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秦叔宝卖马的黄膘马厉害,还是单雄信的火龙...

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 【范文十篇】
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
范文一:老马识途: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和丞相管仲讨伐孤竹国,被敌军骗到了沙漠地带。看看天晚,但见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惨雾,冷凄凄数群啼鬼,乱飒飒几阵悲风。管仲说:“久闻北方有旱海,是极厉害之处, 就是此地,不可前行。”急教传令收军,带来火种,遇风即灭,吹之不燃。随行军士,各各敲金击鼓,一来以屏阴气,二来使各队闻声来集。管仲见山谷险恶,急教寻路出去,却东冲西撞,盘盘曲曲,全无出路。管仲说:“我知道老马识途,老马多从漠北而来,可择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桓公依其言,取老马数匹,纵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千金买骨:古代一位侍臣为为君王买千里马,结果马死了,于是花了一千金把骨头买了回来,君王大怒,侍臣说马骨都愿意花千金,说明君王重视千里马,还怕别人不把千里马送上门吗?过了不久有好多人慕名把千里马送上门来。
孙膑赛马: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赌胜。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完后,田忌一场不胜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把他当作老师。
指鹿为马: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做了宰相高职,想亿伺机再推倒胡亥篡夺皇权。赵高狡猾阴险,他知道自己出身低下,各大臣都不服他。为了测试各个官员对他的态度,一日,赵高拉来一只鹿,当着众大臣的面对胡亥说:“陛下收下这只卑臣千方百计寻得的好马吧!”胡亥笑道:“丞相是否搞错了?你拉来的是一只鹿哇,哪里是良马?”赵高并不理会皇帝的话,却仔细观察周围人的反应,有人跟着赵高随声附和,有人却说真话指出是鹿非马。
范文二:有关马的历史故事
故事一: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丢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到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故事二:伯乐相马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
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故事三:老马识途
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 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齐国的大路。
故事四:项羽驯服野马
楚霸王项羽驯野马“乌骓”的故事广为流传。据说“乌骓”当初被捉到时,野性难驯,许多人都休想骑它,就是骑得上的也顿时被它摔下来。壮强好胜的项羽听说便想一试。他驯马有术,一骑上“乌骓”,就扬鞭奔跑,一林穿一林,一山过一山。这马非但没把他摔下,反倒汗流如注,身疲力竭了。霸王不慌不忙骑在马上,忽然用手紧抱住一树干,满想一下把马压制得动弹不得,谁知“乌骓”也不甘示弱,拼死挣扎,结果那树连根都离开了山土,“乌骓”总算被霸王的“拔山”之力折服了,心甘情愿地供霸王驱使了一生。
故事五:唐玄宗偏爱马舞
唐代,马戏达到顶盛时期。据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尤其偏爱女子马舞。唐宫设有男女马伎队,饲养大量舞马。每年8月5日前后,便是马舞高潮,勤政楼前舞马场上马舞通宵达旦。经长期训练的马便可闻乐起舞。马能衔杯向皇帝献酒,达到了令人惊叹不止程度。后来,从唐朝章怀太子墓中发掘出的“马球图”得到进一步证明。该图中绘有20多匹马,骑者均穿各色窄袖袍,着黑靴、戴袱头,相互策马抢球。
范文三: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 按图索骥 比喻做事死守教条,而不懂得变通,也比喻依据一定 的线索去寻找事物。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日,蹄如累麴”之语。其子执《马经》 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 “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 麴尔! ”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 “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 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 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 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 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 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 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 起来的酒曲块!” 秦琼卖马 秦琼,字叔宝,山东人。他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曾参加河南的瓦 岗军起义,是李密骠骑亲将。瓦岗军覆灭后,秦叔宝又被李世民所罗 致,逐步成为高级将领。 秦叔宝这个人, 在民间的声望很大, 原因有两部小说 《隋唐演义》 和《说唐》都特别强调秦叔宝。在《隋唐演义》和《说唐》里,都有 秦琼卖马的故事, 说的是秦琼在潞州落了难, 穷得连饭店钱也付不出, 先是典押了随身的兵器金双锏,后来逼得连自己的坐骑黄骠马也卖 了。可是人在倒霉的时候,样样不遂心,连马也没人要。幸而遇见了 一位卖柴的老者,动了同情心,指引秦叔宝说:“这西门 15 里外, 有个二贤庄,庄上主人姓单号雄信,排行第二,人称为二员外,要买 好马送朋友。”秦琼久闻潞州单雄信的大名,就由这位老者介绍到二 贤庄,与单二员外见面。秦琼羞于说出真名实姓,只称姓王,拿了马 价而去,后来单雄信从别人口中,获知卖马的人,就是山东济南府的 秦琼,便立刻追赶,捧着秦琼的脸说:“叔宝哥哥,你端的想杀了单 通也。”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 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 黄膘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膘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 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 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 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 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
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
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 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 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 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王 伯当。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 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离别 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 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隋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 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 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 谊始终如故。《说唐》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 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 在地上, 悲痛欲绝。 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 起造一所祠堂, 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 伯乐相马 出处】 【 出处 】 《战国策?楚策四》唐?韩愈《马说》:“世有伯 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典故】 【 典故 】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 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 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 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 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 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 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 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 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 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 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 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 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 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 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 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
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 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 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 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 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 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 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 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 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 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 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 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老马识途 韩非子?说林上》 《 韩非子 ?说林上 》 老马识途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 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 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 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 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止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 乎?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文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天过去了冬天又来 到了,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 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 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 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 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凭借管 仲和隰朋的圣明,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 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 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也是种过错吗? 故事寓意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 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 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他们 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不是 吗?
范文四:篇一: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成语词条: 九牛一毛
成语释疑: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关于神话的故事
精卫填海,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补天浴日,东兔西乌, 开天辟地,牛郎织女,牵牛织女,炼石补天,水漫金山,擎天之柱,松乔之寿,巫山云雨,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烛邹亡鸟,涸辙之鱼,月里嫦娥,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穿井得人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
1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唐?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2梅衰未减态,春嫩不禁寒
唐?杜牧《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
3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唐?李商隐《忆梅》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唐?齐己《早梅》
5小梅枝上东君信,雪后花期近
宋?晏几道《虞美人》6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宋?晏几道《临江仙》
7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宋?苏轼《红梅》
9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
宋?周邦彦《菩萨蛮?梅雪》
春夏秋冬四季之景的诗句
1、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3、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登楼》
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6、早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7、早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10、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1、春风双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舟》
1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作小红 8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高骈《山亭夏日》
5、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苏轼《浣溪沙》
6、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7、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8、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甫《山行》
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7、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8、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9、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10、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1、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子夜吴歌》
12、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王五》
1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1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15、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小声甘州》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雪》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4、瀚海澜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东方虬《春雪》
7、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陆畅《惊雪》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王安石《梅花》
9、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祖咏《终南望余雪》
10、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1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落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12、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篇二:有关黄河的历史故事
有关黄河的历史故事
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
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
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 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大禹治水的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篇三:关于寓言神话历史故事成语
关于寓言、神话、历史故事成语
(1)、寓言故事成语:对牛弹琴、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拔苗助长、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惊弓之鸟、画蛇添足、画饼充饥、叶公好龙、杯弓蛇影、坐井观天、愚公移山、画地为牢
(2)、神话故事成语: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大禹治水
(3)、历史故事成语:指鹿为马(赵高) 纸上谈兵(赵括) 负荆请罪(廉颇) 妙笔生花(李白)呕心沥血(李贺) 程门立雪(杨时) 望梅止渴(曹操) 围魏救赵(孙膑)东山再起(谢安) 闻鸡起舞(祖逊) 一鼓作气(曹刿) 愚公移山(愚公)凿壁借光(匡衡) 名落孙山(孙山) 请君入瓮(周兴) 马革裹尸(马援)退避三舍(重耳) 投笔从戎(班超) 图穷匕见(荆轲) 铁面无私(包拯)草木皆兵(苻坚) 背水一战(韩信) 乐不思蜀(刘禅) 不耻下问(孔子)一鸣惊人(齐威王)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一笔勾销(范仲淹) 九牛一毛(司马迁) 完璧归赵(蔺相如)雪中送炭(宋太宗) 黄袍加身( 赵匡胤) 焚书坑儒(秦始皇)惊弓之鸟(孙更赢) 入木三分(王羲之) 一字千金(吕不韦)小心翼翼(贾黄中) 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高山流水(钟子期) 百闻不如一见(赵充) 有眼不识泰山(鲁班)先发制人 约法三章(刘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仲) 三顾毛庐 如鱼得水(刘备)四面楚歌 破釜沉舟(项羽) 运筹帷幄 孺子可教(张良)过关斩将 单刀赴会(关羽) 脱颖而出 毛遂自荐(毛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神机妙算 锦囊妙计 初出茅庐 (诸葛亮)
范文五:“马革裹尸”的历史故事
“马革裹尸”指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寓意将士英勇牺牲在战场上的英雄气概,是鼓舞人心的励志名句。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它背后的历史故事吧!马在古代拥有崇高的地位,在先秦时期出现了众多如伯乐一般的相马高手。《吕氏春秋?观表篇》里提到的相马名家就有寒风、麻朝、子女厉、卫忌、汗鄙、投伐褐、管青、陈悲、秦牙、赞君等10位。
马援则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相马名家,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马上将军,人称“伏波将军”。《后汉书?马援传》称,“(马)援好骑,善别名马。”马援的相马术继承了前辈名师的精华,加上自己在戎马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此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相马理论。为了让自己相马之法能普及天下,传之后世,马援曾用自己远征骆越时缴获的铜鼓,铸造了一尊铜马,作为良马的标准模型。此铜马高三尺五寸,身围四尺五寸,安置在宫中宜德殿下,被誉为“马式”。
但马援被后人牢牢记住,其实并非因其高超的相马技术,而是他身上所具有的“男人气概”。马援小时便离家,到北疆养马驭马,后从军,曾南征交趾及五溪蛮。
曾激励了古今无数保家卫国、守卫边疆将士的“马革裹尸”名言,即出自
马援之口,其原话为:“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意思是,如果你是个男人,就应该战死在边疆的战场上,死后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家乡埋葬,怎么可以躺在家里的床上,老死在儿女身边呢?
东汉末年魏王曹操正是深为马援“马革裹尸”精神所感动,在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后,踌躇满志地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龟虽寿》,其中有两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范文六: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导致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四个通商口岸开放使中国日渐了解西方,洪秀全受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创立拜上帝教并于 1851年 在广西金田村起义 意图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太平天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 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
1859年 洪仁?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作为后期的执政纲领
1860年 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 北京政变 慈禧掌权开始两宫同治
1861年 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 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自强”
年 中法战争
年 甲午中日战争 北洋舰队覆灭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由于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为了改变贸易入超的状况,向中国偷运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禁烟。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这就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强占香港,损害了中国领土的完整。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苦。《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特权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爆发于1856年10月,英军进攻广州,1860年10月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签订《天津条约》,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 ,1860年又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1858年(咸丰八年)5月,英法联军侵入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清政府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议和。于6月26日、27日分别与英、法订立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为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于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清朝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该条约是继《北京条约》以来侵略者强加给中国最刻毒的不平等条约,它使日本得到巨大的利益,也适应了帝国主义各国向中国输出资本愿望。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德、法三国的干涉,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中国付给日本“酬报”银三千万两。 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的结束。
一、战争经过( 5.3 )
战争爆发后,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不积极备战,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国的"调停"上,而当时的法国已在精心策划进攻中国海军的战役了。
(一)主要战役:
( 1 )、马尾战役 1884.7
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9艘军舰以"游历"为名驶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从闽江口到马尾有100多公里,沿岸设有清军炮台,侵略者竟可长驱直入,而且当时处于交战状态中的两面军舰竟能同泊一港,岂非怪事?原来在敌军已闯入国门,虎视鹰瞵之时,腐朽的清政府,却幻想美国的“调停”,因此下令沿海各省,“静以待之”,“不可轻言战事”,并严令福建水师“不准先行发炮,违者虽胜亦斩”。福建船政大臣、海防大臣秉其“避战”的旨意,命令舰队“不准无命自行起锚”,更有甚者,他此时竟然给侵略者头子孤拔以“最友好的款待”!清朝政府的妥协极大地助长了侵略者的反动气焰。 8月23日,法国将当日开战的决定通知清军,反动透顶、愚蠢已极的清朝大臣,不但不准备迎战,而且还封锁消息,并请求法军把开战时间改在明天,原因是我方未做好准备!真是可悲可叹!下午,法舰开炮轰击,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
( 2 )、法军进犯台湾
马尾之战以后不久,法军攻占基隆进犯台北,由于沿海人民的热情支援,台湾军民在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的指挥下浴血奋战,痛歼敌人,粉碎了法国霸占台湾的企图。不久,孤拔被击伤,命丧澎湖。不甘心失败的法军在1885年初,进攻越北凉山,占领镇南关,广西门户大开。法国侵略者在关前立柱,写道:“广西门户已不复存在”。敌军的嚣张,震动朝野。然而英雄的镇南关人民却针锋相对的在立柱关前,上书“我们将用法国人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户”,表达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决心。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年近 70 的老将冯子材,接到帮办广西军务的命令后,抱病赴任,并立即披挂上阵,挥刀杀贼,取得了反法战争的重大胜利。
( 3 )、镇南关--谅山大捷 1885.3 冯子材
冯子材就任后,首先整顿清军,严肃军纪,团结各路将士积极备战,准备反攻。法军被迫退驻关外里,伺机卷土重来。在当地各族人民支援下,冯子材率军修筑了跨越东、西岭的 3 里多长的长墙,并在岭顶修建炮台。他还冒险勘察阵地,选定战场,布置防御,主动出击,极大地提高了清军的士气,3月24日,盘踞
在谅山的法军在重炮的掩护下,倾巢出动,像恶狼一样,猛扑过来,形势危急
。就在此时,足蹬草鞋、手持丈八长矛的冯子材慷慨激昂地向将士们大呼:“如果让敌人闯进关内,我们有何面目回去见两广父老!”然后他就跃马扬刀冲出战壕,扑向敌群,其子相荣、相华紧随其后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在老将爱国热情的感召下,全军将士个个奋不顾身,拼命杀敌,使溃不成军的侵略者抛下1000多具尸体夺路而逃。冯子材率军追击,一路上,人不解甲,马不停蹄,斩将夺关,收复失地,扭转了整个战局。3月29日,清军攻下法军盘踞的越南北部的军事重镇凉山,法军前线司令受伤后狼狈逃命。法国茹贵理内阁因此倒台。当胜利的曙光降临的时候,清政府却以“乘胜即收”为由,下令停战、撤兵,重演了郾城大捷后岳家军的历史悲剧!1885年6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法国代表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
(二)战争的结局: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范文七:1,写出以马为偏旁的字不少于10个并解释
【驰】车马等奔跑,快跑; 向往;传播,传扬。
【驯】顺从,使顺从,如驯化、驯兽;善良,温顺,如驯良。
【驴】哺乳动物,像马,比马小,能驮东西、拉车、耕田、供人骑乘。
【驸】〔驸马〕原为官名“驸马都尉”的简称;中国魏晋以后帝王女婿常任此职,后就成为帝王女婿的专称。
【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驿站。
【驻】停留在一个地方,如驻足;部队或外勤工作人员住在执行职务的地方,如驻扎、驻守。
【验】检查,察看,如验证。;效果,有效果,灵验;证信,凭据,如何以为验?
【骑】跨坐在牲畜或其他东西上。
【驭】驾驶马车;统率,控制,如驾驭。
【骁】勇健,如骁勇。
2.写出含“马”字的成语10个并解释
【马首是瞻】看着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走马上任】走马:骑着马跑;任:职务。旧指官吏到任。现比喻接任某项工作。
【走马观花】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马到成功】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马革裹尸】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马不停蹄】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走。
【一马当先】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龙马精神】龙马:古代传说中形状象龙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
【人仰马翻】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天马行空】天马:神马。天马奔腾神速,象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
【青梅竹马】指幼时游戏的伴侣。
【塞翁失马】(1)比喻人因祸得福。(2)形容祸福无常,不能遽下定论。
【悬崖勒马】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醒悟回头
3.搜集与马有关的俗语3个 【1】人有错手,马有失蹄。
【2】 人奔家乡马奔草。
【3】人要炼,马要骑。
【4】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
【5】牛头不对马嘴。
【6】好马不吃回头草。
【7】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8】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4.写出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不少于3个并简要介绍(每个不少于60字)
【秦琼卖马】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膘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膘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王伯当。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隋王朝的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说唐》中的“秦琼建祠报雄信”,说的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叔宝抱住雄信的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
【伯乐相马】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成语解释:伯乐能发现千里马。比喻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5.写出与马有关的文学作品不少于3部
《马说》作者: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呜呼!其真***邪?其真不知马也!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作者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6.列举画马名家及其代表作
《八骏图》 戈湘岚 作
《番马图》 金农 作
《马上代书》 李石湖 作
《沐马图》 顾让 作
7.列举历史上的名马及故事不少于3个
【的卢马】
三国时,刘备得到一匹好马。有人对刘备说:“快别骑它了!这种马眼下有泪槽,额上有白点,名字叫的卢,骑它会妨主。”刘备说:“谢谢你的好意。不过人的生死是由上天来定的,岂是马能阻碍的了的吗?”
后来有人想暗害刘备,被刘备发现,急忙逃出,可是却被一条几丈宽水流湍急的大溪挡住,这时追兵到了。刘备只好跃马下溪,结果连马带人陷在泥水里,刘备加鞭叹到:“的卢!的卢!今天妨碍我了!”不想那马忽的从水中跃起三丈,飞上了对岸。刘备脱身了。
“的卢马”形容好马。
【赤兔马】
“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赤兔马一直是好马的代表。《三国志》中有关赤兔马的记载,但是何以称为赤兔马却没说。
董卓为了拉拢年轻将领吕布,就把这匹马送给了他。吕布得马后果然杀了原来的主人丁原,投奔到董卓的门下,当了他的义子。后来,这匹马跟随吕布大展神威。但在白门楼,因为刘备的一句话,曹操痛杀吕布,赤兔宝马也就归了曹操。也许是机缘巧合,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暂时投靠了曹操。曹操十分爱惜关羽这人才。也想仿效董卓“宝马赠英雄”。但关羽终究不是吕布,他接受了赤兔,也是为了更快地找到刘备。从此以后,赤兔马和青龙偃月刀就成为了关羽的代表形象。当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杀害后,赤兔马又为马忠所得。可这次它不再顺从着跟随新主人,绝食而亡,跟随旧主关羽而去了。
【绝影马】
《魏书》记载:“公所乘马名绝影,为流矢所中,伤颊及足,并中公右臂。世语曰:昂不能骑,进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这是曹操征讨张绣时发生的事情, 这一战是曹操除赤壁之外最惨痛的一次败绩。在这一战中,曹操损失一个儿子(曹昂), 一个侄子(曹安民),一员虎将(典韦),还有一匹良驹(绝影),可谓损失惨重。
范文八:关于“历史事实”
节选自陈新《西方历史叙述学》第177~18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历史事实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历史研究或历史叙述的基本元素,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叙述,我们得到了历史叙述文本,它将历史事实呈现给读者。然而,如果我们细致地思考一番历史事实概念,就能知道它与历史叙述研究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鉴于这个概念一直是史学界与历史哲学界长期争论的话题,我们今天再次讨论它,只能进一步证明它是深入历史哲学领域的一块不可绕过的路标。我们只有将历史事实置于历史叙述研究的整体中,才能对它有比较确定的认识,并且使历史叙述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得到解答的理论基础。
★历史事实的三种解释:
历史事实的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澄清它,能使实证主义者、现在主义者、结构主义者等一切加入历史叙述行列的人,拥有各自的立场。我们无须分辨不同立场的历史学家是先确立起他们的历史事实概念,再进行历史叙述,还是先进行历史叙述,再根据历史叙述目的的需要,规定了历史事实的定义。重要的是,只有通过分析历史事实概念在各家学说、理论中与其他概念的关联,我们才能够为自己的解释寻找一个适当的出发点。
关于历史事实概念的解释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即符合论的解释、融贯论的解释和辩证的解释(这三种解释的命名分别依据了沃尔什和托波尔斯基的说法。沃尔什在《历史哲学导论》的第4章《历史学的真实性和事实》中讨论了符合论与融贯论思考中历史真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托波尔斯基在《历史学方法论》的
第10章中讨论历史事实,将对它的解释分为本体论的解释、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解释、辩证的解释。前两者与沃尔什的论述大致相同,但是否能够按本体论与认识论、方法论的概念来区分,笔者认为是值得质疑的,因为既然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之间有了明确的区分,那么历史事实无论从哪个方面进行解释都是认识论的结果,而且都是以本体论中的概念的身份存在着。故而,笔者采用了沃尔什讨论的立场,因为符合论与融贯论都是基于认识论的学说,它们表达了托波尔斯基说明的前两种解释,而托波尔斯基持有的辩证的解释更好地发展了沃尔什曾粗略谈到的关于历史事实解释的中间立场)。面对这三种解释,我们是采纳其中之一而拒斥它者,还是兼收并蓄进行调和,抑或寻找一个不同的基础进行新的解释,让我们在对这三种解释进行阐述之后再做决定。
历史事实的符合论解释,主要为客观主义者、实证主义者及广大基于经验主义理解历史叙述的一般人所持有,特别是中国的唯物史观派。他们认为:“在历史学中,我们所涉及的都是事实,这些事实恰恰因为它们是过去的,所以就是固定的和确定的;这些事实是不能被任何夸张的想象力看作是以我们目前所思维着的东西为转移的。”(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托波尔斯基认为:“对于历史事实的实证主义解释是在历史学家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解释;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初步一看它是最接近于常识的。”(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219页)常识往往使我们认为,自己在过去的实践是客观存在的,记忆能使我们回想起那一幕幕“真实的”图景;以此类推,我们相信前人的言语、行为也是客观的存在,通过某种途径,我们能将那些行为通过文字客观地描述出来。历史学家的任务就如曼德尔鲍姆宣称的:“发现对他而言并非已经知道,也并非杜撰的事实与关系。”爱德华?卡尔讽刺道:“历史包括一个确定了的事实的主体。历史学家可以从文献、
碑文等等获得事实,就像获得鱼贩案板上的鱼一样。历史学家搜集它们,把它们拿回家,按他们所喜爱的方式加以烹调,摆上餐桌。”(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吴柱存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页)
显然,如果确实存在这样的客观历史事实等待着历史学家们去展示,那么,历史研究的目的将不会与任何其他学科的目的重叠。由于过去发生的事件不可胜数,而且极其复杂难辨,历史研究的任务将十分艰巨,只是我们不能询问历史研究的意义,而且历史学家也无反思自己的实践意义的必要。意义是与符合论历史学家无关的概念,他们准备将“历史研究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甩给关注人类实践的意义却又不被称为历史学家的人去回答。
在20世纪的现实中,对历史事实这一概念持符合论观点的历史学家大有人在,只是他们不再像19世纪兰克学派或实证主义学派那样再以学派的规模出现。历史事实的符合论解释被20世纪的历史哲学家树为靶子,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而主流的解释是由融贯论者做出的。
历史事实的融贯论解释,将历史事实的客观性与真 性解释依附于与其他事实的关系,它认为:“一个事实并不是不管有没有人注意到它,它都是存在着的某种东西;它毋宁是一种思维过程的结论。事实并不像符合论所想象的那样,是可以简单地被人领会的;它们必须是被人确立。”(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第74~75页)融贯论解释的前提是,没有被人认识的事实是不存在的,因而融贯论者认为,那些被符合论者视为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在没有进入历史学家的实思维之前,不能被称为历史事实。因为人们不可能思考那些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而那些被称为历史事实的,只能是历史学家在叙述中确定的事实。
巴勒克拉夫曾经写道:“尽管我们读的历史以事实为根据,但严格地说根本不符合事实,它只不过是一系列被接受下来的判断罢了。”根据巴勒克拉夫的观点,假如我们依然认为历史是由事实构成的,那么我们只能认为历史事实就是他所指的判断。融贯论者之所以被这样称呼,正是因为历史学家每接受一个历史事实即判断时,都要将它放入由他已经接受的判断形成的知识体系中。只有当它与其他判断融贯一致,不发生逻辑冲突时,它才能成为该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
结构主义者与符号学家们一般倾向于认为历史事实是构成的。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历史事实并不比其它事实更具有给定的性质。正是历史学家或历史演变中的行动者借助抽象作用,并仿佛在一种必须进行无限回溯的威胁下,构成了它们。”(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版,第294页)卡西尔主张:“我们所称的事实始终必须在一种特殊的理论意义中被定位,在一种与隐蔽着决定它的明确的概念系统之关系中被观察到。这种决定的理论意义并非施之于原事实,而是构成它。”上述两者都视历史事实为一种构成物,它与符合论者强调的硬事实相反,是一种在一定的概念体系中得到定位的软事实,因而它的真实性与客观性都是相对的。当卡西尔所说的那种特殊的理论意义被转换时,原来被称为历史事实的东西也许就不存在了。历史事实的存在与概念体系密切相关,这不仅是结构主义符号学者的看法,也代表了融贯论者的基本观点。保罗?韦纳就曾指出:“没有任何事件存在于它自身之内,而是与永恒的人的概念相联系。”
如果说符合论被认为是客观主义的解释,那么融贯论解释通常被其反对者视为主观主义的解释。事实上,融贯论者对历史事实的解释,只考虑那些进入了历史学家意识中的、经过了人的意识处理之后叙述在文本中的历史事实,这样的事实自然在可确证性方面被大大地弱化了。然而,融贯论的历史事实就因此而成为
纯粹主观主义的产物吗?为了避免被斥为主观主义之嫌,一些根本上属于融贯论者的历史学家提出了第三种解释,即辩证的解释。持这种解释的学者以托波尔斯基为代表。
托波尔斯基称,辩证的解释是那种“既承认作为历史研究客体的客观历史实际的存在,又承认历史学家的头脑的创造性认识功能对历史事实概念的解释。”(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第219页)托波尔斯基与一般融贯论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在历史唯物主义与控制论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进行解释。辩证的历史事实概念同时也是将符合论解释与融贯论解释加以扬弃的产物,它接纳了符合论中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这个内容,认为有一种作为历史研究内容的过去事件客观存在着,另外,融贯论者所说的历史事实被托波尔斯基称之为“历史编纂学的事实”。于是,辩证解释的历史事实,便成了一个在总体和动态中生成的客观事实,进入了与历史编纂学的事实构成的循环。辩证的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的对象,它呈现于历史资料之中,历史学家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并结合非资料源知识获得历史编纂学的事实。当历史编纂学的事实被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时,它们代表着客观的存在,同时又以辩证的历史事实的身份出现在新一轮的认识之中。历史事实就是如此不断地丰富,也逐渐地接近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真理。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关于历史事件的三种主要解释各有支持其存在的基础。符合论解释在广泛的经验主义支持下,生存力之强,以至于卡尔说:“相信历史事实的硬核客观地、独立地存在于历史学家的解释之外,这是一种可笑的谬论,然而这也是一种不易根除的谬论。”(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第7页)融贯论解释与辩证解释以其克服了符合论在认识论上存在的悖论而确立起来,因此较之符合论解释更有说服力。辩证解释事实上是融贯论的一种发展了的特殊形式,它将历史事实置于动态的、总体的生成框架中,但辩证解释的价值在于它从没有忘记客观性与真实性应是历史事实的根本特征,这也是它超越一般融贯论解释的地方。如果不承认历史事实具有客观性与真实性,那么关于历史事实的叙述确实很容易丧失标准,落入纯粹主观主义的泥坑,而从历史叙述研究整体来看,它不允许历史事实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此外,将历史事实概念放入历史叙述的整体中,也将有利于我们对它的理解。
★历史叙述中的历史事实概念
保罗?韦纳说过:“历史与真实的事件相关。根据这个定义,一个事实必须满足唯一一个条件才能成为历史:它必须真实地发生过。”那么,历史学家在历史叙述中要做的首要一点,便是尽力使人们相信他用来叙述的那些元素,即历史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我们可以把历史叙述涉及的事实分为两类,一类是非言语事实,另一类是言语事实。当历史学家对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叙述时,他处理的是非言语事实;当历史学家叙述的是并非亲眼所见的他人的实践,那么被叙述的历史事实往往只能来源于文字材料,属于言语事实之列。在确认这两类事实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方面,我们采取的方式都颇为类似。
对于亲身经历的事件,历史学家在叙述中通常依赖于回忆。可是,即使是对同一件事的回忆,不同的事件参与者也可能因为各自的立场或价值观不同而使各人的回忆之间产生分歧。当每个人都称自己回忆的历史事实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时,就需要另一种主体间的真实,作为评价个人回忆是否真实的标准。这种主体间的真实应是历史学家的目标,为此,如果他仅仅依据自己的回忆来叙述,那么这种历史的真实程度与其他人的回忆的真实程度相近,同属个体的真实。只有在历史学家于叙述之前思考过其他实践者的回忆(对该历史学家来说,他人的回忆
通过语言呈现出来,被表述的事实便属于言语事实),并力图得出一种能够以理服人、被实践者广泛接受的叙述时,其中包含的历史事实才可能成为主体间真实的、客观的事实。这样的历史事实是客观的存在,虽然这种客观性不像符合论者的硬事实那样独立于认识者的意识之外,也不像融贯论者构成的软事实那样失去了真实性的绝对标准,但它却是主体共同认可的产物,是实践共同体的唯一标准。它的前提之具体表现就是:如果我们如此这般地叙述自己的实践行为,而不会导致各个参与实践的主体合作关系的破裂,最终使共同的实践能够继续下去,获得促进主体共同生存的效果,那么这样的叙述就完完全全是真实的叙述,它展现的便是客观的历史事实。
一些融贯论者认为言语事实是言语表达者在某种概念体系中构成的,其构成方式与小说中事件的构成方式相类似,因此理论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分析历史事实的虚构性质。然而,即使在小说的虚构中,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其中不包含任何真实的成分。华莱士?马丁曾指出:“小说可能具有报告的功能,它能将文化与文学未曾重视的各种人类状况带入人们的意识中。”任何虚构都不是漫无边际的,因为虚构者需要能够理解其虚构的读者,这样便使虚构想象受到虚构者与读者的共同理解能力的制约;超出这种共同理解能力,无论是小说叙述还是历史叙述,都会被认为是不可理解的,致使叙述者的实践失去价值。由此可见,在历史叙述文本中,被叙述的历史事实即便是被建构的,它仍旧受到一种叙述者与他的读者所共有的理解力的约束,并因而成为一种能够被大家共同理解的事实,具有某种程度的真实性。
如果历史学家只能从文字材料中了解历史事实,就如我们现在研究的古代史和中世纪史,它们的存在不像当代史那样与叙述者及他的读者有较为明显的、直接的利益关系,那么其真实性与客观性又如何保证呢?
我们研究历史、阅读历史都有一定的目的,生活于现实之中的读者有一种根本的、永久的需要,即促进生存与发展。读者对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充满期望,为此,他试图努力地理解自己的生存、发展情境,而阅读历史便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即使古代史、中世纪史远离读者生存的年代,但读者阅读它们能获取前人的生活经验充实自己,或有助于理解他身处之生存、发展情境的渊源,进而理解其生存、发展情境。解释现在必须理解历史,为了便于在未来处理自己与生存、发展情境的关系,读者将历史作为参照系,进行未来的行为决策。任何历史事实都是以上述方式与现在的读者联系在一起。可是,无论读者阅读谁的文本,他都不能说该文本中叙述的历史事实是绝对真实的。因为言语事实毕竟是被人书写的,渗入了叙述者的主观意识,符合论者幻想的客观历史事实不可能存在于言语事实之中。即使某些言语事实有多方面的佐证材料,怀疑论者仍有可能对它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言语事实应该说是一种被解释后得到的事实,这样一来,我们要确定的言语事实之真实性只能是一种历史解释的客观性。
与非言语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类似,获得言语事实之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样依赖于服从主体间性。历史学家叙述历史事实之时,也受到读者的阅读目的的制约。(按:这就像说书人,每次叙说的内容都受听众的气氛、情绪、环境等影响而各不相同)要想让读者阅读自己的作品,历史学家就应考虑读者的需求。只要历史学家叙述的历史事实与读者的利益要求没有根本的冲突,那么它就会被认为是真实的,这种被解释的言语事实也会被认为是客观的。读者将提供客观历史事实的历史学家视为权威,他不得不信任权威,否则他就必须自己成为权威被他人信任,将自己的理解与研究转变成主体间的共识,使客观的历史事实得到进
一步的升华。
将历史事实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使得它能够根据主体间利益要求的变化,不断获取新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这样,历史事实每时每刻都被现实的人们为着共同生存的目的而加以利用,它不再像符合论解释的那样实际上被搁置起来了,也不再像融贯论解释那样成为任人创造的主观事物。扎根于主体间性的历史事实虽然如同托波尔斯基在辩证解释中描述那样:获取它的真实性是一个永恒的历程,然而它并非不断地接近辩证解释中那个预设的绝对真理的目标,而是在每时每刻都达到了绝对真理,因为它正是在这个获得客观性、真实性的时刻实现了主体间共同生存的目的。
范文九:有关历史的二个故事
春秋齐国太史的故事
《左传》上记载,齐国的大臣崔杼杀了***无道的齐庄公,齐国太史伯秉笔直书说:“崔杼?其君”。崔杼大怒,杀掉了太史伯,然后命其二弟太史仲记载这件事。太史仲毫不犹豫,写下的仍然是这五个字“崔杼?其君”,于是也被杀掉。三弟太史叔继承兄长遗志,再次写下“杼?其君”,又被崔杼所杀。太史伯最小的弟弟太史季与三个哥哥一样视死如归,仍旧写“崔杼?其君”,并对崔杼说:“据事直书,史氏之职也。失职而生,不如死!”崔杼被其正气所震慑,放弃了歪曲历史的想法。 当太史季出门时,看到另一位史官南史氏手持竹简而来,便问他来此何干?南史氏说:“我担心你也被崔杼杀掉,无人记录史实。”说罢将手里的竹简给太史季看, 上面也是如实记载着“崔杼?其君”。
春秋晋国董狐的故事
董狐是春秋时晋国的史官。当时晋灵公暴虐无道, 不但聚敛民财且任意残害臣民,执政大臣赵盾多次劝谏,他不但不听,反而蓄意杀害。他派人刺杀未遂后,接着又在宴会伏兵击杀,也没有成功,赵盾不得已被迫出逃。当逃到边境时,听说晋灵公已被其族弟赵穿杀死,于是返回晋都继续执政。
董狐以“赵盾?其君”记载此事,以示笔伐。赵盾解释说灵公是赵穿杀的,不是他杀的。董狐说:“你身为执政大臣,逃亡未离国境,回到朝中不讨伐?君乱臣,如果说这件事与你无关,谁会相信呢?”
当时史官的“书法”是依礼义记载的,从各种迹象显示赵盾不但与?君脱不了关系,且身为执政大臣不讨伐?君乱臣,也不合乎礼义的原则,故董狐定以?君之罪。对此,孔子大加赞扬,认为董狐是古代的良史。
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为后世正直的史官坚持不懈的继承下来。
【心得写作单】
(1)看到这两个故事,你是否对这些使官不畏生死的精神而感动呢?你觉得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2)记载历史的人除了勇气之外,你认为还需要什么条件?
(参考***:理性的分析,不受情的干扰,正确的价值观点等。)
范文十:有关黄河的历史故事
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该故事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跳跃这道通向成龙道路上的门关,能跃过去者,便能成龙。
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小鲤鱼,最终才能成龙。
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斗不息。 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大禹治水的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