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国峰会站在g20峰会奥巴马车队后面的女人是谁

凯雷:芮成钢如何“代表亚洲”提问奥巴马?--挖媒o历史别乱来--凤凰网博客
李子迟的凤凰博客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凯雷:芮成钢如何“代表亚洲”提问奥巴马?
凯雷:芮成钢如何“代表亚洲”提问奥巴马?[本文出自凯雷所著《转型中的中国故事》,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凯雷:彭凯雷,兰州人,人大毕业,香港《文汇报》北京分社副社长、总编辑、首席记者]公共外交的灵魂与力量回首虎年2010可谓“公共外交元年”,如何我要选中国公共外交的大事,中国外交部组建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中国高校首个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成立、国新办推出中国形象宣传片、全国政协外事委成为公共外交的新阵地----但如果有一个大事处于争议的迷雾中,我选择芮成钢提问奥巴马,因为之前的那些大事没有交锋,他们的光芒没有被遮蔽。而芮成钢提问奥巴马却在内地成为一个话题,不少人津津乐道的是“抢问”、“被代表”,而我想说,从未来十年中国大国新形象的彰显与塑造角度来以观察,从国际媒体在国际大事件的传播与较量来看,芮成钢提问奥巴马的确是一个暴风眼,但与以上这些争议无关,那是身处国际场合、面对重大议题时,中国媒体人的职业锐度、议程设置能力,那是面对重大敏感复杂问题时,中国公共外交迎接挑战时与国力相匹配的话语权的力量----这就是芮成钢提问奥巴马的秘密。可惜这总统与主播问答一幕总被误读。太多的人误读了芮成钢,有人赞他“够胆”,有人责他“代表”,不少年青人追随的是他的帅气和央视身份,更多人不解的是,是“这一辩”引发的繁杂多样的话题。甚至有朋友看过我写的2008年G20峰会芮成钢提问奥巴马的文章,以为我和他很熟,见到我问我:“芮成钢到底有没有女朋友?”我说不知道,没有朋友相信,仿佛我要独享的,是这个“秘密”。其实我真的不知道。但我关注芮成钢由来已久,最初打动我的,是他加盟央视经济频道后“直击华尔街风暴”的锐捷与气魄,而我与他直面直交不过3年。2008年博鏊论坛的前一天,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国际化圆桌会议,我与芮成钢的名牌碰巧挨在一起。入座之前,芮成钢瞄了一眼名牌,走上前来,客气、沉着地向陌生的我说:“凯雷兄,你好!”“首次迎面撞来的芮成钢,不像是那个掀翻“故宫星巴克咖啡屋”的网络风暴中的博主,不像是那个在G20峰会上提问奥巴马总统的风暴眼中的记者,更不像是传说中那个咄咄逼人的风暴主播。”这是我对他个人的气质的印象。3年来,我和他谈过的仅是国际时政采访话题,我看重的是央视经济频道这一大国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发力与能量。时隔两年,2010年2010年11月12日,20国集团峰会在韩国首尔落幕。在奥巴马记者会上,芮成钢“惊巧一问”,想不到在内地掀起口水波澜。而如果要我在150个字之内概括,我简要叙述如下:央视经济频道主播芮成钢,面对韩国媒体沉默之际举手的识见,与美国总统在犹豫不定时智慧而礼节的交手,成就了一段精彩的问答,这一问直抵内心,令这位大国总统在详解量化宽松、金融、医改政策推出时面临的重重挑战之余,最后竟发出职业生涯总结陈辞式的感慨:“希望在我卸任之际,人们能评价,其实这个家伙对经济还是挺在行的。”2012年奥巴马此届任满,“这个家伙到底在不在行”,事业未竟,先有自我评说。芮成钢提问,失不失礼,是公共外交的败笔还是典范,奥巴马长篇似的回应与感慨已做出最好的回答。2010年11月,芮成钢电视作品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其中邀请在京境外传媒负责人座谈。我刚从香港回京有一个重要事件采访,接到邀请的***已经无暇无身。我请我同事刘晓静代我参加,我归来在她的讲述中听到外国同行的评价:道琼斯、华尔街日报等外国媒体的主编对之前热炒的“代表门”反应惊讶,在美欧所谓“代表门”根本不是话题、甚至毫无波澜,华尔街日报编辑Andrew Browne 说,不论是在G20还是其他重大场合,那就是我们特别想知道:what US say;what China say,芮奥的问答满足我们的这一点。道琼斯中国分社 Brown说,芮问得很好,我作为亚洲的一份子来提问,“亚洲”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是“代表亚洲”。这事的本质是,记者成功提问了奥巴马,而韩国记者完全放弃了机会,芮很职业,这是中国央视、芮、奥的三赢。如果我在场,要我评价和打分,我希望回到芮成钢被赞美和误读所遮蔽的事实本身。只有回到现场语境与事实原点,作为国际化记者芮成钢的专业、职业、敬业的本质才能彰显,才能看到芮成钢的热心冷脑与随机应变的特质,而融合中美两国文化、赢得话语权的力量才是芮成钢成功的秘密所在。正是基于这3点,独特、独到、独步的芮式新闻表达创造,令芮成钢在国际大场合游刃其中,接通了大国之间由媒体外交引发的全球性问题的共同思索,启迪着学界、传媒界对公共外交更深入的思考:记者丰富的个性气质、“每个民众都是外交家”所蕴藏的无限可能性将助力中国外交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腹地。还原芮成钢;中国不失声不失语而这一切,离不开原汁原味的原点,这正是中国公共外交发力的一瞬间。我们有没有吃透发力前的预演,发力时的脉络、发力后的接续,这些有没有真正启迪我们的思考,他如何发力,包括他可能的局限与事后风评的遗憾。不是我不关心那些大话题。当大国求变,一系列有关民生、政经的重大目标向指向2020年,宏观的战略已经设定,具体场景的血肉细节更显重要,因为那里有真正大国公共外交生长的活力与节奏。2010年11月,G20峰会在韩国首尔落幕,当天几乎同一时间举办的记者会达4场之多。这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记者会、法国总统萨克奇记者会,世界银行记者会、货币组织记者会。在当天的新闻中心,在四位举牌者引导下,各国记者分赴4场活动,其中赴奥巴马记者会人数最多。我的同事,香港文汇报特派记者李理,在奥巴马与萨克奇记者会牌前,犹豫良久,萨克奇记者会也很重要,法国是下一届G20东道主,最终他还是选择去了奥巴马记者会。李理坐在芮成钢身后,他回国后向我讲述了当时场景。根据我看电视直播,反复比较视频,结合李理的亲身见证,我深入到这美国总统提问的风暴眼之中。在记者会现场,奥巴马回答了众多问题,其中对量化宽松政策的提问,奥巴马回答的非常到位。他说,对美国经济而言,通缩比通胀更可怕,所有选择量化宽松。按一般惯例,奥巴马记者会均是由美国记者提问。应该是对美国来说。可能是奥巴马心情不错,或是出于礼节吧,在记者会结束,他希望给东道主韩国的记者留一次提问机会。奥巴马说:“我觉得我有义务回答一个来自韩国媒体的问题,因为你们是很棒的东道主。”令人意料之外的是,面对奥巴马的亲切钦点国名的询问,居然现场一片沉默,没有一只手举起来,准确说,是没有一个奥巴马希望的韩国记者热烈响应奥巴马的邀请。纵观国际众多重大场合,媒体的提问或曰话语权与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地位并不一定匹配。这方面,亚洲国家的媒体记者一般而言比较被动或沉默,遑论韩国,就是过去20年政经地位快速上升的日本,其媒体在国际场合经常也是做不到强势参与。不是韩国不配合美国,媒体记者代表不了一个国度的外交取向,但一个记者现场的胆识与判断能够自主决定他愿不愿意配合一个他国的大国总统的个人意志。“有人吗?”可能这也出乎奥巴马的意料,作为总统的他,自一路竞选直至问鼎总统以来,细数百余次重大国际活动记者会,这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冷场情况。现场仍旧是短暂沉默的。“为什么韩国记者不提问?”我将这个问题抛给李理。他长期在海外学习生活,对外国媒体的特点颇有掌握。他抵达韩国时,就早于央视24小时采访首尔市长,是他以香港媒体人的灵活度,提前发采访申请而得。他说,对于首尔峰会的报道,接触到的韩国记者普遍心理都是抱着一种盛典和仪式的心态参与,不像是其他国家记者是奔重大严肃议题而来。 “为什么其他国家记者没有借机响应?”李理说,在这种场合,非美国记者获得提问的机会很小,但各国记者纷涌而至,不少并非母语是英语,很多只是抱着粉丝的心态,并非每个都准备好问题。而有见证重大议题者,当机会到来时,却面对了一个未定之机,实事求是说,经验、判断、结果、风险多种因素都需要综合瞬间判断。“可是为什么,冷场前后近20秒,还是没有人圆场补问?”李理说,记者们普遍陷入一种Dilemma(进退两难)的境地,抓住机会提问是记者的本职,但首先尊重奥巴马的意愿,是奥巴马指定韩国记者提问。但令大家都想不到的是,韩国记者能沉默那么久,大家都处于一种等待中。冷场的尴尬不仅是针对奥巴马,更是针对韩国媒体。或是韩国是一个更能体现儒家先后尊卑传统的社会,韩国媒体记者间也在温良恭俭让,腼腆这一东方的传统在这一刻显现的淋漓尽致,在这欧美几不可想象。现场直播所见,奥巴马有点尴尬。突然他脸上泛起笑意。他说:“这位先生----他的手举起来了。”奥巴马松了口气,看出他很开心,他特意点出来,“他是唯一一个响应我的人!” & 原来,是芮成钢举起了手。至此,现场记者和电视观众都经历了奥巴马钦点韩国媒体的意外、无人响应的冷场、大国总统奥巴马再次“有人吗”邀约的尴尬,直到芮成钢举手圆场,奥巴马这才松了一口气。 & 在看电视转播至此时,我看见奥巴马点出芮成钢站起来,一方面我为中国记者既圆场又借机获得提问机会开心,另一方面,我也为韩国媒体感到遗憾,同时我也有些紧张,这并非奥巴马最初的意愿,毕竟,奥巴马在等待一个识时务韩国记者来救场。等到了举手者,他有些着急:“开始吧。我可能需要一个翻译,如果你打算用韩语提问的话。我肯定需要一个翻译。”芮成钢站起来,开宗明义的表示: “遗憾我可能会让你失望,奥巴马总统,其实我是中国人,奥巴马说:“哦,我很高兴见到你-----”芮成钢:“我想我可以代表亚洲……”奥巴马:“当然。”芮成钢:“我们是这里的成员之一。”没想到,听闻至此的奥巴马突然又回到最初的钦点话题上:“当然,而且你的英文比我的中文要好,但是公平起见,该轮到韩国记者提问,所以,我想,你……”芮成钢的回应,不失礼节,他转身面向韩国媒体席说:“如果韩国朋友可以让我代表他们来提问呢?可以还是不可以?”奥巴马:那这要看韩国记者是否有问题问。没有吗……没有人发言吗?这时,全场一片沉默,然后,笑声。大家的目光投向韩国媒体席,仍无一人举手。奥巴马说,“这好像变得比我预期的复杂。” 芮成钢:请回答来自亚洲人的一个问题,奥巴马总统。奥巴马:嗯,好,那就问吧。我也想确保韩国记者有提问机会。英雄救美?中式误读与曲解
& & 如果反复观看芮成钢与奥巴马真正问答前的交手,就会得出和之前内地媒体热炒的话题相反的东西。所谓“代表门”,基本上是误读与借此炒作的一个话题。在众多白皮肤老外中,芮成钢的确是来自亚洲的代表,不过他不是奥巴马一厢情愿的韩国媒体。内地一些朋友激情责难“代表门”有它的一定合理性。我和不理解此点的香港朋友讲,他们不是针对媒体人以及普通人在海外的表现,这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他们针对的是自身语境的“本土感受”,很多人“被代表”多了,他们反感被代表,而不是针对芮成钢本人。所谓“出位提问”,其实是芮成钢以主持人的素质“救场”,这从奥巴马第一时间的感激的反应中可以看出。芮成钢不是出位,这缘于当时十几秒的冷场,芮成钢既圆场并提问,顺理成章,这是主持人的素质、记者的本能,如果芮成钢像韩国媒体在奥巴马几次促动中谦默的坐着,从专业记者素质角度观察,那他丧失的是一次宝贵的机会。相反,我们应该称赞芮成钢在此重大场合不缺位、不失语,发出中国的声音的勇敢表现。 所谓“失礼”,我反复观看了节目,恰恰相反,芮成钢不但没有失礼,而是有些保守。芮成钢的确是为奥巴马救场于尴尬,但毕竟不是奥巴马希望看以的韩国媒体,芮成钢在表示遗憾讲明是中国记者后,在奥巴马表示“很高兴见到你后”,芮成钢没有立即提问,而是为所谓的“失礼”展开一段礼节性的圆场解释,这包括“来自亚洲”,“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其实,这个时机上,芮成钢可以不必再解释,再礼貌,而是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提问。所谓“不该问”,不少内地文章的质疑,奥巴马是找韩国记者提问,从礼节上讲,芮成钢不必去提问,不必去露面救场,这不是在中国。而且也有美国朋友说,这样问了,其实风险很大,如果奥巴马就是不愿意回答,下不了台的可能是中国记者。这一点,我赞同。从记者采访实际来看,这是一个风险。而大的风险在于,如果韩国媒体继续失语,很快会有其他媒体借机补位提问。 &如果芮成钢不提问,绝对没有任何风险,也没有责任,再尴尬冷场也是奥巴马的。更何况,奥巴马是大国总统,他的邀约是他的权利,韩媒不提,最终丢面子的并非奥巴马,大家会讲韩国媒体太弱了,没有话语权。我可以想象那时的场面,绝对会有人讲,芮成钢为什么不补位、不圆场,这是借此提问的多好机会啊。不过,芮成钢很幸运。幸运在于,奥巴马的确当时不愿意继续冷场,更幸运在于,奥巴马在芮成钢铺垫解释时突然翻脸坚持希望韩国媒体提问,但韩国媒体还是沉默,这沉默甚至引来善意的笑声。做记者的风险,不确定性,机会和乐趣,可能也在于此。 & 这又回到一个核心话题,芮成钢应该如何铺垫提问。是讲完“抱歉,我是中国人”,就不做解释直接提问,或是不讲“代表亚洲,世界的一部分”,换一种铺垫法;还是有一种更好的切入办法?我给芮成钢的铺垫提问奥巴马这节打90分,给想象中的一种直接提问打95分,更期待更好的95分,100分的办法。不解释直接提问分数为什么低,我是担心“失礼”,即使是“英雄救美”,在一种并非危急的情况下,落入小溪的美人期待的是另一个山头的英雄,心有不甘。如果“失礼”无解释直接提问,虽然救美,如果美人不领情,那风险不小。 & 我给那些更好办法打95分,打100分。这代表我的失望,对这次芮成钢提问奥巴马争议的深深的失望。我不是失望那些责难“代表门”的媒体人、网友,他们有他们合理的诉求、指向。我失望于国际传媒体学界、专家的失语。他们没有出声,芮成钢这样的圆场借势提问、铺垫的做法,从专业角度来讲能打多少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做为国际新闻界,对“代表门“在中西语境反应中的差异有何研究,如何这种研究结果传递给为“代表门”争论中的民众,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理解?我期待,芮成钢与奥巴马的问答成为国际新闻传播中的一个案例教材。不是要去赞美它,而是要去研究它,超越它,并对中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误读展开研究与提出对策。对于芮成钢这次提问的争议,很快就会消退。当我写这篇文章时,网上在热炒芮成钢与央行行长周小川的对话,财经界一片称赞声。我不希望,这次争议就这样消退。这小争议中包涵着中西文化深刻的误读,这是中国公共外交面临解决的新问题。当一个重量级人物如奥巴马发言时,当一个出色的主持人如芮成钢提问时,他面对的不仅是当时当席的听众,国外、国内,各界各方都会有不同的响应。这些来源于不同文化的解读,如何妥善应对,这是中国公共外交的大课题。这也是我期待将芮成钢提问奥巴马写入国际新闻学、公共外交学的课程书的初衷。还原芮成钢提问奥巴马现场的真相,还原芮成钢提问奥巴马在中西文化中的误读与碰撞,很遗憾,有见地的思考文章很少。在兔年来临动笔之际,翻看两个月前硝烟弥漫的文章,大部分已无价值,他们的批评甚至没有一个旅美学者点评得犀利到位,还有不少对芮成钢的一味赞美却没有一个中学生看得清楚,讲的明了。记得我在地铁里,读到旅美学者吴澧在《南方周末》中的文章,细入骨肉分析芮奥的问答,读得我忘神。出了地铁,我真想再买一份,送给公共外交研究的朋友。吴澧说,“讲究论资排辈的韩国人,对这临时的机会大概没有商量好由谁‘代表’,居然没人出头。于是芮成刚就举手不谦虚了。”吴澧说:芮成钢代表亚洲,“策略上也是对的。既然是中国人取代韩国人提问,芮成刚不能问一个只有中国人感兴趣的问题,也不能问一个只有韩国人感兴趣的问题,他必须问一个亚洲人、至少是东亚诸国都感兴趣的问题。”吴澧说:“所谓的芮成刚自以为是“代表”亚洲,其实有误传成分,在当时的英语语境中,芮成刚的发言其实还算得体。”吴澧更指出了芮成钢的不足,“当奥巴马表示‘完全可以’(Absolutely)----意即让芮成钢提问时,芮成钢本可直接切入问题,‘比如关于美联储量化宽松的问题端出去’,但芮成钢仍在礼节性的解释,这大可不必。”吴澧的赞与弹,并非我全认同,但他入情入理,从国际化语境角度,从现场本身的情景出发,可谓直击要害,令人信服。之前,我读过一篇吴澧有关论述钓鱼岛问题的文章,讲述周恩来处理中日两国有关钓岛的争议,他写道“正是这样的讲信义、讲道理,使得日本人十分服膺周总理”,而他本人的文章亦是实事求是,入情入理,高屋建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惜,吴澧的文章没有夸张与耸动,几乎湮没众人矣。但要真正认识芮成钢提问奥巴马的真相,认识到中国媒体公共外交的份量与未来之路,这样的好文章值得细读。这个中学生,来自深圳实验中学的张一戈,他在学校北大面试中结合央视记者芮成钢提问奥巴马这一社会热点事件,他表达了自己的思索,“经过剪辑在凤凰卫视中的芮成钢显得很可笑,而CCTV中芮成钢同样的表现却显得很有风度。因为记者把自己的主观情绪加入其中,所以要客观看待事物。”当时,我看到这个回答很吃惊。我翻看了凤凰的有关芮成钢提问奥巴马的报道,才明了,之所以“代表门”如此轰轰烈烈,凤凰所谓中性剪辑报道功不可没!媒体源头的再造传播,被我之前忽略了,更被专家们,学者们、网友们忽略了。不少人对芮成钢的责难正来源于此,可以理解。我没有责难凤凰的意思,我想说,这就是媒体对内传播有多么重要。当然,我相信凤凰对央视芮成钢提问报道的中性持平,但如果是凤凰主持人如此提问奥巴马,我相信,绝对不会有如何剪辑和评论。我更确认,小到一段问答的演绎、大到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与塑造,第一源头媒体的国际性表达是多少重要。在公共外交的研究中,媒体如何表述更应是一门学问。做为媒体中人的我,竟然要由有一位中学生张一戈来点醒。芮式新闻表达创造芮成钢提问奥巴马的前奏花絮,惹人注目,很多媒体关注这一国际问答多止于此,而我以为最精采的故事才开始。芮成钢提问奥巴马,是中国公共外交话语权的提升与彰显。话语权不是经济地位提升所自然赋予的,日本已是前车之鉴,作为此次G20峰会的东道主韩国经济冒升伴随的是韩媒的弱势,殷鉴即在眼前。幸有芮成钢在,中国没有失声。而芮成钢的实质提问,与奥巴马的长篇回答,才是公共外交的精华所在。芮成钢没有辜负这个提问的机会,更不负众望。奥巴马的回答更是意味深长,以下才是真正的实料。 & &
芮成钢:我的问题非常简单,您刚才说到“解释”这个词,我知道作美国总统这份工作的难度之一,您制定的决定和政策,往往会被外界以各种方式解读,有的解读,与您的初衷或您的理解大相径庭,比如,在美国国内您的一些做法,被美国部分商界人士认为,是违反商业规律的,在国际上,比如之前提到的量化宽松政策,你代表美国官方机构的一些做法,被认为是牺牲其他国家的一些利益,来为美国自身利益服务,您如何面对这些解读? & & 奥巴马:在像这样精彩的记者会上,我希望大家能提供一个让我能说出自己真正的意思的机会。你刚才说的很对,我们生活在一个互相连接的世界里,我所说的每一句话,我的政府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或者是我的任何一个助手们做的事情,会被解释成一种或另一种的版本,在美国我们管这个叫“曲解”,并且这个“曲解”周期每天24小时,每周七天的持续进行着。我认为在这种环境下,有时候更具挑战的是你要确定你的信息,你的行为在向外传播的时候有一个始终如一的基础。但是你知道吗,我认为如果我和我的行为一直保持始终如一,我和我的目标始终保持如一的话,这样,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希望人们能看到我的一个总的,全面的轨道,然后他们能对我们试图在做什么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奥巴马:比如说,在经济方面,我和一些美国经济团体在金融管制或者是医疗保险之间有一些争执,同时,我已经说过很多遍了,我说在这趟会议之行,如果不能使美国经济获得成功,那我们就不能获得成功。我也会尽我所能的提升美国经济的增长力,使它变得更加昌盛,并且在国内也好,海外也好卖出更多我们的东西。事实上,现在经济正在增长,贸易也在扩大,股票市场也在上扬,我觉得这些都能表示我是说到做到的。奥巴马:我希望在我任期结束的时候,经济能恢复。也许你会说,你知道吗,其实这个家伙对经济还是挺在行的。即使在这条路上的某些地方可能有些让人泄气。奥巴马:好了现在我觉得我要去赶飞机了。备注:在回答前一位记者的提问时,奥巴马解释了广受非议的量化宽松政策。他说:从我所能看到的范围内,这个决定并不是要影响货币----美元,而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人们有一些合理的担忧,美国的通货膨胀很低,美国面对的危险是通货紧缩,我们要警惕这种危险,因为无论对美国还是全世界来说,通缩都是无益的。这就是我的看法。我反复品味了现场芮奥的问答。可以说,央视媒体提升了中国国家公共外交的话语权。芮成钢的提问非常成功,和2008年G20峰会一样。芮成钢在2008年的问题是,“总统如何确保糟糕的本土政治不会干扰或消极地影响到正确的国际经贸往来合作”,奥巴马用大量时间来解释“美国梦”的正确性、却又与全球经贸紧密相联的事实。我用了一个生造的英语单词“persuasionpower”来形容芮成钢的国际问答。他随机应变抓住机会的举手、诸多礼节与幽默的铺垫下面,总是隐藏着尖锐的、令对方不得不正视并思索的问题。这次,同样。芮成钢看似并非开门见山直接扎人,而是提出奥巴马在诸多决策上初衷与效果相悖的事实引得美国总统不得不展开大段论述,从“量化宽松”、金融监督、医疗保险等政策引起的非议讲起他的长远战略,道出他的心迹。与其说,这是芮成钢的提问,不如说,这是来自独特的芮式的中国议程设置。G20第一次移师亚洲新兴国家,美国总统也渴望在记者会上与亚洲媒体互动,韩媒让他失望了,芮成钢让他听到了亚洲的声音。不过,来自中国的提问,并非他本意。而这来自中国圆场般的提问,他起初有些抗拒,但正是这个发布会上最长的提问,从奥巴马的矛盾状态切入赢得他的理解,更引起他的共鸣,他心中的美国战略目标与不断而来的“曲解”似难解难分,他表露了推动这些经济决策的长远决心,仍忐忑地期待着2012年换届时的心中渴望的认同。我反复看了前面白宫记者的提问,他们的对总统可以说毫不留情面。在境外记者眼中,芮奥问答前的韩媒失语、小奥尴尬、成钢圆场根本算不得冒犯,其实是个小花絮,让本来紧绷绷的现场活跃起来。而一个看似有趣的亚洲记者,却引发美国总统长篇般的解释,与其说这是对亚洲的尊重,不如说这是亚洲媒体外交展示出话语权运作的力量。如何在国际场合瞬间变幻的时刻赢得提问机会,如何在风口浪尖重大复杂议题上一展伸手,与大国政经领袖交手间不失礼节又赢得共鸣,芮成钢做到了。回到2010年那次我没有参加的座谈会上,代表我的刘晓静说,有芮的粉丝在记者会上希望芮不要再去碰敏感的议题好不好,能不能也过上幸福轻松的生活。我和李理、晓静讨论,他们说,记者应该在风口浪尖上迎接挑战。这样的回答,亦是我对公共外交核心的理解。公共外交,广泛而言是一种文化、文艺交流,通过文化、文艺向外国民众做工作是一种广泛有效的方式。但对于一个有使命感的国家和民族,公共外交的核心聚焦在重大国际场合、重大事件甚至风口浪尖上是情理所在,实属必然。2010年立冬,穿过北京市委党校黄叶纷飞的院子,我来到中国外交学院主楼,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与科研处主办的讲座在3506教室开讲,《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 &---- 一名记者眼中的社会变革与传媒责任》。感谢公共外交教研室欧亚博士的点题,能让我以一名前线记者的视角梳理我亲历而生发于内心的对“公共外交”的感悟,以我的见证阐释如何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如何在世界上传播与塑造中国的新形象。当我以芮成钢举例阐释我对公共外交核心的理解时,台下的同学的呼应让我想起这是芮成钢的母校。我借芮成钢在重大国际场合不缺位、不失语的激情发挥,阐释了我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理解架构:热心冷脑,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理解,共鸣,共享;互动,说服力,价值观。以这6组词构成说服力,达致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 & 媒体力量是公共外交的一部分,要在公共外交中扮演好媒体的角色,必须要有一个最好的状态,就是“热心冷脑”,激情、热情而又冷静、审慎地在对外交往中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这个讲述的过程,要坦率、真诚但没有“脸一阔就变”的放肆;而讲述的主角这个崛起的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光芒普照大地但没有咄咄逼人与盛势凌人的耀眼。我讲到“热心冷脑”时,我讲到芮成钢的博客叫“热风冷眼”,当时我和成钢交流时,他说这个名称来自于***诗词。面对外交学院的同学,我班门弄斧,“热心冷脑”与“热风冷眼”,在限定的媒体学领域内,我将它们译为一个英语单词,那就是“cool”,正是麦克卢汉的启示,这个“cool”不但有着理性的冷酷之意,更有着“热媒体”、“hot”所蕴含的感性的热辣。芮式国际新闻表达创造,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cool”。这个“cool”不断生发达致媒体公共外交的目标,我的理解就是在积极、真诚的交流、交融甚至交锋中,以理解、共鸣、共享搭建起说服力体系,来有效的传播甚至贡献共享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 在回答芮成钢提问的结尾,奥巴马感慨的说“我希望在我任期结束的时候,经济能恢复。也许你会说,其实这个家伙对经济还是挺在行的。”我想说,奥巴马眺望2012年美国经济战略的成效有待时间来检验,我期待,当我们深深理解了奥巴马与芮成钢的交手的台前幕后,轻松幽默的花絮不再被文化误读、不再有曲解的传播;当我们为他们二人的精彩问答引发的大政思索而深深共鸣,在这样的心境下,我们才能真正共享中国公共外交的核心精华所在。
有不一样的发现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