要注意做到静心、细心与耐心。静心是尽量不打搅幼儿自然的行为过程,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细心是注意捕捉幼儿行为表现中的有意义信息和其发生的时间、背景等,根据需要作一定的记录;耐心,是不要怕多花费时间,观察有时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才能获得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例如,在区域活动中观察小班幼儿玩拼图:红红小朋友先把五块拼图从底板上全部取出放在地毯上,然后见...展开〉她拿起一间小房子,仔细看了看,再用眼睛在板上来回寻找着,直至确定找准后才放入,就这样依次把五间小房子准确无误地嵌入,整个过程仅用了8分钟;丽丽小朋友也拿起一间小房子,看也不看,直接准备放入左边第一个空隙内,可是却放不进,再移到第二个,还是放不进,再往下移,直至第四个才正好嵌入,她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接着又拿起另一间小房子,还是从头开始,依次在底板上一个个地放,最终也全部完成了,前后用了12分钟;东东小朋友他把拼板的底板放倒了,也就是房子的屋顶朝下,他拿起一间房子,试图放入第一空隙,发现嵌不进,可还是拼命使劲往里按,最终当然是没有成功。以上几个案例说明: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差异。对于红红小朋友在拼图中表现出思考型的认知特质,如果材料没有新的要求,一味地只是重复已有的经验,那么就会变成机械的操作,幼儿只能得到机能性的快乐,在认知上得不到什么提高。与红红同样完成任务的丽丽却表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冲动型认识风格,对这类儿童的指导要让其学会注意观察认知对象的细节,并在回答问题之前,对各种可能的***进行检验。所以,如果单纯提醒她慢一点,并无多少帮助,他们可能更需要一些注意视觉刺激和策略的具体提示,如“看一看,能不能直接找到它的家”等。而东东与前面两个幼儿比,明显存在能力水平上的差异,如果面对他的困难熟视无睹,不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帮助,他就可能会因对活动失去兴趣而放弃。当然,指导的重点应是提升其空间方位的知觉水平,如提供一些突出几何图形特征的拼图材料,加强方法上的引导。
幼儿学习操作中表现出的个体认知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仅有水平的差异,还有方式的差异,教育的策略也要因此而有所不同。观察是教育的先导,只有充分观察,了解幼儿,按幼儿不同特点确定相应指导策略,教育指导才有更好的针对性,也才有可能真正适应,满足幼儿的发现需要。
三、因势利导,促进幼儿自主意识与能力的发展
区域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幼儿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是要让幼儿经过这一历程,促成其自主意识与能力的发展,这是根本的目的。因此,在指导中,教师要对幼儿任何自主活动的愿望与努力都应给予充分、积极的支持(包括环境创设及材料的准备)。例如: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提出建议——“做好玩的棋”,经过讨论后,诞生了“探险棋”、“旅游棋”还有“交通棋”等等。这里每一幅棋都是幼儿在运用了脑中的知识,在反复理解棋类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而制作完成的。这一示例说明,幼儿在自主活动过程中,不仅自主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各种动手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还领会了各种材料的特性、各种活动器具的规格、制作方法及材料与器具的联系等,收到了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四、关注但不介入,提供幼儿相互交流学习的空间
在幼儿区域性活动中,幼儿不仅与教师和环境产生互动关系,而且幼儿间也发生着各种互动交流,有益于幼儿的自我成长。例如在建构区域活动中,肖宇小朋友虽爱学习,但在插圆形时仍然感到困难,一旁的强强便善意指出他的错误并要直接帮他插,而肖宇却执意要自己来,热心的军军只好不时地提醒他。这时教师应采取的指导策略是关注但不介入。因为幼儿间由于彼此间的平等地位关系容易使他们可以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在这样的交流中幼儿既随意又保持着自己的立场,而且幼儿间交流所用的语言是彼此间最能理解的语言。这样的交流所达到的效果是教师直接指导所不能达到的。它不仅对幼儿的区域活动起到了一种支持的作用,还助长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因此,教师此时最好的策略就是保持沉默,通过沉默而使幼儿充分地互相交流。从这意义上说,教师有时采用收起〉
我的体会就是教师要做有心的观察者,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不同水平等,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操作材料,并进行有效地关注,不断调整活动区的环境材料,从而促进幼儿可持续性发展.
一、关注幼儿的兴趣,创设活动区
小班幼儿活动范围、知识经验相对中大班要窄和贫乏,但他们对发生在身边的有趣内容尤为好奇,且常常对物体发出的各种声音感兴趣.我们观察到,在活动时间,幼儿常喜欢拿起体育区的响罐,轻轻得摇着,倾听响罐发出的声音,乐在其中,这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既然孩子这么喜欢摇响罐,那何不如就提供响罐让幼儿探索呢?但如何通过响罐这一契机,真正让幼儿动起来,促进幼儿持续性的探索.于是我们根据小班
幼儿有意注意时间短、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创设了探索区“摇摇乐”,具体做法是将八宝粥的铁罐包装成小动物的家,并提供各种材料如棉花团、小石头、小铃铛、黄豆等.幼儿入区后先做“摇摇乐”(自选喜欢的铁罐,打开盖子,装入材料,再盖上盖子)而后玩摇摇乐.幼儿在多次充分地与罐子、材料相互作用,一次次的操作、探索,终于发现了不同材料及不同数量与响罐发出声响的关系,这种生活化、有趣的操作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关注幼儿的不同能力水平,提供具备层次性的材料.
区域活动属于个别活动的形式,它可以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经验,活动中孩子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活动材料,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地学习,获得成功的机会较多,并给幼儿提供了较多的同伴交往机会,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显示自己的机会,使同伴了解他,也使他了解同伴.在相互了解的过程来了解自己,产生自信心,从而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在同一种活动区域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千万不能“一刀切”,而应考虑到幼儿本身的能力不同,使活动材料体现出层次性,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活动需要,使幼儿都能得到较好发展.
例如:“建构区”里单为小班幼儿准备的材料就应有许多种.如雪花插塑,适应与年龄较小,手部动作欠准确、灵活的孩子使用与活动;如智高乐插塑适用与身体素质较好的幼儿使用,因为他们的身体发育较快,各关节的活动较为灵活,拼插难度较大的插塑对他们是个较好的挑战.
又如:在益智区中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12块甚至是15块的拼图,而能力弱的幼儿就选择比较容易的,如6块、8块的拼图.这样能使大部分的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更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三、关注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提供生活化的材料.
在活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老师从自己的经验、感受出发选择活动区内容,造成老师费了力,幼儿不感兴趣的现象.其实小班幼儿活动范围 窄,往往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感兴趣,对家中一些常用的物品感兴趣.所以教师选择内容时,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用孩子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
如小班幼儿喜欢摆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区域活动的设置要偏重于游戏情节,活动材料的选择要生活化.如“给孔雀添羽毛”、“毛毛虫长毛了”(请幼儿用塑料衣夹给动物轮廓夹夹子)、“装豆子”、“切萝卜”、“拧瓶盖”等,内容都是幼儿平时生活最熟悉的,活动中所需的玩具、材料都是幼儿家中带来的,妈妈天天在用的,面对自己带来的物品,幼儿有亲切感,从而促进更大胆地探索、发现.
四、关注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提供隐含指导性的材料.
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是幼儿选择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能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进行活动,因而这时隐性指导就远比显形指导来得重要.这时老师就要积极有效地关注幼儿,预计幼儿发展的可能性,在投放材料的时候就要下一定的工夫.使幼儿一......余下全文>>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纲要》中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乔姆斯基也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以及塑造效应。营造一个相适应的环境对于幼儿兴趣产生至关重要。良好的阅读环境应该有一个安静、优美、宽敞、明亮,有一定文学氛围的阅读场所。
幼儿的行为一般是无意识的,往往是受一定情境支配的。因此,某种习惯的养成,从一定程度上说,要依赖于某种情境的反复出现。因而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就是为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创造条件。
首先我们注意了阅读区位置的科学性,将图书角设置在临窗户的墙角,避免和喧闹的建构区及表演区相邻,并且保证有充足的光源。
另外,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幼儿的数目设置了较大的区域,同时我们在图书角配备了与幼儿身高相适宜的书架,和柔软、舒适又鲜艳、美观的靠垫及地毯。为幼儿营造一个既舒适又有趣的阅读环境,处于这样环境中的幼儿身心愉悦,感受到了阅读的无穷乐趣,不自觉地延长了持续阅读的时间。
图书是幼儿的阅读对象,图文并茂的图书林林总总,教师该有一双怎样的“慧眼”帮助幼儿选择? 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读物,才能让幼儿感兴趣,进而培养阅读的习惯。 幼儿年龄小,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较低,对事物缺乏分辨力,教师和家长必须把好选书关。尽量提供涉及面广,具有积极思想意义、富有儿童生活情趣的,能给幼儿多方面教益的中外优美童话、寓言故事、自然科学、综合知识等儿童读物。对人物丑恶、荒诞不合科学的鬼怪故事则要抵制。。面对一堆书,要尊重幼儿,给予幼儿挑选图书的自主权,才能激发幼儿再看书的欲望和提高阅读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知识迁移能力等。只有让 幼儿喜欢上书,才有可能逐步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在为图书角配置图书时,还可围绕班级活动的主题,将阅读活动与其他区域的活动联系起来,同时培养幼儿在书本中寻找所需信息的习惯。例如,我班活动主题是“美丽的春天”,教师在图书角张贴各类花草及与春天有关的图片,摆放一些相关的配有精美插图的科学读物,以春天为主要角色的诗歌及儿歌,还引导幼儿利用网上下载的图片自制图书……由于教师有目的引导,幼儿的阅读成为主题活动中的一个分支,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持幼儿对图书的兴趣,我们做到定期更换图书,根据实际需要补充图书,或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每本书的受欢迎程度考虑是否更换。鼓励幼儿把家里的图书带到幼儿园交换和共享,不仅使幼儿阅读的范围大大拓展,也加强了同伴间的交往。
二、制定合适的阅读规则
幼儿行为的坚持性、自控能力较差。制定适合幼儿的阅读规则,是限制不良阅读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重复良好阅读行为的重要保证。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场景:图书角的书被撕得破破烂烂;几名幼儿为了争抢同一本书,弄得哭声一片;一些幼儿想看书,却被周围打打闹闹的幼儿吵得没了兴致,弃书而去……制定适合幼儿的阅读规则是必要的,不仅能帮助营造一种适合阅读的气氛,保证阅读效果,而且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公共道德意识。幼儿在规则中,学会了交往、协商、尊重他人等个性品质,对培养幼儿好的阅读习惯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我们要求幼儿使用“进区卡”,根据阅读场地的大小限制就坐人数,这样就避免了幼儿阅读时出现拥挤现象,确保每个人有适当的空间。为了保证阅读室的安静,就应要求幼儿走路轻轻,说话轻轻;为了使幼儿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就应制定“轻取轻放图书,看书时要一页一页在书角处轻轻翻动,不在图书上乱涂乱画”,“看书时不可争抢,要互相分享”;为了满足幼儿的阅读需求,可让幼儿把书带回家,但必须到老师处登记,并及时归还等条文。
规则制定了就要指导幼...展开〉儿依照规则行事,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或情境表演等教育手段让幼儿理解规则的含义,例如:引导幼儿不要撕书时,教师可讲述故事《图书宝宝哭了》,“图书宝宝为什么哭了?”“因为它的衣服被撕破了,所以它很伤心难过。”再如:引导幼儿不争抢图书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观赏幼儿争抢图书和互相协商看同一本书的情境表演,让幼儿感受到通过协商很快能解决问题。让幼儿自觉地去遵守规则是有一定的过程的,需要师生长时间的共同坚持不懈,幼儿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习惯。
三、教给幼儿正确的阅读方法。
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能使幼儿顺利阅读,并从中体验到阅读的愉快,从而产生再阅读的愿望。
首先要教会幼儿有顺序地阅读,并要教会幼儿认识图书的封面、封底、内页等,知道阅读一本书应该从头到尾一页一页地看。在观察某个画面时,也应和看图讲述一样,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如:了解画面上是什么时候,画的是什么地方,画面上有什么,人们在干什么,等等。对各种角色的表情、动作及角色间的关系注意仔细观察、分析、判断。
其次,要培养幼儿对全书进行概括的能力,即能讲出大致意思。阅读时对前后画面的变化部分进行比较观察,寻找出共同点、不同点和衔接点,分析背景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从中学会分辨好与坏、善和恶、美与丑,进而提高阅读能力。有了正确的方法和技能,幼儿才能逐渐的由大人陪着阅读过渡到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阅读方法的养成,不强求一律,容忍差异。
绘本是早期阅读的首选,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将会让幼儿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从而终身受益。幼儿经典绘本应该是孩子的“人生第一本书”。因为,优秀的绘本能给孩子带来愉悦和幸福感,从中班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来看,良好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有效阅读的有利途径,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能为他们今后良好阅读能力乃至学习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兴趣可以使学习不成为一种负担,用幼儿发自内心的学习积极性来鼓励他们开展阅读活动,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将会让幼儿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从而终身受益。绘本作为早期阅读的一种读物,被国际教育界公认为:“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因为,优秀的绘本能给孩子带来愉悦和幸福感,让孩子从中体会阅读的乐趣。从中班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来看,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能为他们今后良好阅读能力乃至学习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围绕“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能力”这一课题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我体会到只有正确使用绘本才能有助于培养中班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和习惯。
一、正确认识绘本作用,科学用好绘本
绘本是用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图画与少量简易的文字交织的形式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幼儿读本。绘本近年来由于其按照不同阶段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和需要发展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用好绘本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幼儿的情感和阅读经验,为幼儿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管是我们老师还是家长,对于绘本的使用、购买都存在着较多的不科学性,如我们有时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选择绘本时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差异重视不够,不够关注幼儿对绘本内容的兴趣和认知需要,在使用绘本时创造性“加工”意识不强,还有的时候会将绘本阅读活动看成是“看图说话”,忽略了绘本的真正内涵。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出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渴求弄明白阅读中感兴趣的事物,极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因此很多时候他们对读物的理解是粗浅的、不完整的甚至是不合逻辑的。况且他们尚缺乏必要的阅读经验,因而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幼儿得到教师的必要指导,他们才能与绘本展开有效互动,从而充分汲取蕴藏在绘本中丰富“营养”。显然,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阅读活动是科学利用绘本的必然途径。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绘本阅读活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如果按照以前幼儿园老套路的阅读活动,无非是老师说、幼儿听等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早已经不适应现代师生间要尊重、平等,教学互动等教育理念,而如今的孩子更加愿意表达内心的意愿,充满个性,这也要求我们要注重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一)针对幼儿不同个性,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内容的绘本故事。
以新《纲要》精神为指导,遵循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满足幼儿发展需要为原则选择合适的绘本,以幼儿乐于阅读的方式开展早期阅读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绘本的教育价值。
中班幼儿面对新奇的世界,好奇的天性促使他们乐于去探索,这时候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开发出来,又养成一定的学习好习惯,那学习效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因此,在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的过程中要注意......余下全文>>
阅读是幼儿学习的基础,学会阅读是幼儿成功学习的重要条件,早期阅读可以帮助幼儿尽早进入知识的海洋、开阔幼儿的视野、启迪幼儿的智慧、陶冶幼儿的性情,还可以让幼儿借助早期阅读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生活经验、表现亲身体验、表达个性情感,它为幼儿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架设起一道健康成长的阶梯。由此,我们以创设良好的阅读区为切入口,在活动区中开展多样的阅读活动,努力使得早期阅读的内容更宽泛,教师的思路更新颖,幼儿的兴趣更昂然。
一、从创设温馨阅读区,营造愉快的阅读氛围入手。《纲要》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也就是说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能维护幼儿愉快的阅读心态,还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巩固阅读效果,使幼儿在丰富的阅读环境中,充分感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的语言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所以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给幼儿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将孩子吸引到我们的阅读活动中来。
(一)布置温馨、舒适、愉悦的“阅读小屋”
孩子的生活离不开区域活动,我们以‘韫馨、舒适、愉悦”为基本宗旨,将班中区域活动的阅读区创设成一个“阅读小屋”。一个具有亲和力,舒适感的小阅读区域能让幼儿产生愉快、积极地情感体验。我们在阅读区除了投放必要的图片、纸偶、木偶、图书外,还在地上铺上地毯和靠垫,让孩子们坐在地毯上靠着靠垫看书,感觉非常舒适,并用书架将阅读区隔开。书架的一面可以摆放图书,墙面上可以是新书介绍,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安静地读书。而书架的另一面摆放孩子讲述和表演的材料,孩子们在这里或组织表演,或绘制自己的图书,是一个多功能的阅读区。“小屋”里铺着绿盈盈的泡沫板地毯,色彩鲜艳的小靠垫和可爱的长毛绒玩具,幼儿可以抱着长毛绒玩具背靠着小靠垫坐在干净的泡沫板上舒服、惬意、自由地享受阅读的乐趣。“阅读小屋”里的图书有幼儿园里提供的,也有幼儿自己带来的,丰富的图书和惬意的环境使“图书小屋”成了班中幼儿最喜爱的乐园。
(二)创设以阅读区为主,其它墙面为辅的环境空间
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活动区里,而阅读区的空间是一定的,所以我们还创设了作为辅助作用的阅读空间。如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我们有意识地将阅读活动穿插其中,我们和孩子一起通过剪贴、绘画等方式将主题活动、阅读活动的有关材料反映在教室的各墙面上:“大图书”、“图片”严地图绘制”等都以立体呈现的方式让幼儿参与洁Ij作、观察与欣赏。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孩子盥洗等地的墙面利用,将孩子需要掌握的盥洗、用餐等生活习惯的基本步骤以图画的形式进行张贴,使孩子在任何时候都有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意愿。
二、从激发和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入手。
1、让幼儿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幼儿阅读活动应提倡愉快阅读,如分发给幼儿喜爱的外观漂亮的阅读材料(实物);内容选取幼儿所熟悉的故事或经验:教师或家长采用读的方式或“与幼儿一同阅读”等,让幼儿愉快的体验阅读的形式、阅读的内容。教师陪同幼儿集体阅读或“小组幼儿阅读”还能带来团体阅读效应,使幼儿获得更加愉快豹体验。教师或家长可通过反复念诵幼儿喜爱的故事,诱导幼儿萌发阅读的欲望。还要善于利用幼儿熟悉的书籍来萌发阅读的兴趣,阅读的书籍(内容)要让幼儿自己选取,即遵循幼儿为主体的原则。
2、给幼儿录音。孩子们对故事带里的声音非常感兴趣,非常乐于模仿。当孩子们经过仔细阅读,理解故事的内容后,我们又提供了录音...展开〉机。很多孩子都要求老师给自己录音,做个小故事家。我们及时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孩子的阅读兴趣空前高涨。这个办法对那些内向孩子尤其有效,让他们先讲给老师听,再用录音机录下来,放给全班听,即调动了他们对阅读活动的兴趣,又树立了自信心。
3、故事表演。为了保持孩于对阅读过的故事的兴趣,也为了满足孩子表演需要,我们还投放了一些故事表演的道具和头饰,让孩子们进行表演。孩子在表演中既可以加深他秆1对故事的理解,也会发挥想象,加入一些***意想不到的情节。
4、讲述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故事。结合班级的主题活动,让孩子通过看讲照片的方式自己来创编故事。如我们将秋游、跳绳比赛、玩树叶等活动照了照片后,孩子们争相观看。于是,我们把照片一一展示出来,以引起孩子讲述的愿望。由于它不同于以前虚拟的图片故事,是真实生活的写照,而且都是孩子们亲身经历、共同活动的内容,因此孩子们非常乐意和同伴一起看看讲讲自己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从提供多样的阅读材料和阅读方式,鼓励幼儿自主快乐阅读入手。
以往,我们的阅读活动仅停留在教师讲故事,幼儿拿着图书被动的听或教师不做任何指导,仅让幼儿读完一本书就算完事了阶段上,这使大部分幼儿在阅读活动中处于被动消极状态。阅读的材料和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方式可以在不同途径上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基于幼儿阅读能力的个别差异,阅读材料可准备多种,如幼儿喜爱的歌曲、故事、动物图画、游戏、玩具介绍等。应鼓励幼儿自由选择阅读材料。阅读材料应以表意性质为主,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易于幼儿将口头语言与阅读的书面语言建立连接。比如选取幼儿熟悉的故事作品,让幼儿述说故事的内容。在述说过程中教师可作简单的辅助和诱导,鼓励说出细节内容,注意启发幼儿思考,扩展、引申出幼儿未能表述的内容。
常常有教师埋怨幼儿不爱看书,不是胡乱得乱翻一气,就是一页一页什么都没看仔细。其实,阅读图书关键在于要引起孩子的兴趣。比如在幼儿阅读前,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寻求***的心理有意识的去阅读图书。小图书《呜啊呜啊肚子痛》就是这样,我请幼儿先观察封面上的小猪怎么了?再猜一猜:‘叫、猪为什么肚子痛?”在幼儿仔细认真观察了画面后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后,再请幼儿们看看书上到底是怎么说的。而有的故事则可在故事中间设置悬念,由老师先讲故事,到紧要关头突然刹车,接下来的结果呢?请小朋友看书吧!这时,幼儿往往急不可待地打开书本仔细阅读,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而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幼儿的观察能力也提高了,久而久之孩子更学会了看图书的本领。
古诗词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艺术形式,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对于诵读古诗词,海内外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有切身体会,他们在谈起古涛词时,都有众多的感慨。如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说:在很小的时候,从“床前明月光”开始,背诵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诗句容易理解,有的涛句不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体会到了诗的真义。许多研究表明,让幼儿诵读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语感,吸收语言营养,并得到某些情趣的陶冶,诵读古诗词,可以说是幼儿早期阅读的一条重要途径。诵读古诗词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选取那些适合幼儿诵读、便于幼儿理解的质俱佳的好诗词。如{游子吟》(孟郊)、《咏鹅》(骆宾王)、《悯农》(李绅)、《春晓》(孟浩然)、{登鹳雀楼》(王之涣)、《静夜思》(李白)、《望庐山瀑布》(李白)、《早发白帝城》(李白)、《绝句》(杜甫)等等。
诵读古诗词,能较好地培养幼儿收起〉
追赶--现实生活的压力,或是内心的洪水猛兽。
梦见被人、动物甚至是异形追赶或追杀,而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这类的梦,让人联想到总是充满压力的现实人生,于是,压力的来源才是这类梦的重要关键。所以如果能辨认出追杀你的是老板或是老婆,当然有助于理清梦的意义。但若是很不幸,追赶你的敌人面貌模糊的话,那么你只能在逃亡过程中有帮助过你的人或同行的人身上,反推出“仇人”可能是谁。所以下次梦中,有必要努力放开胆子去看一看,这样你就知道你内心那种莫名的恐惧来自何方,要敢于面对危险才能解决问题。
假如可以回忆到追赶你的特定的人,那么解梦就非常明显了。如果是老板或者同事同学,那就与你工作学习环境和压力有关;如果是梦见家人小孩,自然与家庭压抑有关了。
不过更多时候追赶你的“仇人”往往是你自己的化身,所以你才根本甩不掉它。这种化身其实就是你的本能,比如道德感、责任感、负罪感等;假如“敌人”是你自己的某部分,那么追赶的结局就很重要。
你可能起而和敌人对抗,无论是设陷阱等贱招或拿起冲锋***乱扫,都代表你压抑下内心的洪水猛兽,而取得暂时性的理智的胜利。
你可能找到了一个安全地方藏起来,这代表你用暂时逃避的方法,换得内心的平静。但这往往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给自己加上了伪装而故意不感受焦虑,这种梦者性格一般会比较软弱。
你可能逃了老半天终于被杀,或是惊吓过度醒来,象征梦者平时对自己的本能过于压抑,以至压抑到了一定强度后,开始遭到本能强烈的反抗或报复。梦中的追赶越凶残说明梦者的本能压抑强度越大。
如果是你莫名奇妙和敌人握手言和,那么,注意你如何和梦中敌人干戈化玉帛的吧,那是梦送给你惊吓之外的智慧礼物,也许用同样的方法,你现实中的困惑就会迎刃而解。
分析下你是怎么逃跑的,是健步如飞,还是想跑却怎么也跑不快。多数人梦中是想跑却怎么也跑不快,跑不快的感觉使他们在梦里十分害怕,这反映了一种自我认识,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逃避生活中面临的危险。
梦中的你是如何逃跑的也能说明许多问题。例如有网友曾梦见被人追赶,想逃跑却总跑不快,于是向上一跃,想顺势飞到天上去,却被后面的人一把抓住脚腕子,很恐惧。这个梦反映了梦者企图用幻想(飞上天去)的方式逃避现实,却被现实抓住了脚腕子。
如果是你想藏起来,但是不论藏到何处都会被发现,把门关得多紧都没用,跑到哪里,追赶者都在你身后几步处。这种时候,追赶你的人或动物就是你自己的一部分,是你的良心或你的价值观,或是你自己的回忆,忧虑和痛苦的象征。既然追赶者就在你的头脑中,你当然不可能藏得让它找不到你,因为你不可能做到完全欺骗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