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化路径和各种模式?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路径
日 19:32&&&转载:&&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陈明 分享
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形成以骨干批发市场为核心,以农产品配送企业、连锁超市等为补充,以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依托的现代化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让农产品得以上联各大超市,下联生产基地,实现产地和销地、生产和流通的无缝对接。一是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交易方式先进、功能齐全的骨干批发市场,发展连锁超市、直销配送等新型流通组织,建立多层次、多业态、多种经营方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二是加快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配送等物流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三是大力扶持农产品配送企业,搭建农产品直销社区平台。大力兴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鼓励“配送中心+农户”、“加工企业+农村商品流通组织+农户”的新型产业模式,发展农民合作运销组织以及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四是加快信息化交易平台建设。把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物联网作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平台和方向,形成农产品、市场、商家、消费者的网络无缝对接。 最后,创新涉农资金运行机制,健全农业融资体系。
涉农资金供给不足,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规模与效率的提升,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症结。虽然我国农业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但由于农村现有的投融资体制安排以及市场主体动力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农业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通道仍不够畅通,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创新涉农资金运行机制就需要建立现代农业投融资制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企业、民间、农户多主体相互配合的涉农资金运行机制。首先,丰富农村金融资金供应主体、解决资金供给不足问题。既要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履行支持农业的责任和义务,增加涉农贷款,畅通农村金融服务“主动脉”;又要放宽市场准入,发展小微金融机构,促进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丰富农村金融服务“毛细血管”。其次,创新资金供应方式,为农民寻找资金打开更多门路。创新农村抵押担保方式,完善对农民的小额信用贷款,积极发展和创新农户联保、有价证券质押等多种贷款方式。再者,注重发挥支农财政与金融的协同效应。通过顶层设计,理顺中央主管部门在财政资金分配中的权责关系,启动中央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健全事权和支出责任制度,形成以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效率为着力点的统一支农政策体系,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2万人浏览 1744人浏览 1431人浏览 1374人浏览
汽车之家内容精选
每日精选20284 科技真人秀节目《数码课代表》3704玩客 最好玩的活动与试用平台 46186编辑部的故事 0泡美美 分享最美科技 5555科技生活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新路径
日 18:57:13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潘时常 朱菊萍 焦金芝
  互联网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法宝,互联网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一方面,“互联网+”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正成为打破小农经济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枷锁的利器;另一方面,“互联网+”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农地确权、农技推广、农村金融、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正从单一使用的工具上升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复合型引擎。“互联网+农业”是一种革命性的产业模式创新,对推动传统农业转化为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现代农业将产生深远影响。
  “互联网+农业”正在深刻地改变农业生产关系,只有抓住机遇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各地在认真吸收借鉴国内外互联网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实际,以互联网为强大推动力,以互联网农业为新的突破口,明确基本思路、发展重点、政策措施,加快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是加快布局实施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配套“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制定中、长期基础设施规划,尤其要明确时间节点,为互联网农业提供完备的硬件支持。按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加大近期计划的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光纤进村入户工程,基本实现宽带村村通。设立省、市、区县、乡镇、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建立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功能强大和性能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尽快实现农网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网络基础。鼓励企业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终端,提高综合网络信息服务水平。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涉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加快数据流动性,发挥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性作用。加强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依托各地现代农业园区建立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心,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处理、分析等全信息链,全方位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把农村电子商务配套设施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利用电商企业等社会资本,催生各具特色的“淘宝村”。
  二是突出重点环节抓住发展重点
  (1)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利用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推进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技术在大田作物生产上的应用;推进在线监测、远程控制、远程诊断、报警联动等技术在设施园艺生产上的应用;推进电子耳标、智能识别和无线传感等技术在畜牧养殖上的应用;推进在线监测、智能增氧、智能投饵等技术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推进全球定位系统或北斗系统、电子地图等技术在农机作业中的应用。
  (2)推进农业互联网体系服务化。建立国内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商业运行模式,构建涵盖云农场、乡村服务站、服务员、乡间货的等全新服务理念、全新服务方式的云农场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从生产、加工、销售到物流的全产业链服务,实现个性化定制、集约化、规模化、全产业链的农业生态服务。
  (3)推进农产品营销电商化。一是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在线交易,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农产品物流配送。鼓励扶持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市场主体上网发布供求信息,在淘宝、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开设农产品营销网店。进一步放大现有农产品电商平台的辐射带动效应,支持各地建设淘宝馆,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千镇万村”的扶持政策。二是发展农产品同城配送。扶持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农产品生产基地等有实力的农业市场主体自建网店,开展同城配送,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消费需求。三是创新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最新信息化技术成果和现代物流体系,创新最快速度、最短距离、最少环节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实现农产品市场流通的快捷、高效、安全。
  三是整合资源推动互联网农业做大做强
  (1)网络平台整合工程。围绕农业生产,通过信息流打通包括农资供应、农业金融、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在内的农业产业链,形成一个完善的农业互联网生态圈,提高农业产业链效率。整合全省范围内政府或民间成立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建成影响力和辐射力较强的开放性平台,提升互联网拉动农业发展的效应。
  (2)乡村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健全完善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确保农产品快速、高效通行。充分发挥现有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体系流通仓储功能,在临近路港、方便集散的园区,配套提升冷链设施水平,建设区域冷链中心。鼓励多方投资兴办冷链运输,共同建设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
  (3)乡村休闲体验旅游工程。农业本身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的多功能性,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作用拓展衍生农业的多重功能,从休闲娱乐、参与体验等角度去挖掘乡村本土特色与文化。依托各地特色资源,积极开发专项体验之旅,凸显乡村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养老健康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精髓。
  四是构建互联网农业的推广机制
  (1)构建“现代农业园区--新型经营主体--农户”互联网农业传导机制。以现有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研发、制造与应用,取得经验,为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示范服务作用,带动成千上万的农户应用,形成紧密的互联网农业推广机制。
  (2)建立全方位服务网络。尽快制订“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突出农业领域“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鼓励相关企业重点突破农业传感器、北斗卫星农业应用、农业精准作业、农业智能机器人、全自动智能化植物工厂等前沿和重大关键技术。扶持国家农业科技园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及应用等互联网农业高新技术项目,攻克核心技术,抢占产业制高点,打造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在众多经营主体复制推广。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
( 网站编辑:钱坤 )  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将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独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也有明确的现实意义。  农业的现代化不能只单纯依赖农业本身,必须寻找新的动力源。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看,以服务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本文旨在对目前我国各地农业现代化如火如荼的实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服务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路径进行思辨。文章在梳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思想认识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些典型做法及其导致的问题,并据此对服务业切入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及途径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及其思想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现代化过程其含义均不相同。解放之后,我国农业现代化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表1):  年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阶段,其特征是将现代农业技术大规模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其主旨是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量”的问题;年为农业体制改革阶段,这一阶段旨在解决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问题,主要特征是对原来的农业生产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家庭联产责任制,并使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快速推广;年为农业产业化引入阶段,这一阶段开始引入农业产业经营的理念,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纳入到议事日程;2001年至今为综合农业现代化阶段,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农业开始全面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该阶段强调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一页1&&&
我有话要说……
欢迎,&&&已有0条评论新常态下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路径
发布日期:
【】 【 】
视力保护色:
&&&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进行部署,这是党的三农工作理念和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从国内外发展实践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振兴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重要选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为理清三产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总结成功经验,提出政策建议,根据市委办公室对领题调研工作的要求,我们组成调研专班进行了系统调研。
&&& 一、三产融合的内在要求及现实意义
&&& (一)概念由来
  早期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概念,有日本的&六次产业&理论,它强调通过以农业为基础的相关产业间的合作、联合与整合来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让农户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利润,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理论,它强调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向前带动原料基地建设,向后统一对接市场销售,实现产加销的有效连接。结合我国国情和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农村一二三产业产融合发展有了很大的创新,并注入了许多新的元素。综合专家学者的理论论述和实践探索,融合发展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产业链的延伸,如由农业生产、美丽乡村延伸出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农产品流通、科研教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产业;二是各产业间的紧密结合,打破相互割裂、对接不紧的状态,实现资源优化、效益倍增,利益共享。为此,可以把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概念界定为,各类经营主体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产业联动、要素聚集、技术渗透、体制创新,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协调发展的产业形态。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大亮点。中央在此时作出这项部署,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既与当前三农发展面临的挑战息息相关,又具备了客观的现实条件。
  (二)内在要求
&&&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问题。2015年宜都市农民收入构成中务工收入占57.8%,家庭经营收入占42.2%。农业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当前农业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显得尤为迫切。
&&& 1、农业综合效益有待提高。近年来,在两块&天花板&和一块&地板&挤压下,宜都农业综合效益有待提高。2015年宜都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和农产品加工总值363.36亿元)为90840元/人&年,但农业土地产出率仅为7.65万元/公顷&年,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8万元/公顷&年,农民纯收入17200元。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也逐渐凸显。
&&&& 2、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已至极限。宜都,是人多田少的典型地区,2015年全市耕地面积只有23万亩,人均占有耕地资源0.575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2%,复种指数接近2,化肥、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仍然较高,土地处于&大农、大水、大肥&的过度耕作状态,农产品和畜禽养殖&小而散&的养殖方式仍然存在。资源、环境、生态的约束,让传统农业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 3、农业市场竞争面临严峻挑战。宜都多年出口农产品均在300万美元以上,约占宜昌的32%,大小农业企业达396家,但是,从全省、全国视野看,这些企业规模普遍太小、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与先进的农业企业相竞争。
&&& 4、&小农经营&与大生产、大流通的矛盾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桎梏。宜都人均耕地0.575亩,承包农户达9.7万户,户均经营2.37亩。由于生产规模太小,新科技难以推广,大农机难以操作,导致效益较低。因为土地权属关系还不明晰,权能不能有效释放,土地等资产变资本的渠道未打通,导致农业资本投入规模较小,发展受到制约。
&&& 5、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尤为迫切。近几年,宜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农民合作社达400多家,百亩以上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达60多家。目前,宜都农业经营方式仍是传统与现代并存,面对全国和发达地区农业的挑战,必须破解&小农&难题,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土地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在这一前提下,改革传统经营方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解决这一难题,只有深化&三权分置&改革,即保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让农民享有土地承包权益,让经营者享有土地经营权益。因此,探索土地托管、土地股份合作等途径、明晰农村产权关系、释放土地等资产权能、打通资产变资本途径,才能放大农业投资规模的效应。
&&& (三)现实意义
&&& 一是有利于凸显农业基础地位和价值。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低,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使农业在原料供给、就业增收、观光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拓展了农业发展的空间,彰显了农业的综合价值,进一步强化了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二是有利于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融合发展有利于构建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引领农业按照市场消费需求组织生产,带动农业基地建设、特色产业发展、规模经营和品牌打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了农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激发了农民的创业创新活力,拓宽了就业增收渠道,使农民能够分享种养、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的多重收益。四是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拓展了城乡资源要素交流互动和优化配置的通道,吸引了大量工商资本、技术、人才进入农业农村,增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支撑,促进了以城带乡、强农惠农;同时,也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吸引农民工回归创业就业,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 总之,融合发展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了农村经济多元化,拓展了农民增收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农村繁荣的新方向,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综合拉动作用显著。
  二、三产融合的基本类型和主要成效
&&&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灵活、形式很多。近年来,我市进行了积极探索,从实践看,目前主要有六种类型:
&&& (一)农业与旅游融合&&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势头火爆。乡村休闲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场所,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宜都市以农家乐为切入点,乡村旅游、旅游扶贫正风生水起。据统计,&十二五&以来,全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2015年全市旅游人数达200万人次,总收入达17.8亿元,完成旅游投资1.8亿元,同比增长42%。全市有46个村庄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家,其中农家乐150家,规模以上园区18家,年接待游客接近165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15.7亿元,从业人员8950人,占农村劳动力的8.9%。市旅游局预测,未来3年,宜都旅游直接投资累计将超过35亿元,并将带动150亿元以上的综合投资。
  (二)产业与加工融合&&农产品加工业带基地联农户成效明显。产加融合既满足了加工企业的优质原料需求,又带动了农业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为农民提供了就近就业岗位,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市2015年入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位列第90位。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两大产业产值超过200亿,13家企业进入全省民企百强。现代农业特色彰显,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4:1。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76家,比2014年增加1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宜昌市级41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4家,总数到达498家。新增认定和登记注册家庭农场27家,累计达到198家,拥有固定资产5.3亿元,经营面积2.5万亩。农产品加工14个行业大类中,宜都有7个,形成了土老憨、清江肉联等农副食品加工业9家,丰岛、天峡鲟业等食品制造业6家,宜红茶、安明有机茶等饮料制造业12家,玉兔等纺织业7家,隆昌制衣等纺织服装加工2家,***业家具制造1家和清江纸业等纸制品制造业4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行业大类有3个。7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资产合计26.5亿元,同比增长47.82%,形成了年产柑橘罐头10万吨、茶叶2.6万吨、纱2万吨、食品3.76万吨、渔业2.4万吨的生产能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现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涌现出宜红工夫茶、天然富锌茶、鲟鱼鱼子酱、清江鱼、土老憨等一批精品名牌。积极开展&宜都蜜柑&、&宜都宜红茶&等特色品牌宣传推介、农博会和农商、农业电商、农超对接活动。宜都蜜柑获评2014年度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位居第64位,品牌价值 19.44亿元。近日又在中国果业品牌评荐活动中凭借其上乘的品质荣获&2015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荣誉称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5个、省名牌产品15个、宜昌知名商标5个。全市有效注册的商标达到214件,其中农产品商标75件。农产品加工企业吸纳就业人员增加。全市共有一村一品专业乡镇4个、一村一品专业村84个,其中柑桔有54个村,茶叶专业村18个,生猪专业村8个,水产专业村2个,蔬菜专业村1个,其他1个。现有从业人员5316人,同比增长32.5%,高于规模工业19.38个百分点。全市龙头企业通过基地辐射带动6.5万农户,占全市总农户的66%。2015年农业总产值72.37亿元,比上年的67.92亿元增加4.45亿元,增长6.55%。实现农业增加值45.15亿元,比2014年的40.94亿元增加4.21亿元,增长10.28%。
  (三)农业与网络融合&&农产品电子商务异军突起。
  &互联网+&正风靡各领域,&互联网+农业&不仅促进了农业发展,也成为我市农村三产融合的新业态,突出表现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呈星火燎原之势。
  2012年2月,土老憨集团下设官方旗舰店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正式在淘宝网上线运营。以全新的平台,多元化的展示方式近距离与消费者沟通,进一步拓展土老憨品牌的影响力。紧接着又专门成立了土老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电商平台经销鱼鲜酱油、鱼肉豆豉酱、柑橘醋和&清江野渔&、柑橘等产品。现在,土老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拥有员工500多人,土老憨系列产品通过电商畅销海内外。
  黎明从2010年开始在该市王家畈、松木坪流转土地种植金银花。2014年,600多亩种植基地共生产金银花8000公斤,经过加工制成保健茶约3000公斤。可是,金银花茶在市场上并不被消费者所了解。为了找销路,当年5月,黎明在阿里巴巴注册网店,因为不懂得网店打理,后来交由专门的公司从事管理,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20多万元。尝到电商甜头的还有宜都明腾生态农业公司的老总黎明,他通过电商把宜都山沟里种植的金银花卖到了英国。电子商务的巨大能量,让土老憨、黎明等一批率先触网者先行一步,走上了发展快车道。宜都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呈星火燎原之势。然而农产品一家一户触网销售,也面临技术、平台、物流等很多难题。
  宜都市委、市政府敏锐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及时指导成立了电子商务协会,投入财政资金搭建电子商务产业平台。政府为协会提供了1200平方米办公场所,营运中心配备齐全办公设备及20M企业专线光纤,鼓励电商入驻。还为协会派驻第一书记,负责联系协调协会开展活动。
  姚家店镇过路滩村村民柳东英年近五旬,2011年开始在自家房后橘树林里进行生态养殖,如今已达到一定规模。对网络一窍不通的她,去年9月和电子商务协会建立联系并参加协会组织的培训后,逐渐对电商有了认识,其基地所产的土鸡蛋,也坐上了协会的网店上席。在协会的指导下,她注册了自己的商标,确定了营销理念,并不断改进包装,以确保安全通过物流运输将产品送到买家手中。
  除了自建平台,宜都农产品还借船出海,通过知名电商平台扩大销售。去年4月,经宜都市供销社与湖北供销裕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协调,湖北&裕农网&设立了&宜都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专区土老憨、盈果果、土家嫂、宜红茶、贝诺五大品牌系列76个品种首期进驻。&裕农网&宜都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成功上线,对展示宜都农产品深加工特色和实力,增加宜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和规模,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短短几年时间,宜都电商产业就已初具规模。宜都制造的产品特别是农产品通过电商迅速步入了互联网+时代。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宜都电商从业人员达到5600人,总销售额逾11亿元,其中,销售特色农副产品300多个,总额逾5800万元。通过搭建工作平台等多种手段,无偿帮助250多人通过电商创业及从事相关工作。
根据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公布的数据显示,宜都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指数已由2014年4月全国排名的340位上升为284位,一年上升56位,在湖北省的排名也由第5位上升为第3位。
  (四)产、加、销融合&&产业综合体发展渐成趋势。
  推动集群发展,整合各项资源和力量,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产业链的延长,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多重增值。近年来,投入9亿多元推进&双低&改造、&三园&建设和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四大特色产业分别建有代表先进发展水平的核心基地。柑桔产业实施水电路肥一体化建设后,标准果园达到14.5万亩,优质果率达80%以上,综合产值由2010年的4.83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16.07亿元。茶叶产业整体升级,综合产值由2010年的0.9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4.2亿元。目前,全市共建成精品果园1.1万亩、高效茶园6500亩、标准菜园 3000亩,建成畜禽养殖小区50个、标准化万头规模养猪场8个。以柑橘采后处理初加工和罐头深加工、茶叶加工、水产品加工、蔬菜加工为主,并延伸上下游相关产业,基本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主要产品为土老憨食品、宜都蜜柑、丰岛罐头、宜红工夫茶、清江野渔、天峡鲟鱼等名优产品,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先进县(市、区)。
&&& (五)人才与品牌融合&&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 一是坚持人才创新。全市制定出台《宜都市高层次人才津贴实施办法》和《企业&智创人才奖&实施办法》,实施&宜都两江英才工程&,近年来,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博士2名,硕士58名。每年组织召开&智创人才奖&大会,对企业优秀人才授予&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或&企业智创人才奖&称号,奖励5至10万元。
  二是坚持科技创新。以企业为主体,重点突破生产和加工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推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土老憨攻克高盐稀态发酵工艺、发酵用米曲霉菌种生产技术,开发系列鱼鲜酱油产品,成为全国首家鱼鲜酱油加工企业;科力生公司集成100多种技术,建成了年产3亿株现代化种苗工厂。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自建技术创新、质量检测等中心33个,建成公共技术研发中心4个、建成公共质量检测中心2个、公共物流信息中心2个、公共品牌推介中心1个。
  三是坚持市场创新。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全省的农交会、农博会和各种展会活动,在淘宝网、京东商城等大型电商平台开设网店。全市投资建设&宜都市农业特色产品推介网&和&宜都市农业特色产品展示中心,加大公共品品牌和地方特色农产品的推介营销力度,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土老憨集团立足鄂西、面向全国,在全市建成了国家级农产品交易综合市场;借助网络&QQ农场&,首开全国柑桔产业网上认养桔树先河,独创一种全新的柑桔营销模式,网上农场&&&我的橘园,我的树&,形成以全球市场为目标的网上&橘树认养营销&模式。
  全市以龙头企业、农产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引导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营造要素汇聚的&洼地&,催生了一批精品名牌,使特色产业都实现了品牌支撑。四大特色产业形成了宜红工夫茶、土老憨、天峡鲟鱼、松云白尖等农产品品牌集群,全市如今有土老憨蜜柑及鱼鲜酱油、天峡鲟鱼3件中国驰名商标;宜都蜜柑、宜都天然富锌茶、宜都宜红茶等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6件湖北省著名商标、18个湖北省名牌产品;全市完成有机食品认证 2个、拥有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食品51个。
  (六)城乡互促融合&&功能分区互补、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推动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础设施衔接互补、联网共享,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一是加快城镇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乡一体的交通网、供水网、供电网、信息网、市场网&六网&建设,在全市建成100公里一级路、3000多公里乡村水泥路,实现了乡乡通一级路、村村通水泥路、户户通晴雨路,村村通客车;大力实施改水工程,城乡安全饮水覆盖面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完成城乡电网改造,***、电视、互联网联网共享、便捷高效的城乡基础设施网基本形成。二是加快重点镇、中心镇建设。实施陆城、枝城、红花&三镇联动&战略,着力建设三江新城、半岛新城等城市新区,形成红花&枝城30公里沿江城镇带。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加强乡镇集镇改造,改善镇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对投资建设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乡镇给予奖励。我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结合迁村腾地、项目拆迁、城中村改造、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新建了一批农民新区,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向农民新区集聚,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红花套镇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潘家湾乡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模式在全国推广,建成红春民俗文化村、解放农民公寓、枝城西湖春天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民新区以及吴家岗村、周家河村、潘家湾村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村新型社区,重点镇、中心村的带动辐射效应不断增强。三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实施&绿满宜都&行动,积极创建森林乡镇、绿色示范村。深入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建立了&户集、村收、镇中转、市处理&的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机制,农村垃圾实现长效管理。全市新建大型垃圾填埋场3座、污水处理厂2座,集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污水处理率达85.5%,村庄环境整治率达到95%。我市袁家榜村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村&,聂家河镇、潘家湾乡获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以创&文明新村&和创&十星级文明户&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我市鸡头山村和响水洞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渔洋溪村被表彰为全国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
&&& 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问题
&&& 虽然我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亟需破解的难题和问题。
&&& (一)用地问题突出。一是非农用地指标紧张、供给不足。国土部门要求农用地转工业用地必须采取&招拍挂&(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确定土地价格和土地使用权人,这直接造成土地使用审批手续难、环节多、耗时长、费用高。二是当前工业用地的标准界定范围过宽。除养殖房被列为农业用地,地面硬化、工厂化种植、设施农业、收购储存农户农产品的仓库、厂房、修路等均被视为工业用地和建设用地,而农业经营主体在建设加工厂房、饲料房、农产品收购站点、仓库、冷库、餐馆等必备设施时,审批手续难、申请费用高。此外技改、扩建、搬迁征地时用地难,土地使用证办理更难。
&&& (二)融资难度大。目前一些省份已经开展农业用地抵押贷款试点,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我市农业用地还是无法抵押。主要原因:一是土地确权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农村土地权利实行登记生效主义,要实现土地融资功能,以法律文件形式确定权属关系是基本前提。二是现有法律规范框架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三权&抵押一直受到严格限制。三是配套制度不健全。由于尚未建立构建土地分等级评估制度,缺乏合格的农村土地和房屋评估中介机构,无法科学对农村土地价值进行评估。四是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金融机构通过行使抵押权获得土地后,难以变现处置。造成具备土地抵押条件的农业经营主体,银行授信额度小,放贷比例低(一般在固定资产总值的20%-30%),贷款期限短,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同时,金融部门在对农业的贷款上,仍存在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贷款额度不能满足需要的问题。
&&& (三)税费优惠政策落实不力。中央和地方出台了许多涉农税收优惠政策,但具体***落实相应配套政策时还存在不到位现象。例如农产品专业市场收费中的卫生费和水电费均属于代收的经营成本,而税务部门均按营业收入计征所得税。一些税收从严征管的地区,无法享受农业税费优惠政策,例如大多数的休闲农业是按照工商企业标准来缴纳营业税,农民自有的宅基地住房发展农家乐也要缴纳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此外,还需缴纳各种教育费附加、文化建设事业费、水利建设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等地方费。
&&& (四)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已有的大部分涉农财政项目投资比较分散尚未形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仍需加强,二三产业的配套支撑不足。硬件上,乡村道路大多狭窄,经营者要实施一个农业项目需要投资建设变电站、修路,大多数的经营者缺乏投资能力与积极性。部分地方不具备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随着二三产业发展,污水等生活垃圾倍增,特别是不可降解垃圾,将破坏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农村当地人才培育、文化挖掘与传承等方面财政投入相对较少。
&&& (五)用水用电未享受优惠。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涉农行业用电用水均有优惠政策,例如201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涉农企业或合作社可以享有用水用电优惠&,但实践中涉农企业用电同一般企业或工业企业相比,并没有享受到优惠,特别是果品流通企业的冷库用电、设施农业用电用水均没有优惠政策。实行阶梯电价后,新型经营主体的用电成本上升40%以上。
&&& 四、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目前我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很好,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加快三产融合发展正当其时,我们应充分认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更新理念,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强力推进,促进其加快发展。借鉴国际国内成功经验,结合各地实践探索,提出如下建议:
&&& (一)融合发展要明确发展目标。要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十三五&一项重大工程来抓,通过推进融合发展,使宜都农产品的品牌优势、质量优势、特色优势、规模优势进一步形成,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500亿元,辐射带动90%以上的生产基地和农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不断提升;农村电商等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更加畅通便捷。
&&& (二)融合发展要把握发展重点。推动融合发展,重点是探索如何融合的问题。要大力推进&农旅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工融合&&农产品加工业带基地联农户,农商融合&&农产品电子商务,全产融合&&产业综合体&等融合方式,继续积极探索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融合发展要以一产业为基础。夯实一产业要加快完善各项补贴政策,继续加大支持保护力度,要着力抓调整优结构,调整种养业结构、品种结构、区域结构,结合宜都实际,做强主导柑橘、茶叶产业,大力推广综合种养等高效模式。要抓标准提品质,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和可追溯体系,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程标准化,实现农产品质量生态优质。要抓特色树品牌,立足资源禀赋,注重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要抓基地促规模,要建立标准化、专业化的基地,推进规模化经营。推进融合发展要充分发挥二三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要继续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培育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要做特三产业,彰显乡土、生态、人文等特色,引导发展创意农业、农产品流通和乡村旅游等,注重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注重保留和传承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手段,加速产业融合的进程。推进融合发展要以农村美为载体。农村是传承农耕文明、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生态文明的主阵地,为融合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和新的开发领域。要注重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留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开展无污染、与自然相协调的生产;要注重保持&农味土气&和&原真古朴&,保留和传承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营造原生态生活情趣,保护好古村落古建筑,挖掘特色村镇的历史文化价值,使新农村建设更具特色和韵味;要注重加强环境整治,加强农村公路和物流建设,建设好村庄配套基础设施;要注重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
&&& (三)融合发展要以农民富为核心。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推进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分享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要防止当前大量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后出现圈地挤农问题,防止过度引进大企业包打天下、一包了事的现象。要完善多方利益联接机制,推广订单农业、土地入股、合作社联合等多种形式合作方式。
&&& (四)融合发展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导。推进融合发展必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要靠市场主体来实现。哪些产业能够融合发展,怎样更好地融和发展,关键在于农业经营主体。当前农村三产融合贯穿很多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更需要发挥好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作用,发挥其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农家乐、采摘垂钓具有自身优势,也可以发展初加工、地产地销等产业形态。合作社可以依托组织优势在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农产品电商方面大展拳脚。龙头企业具备资金、技术、人才等比较优势,要引导其发展全产业链综合体,充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最大限度地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要通过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普通农户增强参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能力,让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农民。
&&& (五)融合发展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三产融合的重要驱动力。一是创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要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全省统一联网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积极开展&合作社+金融&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搭建农科教、产学研推高效对接平台,吸引技术和管理人才为融合发展服务,培训培养一批本土化的乡村旅游、电商人才队伍。二是创新融合发展集成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建立广泛的农村电商平台。推进发展智慧农业,推广农业物联网和智能控制技术。加强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 (六)破除农村二三产业非农用地障碍,降低准入门槛。一是为了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休闲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农膜回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循环农业)等重点领域六次产业发展,通过村集体内部土地整理获得的经营性建设用地指标,建议国土部门免去&招拍挂&程序,减少审批环节,降低非农用地交易成本。二是加大土地整理投入,清理闲置土地,扩大经营性建设用地来源。盘活破产、改制、未投产企业的用地,鼓励开发荒滩、荒坡、荒地、荒山等未利用地,增加土地储备。在扩大建设用地规模情况下,建议国土部门放松对农村二三产业重点领域农用地转工业用地审批权和审批环节。三是建议国土部门在未来经营性建设用地规划时,向农村六次产业倾斜,优先考虑圈舍、加工厂房、餐饮、仓存等建设用地。
&&& (七)推进涉农金融改革和创新,激发投资积极性。短期来看,缓解融资缺口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实现土地抵押担保。为此,需要加快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科学确定农村土地价值,培育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尽快修改完善一系列现行相关法律。然而,仅仅依靠土地抵押难以长期有效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治本之策在于放松管制,扩大准入。从国家层面讲,应拓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范围,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设立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股权为主的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或贷款担保公司,吸引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民间资本、个人等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确保资金投入和使用的长期性和连续性。此外,可以在税收和贴息政策上给予优惠,探索六次产业的众筹支持机制,与有影响力的众筹平台合作,重点支持扶贫、社区参与以及弱势群体主导型农业六次产业项目的股权筹资。
&&& (八)支持农民参与六次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制定六次农业政策支持标准,对吸纳当地农民就业数量和农民增收达到一定比例时,应给予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以及相关费用的优惠减免政策。对于设施农业、养殖场等用水用电按农业电价水价给予支持。
&&& (九) 加大公共支持力度,加强规划引导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六次产业布局,及时修编十三五时期的农业项目规划,整合统筹已有财政项目向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六次产业项目倾斜。同时,按照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给予相应的政策补贴或奖励。在六次产业集聚区,加快公共交通、通讯网络、电网改造、垃圾与污水处理、厕所与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经营者自行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给予奖补支持。注重当地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农村自然、人文生态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乡村传统文化与技艺的传承。
此外,发展&六次产业&,还是要围绕农业生产本身做文章,如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产地初加工、富有当地特色加工制品等。尤其要创新流通方式,推动电商和实体流通相结合,支持发展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农产品流通业态。同时注重城乡双向互动,实现城乡之间的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