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家中珍藏清代文魁匾
专家称,文魁是古代对举人的称呼,该匾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赵存廷向记者展示他们家的牌匾
牌匾上写有“颁发者”的名字&&□记者&段伟朵&通讯员&崔聚成&文&记者&王亚鸽&摄影&&本报讯&昨日,记者从洛阳市洛龙区档案史志局了解到,最近该区辛店镇发现一块清代道光十四年间匾额,上书“文魁”两字。据洛阳匾额博物馆有关专家介绍,文魁是古代科举制度中对乡试中榜者的一种称呼,秀才乡试中榜成为举人后,政府会为其颁发相应的牌匾,文魁匾是其中的一种。&&【探访】&&家中有块1834年的匾&&上书“文魁”&&21日,记者来到发现牌匾的村子,见到了这块古色古香的匾额。匾额长1米有余,中央书写着“文魁”两个大字,匾额左侧书写时间和匾额主人的身份----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的举人赵焱若,当年排名为13名;匾额右侧书写了“颁发者”的身份,分别是“大主考京畿道河南监察御史许”和“大主考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李”。&&此外,匾额周边雕刻着精美花纹,包括蝙蝠、花瓶等形象。&&59岁的村民赵存廷是匾额的主人,据他介绍,老屋的房子是清代传下来的,这块匾额一直悬挂在院子正门上方,前两年,老屋无人居住了,担心雨水造成坍塌,遂将匾额摘下,放在屋内保存。“听老辈人讲,这块匾的主人是我的老祖爷,也就是我爷爷的爷爷”。&&【说法】&&“文魁”是对乡试&&&考第七名以后之举人的称呼&&匾额上写的文魁是啥意思?这块匾的背后又隐藏了哪些故事呢?昨天下午,洛阳市民俗博物馆副馆长田国杰抵达现场,对这块匾额进行了初步鉴定。&&“文魁是古代科举制度中对举人的一种称呼,秀才考上举人之后,才可以考进士。”田国杰介绍说,清代乡试考场设于各省称贡院,于八月举行,九月放榜,新科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称文魁,均由国家颁给20两牌坊银和顶戴衣帽匾额。人们通常将匾额悬挂在宅子大门之上,以示“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由于当时政府很重视,所以会任命主考官,匾额中提到的京畿道河南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就是当时监考的考官。”&&“除了‘文魁’会发匾,科举考试中很多时候都会发匾。‘状元及第’匾是为第一名状元颁发的,‘亚元’是为乡试的第二名发的,‘武魁’是武科考试中的称呼,‘国魁’是通过科举考试选入京师国子监的生员。不同的匾额背后都是丰厚的历史文化,洛阳匾额博物馆就收藏有不少这样的匾额,这些匾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田国杰告诉记者。&&清朝科举制度&&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秀才可以参加乡试,但是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乡试中举之后,方可参加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通过会试之后,方可参加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取中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全国数字报联盟
----更多媒体----
南国都市报
现代生活报
小龙人学习报
申江服务导报
学生英文报
人才市场报
每日经济新闻
国际金融报
上海证券报
上海环境报
三湘都市报
四川日报农村版
华西都市报
金融投资报
四川政协报
精品健康导刊
连云港日报
安徽日报农村版
安徽法制报
今日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