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 尼采 关系和尼奥是什么关系啊

读音:[ni2 cai3]Friedrich WilhelmNietzsche,一八四四年~○○年。德国哲学家。出生于鲁茨恩近郊,路德派的牧师家庭,为长子。在波昂及莱比锡攻读古典文献学之中,一八六五年阅读到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一七八八年~一八六○年)的,深受震撼性的影响。一八六八年,与同是叔本华门生的瓦格纳(Richard Wagner,一八一三年~一八八三年)相逢,醉心其音乐。翌年,以二十五岁的年纪,史无前例的当上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古典文献学教授。一八七二年,出版第一部的代表作,招致学术界的反感,而实质上遭到学院派的驱逐。一八七八年与瓦格纳决裂,翌年又辞去大学。此后,相继出版(一八八一年)、(一八八二年)、(一八八三年~一八八五年)、(一八八六年)、(一八八七年)、(一八八九年)等书,但、一八八九年昏倒在意大利的托尔尼奥街头。其后住进精神病院,但一直未能恢复正常,而于十年后的○○年去世。否定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四七○年~前三九九年)以来、西方哲学的理性人类观,而提出了肉体存在的人类观。他试图从创造性去发掘人的本质,并且把丰沛的生命力称为“狄俄尼索斯式的力量”。认为以理性来推测人的理性主义、否定现世而提倡天堂才有幸福的基督教,都在扼杀这种狄俄尼索斯式的力量,故同样有罪。又说,长达两千年来,一直主宰欧洲世界的这些形而上学的,是地上一些不太具有生存活力的人所捏造出来的虚伪。于是,历史上的虚无主义才会变成现代最大的问题。而为了克服生存的颓废,又提出所谓“权力”的概念。这是把狄俄尼索斯式的创造性当做自己所有而生存的一种意志,是为了实现真正丰沛的生活,而将自我价值“创造出来的一股力量”。新的价值,并不是由基督教的上帝般,彼岸的、超然的存在所赐与。因为“上帝已死”。所谓的权力意志,就是要把这种丧失价值的虚无主义,主动地接收下来,同时以实现生命根源的自我为目标,在自我的形成中生存。尼采把这种生存态度称为能动的虚无主义,这点可见于中所谈述的永劫回归思想及超人思想。如上所述,尼采的思想不仅代表十九世纪后半叶的“生存哲学”,更对雅斯培(Karl Jaspers,一八八三年~一九六九年)、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一八八九年~一九七六年)等人造成影响,而与齐克果(Soren A. Kierke-gaard,一八一三年~一八五五年)并列存在主义的源流。其后亦继续对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一九○三年~一九六九年)、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一八九五年~一九七三年)等的法兰克福学派,以及福柯(Michel Foucault,一九二六年~一九八四年)、德勒兹(Gilles Deleuze,一九二五年~一九九五年)、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一九三○年~)等的后结构主义思想家产生重大影响。又在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e,一八七五年~一九二六年)、托马斯曼(Thomas Mann,一八七五年~一九五五年)、纪德(Andre Gide,一八六九年~一九五一年)、马尔罗(Andre
Malraux,一九○一年~一九七六年)等二十世纪的文学家看来,尼采更是无止境的思索泉源。
查看: 781|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开放分类:
尼采(原名: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日 --- 日),德国哲学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 - 生平
早年生活 Friedrich Nietzsche& 尼采 日,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出生于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尼采的生日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尼采的父亲是威廉四世的宫廷教师,他曾执教过四位公主,深得国王的信任,于是他获得恩准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后来,国王指派尼采的父亲到勒肯镇担任牧师,尼也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尼采的祖父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写过神学著作,他的外祖父是一名牧师。幼儿时期的尼采是个沉默的孩子,两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
1849年7月,尼采的父亲死于脑软化症。数月后,年仅2岁的弟弟又夭折。当时尼采才5岁,亲人接连的死亡,使这个天性敏感的孩子过早地领略了人生的阴暗面,铸成了他忧郁内倾的性格。父亲死后第二年,尼采随同母亲和妹妹迁居瑙姆堡,从此便生长在一个完全女性的家庭里。祖母关于其波兰贵族家族史的灌输对尼采贵族情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岁时尼采就读于瑙姆堡文科中学,对文学与音乐极感兴趣。14岁时,进入普夫达中学,这个学校课程都是古典的,训练很严格,出了很多伟人,如诗人和剧作家,语言学家和研究的学者Schlegel,以及康德的继承者、伟大的先验主义和道德哲学的代表。可是尼采却难以接受这种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愿意接近陌生人。这时的他除了理智的发展并有着惊人的进步外,音乐和诗歌已经成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尼采幼年曾受教于普鲁士当时最好的女钢琴家,当他的母亲为他聘请这位老师时,尼采就深感日后的生活离不开这样的精神支持了。
Friedrich Nietzsche, 1861 1861年17岁尼采患严重疾病首次出现健康恶化的征兆,被送回家休养。3月接受基督教的按礼。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但第一学期结束,便不再学习神学了。他常听同学们交谈,有些人毫无信念和激情地重复、费希特、谢林的各种公式,那些伟大的体系已经丧失了激发人的力量;还有一批人喜欢实证科学,阅读福格特和比希纳的唯物主义论文。这些都没能吸引尼采,他是一名诗人,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秘性的东西,他不再满足于科学世界的清晰与冷静。 尼采在修养和气质上更是一名贵族,所以他对平民政治不感兴趣,而且他从没想过要过一种安宁舒适的生活,所以他不会对有节制的欢乐和痛苦这样一种可怜的生活理想感兴趣。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热爱希腊诗人,崇尚希腊神话中各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并把他们巧妙地同德意志的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尼采还在校学习时就深深体会到精通和弘扬本国、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这充分地体现在他对古文字、文学,古典主义艺术的热爱。他热爱、,以及后来尼采在中热情褒扬的那位歌剧巨人----。
1865年,他敬爱的古典语言学老师李谢尔思(F. W. Ritschls)到莱比锡大学任教,尼采也随之到了那里。当时的尼采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开始哲学沉思了。在期间,他偶然地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欣喜若狂,每日凌晨2点上床,6时起床,沉浸在这本书中,心中充满神经质的激动。1867年秋,尼采在瑙姆堡服为期一年的兵役,这次服役因他骑马负伤而提前结束。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瓦格纳姐姐的家里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两人久久地谈论他们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随后的几年中瓦格纳和妻子成为尼采在艺术和理智方面的良师益友,一个家的代用品。
教授时期 1869年2月,年仅25岁的尼采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此后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对愉快的时期。在巴塞尔,他结识了许多年长和年轻的朋友,例如瑞士著名文化艺术史学家雅可布?波克哈特(Jakob Burckharat)。1869年4月,尼采获得了瑞士国籍,从此成为瑞士人。日,尼采初次到瑞士卢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访了瓦格纳。同月28日,他在发表就职演说,题为《荷马和古典语言学》。当时,巴塞尔城里所有贵族家的大门都对他敞开,他成为巴塞尔学术界的精英和当地上流社会的新宠。
1870年,尼采被聘为正教授。不久传来了德法开战的消息,尼采主动要求上前线。在途经法兰克福时,他看到一队军容整齐的骑兵雄赳赳气昂昂地穿城而过。1872年,他发表了第一部专著《悲剧的诞生》(Die Geburt der Tragodie)。这是一部杰出的艺术著作,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象力;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学作品,充满了反潮流的气息。但是在这部哲学著作中已经形成他一生的主要哲学思想。尼采哲学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问题,而他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便是:靠艺术来拯救人生,赋予生命以一种审美的意义。尼采并不就此止步,他毅然攻击最受尊敬的典范--大卫?斯特劳斯,以此抨击德国人的粗俗的傲慢和愚笨的自得:“司汤达曾发出忠告:我一来到世上,就是战斗。” 《悲剧的诞生》和《不合时宜的思考》(Unzeitgemabe Betrachtungen)的第一部发表之后,引来了一片狂热的喝彩声,同时也遭到了维拉莫维茨领导的语言学家圈子的排斥。教授的名声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损伤。
年,尼采先后发表四篇长文,结集为《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书的主题仍是文化批评。第一篇《告白者和作家大卫.施特劳斯》,以施特劳斯为例,批判了庸人型的学者。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第一次公开抨击了普鲁士的霸权主义,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此后尼采一贯立足于文化的利益而批判强权政治,并且在德国陷入民族主义的政治狂热之时自称是“最后一个反政治的德国人”。 第二篇《论历史对于生命的利弊》,指出生命因历史的重负而患病了,呼吁解放生命,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第三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抨击哲学脱离人生,要求以叔本华为榜样,真诚地探索人生问题。第四篇《瓦格纳在拜洛伊特》,重点批判现代艺术。这篇文章名义上是替瓦格纳音乐辩护,视为现代艺术的对立面,其实明扬暗抑,已经包含对瓦格纳的批评。文章写于年间。在此之前,尼采内心对瓦格纳已经产生了隔阂。
创作时期 Friedrich Nietzsche 1878年1月,瓦格纳给尼采寄去了一份变现基督教主题的《帕西法尔》的剧本,尼采没有一字回音。5月尼采把《人性的,太人性的》(该书包含有明显批判瓦格纳的内容)一书寄给瓦格纳夫妇。从此,互相不再有任何往来。
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同时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后一部分。尼采在这部著作中阐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恒轮回”的思想。这是他的两个主要思想体系中的一个。而另一个“趋向权力的意志”的构思,由于他的身心崩溃而半途夭折。著名的“超人”理想和“末人”形象就是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年,尼采把他浪迹天涯时写下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1886年)和《道德的系谱》(1887年)。在这两个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毁陈旧的道德,为超人铺平道路,但是他陈述的一些理由却难以成立。此外,这两个集子中所阐述的伦理学的体系还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充满刺激性的夸张。在尼采发疯的前夜《瓦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看那这人》、《尼采反驳华格纳》一气呵成。它们写得标新立异,很有深度。但同时这些书也具有闻所未闻的攻击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嘘。
晚年 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数日后,他的朋友奥维贝克赶来,把他带回柏林。尼采进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1897年4月,因母亲去世,尼采迁居到位于魏玛的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终是他的温暖的避风港,作为这个家庭中惟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员始终围着他转,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精心呵护他,尽量满足他的一切愿望。但尼采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弃了这一切,像个苦行僧一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飘泊游荡,忍饥挨饿,沉思冥想。
去世 日,尼采死于,妹妹伊丽莎白将他与父亲的坟墓并列安葬。他的朋友加斯特在葬礼上致哀悼词道:“愿你神圣之名受所有后代彰显。” 在尼采死后不久,妹妹伊丽莎白将他留下的一些笔记整理为一书出版。由于这本书是由他妹妹边汇的,学者一般认为这本书并没有反应出尼采的真正思想。研究尼采的学者Mazzino Montinari便说《权力意志》一书“根本是假的”。伊丽莎白窜改和删除了许多尼采原稿的段落,例如在《反基督》一书的第35节中,伊丽莎白便删去了尼采为了讽刺圣经而写下的一个段落。
尼采 - 感情经历
1882年4月,在梅森葆夫人和另一位朋友雷埃邀请下,尼采到罗马旅行。在那里,两位朋友把一个富有魅力、及其聪慧的俄国少女莎乐美介绍给他,做他的学生。尼采深深坠入情网,莎乐美也被尼采的独特个性所吸引。两人结伴到卢塞恩旅行,沿途,尼采向莎乐美娓娓叙述往事,回忆,讲授哲学。 但是,羞怯的性格使尼采不敢向莎乐美吐露衷曲,于是他恳请雷埃替他求婚,殊不知雷埃自己也爱上了莎乐美。莎乐美对这两位追求者的求爱都没有允诺。最后,两人只能保持着友好的接触。然而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却对他们的友谊满怀妒恨,恶意散布流言飞语,挑拨离间,使他们终于反目。仅仅5个月,尼采生涯中的这段幸福小插曲就终结了。
尼采 - 哲学思想
Hans Olde所拍摄的一系列名为“生病的尼采”的照片之一 身为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对尼采思想的研究却可能是在当代哲学界最缺乏一定共识的领域了。人们可以容易的看出尼采提出的主要概念,但这些概念背后的真正涵义、以及这些概念的重要性先后都是相当具有争议的。尼采曾知名的提出“上帝已死”的主张,而这种上帝之死不是为了形塑成激进的观点主义,便是迫使读者接受“真相”永远是具有既定观点的主张。尼采也区分了主人奴隶道德说,主人的道德是来自于对生命的颂扬,而奴隶的道德却是来自于对前者的愤恨。这种区分方式直接指出了“好与坏”与“善与恶”两种道德标准的冲突,更重要的是,在主人道德中的“好”却在奴隶道德中被视为是“恶”。
从与引发的各种争议也因此可以被归属为的领域,尼采提出的观点主义可能减少了知识论在心理学界的重要性。尼采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概念之一便是“权力意志”,在最基本上,尼采曾主张意志的力量在解释人类行为上要比学派的概念、的“生存的意志”、或是功利主义的道德主张都要来的清楚有力多了,但若从这个概念进一步延伸,尼采的涵义究竟为何则仍然有所争议。 许多尼采的哲学思想都带有批判性的风格,尼采最常受到的批评之一便是他“缺乏一套建设性的体系”。然而,尼采自己曾表示他不认为哲学本身可以建构一套思想体系,在《善恶的彼岸》的序言中他指出许多以教条原则建构哲学体系的思想家带有的往往只是普遍的偏见罢了(例如灵魂的概念)。不过尼采也有一些带有建设性色彩的概念例如超人说以及永恒轮回,尼采认为超人是一个人类以及个人们可以靠著自己力量达成的目标。
尼采 - 主要著作
Die Geburt der Trag?die (1872年,The Birth of Tragedy)通译《悲剧的诞生》
Philosophy in the Tragic Age&& 通译《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Unzeitgem?sse Betrachtungen, (年Thought out of Season) 通译《不合时宜的考察》
《自白者和作家大卫?斯特劳斯》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二部: 《历史之用途与滥用》淦克超译,台北水牛出版社1969年版。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三部:《教育家的叔本华》杨白萍译,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尼采论叔本华》,蔡英文译,台北龙天出版社1979年版。
《古修辞学描述》, 屠友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日版。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四部:《瓦格纳在拜洛伊特》
Menschliches, All zu Menschliches (1878年,Human ALL-to-Human)《人性,太人性的》第一卷《启示艺术家和文学家之灵魂》,胡宏述译,台北正中书局1966年版。
Morgenr?te (1881年,The Deun of Day)通译《朝霞》
Die fr?hliche Wissenschaft (1882年,The Joyful Wisdom)其中第五部分于1886年年续写
通译《快乐的知识》徐梵澄译,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再版
《乐观的智慧》,余鸿荣译,台北志文出版社1982年版。
《敌基督者》 Antichrist 大陆未有中文译版
通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Jenseits Von Gut und B?se (1886年,Bevond Good and Evil)《善与恶的超越》一译 《善恶的彼岸》
Zur Genealogie der Moral(1887年,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道德的谱系》,陈芳郁译,台北水牛出版社1975年版
Der Fall Wagner (1888年,The Case of Wagner)通译《瓦格纳事件》
G?tzen-Dammerung (1889年,Twilight of the Idols)通译《偶像的黄昏》
Der Antichrist (1895年 The Antichrist)通译《上帝之死》
Ecco Homo (1908年)通译《上帝死了》
《尼采自传》,徐梵澄译,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
《看哪!这人》,高寒1933年译,贵阳交通书局1947年版。&& 位于德国魏玛的尼采档案库,收藏了大量尼采的著作和手稿 《瞧这个人》刘崎译,台北志文出版社1969年版。
《尼采自传》,王琬芬译,台北正文书局1971年版。
《尼采的人生》,郑捷生译,台北世界文物供应社1972年版。
《看那个人!》张念生,凌素心译,收入《权力意志》一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Der Wiue Zur Macht (1901. The Will to Power)通译《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尼采诗抄》,冯玉译,载《文学》8卷,上海生活书局
《尼采诗选》,钱春绮译,广西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 《快乐的智慧》,王雨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我妹妹与我》,陈苍多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尼采 - 影响
尼采对20世纪的留下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欧陆哲学,虽然以分析哲学为主的英美国家要到20世纪后半期才开始注重他的作品。尼采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他企图揭发社会的既有价值观的本质,尼采指出人的动物本性和欲望在形塑人类行为上扮演的角色这一点,也大为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家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学说中重视心理力量的部份也是受到尼采权力意志说的影响。
尼采不仅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存在主义,他的影响所及还到、、等,尼采所提出的“上帝已死”成了存在主义的中心论点:若没有上帝,那么就没有必然的价值或道德律。以及若没有没有必然的价值或道德律,那人类应该如何自处的问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尼采的思想开始被人与纳粹主义与反犹太主义相连结,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妹妹伊丽莎白对于他作品的窜改所造成的,伊丽莎白甚至主动与纳粹人士合作,选择性地解释尼采的理论以正当化对其他人种及国家的战争和侵略,尽管尼采本人曾明确反对反犹太主义。
尼采 - 名言语录
路?莎乐美、保罗?瑞与尼采 1)自从厌倦于追寻,我已学会一觅即中;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已能抗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
2)许多东西被我抛却,故而被诸君视为傲慢;若从外溢的酒杯里豪饮,难免洒落许多佳酿,故不要怀疑酒的质量。& 3)&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群众;哪里有群众,哪里就需要奴性;哪里有奴性,哪里就少有独立的个人;而且,这少有的个人还具备那反对个体的群体直觉和良知呢。
4)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人也必须学会清醒: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
5)鄙薄自己的人,却因此而作为鄙薄者,尊重自己。
6)较为相同,较为普遍的人,一向总是占有优势,较为杰出的,较为高雅的较为独特的和难于理解的人,则往往孑然独立;他们常常在孤独中死于偶然事件,很少能繁衍下去。
7)我们越是接近事物的起源,事物对于我们就越是变得兴味索然。
8)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9)致孤独者。----如果我们在我们一个人独处时不能像我们在大庭广众之下时那样尊重别人的荣誉,那我们就算不上正人君子。
10)生活是一面镜子,我们梦寐以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中辨认出自己。
尼采 - 评价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尼采的评价
尼采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他谴责自由资产阶级,称他们为因循守旧、苟且偷生的庸人,认为必须否定受理性主义、以及的影响而日趋没落的西方文明,提倡主观战斗精神和对生活的肯定态度,强调进化即是权力意志实现其自身的过程,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发挥权力,扩张自我。 鼓吹超人哲学,认为“超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有权奴役群众,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实现自己权力意志的工具。他反对民主、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甚至谴责医生拯救病人是一种犯罪。主张艺术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艺术家就是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的人。
注释与参考: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周国平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第一版
紫金网:尼采生平与名言,日
为您提供感兴趣的词条
尼奥?劳赫(Neo Rauch)于1960年出生于德国莱比锡,他无疑是20世纪最优秀,最受关注的德国艺术家。
尼奥?劳赫(Neo Rauch)于1960年在莱比锡出生;在莱比锡版画及书籍装帧艺术大学读书期间,师从林克和赫尔斯希两位教授;毕业后成为莱比锡版画及书籍装帧艺...
尼科?罗斯伯格(德语:Nico Rosberg),与日出生于德国威斯巴登, 德国一级方程式赛车运动员,目前效力于梅塞德斯车队。罗斯伯格在进入F1之前曾...
欧根?达尔伯特,达尔伯特出生在格拉斯哥,后来到伦敦学习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代表作有歌剧《低地》,两部钢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钢琴奏鸣...
乔治?冯?屈希勒尔(Georg von Küchler)(),德国陆军元帅(),军事家。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哲学家,通常被视为悲观主义者。他以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而闻名。叔本华明确地阐述了一种双面理论...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尼采说的「深渊」是什么意思?
以上问题,@虞翔 的回答原话出自尼采《偶像的黄昏》: Was mich nicht umbringt, macht mich st?rker. (That which doesn'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尼采另说过:人是深渊之上连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索,只是过程,而非目的。所有的磨难,如果没有把人推下深渊,那么就将人往超人的方向推了一把,大概就这意思吧。对了,还有一句话,“当你在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
诠释及可诠释性的问题本来就复杂,更何况对象是那个尼采!与
同学不同,我反倒认为询问「深渊」这个意象的蕴意是极有眼光的。 你要说尼采为什么叫尼采啊,这个名字为什么这么像某部手机啊,这倒是装逼之言,但如果把这个泛化到深渊这一概念上,我觉得并不尽然。更遑论深渊这一概念在哲学史上频频出现。不论那所谓「向着深渊的一跃」,单看海德格尔,对深渊这一概念的讨论就多了去了。尼采在『道德的谱系』的前言里就提过,阅读他的著作要有一种精细工作的精神(颇有点施派「微言大义」的意思)。在这一点上,我无法同意 同学的观点。更遑论他的观点其实颇有矛盾之处:尼采只是因为某种任意地「喜欢」就运用「深渊」这个形象,仿佛这种「喜欢」不是由某种深层理由奠基似的。『善恶彼岸』里「星」这个意象也就出现过8、9次,数量并不多,但显然这个概念很重要,尼采用星辰比喻超人,超人与超人之间的关系类似星的引力与斥力,这是很重要的。『狄奥尼索斯颂歌』里『荒漠之女儿』一诗里,「道德的吼猴」这个喜感的意象也就出现过一次----我估计在尼采的所有著作里也就出现过这一次。吼猴固然不重要,但这不妨碍我们在联系全诗的情况下给出一个诠释:试图将欧洲道德引入非洲的、叫得响的道学家。深渊的德语是der Abgrund,可拆为Ab-grund:前缀Ab是「离开……/去除……」的意思,grund则是基底、根基的意思。深渊在字面上可理解为「离基者」。der Abgrund在德语里还有道德堕落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我愿意提出两点猜想:1.此与彼之间不是连续的,此不能以光滑----或者说量变----的方式过渡到彼,而二者间的隔阂,称之为深渊。2.离基者与有所奠基者的对立,让我们想起西方哲学的柏拉图主义-神学-逻辑学传统。而无根基者似乎隐喻虚无主义。3.尼采当然反对固化的道德,所以道德失足一说应不成立。但联系「打怪时不要变成怪物」一句,应是警示走上超人之路者不要偏离于强力意志。欢迎讨论。
一、“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来自《善恶的彼岸》,前面还有一句,“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尼采喜欢用格言警句写书,认为这是“永恒”的形式,他说自己的虚荣心是用十句话说出别人用一本书说出的东西,----说出别人用一本书没有说出的东西……(来自《偶像的黄昏》)格言的不朽,就在于富于理趣,可以无限阐释、解读,那么这一句的“深渊“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象征含义。比如,当你强烈仇恨、鄙视身边的丑陋恶俗之物,这些事物也就占据了你的心,同时让你也受到污染,变得丑陋,同时,负面的情绪会让你身心生出疾病。当你与某种”痛苦之源“交战时,你凝视着”痛苦“,痛苦就像一个深渊一样凝视你,它会在你身上继续产生影响,让你无法逃脱。尼采提醒人们,凝视深渊有危险的后果,要警惕。如果正面地讲述这个道理,可以引用尼采的一首诗,《星的道德》注定走向星的轨道上面,星啊,黑暗跟你有什么相干?快乐地穿过这个时代行驶!愿它的悲惨跟你无关而远离!你的光辉属于极远的世界,对于你,同情也该算是犯罪!你只遵守一诫:保持纯洁!二、前面的问题,那些话尼采都说过,但不是连在一起说的,所以不一定是尼采原意。”人类是一根系在兽与超人间的软索----一根悬在深谷上的软索“这句话似乎没有和“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联系在一起,也没有直接说不落下深渊就更接近超人。我的理解是,重点在前半句,尼采希望人们走向超人,不要停留在动物野兽。后边的一大段话,都在表达这种倾向----尼采说他爱这样的人:为了大地能产生超人而自我牺牲,可以为着他的道德或生或死,嘉言先于行为、实践多于允诺,见骰子有利于他而怀惭,浪费灵魂的、不受谢也不致谢的人,毫不迟疑过桥的,那使未来的人生活有意义,愿意为现在的人死灭,追求没落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更纯粹,把自己视为过程,不计代价地、地选择纯净强大的精神性,为成为超人或超人的产生而牺牲自己。那么深渊(或“深谷”)是什么含义呢,是说人仅仅是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索,人生的意义、价值仅在于此,别无它途,如同绳索是悬空的,下面只有深渊,没有任何意义。原话的后边紧随着这样一段文字,“往彼端去是危险的,停在半途是危险的,向后瞧望也是危险的,战栗或不前进,都是危险的”,这就是在说深渊,深渊是什么呢?它不仅代表了虚无,还形象地描述了这条绳索的险恶背景,绳索横在半空,走向强者的每一步都有风险,停在半途只会损失时间、消耗精力、消磨意志,任机会流失,向后望更难前进。
这条警句出自「超善恶」第146条:"当你打怪时小心你自己变成怪兽,当你长久注视深渊时它也在凝视你。"非常酷的台词难道不是吗?我不想把这句子解释为尼采又在诋毁女人,虽然第145和147前后二条警句都是说女人(的坏话)。。。但不把这怪兽是谁找出来又好像没有答完的样子。。。好吧,这个怪兽可以是仇恨。尼采这本书说的就是"超善恶",而"善恶"这个概念的起源就是奴隶对主人的仇恨(详见「道德的谱系」)。当强力意志与因仇恨而被奴隶创造出的善恶道德作战时,尼采警告道:甭学他们的坏样儿,击溃这奴隶道德的幻觉,但不要恨它_____只需肯定你是美而有力的就够了。对于题主提到的另一句即"没能杀死我的东西使我更强大",稍稍提醒一下:此句话前面还有几个字____"来自生活的军校"。。。不断章摘句地读尼采/真的会死吗?或不断章摘句地读/尼采真的会死吗?<这不是骂人/是我写的警句>
这个问题装逼水平有点低。。。这个问题并不能招来优秀的***,因为这是个糟糕的问题。尼采在《善恶的彼岸》里只用过四次“深渊”,而且用处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最有可能的是,尼采特别喜欢“深渊”这个形象(imagery),所以在可以用的地方都随手用上。他并没有花笔墨探讨这个词。假如问者问“尼采的'自我'(ego)是什么意思?”,我就会觉得这是好问题,因为这个词出现了几十次,而且尼采在第一章就费了笔墨解释它。假如问者问“尼采的'锤子'(hammer)是什么意思?”,我也会觉得这是好问题。这个词虽然在《善恶的彼岸》里只出现了四次,但每次出现都和“造物主”有关。我们可以通过使用“锤子”这个词来探讨尼采对上帝和力量的看法。“如何评价某某哲学家的某某词?” 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模板,因为写***的人可以浅入深出地用一个词串联一本书的思想。哲学论文一般就是这么起头的。(我也曾经问过类似的问题)但是,对哲学家了解只限于名人名言的人有种冲动,想照葫芦画瓢问一句名人名言的意思。这样很难得到有用的***,还不如直接读维基百科。
猜测一下。深渊是什么样子的,漆黑深不可测的,或许是一个危险的存在(楼上的同学已经表达了),那么可能象征着什么,乃是对一些没有原因的问题的追问,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与朝霞中提到过,有些问题毫无意义,遮盖了人的权力意志,并且对一些问题的过度追问发现得到了自己不想得到的东西。当然了尼采这是基于权利意志所谈及的。
当你望向深渊的时候,深渊同样也会望向你。正如吸引力法则,同类相吸,同频共振,我们的思想,情感,语言,行为结合在一起的能量形式将会吸引与其本质相同的人和事物,也就是消极能量吸引消极能量,积极能量吸引积极能量
深渊既存在于动物与超人之间,我理解它为一种磨练。尼采在《快乐的知识》里也写道:“何为恶?侮辱他人便是恶。 何为人性?不让任何人蒙羞便是人性。 何为人所能得到的自由?那便是无论采取何种行为,都不会令自己蒙羞。”恶可指为外界因素,也可为本我的恶(人性的劣根)。对于前者,正所谓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关于后者,若我们习惯站在恶的高度对待恶,我们将丧失人性,更不得以成为超人。 这也是人与动物的差别。虽然尼采是极度反宗教的,为什么这里解释的动物深渊与超人和宗教教条有微妙的相似之处?之前看到这句话我想到社会学中Cooley的镜中我理论。又想到了我们俗话说的“人被狗咬了还要反咬一口” ,哈哈!
做一件事,如同深渊中骑朽木,你想着失败,失败也想着你
与善行对应的意象 如屠杀 惊天欺诈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