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蝉的一生短文献给敦煌石窟短文领悟到什么

藤本植物导航
&>&&>&&>&正文
敦煌莫高窟这篇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题中国传统壁画是中国文化灿烂辉煌的宝库,它们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诸如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山西大同永乐宫壁画等,其中尤以甘肃敦煌壁画的发现惊诧了世界。敦煌莫高窟彩绘壁画始于北魏,历经隋、唐、宋、元,各代俱有添修,保存有极其丰富珍贵...
敦煌壁这篇短文采用了哪些方法
色彩浓重、别具一格、长篇巨制、璀璨夺目文章用词生动准确、种类繁多、巧夺天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天,翩翩起舞……排比句的复沓,四字词表现出的意象,飞天仿佛就在我们面前;赞美壁画的画技与价值:线条有力、技艺精湛;描写飞天壁画的:轻拨银弦,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四字词语高度的概括力与文章介绍敦煌壁画的高度概括相一致、历历在目、孜孜不倦……细细品读,采摘鲜花;有的反弹琵琶、舒展双臂、翩翩起舞。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叹为观止;还有AABC构词方式的成语:翩翩起舞、彩带飘拂、漫天遨游,却不排斥细节处的细腻勾描。例如介绍壁画中的飞天造型。从布局谋篇到词语运用风格高度统一。  文章高度凝练,大气磅礴。四字词语铺排在字里行间,概括壁画特点的:规模宏大敦煌壁这篇短文采用了哪些方法文章用词生动准确,大气磅礴。四字词语铺排在字里行间,概括壁画特点的:规模宏大、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巧夺天工、技艺精湛;描写飞天壁画的:轻拨银弦、彩带飘拂、漫天遨游
敦煌莫高窟这篇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题中国传统壁画是中国文化灿烂辉煌的宝库,它们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诸如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山西大同永乐宫壁画等,其中尤以甘肃敦煌壁画的发现惊诧了世界。敦煌莫高窟彩绘壁画始于北魏,历经隋、唐、宋、元,各代俱有添修,保存有极其丰富珍贵...敦煌莫高窟过篇短文,你学到了什么敦煌石窟①敦煌石窟,包括今甘肃省敦煌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县境内的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五个庙石窟等。在古代,上述石窟都在敦煌郡境内,其内容和艺术风格亦同属一脉,因此,我们总称之为敦煌石窟。②敦煌石窟是佛...一篇关于敦煌莫高窟的辉煌的作文。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写一篇敦煌莫高窟畅想旅游短文100字1、敦煌鸣沙山有三个特点,分别是:颜色多样,形态各异,会发出管弦鼓乐般的隆隆声响。2、敦煌鸣沙山 点明鸣沙山的位置和特点。2.北:敦煌城 南:鸣沙山 西党河口 东 莫高窟自从我知道中国有一个敦煌开始,就做着有关敦煌的梦。总有一天,我会站在那里,作为一个匆匆走过世间的短暂生命,饥渴地虔诚地仰望那百世的珍藏。这种梦是懵懂的,灰暗的,也是遥远的。 但是,有了梦,便有了希望。终于有一天,我走进了敦煌,走...莫高窟 在遥远的敦煌,有735个神秘的石窟,这就是有上千年历史的佛教文化遗址----莫高窟。 我们参观了好几个石窟。其中一个石窟里,卧着长达14.8米的释迦摩尼涅?像,也称“卧佛”。他经过多年的修炼,得到了不灭的灵魂。在他的身边,站着72位弟子。...哪篇文章?我有一位“野蛮爸爸”,他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希望我成为“天之骄子”。假如我有什么事没做好,他那张慈祥的面孔会风云突变,露出一双十分可怕的小眼睛死死盯住我,令我十分害怕,此时的我连忙站住了,就连大气都不敢出,仿佛被孙悟空施了定神法一...第一自然段 :写莫高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概貌。 第二至四自然段 :介绍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今天我向大家介绍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作文. 莫高窟内的壁画四万五千平方米,彩塑像二千四百一十五尊,并有数以万计的影塑(有点像“浮雕”)佛像.如果将壁画内容大量描绘了人们生产活动的片断,如耕作,收获,伐木,射猎,饲养,家工,制陶,远输等还保留...
种植经验最新
种植经验推荐
& 6种植网 版权所有
渝ICP备号-23我的莫高窟情结(转发大儿子的文章)
我的莫高窟情结
----写在母校酒泉中学八十周年校庆之际
&&&&&&&&&&&&&&&&&&
写在前面的话:离开母校酒中已近四十年了,当年青春年少的我们,早已过天命之年。每当想起母校,想起老师,想起朝夕相处的同学,总是感慨万千,是怀旧,眷恋,还是感恩,很难说清楚,最挥之不去的就是浓浓的师生情谊。前年,在一个展会上,偶然碰到三十多年没见面的班主任王兴文老师,师徒相见格外亲热,恩师竟然还能认出我,这让我非常感动。王老师通文达艺,是对我人生最有影响的人之一。叙旧之中得知,母校将要迎来八十华诞。八十华诞,那是母校的盛事,也是我们学子的骄傲。当时我就在心中酝酿,在母校盛典之际,一定要表达一份对母校的感恩之情。但拿什么表示呢?我一直在思考,终于我想到,母校最希望的是:他的学子走向社会的一份***。于是我决定,将我为敦煌石窟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创作的《沙漠之舟》雕塑原稿敬献给母校,同时写下这篇记述我成长历程的文字,以表达饮水思源,报答母校之情。
我出生在一个艺术之家,几代人都从事文艺工作。我父亲擅长音乐,早年也学过美术。我很小的时候就酷爱照着父亲的速写本临摹,稍大一点又特别喜欢临摹画张子和街头宣传栏上的插图、漫画。记忆中从来没有人正规教过我画画,但长辈们都非常欣赏我的乱写乱画。我很早就养成的美术爱好,完全是从依葫画瓢的自由模仿,和随意无章的信手涂鸦中培养起来的。
我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刚好在十年文革中。那时热衷于搞宣传,到处是专栏、板报,就连小学也不例外。我小学三年级就被老师派上办专栏,画插图,实在画不上了就拿回家请父亲修改。我初中至高中是在酒泉中学上的,这期间幸遇两位多才多艺的老师,一位是我的初中班主任王兴文老师,他是教地理的,但很有美术修养,写得一手漂亮的板书,最让我惊羡不已的是,他随手画在黑板上的中国地图,各省市的位置形状竟那么准确,这曾激发我模仿过无数遍,也让我对笔下的这块版图产生了丰富的情感和无限的想象。我一直重视写字和对造型的严谨,与王老师的影响不无关系。另一位是我的高中班主任王文玉老师。这位王老师酷爱文艺,爱教我们唱歌,我们班的大合唱还代表酒中参加过市里的歌咏比赛。他也特别重视专栏、板报,那阶段我几乎成了他的助手,经常在校团委办公室画报头、绘插图、写美术字、抄大字报,甚至还到农村去画墙画、刷标语。这些社会实践培养了我对艺术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美术综合能力,对我以后的人生受益匪浅。
&&&&&&&&&&&&&&&&&&&&&&&&&&&&&&&
向往莫高窟
&我对佛教艺术产生好奇,源自于文革前外婆带我去过一座寺庙,印象最深的是那座庙宇墙上画着的善财童子和观音菩萨,虽然我一点不懂这些壁画的内容是什么,但它让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从那一刻起,我从外婆那里学会了佛爷、菩萨这两个词汇,也知道了那些生动的人物、神奇的景象都是人的手工画出来的,这对我画画的兴趣无疑是一次激发。我对莫高窟的概念,最初是从大人们聊天中听来的。那时候我就知道,敦煌有个千佛洞,洞里有一千个佛爷和永远看不完的壁画。高二的时候,我们班来了一位敦煌的实习老师,闲聊中他讲过一件趣事:千佛洞有个吸风洞,与鸣沙山月牙泉相通,有一年一个人从泉里掉下去,却从千佛洞被吸过来;后来我知道,那只是个民间传说。这些真真假假的耳闻,大大激发了我对敦煌强烈的好奇:如果有朝一日,能去那个神奇的地方看一看,便成了我少年时的一个梦想。
我高中毕业上山下乡不几个月,全国恢复高考,我报考了美术专业。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也来酒泉招干,专门招收具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小青年。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我只经过了一上午的素描考试和面试,便被通知录取了。当时负责招干的是今天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由于政策规定插队不满三年不准离开农村,樊院长还亲自拿着省文化厅的特招批文到我所在的村上去进行了交涉,然后安排我从酒泉来到敦煌,可以说,是她引领我走进了莫高窟这座艺术圣殿,实现了我的莫高窟之梦。那一年是1977年,我正好17岁。
走进莫高窟
我到敦煌不久,得知没有考入莫高窟的好几位都被大学录取,便心生不服想去上学。正当此时,刚刚恢复领导工作的常书鸿所长告诉我们,为了培养人才,为了解决文革造成的研究工作的青黄不接,决定保送我们去上学,让我们踏踏实实扎根敦煌。那个阶段,正是文革结束,百废待兴,莫高窟就像一所朝气蓬勃的大学,除了有专门的老师教我们画素描、色彩、敦煌壁画,还给我们开设了敦煌史地、佛教艺术、石窟考古等很多课程,老师们轮流给我们上课,还经常有前来莫高窟考察的国内外著名学者、画家进行讲座交流;莫高窟的人们也仿佛要抢回文革十年的损失,工作热情十分高涨。我个人也在这种学术气氛非常浓厚的环境中格外勤奋,白天在洞窟里临摹,业余时间画画练字、读书学习,连节假日也很少懈怠。尤其在段文杰、李其琼、孙纪元等老专家手把手的教导下,对壁画和彩塑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期间我还为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和东京举办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纪念----敦煌壁画艺术展”独立完成了3幅壁画临摹作品,这是我最早出国参展并发表在画册上的一组临摹研究成果,那年我刚满18岁。
&在一群对工作如饥似渴、对事业执着追求的造诣深厚的老师身边学习,我感到非常荣幸,同时有一种学习的快乐感和一天天进步的成就感,也体味到了苍凉的莫高窟中古人的那些博大的艺术带给我的感动和滋养,正是这种感觉,不断加强了我对莫高窟的眷恋和对敦煌的使命感。38年来我扎根敦煌不离不弃,里里外外都已经变成了敦煌人。虽然我不是土生的敦煌人,但却是实实在在土长的敦煌人。
1979年我被选派到西北师大学习绘画,80年至83又在中央美院学习雕塑,我们那个班都是在职的来自各省雕塑界的中青年骨干,很多都是大学讲师;代课导师也都是付天仇、钱绍武、曹春生这样的全国著名的大家。在这个高手云集的群体里,我的专业技能进步飞快,多受导师的赞赏。八十年代初的中央美院,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常有各种讲座、笔会、示范表演,甚至晚上、周末都有这类活动,在这种氛围中,我正如段文杰院长对我鼓励的那样“对知识的渴求就像牛进了菜园子”。我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到处听讲座,除了本院各系的,还去音乐学院、戏剧学院、工艺美院、人艺、青艺……甚至还很多次到北京医学院解剖楼去看人体解剖、画人体标本,对于美术职业者,具备一定解剖知识非常重要,通过这样的恶补,使我的眼界和横向的知识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和拓展。
美院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使我回到莫高窟工作感到更加得心应手,对敦煌艺术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83年秋天,我院计划出一套全面介绍莫高窟壁画、彩塑、建筑三大方面的艺术丛书,全十六册。这在当时的研究院也算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承担写作的全都是老专家,只有我一个才23岁的年轻人。按照资历,轮不上我独立承担撰写这样重要的文章,而且是其中一册。但当时的段文杰院长,就是这么一种善于培养、敢于重用年轻人的胸怀。当时我内心很忐忑,恐怕写不好。然而院长说,你放心写,谁也不是天生会写文章,只要你用心,我相信你能写好。有时候人与人的信任就是一种能量,他能催人奋进、给人力量、激发人的潜能。那些年我就是在这种被信任中越来越感到自信。我撰写了上海人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敦煌彩塑分册》的全部200多篇图版撰文;重修了莫高窟九层楼大佛双手;临摹复制了莫高窟259窟禅定佛、275窟交脚弥勒菩萨、158窟大卧佛等;这些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和国内外几十个城市展出。我做了不少连自己都刮目相看自己的工作。
走出莫高窟
我从美院回敦煌之前,曾有一位好心的长者建议我到北京发展,他说北京毕竟海阔天空、条件优越。那个时代各行各业都缺乏人才,留在北京很容易。但是处于对莫高窟的痴情,我对他的建议想都没多想,然而他当时说过的一句话却让我久久难以释怀,以致影响我到至今。他说:“一个艺术家能够在莫高窟有一段时间的学习古人、临摹古人,是非常幸运的。但是你必须进得去,还能出得来,不然你一生从事临摹,太辜负你的天赋。”其实我理解,他所说的“出得来”的含义,就是创新,就是说要从古人的作品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后,必须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我在莫高窟工作的那些年,一边在本质工作的临摹研究中潜心学习古人,一边也经常搞点创作。在创作中,我刻意把从莫高窟中学到的一些技法、风格揉合到自己的作品之中。有意识地去做一些“进得去,出得来”的尝试。比如80年代中期我创作的一些雕塑,就有意识将天王、金刚力士的那种肌肉强健、豪迈、夸张的力量美展现在我的作品之中。那时我很年轻,仿佛有使不完的力量,连作品中也透着全是力量。90年代以后,我更喜欢广泛尝试,我除了借助敦煌古老的题材,把壁画中的菩萨、伎乐、飞天的那种婀娜多姿、舒展流畅、安详柔美的风格和技法渗透到我的创作中,也试图在现代题材的创作上,把敦煌艺术的那种从形迹到精神上的优良传统借鉴、继承下来,并且努力形成属于自己的也属于当今的风格。这种努力正是我多年来的一种“走进莫高窟,再走出莫高窟”的一种艺术追求。我还有一部分学院派风格的现实题材作品,虽然它们和莫高窟没有直接关系,但在同行眼里却被经常说有一种“敦煌味”。我在想,这种“味”是否就是我自己的风格?也或许是我长期临摹敦煌石窟,长期守候敦煌这块热土,心灵中的一种潜移默化吧。这期间我还创作了13座城市雕塑,代表作有《酒钢工人纪念碑》、瓜州城标《仙女献瓜》、敦煌石窟研究陈列中心标志雕塑《沙漠之舟》等。
95年至98年,我作为访问学者到日本留学,期间研修了博物馆陈列设计、佛教艺术研究,但主要是在东京艺大的大学院学习日本雕刻。日本雕塑专业研究生非常重视材料技术的学习,那两年我刻意选修了铜铸造、陶艺和石雕等课程。当时的目的只是为了学学日本的技术,丰富自己的技艺和知识。可没想到这些技艺,为我日后的发展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传承莫高窟
古老的敦煌艺术历时一千多年,每个时代都有它不同的时代风格。然而我辈人又岂能甘心一辈子模仿古代,永远停留在古人的那些题材、形式和技法上呢?----这是93年我第一次接受甘肃日报记者采访时吐露的一句豪言壮语,它竟成了我日后孜孜以求的艺术方向。
99年对我来说是最特殊的一年,一次意外中标使我的人生轨迹发生重大转向,那一年我真的从莫高窟走了出来。
&&&&98年底,台湾观想艺术馆馆长徐政夫先生打***来说,台湾花莲市建造了一个非常壮观的建筑叫静思堂,建筑上需要装饰很多飞天雕塑,正在进行设计招标,希望我能试一下。设计飞天对于我来说没有问题,莫高窟有无数的飞天素材,但是从古人作品中照搬一些飞天拼凑一个设计我不甘心,我要创新,我要创作一些前不见古人的飞天,创作一些属于我自己也属于当今时代的飞天,这是我多年的夙愿。我很好的把握了这次机会,从业主慈济的国际慈善事业,联想到世界各民族;我挑选了全世界数百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把他们分为散花、伎乐、歌舞、礼赞四种飞天,然后大量查阅各民族的传统服饰、形象、舞姿、乐器等资料,力求每个民族都特色鲜明,每个动态都不雷同。二十多年莫高窟对我的滋养,让我画出几百个动态各异、生动优美的飞天还是很有信心的。
第一批画稿寄到台湾,深受赏识,“世界飞天”的创意,从此成了静思堂艺术的主题。当我到了台湾后才知道,这个项目竞争激烈,大陆和台湾的一些知名美院都参与了这次竞标,而我以一己之力夺标,不能不说是我人生中一大荣耀和难得的机遇。
中标的喜悦过后,我面临到人生的一个重大的抉择。因为“世界飞天”这项工作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从设计、雕塑、铸造、***,数百人参与其中,至少3年时间才能完成。3年时间脱离岗位,单位绝对不可能给我准假,何况我还是副所长。然而3年时间,能让我完成这样宏大的一个作品,成就我艺术人生中的辉煌,一切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于是我毅然辞职,全身心投入到了这项工程。
如今,这座宏伟建筑四周的飞檐上,飞翔着三百六十二个比真人还大的铜铸飞天,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这个著名的现代佛教艺术胜地,可以通过建筑四周***的望远镜寻找到他们自己的民族,当然,我们中国人也可以寻找到自己的56个民族,而我的名字,作为该建筑“世界飞天”的创作者,一直被写在导游词中。
“世界飞天”艺术工程,锻炼了我的综合能力,也使我的艺术道路越走越宽。新世纪以后,年逾不惑的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艺术追求,除了致力于对敦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还挖掘敦煌艺术为现实社会服务,我研创了铸铜、陶艺、石雕等各种材料的一百多种敦煌特色的工艺美术品,还依托自己创办的公司,完成了四十多个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艺术工程,创作了一百多件城雕和陈展雕塑。这些作品有的被外国政府和国内重要部门收藏陈列,有的入选国际国内美术大展并获得奖项。其中:《杨柳菩萨》被埃及政府收藏陈列;《唐风菩萨》被人民大会堂收藏陈列;城雕《张骞出使》成为阳关博物馆的标志敦煌著名景观;敦煌石窟2盎司银币设计获世界硬币大奖赛最佳银币大奖;《思维》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腾飞》获甘肃省美术百花奖金奖;《水月观音》获中国首届佛教艺术展优秀作品奖;灵台博物馆陈列被评为甘肃省陈列艺术精品……
2007年,敦煌彩塑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作为该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身上又多了一副重担。我除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敦煌彩塑技艺的演变发展,还与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兰州交大艺术学院,西北师大敦煌学院联合办学,致力于保护传承这门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被敦煌研究院两次返聘,临摹了432窟中心柱和320窟佛龛内共30多件彩塑;为敦煌博物馆完整复制了莫高窟45窟;为张掖大佛寺博物馆仿制了张掖金塔寺石窟;并且利用红柳、麦草、澄板土等原材料,完全采用古人的方法克隆了一批敦煌彩塑,这些作品作为非遗保护研究成果和教学资料,被著名编导秦川先生率领的摄制组,历时半年跟踪拍摄,全程记录。
回顾自己这些年的成绩,看到自己数以千计的作品,内心甚感欣慰。但我还是觉得,很多很多想法没有时间去实现不免遗憾。我在学雕塑之前酷爱油画,时常画一些写生。后来专攻雕塑便很少摆弄油彩了。四十几岁的一天整理旧物,看到二十多年前用过的油画箱还有颜料,睹物思情,感慨万千,突然觉得人生仓促,自己原本喜爱的事情如不去做,恐怕再不会有时间了。那年开始,我便一有空就画点油画,到户外去写生,不知不觉就画了一百多幅,挂满了我的工作室。朋友问我,你好像从来都不休息,也很少玩耍;我说一种工作就是另一种工作的休息,再说搞艺术本身就是玩耍。
我自少年到敦煌,除了读书、出差在外,就从来没有离开过敦煌,我自愈为敦煌工匠的传人,也为自己“敦煌工匠”的别号感到自豪。在敦煌工作的这些年里,虽不敢说对莫高窟492个洞窟通览无余,但现存北凉至元代十个朝代的壁画与彩塑,我都进行过或浅或深的临摹与探索。作为第三代敦煌研究工作者,我和前辈一样,经常进入洞窟面对古代工匠的原作临摹,每当此时,我总能感动于古人高超的技艺和修养,也由衷地感恩莫高窟对我深深的滋养,感恩我的父母,感恩我的老师,感恩我的母校,感恩我人生路上遇到的很多给予我帮助的人!&&&&&&&&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