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蓍草占卜法和艾

蓍草神话传说的生态解构(作者:蔡大成)
本文转自中国民俗网
[摘要]论文对中国古代蓍草神话传说的片段性记载做出整理和分析。古人相信蓍草是草本植物中寿命最长者,不死而神,故而能数往知来。蓍草的预测神性应来自其宿根每年得天气之先,在固定地点萌发新茎,拥有物候学意义上的信用。论文认为古代10以内的数字符号由草棍组合,推测原始八卦来自抛掷12支蓍草梗落地后的累积图像。蓍草不但是计算历法的算筹,还是夜间记时的工具,其燃烧时的火光、香气和烟雾又成为巫师祭祀通神的中介工具。论文提示蓍草与伏羲存在着语义学和故事结构上的多重关系。论文指出,蓍草是人神交易过程中的货币:先民通过巫师用蓍草与神?交换数字形态的未来信息,这便是“易”和蓍草神话传说生态解构的本原。
[关键词] 蓍草;伏羲;周易;神话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9-08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蓍(shī)草的神话传说是与占卜联系在一起的,弄清蓍草神话传说的本原,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了解古代生态世界观,找到解开《易经》之谜的途径。
一、古代文献中的蓍草神话传说
《尚书?大禹谟》:“鬼神其依,龟筮协从。”《诗经?卫风?氓》:“尔卜尔筮。”《毛传》说:“龟曰卜,蓍曰筮。”《说文》解释说:“筮,易卦用蓍也。”《易传?系辞》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者,莫大乎蓍龟。”《史记?龟策列传》(公元前1世纪褚少孙辑)也记载:“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蓍,断以蓍龟。”又说:“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传曰:下有伏灵,上有兔丝;上有蓍,下有神龟……闻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传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茎长丈,其丛生满百茎。”汉代应劭《风俗通义?怪神》引传曰:“物之所聚斯有神。”蓍草多年生的宿根分蘖繁殖力很强,在一定范围内很容易形成单一植物的生态聚落优势;稠密的蓍丛下潜伏着神龟,说明先民观察到在占卜用的蓍草和乌龟之间有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乌龟是杂食性变温动物,以昆虫、鱼虾、螺蚌、植物茎叶、杂草种子等为食,并选择土质疏松的草丛挖坑产卵,盛夏也会躲进草丛阴凉;水温降到10℃以下时,即静卧水底淤泥或有覆盖物的松土中冬眠,与蓍草生长的“冬眠期”大致相同。
为什么上古时代占卜工具必须要用蓍草和乌龟?据《论衡?卜筮篇》记载:“子路问孔子曰:猪肩羊膊,可以得兆;萑苇藁?,可以得数,何必以蓍龟?孔子曰:不然,盖取其名也。夫蓍之为言耆(sh&,q&)也,龟之为言旧也,明狐疑之事,常问耆旧也。”意思是说,因为蓍草和乌龟都很长寿,能够预见未来,和向老人请教解答一样。古代筮、蓍、耆字音相同。“耆”指六十岁的老人。《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梁启超先生曾指上古巫史多由耆老担任。老人阅历丰富,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数往知来,以见知隐,具有预测能力,是古代社会的知识权威。《慎子?威德》云:“故蓍龟,所以立公识也。” 
无草不死,传说蓍草是草类植物中寿命最长者。《说文》:“蓍,蒿属。从草,耆声。生千岁三百茎。”《论衡?状留篇》:“蓍生七十岁生一茎,七百岁生十茎。神灵之物也,故生迟留,历岁长久,故能明审。”《艺文类聚》卷八十二引《洪范?五行》曰:“蓍之言为耆也,百年一本生百茎。此草木之寿,亦知吉凶者,圣人以问鬼神。”《白虎通义》:“龟千岁而灵,蓍百年而神,以其长久,故能辨吉凶。”《易纬?干凿度》引古《经》:“蓍生地,于殷凋殒一千岁。一百岁方生四十九茎,足承天地数,五百岁形渐干实,七百岁无枝叶也,九百岁色紫如铁色,一千岁上有紫气,下有灵龙神龟伏于下。”《埤雅》:“蓍,草之多寿者,故字从耆。”《博物志》:“蓍千岁而三百茎,其本以老,故知吉凶。”董仲舒《春秋繁露?奉本》:“其犹蓍百茎而共一本,龟千岁而人宝,是以三代传决疑焉。”《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食气者指龟,不食者即蓍草。
传说蓍草可以先知先觉,体现未来的征兆;草茎越多越长(高)越灵验,成为神草。《礼记?中庸》曰:“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仪礼?特牲馈食礼》:“筮人取筮于西塾。”注:“筮,问也,取其所用问神明者谓蓍也。”《史记?龟策列传》云:“能得百茎蓍,并得其下龟以卜者,百言百当,足以决吉凶。”《艺文类聚》卷八十二引《逸礼》曰:“蓍千岁三百茎者,先知也。”《论衡?实知篇》云:“若蓍龟之知吉凶,蓍草称神,龟称灵矣。”唐代贾公彦《仪礼注疏》:“郭璞云:上有荫丛蓍,下有千龄龟。凡虫之智,莫善于龟;凡草之灵,莫善于蓍。蓍、龟自有灵也。”《本草纲目》说:“龟以春夏出蛰脱甲,秋冬藏穴导引,故灵而多寿,能通任脉。”蓍草每年秋枯春生,源于其根不死,割枯茎而后萌生新茎,象征生命轮回,与龟一样都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被追求多寿的先民奉为洞察未来的神灵宝物。《神农本草经》记载:“蓍实,味苦,平。主益气,充肌肤,明目、聪慧、先知。久服,不饥、不老、轻身。生山谷。”人吃了蓍草的籽实也能够变得聪慧、先知和长寿。
二、蓍草与占卜的关联
最早,蓍草只是一种计算的工具。《仪礼?士冠礼》:“筮人执策。”《韩非子?饰邪》也有“凿龟数?”和“龟策鬼神,不足举胜”的说法。《战国策?秦策》:“襄主错龟,数策占兆。”高诱注:“策,蓍也。”策还是量词,单指一枝蓍草。策也称筹、?(su&n)。《老子》“善数者不用筹策”,《史记?袁盎传》“使人问筹策”,以筹策并称。《仪礼?乡射礼》“箭筹八十”,注:“筹,?也”,是筹也称做?。《说文》段注云:“筹犹策,策犹?……故曰?、曰筹、曰策,一也。”在我国古代,筹、策、?,都是经常使用的计数工具。故《汉书?五行志》云:“筹所以记数。”《说文》:“?,长六寸,所以计历数者。”段玉裁注云:“?为算之器,算为?之用。”《论衡?感虚篇》:“夫以?撞钟,以?击鼓,不能鸣者,所用撞击之者小也。”其实鼓不能鸣,是因为蓍?太轻(《论衡?变动篇》亦有“蒿不能鸣钟”之说)。
《左传?僖公十五年》韩简云:“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推测先民占卜存在一个早期用骨卜看兆纹(象),后来“物质极大丰富”(滋),出现用草棍计算(数)的演化过程。《史记?龟策列传》曰:“夫?策定数,灼龟观兆,变化无穷。”《汉书?律历志》:“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说文》:“数?而知祸福也。”大家都承认《周易》是一种用数字算卦的占卜方式,当然要晚于非数字式的占卜方式。但在商代甲骨文的卜辞中,已经出现数字卦形式。《史记?龟策列传》:“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说明夏商周三代龟卜和蓍占两种占卜方法同时并存。这使我们设想,数字卦和图象卦也许并不冲突,数字卦是由图象卦蜕变而来的。
唐兰先生曾说:“八卦的一画(指八卦阳爻)和一字的一画,很难区别;八卦的起源是用?筹来布成爻,古文‘?’字也就像两手布爻的形状。”并说,“巫字本也是算筹交加的形状。”这一论点不无道理。中国古代甲骨文表达一至十数字的字形来源于算筹(蓍草)的摆放形式。
其中数字五至九,被不少学者认为是假借字,如■是午,■是入,用上图中7对应的图是切,■是分,■是肘。其实,甲骨文的“&”即表示“五”,也表示二物(两支蓍草梗)相交叉。“∧”是两支蓍草棍相触,“十”是两支蓍草棍正向相互垂直交叉,“八”是两支蓍草梗互不相干,但彼此之间形成一定角度。“九”则是由三支蓍草梗叠加和连接而成。可以说,除去三、四、九,其他6个数字均可用一或两枝蓍草梗的排列来表达。张政?先生曾对32个商周时期的数字卦计168个数字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一至八8个数字中,一出现36次,五11次,六64次,七33次,八24次,而二、三、四均是0次。数字卦中没有三、四、九不是偶然的。
“爻”(y&o)是《周易》中组成卦的符号。“--”为阳爻,“--”为阴爻。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两卦(六爻)相重则得六十四卦。《说文》:“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古文中还有“爻分”(交错分开)、“爻错”(交叉错杂)之词,均有交叉之义。“&”(五)有天地感应和人神沟通和交易的含义。《说文》:“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即此。
《说文》:“?(y&),芟(shān)草也。”“?”又作“刈”。本义是割草或收割谷类植物,引申为“治理”。我们注意到,易和?不但发音相同,而且有字义相通的证据。《礼记?檀弓上》曰:“易墓,非古也。”疏:“易谓芟治草木,不使荒秽。”《说文》:“芟,刈草也。”“芟”是指交叉挥动镰刀割草。“易”就是“?”,引申为交叉、交割乃至交换之义。我们把“易”解释为最初是一种割取蓍草的技巧、方法,并不为过。
《韩诗外传》讲述了一则孔子故事:“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孔子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向者刈蓍薪,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盖不忘故也。”这个故事表明,普通的蓍草可被老百姓随意割来做薪柴和发簪,在民间的应用并没有多少神圣性。
“揲(sh&,di&)蓍”,一般解释为是古人将49枝蓍草梗分为两份再四枝一组的数,查验剩余蓍草数目的占卜方法。《易传?系辞》:“揲之以四,以象四时。”但“揲”也有积累和叠落之义,这是因为其字形结构中的“世”字在甲骨文中本义为植物的叶子,从而有“生长”和“层代”的含义。位置越高的枝叶,越是后生。《逸周书?本典》:“帝乡在地,曰本,本生万物,曰世。”联系到蓍百年一本生百茎的传说,“揲”作为蓍草占卜程序中的专有名词,很有血统纯正(只有长在古帝王活动圣地的蓍草才灵验)和代际传承的意味。
《易传?系辞》所描述的揲蓍法,是西汉中期记述下来的,不一定就是商周时期的易筮成卦法。根据考古材料和古文字的考据结果,我们大胆假设,原始八卦来自抛掷12枝蓍草梗落地后的累积图像。先民划地为方框(也许是九宫图形,即《易传?系辞》所谓“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从框外向框内随意抛掷质量很轻的蓍草,一次一枝,以每掷二枝为一爻,查看其随机叠压的图象:“&”是两枝蓍草棍相互交叉叠压,记数为五;“∧”是两枝蓍草梗相触,不排除T(入)形,记数为六;“十”是两枝蓍草梗相互交叉且垂直,记数为七;“八”是两枝蓍草梗互不相接,但彼此之间形成一定角度,记数为八;两枝平行,记数为二;如其中一枝被掷于框外,另一枝留在框内,记数为一(其与他爻的两枝蓍草梗接触,或变为九?);如两枝蓍草梗全被掷于框外,则不成爻。在占卜图形的数字中,五和七为两枝蓍草梗充分交叉,而一又单独成爻,所以将数字一、五、七归并为阳爻“一”,体现出上下联通性,统称做“九”;而以上下互不接触的二、六、八归并为阴爻“--”,统称做“六”(可能因二和八的图形不易区别,后来将二并入八;秦简《归藏》直接以∧表示阴爻;古坤字为“巛”形,像三个阴爻排列的坤卦)。由于在整个占卜过程中框内蓍草不动,则因抛掷顺序,初爻必然在下,上爻排在最后。六十四易卦所反映出的其实是六爻立体交叉、层积叠压的卦象。
《艺文类聚》卷二引《六韬》曰:“文王(当作武王)问散宜生,卜伐殷,吉乎,曰:不吉,钻龟,龟不兆,数蓍,蓍不交而如折。”是说掷出的蓍草在不同爻之间都互不交接,好像生命力夭折了一样。《路史?后纪》:“武王伐商,枚占,耆老曰:不吉。”枚占是指分三次抛掷两块竹板视其向背以定吉凶,民间演变为掷?(即掷杯茭,《风俗通义?祀典》:“茭者,交易,阴阳代兴也。”茭与易同,茭亦为蒿)。如《左传?哀公十七年》载:“王与叶公枚卜子良以为令尹。”《汉书?艺文志》记孔子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楚俗:“秋分,掷教(?)于社神,以占来岁丰俭,或折竹以卜。”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曾记述,苗民用竹板一副或三副抛地,看其头尾阴阳朝向方位,占卜吉凶。《说文》:“枚,?也。”枚和草茎类同。“若为占卜故,二者皆可抛”。
此外,“祝蓍”也是一种占卜的方式,即焚烧蓍草,观察草灰的形状,从而判断吉凶。
蓍草“神以知来”的能力,视蓍丛草茎的多少和其长短、粗细形状而分。故《说文》云:“天子蓍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史记?龟策列传》:“方今世取蓍者,不能中古法度,不能得满百茎长丈者,取八十茎已上,蓍长八尺,即难得也。人民好用卦者,取满六十茎已上,长满六尺者,即可用矣。”长茎的蓍草棍需要站立运筹,《礼记》有“立筮”之辞。《左传?僖公四年》:“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短”的含义引申为“不灵验”(亦有“筮轻龟重”之说)。《后汉书?张衡列传?思玄赋》:“文君为我端蓍兮,利飞遁以保名……惧筮氏之长短兮,钻东龟以观祯。”《太平御览》七百二十七引《归藏?本蓍篇》:“蓍末大于本为上吉,蒿末大于本次吉,荆末大于本次吉,箭末大于本次吉,竹末大于本次吉。蓍一五神,蒿二四神,荆三三神,箭四二神,竹五一神。筮犯皆臧,五筮之神明皆聚焉。”《博物志?杂说》:“蓍末大于本为上吉,茎必沐浴斋法食香,每日望浴蓍,必五浴之,浴龟亦然。” 
晋人傅玄《蓍赋》称赞蓍草说:“暨商秋而坚贞,虽离霜而未凋。”制作蓍策应在秋后采割已经干枯的蓍茎,所以被《论衡?卜筮篇》称为“枯龟之骨,死蓍之茎”。似乎由于使用越久越灵验有神,周朝卜官开始收藏蓍茎,可能就是孔子所说的“退藏于密”和“知来藏往”,甚至在随身携带时也装进皮制匣子里保护起来(《仪礼?士冠礼》:“筮人执策抽上?。”后来改用木匣,即椟)秘不示人,生怕走光。《管子?水地》:“伏暗能存而能亡者,蓍龟与龙是也。”指蓍龟善于隐身,而蛰伏本来是生物赖以生存的方式。
三、蓍草与历法的关联
《史记?封禅书》:“黄帝得宝鼎神策,于是迎日推策。”注云:“策,神蓍也。黄帝得蓍因以推算历数。于是逆知节气日辰之将来,故曰推策迎日。”《尔雅?释诂》云:“历,数也。”《礼记?曲礼》曰:“龟为卜,?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则必践之。”《世本?作篇》:“巫咸作筮。”我们认为,古代先民需要按照历法来安排生产和生活,在各种对未来的预测(占卜)中,农耕时代的先民对时辰接续、气候变化、时令更替的预测最为关切,需要依靠巫师提供;如果哪个巫师或祭司能够“逆知节气日辰之将来”,“算”得准而有信,就会被公认具有通神的能力,成为统治集团的权威人物。
最初的历法应该是物候历。汉代枚乘说过:“野人无历日,鸟鸣知四时。”《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其人“见鸟兽孕乳,以别四节”。对于游牧民族,“一岁一枯荣”的牧草变化就是纪年的依据。宋代孟珙《蒙鞑备录》:“其俗每草青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对于农业民族,草本作物的成长周期也是纪年的标志,《说文》:“年,谷孰也。”甲骨文“年”字像谷穗熟后低垂状。
蓍草(Achillea alpina L.)为多年生菊科植物,高50~150cm;茎直立,稍有棱线,上部有分枝,节间短;头状花序,花白色或粉红色,花时下部叶常枯萎。在北方地区每年阳历3月就发芽,花期在6~9月,果期在9~11月,属于生长期最长的蒿草,适于作为纪年标志。由于蓍草可以越年生长,靠宿根分蘖繁殖形成灌丛群落,因此在早春,先民无需重新寻找,就可在预知地点采集到蓍艾等蒿草的嫩茎食用(富含粗蛋白质约10%,粗脂肪4.5%),挨过青黄不接时的饥馑。《大戴礼记?夏小正》:“二月……采蘩。”《诗经》:“于以采蘩。”毛传:“蘩,皤蒿也。”陆机曰:“凡艾白色为皤蒿,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蒸。”蓍草发芽的时刻为先民所瞩目,也是春播时节到来的信号。先民还能够通过蓍草生长的状态观察到地理气候征兆,认为蓍草能得天气之先。例如,据说曲阜孔林中孔子手植的蓍草至今仍生长茂盛,传说其“阴天叶子闭合,晴天放开”,可预测晴雨。《汉书?张禹传》:“择日齐露蓍,正衣冠,筮毕。”服注:“易蓍于星宿之下,明日乃用,言得天气也。”说明深夜割取蓍草待天明后用于占卜,可以使蓍草保存通天的灵气,增加预测成功的概率。而萨满教的草木卜,也将蒿草茎作为占卜工具,采时必在日出前以有露者为最佳。
撇开对于蓍草生长中的岁时物候观察不谈,蓍草似乎对日(天)和时辰也有某种生态反应。《酉阳杂俎》:“魏明时,苑中有合欢草。状如蓍,一株百茎。昼则众条扶疏,夜乃合作一茎。谓之神。”看来在蓍和耆字里含有日字形并非偶然;黄帝为何拿蓍草来推测太阳出升的时刻(推策迎日),值得深究。先民对时辰的认识首先来自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阴天和夜晚不便判断时辰,观察星宿又似乎需要专业的天文知识。我们认为,查验火烛或香柱燃烧的状况是简单易行的测时方法。1988年在宁夏海原的新石器时代窑洞遗址中,发现了用燃烧的松枝插在窑室洞壁上来照明的遗存,说明先民用烛的历史年代可早至距今4000多年前。《岁时广记》记载:“烧烛知夜,刻烛验更。”燃香记时在古代也很常见。而蓍草和艾草、白蒿(萧)的秆茎正是做烛芯的材料(经过加工还可做油灯的灯芯);它们的叶子也正是做燃香的材料(最初没有线香,应该类似艾条、艾炷)。晋代陆机《毛诗义疏》曰:“萧,今荻蒿也。或谓牛尾蒿。茎可做烛,有香气。故祭祠,脂之为香也。”《本草纲目》说艾“其茎干之,染麻油引火点灸炷,滋润灸疮,至愈不疼,亦可代蓍,及做烛心”。上古时代的火烛是用香蒿的草茎裹满动物的油脂、油膏(也可用树脂、虫蜡)制作的,除照明外,还用于祭祀。《周礼?天官》有“祭祀,共萧茅”的说法。《周礼?秋官?司?氏》云:“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郑玄注:“坟,火也,树于门外曰火烛,于门内曰庭燎,皆听以照众为明。”包山楚简和望山楚简中亦有“蒿祭”。《礼记?祭仪》:“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火光、香气和烟雾,都是古代先民交流和传达信息的方式,点烛、烧香、熏烟是为了能与神灵及祖先沟通;蓍草既是夜间记时的工具,同时又成为巫师祭祀通神的重要中介工具。《易?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所谓“幽赞于神明”,和夜晚于冥暗处点明蓍草之烛,照见神灵及祖先(牌位),有必然联系。《说文》:“赞,见也。”张舜徽解释为:“赞之为言?也。《说文》:?,明视以?之。故引申为凡明之称。”看来只要有些许烛光照亮,就不叫暗算。
由此我们推测,“龟筮协从”可能还有一层关系:即用蓍草做灼龟甲的工具。固然蓍草茎的坚硬度尚不及荆条,但在钻甲后不必用力,一点点热度就足以使龟甲产生裂纹。例如,凉山彝族的骨卜方法是在牛骨板上沾一小团火草艾绒,进而以火镰击火,把艾绒点燃,当艾绒烧尽,即在骨板上烧成细小的纹理。
夏代已经有天干纪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周而复始地记日。商代发展为干支纪日,在出土的商代武乙时的一块牛胛骨上面刻着完整的六十天干地支。汉代蔡邕《月令章句》:“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我们认为,干支的概念脱胎于先民对植物生态的认识,《群书考异》将十干和十二支的排序全部用植物生长周期来作解释。干字与?、?、乾相通,与竿、杆、秆同义;支与枝、肢同义。《三命通会》论干支源流曰:“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乾字在古字形上都是围在太阳旁边的植物,我们将其解释为原始测日(时)的工具,所谓“日上三竿”即此。蓍草一本多秆,一秆多枝。民间还相信留有十二个叶节的蓍茎最神验。我们认为,组成八卦的六爻由十二枝冠名为“蓍草”(是否其中的十支划有标明十干的记号,已不得而知)的小棍来演示,不是上古的巫师们的随意设计,必有其内在逻辑。《礼记?曲礼》:“六十曰耆,指使。”而六十正好是天干地支相互配伍纪年的一个轮回周期。
四、蓍草与伏羲的关联
上世纪80年代在神农架地区发现了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其中有一个讲述干支来历的故事:“开天辟地之初,玄黄骑着混沌兽遨游,遇到女娲。女娲身边有两个肉包,大肉包里有十个男子,小肉包里有十二个女子。玄黄说:这是天干地支神,来治理乾坤的。于是,为他们分别取名,配夫妻,成阴阳。男的统称天干,女的则为地支。”我们清楚,与女娲最有关联的神人是发明八卦的伏羲,促成干支纪年的“玄黄”应是伏羲的化身。
在古文献里,伏羲还被称为包羲、苞羲、宓羲、庖羲、包牺、伏戏、虑戏等等。苞字的含义与植物相关。《尚书?禹贡》:“草木渐苞。”《尔雅?释诂》:“苞,丰也。”但究其本义,苞是指植物的根、本,是丛生的意思。《诗经?商颂?长发》:“苞有三蘖。”毛传:“苞,本。蘖,余也。”《诗经?曹风?下泉》有“冽彼下泉,浸彼苞蓍”之句。据包山楚简,也有“吉以苞蓍为左尹贞”之卜筮祭祷记录。蓍生千岁百茎而共一本,是蓍草有别于其他菊科蒿类植物的神圣特征。本,象征血统纯正,蓍草以本蘖生枝干,引申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态增长模式。《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左传?庄公六年》引做“本枝百世”,毛传:“本,宗也;支,支子也。”苞羲、苞蓍,一声之转。华夏人文始祖来自草根,凭借草根创造文明。
在古陶文里,“八”字两划都是直线,并不弯曲,其本义是两根蓍草梗相互对分。也有古人用“八”和“伏”的字义相通来解释伏羲创造八卦。《说文》:“八,别也。”《风俗通义?皇霸》引《含文嘉》云:“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羲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羲也。”
伏羲即是孔子所说作《易》之圣人。《易传?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汉武梁祠题记:“伏牺苍精……画卦结绳,以理海内。”《帝王世纪》谓:“庖牺氏作八卦,神农之为六十四卦,黄帝尧舜引而伸之,分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连山,殷人因黄帝曰归藏,文王广六十四卦,著九六之爻,谓之周易。”《周髀算经》说:“伏羲做历度。”宋代罗泌《路史?后记》:“伏羲推策做甲子”,“古者庖羲立周天历度”。《史记?天官书》:“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羲、和、重、黎是上古最早懂天文的四位巫师。《山海经?大荒西经》谓:“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在《西次三经》中“老童”又作“耆童”,童是指光头无发。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十一:“黎老者,耆老也。古字黎与耆通。”商代有黎国,在今山西省长治县,也称蓍国。黎还是黑色(黧)和青色的代用名。《释名》:“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则谓借为藜。”而藜也叫莱(不是菊科植物,但叶边缘呈锯齿状,有香气,像蒿草),嫩叶可食,茎老可做拐杖,也用于点火照明。任命黎为火正(祝融)似可理解。古代莱蒿、蓬莱并称,《说文》:“蓬,蒿也。”上述铺垫都是为了下面的考据。
1942年出土的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乙篇》是一篇完整的创世神话文本,经董楚平等人解读,释文大意是:
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下之时,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这四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四神开辟大地,这是他们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由禹与契来管理大地,制定历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畅通,并使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通气。当时未有日月,由四神轮流代表四时。四神的老大叫青?,老二叫朱四单,老三叫昔黄难,老四叫?墨?。一千数百年以后,帝?生出日月。从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还造了天盖,使它旋转,并用五色木的精华加固天盖。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极。人们都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视天神。帝?于是制定日月的运转规则。后来共工氏制定十干、闰月的历法,一日夜分为霄、朝、昼、夕。
伏羲所生四子中有“青?”、“?墨?”,相信其本义就是蓍草、蓬莱(黎)一类比较结实的蒿秆。《山海经?中次七经》:“休与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蓍,赤叶而本丛生,名曰夙条,可以为?。”证以蓍为?(?)。《大戴礼记?明堂》云:“周时德泽洽和,蒿茂大以为宫柱,名蒿宫也。”依据中国古代神话,四时之神也是四方之神,承担在四极建造撑天支柱的使命,重黎绝地天通(见《尚书?吕刑》和《国语?楚语》,重天黎地的分工符合“卜者问天,筮者问地”的管理规则)的办法无非是把天撑高。《说文》:“茎,枝柱也。”《尔雅?释言》:“?(zhī),柱也。”?通支,《左传?定公元年》:“天之所坏,不可支也。”我们知道,易卦中的干(?)位在西北方向,不管黎是青?也好,还是?墨?也好,反正本身是根蒿秆,难以承受天大的压力,造成四方失衡,天倾西北,洪水泛滥的必然结果。《苗族古歌》也叙述上古时苗民曾用蒿秆做撑天柱:“撑天用蒿枝,支地五倍树,撑天天摇晃,支地地不稳,天是常常垮,地是时时崩。”
蓍茎疑似神话中连接天地交通的世界树(天梯)。在萨满教神话中也多有象征大地的乌龟驮着世界树的模式(如藏族苯教神话)。萨满教祭器中的“神杆”就是世界树的化身。在包山楚简和葛陵楚简的卜辞中,蓍草被尊称为“漆蓍”,漆与柒通,有专家认为“漆”就是世界树。世界树也是生命树,先民神话以蓍蒿做撑天柱,即象征人神沟通环节上的某种脆弱性,也象征人类整体的生命力犹如草芥一般枯荣循环,死而复生,繁衍持续。
海南黎族的洪水神话说,洪水后仅存的兄妹二人遇见山龟和青竹,山龟和青竹劝他们成婚,他们非常生气,用大石头将龟壳压碎说:“除非你把碎片合回原状,我们就结为夫妻。”又将青竹折成一节节的。没想到龟壳果然接合,而竹子也一节节连接起来。后来兄妹就结婚了。在广西壮族神话中,兄妹因为金龟、竹子劝他们在洪水灭绝人类后成婚,而将金龟打烂,竹子砍断,可是兄妹最后毕竟因金龟、竹子的建议而结成夫妻。而后恢复原状的竹子就有了节,龟壳就有了裂纹。壮族认为金龟、竹子有先见之明,因此后来巫师就用龟壳、竹根来打卦、问卜,判断吉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