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子“法”和“狱”的词义汉子的演变过程程

浅析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
  文字是人类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将语言的声音符号变为视觉信号,记载在一定的载体上,成为记录语言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是各种交际符号中最复杂、最完备的视觉符号体系。正是因为有这种视觉符号的存在,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文化和优秀传统才得以记载和传播;人类的智慧才得以充分发挥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文明才越来越光辉灿烂、丰富多彩。
  作为传承华夏文明的汉文字,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现今世界上硕果仅存的古老表意文字。在年代久远的发展演变中,汉字从最初极具图画性的象形文字,到如今以方块形制为主要特征的表意文字,其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过甲骨文、金文、战国古文、籀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这些字体相互联系又不全然一样,前五种属于古文字,后四种书属于今文字。汉字字体的演变是缓慢的、渐进的,新字体的出现,旧字体的消亡,中间有一个交替过程。而影响汉字形态变化的因素又是复杂多样的。
  一、书写材料对汉字形体演变的影响
  最先提及书写材料对汉字形变的影响,是因为书写材料本身就是中国汉字文化的组成部分。表面看来汉字是线条组合的方块,但深究汉字呈方形的原因,除了先民造字之初就体现的&天圆地方&这样的审美取向外,还有就是书写材料本身对汉字形体变化产生的不可或缺的规整效果。
  (一)甲骨、青铜器、竹简对汉字形变的影响
  考古发现即使是最早的甲骨文,它是分行且有一定宽度的。这就表明从最早的记录文字开始,就已经有外部条件干扰到文字的形体。有史可考,影响文字形体的最直观原因就是书写材料。
  甲骨文是我国现今发现最早的文字资料,从考古资料来看,先民的书写工具好像就是甲壳、兽骨和金属等质地坚硬的材料。而质地坚硬的甲壳兽骨作为文字的载体,锋利的刻刀作为文字的书写工具,就决定了甲骨文会有线条细腻、笔画硬朗且转折尖锐等特点。再者金文是铸刻在金铭鼎器上的文字,那么就难以避免文字的厚重和笨拙。书写材料对汉字形体的影响可见一斑。
  虽然甲骨文和金文是现今发现的最早文字,但若说最早的文字书写材料仅是甲骨与刻刀,这恐怕就是误解了。大家都了解,甲骨文记载的是占卜之辞,当时社会也必有其他需要用到汉字的情况,汉字的书写材料除了甲壳兽骨外,肯定还有其他书写材料的存在,只因年代久远,无从留传下来。按当时社会发展情况而言,甲骨文出现时,人类社会已进入农耕时代,以竹简作为载体,以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应是当时常见的书写材料。《尚书&多土》:&唯殷先人,有册有典。&册便是指竹简,竹简的构造是由一片一片的竹片编织而成,最显著的特点是窄长,如此就会发现它对文字的书写有宽度限制,却没有其他较为严苛的限制,我们会发现很多象形字是竖立的,这并不符合象形字最初产生之时所反映的客观物体的现实表现,由此可见,用竹简作为文字的载体,是影响汉字最初由图画向方块符号衍变的最直接因素。而且我们还可以发现古资料中,竹简上的文字是直行书写,而字从右向左写也应该是为了边写边卷开竹策。可见竹简从汉字形成之初就影响了之后几千年汉字的书写结构和书写习惯。
  除了甲骨、青铜器、石鼓以及竹简、木牍等材料外,而其他作为书写工具的笔和墨,作为文字载体的布帛纸张,在汉字形体的发展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毛笔对汉字形变的影响
  汉字形体之所以变化无穷,除了汉字自身的性质和普遍的求简心理外,书写工具&&毛笔对其有很大的影响。有出土的文物为证,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毛笔。如,作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代表的陶缸,其腹部画有《鹳鸟石斧图》,图左边画一只肥润的鹳鸟叼一尾大鱼,右边勾画着一柄直立的石斧,图中的鹳鸟羽毛和尾巴处都有较详细的工笔,可以发现毛笔的印迹,显然当时的毛笔也是为了绘画而生。后来文字产生了,&毛笔由于其自身运转自如、粗细随意、笔道有弹性且富于变化的特点也用来书写文字,于此,毛笔便与汉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但我们要明确一点,最初的毛笔与今日我们使用的毛笔有很大区别,那时的毛笔甚至可能是一片羽毛,只要可以描绘勾画事物便可以&毛笔&为名。根据汉字字形的发展来看,早期的文字更为形象圆润,现今的文字与古文字比较而言有了极大的变化,而这些基本字体笔势的变化与毛笔的使用脱不了关系。从毛笔最初的短而健发展到现在的长而软,由于毛笔自身的弹性控制着书写过程中每一笔画的粗细、波折、圆润与枯滞,于是便形成字符形体无穷的造型和变化。因为造字之初汉字是极富形象性的,若直接用刻刀等坚硬物体做书写工具,是很难在当时充分担当描绘事物记录语言的重任的;而且毛笔作为最初的绘画工具,可以很容易地保存原始汉字的图绘意味。随着汉字的发展,从最初的像物之形发展到像&字&之形,尽管线条的曲折圆转依然模仿着相应个体的轮廓,但是和所像之物比较起来已经是距离遥远了。汉字字体在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是由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在书写材料上的运用来凸显的。当然根据不同时代的其它文字载体所体现的文字特征会反作用于毛笔的书写,如处于古文字时期的形象法度与处于今文字时期的活泼秀丽,必然有部分原因,是由于毛笔运行在不同质地的文字的载体上,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引起的。如在字体形变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地位的隶书,便是在诸多契文的影响下变得更稳健。
  (三)布帛纸张对汉字形变的影响
  纸张对于汉字形体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周秦时期,因社会发展因素限制多以竹简木牍和缣帛作为书写绘画材料,但简重帛贵,不方便大量使用。到了西汉中后期,宫廷中已开始使用一种丝质纸,薄而小,叫做赫?(x&t&戏蹄)。同样的,当时在社会上已有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张。至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制造了更好的适于书写的纸张&。后又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与改进,到了晋朝,有很大的进步,纸张制造成本低廉,平滑合用,完全代替了简帛,成为了主要书写材料。由于纸表面粗糙生涩,但不似竹简与缣帛,且书画专用的宣纸又分熟宣生宣,行笔后晕染程度不同。不同的字体与绘画所选择的宣纸的生熟也不尽相同,这也就进一步营造了书写的不同情趣。具有丰富弹性并且有稳而健特点的毛笔在纸表面艰难推行留下印记,借助指腕运动和笔势变化巧妙构出汉字无穷变化。
  另外,书写颜料对汉字形变的影响。&科斗文&是因其书写颜料为漆,漆的特点是粘稠厚重,无法在行笔过程中均匀地分布在毛笔上,故而起笔浓厚而运笔过程中汁液过少,所以头重脚轻,状如&蝌蚪&。后来作为主要书写颜料的墨,因其浓淡皆可,清畅不厚,与毛笔这样的书写工具配合,可使书写者自由发挥想象,充分创作,从而陶冶性情,造就了千姿万态的汉字形体和独具风格的书写艺术。
  二、正统思想对汉字形体演变的影响
  文字之所以能成为记录和传达语言的工具,成为辅助性的交际工具,成为固化的语言,既有约定俗成的一面,又有不断规范的一面。正因为这样,它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约定俗成是社会性的,但他属于不自觉阶段。规范化是建立在对文字的社会作用有充分认识的自觉基础上,是有领导地进行的。&
  中国历史五千年,经历了多个朝代和君主,而每朝每代的统治者及其治国思想对社会的进步发展有推进、有阻碍,无不影响着诸多事物的兴起与发展。于本文中,主要探及统治者的政治主张对字体形变的影响。
  众所周知,早期的文字是很繁复的,且有众多异体字。但当时的社会中文字的使用,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频率上用字都较后代更寡。因此甲骨文与金文即使再繁复也没有引起书写者的不满,当时只有少部分的人学字用字,所以掌握文字相当于掌握了一门技能,当时的文字还没有成为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到周朝迁岐以后,与商的往来关系较多,从商文化中吸取了很多对周有用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文字。&相传作于周宣王时的《史籀篇》,是教学童识字的课本。那自是从用字方面讲究规范的&。
  战国时期的文字作为一个独立的阶段,在汉字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谓&战国文字&是指春秋时期内,齐、楚、燕、赵、韩、魏和秦七国曾使用过的文字。它承于金文启发小篆,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战国时期诸雄同立,导致当时各国的文字在表现形式和书写方式方面都有许多差异。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学在官府&的格局被打破,习字的人也增多,而且大多数人不是贵胄,于是就有了追求字体简便、快捷方便书写的要求。于此产生的影响之一便是文字在书写上产生了极大的随意性,使汉字字体出现了大量的无规律的讹变和省变,从而破坏了汉字的规范性,当时汉字的不规范使用使得社会发展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推行有了很大的阻碍。
  对于文字的形变影响最大的统治者,应属使诸雄分据的天下大一统的秦始皇。秦始皇针对秦统一中国后面临的&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的局面,做出了统一文字的行动。
  战国时期秦国使用的文字即是籀文,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篆,是一种相当工整的文字。与金文相比,秦国的文字比较保守,变化不太大,除了书写风格上逐渐趋于规整匀称之外,结构上的变化总体而言不明显。到了秦统一天下后,基于社会现状,秦始皇命李斯等人主持进行文字改革工作。统一全国文字便是以史籀大篆为基础文字,对其中少数大篆做了省改,形成了&小篆&。至于六国文字,除了其中&不与秦文合者&以外,凡与秦文字相同的,自然也转为小篆了。李斯等人奉秦始皇命令做出的文字整理工作,完成了汉字第一次字体规范化。其主要特点又具体表现在:笔画粗细一致,形体整齐;图画性进一步减弱,线条化、符号化进一步增强;字体结构基本定型规范,而结构方面的体现则是偏旁统一,且偏旁位置不能颠倒,废除了许多异体字,还简化了一部分古文字。
  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大量的书面材料,此时识字的奴隶便成为誊写书籍材料的最佳人选。这些奴隶又借鉴狱吏程邈根据民间已行用的新字体,造了一种书写快捷方便却又有点草率的新字体,即为隶书。其特点是把小篆的圆转笔画改为方折笔画,有时还略加省改,这就是秦隶。秦隶又被称为古隶,秦时的古隶到西汉时,隶书进一步改善便形成汉时的今隶,这个隶变过程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西汉中后期,陆续出现一批字书。&如《凡将篇》、《仓颉篇》、《急就篇》、《元尚篇》、《别字》十三篇等等。(以上见《汉书&艺文志》)&。汉章帝时,诸生、博士,&讲议五经同异&,而后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有十分明显的正字作用。而后战乱又使文字混乱现象加剧,至唐代,《字样》《干禄字书》《九经字样》等一批书也是正统为混乱时期正字所做的努力。
  文字规范化,即所谓正字活动,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为更好地发挥文字的社会功能。大凡社会稳定、繁荣时期,尤为重视,成绩也较为明显,这是有案可稽的。文字发展史历经数千年,出现歧异实属正常现象。进行规范时自当有所取舍,取流通较广的,取书写便利的。在正字过程中,应以当时为主,以通行为据。
  三、书写者心理因素对汉字形体演变的影响
  &文字作为一种工具,人们对它的要求是精确有效,同时又方便省力。精确有效跟方便省力是一对矛盾。正是这一矛盾,推动着文字的健康发展。这一矛盾具体表现为文字发展过程中的趋繁或趋简。记录语言要精确易认,就要求文字体系繁而严密;但是在人们学习使用时,却又要求简而省事。双方相互制约,使得一种文字体系不致过繁或过简。&时而过繁、时而过简是正常现象。虽然现在普遍使用的是简体字,但为了精确记录传达信息而出现的繁化是存在的,我们同样需要正视它。
  从汉字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以后,汉字的形变就从未停止。在小篆基础上的隶变便是一个例证。过于复杂的字形和结构使得人们有了简化它的想法,以便文字被人类更方便地使用,于是出现了章草。草书的使用虽然使汉字的形体十分简便,但是辨识度却大大降低,反而大大降低了文字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后来基于汉字的基本形态结构和方框字的特征,对草书加以改造,于是后起的通用的楷书出现了。
  楷书的行书结构和笔势笔画较初文而言已是非常简约,可是众所周知,即使汉字十分简约,也因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低下,使得大多数人因未受教育被划分为&文盲&。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顺利开展&扫盲&工作,将繁体字简化部首,简省笔画使得大多数繁体字变为笔画较少的简体字,此举完成了自有汉字以来最大的一次汉字改革。随着这次汉字的简化,又有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字形结构确实是很简便了,不仅适于现在普遍入学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便于他们掌握学习汉字,还有效地减轻了他们的学习负担,但是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在使用今文字时会发现很多汉字的最早意义我们很难准确把握,甚至是汉字的本义我们根本就不知晓,如此而来,表意文字的特性就已经是少之又少了。就如现在依然使用繁体字的台胞们所说的:&?不见,?无心,?不生,?空空,?无麦,?无车,?无道,?无首,?单翼,有?无雨,??无门,?里无郎。魔仍是魔,鬼还是鬼,偷还是偷,骗还是骗,贪还是贪,毒还是毒,黑还是黑,赌还是赌。&可见简化的弊端还不小。
  随着社会发展迅猛,&简化&仍是汉字形变的总趋势。汉字形变的整个过程便是简化,人类使用工具不可动摇的心理原则便是求简心理。以公元为界,从公元前两千年的古文字和公元后两千年的今文字发展的历史中,不难看出&简化&是引导汉字字形流变的主动力。
  今日汉字字形稳定的事实并不能阻遏人们要求书写简便的心理需求,硬笔代替了毛笔使汉字笔画的书写摆脱了拘谨是一种简化,各种电脑输入法免除人们手写是一种简化。而除了书写者的简化思想影响汉字的形变,还有一个便是人类的审美需求对汉字的简化有一定的影响。汉字造字之初就显现的方形特征积淀着我们先民造型艺术的审美取向。汉字作为一种辅助性工具,将其美化不仅易于使用者接受,还富于鉴赏性。当文明发展到一段阶段,物质的滋养使人类有了精神的需求,审美便是精神需求的体现。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不十分一致,产生的字体也就随之变化。如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隋唐的欧阳询,宋代的蔡襄,元代的赵孟?等,皆以书法名扬天下。
  四、结语
  作为人类文化继承与传播的工具、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汉字是世界上留存至今的一种独特的方块形制文字。追求简便虽是文字作为工具使用的原则,但也不能忽视汉字最初的图形特点。作为教师在教授学生识字时,应该让学生了解繁体汉字、古代汉字,从古汉字的形体中去了解汉字的基本义,从汉字形体的古今演变当中了解汉字古今词义变化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下一篇:没有了
我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历程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之久,民间美术属于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并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
一、引言 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
近年来,以二、三本院校为主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将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散文的定义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说,广义上讲,散文是一种与诗歌相对的文学体裁 ;从狭义上来说,是一种与诗歌、小说...
0 前言 对于 CI 设计,有些人还不熟悉,事实上CI对企业品牌的塑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CI作为企业形象战略,有其不可低估...
色彩在艺术家的手中,不仅是单纯的描绘与填充工具,而是表达艺术家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心理的表达描述着人们...
摘要 作为法国最具有争议的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无法归类是杜拉斯最为明亮的一个标签,这一标签闪现出了杜拉斯的边...
一、 少数民族宗教艺术的美学表现 (一) 少数民族宗教建筑的美学形式少数民族宗教建筑艺术的美学表现指宗教建筑的形体视...
在我国恢弘、悠久的民族文化中,民间美术以其多姿多彩、种类繁多而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中国民间美...
极简主义将传统艺术带进了死胡同,艺术家们开始探索艺术新的发展道路,干脆摈弃传统架上绘画的创作材料,直接以身边的...
美术专业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即为美术技能。而师范类的美术教育更要突出师范性,培养学生教书育人的能力。全方位兼容技...
师范类美术专业教学是一个独特而又新颖的专业教学。它不同于音乐、 舞蹈等专业教学;音乐和舞蹈的教学伴随着音乐的开始...【图文】词义和词义的演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词义和词义的演变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3.98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汉字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风飘飘an42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3).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4).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4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6)."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7).图8虽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9、10).图11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图12). (图12) 7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如图13、14、15). 8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9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 下图(其由左至右依序为:迭圆体、综艺体、古印体、勘亭流及海报体) 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谜.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没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同时,我们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在这些甲骨文中,“会意字”不到80%,形声字占20%多.这与古代埃及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如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经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时,中国却只有夯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中国却只能在兽骨或龟甲上刻出粗糙的划痕.但是看看中国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表意--形声的途径中,象形阶段几乎没有,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更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当希腊人建造帕台侬神庙的精美雕塑,罗马人建立万神庙的巨大穹顶时,中国还只有秦汉时期夯土的长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了,汉朝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无论是跳跃着前进的文字文化,还是中国汉字这一庞大的复杂语言文字符号系统,都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在文字出现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错.可是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有些语言不能用形象表达了.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开始创造一些仅代表发音的符号来记录这些语言.中国人却选择了另外一种解决办法: 会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没有任何意义,只表示一个音节; 通假字,如“说-悦”;开始出现于汉字中. 提及汉语,免不了令人联想到同样占文化课很大分量的英语.同时,我们也想了很多.学习一种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这种语言思考,就想用母语思考一样.但是,最能发挥个人思想创造性的还是母语,更何况要学好“外语”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古罗马人并不因为羡慕希腊文明,而改用希腊语----尽管两种语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样要把拉丁文、希腊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同样,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更进一步地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并加以普及. 对于外语好的个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费劲.但要他翻译出来,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学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像历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一样,彻底消失了.最好的选择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那样,以少数擅长语言的人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之后,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传播、普及.只有这样,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语进行高效率的思考、创新. 汉语现在在英语面前面临的困境是:基于这个语言的文明正处于高峰期----并不象阿拉伯人面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那样,是处于经失落的静态文明;也不象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面对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兰文明.现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识、新思想依然在英语世界产生,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事实上的国际社交语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从使用它的人口来说,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仅次于汉语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约有4亿多人.然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的人数,要远比这多得多,可以说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民族.所以,现在并不能简单地因为学习英语消耗了学生大量时间,就不该学英语了.光学好英语是不够的,全民学英语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质,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果从利马窦、徐光启向中国传播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算起,已经几百年了;如果从鸦片战争,从林则徐翻译西方书籍、报纸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算起,到现在也有近百年的时间了.当代的中国,应该正处于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转折关头.现在的中国,应该是学习英语,与翻译并重;最重要的是要开始用母语思考、创新.提高科研、新闻等行业从业者的英语水平,与普及基础教育,普及先进科学文化思想并重.不应该在中国把英语变成象欧洲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文那样的“贵族语言”. 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痕迹,中国文字的演变是跳跃式的,是华丽的,是耐人寻味的,就如同中国的历史一样.中国人创造中国文字,中国文字也同样引导着中国人前进.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阐释. 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对六书的解说,仍以许义为核心. [编辑]六种构造条例解说 [编辑]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编辑]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编辑]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编辑]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编辑]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编辑]六书的运用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锿”是形声字,“凹”、“凸”、“?”是指事字,“?”、“?”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