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和陆逊和张昭谁厉害哪个更聪明/

  最近在翻阅《三国志.吴书》时,无意之中发现陈寿对周瑜鲁肃吕蒙等人只草草做了个合传,却浓墨重笔的替陆逊单独做传。作为一名出色的史学家,陈寿是没有偏爱的,此中的蹊跷告诉我:我应该重新审视陆逊的历史地位了。认真读罢《陆逊传》,掩卷暇思,颇有感慨。于三国中后期,陆逊出将为相,军事政治才略堪称国士无双,无奈时运不济,致使长期被人忽视,其历史地位与功绩始终得不到相应公正的评价。
  不妨先来把陆逊同周瑜做一番比较,这样可以更好的认识陆逊卓越军事才干和彪炳战功。他们各自导演的两场大战役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乃是三国时的重头戏,在《三国志》里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详述这两次战役,这就为比较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陆逊破刘备比周瑜破曹操难度要大的多。赤壁之战前,诚如周瑜所言,孙权方面拥有众多优势,赤壁之战于孙刘联盟是一场占据地利人和有准备的防御战,于曹操方面则是一场凶险遭遇战。曹军内部隐患重重:远来疲敝不习水战,西北马超韩遂未平;荆州人心未归;隆冬补给不利,士兵多得疫病。反观联盟方,因强敌当前而空前团结,君臣上下用命;为保卫家国,士气旺盛。而最重要的同时也是被大多数人忽略一点是:于大江之中水战,曹方军力的优势根本无从发挥。曹军虽谋士云集猛将如雨,无奈多为北人,对此也一筹莫展。难怪周瑜能胸有成竹的说“精兵五万,自足制之”。
  而在夷陵之战时,陆逊不但没有周瑜在赤壁时拥有的优势,反而面临周瑜所不曾有的诸多困难:首先,陆逊书生拜将,孙权虽力排众议,但这并不能使那些骄横的功臣宿将们心服,众将“各自矜恃,不相听从”。其次,刘备用兵的确成少负多,然而势变则事变,此时的刘备定益州夺汉中,即帝位大统,以汉室正统自居,人心皆思归附;倾全国之兵以九五之尊兴兵亲征。虽然在战略上明显是错误的,但于情于理于势,刘备都占据了上风。再次,此战于双方而言都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双方对峙数月之久,蜀军深入吴境扼守要害。陆逊无地利无天时,水军优势也无从发挥。此外,陆逊随吕蒙袭取荆州时不可避免的进行了杀掠,被荆州人视为残暴入侵者。闻刘备亲征,荆州人纷纷箪壶食饮相迎而附。一时间孙吴于荆州并不稳定的统治有土崩瓦解之势。被孙吴压制的武陵等诸蛮夷部落也乘机与刘备联合,形势更加严峻。
  陆逊凭借的是他个人杰出的智慧与军事才干克服了如此多的困难,先是按剑而起慷慨呈辞弹压了不听节制的将领。接着强令不得出战,逐渐消磨蜀军高亢的士气。在驻军半年多的时间里,军令严明,与百姓秋毫无犯,逐渐赢回了丧失的民心。最后终于抓住破绽,一举而大破刘备,蜀军“土崩瓦解,死者万数”,“ 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取得了一场重要而辉煌的胜利,挽救了东吴的危亡。对胜利之后局势依然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明智地停止了追击转而防备曹魏的进犯,如孙桓所说“调度自有方耳”,也难怪吕蒙慧眼识才说他“意思深长,才堪负重。”于蜀汉方面而言,这场巨大的惨败让国力大损,从此完全失去了光复中原的实力。同时,刘备将辛苦一生积攒的本钱输得精光,再也无颜再回成都,于羞愧之中病逝在白帝城。
  尤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赤壁火攻之策,并非出自周瑜,而是黄盖所献之计。《三国志.周瑜传》里记得清清楚楚: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而夷陵火烧连营之策,则是陆逊亲力亲为。如此看来,陆逊的智略比起周瑜来还要略胜一筹。
  于战役本身的意义来说,两者都是极其重要并且影响到了历史进程的重大战役。周瑜于赤壁之战开创了三国鼎立之初步格局,而陆逊于夷陵之战最终奠定这一鼎立之势,并由此确立了魏,蜀,吴三国之最终疆域范围。此后几十年,直至晋灭蜀吴,三国虽兵戎不断实力此消彼长,疆界却再也无重大变化。
  由此可见,陆逊的战功与周瑜相较,实不惶多让,孙权曾与陆逊论周瑜时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肯定了这一点。孙权也的确对陆逊加以信任与依仗,相当长的时间里这对君臣保持着和睦亲密的关系,孙权对陆逊信赖与恩荣在石亭之战后达到了顶峰。然而孙权日趋昏聩,在统治晚期不断残害忠良之士,陆逊也难逃厄运,被孙权屡遣使问责羞愤而死。
  联想到在周瑜死时,孙权痛哭流涕的感叹“孤何赖哉?”,更说出了“孤念公瑾,岂有已乎?”这种感人的话,对陆逊的悲剧结局不能不感叹。没有周瑜,孙权诚然不能保有江东而南面称孤;但如果没了陆逊,孙权不但不能据有荆洲,江东六郡也不可保,更称不了帝。同为战功显赫的忠臣良将死后的境遇却有着天壤之别。陆逊不得善终,是陆逊个人之悲剧,也是孙吴政权之悲剧。
  陆逊杰出的政治才能是被忽视的另一方面,他是少有的文能安邦武可定国的全才。相较之下,吕蒙与周瑜长于军事而短于政治,鲁肃则长于民政而短于军事,都不及陆逊全面。
  顾雍死后,陆逊接任丞相,完成了由“出将”到“入相”的角色转换,人生价值得到了一次质的提升。孙权在诏书中评价陆逊的政治才干“昔伊尹隆汤,吕尚翼周,内外之任,君实兼之”,“君其茂昭明德,?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四方。”陆逊与孙权的治国理念相左,能得到孙权如此评价,殊为不易。
  陆逊虽以武事著名,但他更是一位儒生,他每每称自己为书生,所以他的行为与政见完全合乎儒学伦理。这是因为。吴郡陆氏是江东儒学大族,为“吴郡四姓”(顾、陆、朱、张)之一,自东汉初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到“孙吴时期家族势力达于极盛,历经两晋南朝维系不坠,数百年间,十数代人仕宦不绝,可谓江东第一盛门”。作为江东土著文化士族的代表,陆氏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主要崇尚儒家学说。早在汉代,陆氏已接受了比较系统的儒学熏习,其代表人物多有良好的学养,陆逊的叔父陆康就曾为汉末针砭时弊的“清流”代表。
  深受儒学影响的陆逊秉持正统的“仁”政观念,对孙权推行的申韩之术态度鲜明的表示反对,他指出“夫峻法严刑,非帝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也”,极力主张“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国弱,民瘠国强者,未之有也。故为国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若不受利,而令尽用立效,亦为难也。”
  陆逊治国理念的核心乃是劝农固本,惜养民力,在人才的选拔上要求重视品德,选拔忠良。联系三国中后期的形势,陆逊的主张是正确而有远见的。自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战乱不休,百姓困苦不堪,曹操诗中所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乃是当时社会底层的真实写照。在此种情况下,国家推行儒家的“仁”政,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是符合实际并且也是最为正确的选择。陆逊将这种理念贯彻到了领军作战之中,他以宽仁为本,对士兵爱护有加。对俘虏亦给予儒家特有的人道主义关怀,受到了边境人民的广泛拥戴,以致于敌境都多“有感慕相携而归者”。陆逊深知曹魏强大不可急图,制定的军事政策亦以保境安民为主,这于两国百姓而言都是莫大的福音。
  然而孙权一意孤行,刚愎自用,不纳陆逊之良言,意图以严刑峻法治国,以“术”御臣民,统治后期重用酷吏残害大臣,相继引发了暨艳案与吕壹案。使得以陆逊为领袖的江东世族同孙权的矛盾日益激烈,双方不可避免的在“两宫”案中彻底决裂,其结果是江东儒学世族朝臣或被诛杀,或见流徙,而作为江东世族政治领袖的陆逊也被切责而死,江东的儒学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遭到彻底的失败。随着陆逊的离世,江东儒学世族所要求的“仁”政最后的希望也宣告破灭,从此与孙氏离心离德。孙权虽然加强了君主专制,但是他的短视使得孙吴政权失去了支持其统治的基础,也使得孙吴政权长治久安的希望丧失殆尽。“吴不待皓而亡”的观念已是普遍接受的共识。宋人叶适对此有一段评论“由今观之,权不能如陆逊所言,享国久近,在其人心量广狭。权有地数千里,立国数十年,以力战为强,以独任为能,残民以逞,终无毫发爱利之意。身死而其后不复振,操术使之然也。”可谓一语中的。
  事实上,陆逊对孙权的屡次坚决抗争违背了他一贯隐忍谦逊的性格。以他的智慧,不会不明白屡次犯颜直谏并不会有多大效果。他的目的是为了从根本上维护儒家政治理念和正统观念。在真正的儒者心目中,这种传统精神理念是超越了一切功利现实的。正是这样的理念支配下,陆逊以自己的生命和家族的兴衰为代价,与其所不认同的皇权进行较量。这正是汉魏之际儒学之士忠义的本质所在。
  将陆逊的政治思想同当时的其他政治家做一番比较,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孙权最为推崇的曹操,亦用申韩之术,刑法苛刻,使得曹魏渐失民心。在选用人才时高举实用主义旗帜。他在世时尚能御众。身死后,司马氏篡魏,士大夫纷纷弃曹氏如敝履。曹操于此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另一重要人物诸葛亮也是如此,《三国志》对他的民政才能颇多溢美之言辞,不足全信。诸葛亮重法轻仁,集大权于一身,事无巨细都躬身亲为,导致国家人才凋零,出现了“蜀中无大将”的局面,居偏僻弱国,不保境安民反而连年征战。加速了蜀国的衰微。相较之下,更能凸显陆逊的卓越之处。
  大多数人对三国时期人物的印象都是由《三国演义》而来,这部小说逐渐发展为历史的普及启蒙读物,这于真实的历史和历史人物并非是幸事,书中掺和着大量的作者不客观的历史态度和强烈的情感取向,并且有许多虚构的内容。作者罗贯中于《三国演义》中处处扬蜀贬魏。最为突出表现是蜀汉集团中的两位核心人物刘备与诸葛亮的形象被无限拔高。作者很自然的将刘备的夷陵惨败尽量淡化处理,将战役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客观而非主观,换言之,尽可能的替刘备开脱责任和避免谈及失败的恶果。很显然,这样做直接导致了陆逊的功绩与才干在《三国演义》里被无情抹杀。但历史毕竟是严肃的,她不是由人随意打扮小姑娘,我们应当还原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本来面目并给予中肯公称的评价。因此,对陆逊的历史地位也应当有个重新的审视。无论于军事还是政治,陆逊都是非常杰出的。金圣叹评价陆逊乃是三国第一人,并非妄言。
楼主发言:8次 发图:0张 | 更多
  @淡紫花瓣深紫的心   
  @吉日春雨  谢谢孙老师的赏临
请问老师喜欢陆伯言吗
  @吉日春雨  其实陆伯言还是个大帅哥呢 长得一点都不比孔明差
三国演义 陆伯言出场的时候有过他的外貌描写---身高八尺
面如冠玉!!  哈哈 真是个极品大帅哥啊
属于长的斯斯文文的那种
  论军事能力 陆逊不如他儿子 陆抗,几次野战出击都无功而返 在野战方面甚至不如关羽。。。  夷陵本身陆逊以多打少,虽然荆南已经震动,但是东吴固有基地没有任何变故,只要曹丕不动,陆逊以多打少赢得稳健而已。  反观陆抗 内有反叛,外有强敌 腹背受敌,敌人又据易守难攻之地,陆抗能扭转乾坤,其军事战略 战术能力绝非一般。
  起码比那个硬说“卧冰求鲤”的王祥是“三国第一英雄”的,靠谱多了。
  @总老师麦加 5楼
16:27:28  起码比那个硬说“卧冰求鲤”的王祥是“三国第一英雄”的,靠谱多了。  -----------------------------  多谢老师提点 感恩老师
  @淡紫花瓣深紫的心 6楼
17:03  @总老师麦加 5楼
16:27:28  起码比那个硬说“卧冰求鲤”的王祥是“三国第一英雄”的,靠谱多了。  -----------------------------  多谢老师提点 感恩老师  -----------------------------  孙权逼死陆逊恰恰说明孙权政治头脑非常清醒,陆家是江东士族本身实力雄厚,陆逊位高权重积极参与鲁南之争支持太子,说明他对后孙权时代是有想法的!陆逊跟司马懿有的一比,都是士族代表,功勋卓著!历史不能假设,陆逊活到后孙权时代会会变成陆逊之心路人皆知?我不知道,但是他俱备了成为吴国权臣的条件!  
  @总老师麦加
16:27:28  起码比那个硬说“卧冰求鲤”的王祥是“三国第一英雄”的,靠谱多了。  -----------------------------  @淡紫花瓣深紫的心 6楼
17:03:36  多谢老师提点 感恩老师  -----------------------------  宗老师麦加学识渊博,欢迎去我的帖子指导指导。窃以为王祥与陆逊曾过过招。裴子《语林》:“王太保作荆州,有二儿亡;一儿欲还葬旧茔,一儿欲留葬。太保乃垂涕曰:‘念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唯仁与达,吾二子其有焉。’” 下一步就会详细解读王祥与陆逊的交锋。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汉投降派谯周的弟子,后为晋朝朝臣。陈寿洋洋洒洒近万言(《陆逊传》8100余字、《诸葛亮传》6100余字 ),极尽吹捧之能事,给战败国----蜀汉的大臣诸葛亮、孙吴的陆逊单独立佳传。  单独立佳传,对本人及其后代来说,享受和皇帝(主子)一样的待遇,是何等的风光和荣耀?  为何偏偏战胜国----魏国的大臣(西晋承魏)却不能享受到单独立佳传的待遇?  陈寿本是亡国奴,在描述魏国大臣的功绩时仅仅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他不吹捧战胜国魏国的大臣,却吹捧战败国蜀汉、吴国的大臣,魏国大臣的后代们还会立《三国志》为国史呢?   是否魏国曾有一位单独立传之人后来被人动了手脚而删掉了呢?  闲言少叙,请看一下《三国志》的目录顺序。  蜀(汉)书(原目录):  刘二牧传第一  先主传第二主  后主传第三  二主妃子传第四  诸葛亮传第五  吴书(调后目录):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吴主传第二  三嗣主传第三  妃嫔传第四(原第五)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六(原第四)  或许有人说这是在篡改国史《三国志》目录的顺序,居然把排在第五的《妃嫔传》和排在第四的《刘繇太史慈士燮传》掉包了。  陈寿在修《魏志》时把《妃嫔传》排在皇帝纪之面,蜀志也不例外。难道是吴国的妃嫔们不如曹魏和蜀汉的妃嫔们漂亮?抑或是江南的美女们不如北方和成都的妩媚?所以才把三位排在《妃嫔传》之前?  我们调整一下目录的顺序,把《妃嫔传》排在《大臣传》之前,估计没有几人会反对(刘繇、太史慈、士燮的后代们相信也不例外  我们似还可以进一步调整《吴志》的目录顺序: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吴主传第二  三嗣主传第三  妃嫔传第四(原第五)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五(原第四)  宗室传第六(原第六)  陆逊传第七(原第十三)  张昭顾雍诸葛瑾步骘第八(原第七)  我们把排在第十三的陆逊传排在张昭顾雍诸葛瑾步骘传之前,估计会有很多人指责我篡改《三国志》的目录顺序。  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陆瑁字子璋,丞相逊弟也。  《陆逊传第十三》: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陆瑁传中并未介绍郡望,只是“丞相逊弟也”一笔带过。  排在第十三的陆逊传是否应该排在第十二陆瑁传的前面?  ***是肯定的。(清代学者钱大昕据《陆瑁传》怀疑吴志诸传的顺序被后人颠倒了。甚是!)  陆逊传应该排在什么位置呢?  我们不妨全方位对比陆逊和列传排名第七的诸葛瑾与步骘:  黄初四年(223)年九月,吴改元黄武元年。  陆逊拜辅国将军(前任为张昭),荆州牧;  诸葛瑾左将军,督公安;  步骘为右将军,虚衔。  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称帝。  陆逊四月拜上大将军、右都护、佐太子守武昌,领荆州如故。  诸葛瑾拜大将军、左都护,督公安;  步骘拜骠骑将军、冀州牧(遥封,虚衔),督西陵。  赤乌五年(242)  陆逊仍任上大将军、右都护、佐太子守武昌,领荆州如故。;  诸葛瑾六月卒;  步骘仍任骠骑将军。  赤乌七年(244)  陆逊正月拜丞相;  步骘原任。  赤乌八年(245)  二月,陆逊卒;  步骘原任。  赤乌九年(246)  八月,步骘代陆逊为丞相,督西陵。  从家族势力分析,陆氏为吴郡四姓之一,通过与其他三姓顾、朱、张等高门联姻及门生故吏关系,家族已盘根错节、根深叶茂。诸葛瑾、步骘在孙吴的势力应略逊一筹。  从功业分析,陆逊夷陵之战、石亭一战奠定了其在孙吴的军事上的统帅地位;而诸葛瑾、步骘功业无闻。  从职位分析,孙权称帝后,陆逊任上大将军,而诸葛瑾任大将军,步骘任骠骑将军,均居于陆逊之后;陆逊去世后,步骘才接任丞相。  从地盘分析,陆逊坐镇孙吴西都武昌,总统荆州。其他二人驻扎于荆州公安及西陵。  从后代上分析,诸葛瑾之子诸葛恪被孙峻所杀,灭三族;步骘之子步阐及其亲信将领几十人全被陆逊之子陆抗灭三族。而陆逊族子陆凯官至丞相,陆之子陆抗官至大司马。  《陆逊传》排在《张昭顾雍诸葛瑾步骘第八》之前合情合理,无懈可击。  《陆逊传》是否还可以提前呢?  我们可以参考《蜀志》。  关羽、张飞跟随刘备的时间远在诸葛亮之前,可他们二人和马超赵云合传排在了诸葛亮的后面。关羽、张飞都早早丧命,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蜀汉的军事、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诸葛亮展开,加之蒋琬、费?、姜维都是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因此诸葛亮是陈寿笔下不折不扣的蜀汉的大哥级人物(皇帝也不例外)。  显而易见,刘繇(死于建安二年197)、太史慈(死于建安十一年206)士燮(死于226年)三人去世时孙权尚未称帝,而吴国自夷陵之战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222~245),军事、政治活动都围绕着陆逊展开,加之陆氏不同时期的领军人物丞相陆逊、陆逊族子丞相陆凯、陆逊之子大司马陆抗、陆逊之孙陆景在吴国的地位举足轻重。陆逊完全配得上陈寿笔下不折不扣的孙吴二号人物。(皇帝除外)  因此我们完全可进一步调整目录顺序: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吴主传第二  三嗣主传第三  妃嫔传第四(原第五)  陆逊传第五(原第十三)  参考蜀志和吴志(调整后)的目录,魏志的原始目录的顺序应该会出现什么变化呢?  武帝纪第一  文帝纪第二  明帝纪第三  三少帝纪第四  后妃传第五  某某传第六  这个单独立传的某某应是魏国娇艳欲滴的红花、同样也是《三国志》中的第一英雄,三国时的一号男主角。  这朵被掐掉的红花会是谁呢?  此人似非司马懿莫属。司马懿(附子司马师、司马昭,附孙司马炎)在魏国老大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司马炎是西晋开国皇帝,祖父司马懿及伯父司马师及父亲司马昭在西晋建国伊始分别被追封宣帝、景帝、文帝。这几位在《晋书》中自然会单独立纪, 绝对不会屈居于魏国皇帝下合为一传。  此人是否存在呢?  如果存在,此人会是谁呢?
  顶  
  学习了!!!
  我也觉得陆逊是不世出之人物,其功业不比周瑜差  但陈寿将周、鲁、吕简简单单合订一本十分疑惑  按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与陆逊,是帝王级别规格啊
  @了孑孓子了 13楼
21:46:48  我也觉得陆逊是不世出之人物,其功业不比周瑜差  但陈寿将周、鲁、吕简简单单合订一本十分疑惑  按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与陆逊,是帝王级别规格啊  -----------------------------  老师说的极是
  @核武2014 12楼
11:35:39  学习了!!!  -----------------------------多谢老师赏临
  楼主太过偏颇,认为法与仁不两立,这纯粹是犬儒的自欺欺人!与其说是是法与仁的政策对立,倒不如说是中央集权政策和世家贵族的冲突。世家贵族垄断了知识,掌握了地方的绝大多数权利与利益,把持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毫无作为,这是任何一个试图中央集权的政府所不能容忍的。无论魏蜀吴都是这样。但是从基层到中央,绝大多数官员都是来源于世家贵族。这就导致了当这一阶层的联合起来架空中央的时候,晋代魏的结果。最终的结果就是阶级固化,九品中正,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与所谓的不仁毫无干系,因为士大夫全部出自士族阶级,当中央政府侵犯了他们的阶级利益的时候,他们会反抗,从曹魏的结果就看得出,曹魏强势的时候,他们反抗不能,会一直隐忍,等曹魏衰弱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报复回来。这就是楼主所谓的如弃敝履。至于底层百姓,你们一群屁民知道什么,能说什么,士族说你们过得不好你们就是过得不好。你们没有发声的权利,发声的渠道都是士族的。老百姓过得好不好,这些高高在上的贵族老爷会关心么?就像明末的所谓与民争利,真的是和老百姓争利益么?是和官僚阶层争利益,所谓的民就是官僚阶层。能说明朝就是直接死在这些满嘴仁义道德实则吸血的儒教官僚手里的么。三国时代,士族阶层就是民!至于单独立传的问题。作者君就没看到这些人的出身么,陈寿是士族,出身颍川陈氏。陆逊是江东陆氏诸葛亮是琅琊诸葛氏都是士族出身。都代表士族压制了中央政权,这就是政治正确。至于其他人,要么压制士族,要么寒门出身,在士族看来,这些人能上史书都是给你面子了。要什么自行车!等知识垄断不在存在,科举制度选拔官僚开始,中央集权政策才算是彻底稳固下来,千年世家才渐渐消失。不然,想想看,皇帝需要官僚,找一个是世家的人,再找一个还是世家的人,又找一个又是世家的人,再找一群怎么都特么的是世家的人,当方方面面的人都是世家出身,对于中央政权来说,这是多么令人不寒而栗,中央拼命打压世家,理所应当!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