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创新是产业结构高级化高级化的动因

蒋昭侠产业贸易理论教程第四讲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_大学生考试网
当前位置: >>
蒋昭侠产业贸易理论教程第四讲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
产业贸易理论教程第四讲 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 蒋昭侠产业贸易理论教程 第四讲产业结构 与贸易结构蒋昭侠江苏师范大学教授
本讲主要内容1 2 3产业结构演进基本规律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竞争力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4 产业结构的基本内涵社会再 生产过程 中产生产业结构 (Industrial Structure)指产业间的 生产技术 经济联系以整个 国民经济 作为整体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 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 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产业间的 数量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的基本内涵产业间的社会再生产结构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产 业之间形成的比例关系)产业间的需求结构 (各个产业的消费量和 投资量在需求总量的比重)产业间的投资结构 (一定时期的社会总 投资在各产业间的分布 ,包括 增量投资结构和 存量投资结构)产业结构 的基本形态产业间的就业结构 (全体就业者在各产业 间的分布状态)产业间的技术结构 (各产业所采用技术 在整个技术体系中 的构成比例)产业间的产出结构 (国民经济总产出各个 产业间的分布) 第一节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一、影响产业结构因素一般而言,产业结构有三种含义: 第一,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生产联系和比例关系。第二,指国民经济中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的组 成及其相互间的生产联系和比例关系。 第三,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包括非物质生产 部门)的组成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一、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制度及社会因素科技进步推动 产业结构高度化 科技进步影响 需求结构 科技进步影响 供给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科技进步改善 产业结构 自然条件和 资源禀赋供给因素劳动力资源资本供应状况 需求总量4需求因素需求结构5国际因素 第一节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一)知识与技术创新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 主要推动力量,也是产业结构变迁的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1. 技术革命催生新产业2. 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人类社会经历了四次技术革命? 第一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纺织机器的发明和蒸汽机的 广泛使用,机器工业代替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 促进了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生产力发 生了质的突破。 ? 第二次技术革命始于19世纪70年代,其主要标志是电力的 广泛使用,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生产力再次跃升。 ? 第三次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原子能的利用、电 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高分子合成技术及空间技术等为 标志。 ? 第四次技术革命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通常也称为新技术 革命,以生物工程技术、信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新材 料技术(如纳米技术)等为主要标志,这次新技术革命仍在 展开之中。 技术创新:人才最贵? 技术创新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从动态角 度看,技术创新过程是科学研究形成新的 发明,新产品开发、试制和生产,市场营 销等环节构成的。 第一节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二)自然资源禀赋 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过程所依赖的外界自然条 件。一国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包括地理位臵、土 地状况、矿藏总量及分布、水资源、气候等)对一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 自然条件自然因素具有先天秉赋性,是人类不可控制的条件;在这个意义 上,富国之所以富裕,具有某种幸运的含义。①自然资源??指自然界提供的作为生产过程投入品的资源,如耕地、河 流、森林、矿产资源等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例如,美国 早期经济发展,相当程度得益于辽阔的疆域和广袤的耕地 资源。某些中东国家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产油国生活 富裕,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国家地下幸运地蕴藏了大量石 油资源。②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可以观察到,除了很少几个例外,被陆地包围、没有海岸 线的国家一般比较贫穷。被陆地包围地区运输成本很高, 发展国内市场和参加国际贸易比较困难。 ? 温带国家与热带国家在成为高收入国家的机会上存在 悬殊的差异。? 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几乎全部处于温带,只有两个 城市经济属于例外:新加坡和香港。全世界高收入地区人口 十亿,两个例外经济的人口有1000万,也就是说,世界上高 收入人口大约99%处于温带地区。? 新近还有研究指出,寒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更 高,典型的是北欧。? 有关地理和气候因素影响经济水平的具体机制还缺少 有说服力研究证据,但地理位臵与经济增长之间至少 存在统计相关性。 ? 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也可 能创造很高的生产率并享受富裕生活水平。 ? 日本是资源极为匮乏的国家,然而,由于它成功地利用了国际分 工和贸易条件,加上勤奋努力,结果变成经济发达水平很高的富 裕国家。?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要重新认识! 见 蒋昭侠15年前文章《关于地理环境对人类 社会作用的再认识》,该文载《地理学与国土 研究》,1998(4); 第一节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三)需求结构 由于需求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因而需求结 构的变动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个人消费结构、 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消费和投资的比例、 投资结构、净出口等因素的变动均对产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需求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是相对应的? 从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角度看,个人消费结构、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 的比例、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结构、净出口等因素的变动均对产 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 居民收入水平与收入分配差距决定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层次,进而影 响产业结构。 ? 中国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30余年居民收入水平和居民消费结构形 成鲜明对比,对产业结构升级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 在低收入阶段,处于温饱水平,对吃穿所需的产品需求占主导地位, 储蓄较少,无力发展资本集约型产业。 ? 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需求结构的重点从必需品转向非必需品,特 别是耐用消费品。这种变化拉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 在人均收入高水平阶段,物质产品已相当丰富,人们消费选择的余地 大为扩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大大提高, 需求趋向多样化、个性化。为了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少品种、大批 量的生产方式日渐由多品种、少批量的生产方式取代。 第一节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四)人口规模与结构能否向新的或发展扩大中的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所需的 劳动力,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重要条件,劳动力中缺乏这 种可移性将阻碍产业结构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在自然资源与资本存量既定的条件下,人口规模的大小 或劳动力数量的多少决定或改变着资源禀赋的相对丰裕程度, 即人均资源的占有量。 事实上,人们尚未找到一个与资源禀赋相对应的所谓的 适度人口规模。 毫无疑问,中国存在着人口数量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但是,据此是不是就可以判定人口数量是资源环境问题的 “罪魁”?是不是迅速减少人口数量就可以解决中国的资源 环境问题了呢? ? 把人口规模归结为资源环境问题的主因,并以严格控制人 口数量为手段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在现实政策实施中危 害巨大。一方面把解决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简单化了,产 生了方向性的误导,不利于资源环境问题的真正解决;另 一方面,把人口因素作为主因而实施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 ,不仅破坏了人口自身发展变化规律,而且,不利于社会 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也不利于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 ? 实际上,当今资源环境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我国高耗能、 高污染、高消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GDP至上的片面 发展观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 1980年之后的独生子女政策之所以要反思,因为 突破了两个底线: ? 其一是自主生育的权利底线。 ? 其二是人口自身再生产的规律底线。 ? 因此,这30多年的政策实施,无论是在过程中还 是其后果,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国家,无论是就微 观还是宏观,无论是从近期还是远期,全中国人 民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将继续付出无法挽回 的更大的代价。 ? 计划生育宣传标语: ? “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喝药不夺瓶, 上吊就给绳”、“一人超生,全村结扎”、“能 引的引出来,能流的流出来,坚决不能生下来” 。 ? 国人对同胞的冷漠,对生命的漠视,不宽容、戾 气冲天,无不与这“藐视”人类生命的价值取向 有关。 ? “当一个民族反智到质疑个体生命价值的时候, 任何--崇高理想--下的实践,都是一场民族灾难。” ? 独生子女家庭激增,家庭结构单一化,其 不稳定性和脆弱性风险大增; ? 上千万失独、子女伤残家庭的出现不仅给 每个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身心伤害,而 且也是整个社会巨大的伤痛; ? 越来越多的家庭少儿少女、缺亲情,断送 了传统家庭的基本养老功能;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性别结构失衡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2010年普查,我国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下降至16.6%,65岁 以上人口比例高达8.8%。 ? 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了世界人口的平均水平,比发展 中国家超前20年(2030年不含中国的发展中国家此比例为 8.1%),2030年65岁老年人口比例将翻一番达17.4%, 2050年更上升至27.8%,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 、程度最高的发展中大国。 ? 我国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2020年前后,持续而严重的 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将成为主体并进入其 婚配期(20-34岁)。由此,我国“婚姻市场”将会发生 质的变化,2020年,22岁-34岁男性人口将比其婚配的女 性人口多出2千6百多万,2030年这种严重累积的婚配男性 人口绝对过剩超过三千万。 第一节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五)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在开放条件下来自外部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比较利益机制实现的。一般来说,各国间产品生产的相对优势的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引起进出口结构的变动,进而带动国内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变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全 球化的推进,促进了产业的国际转移,进而从生产 方面对一国的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的国际转移? 在封闭经济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并不伴随着对外产业转移,而是在一国范围内由 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 国际间产业转移是开放经济的产物,也是国际竞 争日趋激烈的必然结果。 ? 一国资本的积累程度、国际投资规模(包括本国 资金的流出和国外资金的流入)、经济体制(计 划经济或市场经济,计划命令型的产业发展模式 与市场竞争型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产业政策、 历史条件、战争与和平环境等等,都会不同程度 地影响一国的产业结构。 第一节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二、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在产业高度方面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在产业结构的横向联系方 面不断地由简单向复杂转化,这两个方面的不断变 化推动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随着科技进步 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市场深度及广度的扩展,产业结构的演进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第一节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一)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第三次产业将增加。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出现 业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收入(附加价值)的相对差异造成的。人们总是由低收入的 配第—克拉克定理1 配第定理: 制造业比种植业进而服务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 多的收入。 2 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前提: ? 经济发展和不断提高的人均国民收入相对应。 ? 仅考察劳动力指标 ? 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 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推移,当人均国 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推移。劳 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情况,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次 、第三次产业将增加。 配第一一克拉克定理? 配第一一克拉克定理的由来 – 英国的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1691年出版《政治算术》; –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科林· 克拉克出版了其著的《经济进步的条件》。 配第一一克拉克定理的几个重要前提 – 1、克拉克对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探讨和分析,是通过对时间序列下国家 情况的比较而进行的。 – 2、该定理使用劳动力的分布作为分析产业结构演进的具体指标,详细考 察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在各产业重的分布状况所发生的变化。 – 3、克拉克的产业结构演进分析是以三次产业分类法作为前提基础的 。 – 4、引入了与最终需求相对应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以及劳动生产率的 三个参数,并借助于对它们变动的分析来规范经济事实。 配第一一克拉克定理的结论 –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在经济上变得更为先进,从事农业的人数相对 于从事制造业的人数趋于下降,进而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相对于从事服务 业的人数趋于下降。” – 随着经济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 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 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1980年各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 的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布结构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低收入国家或地区 下中等收入国家或地 区 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 上中等收入国家或地 区 发达国家或地区 三次产业比重变动存在客观必然性? 一般认为是: ? 第一次产业主要是向人们提供生活必需品。从供给的角度看,第一次 产业的技术进步相对较慢,由其本身的产业特性决定的生产周期较长、 土地规模的有限性及受自然因素制约严重,其产出在短期内很难实现 快速增长。 ? 在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同时,整个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的演变都支持 着工业的高收入弹性,从而导致第二次产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在全部 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上升和就业的增加。 ? 当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一方面工业部门的扩张会吸纳更多的劳动 力,另一方面工业技术的快速进步又会减少工业部门本身的劳动力吸 纳量。 ? 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这种商品的需求 将越来越大,出现消费需求的“超物质化”,引致第三次产业占国民 收入的比重上升。同时第三产业进入障碍较少、所需的资本规模不大、 具有劳动密集特性,劳动力逐步向第三次产业转移,劳动力就业比重 上升。 第一节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二) 库茨涅茨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第一,农业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减少,农业实现的 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减少,是任何国家在发展的一定 阶段上的普遍现象。 第二,第二次产业的情况是,国民收入相对比重 的上升是普遍现象。但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变化,由于 不同的国家工业化的水平不同且存在差异,综合起来 看是微增或没有大的变化。 第三,第三次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一般表现为 下降趋势,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 上升的。 库兹涅茨理论(三点结论)? 1、依据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 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得出的结论– 1)农业部门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总量中所占比例与 农业部门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类似,均会随着经济的发展 而不断下降; – 2)工业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 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数量并不会有相同幅度的变化,它的总体趋势 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 3)服务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发展趋势是大体不便或略有 上升,但相比之下,服务业部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却是显而易见 的,它所占的劳动力比重呈显著的上升趋势。这也说明服务业的 部门劳动生产率不高。 2、依据各国不同的发展阶段, 以劳动生产率为主要基准得出的结论 ? 1)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由发达国家到不发达国家 (或者说由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到人均国民收入 水平较低的国家),第一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基本上 呈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出现上升的 势头,第三次产业呈现为下降趋势。 ? 2)越不发达国家其国民经济越多以农业为主,农业的劳 动力相对比重较大,这意味着在这些国家的农业部门中存 在着大量的潜在剩余劳动力。 3、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认识? 1)对第一次产业来说,无论是从时间序列分析还是从横 截面分析的角度看,其劳动力相对比重与国民收入相对比 重等两个指标都处于一个连续的下降通道当中。 ? 2)从横截面分析的角度上看,第二次产业的劳动力相对 比重与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均呈上升趋势。 ? 3)无论是时间序列分析还是横截面分析,第三次产业的 劳动力相对比重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其国民收入相 对比重则往往呈现一种大体不变或者略有上升的情况。 库兹涅茨部门结构变动理论(1)劳动力相对比重 时间系 列分析 第一次 产 业 第二次 产 业 第三次 产 业 下降 不确定 上升 横断面 分 析 下降 上升 上升 (2)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 时间系 列分析 下降 上升 不确定 横断面 分 析 下降 上升 微升 (确定) (3)=(2)÷(1) 相对国民收入 (比较生产率) 时间系 列分析 下降 (1 以下) 上升 (1 以上) 下降 (1 以上) 横断面 分 析 几乎不变 (1 以下) 下降 (1 以上) 下降 (1 以上)注:时间系列分析即按时间的推移所做的分析;横断面分析即为同一时点不同国 民收入国家的比较 (从低到高);”不确定”指委难归纳出一般的趋势,从整体来看 变化不大,或者略有上升. 第一节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三)工业化过程中的重工业化—霍夫曼定理 工业化过程中消费资料(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资本品)工业的净产值之比(后人称其为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霍夫曼把工业化的过程***为四个阶段: ? 在西方经济学家中,对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的具有开创 性贡献的当属德国的经济学家霍夫曼。在1931年出版的《 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霍夫曼对各国工业化过程 中工业结构的变化趋势问题进行了深人的分析与研究。 ?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 值 ? 霍夫曼定理: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第一节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为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霍夫曼比例为2.5(±1),工业化有了相当发展的阶段;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为 1,表明 资本资料工业开始处于主体地位,是实现重工化的重要标志;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于消费资料工 业的规模,霍夫曼比例小于1。 霍夫曼定理(Hoffman Theorem) 霍夫曼的工业阶段指标: 工业阶段 第一阶段 霍夫曼系数 5(±1)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第四阶段2.5(±1) 1(±0.5)1以下结论: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 霍夫曼定理(Hoffman Theorem) 霍夫曼分类: 消费资料工业 资本资料工业 其他 霍夫曼系数:霍夫曼比例? 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 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 对霍夫曼定理的疑虑与修正? 霍夫曼关于重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及其阶段划分的 理论,受到诸多经济学家的瞩目与推崇,但与此同时,也遭到 不少经济学家的批评。也正是这样,才将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 构演变规律的研究推向新的水平。– 梅泽尔斯认为,霍夫曼系数在实际应用上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 仅从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来分析工业化进程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另一个 问题是霍夫曼系数忽略了不同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产业间 生产率的差异。 – 库兹涅茨根据美国的数据计算了资本资料的增长情况,认为资本资料工 业优先得到增长的结论是没有依据的。库兹涅茨指出,至少在美国的经 济发展过程中,看不出存在什么霍夫曼定理。 – 日本经济学家盐野谷佑一也认为霍夫曼的对工业部门的分类法是值得商 榷的,其做法导致了“其他工业”的范围往往过大,从而“资本资料工 业”与“消费资料工业”的统计数据也无法具备充分的说服力。 第一节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四)主导产业转换规律从产业结构变迁的历史看,主导产业转换引致产业结构 演进,存在着从以农业为主的结构开始,按顺序依次向以轻工业为主的结构、以基础工业作为重心的重工业为主的结构、 以高加工度工业为重心的结构、以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为主 的结构演进的规律性。 不同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群,既存在替代关系,又存在 相互作用。不同阶段的主导产业群的选择不是随机的,前一 主导产业群为后一主导产业群奠定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ing) Outline:1 2 3 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与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 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与主要内容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1.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不断升级的过程,在 一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 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 高级化发展的过程, 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 源供给结构、技术结 构、需求结构相适应 的状态。的衡量标准不同;2.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是产业间 协调发展和最高效率原则。3.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资源配置 最优化和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 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供给结构 优化供给结构包括资本 (资金)结构、作 为供应因素的投资 结构、劳动力供给 结构、技术供给结 构,以及资源禀赋、 自然条件和资源供 应结构等。需求结构 优化国际贸易 结构优化国际投资 结构优化需求结构包括政府、 企业、家庭或个人 需求结构,以及以 上各种需求的比例; 它也包括中间产品 需求与最终产品需 求的比例;还包括 作为需求因素的投 资结构、消费结构, 以及投资与消费的 比例等。国际贸易结构包括 不同产业间的进口 结构和出口结构, 也包括同一产业间 的进出口结构(即 进口和出口的比 例)。国际投资包括本国 资本的流出,即本 国企业在外国的投 资(对外投资), 以及外国资本的流 入,即外国企业在 本国的投资(利用 外资或外来投资)。 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通过平均利润规律的 作用,使资源按社会 需要在部门间转移,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 合理化;通过竞争规 律的作用,使各产业 不断改进技术,提高 劳动生产率,朝着高 级化的方向发展。 实行政府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部门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及产业政策为依 据,对产业结构的变 动进行经常监督和调 控,对不符合产业结 构优化要求的经济行 为,采取经济的、法 律的和行政手段及时 加以调整。 实施产业政策国家可以通过产业政 策指导,对各种生产 要素进行重组。鼓励 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 展,从而加速资源配 置的优化过程。但产 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应以不损害市场机制 的内在机理为前提。 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国民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增强 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提高 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涵义 (Industrial Structure Rationalization) 1、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 促进产业与产业之间 协调发展,协调能力的提高产业素质 之间的协调产业之间相对 地位的协调产业之间联系 方式的协调供给与需求相适 应性上产业 之间的协调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涵义 (Industrial Structure Rationalization)2、产业结构合理化还要促进 产业与产业之间关联水平 的提高,充分发挥产业结构效应前向 关联后向 关联 产业结构合理 化的判断标准“标准结构” 进行比较是否适应市 场需求的变 化产业间的比 例关系是否 比较协调能否合理和 有效地利用 资源 企业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体企业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 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变 化的情况,自主地安排 自己的产、供、销活动。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企业都根据 市场的变化加以安排, 政府已不能对企业的生 产经营活动进行直接干 预,甚至也无法对每个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 行 具 体 地 指 导 企业应当使社会资源在不 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和 转移方面居主体地位。随 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 需求的不断变化,新的产 业不断产生和发展,过时 的产业势必萎缩、停滞和 被淘汰。与这种要求相适 应,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 大化,总要考虑把资源投 入到那些应当优先发展的 产业,或从过剩、过时的 产业中及时地转换出来。 政府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中的作用政府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中的作用, 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正确应用各种经济手段,如价格手段、 财政手段、金融手段,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以保证企业 的投资有利于国民经济整体价格的优化。进行直接投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应当为产业结构合 理化创造条件,为企业创造一个适宜的投资环境。国家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制定经济发展的各种方针、政策、规章制 度和计划干预经济生活,还可通过其所掌握的较为完备的信息引导 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使产业结构向合理化的方向演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含义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1、 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产业结构高度化、现 代化,主要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 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 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 产业结构高级化强调技术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2、 ,要求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尽快成长的更替,打 破原有的产业结构低水平的均衡,实现少数高科 技、高效率产业的超前发展,然后带动相关产业 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本内容从产业 素质看新技术在各产业广 泛运用;产业的劳 动者素质和企业家 的管理水平不断上 升;各产业的产出 能力、产出效率不 断提高;产业能够 适合经济发展阶段 的升级换代从结构 发展方向看从产业 组织看从产业与 国际市场联系看整个产业结构由第 一次产业占优势顺 次向第二次产业、 第三次产业占优势 的方向发展;在资 源结构上,由劳动 密集型占优势顺次 向资金密集型、技 术密集型占优势的 方向发展;竞争从分散的、小 规模的竞争转向以 联合或集团式的集 中性大规模竟争的 方向发展,规模经 济的利用程度大大 提高;产业间关系 趋向复杂化,大中 小型企业联系越来 越密切,专业化协 作越来越细开放度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不再是自 我封闭式的维持均 衡发展,而是通过 国际投资、国际贸 易、技术引进等国 际交流方式,实现 与产业系统外的物 质能量的交换,在 更高层次上实现结 构均衡协调发展, 建立国际协调型的 产业结构。 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标志1标准结构法该方法是将一国 的产业结构的平 均高度进行比较, 以确定一国产业 结构的高级化程 度。2相似性系数法这是以某一参照物 的产业结构为标准, 通过相似性系数法 的计算,将本国的 产业结构与参照国 产业结构进行比较, 以确定本国产业结 构高级比程度的一 种方法。3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通过计算和比较不 同年代高新技术产 业、产值、销售收 入等在全部工业中 的比重,可以衡量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 程度 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标志11. 、标准结构法 库兹涅茨在研究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时,不仅通过时 间序列的数据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进行分析,而且还 通过横截面的数据对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的对应关 系进行研究。这种从截面研究产业结构的方法,为我们 了解一国产业结构发展到何种高度提供了比较的依据, 利用这种方法,库兹涅茨提出了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 业标准结构。根据“标准结构”就能了解一国经济发展 到哪一阶段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程度。库兹涅茨的“ 标准结构”如表: 产业的“标准结构”1964年币值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基准水平(美元)&100 100 200 300 400 500 800 产业部门构成(部门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第一次产业2.制造业 3.基础设施 4.服务业 劳动力部门构成 5.初级产业 6.制造业 7.服务业52.5 12.5 5.3 30.045.2 14.9 6.1 33.832.7 21.5 7.2 38.526.6 25.1 7.9 40.322.8 27.6 8.5 41.120.2 29.4 8.9 41.515.6 33.1 9.8 41.613.8 34.7 10.2 41.312.7 37.9 10.9 38.671.2 7.8 21.065.8 9.1 25.155.7 16.4 27.948.9 20.6 30.443.8 23.5 32.739.5 25.8 34.730.3 3 30.3 39.625.2 32.5 42.315.9 36.8 47.3 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标志 2. 2 、 相似性系数法 设A是被比较的产业结构,B是参照系XAi、XBi分别 是产业I在A和B中的比重,则产业结构A和参照系B之间 的结构相似系数SAB为:S AB ?n ??n 2 2 ? ? ? ? X Ai X Bi ? /? ? X Ai X Bi ? i ? 1 i ? 1 ? ?? ?我国学者曾利用相似性系数以日本为参照系,对 中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行过估计,认为中国产业结 构中的劳动力结构(90年代)与日本1930年的结构高 度相似,(相似性系数达到0.9846);而产值结构则与 日本1925年的水平基本相等(系数为0.9268)。 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标志3 、 3.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 在工业内部,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可以用高 新技术产业比重法。 发展中国家可以发达国家为参照对象,通过比较高 新技术产业比重,来发现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 相对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Diagram根本动因是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本质将科学技术应用于 产品、工艺以及其 他商业用途上,以 改变人们的生活方 式,提高人们的生 活质量。技术创新的内容 包括产品创新、 工艺创新、设备 创新、材料创新 、生产组织与管 理创新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因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发明、 计算机的发明等,都带来了 巨大的技术变革、技术进步 和新产业的产生,并使得产业 结构水平沿着农业产业为主导、 工业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 主导的方向不断升级1、技术创新促进了技术变革, 技术进步和 新产业的产生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因在手工技术的生产时代,无论是工业 还是农业都是零散的、分散的、小规模的、 相对封闭的生产方式,技术创新使得世界 进入工业生产时代又进入信息经济时代, 使得生产方式随着多样化(既有大规模 生产又有分散的智力化生产)、社会化、 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同技术进步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 本质内容一样,生产方式的进步和社会化 程度的提升同样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本质 内容和重要表现2、技术创新还导 致了生产方式的 变革和生产社会 化程度的提高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因3、技术创新创 造了新的市场 需求,新的市 场需求推动了 产业结构的高 级化。由于技术创新创造了新的产出,新的产业满足 了生产和生活中潜在的和更高层次的需求,这 种旺盛的需求又刺激了新产业的扩张,从而直 接拉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对新产出的旺盛需求,使得新产业有很高的 需求收入弹性;由于旺盛的市场需求,使得 新产业产品价格高扬,其获利水平远远高于 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从而引起社会资源 迅速流入该产业,使得该产业不断扩张。 无论新产业,还是用新技术改造后的传统产业 ,都因为需求的不断增长而不断扩张,这种扩 张正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表现。 小结1: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 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产业 结构优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是指产业结构水平 的绝对高低,而是在国民经济效益最优的目标下,根 据本国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水平、人口规模、国际经济关系等特点,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达到与上述条件相适应的各产 业协调发展的状况。 小结2: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即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 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臵和 有效利用。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 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运行质量越高,产业结构就越合理;反之,产业结构就 越不合理。 小结3: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要求资源利用水平(高)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 不断突破原有界限,从而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中朝阳 产业的成长。其标志是代表产业技术水平的高效率 产业部门比重不断增长,经济系统内部显示出巨大的持续创新能力。 小结4:高度化与合理化联系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提供了基础,而高度化则推动产业结构在高层次上实现合理化。因此,在产业结构的优化的全过程中,应把合理化 与高度化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促 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以产业结构高度化带动产业结 构合理化。 小结5: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一方面是产业部门间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是产业发 展的稳定性,即从时间序列的产业波动性评价产业的均衡。协调发展,产业部门、产业要素在产业发展中要协调一致。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一种比例协调的结构,意味着不存在明 显的短缺、剩余产业,也不存在着瓶颈产业,各产业均能合理、有序地发展。 小结6:产业发展的效率产业结构的优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产业发展,即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通过优化相互之间的关系,实现各产业的高效 发展。可以从速度、质量和效率三个维度来考察产业发展的 状况。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与处于结构之中的各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都是息息相关的,是提高产业发展效率的基本保证,显然也是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 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 第三节 产业结构演 进与产业竞争力(略) 第三节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竞争力一、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核心能力1.产业竞争力 2.企业竞争力 3.核心能力 第三节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竞争力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成长阶段1. 要素驱动(Factor driven)阶段2. 投资驱动(Investment driven)阶段 3. 创新驱动(Innovation driven)阶段 4. 财富驱动(Wealth driven)阶段 第三节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竞争力(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按照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策略及结构与竞争者、机遇和政府行为等6个因素。 第三节机遇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竞争力企业策略、 结构和竞争需求条件 要素条件相关和辅 助产业政府产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完整系统 ? 1. 要素条件 ? 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际上的位置,例如人力资源、自然资源、 基础设施等,对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会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 来讲,这些生产要素的高效率配置和运用,比单纯拥有它们更重要。 ? 2. 需求条件 ? 需求条件主要指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国内需求条件,具体包括需求结 构、需求增长的规模和模式、国内需求的国际化三个方面。 ? 3. 相关和辅助产业 ? 特定产业的相关和辅助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对促进和增强它的 国际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上游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就有 助于提高下游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 4. 企业策略及结构与竞争 ? 企业怎样创立、组织和管理,国内竞争程度如何,是决定其竞争力的 因素之一。各国的实践表明,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对产业国际竞争优 势的培育、形成和保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5. 机会 ? 一些偶然性的事件和机会有时会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产生重 要的影响,尤其是发明创造活动的突破、重大技术非连续性的进展。 ? 6. 政府 ? 政府通过影响上述前四个方面的因素,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产生积 极或者消极的作用。反过来,上述前四个因素也反作用于政府,使其 行为受到影响。 第三节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竞争力与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三、产业结构演进(一) 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优 化对策 1. 适应新形势,始终重视农业发展2. 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效益3.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激发和维持农民积极性 第三节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竞争力(二)提升中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优化对策1.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 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第四节 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 1. 对外贸易的概念及特点 ? 1-1 对外贸易的概念 ?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是指一国和地 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从 一个国家来看这种交换活动称为对外贸易。从国 际范围来看这种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称为国 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或世界贸易。 ? 1-2 对外贸易的特点 ? 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形态,对外贸易的 特征大体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 (1)资源的配置达到相对的均衡 ? 对外贸易在整体上已经实现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对生 产资源进行配置,对外贸易的重心已经不直接或不再局限 于生产规模的扩张或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 ? (2)对外贸易具有良好的支付能力 ? 这是因为进口贸易虽然相当活跃但出口竞争力强, 资本的输入规模不小,但资本输出的数量往往更大,因此 对外贸易在世界经济生活中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 ? 对外贸易的这些特征是以其特有的产业结构为基础的。 ? 1-3 产业结构的其演变规律 ?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 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考察和把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是研究产 业结构问题的首要课题。 ? 产业结构是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 的,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 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这 种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推动着经济的向前发展 。下面就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的 演进的规律。 ? ? ? ? ?? ? ? ?在不同阶段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是: (1)在农业为主导阶段 农业比重占有绝对地位,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均有限。 (2)在轻纺工业为主导阶段 轻纺工业由于需求拉动,技术要求简单,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 的劳动力便宜等有利因素得到较快发展;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有所下 降,地位有所削弱;重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较慢。这时轻纺 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 (3)在原料和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阶段 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很小;轻纺工业继续发展, 但速度逐渐放慢下来;而以原料,燃料,动力,基础设施等基础工业 为重心的重化工业发展快,并取代轻纺工业的位置成为主导产业。 (4)在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传统型,技术要求不高的机械,钢铁,造船等低度加工组装型 重化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其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并成为主导 产业。 ? (5)在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 由于高新技术的大量应用,传统工 业得到改造。技术要求较高的精密机械, 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机器人,电子计算 机,飞机制造,航天器,汽车及机床等高 附加值组装型重化工业有较快发展,成为 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 (6)在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 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比 重有所下降,特别是传统产业的下降幅度 较快;但内部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仍有较快发展。整个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 化较快,但比重已不占有主导地位。 ? (7)在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 信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 公路的建设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信息产 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 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人们也常把这一阶 段称为后工业化社会或工业化后期阶段。上述产 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不仅可以从某一国或地区的 不同发展阶段得到证实,而且还可以从同一时间 不同发展水平国家或地区中得到证实。这种演变 规律在我国各地区也同样存在。? ? 1-3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 1-3-1 进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 对外贸易是通过本国产品出口刺激本国需求增长和外国产品的进口以 增加国内供给来影响本国产业结构的。对外贸易有利于各国发挥自己 的比较优势,获得比较利益。 ?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资源,商品,劳务的出口,对国内相 关产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国内紧缺资源,劳务的进口,可以弥补本 国生产该类商品的产业不足,同时进口某些新产品,新技术还对开拓 本国市场,为本国发展同类产业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推动本国产业 结构的优化。 ?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进口与出口结构上的不同,使对外贸易对经济发 展又具有资源转移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即通过初级产品和一 般加工产品的出口和投资品的进口,实现国内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 间接转移,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进而推动对外贸易 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 ? 1-3-2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 ?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的关系。 ? 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的比较优 势,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于是决定了其进 出口商品的结构。 ? 另一方面,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技 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 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可以带动 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 1-3-3 对外贸易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1)从对外贸易理论来看国家的产业结构 ? 当一个国家与外部发生经济往来时,会引起内部的资源配置效 率和产业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一国开展对外贸易能为剩余产品找到 出路,有利于深化劳动分工,增加国民财富的总量。大卫·李嘉图则 提出了著名的比较成本原理,即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同类产品成本比率 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这会导致一国的生产资源流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 业部门,使消费者获得比自给自足状态下更多商品。 ? (2)贸易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适当的贸易政策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实现 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否在贸易的增长过程中有效 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地影响到一国的贸易条件,从而对经济总 量扩张具有重大的制约作用。 (3)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的 产业结构调整 ? 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能 否有效地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产业 结构的优化,是决定其能否在开放环境中 达到预期发展目标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只 要实行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 必然会发生很大的调整。 ? 2. 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 ? 从1987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开始了一个 迅速增长的阶段。从1987年到2002年这短短的25年中,中国的年对外 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加到6207.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5%. 其中出口总额从97.5%亿美元增长到3255.7亿美元,2002年一年的出口 额相当于改革开放前28年出口总额的4.32倍。 ? 与此同时,出口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也从4.6%增加到 27%。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在1976年为世界第34位,自1992年 后,进出口总额进入世界前11位。1999年成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国。 2000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7位,2001年则进一步成为第6名 进出口大国。2002年,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超过4%。中 国的对外贸易在沉默了一千多年后,终于在20世纪末开始了有真正的 大发展。 ? 2-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三次大飞跃 ? (1)1986年纺织服装产品取代石油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 ? 标志着我国已摆脱资源为主的出口结构,进入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导的时期。 ? (2)1995年外贸出口结构出现决定性变化 ? 机电产品首次超过纺织服装产品成为最大类出口产品,并推动 外贸出口在年迈上1000亿和2000亿美元的台阶。世纪之交 我国又抓住入世和以IT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制造环节向我国转 移的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 拉动外贸增长的新格局。 ? (3)高兴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 特别是入世三年来,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规模增长三倍,推动 外贸进出口规模在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对外贸易实现第三次飞跃 。 ? ? 2-2 我国产业发展状况 ? 2-2-1 我国产业发展基本特征 ? (1)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及各个产业发展迅速而不均 衡,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 ,由此导致了各个产业之间比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 90年代以来我国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持续上升 ,其根本原因是需求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对外贸易的发 展等因素则是促进我国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的直接原 因。 ? ? ? (2)我国经济经济增长带有明显的重化工业特征 ? 我国经济正在进入重化工业发挥特殊重要作用的阶段。这样的特征并 不是随机和短期的,而具有中长期特征。同国际经验显示的一样,我 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动密切相关。 ? (3)资源与环境对产业发展的约束日益明显 ? 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降低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已是我国 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2-2-2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概况 ?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总量增长下的产 业结构和产业增长速度都产生了明显的改观。同时也表现出极大的不 平衡性特征。 ? ???从根本上讲,促使并实现产业不平衡发展的直接动因乃在于劳动力和 资本在产业间的转移。按照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假定,当劳动力可以自由择业 的时候,不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别势必造成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频繁流 动,即劳动力会自动的从低收益产业向高收益产业转移;同样资本也会朝着 具有更高资本收益率的产业转移。这种要素的流动或转化客观上必然引起并 加剧产业发展不平衡性。 就我国而言,虽然市场化改革的时间不是很长,要素也并没有实现完 全的自由流动。但从推动改革的那一刻起,劳动力和资本就一直以各种方式 在产业间流动着,并没有出现完全固化的情况。特别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 和产业间不同的收益率驱使下产业间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也还是不低的。 就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和产值变动的程度而言,产业间劳动力转移速 度基本上还是合理;但就我国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和为实现转移所做的准备 工作而言,这一转移速度就有点快。时至今日我国经济运行中曾经发生的种 种困难也许可以说与这一时期劳动力过快的转移有着密切的联系。 ? 2-3 我国对外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 2-3-1对外贸易的需求功能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对外贸易的需求功能较弱,以资源配置功能 为主。1980年至1990年期间,对外贸易的需求功能逐步增强,但资源 配置功能依然占据主导地位。1991年以后进出口贸易的需求功能大幅 度增强,资源配置逐步成为次要功能,出口作为重要需求因素,成为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拉动力量之一。 ? (1)进口贸易总额和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的演变情况 ? 改革开放之前,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际环境限制等多种因 素的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相对较慢,进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增 长中的需求作用十分微弱。 ?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快速扩张,进出口贸易 总额占GDP的比重大幅度提升,分别从1978年的9.8%和4.62%提高到 2002年的49.03%和25.72%,进出口贸易作为需求因素在经济增长中 的作用也大幅度增强,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需求因素。 ? ? ?(2)出口在总需求中的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消费等国内需求拉 动的,出口作为需求因素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很弱。 ?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出口在总需求中的 比重从1978年的7%大幅度提高到2002年的24.2%,投资在总需求中 的比重也从1978年的27.92%大幅度提高到2002年的39.06%,消费占 总需求的比重则从1978年的65.08%下降到2002年的36.74%。从需求 因素的变化看,改革开放以后出口和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幅度 增强,而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对下降。 ? 需要注意的是,总需求的结构变化,特别是投资与消费比例的 相对变化,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消费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提升引 发产业结构提升的结果。但出口所占比重的大幅度提升说明,在产业 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出口作为重要的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的 拉动作用已大幅度提高。 ? ?? ? ??2-3-2对外贸易的资源配置功能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除需求功能处,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是实现资源从 农业和轻工业向工业和重工业的转移。对外贸易的这一资源配置功能在改革 开放前尤为突出,改革开放以后相对弱化,但仍是我国资源再配置的重要渠 道。]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其 需求功能不断增强,但其资源配置功能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工业 化进程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出口商品结构看,改革开放以后初级产品、特别是农副产品出口在 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同期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快速增长。 从进口商品结构看,生产资料和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在进口总额中所 占比重再次出现大幅度上升。 对外贸易结构的这一变化表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出口贸易依然具 有很强的资源配置功能,但被转移资源的行业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 (1)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的大幅度下降 ? 说明了进出口贸易的资源配置功能已从改革开放前 主要依靠初级产品出口创汇、进口生产资料的模式,逐步 转向制造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资源转移,通过一般加工 产品的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实现资源从一般加工 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2)初级产品和轻纺产品出口仍具有很强的创汇功能 ? 在改革开放前期,为满足生产资料进口的需求,初 级产品和轻纺产品出口仍具有很强的创汇功能,但随着农 业和轻工业的快速发展,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的短缺现象 逐步消失,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初级产品和轻纺产品出口 除了创汇之外,很重要的作用是解决国内市场需求不足问 题。 ? ? 2-3-3 对外贸易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 ? 对外贸易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通过对外贸易的资源配置功能,将国内资源转移到工业领域。二是通 过工业品的出口加快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 生产资料和机械运输设备进口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 1990年以后我国经济再次进入新的工业化阶段,并在1996年以 后进入新的重化工业阶段,生产资料和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也因此快 速增长,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 1953年至2002年期间,生产资料和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增长与 工业总产值的增长波动趋势基本一致,生产资料和机械与运输设备进 口较快的时期,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也较高。 ? (2)进口对国内投资增长的影响 ? 进出口贸易是通过出口“创汇—投 资品进口—投资—工业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增长”这一过程,实现其促进工业 化和经济增长的作用的。 ? 因此,进口与国内投资增长的关系 是反映进出口贸易与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 级关系的重要指标。 ?进口、特别是生产资料和机械与运 输设备进口是决定我国投资增长的重要因 素。 ? 不同时期进口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看 ,虽然改革开放以后进口总额对投资的贡 献高于改革开放之前,但改革开放以后与 投资直接相关的生产资料和机械与运输设 备进口对投资的贡献明显低于改革开放之 前。 ? (3)工业制成品出口与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 ? 出口规模的扩大和出口产品结构升级,可以拉动国内工业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工业化进程。 ? 改革开放之前,工业品出口规模较小,且以轻纺产品为主;工 业品出口的主要功能是为生产资料和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创汇。 ?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工业制成品出 口的快速增长,出口成为弥补国内需求不足、促进工业增长的重要需 求因素。 ? 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品出口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 4.39%大幅度提高到1990年的11. 17%和2002年的23.23%。特别是 重化工业产品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不仅缓解了改革开放前期重化工 业生产能力过剩、国内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问题,也对1990年以后我 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再次进入工业化以及1996年以后的重化工业 化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 工业制成品出口每增长1%,会引致工业总产值增长0.667个百 分点,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每增长1%,会引致重工业总产值增长0.506 个百分点。 ? ? ? ? ? ? ? ?2-4 对外贸易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取得的成效 纵观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商品进出口结构的变化.与90 年代初相比,2003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出现了很大变化。 2-4-1从两大类产品来看产品结构变化 初级产品出口大幅下降,从1990年的所占比例25.6%下降到2003年的 7.9%,而工业制品的出口比例却明显上升,从1990年的74.4%升到2003年的 92%。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鲜明的改变。 2-4-2 从工业制品内部产品结构来看产品结构变化 工业制品出口的上升主要是因为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引起的,这其 中办公机械及自动数据设备,电信声音录制等设备以及电力电气零件等比较 先进设备的出口在机械及运输设备中占很大部分,比例是其中的79.4%,这三 者当中又以办公机械及自动数据设备的出口增幅最快,出口比例达到了总出 口的14.2%,这样以来改变了我国以往简单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结构。? ? ???2-4-3 从进口产品结构来看产品结构变化 90年代初和目前进口的两大类产品的比例上没有很大变化,但是通过 对进口产品的小类产品结构的分析发现:初级产品减少了食物及活动物的进 口,加大了各类原料的进口;工业制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比例有了 明显的提高,这其中主要是办公机械及自动数据设备,电信声音录制等设备 以及电力电气零件等比较先进设备的进口引起的,它们在整个机械及运输设 备进口中所占的比例为63.8%,从而改变了90年代初以特种工业专用机械为主 的单一设备进口。 从我国进出口的产品结构的变动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 逐渐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越来越大 的趋势转变,产品结构得到了很大改善,从而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 升级。 另外,在我国目前的进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不断提高。 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在我国外贸总额中的比例为26.96%。其中,高 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在外贸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达到28.90%,同1998年相比 提高了8.0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例达到25.17% ,同1998年相比提高了14.2个百分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产业结构的不 断优化。 ? 2-5 对外贸贸易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 2-5-1 从商品出口结构来看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 中国是以制成品为主的出口贸易结构,2003年其比 重达92%,但在全部制成品中,以纺织、服装、鞋类、玩 具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2003年 它们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占的比重为34.24%。 ? 另外虽然高新技术产品在外贸出口商品中的比例近 年来不断上升,2003年比例达到25.17%,但是我国高新 技术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 术和电子技术领域,2003年,这三类产品出口占我国高新 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93.8%,而且我国高新技术 产品创新能力低,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影响到 发展的自主性。 ? 2-5-2 从商品进口结构来看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 虽然我国将以往以中高档消费品为主的进口商品结构转变 为先进设备和中高档原材料为主的结构,即将消费型进口 商品结构转变为生产型进口商品结构,提升了国内产业的 技术结构,但是往往存在有些进口的设备比较陈旧,技术 不是国际上的先进技术的问题,再有,对于引进的先进技 术,企业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待加强。 从以上可以看出对外贸易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十分 显著而又深刻的变化。 ? 3.利用发展对外贸易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正面的也 有负面的。在对外贸易环境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有逆转的潜在威胁 。这是我们要提前规划并加以避免的。? 3-1 利用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 对于我国这种基本完成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国家而言,如何进一步利用 对外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 要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 ? 大力发展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并提高其中的技术含量,同 时,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以及不可再生的生产性资源 产品。 ? (2)要立足现有的比较优势 ? 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国市场 进一步开放的有利时机,通过技术创新, 培育新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进一步促 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同时, 能及时消化吸收引进的国外技术,通过学 习模仿,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开发出自 己新的产品和技术,从而提升和优化我国 进出口产品的结构,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 力,从而促进产业的不断升级。具体而言 ,主要在以下两方面继续努力。 ? 3-1-1 促进多样化的产品出口结构的形成 ? 全球化深化了国际分工和改变了产业贸易模式的同时,也拓展了要素 的产业优势空间,使要素优势和产业逐渐发生了分离,劳动要素不仅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且在某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 业上同样具有比较优势。 ? 对于我国不发达的地区而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的 比较优势,发展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在较大程度上发展劳动 对资本替代弹性较大的产业的产品,比如小型机电产品、运输工具和 小型机用电器等。另外比较优势也能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 产环节中起作用。 ? 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因为资本、知识要素比较充裕,就 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培育新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从高新技术产业 中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制造环节逐步向设计、开发环节过渡。 ? 我国中西部以劳动性密集产品出口为主, 东部沿海地以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 主,从而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结构和多样化 的产品出口结构。 ? 这种基于要素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体系 ,一方面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另一 方面能增加就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 的协调发展。 ? 3-1-2 要积极合理扩大进口,提升进口产品的技术水平。 ? 我国要进一步扩大生产型资源产品的进口,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 设备的力度,充分利用进口资源的有效供给,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 济的发展。 ? 因为外贸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进口的“推力 ”和出口的“拉力”实现的,因此我国要构建以出养进、以进带出的 进出口良性互动机制,进口产品要为未来高新技术产品提供要素和技 术支持,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出口为新产品提供市场。 ? 由于加工贸易可以有效利用外国资金、技术、设备和销售渠道 ,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而且加工贸易通过中间投入 品的本地化,能够带动上游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因此通过发展高新 加工贸易来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增加加工深度,扩大中间投入 品的本地化比例,可以较快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 3-2 构建开放经济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的 认识愈来愈明确,建立开放型经济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 市场经济本质上要求在对外贸易经济体系中得到有效的运行, 建立对外贸易经济体系意味着中国经济真正融入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之 中,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既意味 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同时也意味着从封闭性经济向开放型 经济的转轨,实际上这是二位一体的过程。 ? 过去20多年的对外贸易已经给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了非常 深远的影响,进入21世纪之后,以构建开放经济体系为目标对我国的 产业结构加以重组是唯一明智的选择。 ? 今后一个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形成与对外贸易经济相适 应的资源配置方式,在开放经济的框架中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根本 性的战略重组。 ? ? 3-2-1 产业结构的优化应当以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为立足点 ? 在日益加速的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中,一国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主要的判断标准之一就是要看其能否适应当今经济生活国际化的要 求。 ? 我国近期的产业结构优化首先要考虑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 ,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国将要进行的产业结构 调整不仅需要数量关系的明显变化,更需要在质量方面有大的改进。 ? 具体地讲,不应当继续追求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大而全的产业 结构,不应当局限于国内市场的需求来设定产业发展的目标,而应当 以资源利用效率的国际比较来确定不同产业的比例关系和发展重点。 ? 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应当以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为立足点,以提 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中心,真正在开放性的经济运行过程中构建我国 未来的产业结构。 ? ? 3-2-2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 具体地说,就是要以扩大对外贸易来加速 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深化对外贸易来巩固 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 ?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为我国的产业 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加入WTO之后 有更好的条件把扩大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密 切地结合起来。 ? ? 3-3 通过对外贸易带动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 这方面在近期可以考虑的选择主要有: ? 3-3-1 扩大出口,以出口商品结构的高级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 ? 保持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对于进一步诱导生产资源配置的重组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 出口贸易的规模越大,表明了: ? 已进入出口领域的产业本身发展速度快,资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 ? 更多的产业部门加入到出口中来,这有利于改进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 效率 ?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口贸易规模增长的同时,出口商品的 结构变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后者直接地影响产业高级化进程。 ? 近年来,虽然机电产品等在我国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 高,但整体上看我国出口商品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度较低,附加价值相 对少。 ? 随着国民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和国内资源禀赋状况的转变,推动我国 出口商品结构高级化的条件已初步具备,应当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比如出口信贷等来加速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进而拉动整个产业 结构的高级化进程。 ? 3-3-2 增大市场准入,利用国际市场的竞争加速我国产业结构优化 ? 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市场准入程度的扩大将会使国内市 场上的竞争得到明显的强化,应当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来加速我国产业 结构调整的步伐。 ? 要合理利用来自外部的竞争打破垄断,促使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 垄断利润的存在既意味着垄断部门本身的资源利用效率低,同 时也提高了其他产业部门的成本,扭曲市场供求关系,损害公众福利 。市场开放的重点应当加快消除垄断的步伐,为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 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 要积极发挥国外市场的示范效应,为国内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 ? 由于人均国民收入和科学技术水平方面等存在的差距,国内市 场的发育相对滞后,这也是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 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通过强化市场竞争来促使生产资 源更多地流向出口产业部门,重构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才能真 正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 3-3-3 鼓励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 国际投资在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更为重要,是各 国企业争夺国际市场的战略制高点。我国要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来定位 产业的发展,从现在起就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地开 展海外投资,进而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创造更好的条件。 ? (1)海外投资能对我国比较优势模式的重构发挥重大的积极影响 ? 比如,通过跨国投资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这有利于促进资 金的积累和加速技术创新,因此,海外投资规模的扩大本身能促使我 国有更多的产业培育出国际竞争的优势。 ? (2)海外投资也能对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起到 积极的作用 ? 相对而言,海外投资的风险程度高,市场竞争也往往更为激烈 ,成功的海外投资是企业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国的 企业家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迅速地成长起来。但还需要通过海外投 资的磨炼才能逐步地走向成熟,而这将是中国产业真正具有较强国际 竞争能力的基本保障。 ? 3-3-4 改进利用外资的方式,加速技术转移过程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往往是把重点放在吸收外部资金的流入 上。这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但应当看到,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整体上已从短缺转变为过剩, 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保持总量持续增长的重点环节,利用外资的方式和 重心也应当适应地进行调整。 ? (1)应当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对外开放 ? 把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过来加快国内高新技术的发展步 伐。 ? (2)在利用外资的具体方式上应当更多地鼓励外商来华设立技术研 究中心,更快地进行技术转移。 ? 应当说,从我国的市场发展前景和生产要素禀赋状况来看,只 要采取适当的鼓励政策,加速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技术转移是完全可能 的。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键所在。扩大和深化对 外开放,意味着通过强化市场竞争来诱导外商把更多的先进技术更快 转移到中国来,由此能产生广泛的经济效应。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