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警戒哪个版本第一关是南极冰盖融化的

中国的南极科考取得了哪些成果?
相关新闻链接:国家每年投入巨资进行南极科考,可是相关成果方面的新闻确实少之又少。南极科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近几十年取得的成果都有哪些?
文章已经上传到arxiv:第一篇文章,心情十分激动!非常感谢我的导师们,同时也非常惭愧,大概英语太差,他们没用我写……======================================================================谢谢大家的关注,当时写***的时候就是抱着随便扯扯的心态,我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圈内人,所以很多话说的都不准确。感谢
的私信指正,一直没收到您的回复,我就简单修改一下我的***吧。首先,Dome
A现场已经有的望远镜包括AST3-1、AST3-2,CSTAR。并不像我说的是刚刚开始使用的。我之前觉得Dome A的气象资料特别不好找,要用的时候等他们的模拟结果等了好久,才产生了这种错误的联想,也没有查找资料。然后,这些望远镜光学系统都是国内设计加工,澳方在08-15年之间提供能源支持平台,现在也是(老的叫PLATO,现在新的叫
PLATO-A)。KISS的红外改正镜组是澳方设计的、国内加工,KISS望远镜光学系统也是国内设计建造。相机是澳方提供。我所说的分工并不准确。南极无人值守的极端环境,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造成项目的失败,比如很简单的线损坏,通讯故障,结冰卡死,突然的大风,材料温度变形等等。不仅仅是保温出问题。我所说的保温问题是听一位老师八卦来的,有可能是我理解错了。南极的极端天气条件和无人值守确实对仪器的正常运转是很大的考验。感谢您的指正。感谢您为南极天文所做的努力。======================================================================不知道关联大不大,楼上说了地理海洋方面的,我就来扯几句天文气象方面的。中澳合作的南极项目,在中国的南极昆仑站建几台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南极最棒的一点是它超长的极夜,可以长时间连续观测,还有它稀薄的大气层,很低的水蒸气含量,寒冷而荒无人烟所以很低的天光背景,所以它是地球上最好的观测台址没有之一,就是低温会给设备建造和维护造成很大的困难。在这个项目中,中国提供台址和镜子的建造测试,澳洲设计镜子和买CCD(买CCD是很重要的……红外CCD只有美国能造,不卖给中国,因为怕用于军事)。这就需要对南极的那几个台址附近的气象条件和天光背景有一个长期的观测(当然望远镜架到那就能更好地长期观测了),或者通过测定大气中不同成分的含量来进行模拟,当然在之前选址的时候也需要对不同位置的天光湿度视宁度等有一个细致的考察和比较。为了达到最佳的观测效果,望远镜设计的时候,涉及到的还有仪器在低温条件下的特殊设计等。我了解比较多的其实是澳洲那边。现在AST3第三台镜子AST3-3正在设计建造中,就准备建在山顶的Dome A(其实还有AST3-4,是个毫米波亚毫米波的镜子……),我15年暑假去悉尼大学实习,机缘巧合下参与了这台红外望远镜的滤光片设计工作,这个项目叫做KISS:the Kunlun Infrared Sky Survey,设计在K_dark波段下,是第一个时变宇宙的K波段巡天,也是为后续的KDUST等项目做前期研究。K_dark波段就是利用南极条件的特殊性,在中心波长为2.4微米,带宽为0.18微米的波段内,天光非常低(低于仪器辐射,且比夏威夷低俩量级),故有此名,它为我们观测暗弱目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然而隔三差五地坏。夏天装好镜子,定好一冬天的观测计划,下一个夏天一看,得,半截儿镜子坏了。求此时天文学家的心理阴影面积。而且一般不像想象中是冻坏的,而恰恰是为了维持仪器的一定温度,同时还要给CCD制冷,最后烧坏的。红外CCD要用液氮甚至液氦制冷,南极的温度并不够低,而且还影响外围仪器的运转。前面几幅图都来自13年周济林院长讲课的ppt,他是做系外行星的,也参与了南极项目。KDUST将在国际上首次同时实现大视场与高分辨的观测。与哈勃望远镜相比,KDUST可以在83小时内获得与哈勃极深场同样的深度。将研究的领域有:弱引力透镜效应 ,星系和黑洞的多波段观测 ,高红移超新星、伽玛暴研究,
外行星搜寻和研究。我们的项目是通过模拟观测来确定滤光片中心和带宽的最佳选择,这其中就需要大气消光谱、天光背景谱、仪器辐射谱等一些资料,所以我们除了一个仪器小组之外,还有一个南极气象小组,很多资料都需要在南极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获得。紫色的是南极的大气透过率(本宝宝最喜欢紫色了),绿色是CCD的设计量子效率,红色是标准的K_dark波段,蓝色是我们的某个版本的结果,中心差不多带宽窄一点,最终版结果改变了些不过差别不太大。蓝色和绿色是不同的观测数据,绿色好像有点问题,红色是仪器辐射(不同部分黑体谱模拟的叠加),紫色是不同温度下(240K、230K、220K)模拟的结果,可以看到在图中间2.4微米附近的天光背景是低于仪器辐射的。Dome A的实际数据比较少,所以还要具体讨论一下,做些特殊处理,它的条件也是比Dome C好得多的。望远镜设计建造好了以后,会在中国的某处雪山进行测试,最终没问题了,还得靠人力运到南极相应的站点,进行***和调试,观测完成再把数据硬盘拿下来换新的,这是最方便的传输数据的方法(笑)。所以天文这边也总会有人过去,据说大家去了一次就不想再去第二次了,都是做体力活,不过没去过的人想去的也很多。有个教授在主页写从93年开始他有5个phd去了南极。还没听说有赚钱的好事,不过总应该有点补贴吧。
谢邀,相信知乎上肯定还有人了解的比我多,我只是说一些我了解的,回答粗略还望见谅。1、南极古环境研究:南极附近海域的表层重力样和抓斗样品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得到该地区沉积物的起源和演化,以及该地区古气候的变化情况;南极内陆的冰心纪录,长而完整的古冰心是地质学家和气象学家求之不得的样品,可以了解整个地区乃至全球的古气候变化情况。2、南极矿物研究:南极内陆队深入南极腹地寻找可能存在或可能有利用价值的矿产。3、南极地区构造变化研究:通过重力仪全程走航获取的重力资料反演地质构造或通过某一海区放置的OBS反演该海区地质构造及变化。4、南极生物研究:主要是浮游藻类和极地微生物,通过拖网和表层水取样获得。动物好像主要研究的是磷虾,据说南极磷虾过不了几年就可以和中国人民见面了。5、南极附近海域洋流及水团研究:主要是利用CTD、ADCP等仪器获得该海区的温、盐、密和海流流速等资料。6、南极内陆的冰盖、冰川变化研究:主要是利用重力卫星或遥感卫星。我了解的也就这么多。很多资料是专项资料里面很多东西涉密并不公开,但还有很多东西是公开的,比如各种论文。对于海洋局招聘南极后勤人员的信息我用我一位好朋友的话来回答你“这个策划的牛逼之处在于以圆南极梦为核心进行展开,包吃包住,还给钱。反之,直接以招聘为中心,这么艰苦的地方,才20w一年,哪个傻逼会去”!南极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玩,考察站的队员们虽然就在那里呆“一白天一晚上”,但当你们聊完七大姑八大姨等等的时候,你们就真的没有的聊了。总之,对于南极的研究战略是这样的,歪果仁有的我必须要有,歪果仁知道的我必须知道,南极是全世界的不是歪果仁自己的,我必须要在南极有存在感有话语权不能让歪果仁说了算,南极的企鹅有一部分也要起中国名字。最后给大家上图两张,祝我明天出发去南极的师兄一路顺风--------------------------------------------------------------------更新日,本来查东西,正好看到,以下转载内容来源于国家海洋局官方网站--------------------------------------------------------------------更新日,本来查东西,正好看到,以下转载内容来源于国家海洋局官方网站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副领队、“雪鹰601”项目负责人、冰川学家孙波表示,大量冰雷达现场探测数据证明,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率先获得3项重大科学发现:
第一个科学大发现是,首次实地探明地球表面最大的峡谷存在于东南极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的冰盖底部。冰雷达探测数据清晰地表明,冰盖底部一条完整的大峡谷形态规模特征,该峡谷长度超过1000公里,峡谷顶部最大宽度超过25公里,峡谷深度超过1500米,从南极冰盖中央区域的甘布尔采夫冰下山脉北麓发源,完整贯穿伊丽莎白公主地,在东南极大陆边缘西冰架位置与南大洋连接,其规模大大超过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成为地球表面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峡谷。
第二个科学大发现是,南极冰盖底部最大的融水流域和“湿地”发育在东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探测发现,该地区冰盖底部孕育众多的冰下湖泊和冰下水道,且相互贯通连接。数据显示,其中一个冰下湖泊的宽度超过25公里,另一个冰下湖泊发育在冰层厚度超过4000米的地方。冰下水流方向与冰盖表面流向明显不一致,不仅颠覆了冰盖物质平衡过程的传统理论,而且对冰盖稳定性产生巨大作用,进而直接影响全球海平面预测的准确性。
第三个科学大发现是,东南极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深部冰层呈现大范围暖冰现象,表明冰下基岩地热通量显著异常。冰雷达探测数据显示,这里的深部冰层温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更易于融化形成冰下湖泊和水系。暖冰的存在,与冰下地质构造、板块结构和岩石热状况密切关联,这为地质学家研究南极大陆形成演化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命题。从南极冰盖对全球影响来看,冰盖底部界面灾变的不确定性,远远大于冰盖表面的冰气界面。详细内容可见网站:
9月12日更:根据目前的工作计划和人员安排,我将参加今年十一月份开始的第33次南极考察,预计航程四个月,即将完成我的第一次环南极大陆航行~~如有可能,将尽量发些照片回来,以飨极地爱好者~1月29日更:现在正在进行的32次南极考察航次已经过半,已有部分队员回国。昨晚得基友、雪龙船二管轮程?的消息,说做了一个关于雪龙船轮机部日常的小视频,托先期回国的队友带回,已经上传至土豆网(小小英雄--呆小诺,),技术略糙,但值得一看...遥祝凯旋...1月19日更:出差几日后,竟然破千。认真看了每一条评论,谢谢大家的理解、鼓励和点赞!当然也有知友异常清醒冷静理智又一针见血的指出“告诉我你们的价值?!纳税人花钱不是让你们旅游的”(就不艾特这位仁兄了,料想这口气、这架势也是看不上本?丝的解释哒...嗯,您肯定是位特别牛的人,料想应该是纳了不少的税支援南极考察吧)。仔细一想,大概是因为前面传的几张照片,让这位仁兄误会了吧。前面已经提了,南极科考有苦有甜,奉献的是青春是热血甚至是生命,但艰辛的工作之余,目睹如此美景,难道我们统统都要闭上眼睛说“我们是来科研的不是来旅游哒,我不看我不看”才可以吗??相形之下,看到更多的知友给予的理解、鼓励,内心也真的很感动,很感激。如前所言,本人只是一名刚入行的基层科研狗,有幸能成为南北极考察的一份子,发自内心由衷的感到幸运和幸福,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做这些是值得的,对于那些不加了解就开喷的评论,本人也不准备撕逼(不好意思,近视,没看见……)。对于南极考察的意义和成果,本?丝只能说一些自己浅显的理解,也希望看到更专业的解答。刚刚看到,我的同事和一些朋友正在参加的32次南极考察有了最新的研究进展,见链接此外,在本?丝看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的做自己的事情,比指手画脚的诋毁、毫无道理的质疑别人的工作要更有意义。每一个有理想、脚踏实地的人都值得尊重,祝大家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今天再po几张照片,以飨诸君抬爱……卸完货,小艇回航时拍的雪龙船卸完货,小艇回航时拍的雪龙船航拍的冰山顶部航拍的冰山顶部停船作业,座头鲸来探营停船作业,座头鲸来探营西风带上小山一样的浪西风带上小山一样的浪铺满海面的荷叶冰……铺满海面的荷叶冰……1月16日更:首先谢谢诸位看官,第一次在知乎发长答,颇感意外、受宠若惊。早饭时想刷是否有大神发新的内容,赫然看到某位匿名答主让人有些义愤的***(该***已删,故此段也相应删除)南极考察的艰辛非得亲自一项项品尝方能体会,南极考察的欢乐也非得熬过这一项项艰辛才能尝到...推荐大家关注一下微博号 雪中颂叹,他正在中山站科考,刚刚更新微博说加拿大一位62岁的直升机飞行员在澳大利亚Davis站科考时不幸坠入冰裂隙后不治身亡……虽与这位老先生不相识,但心中也沉甸甸的...南极考察,付出的不只是激情、青春和对家庭的责任,甚至有时还是生命!!此外,再推荐一本画册(遥远的地平线),展现我国南极格罗夫山考察的见闻。封底上有一句话,每次想起都会非常震动,说“在格罗夫山、你在任何一个方向跨出去的一步,都可能是人类的第一步,也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步!”(以上三张图片均拍自“遥远的地平线--南极格罗夫山启示录”,侵删)1月15日更:竟然真的破百了!很抱歉的是现在在外出差,手机上也只有之前发在朋友圈的一些照片,po几张撩骚一下...有些照片以及队友分享的更美的照片在家里电脑上,暂时无法分享,sorry...普里兹湾的冰山和霞光普里兹湾的冰山和霞光某天弗里曼特尔港锚地的晚霞--火舞流云某天弗里曼特尔港锚地的晚霞--火舞流云中山站卸货,小艇带缆中山站卸货,小艇带缆中山站外的冰山(远处是雪龙号)中山站外的冰山(远处是雪龙号)天空...就是这么蓝!天空...就是这么蓝!不好意思,先po这几张,质量也不高...........以下为原答........逛知乎许久,终于赶上可以装一下逼的话题了...前面有位答主说的几个方面基本涵盖了目前我国南极科考的各个方面,友情点个赞(料想也是从事极地研究的“极友”?)相信知友中有南北极跑过很多次的“极友”,也有更全面、站在更高水平上看南极科考的大神,但因为各种原因并不出来回答这个问题。本人班门弄斧,10年读硕时参与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承担海洋地质学考察任务,工作后在13、14年连续参加第29、30次南极考察,承担南大洋海洋化学方面的现场考察任务,在此冒昧从一名年轻后进和基层科研狗的角度,打个酱油,权作抛砖引玉……如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脸皮比较薄,不喜请绕道,喷也请嘴下留情、轻轻的喷...感谢!………………华丽的分线………………关于我国32年南极科考的成果(如果从1980年国内两位极地圈儿前辈参加澳大利亚组织的国际合作开始算已经36个年头),不知道题主说的成果指的具体是什么,暂且从本人的理解说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向世界宣告“从此,中国在南极有立足之地了!”(呃,有点语录的劲儿,轻拍),也就是说,从国家层面上,在国际南极事务中,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发言权和存在感,就像联合国大会中国作为五常之一的地位一样,在涉及南极方面的国际事务中,都不能将中国排除在外,尤其是现在中国在南极科考方面投入加大、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渐上升。其次是,已经建成长城、中山、昆仑、泰山等四个科学考察站(目前第五个正在筹划之中),尤其是昆仑站位于南极大陆最高点Dome A附近(算是抢占了一个真正的“高地”,哈哈)。这四个站的相关资料均可在百度上查到,在此不?嗦了(此处不严谨,谢谢知友 指出,相关资料可见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官网 )。科研方面的成果,从学术文章上来看,近些年也已发表大量paper,从Nature、Science到国内核心都有,专业方面也涵盖了海陆空各方面。此外,已经实施了五年的极地专项也即将在今年年出版相关的集成成果,敬请期待。(为自己付出了一点努力的工作打个广告...)。前面有匿名答主提过“重点不在于取得什么成果而在于建站了,是争取资源的筹码”,大有一语中的的快感。世界各国都在想办法去南极、北极刷存在感,为什么?诚然,所谓发现自然奥秘、探索未知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所谓保护地球环境、促进和平发展也是人类的共同利益,还有南极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起到的关键作用就不一一细表了(其实是本人学艺不精不敢乱写啦,哈哈哈),只说作为唯一一个尚没有主权归属的大陆还是地球上的第五大陆地,其中蕴含的各种矿物资源,以及南大洋海洋生物资源,哪个国家能无视??这就是国家权益的问题了。不说南半球澳大利亚、阿根廷、新西兰、秘鲁等国家还有美国这个大boss,就连挪威等北欧国家也都在南极提出所谓的”南极特别保护区“(Antarctica Specially Protected Areas, ASPAs),整个南极已经几乎被这种新型的圈地运动划得所剩无几了,如果这些“保护区”真的通过了,那我们想去那里做考察可能都得通过他们国家的批准啦!(这可比收保护费狠)。印度到现在虽然没有破冰船去南极,租船也要去建站、去科考,我们有这个条件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呢?还有磷虾,有答主说基本没有商业价值,目前来看可能确实如此,但你不知道国内有公司已经开展了非常深入的研究,相信不远的将来会真的走上百姓餐桌(但我对报纸上以”磷虾即将走上中国百姓餐桌“这样的标题报道中国南极考察的成果真的感到非常无语……),甚至也有论断说这个物种将是“人类下一个最大的蛋白库”。关于南极考察的内容是什么,说的差不多了,本人仅从我自己了解到的方面补充一些。目前的南极科考主要是两大块,依托雪龙船进行的南大洋考察和依托各考察站进行的站基考察(今年还新增了固定翼飞机雪鹰601,请自行百度),所以南极考察队也会分为大洋队、越冬队(在长城、中山站越冬考察,也就是题中所说的25W年薪的队)以及内陆队(驾驶雪地车进入内陆昆仑、泰山开展考察)等。站基考察主要内容包括天文、气象、冰川、地质、地球物理、生物生态等等方面(请有具体做的大神来详细解答,不在此瞎掰啦)。大洋考察依托雪龙船,主要开展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地球物理以及大气科学等方面的考察。(sorry,本来写的很详细,但考虑到不知是否会存在涉mi问题,故而都删了,只留这几个空洞的词吧)。题主所说的“可是相关成果方面的新闻确实少之又少”,窃以为一方面固然也是因为确实跟老牌的南极科考强国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存在其他问题,比如是否涉密,比如关注度不够,等等(啊啊,编不下去了~~)。题外话:记得14年初因为雪龙号救援俄罗斯船的新闻传回国内,南极考察队和雪龙号在那段时间的关注度飙升,我们飞到阿根廷的乌斯怀亚登船时,因为一身鲜红的考察队服而被国内包机过去旅游的同胞们当成了合影的背景。但现在似乎关注度又下降到从前了(或者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至于这篇港媒的报道,有几句话要说。诚如的回答里提到的“只是一个策划”,当然也是一种宣传的手段,那几天我的朋友圈都被这条招聘刷爆了。但有一点我觉得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像你的朋友说的那样“那么艰苦的地方,一年才20W,哪个傻逼会去”!大概你的朋友不知道的是,我国极地、大洋考察的补贴直到去年才涨到现在这个水平,之前一直是和刚开始时一样很低的好吗?说了十余年的涨补贴直到去年才有这样的涨幅(很不幸的是本?丝恰好赶上了涨补贴前最后两次南极科考,
)。但即使是那样,依然有那么多前辈挥手作别新婚的妻子、年幼的儿女、老迈的父母离家万里一去半年甚至一年半到地球的那一端只因为祖国有这个需要好吗?那时候船小、站破、人少,技术条件也跟不上,不说一去就等于是与世隔绝了,就是在去的路上都要冒着很大的危险,甚至有可能在一些极端情况下要写好遗书的好吗?现在随着条件越来越好,技术保障也跟得上,随船南极也不会那么可怕但在西风带上遇到风浪大部分人也都会吐的跟狗一样、胆汁都要吐出来好吗?有时候床上、桌子上的东西都被摇到地板上、睡觉都在滚来滚去好吗?有一次我坐在沙发上看着舷窗外面晃过去看到天空晃回来海面一直脑补着“还能不能摆回来啊”,这种状况对大部分人来说也是一种恐惧好吗?最最重要的是,就算现在已经去过两次了,以后不给我发任何补贴我也愿意去随船、去越冬、去内陆好吗?我也相信很多队友也有这样的想法。那里孤独、那里寂寞、那里寒冷,但那里也有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有我们进了这个行当、承担这份工作之后必须扛起的责任(正义状!请让我装个一百分的逼
)。每次送雪龙船在码头听到《走进南极》这首歌的时候我都会鸡皮疙瘩一地,那个时候你才会知道”中华民族的好儿女“并不是说说的;每次在在船上、在南极的时候看到五星红旗、听到祖国二字都会鸡皮疙瘩一地,那种时候”祖国“真的是有一种在国内根本体会不到的特殊的内涵和魅力(sorry,让我煽情一下...)。就想到这么多,手机码字就不贴图不贴链接了,有需要查询可私联或评论。。。想到其他再更。。。(第一次手机敲这么多字,手都冻僵了,求路过点个赞!破百上南极照片)
说个稍微有点偏的。先看一张图,看到最下面那个红点了吗?这是中国南极中山站。(()然后来做解释:图上的红点是中国「子午工程」(全程叫「」)的布点,沿120°E附近南北向,和30°N附近东西向布置,形成一个北起漠河、南至三亚,并利用中山站延伸至南极,东起上海、西至拉萨,覆盖中国陆地国土、十字交叉的地基空间天气观测链(网)。没有南极科考站,就只剩赤道以北啦。利用观测数据就可以做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预防太阳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一张120°E放大图,太长了,就放在这儿自己戳。因此,从地基空间观测的角度,南极科考站可以成为中国有限领土范围的补充。(这一点天文观测也是一样的。)再在「子午工程」的基础上,中国进一步寻求与120°E沿线国家(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以及60°W沿线国家(主要是美国)的合作,合作的观测站点就是在上面的图中的黑点蓝点。在全球性地基观测(也包括测控)这个问题上,中国是比较劣势的,国土范围比较小,也没有海外殖民地,所以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国际合作。而国际合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120°E-60°W子午圈运气很好,西面美国能覆盖很大一块儿,东面也都是比较发达的国家;但是当时我们还想着搞30°N的时候,转眼一看……(捂脸)。因此关键的时候还得靠自己,一方面尽可能覆盖整个国土,一方面是争取境外设点,还有可以利用的就是船(短期的)和极地科考站。
1,全球有能力搞极地考察的国家就那些,既然咱们砸那么多钱和资源,换来的就是哪点资料。公开了,岂不是便宜了那些没去考察的?2,年薪25万,纯属坑爹的。除了荣誉和噱头以外,然并卵。国内薪资更低,大概能拿2倍左右去前年薪…3,科研成果是有的,首先你得有权限。4,考察资料是有的,你拿去有什么用?或者你是来钓鱼的?14年底,看到系统内部发文招第32批,我就打了个***给上级主管问情况,这就被我老娘知道了,赶紧打***就说了一句:XXX去了趟南极回来,媳妇跟人跑了,人也傻了(更闷了),混半天才混到副科…14年中武汉培训期间,某授课老师,去过七次南极,业务水平那没的说,业内现用行业规范,他是主编之一。其实他本来就打算去一次的,结果后继无人,硬生生的被弄去七次,七次啊…
获得了接近76万年时间序列的冰芯,关于冰芯的作用,分析冰芯中的指标,大致可以获知古大气成分,人类活动,自然突发事件比如火山爆发,重建古气候等。目前好像冰芯研究跟国外比差距有点大,因为钻地技术真的差距还蛮大,13年昆仑站开始在dome-a点开钻,如果能成功,可以获得目前为止最长序列的冰芯记录,可以了解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秘密,but我老师说难度很大,现在进展很缓慢。以上只是听说的一些,我的研究和这个没关系,所以没法太深层次说
粑粑认识一个科考团的叔叔,叔叔说最大的收获就是……终于找不到北了……【一个玩笑】=================================看了大家的评论发现自己搞错了_(:_」∠)_应该是找不到南或者是这个叔叔其实是去北极科考的……非常感谢大家的挑错!
为广大吃货开辟新航路,发现了一种可以生活在零度的鳕鱼,内地吃货有望吃到新鲜冰冻海鱼了喔
我大一的地质学老师就是南极科考的一员,在上课的时候他会给我们看很多很多他在工作时的照片,也会给我们讲一些故事和知识,我想除了科研方面的成就,科考的成就有一部分就是为了更好的探秘地球而培养下一代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吧。【老师拍照的标志性动作就是竖起大拇指…所以我们在实习的时候也都按照这个动作摆姿势,哈哈哈哈哈哈】
形式大于实质。1.对国家而言更多是刷存在感;2.对科研而言,作为中国极地研究的垄断部门,谁见过极地办和极地中心出过什么像样的成绩吗?李院生打得冰心这么多年作出了什么成绩,敢问一句每一米成本上万了没?3.中国的科研就是黑锅,不能揭盖子的。都不知道昆仑站挂了牌这么多年现在能住人吗?又要搞泰山站多一个要经费的借口而已。秦大河院士号称南极第一人,翻翻成绩水分满满的,更多是气象局方面的实力吧。4.至于内部矛盾,极地中心一直吧雪龙船当收养的外人吧,极地办和极地中心之间是父子变兄弟吧,这么热闹的权利斗争谁还有心思搞研究必须匿名,见谅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红色警戒游戏资料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红色警戒游戏资料
上传于||文档简介
&&红​色​警​戒​游​戏​资​料
大小:43.67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北极的气温与南极的气温高哪个高?为什么?_百度知道红警任务 怎么过 全篇的 谢谢_百度知道南极冰盖为何目前仍在增厚?原是洋流功劳
& 文章正文
南极冰盖为何目前仍在增厚?原是洋流功劳
09:50来源:网易科技报道阅读:1113
[摘要]据每日邮报报道,南极周围水域似乎是地球上不受全球变暖影响的少数区域之一,然而它为何不像北极那样受到影响却让科学家和海洋学家感到困惑不已。如今,研究人员认为他们找到了***。他们称洋流将数千米深海处的冷水转换上来,可以帮助解释为何其他地区都在变暖而南极始终保持同样温度的原因。
网易科技讯 5月31日消息,据每日邮报报道,南极周围水域似乎是地球上不受全球变暖影响的少数区域之一,然而它为何不像北极那样受到影响却让科学家和海洋学家感到困惑不已。如今,研究人员认为他们找到了***。他们称洋流将数千米深海处的冷水转换上来,可以帮助解释为何其他地区都在变暖而南极始终保持同样温度的原因。美国宇航局2015年发布研究报告称,南极洲增加的冰比融化的冰更多。报告中称,南极冰盖正在增厚,比冰川融化损失的冰更多。此前有许多研究宣称,南极大陆正失去更多冰。但研究也显示,未来几年,南极洲增加的冰可能难以抵消损失的冰。从1万年前,南极洲的冰雪开始增加,东南极洲与西南极洲内部冰盖依然在以平均每年1.7厘米的速度增厚。研究人员分析了卫星数据,证明从1992年到2001年之间,南极冰盖每年增加1120亿吨冰。而从2003年到2008年之间,净增加的冰下降至820亿吨。麻省理工学院和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解释了气候变暖不一致模式,但这经常被气候变化否认者作为全球变暖并非人为原因的证据使用。观测台和气候模型都显示,南极周围独特的洋流继续从深海处汲取大量冷水到表层,这些冷水自从机器时代以来就未曾接触过地球大气。由于当时化石燃料刚刚开始产生温室气体,因此这部分海水还未受到大气变暖的影响。华盛顿大学海洋与大气科学副教授凯尔?阿穆尔(Kyle Armour)说:“随着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我们以为南极和北极气温都会升高。然而,我们现在只看到北极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这其中肯定发生了什么。我们发现原因很简单,洋流是最大功臣。”南极周围7级以上的西风推动表层海水向北流动,3.2千米以下海水则被汲取补充到海洋表面。由于这些海水来自深海,可能需要数百年时间才能接触到表面,受到全球变暖现象影响。而在其他水域,比如美国西海岸,海水是从数百米下深水区汲取,为此其洋流无法取得南极洋流的效果。阿穆尔说:“南极洋流非常独特,因为其可从数千米深海处汲取冷水补充表面。这些海水的存在十分古老,由于水量庞大,需要数百年时间才能到达表面,从而帮助保持南极水温几乎没有太大变化。”
责任编辑:胡鑫
All rights reserved.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蓝网法律顾问:海南中帮律师事务所律师&&&&严波
蓝网页面在玩命加载中...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