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漫画更传神的秘密,寥寥数笔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近,一不小心被Menhera酱的表情包圈粉了。
软萌可爱的Menhera酱,偶尔开心,偶尔悲伤,有时元气满满,有时低落消沉,占据了我每个对话窗口。
Menhera酱表情包虽一时流行,但跟熊猫人、暴漫等表情包一样,逃不掉转眼间被新的视觉形象取代的宿命。
而表情包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现代人对它的强烈需求。
哎呀,你不会也是没有表情包无法聊天星人吧?
我们都知道手机端的Emoji(日语“絵文字”)最早是由日本NTTDOCOMO的“程序员”栗田穣崇研究开发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形式。
然而,或许你没有想到,栗田穣崇绘制Emoji的灵感,一是来源于1964年东京奥林匹克的统一指示图,而更重要的一点,还来源于日本漫画中的符号。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表情包们的“爸爸”——漫画符号。
在前两周的文章中,我们曾经阐释过故事漫画独有的一套语言体系,
这套语言体系作为漫画的基本元素,帮助读者在阅读静态的漫画时能获得与观看动画相似的信息和体验。
用以完成叙事的画格,传递信息的对话框以及剧情的“领路人”、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角色们……咋一看,我们好像已经非常了解漫画的语言体系了。
但是,接下来,请你完成一道送分题:
手塚治虫《我的孙悟空》火焰山场景
臼井仪人《蜡笔小新》暴怒的美伢
中条比纱也《偷偷爱着你》脸红的佐野泉
藤子·F·不二雄《哆啦A梦》道具出场时的场面
以上画红圈的符号,既不是画格的一部分,更不是对话框,可以算得上的图像,却并非是人物形象。
但是,“什么都不是”的它们,在漫画中却存在得如此理所当然,对于读者来说,毫无违和感。
甚至说,没有这些符号,漫画的整体表现将会逊色很多。
如果将漫画的整个语言体系比作一个奶油蛋糕,那漫画符号一定是顶上的草莓——灵魂一样的存在。
日本漫画研究者夏目房之介有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实验。
宝岛社《漫画的阅读方法》1995年
图中他画出4个相同大小的灯泡,并给它们添加不同的线条。
有意思的是,习惯阅读漫画的读者们,很快便能看出他所表示的是什么。
相较于灯泡A,绘有水滴的灯泡B,既让人感觉到灯泡沾有水珠,又将灯泡拟人化,给人一种灯泡非常焦虑以致于汗流满面的感觉;
而灯泡D则可能被震动,又或者是因为受惊而颤抖;那灯泡C就有可能是被打开开关正发出亮光,又或者是正在害羞。
第一次看到这个实验时,笔者十分惊喜,好像多年来困扰心头的谜团被一下子解开了,豁然开朗。
简简单单的线条变化,就能够赋予一个物件不同的情绪,这便是漫画符号的本质。
说白了,漫画的所有表现,都是约定俗成的集合体。
即是说,不管是既表示水滴又表示汗珠的水滴状线条,还是表示害羞的斜线,这些符号的含义都是我们——
读者和作者约定好的。你可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这些符号,但是自从你翻开第一页漫画开始,这些符号已经自然而然地进入你的知识储存库中。
不要怀疑自己对抽象符号的认识能力,因为你从来就不会认错公共厕所的标示。而就像文字一样,当然也有一些符号要求你拥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来理解。
如果你自小阅读漫画,那你便建构了理解漫画符号知识体系,而某些抽象的漫画符号也随着被带进动画片或Emoji而得到更大的普及。
这也就是为什么你的爸爸妈妈(或是你身边不习惯看漫画的人)看不懂漫画的原因了。
怎么样?有没有顿时觉得自己很牛逼?
在手塚治虫的第一部作品《新宝岛》中,便出现了大量使用漫画符号的场景。
这个场景中,主角和伙伴被海盗劫了船,接着被捆绑关押在船舱中,突然间整艘船遭遇暴风雨的袭击,顿时船只倾倒,于是手塚治虫画出了以下场景:
同样的场景擦去符号与效果线。
如果像图2一样去掉了所有的效果线和符号,那人物就像静止地飘浮在真空中,没有运动,也没有撞击的效果,失去了遇上海难的紧张感,也难以表现主角们的困窘。
漫画符号所表现的东西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实体化或肉眼不可见的事物,它一方面帮助漫画家拓宽表现的可能性,一方面引导读者更深入地体验故事的跌宕起伏。
日本故事漫画发展至今,漫画符号的数量难以计数,甚至随着时代的发展漫画家们还不停地创造新的符号。
而迄今为止,笔者认为日本漫画中常用的符号可分为物理表现、心理表现和气氛渲染三个类别,通过研究这三个类别的符号,我们便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到漫画语言的独特性。
二、生命的动态:物理表现的漫画符号
在人类的绘画史上,不管人物的动作多么夸张、人物多么生动,所呈现的场景多么生机勃勃,都无法脱离二维平面上静态的局限。
与其说艺术家描绘的是一个动作,不如说是描绘一个瞬间,就像照片一样,艺术家的画笔只能捕捉到一个静止的状态。
那么,动态的事物是不是无法在纸张上呈现出来?
事实并非如此。日本古代一些非常聪明的画师,便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
《信贵山缘起》是日本绘画史上意义非凡的画卷之一,
它由“飞仓卷”“延喜加持卷”“尼公卷”三个部分组成,描绘了信贵山寺的隐居高僧命莲的传奇故事。据悉创作于12世纪,但是作者不详。
《信贵山缘起》 延喜加持卷 12世纪 作者不详
在“延喜加持卷”中,作者描绘命莲从天而降,身后拖着长长的飞行痕迹,暗示了主角的运动路径。
而值得注意的是,置于主角前方的轮子,据说是佛法的象征,正随着主角的前行而滚动向前。
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个轮子,它平平无奇,描绘得不是很清晰,周围有许多弧形的细线条围绕着它。
但正得益于这些线条,这个轮子是不是正让你觉得它在滚动?
《信贵山缘起》延喜加持卷(局部)
如果没有这些线条,轮子就只是一个静止的轮子,或者说,是运动中的一瞬间的轮子,但是此处命莲脚前的轮子,毫无疑问是正在滚动的轮子,它显示了整个画面的时间、动态和速度。
我们再想想看,艺术家们会怎么样描绘一个正在舞刀弄***的人?
圭多·雷尼《大天使米迦勒》1636年
《新刻钟伯敬先生批评封神演义》太乙真人的形象
但不可避免的,都是静止的。
而在14世纪的《石山寺缘起》中,一位在历史中没有留下姓名的画师,是这样画的:
《石山寺缘起》(局部)14世纪 作者不详
无独有偶,这位画师采用的方法跟《信贵山缘起》的方法十分相似,以线条来表现物体的运动轨迹,从而营造出一种动态的错觉。
这种表现动态的符号,后来被漫画家们引入了现代漫画,最直接的便是动线。
使用动线来暗示人物的动作和运动轨迹是漫画家很常用的手法,特别是在故事漫画兴起初期的儿童漫画中普遍可见。
手塚治虫《森林大帝》运用大量动线来描绘白狮潘加将猎人赶走的场面。
藤子·F·不二雄《哆啦A梦》借由动线来表现不停摆动的短腿。
而在以格斗为主要冲突的少年漫画中,动线被加工,成为表现激烈打斗的重要媒介。
鸟山明《龙珠》少年漫画利用动线来渲染打斗招式。
借由线条来协助表现动态的手段,漫画家们也开发出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线”,用来表现许多我们肉眼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事物。
例如也是依托于人物存在的震动线,在少女漫画中也以断断续续的点状线来表示,多表现人物因恐惧而发抖的动作。
藤子·F·不二雄《哆啦A梦》因误食“迷路饭团”而害怕得发抖的大雄。
七路眺《爱似百汇》少女漫画常用颤抖的手指来体现主角紧张的心态。
除此之外,本是用语表现烟雾的烟雾型符号,也被引申用来表现主体撞击或迅速通过后留下的尘土滚滚的轨迹。
手塚治虫《新宝岛》的开头使用大量的烟雾型符号来表现汽车飞驰的场景。
这种抽象的线条符号的使用,使人物的行为被视觉化了,让读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漫画中人物的动态,可以说是漫画实现以静态呈现动态效果的最主要的手段。
当然,能让你老婆充分地展示魅力的,远远不止表现物理动态的符号这么简单,它们顶多只能让你感觉到老婆动起来了。
想要看到她羞涩的模样、楚楚可怜的模样、嗔怒的模样,那还需要心理表现和气氛渲染这两种漫画符号的协助。
“住手!又傲娇又害羞的是你妹!”
还感兴趣吗?那就且听下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