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为什么延安医院挂号要挂国旗呢?

国旗、领袖像:***根据地的象征()
发布时间:作者: 丸田孝志 刘晖
来源:《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9.00
摘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国旗和领袖像作为对国家归属意识整合的象征,在***根据地被经常使用。本文将对统一战线和中华民国架构下的象征操作展开探讨,并通过分析这一时期***像取代神像在***根据地农村普及的过程,从民间信仰的心性构造来考察***信仰的特征。
  摘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国旗和领袖像作为对国家归属意识整合的象征,在***根据地被经常使用。本文将对统一战线和中华民国架构下的象征操作展开探讨,并通过分析这一时期***像取代神像在***根据地农村普及的过程,从民间信仰的心性构造来考察***信仰的特征。
  关键词:国旗;领袖像;***根据地;信仰;象征
  作为整合国家归属意识的象征,国旗和领袖像,经常使用于庆典仪式以及日常生活中,以展示国家的权威。拙文将对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根据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中华民国架构之下推行的这一象征操作展开探讨,并通过分析这一时期,在***根据地***像取代神像并在农村的普及过程,从民间信仰的心性构造来考察***信仰的特征。所考查的地区包括***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陕区)、抗日战争时期北方局以及八路军总司令部所在地、位于晋冀鲁豫边区中心地带的太行根据地和太岳根据地(以下简称太行、太岳根据地)。陕区是在象征操作方面能够充分反映***意图的稳固根据地,而太行、太岳根据地是不稳固的前线根据地,象征的使用存在种种客观困难,但由此能够观察到前线在与国民政府、阎锡山政权合作或对抗背景下象征操作的特征。在论述过程中,尽管希望利用档案史料和图片资料,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不得不主要依据报纸史料。报纸史料存在着对日常的象征使用和固定的象征不能充分报道的可能性,这将对实态的把握产生一定的局限。不过,因为报纸具有对欲强调的象征操作给予集中报道的特征,由此可以领会到象征使用的意图。根据所搜集的报纸史料,对太行、太岳根据地的研究限定在1939年1月以后。
  一、***根据地的国旗使用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的政策开始由苏维埃革命路线转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探索统一战线具体方式的过程中,***对显示国家和政权关系的象征操作采取了新的对策。1936年4月,周恩来和张学良在延安进行统一战线会谈,会场交叉悬挂着国民政府的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以下简称国旗)和***党旗。可以证实,伴随着统一战线政策的施行,根据地也开始允许使用国民政府的象征。
  在国共谈判期间,尽管延安礼堂仍交叉悬挂着国旗和***党旗,但在1937年8月红军建军节召开的抗战动员运动大会以及1938年国际劳动节上,没有悬挂国旗,而是仅仅并列悬挂两党的党旗。这表明苏维埃共和国与中华民国的关系还未理顺。1937年,陕区没有举行国庆节的庆祝活动。在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的n月份,《新中华报》所登载的林伯渠像上的帽徽依然是红军时代的五角星。直至1938年7月之前,没有发现关于陕区悬挂国旗以及使用国旗图案插图的报道。这种状况,与太行、太岳根据地的《新华日报(华北版)》形成鲜明对比,该报从1939年1月创刊至同年8月常常使用国旗做插图。尽管***在前方的根据地和对外的场所积极地悬挂国旗,但从前述情况来看,在陕区内部却排斥国旗的使用,继续采用仅以两党党旗并列悬挂的形式,这表明了两党所拥戴的国家形态在根据地内部并不能得到公开认同。新创立的国民参政会(日召开一届一次会议),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毕竟打开了国民参与政治的大门。在高涨的全民抗战氛围中,以第一次抗战建国纪念日(目)为契机,国旗开始在陕区的仪式上使用。1938年的抗战及***成立纪念周期间,国民参政会召开日(即7月6日,在延安被称为&商人日&)这一天,延安市内挂满了国旗,7月7日,根据国民政府行政院的电令,延安全城降半旗(表一)。从此以后,国旗作为表明中华民国和统一战线的组织框架下根据地政权正统性的重要象征之一,开始被广泛使用。在国共之间的斗争中,国旗亦成为将自身视为中华民国正统继承者的象征(上述状况参见表一至表四)。
  首先,国旗在强调民族主义和统一战线的纪念日、集会时被理所当然地加以使用。抗日战争时期,国旗在阳历新年(中华民国成立纪念日)、抗战建国纪念日、国庆节等有关中华民国、统一战线的纪念日,百团大战等庆祝大会,以及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庆祝活动时被广泛使用。在根据地各阶层召开的会议或集会(各级参议会、各种代表大会、民兵检阅大会等)上,作为对统一战线的强调,同样要悬挂国旗。与此同时,因为这些集会也有来自***力量薄弱的游击区代表,有必要在国家的象征之下体现各种力量的团结。
  国共关系恶化后,***在统一战线主导权的争夺战中也积极地悬挂国旗。l940年2月,在延安召开的青年宪政促进会成立大会上,举行了向国旗敬礼和奉读总理遗嘱的仪式,要求国民政府实行宪政。即使在国共摩擦期间,***在平江惨案、新四军事件和1943年7月的反内战集会等各种纪念仪式上亦悬挂国旗,强调在统一战线的体制下自身肩负着抗战救国的任务。从表一、二可以推测,在国共摩擦和&左&倾政策时期,国旗的使用有减少的可能性。但在1943年的陕区,反而国旗到处使用。这一时期,***通过揭发特务运动(抢救运动),彻底批判国民党,试图在陕区社会最终确立***与***的权威。在与国民党的对抗中,***向陕区的各社会阶层强调,其权威能够代表国家。
  其次,国旗被积极地使用于与***、共产主义相关的纪念日上,并且和***领袖像悬挂在一起。这种做法是要表明,***政权及其理念与统一战线、中华民国的组织架构并不矛盾,***政权同样能够代表中国正统的民族主义。以延安为中心,在陕区的仪式上,国旗最初常与孙中山、蒋介石像一起悬挂,而在1942年通过整风运动确立***的权威之后,在延安以外的地方悬挂国旗的报道亦有所增加。此后,国旗仅仅与***像等***领袖像一起悬挂的事例呈上升趋势。
  ***单独悬挂国旗的姿态,从陕区政府19科年5月颁布的悬挂国旗的规定中可见一斑。该规定删除了国民政府确立的悬挂国旗的三个纪念日,并认定在孙中山逝世纪念日(植树节)、五一节(国际劳动节)和红军成立纪念日(八路军诞生纪念日)亦要悬挂国旗(表三)。***选择在孙中山逝世纪念日而不是在诞生纪念日悬挂国旗,其意图在于通过孙中山晚年联俄联共的立场来彰显自身的正统性。1943年,国民政府把中国青年节由五四运动纪念日改为革命先烈纪念日,而陕区将革命先烈纪念日排除在悬挂国旗的日子之外。孔子诞辰纪念日在根据地本未被视为纪念活动,亦未规定要悬挂国旗。陕区政府使用国家象征并设立独自的规定,始于19科年的全国性宪政运动高涨时期,这是顺应***改组国民政府、建立联合政府的潮流所采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举措。此外,国民政府的规定是国旗随孙中山像、国民党党旗一起悬挂,但是该方式在陕区的规定里未被提及,除1939年1月晋东南拥蒋大会之外,不能确认其他地区有无这种实例发生。
  抗日战争结束前后,在***军队收复的各地县城所举行的欢庆解放的游行示威、集会或是街头上,把国旗与***、朱德的肖像一同悬挂极为盛行。在太行区,从1945年9月至11月这3个月期间,以&新解放区&各个县城为中心报道悬挂国旗的新闻达10条之多,是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报道最为集中的时期。在新解放区悬挂国旗,体现了***不承认国民政府对日本占领地的接收、主张自己为中国政府正统代表的意图。并且,这些解放庆祝大会多是&汉奸公审复仇大会&,***的目的在于通过处罚&汉奸&建立自己的威望,国旗在这时就能够成为重要的象征。这一时期,有报道说沙河农村的妇女们为了庆祝解放,制作了国旗和给***的献旗。
  此后,国旗的悬挂大致沿袭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样式。直至l贝6年上半年停战协定有效期间,从处理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到根据地正统性的认可,国旗均带有一种特定的意味。由于反内战集会、烈士追悼大会和要求美军撤离中国运动等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集会较多,故在1947年初,即停战协定破裂后,悬挂国旗的情形依然常见。在太行、太岳根据地,中央机关驻地之外的村落亦悬挂国旗。因土地改革符合孙中山的主张及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以此为背景,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村落也悬挂国旗,特别是在农历的节日或集市上悬挂国旗的事例呈上升趋势。
  1947年以后,在国共内战激化的情势下,关于根据地悬挂国旗的新闻报道明显减少。1947年1月,陕区政府把中美友好通商条约缔结日(日)视为&新国耻纪念日&,决定每年的这一天,各机关、团体和学校等均要降半旗。同年2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但此后这个纪念日并没有被延续下来。可以确认,在主要城市的重要纪念日或仪式上,如1947年和1948年哈尔滨的东北解放纪念日、1948年4月石家庄的收复延安庆祝活动及同年的抗战建国纪念大会、 1948年年末张家口的解放庆祝活动等,悬挂国旗的情况已很少发生。***在国庆节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告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组织民主联合政府,表明***继续保持着在中华民国的框架下夺取国家权力的姿态,对植根于国民政府统治时的在主要城市尊重国旗的传统,***亦持继续保留的姿态。即便是在国际舞台上,如1947年7月布拉格召开世界青年大会等国际会议之际,中国解放区青年代表团高举国旗和***像、朱德像举行了示威游行,显示出把国旗作为国家的象征来使用的姿态。1949年1月,***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废除伪宪法、伪法统,并由联合政府接收南京政府的权力等口号,并以此作为国共和平谈判的条件。从此以后,***政权开始否定国旗,从2月起,在仪式上悬挂的旗帜则由国旗更换为红旗。
  如上所述,(当时的)国旗作为统一战线和民族主义的符号,被***作为追求政权正统性的象征。但是,因为国旗兼具&以党治国&的象征意义,所以***政权对其使用的制度化及其向基层的普及就没有那么热心了。
  根据地悬挂国旗的制度,能够确认的仅有1944年陕区的规定,可以说,***根据地关于国旗悬挂的制度化进程是迟滞的,而且陕区规定的巍状况也不能从机关报那里得到确切的信息。在制度化层面,特别是太平洋战争以后,***的应对比较冷淡。机关报方面的应对亦如上述,除太行、太岳根据地的《新华日报(华北版)》(截至1939年8月)经常使用国旗做插图之外,陕区和太行、太岳根据地在版面上很少使用国旗图案,肖像上的青天白日帽徽亦不鲜明,脱掉帽子、不带帽徽的情况倒是很普遍。陕区的机关报上还出现过带光芒的数字和不规则形状的插图,在晋察冀边区等地,带有光芒四射形状的国旗实际上被广泛使用。l贝3年国共摩擦之后,《解放日报》登载了批判国民党&亲日反共&政策的漫画,把国民党党徽视为负面形象的象征来进行宣传,那么,使用镶着国民党党徽的国旗,就显得比较微妙。除此之外,虽然陕区指示各机关、学校、部队、工厂和商店在星期天要悬挂国旗,但从机关报那里并不能证实当时的执行情况。以悬挂国旗作为对各种英雄、模范个人或个别家庭的奖励的事例,仅有上述的沙河一例。学校方面的报道,也仅有延安的小学校在1943年的苏俄革命纪念日这一天孩子们画国旗一例。在民俗节日以及在中央机关所在地之外的村落悬挂国旗的事例,与后面所述的***像相比非常之少。综上所述,即使考虑到战时环境,***也没有认识到在根据地内要把国旗作为显示政权权威的最高象征。
  二、***根据地的领袖像
  领袖像所显示的是国家领袖的面貌,与国旗相比,它具有凭借领导人的个性更为直接地象征政治权力的功能。在***根据地,为了实现中华民国框架下***政权的正统性以及在与国民政府的斗争中保持其政权的独立性,***摸索出了一套关于国民政府领袖像和***领袖像的有效使用办法(亦参照表一、二、四)。
  1.孙中山、蒋介石像
  1938年,国际妇女节纪念大会在延安召开,会场上悬挂了蒋介石与***握手的画像,这是在陕区的仪式中能够得到证实的首次悬挂国民政府领袖像的事例。这种形式与不挂国旗而是把国共两党党旗并列悬挂一样,仅仅是国共合作视觉化的产物,并未显示出国家的象征。1938年间,在悬挂领袖像的事例中,蒋介石像和***像成对出现的形式最多(在6件中占4件)。不过,在同年举行的国庆节纪念大会上,孙中山像下面悬挂国旗,左右配有蒋介石像和***像,齐唱国歌,并向国旗和孙中山像行三鞠躬礼,奉读总理遗嘱,以此来显示国家的架构,并确立了该框架下国共合作的礼仪形式(表一)。从此以后,仅把蒋介石像和***像并列悬挂的情况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1938年,陕区召开了延安各界纪念孙中山逝世、悼念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会场悬挂着孙中山像,这是国民政府的领袖像首次被单独悬挂的事例。此后直至1939年底,在能够证实的悬挂领袖像的几乎所有仪式上,均悬挂孙中山像或蒋介石像。在1939年太岳根据地安泽县某村进行的国民抗敌公约宣誓运动中,民众、驻军、各村干部等面对孙中山像进行了宣誓。
  1939年底以前,孙中山像、蒋介石像不随***领袖像一起悬挂的情况也很多,如1939年在太行、太岳根据地悬挂领袖像的5次仪式中有4次符合上述情况。在国际劳动节和苏俄革命纪念日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关的纪念活动中,时常出现不悬挂***领袖像的情形,而是把孙中山、蒋介石像与列宁、斯大林像以及中苏国旗悬挂在一起。以这种形式来悬挂孙中山、蒋介石像,表明了这一时期相对稳固的国共关系,***政权亦据此来对抗国内的反共势力,强调对国民政府的拥护。孙中山、蒋介石像作为国家的领袖像常常被置于***领袖像的上位,在处理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像的关系时,1938年的陕区按照列宁、孙中山、斯大林、蒋介石的顺序排列,孙中山被排在斯大林之前。
  1940年以后,国共关系逐渐恶化,悬挂蒋介石像的事例明显减少。在太行、太岳根据地的仪式上,提及蒋介石的信息(如入选名誉主席团、发电报等)原本很多,但随着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权威的彰显,这些现象就消失了。1943年以后,历经《中国之命运》发刊和国共摩擦频发,蒋介石和***的形象对立日益显现化。在此期间,蒋介石像仅仅被视为联合国领袖像之一来悬挂,而且能够证实的也仅有数例(表一、二)。另一方面,懈放日报》开始刊登批判蒋介石的讽刺漫画。尽管((人民日报》登载着延安在1946年8月仍把蒋介石像作为联合国领袖像来悬挂的消息,但自1945年到解放战争结束,蒋介石像在仪式上不再被视为领袖像来使用。土地改革开始后,在村落的仪式上,蒋介石像沦落为被打倒、被焚毁的对象。
  与之相对,国共关系恶化后,孙中山像仍然被视为统一战线和民族主义的象征,继续使用于抗战建国纪念日、国庆节、各级参议会以及与***、国际共产主义相关联的纪念等活动中,孙中山像与***领袖像一同悬挂,以显示***政权的正统性,这种手法跟悬挂国旗可谓是异曲同工(表一、二)。自1941年5月整风运动开始以后,在太行区的部分仪式上孙中山像与***像被悬挂在一起,把***置于孙中山正统继承者的位置。1贝1年,晋冀豫临时参议会召开,在向国旗、总理遗像鞠躬和奉读总理遗嘱后,国共两党的参议员领取了孙中山和***的画像。同年,在太行各界红军成立纪念大会上,亦同时悬挂起孙中山和***像。在宣传报道中,孙中山和***被誉为&两个巨人&、&东方20世纪的精英和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领袖&。此后,作为中国的领袖像,孙中山像被悬挂在最上位的情形虽然没有发生改变,但通常是与联合国的领袖像或***领袖像一起悬挂,而且悬挂的事例呈现减少之势。在太行区也有把孙中山像挂在斯大林像之后的情况(表一、二)。
  1945年以后,在***军队所收复的城市,报道悬挂孙中山像的新闻仅有一例。可以认为,在国共对立严峻化的情势下,***急于在新解放区确立政治权力,优先考虑依据***、朱德像和国旗来展示***政权代表国家的形象。1946年国庆节,在陕区延安举行的美军撤离中国运动大会上,除了向国旗和孙中山像致敬之外,被&美国主子&牵着走的蒋介石纸人开始登场,以此来表达***继承中华民国法统的意志(表一)。***仍继续把自己视为继承孙中山遗志的政权,但此后在根据地和新解放区已不再悬挂孙中山像。
  2.朱德像
  早在苏维埃革命时期,朱德就与***一起同为***政权和军队的象征,即使在陕区,朱德像亦从抗战初开始就排在***像之后。太行、太岳根据地是八路军总司令部和129师的所在地,因朱德就任以山西省为中心的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所以其地位在各种仪式中得到特别的重视。从1939年初起,在围绕华北的政权、军事指挥权的国共之争中,***坚持罢免河北省主席鹿钟麟、由朱德任冀察战区总司令兼河北省主席的方针,因此有必要提高朱德的权威。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爆发,国共关系明显恶化,太行、太岳根据地显现出对朱德个人崇拜的迹象。此时***还没有最终确立其作为党的理论领导人的权威吼在这种情势下,***要树立自身的权威,依据前线的状况出台了这一方针。
  同年12月,在朱德54岁&&寿仪&上,杨尚昆代表***中央和北方局,把朱德誉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黄帝最好的子孙&、&真正圣人贤人&、&新的圣人、革命的圣人&等。1940年元旦,在新华日报一周年大会上,朱德被描写为&第八路军的慈父&朱副总司令长官的出现,像永恒的太阳出现于天堂&等,所使用的词句,与后来的***崇拜极为相似。1940年4月,***中央北方局会议指出,为了准备推戴朱德为河北省主席,有必要对其照片、生平和革命言行进行宣传。直至1941年前半年,太行、太岳根据地的仪式,仅仅向朱德、彭德怀敬礼以及献旗、发电报等,而没有提及***。不过,这一时期的状况可能是朱德多次亲自出席各种仪式所致,朱德像的悬挂也仅限于数例。
  此后,朱德像作为***军队的象征与***像一起悬挂,解放战争时期伴随***像向各新解放区和基层普及。1949年3月,由学生、青年、知识分子和妇女等团体参加的全国学联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会场悬挂***、朱德像,二人的肖像在此后国旗未定的时间里,作为新政权的象征被确立下来。
  3.***像
  在陕区,***像作为***领袖像往往被挂在最上位,悬挂的次数在***领袖像中也是最多的。不过,在1939年以前,***像总是同孙中山、蒋介石像以及列宁、斯大林像等排在上位的肖像一起悬挂。在太行、太岳根据地,到1940年为止几乎没看到悬挂***像的事例,仅有的一次是在1939年9月召开的***晋冀豫代表大会上,***像作为国内外共产主义领袖像之一被悬挂,排在马克思之后,列第7位。在晋西根据地,从l940年9月到1941年11月前后,吕梁印刷厂印刷的领袖像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孙中山和***的各种肖像,每位的肖像都有1姗张,并非特别重视***像。由此可以看到,***像还未被视为根据地政权的最高位的肖像。国共关系恶化后,***像在1940年陕区的儿童节大会以及青年节的青年军事大检阅时被单独悬挂过,此后还是与他前面的领袖像一起悬挂。
  整风运动发起以后,***像在1941年延安青年节纪念大会上首次单独同国旗一起悬挂,被赋予作为政权的最高象征相匹配的位置。1941年,太行、太岳根据地举行了东北沦陷纪念日活动和129师运动会,***像第一次作为最上位的肖像来悬挂(表一、二)。在陕区,1943年下半年以后,***像作为最上位的肖像单独悬挂,或是伴同朱德像悬挂的倾向已趋显现化。
  诚如前述,这个时期处于***权威确立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陕区各地在大集市召开劳动英雄大会,由此向农民大众宣传***权威的时期。陇东分区的骡马大会(以家畜***为中心的大集市)和劳动英雄大会所颁发的奖状,印有***、高岗及劳动英雄本人的肖像,边区劳动英雄大会召开期间的延安骡马大会也有***像发售①。1944年的国际劳动节,机关报首次刊登了销售***等领袖像的广告,从1945年l月开始作为年画的替代进行发售。在太行、太岳根据地的第一届杀敌、劳动英雄大会(太行区在&1944年n月、太岳区在1945年元旦召开)上,***像虽然被挂在联合国领袖像的下位,但在其他重要场所,则以巨幅肖像的形式单独悬挂(表二)。1945年3月,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召开,***像开始取代孙中山像,此后几乎在所有的仪式上,***像均在最高位置悬挂。***像随着***政权向全国范围的扩展而被带到各地,解放战争时期被强调为代表国家正统的领袖像。
  综上所述,***根据地(特别是前线的根据地)最高的象征在短期内发生了转变。加之与傀儡政权、国民政府和阎锡山政权的交替,前线民众所拥戴的&中国的象征&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政策方针也曾发生几次包括&左&倾政策在内的剧烈变动,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了尽早确立***政权的权威,***像伴随着积极的民俗利用开始渗透到前线根据地。
  三、太行、太岳根据地***像的普及和民俗借用
  在太行、太岳根据地,能够证实的最早在农民家庭中悬挂***像的,是太岳区一级劳动英雄石振明的事例。1944年4月,石振明在给父亲祝寿之际,&感到美中不足的是没有***的像&,为此而向青年救国会的干部索要。在同年6月召开的青城县劳动英雄座谈会上,他讲述自己每天从地里回来总要看看***像。在上述1944年11月到1945年元旦召开的第一届杀敌、劳动英雄大会上,***像以向英雄、模范们颁发、销售的形式被带到各地。这一时期,正值该根据地依靠贫雇农发动群众运动的阶段,悬挂***像开始逐渐取代民间敬神的风俗并在农村日益普及化。
  ***像的导人,是以农民撕毁常年祈祷也没有带来幸福生活的神像(灶爷、财神等),换成带来富裕生活的恩人***像的方式来进行的。在上述太岳区的英雄大会上,安泽的劳动英雄赵金林述说在自己家的中堂悬挂着***像,两边的对联是&吃饭想起***&、&穿衣不忘八路军&,上题&救命毛圣人&。晋北的劳动英雄任聚兴从大会回乡之后,把***像供在桌子上,每次吃饭前都站在像前表示敬意。1945年春节,即英雄们回乡之后,太行区的机关报首次刊登了***等领袖像的销售广告,作为年画向一般民众发售吼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土地改革的深人,***被视为&翻身&的恩人,***像亦被普及到庆祝翻身的各个家庭。据1946年7月的报道,长治的翻身农民每逢&吉日佳节&都要拜***像,同年中秋,祁县各地的农民庆祝翻身,家家户户都张贴了***像。1贝7年春节,为庆祝根据地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地换神像贴***像颇为流行。在土地改革之后,&敬活神(***&引用者注),不敬死神&成为济源大多数农民的过年口号,人们在集市上购买了***像。在屯留县的余吾附近,人们根据有关春节的讨论把神像更换为***像。阳城的翻身农民仅在新华书店的小卖部就购买***、朱德像中以刃余张,涉县漳南镇则销售印有***像的农家历,从而取代灶神历。左权县竹宁村在村里购买了***像,并给***寄了感谢信。***像被农民供奉在由土地改革获得的正房、中堂上,每次吃饭时都要摆上供品。***像在各地供不应求,一些干部和教员就应农民的要求描绘画像,也有的在神位上张贴&***万岁&以代替画像。
  ***像亦开始使用于农村的传统节日、庙会等集体礼仪中。能够证实的最早事例,是1945年春节士敏县石室村的团拜会以及同年春节前后武乡县东堡红旗队的祝寿会。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到人们尝试在村里的仪式、庙会上对***的存在进行定位。同年春节,沁水县附近上亭村的全体村民到村西头集合,朝***所在的西北方向进行最高礼仪的拜年,阳北县朱村则利用预示农耕开始的龙抬头庙会,召开减租总结和春耕动员大会,向***致以敬礼。
  1947年春节,在济源三区的农民翻身大会上,推行&大拜年&,停止对各宗族的拜年,用&农民团结棚&取代&神棚&,以***像代替神像并上了香。可以认为,这是***把宗族的凝聚力转化为村落乃至阶级的凝聚力的尝试,这种转换也是利用了关于神的民俗的时间与场所。同年的农历一月十四日(立春),在阳城西关民众翻身大会上,会场所在的土地庙被更名为&农民翻身乐园&,***像前供奉着猪羊,这一天被定为&翻身节&。土地神是赐予人们土地、守护土地的神,而***像被置于这个位置,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表现形式明显地带着土地改革的权威。***像也被使用在神轿方面,1贝6年春节,在高平县寺庄,&翻身英雄&等用花轿抬着***像,其他几个村的民众也举行了&***楼&游行。元宵节前后,在济源的社火(节日等的娱乐活动)中,庙店村村民抬着写有&拥护翻身总司令***&的荤,夺得了每年凭暴力决定归属的神轿的先头,由此受到其他10余个村、48个荤的鞠躬、敬礼。由此可见,在***根据地区域以节日、庙、庙会为舞台,传统的民间神抵崇拜逐渐发生着具有象征意味的转换。
  ***像甚至也进入了人生礼仪的民俗。1945年春节前后,各地为模范老人举行了祝寿会,武乡县东堡红旗队的祝寿会是在&万寿亭&把***、朱德像与模范老人的像装饰在一起。同年年末,太岳区的军、政首长为石振明等10名劳动英雄举行祝寿会,英雄们的肖像悬挂在***、朱德像的两侧。以前,民间的祝寿礼仪要使用西王母和寿星等神像,现在由***像代替。石振明在这次祝寿大会上发言,说***、八路军是&我们的活神仙&。
  陕区婚姻习俗的改革,采取既肯定祖先崇拜又消除迷信、避免浪费的形式来进行。土改时期,太行、太岳根据地的翻身农民,提倡在春节等节日举办结婚仪式时,把传统的拜天地改为向***像敬礼,并得以推广。1946年,长治市韩店一带的民众,在举行婚礼时要借用区公所的***像。同年11月,高平的翻身农民举行了集体婚礼,齐唱&翻身不忘***歌&,并向***像三鞠躬。这样的婚俗改造,可以说是对向党旗、国旗、孙中山像三鞠躬的国民政府结婚仪式的改革。除此之外,各地盛行把解放战争时期活跃在前线的士兵视为&人民功臣&来进行表彰的仪式,有些功臣的家人把自家的&全神匾&换成&立功匾&,把神像换成***像。
  ***像也伴随着***认同的阳历时间进人民间。1947年阳历新年,太岳区的新华日报社从晋城请来刻字工人、画家和木刻家,制作了数十种年画、领袖像和年历,民众蜂拥抢购。翻身英雄张新荣购买了***像和鞭炮,仿效春节&接神&的习俗,在阳历新年的五更向***拜年以示谢意。1948年阳历新年,闻喜县晋庄的翻身农民家里贴上了***像,新年大会会场的***像前,供奉着写有蒋介石与阎锡山名字的牛羊,人们对***像致三鞠躬礼。
  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民众自我组织起来,通过各种活动推动着***像的普及。1947年,冀鲁豫区训练、组织起来百余名民间艺人,编成宣传队,从中秋起大约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在太行、冀鲁豫区各地印刷散发了5万余份***像。1948年1月,太行区党委宣传部受华北局宣传部的指示,发布《对***、朱总司令的像和像片的印售、冲洗、张挂等的有关规定的通知》,规定各地、市、县党委宣传部和各直属机关,今后凡冲洗印刷或出售***、朱德像,必须经太行区党委转送华北局宣传部审查批准。在公共场所或群众集会上悬挂画像,须经区党委宣传部或地委宣传部审查批准。通知还指出,应立即检查公共场所的画像或公私照相馆、书店、文化社出售的画像、照片和印章,禁止不适当的使用。但是,包括太岳行署所在地阳城在内,各地在此后依然在使用、销售做工粗糙的***像。可以看出,民众的自发性虽然推动了***像的普及,但由于允许其沾附形形***的民俗因素,***像的样式和统一管理不能尽如人意。
  如上所述,***像的导人利用了神像使用的时间和场所所具有的心性。土地改革毕竟是依靠武力排除地主的过程,在政治统治尚未绝对稳定的新解放区里(民众普遍对政权的不信任感,或因为***自身方针政策的变更,基层民众甚至会对政策延续的保障持怀疑态度),***要动员贫雇农群众,不仅仅要依靠启发其阶级意识或利益诱导,而且还要符合人民的习俗和信仰形态,这是在心理上提高***的权威。可以说,***在这种意图下导人了替代神像的***像,有助于增强***政策的权威。
  因此,新解放区在发动土地改革时也频频使用***像。冀南区宁南县对地主的斗争即将展开之际,各区均召开积极分子大会,在***像前举行宣誓仪式。以***像的权威为背景开展土地改革斗争的情形,在冯纪汉的小说《翻身》中有所反映。这篇小说取材于冀鲁豫区禹城县万子街区的土地改革。万子街解放后,村里开始流行悬挂***像,居住关帝庙的破产户&老杠头&,为找到下落不明的儿子,把***像贴在关羽的塑像上面,每天对着&人家都说您有灵验&的***祈祷。信仰***的老杠头,在全区农民诉苦大会上,主动向台上的***像叩头,率先诉说自己的苦楚,由此点燃了大会斗争的导火索。在现实的批斗大会上,工作组事先会为担当批斗任务的贫雇农做好准备,但从这类小说中可以窥视到在土地改革中***像的使用已是相当普遍。
  土地改革发起之际,太行、太岳根据地***像亦在使用,不过是自上而下推广***像替代神像。1947年12月,闻喜县以2000人参加的贫雇农大会为起点,开展&反封建&、&反迷信&斗争。店头村全村都撕毁灶神贴上***像,供奉&招活财神&***,召开&敬奉***大会&,对***表示感谢并进行宣誓。这一时期,闻喜县开展了激烈的反封建、反迷信斗争,会门组织被揭发出来,铁牛峪30个村庙宇中的神像、牌位也被二扫而光,与此同时,崇拜***的气氛达到高潮。
  ***的机关报强调,随着根据地土地改革的推行,对***、***的信念取代了对神的信仰,在群众中间深深扎根,庙里的神像被清除,许多农村克服了迷信。抛弃无法带来幸福的神而更换为带有神通力量的其他的神或英雄,可以说这种做法是从现世利益的观点出发,依然沿袭着根据时需取舍信仰的民间信仰的形态。1943年,太行区大旱,发生了三起民兵***毙没有实现祈雨愿望的神的&***毙神&事件,表明这种心性在根据地持续存在。并且,在民间的多神信仰中,人们按照诸神承担职能的不同,谋求多样性的现实利益,所以接受新神与信仰其他神并不矛盾,可以说,根据地就是依靠这种心性推动***信仰的。
  1947年下半年至1948年上半年,由于一些地区土改过程中的&左&倾行为引发社会的不安,根据地民众开始重新寻求新神。1948年前后,&新解放区好多村早就传出一种谣言,说庙里的泥胎像被打倒了,神仙就都搬到窟里去了&,于是民众开始向村外寻找神灵。沙河、屯留、长子、沁源、济源等10余县,人们为找到&有灵验&的洞窟、泉水、石佛、古井、蛇、神水、神药等,滋生了传言鼓动群众从各地集聚的事态。上述经由反迷信斗争推动***崇拜的闻喜县,则被视为学习的目标。可以看出,尽管信仰被禁止又以变相的姿态出现,人心的不稳造就了追求信仰的氛围。
  为了确立并提高政治威望,根据地在各方面大力宣传***,一些诗歌还把***比喻为紫微星、太阳和古代圣贤。***被喻为&治天下&的人物(成为国家领导人)。这种对***的神格化,在一部分稳固的根据地颇有成效,如陕甘宁边区一些农民说:&***说啥就啥&,&说今年跌年成就跌年成啊&,但在上述处于对日作战前线的根据地,***像所代替的神抵,除土地神是具有区域凝聚力的神之外,多是灶神、财神等管理家务的神仙,这些神仙需要每年更换年画敬奉,利用***像变更敬奉比较容易。况且灶神、财神等在神抵序列中位于底层。在当时的农村社会,如果祭祀较高级别的神仙的社会组织不能发挥全职功能,民众可能会把个别家庭的神视为最重要的神。可以说,正是在现世利益之下,具有多神崇拜性质的民间信仰,在接纳了***对***宣传的同时,又能把这种宣传纳人相对化的民间信仰结构中。
  抗日战争初期,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转换,陕区在探索国家与政权的新关系的过程中,很晚才导人国旗,仅仅以国共两党党旗和蒋介石像、***像作为象征国共合作的形式。但是,纵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旗作为中华民国和统一战线的框架下显示根据地政权的正统性的重要象征,被***根据地广泛使用。国共关系恶化后,***还在积极使用国旗,以此来显示自身也是中华民国正统的继承者。不过,(当时的)国旗也是&以党治国&的象征,在使用的制度化以及向基层普及方面是有限制的。孙中山像也和国旗一样,担负着象征的作用,但在***通过整风运动确立其党的理论领导人的权威之后,***像也确立了其作为***政权最高象征的地位,并与国旗同时使用,由此以代表国家的形式强调***的权威。
  另一方面,从1944年末到土地改革时期,在太行、太岳根据地农村,通过家庭的祭祀和村落的仪式,***像替代神像日益普及。在不稳固的根据地,采用沿袭人们的习惯和信仰形态的方式来逐步提升***的权威。在农村的象征使用中,备受重视的是***像而不是国旗,其中暗示着借用民族主义动员大众的局限性。
  ***像普及到社会,这也是因袭基于现世利益的观点选择信仰的民间信仰形态。而且,诸多神仙的功能分割反映了多样化的现世利益,***像在这种民间信仰中被赋予司职家庭福社的功能,在社会动荡之际,民众开始采取行动寻求新的信仰。***像是依靠这种心性向农村普及的,由于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它作为显示国家、政权尊严的象征还没有在民间扎根。这当然并不是要否定这一时期***权力向农村延伸的成果,不过必须承认,为提高政治权威,***在民众中积极宣传***的形象,在现世利益之下通过改造农民多神性信仰形态逐步推行,并非像萨克斯顿等人所想象的那样,把这种信仰视为基于农民的固有心性,再通过对***的支持而逐渐定型的。
  拙文因为主要依据***的机关报,对于根据地日常生活以及新解放区城市的象征使用的实态等方面,分析得还不够充分。此外,要解析***信仰的实态,必须对基于统制村落信仰行为的农村社会结构和***的政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探讨,这将是我今后的研究课题。
译品2013年8月号
智库观察2014年9月号
版权所有 & & &
穗公网监备案证第7号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