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讲老子道德经视频》里进那里讲了什么是德?具体是...

罗大伦讲《道德经》
罗大伦博士以轻松幽默的聊天模式,为大家讲解写老子给领导者们的《道德经》,颠覆诠释被人们误解了千年的《道德经》内涵。
罗大伦,1968年生,辽宁沈阳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博士,健管家,原任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主编。罗大伦博士一直致力于将古代的中医文化介绍给现代人,因此广泛地在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媒体上传播中医知识,曾出版了《百家讲坛 大国医》、《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等八十多万字的中医科普著作,在《健康时报》等报刊长期撰写专栏文章,被评为“健康中国2012十大风尚人物”。
罗大伦博士在国内诸多商学院如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上海中欧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长江商学院等讲授“正能量----国学中的身心双修之道”课程。
罗博士是中医故事化写法的开创者。 罗大伦的这些故事在网上贴出后,感动了上百万网友。一些人看过帖子后,感叹“原来这才是中医啊”。一些人帖子还未读完,就买了《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立志为振兴中医做点儿事情。还有一些人从帖子中受到启发,治好了多年的顽疾。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读《道德经》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王晓毅 教授 非常荣幸我有三天的时间和大家分享《道德经》的智慧。 上篇:《道德经》解读 第一是引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有一半是来自《道德经》,大家生活中一些高明的成语,例如上善若水、顺其自然等都是来自《道德经》。中华民族“贵柔”的思想、以柔克刚,几乎都是来自《道德经》,这本书是大智慧。有一种说法,世界上的经典除了《圣经》之外,被翻译得最多的就是《道德经》。它影响了西方黑格尔的哲学、辩证法。但是这本书是谁写的,哪一个版本是准确的,究竟说了些什么,自古至今这三个最重要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道:有一本《道德经》是没有问题的,有三个叫“老子”的人都有可能是它的作者。第一个叫老聃;第二个叫老莱子;还有一个是太史公旦。这三个人都是思想家,司马迁并不敢确定是谁写的,其中老聃的可能性最大。所以《老子》这本书究竟是春秋末年还是战国时期就一直没有搞清楚。司马迁假定是老聃所著,老聃姓李名耳,是河南鹿邑县人。此人很聪明,曾经当过东周王朝的史官(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的馆长),非常有学问,孔子是他的学生。根据《史记》记载,老子提出了一套与当时治理国家不同的思想。政府不予采纳,他就流亡出走了,路过函谷关的时候被扣住了,这个关主是老子的学生,他不让老子离开,老子就在那里写了一本《道德经》,后逝世于陕西。这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关于老子的全部记载。 第二,《老子》这本书,又称《道德经》,由上篇《道经》与下篇《德经》构成,一共81章,5000多字。为什么没有一个确切的字数呢,因为《老子》的版本历来不同。70年代之前,《老子》就有三个版本:一个大概是三国前后的版本叫《老子河上公章句》;一个是三国时期王弼所著的《老子道德经注》;还有一个是唐朝傅奕校定的《道德经古本篇》。这三个版本差距比较大。近30年,又从地下挖出了两个版本:一个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本,还有一个是湖北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竹简本,有2000多个字。这五个版本各不相同。一般认为马王堆这个版本是不错的,但有的又说王弼版的更好,这就看自己的感觉了。 第三个问题,老子的主题是什么?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解读,《老子》呈现出不同面相。这两千多年的主流派是政体哲学或者管理哲学,最早从这个角度理解的是法家的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但是他的理论基础是《道德经》;三国时期王弼也是这样,他也从管理角度来解释《老子》;还有的从军事角度解 1 读《老子》,比如《孙子兵法》;还有人说这是为人处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刚;与王弼同一时期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解读《道德经》,修炼元气然后得道;还有一个从成仙的角度来讲,中国的道教产生于三国,张鲁写《老子想尔注》,也是后来五斗米教的经典。大家对同一本书的看法各不相同,一说老子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一说是养生的医生,一说是教主。所以几千年来老子究竟是何人,谁也说不清楚。但他是一个大哲学家,《老子》是一本哲学之书,是研究规律的,万物的规律是一样的,所以你从不同的角度都能看到自己所需要的。老子是什么就看你心里有什么了。 我给大家介绍老子基本上是从王弼版本来讲的,从政治、理性的角度,将其作为一门哲学来介绍给大家。王弼的《老子注》是公认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自古至今也认为是最权威的。王弼是大思想家,按照王弼的解释,《老子》是非常简单的。道家强调得意忘言,通过语言掌握思想,不忘掉语言不可能达到最高境界。《老子》的思想可以用一个字来解释,有一本书叫《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先秦道家的一个极大成就,应该说是黄老派的一个作品。在《吕氏春秋·不二》这一篇里,它用了一个字为先秦诸子百家做了定义,其中说孔子贵“仁”,老聃贵“柔”。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柔”。“贵柔”的思想和我们传统的管理思想相反,其思想的渊源,历史上有三种说法:一说他师承大隐士商容(传说中的一个高道),这个说法是古代秦汉时期的记载,现代人不这么看;另一个说法是老子根据母系氏族社会管理经验学的,在女人管理社会的上百万年里,社会是一片和谐的。男人掌权之后就不太平了,出现了战争、世界大战,总是来硬的(现在的社会看起来是文明了,但是本质上还是男人统治的时代)。老子看到了女人掌管社会时的和谐,发现现在的社会从管理思路上就是错的,应当向女人学习。所以他就借鉴母系氏族社会的管理经验,创造了“贵柔为美”的思想;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的思想是根据《周易》而来的,《周易》有两个最重要的经典:《易经》和《易传》。《易经》比《老子》要早,《易传》就比较晚。《易传》是把道家和儒家的智慧都融进来,重新解释《易经》。《易经》是一个算卦的书,没有什么丰富的哲学思想,但是全书卦中贯穿的思想是阴柔的。夏朝的《周易》以艮卦为第一卦,艮卦是山,山的目的是让你停下来不要继续进攻。到了商朝,第一卦是坤,坤就是阴柔。周朝就开始进攻了,乾为第一卦,阳刚。不同时代卦的排列不同,也就说明了不同的时代哪个最重要。《周易》是一个决策智慧,卦是社会大环境,爻是具体条件。决策是根据大的环境和所处的具体位置、条件而定的,这就是卦和爻。不可能所处的所有位置都好,在64卦中只有一个卦爻辞都是好的,就是谦卦。在任何的情况下保持一个谦虚的态度都没有坏处。《老子》是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通过《周易》、通过自己天才大脑的升华,以“贵柔”为核心的一个完整的理想体系。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老子》的思想体系,也是整个道家体系的概括:第一个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 2 态;第二是“无为”,不折腾,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这也就是第三个词:“道”,“道”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老子》这三个关键词实际上是一个——自然。 首先我们解释第一个关键词——“道”。什么是“道”?就是万物运行的规律,万事万物看起来不一样,但是都被一个看不见的规则所控制。老子很聪明,把复杂的世界简单化,分成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无形的,就是“道”,简称“无”。一些东西是视觉无法看到的,如规律、本质;还有一种是我们能看到的世界,是一个有形的世界,简称“有”。这个“道”是看不到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看着有但是却又看不见。“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精”,他一定是有的。“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个规律看不见,但是就是控制着你。商人被商道控制了,才能挣更多的钱。这个“道”不是真道,是伪道,是人类的功利之心创造的一种虚假的游戏规则。《老子》把“道”分为两种,天之道和人之道。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顺应自然的没有功利之心。“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天的道是自然的,就像拉弓一样。弓是弧形的,下面的往上走,上面的往下走,处于一种平衡。比如老虎,很强大,但是一年才能生一窝,成活率还很低。兔子、老鼠很弱小,但是一个月就能生一窝,跑起来很快还会打洞。“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强大的要抑制,弱小的要扶植。“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有功利之心,于是制造了一套虚假的游戏规则,就是人之道。这样就违背了自然规律,越有钱越有势的,就去巴结;没钱没势就挨欺负。“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明明是强者却还愿意救助弱势群体,遵循自然规律,是真有道的人。老子认为世界上有一种东西非常厉害,这就是“道”。它看不见,我们现在的社会为什么出错误了,就是我们违背了这个自然之道。我们人类的功利之心创造的游戏规则,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糟。老子认为我们要想幸福,就得解放自己,寻找真正的规律。但是规律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要分析这个规律,称它为“道”,是取人类出行必遵循“道路”的意思,有必然性、强制性。为什么用道路来形容这个看不见的规律呢,就是因为他有必然性、强制性,是用一个形象的东西来比喻这个看不见的规则。古代的路是先民用脚踩出来的,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比如我们从北京到太原,路过太行山,走了很长时间才走出一条路,如果不按照这个道路走就会消失在蛮荒世界里。现在的路表面上看我们可以人为的拆迁,但这个路如果被人为地破坏了。比如草坪中被人为踩出来一条小路,就说明修的这个路不符合人行走的规律。但是老子说了,这个道路并不是无形规律的名字,那是对它的一个称呼。真正的规则是没名字的,无形的。一个东西给它下了定义,这个概念就抓住了本质。规律这个东西我们看不见,它的本质是什么也无法知道。“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我们无法给它起名字,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称呼它。在老子的眼中,这个规律不是人类设置的规律,它是宇宙万物的生母,天地万物产生之前 3 就已经存在了,它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动因,我们还可以称它“玄”。 但是这些都只是对它的称呼,并不是它真正的名字。 老子说的这个“道”不是我们现在讲的规律,我们说的规律是事物本质间的内在联系。老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生成者,“道”存在于天地产生之前。但是老子不是宗教家,道教和道家是两回事。道教是长生不死的一种宗教,道家是一种哲学,哲学不能武断,“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就是虚的,道是虚的,但是永远不会穷尽。“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地还没有产生之前它就应该存在了。它是一种最神秘的宇宙能量,它是有实体的,但是这个实体看不到,无处不在。《老子》有一句最著名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人对一二三有一个大致的看法,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人们就把“一”解释为元气,这个元气就是现在指的最基本的物质。本来这个世界没有物质,只有一种最神秘的能量叫做“道”,道生一,产生了基本粒子、产生了元气。一生二,元气分裂,分为阴阳二气。二生三,阴阳二气合起来,成为中和之气。三生万物,和气产生了万物(见图)。
“万物负阴而抱阳”,所有的事物都是阴阳产生出来的,背阴向阳。这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老子之前从未探讨过宇宙从何而来。“道生一”这个思想至少提出了一个宇宙是从一个没有形状的最基本的能量,一步一步分裂产生出来的。这个思路对后来中国的“宇宙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周易》,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说就受到了《老子》的影响。《易传》中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还是借助了《老子》的思路。到了汉朝就把老子的思想、《易传》的思想和阴阳五行综合起来了,通过对《周易》的解释,产生了一个中国的宇宙生成论。宇宙从无形开始,道生一,产生了基本的元气,这个元气又叫太初之气,从无到有越来越庞大;后来元气分裂成阴阳二气;继续分裂成四象之气,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又分裂变成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再变成了八卦之气。就是这个“道” 产生了元气,元气不断分裂,宇宙之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气场。这个气场形成之后,一方面有气的形态,一方面产生了有形的天地万物。太初太素之气产生了星宿,阴阳二气产生了天地,五行之气产生了五个方位、五音、五脏等,八卦也都对应其物体形态如天地山河等。所以说老子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宇宙发生论,这就是中国的宇宙大爆炸,这个思维的源头就要追溯到老子。 老子认为无形产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为更复杂的东西,从而产生了整个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它产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没有消失,并且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中。因为道永远和这个元气的“一”在一起,每个事物生成之后为什么能发展变化,就是因为来自宇宙的根本能量在你身上。万物能够发展、 4 壮大、成功,就是要适应这种能量。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使用了他内在的无形的宇宙动力,也就是“道”。老子通过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我们不用抓住有形的东西,要注意无形的东西。道家更注重无形的东西,在老子笔下有两种道:一种是宇宙没有产生之前的所存在的能量,它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的东西,叫做“常道”。常道实际上就是恒道,永恒的规则,是宇宙的总规律,不可言说。还有一种在万物产生之后,每一个事物所遵循的规则,叫“非常道”,是具体规律,可以言说。《老子》第一章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两种道,一种可以用语言表达,它是“非常道”,不是宇宙中永恒的产生于万物之前的根本大道。我们可以给这个“道”起个名字,但是并不是宇宙总规律的真正的名称。我们怎么知道世界上存在这两种道呢?这两种规律一个是有名的,一个是无名的。“无名,天地之始。”它不通过任何有形的东西表现出来,所以它是无名的,是天地产生之前的一种状态,这个指的就是“常道”;“有名,万物之母。”道的另一种形式,产生与万物之后,在每一个事物中。这就有名字了,因为它来自于宇宙动力的这个道,它真正的母体是根本的动力,有名的东西是万物之母。事物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宇宙第一动力,但是它已经变成有名了,可以用语言描述。怎么才能理解这个宇宙的第一动力呢?我们必须“常无欲”,当你完全没有欲望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它可以超越具体事物而存在,那是宇宙最根本的东西。“以观其妙”,观的就是生成万物的奇妙,而“常无欲”是观察永恒存在的道。“常有欲,以观其徼”,体会有名的道,观察事物内部具体的规律。事物顺应自身的规律,达到自身最大的圆满,这就是非常道。此两者,指的就是“常道”和“非常道”。同出而异名,他俩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同谓之玄”,都是来自宇宙的动力,具体是什么是说不清楚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妙是变化的动力。 这个“道”从古至今都没有变过,从“人道”来说,从古至今没有根本区别。“古今同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万物都有一个根本的父亲,我们用他来比喻大家的父亲。万事万物有一个根源,“众甫”就是共同的父亲,我们都是这个“道”的子孙。正因为这样,天不变,道也不变。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了解了古代的道,也就是了解了今天的道理。“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大家学两千年以前的《道德经》,老子时代的人道和现代的人道没有根本的区别。历史就是重复过去的东西,现在社会的问题三国时期全都遇到过了。为什么说“读史使人明智”?社会的兴亡是有规律的,能把它的源头抓住了,后面再变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真正有用的东西不是有形的而是无形的,有形的东西是靠无形的东西来支撑的。比如脚下站立的那块土地,如果把周围的泥土都挖光人还可以站立吗?道看不见,但是却是万物的根本。白岩松:从《道德经》中 读出一种更好的生命状态|道德经|生命状态_凤凰国学
白岩松:从《道德经》中 读出一种更好的生命状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华文化是儒释道三者杂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最本源的东西,还要从“道”说起。中国的大词,比如“道路”、“道德”,很多事要加一个“道”字,代表中国文化的路径。“道”字怎么写?先写首,然后走之,就是知行合一,思想和行为统一。
资料图 3月19日,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参加&扬州讲坛&,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对老子的经典著作《道德经》进行解读,现场座无虚席。经授权,本版特刊登以下内容精粹。 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因为天地不为己 中华文化是儒释道三者杂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最本源的东西,还要从&道&说起。中国的大词,比如&道路&、&道德&,很多事要加一个&道&字,代表中国文化的路径。 &道&字怎么写?先写首,然后走之,就是知行合一,思想和行为统一。空想不形成行为,无法推动世界的进步。现代人以为自由、民主、平等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可是在老庄哲学里全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平等最早见于《道德经》。天地没有任何偏爱,把天下万物都看成祭祀用的草扎刍狗;天地没有任何偏爱,不仅人与人,还有人与动物,一视同仁,没有偏爱。 我们习惯往外看,潜下心来,看老子、庄子,智慧无处不在。中国典籍在哲学上,没有超过《道德经》的。《道德经》有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道是规律和本原,德是如何去实现。什么是&道&,老子认为如水、女性、婴儿。人性没变过,只看激活了人性中的好还是不好。好的教育,就会抑制恶;如果教育不够,就会有很多的恶生长。 &道可道非常道&,这种辩证无处不在。上善若水、出生入死、天长地久,都在《道德经》里。树有兴衰枯荣,人有生老病死,生命也是一种转化。&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因为天和地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万物,所以天长地久。 人贪心,&私&字一闪,都是小私和中私。很多人担心失去,我没看见几个富翁是攒钱攒出来的,相反,很多富翁都是花钱花出来的。千金散去还复来。改革开放、土地承包,你干得越多,得到越多。千百年来,中国的领导人一直都在琢磨缺粮的问题,直到现在粮食问题解决了。没有土地承包,顺应人性,是不可能达到的,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经济学是研究人的激励机制的学问,让人多干多得,顺应人性。老子多聪明啊,无私成大私,吸引更多人超越。&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为什么若水?水在荒山野岭,从来不争,润泽万物。有水,才有人畜。 手机拿走了人们的无聊,也拿走了伴随无聊的伟大创意 越伟大的典籍越不枯燥,《道德经》里到处是比喻。比如瓷杯,大家只看到有的部分,其实能用的不是有,而是围出来的空。房子有门、有顶,能用的还是围出来的空。没有中间的空,大家住哪儿? 什么是无用的事?发呆,喝茶,看四季变化,都被认为是无用的事,都不做。那有用的事如何提升呢?大家有创意的时间吗?一有空就掏出手机,时间立刻被填补,手机拿走了人们的无聊,也拿走了伴随着无聊的伟大创意。我的很多想法都是在喝茶发呆时想出来的,相反忙碌的时候没有想出来。 中国人太爱做有用的事情,没有了创意,忘掉了空的东西。无用即大用,要做无用的事。我去台湾,看到诚品书店,感觉诚品书店是为台北画龙点睛的。书店不怎么赚钱,但其实能赚大钱。不是你每天都去书店,而是任何时候你想去,书店就在那里。一个城市给你的好感觉,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一些细节。 我们中国人爱求大,求有用的事情,有用的人越来越多,有趣的人越来越少。阅读,就是一种和老人、和过去聊天的方式。 喜欢比别人低,这是一种境界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领导分四种:最好的领导,下面知道有这个人。第二种是蛮亲近的,总是夸赞。第三种是让人畏惧,第四种是大家天天骂他。回到管理学,最高境界就是不刷存在感,可又无处不在,一切井然有序。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真正富裕的人在于知足。有人不富有,天天很开心,为自己拥有的东西感到满足。有人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不在意,却在意自己没有的东西,于是不幸福。人生有得有失,换一种想法,海阔天空。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为什么江海最为辽阔,因为它比谁都低,海平面为零,水往低处流,原则是比别人低,以其善下之。喜欢比别人低,这是主动的,这是一种境界。我见过那些真正高的人,都喜欢低。我采访季羡林,他在校园里为学生看行李,这是真事。当代书法家启功,我去采访他,他谦虚得不得了,琉璃厂有假冒他的作品,他说去看过,真有比自己写得好的。他们&善下之&,从来没有耀武扬威,从来都是客客气气。 有时间多读读《道德经》,对大家有好处。原标题:从《道德经》中,读出一种更好的生命状态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责任编辑:李志明 PN03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播放数:1444182
播放数:136033
播放数:497060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