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以培养大班幼儿培养目标合作行为为目标的角色...

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研究
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研究
【内容摘要】
合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未来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我园在研究中尝试为幼儿创设合作交往的环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其积极的合作行为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探讨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自身教育素质也得到不断完善,使其教育行为更加适宜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要,使师生得到共同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
合作目标;合作策略;适宜教育行为
一、 问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善于与他人合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未来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所谓合作,主要是指幼儿愿与同伴实现共同的目标并为此协调行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具体而言,是指幼儿在游戏、学习和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等,它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而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对独立、封闭的住房减少了儿童与外界、与他人接触的机会,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又使儿童缺少了游戏合作伙伴,电视机、游戏机等更是占用甚至替代了孩子们与伙伴之间共同游戏的时间,导致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缺乏,不少幼儿表现为胆小、不合群、忍耐性差、不能相互谦让,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上有识之士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我园所开展的研究,就是尝试为幼儿创设合作交往的环境,培养幼儿积极的合作行为能力,帮助其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完善教师的自身教育素质,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二、 研究理论依据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一)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约。儿童的人格、个性特征是影响其社会交往主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观点采择能力是影响儿童社会能力,特别是亲社会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家庭是儿童社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最初场所,因而家庭在儿童社会能力的形成中
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长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是否有意识引导儿童的社会交往,以及家长教养方式等都直接影响儿童社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师在儿童社会能力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改善与提高儿童在家庭中为能很好形成的社会能力。
根据儿童不同的社会能力水平与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其创设交往的机会。
教师直接参与儿童的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给以榜样、示范、引导、帮助,以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积极的社会交往的能力与品质。
三、 研究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我不断地尝试、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发展需求采取了一些对策,也获得了以下一些体会:
&(一)建立合作行为目标体系是培养合作行为教育的关键
为了让教师和家长在合作教育培养中更具目的性,我们建立了合作行为培养的目标体系,从情绪、愿望、语言、规则、分工、互助、协商等七个方面设立了培养目标,并按大、中、小班的不同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将目标进行了***,不同年龄的孩子分别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使教师的教育更具可操作性。由此我们分析了孩子的弱势和进步,也从中分析出了教育行为中的不足,使教师的行为更加适宜,更加有效。
在工作中,教师将合作目标纳入到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之中,依据目标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并不断对合作行为目标体系进行调整,使之更适应幼儿的发展需求。
(二)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是实现合作行为目标的先导
教师和家长是合作目标的执行者、教育者,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探索适宜的教育行为。何为适宜的教育行为呢?通过学习和交流,教师与家长达成了共识,认为适宜的教育行为应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有利于幼儿的合作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的教育行为,它应包括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还应包括教师和家长对幼儿表现的分析和反思。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创造机会,提供引导,树立榜样,给予鼓励。创造机会,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幼儿提供合作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引导,就是用适宜的教育行为来引领幼儿合作行为的形成;树立榜样,就是教师和家长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对的去影响每一个孩子;给予鼓励,就是当孩子表现出合作的意识行为时,及时予以鼓励和肯定,形成有力的强化作用。
对于教师,我们更注重的是教育中的反思,要求教师细心捕捉幼儿的每一细小表现,从中感悟教育道理,不断修正自身行为,让自己的教育观念更科学、更先进,让自己的教育行为更适宜、更有效。在总结、反思和修正教育行为的过程中,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对于家长,我们更多的是采取交流沟通的方式,一是家园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适宜的教育方法;二是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大家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共同分析出现的问题和教训。在多种形式下的沟通和交流中,家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何种行为更为恰当、更为适宜,一些做的不够的家长也认真汲取他人的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家长们感到,不仅是孩子得到了发展与提高,自己同样获得了发展和提高。
通过不断的研究、实践和反思,我们认为:培养幼儿合作行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对其今后与人相处、立足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可谓受益终生。但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过程,是一个量的积累的渐变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充分整合家园教育资源,在教师和家长适宜的教育行为的引领下,使幼儿的合作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三)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策略是实现合作行为目标的保证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不同年龄的幼儿能力和水平各不相同,这也使其合作行为的发展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
大班幼儿的合作水平相对而言是最高的,他们有着主动寻求合作的愿望,能较为恰当地在合作活动中运用语言、制订规则、分工协助、完成任务,规则、互助、协商等意识、行为均明显高于中小班幼儿,因此大班幼儿在学习和生活活动中更能体现出合作,也更能接受合作。
中班幼儿的合作水平与小班幼儿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他们的合作意向日趋稳定,能较好地使用语言来发起或进行合作,但就整体而言,其分工、协商、规则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仍显得较弱,而这些恰恰制约了他们对合作行为的认同性、主动性和持续性。
小班幼儿受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尚无稳定、主动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出现,但在老师的引导下,其“自我中心”的状态正逐渐弱化,他们逐步学会了遵守规则、相互帮助,在轮流、等待、分享等活动中体会到同伴共同游戏、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为今后更加稳定、自主的合作行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在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教育中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小班教师更多地为他们提供相互交往的机会,采取故事、表演、参观等方式,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可供参考、模拟和练习的情境,帮助幼儿理解合作的含义,使其在情境中享受快乐,不断积累分享、轮流、等待、互助等合作基础品质,为今后产生自觉、主动的合作行为奠定基础;中班教师以活动区活动为主线,尝试让孩子们在浓缩的小小社会环境中学习交往,体验合作,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合作方法和策略;大班教师则侧重于共同学习活动,包括幼儿的集体和小组活动和双休日家庭小组活动,为幼儿积极的交往提供机会,引导他们多听听别人的想法,多看看别人的做法,相互交流,相互协助,共同进步。
为了让孩子们认识合作、理解合作,老师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走访参观、情境表演、观看录像、故事欣赏、问题设置、布置墙饰等多种方式,让孩子们知道生活之中处处都有合作,逐渐理解合作的内涵,体会合作带来的成功感。同时,老师注意把握一日生活
中的教育契机,认真观察、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空间,及时给予适宜的教育引导,注意鼓励、强化幼儿合作意识和行为,特别做到以身作则,让幼儿的一日生活时时处处都有教育,都有收获。
老师们认识到,只有不断地让幼儿去体验、去感受、去实践,他们才会对合作的意义理解深刻,才会主动地接受他人的合作提议或是主动发起合作邀请。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共同游戏和学习的机会有很多,中班教师将不同的合作培养目标设置在不同的活动区域中,并有意地减少区域中的活动材料,引导幼儿寻求各种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游戏,如合作拼图、合作试验、合作记录、合作阅读等。户外体育游戏和户外区域活动对培养幼儿合作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精心选择和改编了一些体育游戏,特别选择了一些民间体育游戏和有乡土特色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分配角色、遵守规则、协商解决问题等,体验出交往、互助、合作的重要和快乐。
大班教师采取了幼儿园、家庭双轨并行的方法,在幼儿园多采取小组活动,同时指导家庭合作小组的活动,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学习合作,给予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幼儿的合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双休日家庭合作小组的组成,使合作这种社会技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使孩子得到自我锻炼、自我表现、自我调整的机会,使其在教师、家长共同编织的平等、自由、合作的氛围内习得合作技能,强化合作行为,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此外,教师还采取了合作积分制、合作规则制、提示儿歌等不同的激励方式,用积极的方法来鼓励、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让幼儿主动的合作行为得到鼓励、支持和肯定,让他们对更多的合作行为充满期待和向往,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升华,促使孩子的合作行为更为积极和稳定。
四、 研究结果及结论
通过三个阶段的研究与探索,经过前、后两次测查,包括情绪、愿望、语言、规则、分工、互助和协商等七个方面,我们可以发现了孩子们在合作行为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师和家长的适宜教育行为的引领下,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均获得提高,特别是具有了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合作愿望,掌握了一定的合作策略和技巧,如:运用何种语言发起合作、合作中如何制订规则并进行分工、合作中如何协商、如何取舍自己和同伴的意见等,孩子们在相互理解、平等交流和和平共处的氛围内共同生活、合作学习,不仅是合作行为上的形成与发展,幼儿在不同领域均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如:在合作游戏中学习协商,既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也促进了幼儿人际交往水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
对于教师而言,她们在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研究中,对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产生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其教育行为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加深了对尊重幼儿、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等观念的理解,使教师的教育行为发生了自觉主动的转变。同时,参与课题研究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与幼儿的互动,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良好的教育效果给教师带来了成功的体验和职业满足感,使教育科研逐步成为了教师内心的需要。
在课题研究中,家长同样获得了提高与发展,他们加深了对幼儿教育的理解,教育观念更加科学,教育方法也更加适宜,他们也如教师一样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教育方法,不断汲取着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家园配合、密切合作,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不断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健康向上的发展。
五、 存在问题
合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积极的交往能力,但在培养幼儿合作行为上,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为了合作而要求幼儿去合作,要让幼儿真正将合作意识内化为积极、自觉而主动的行为,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幼儿萌发合作的需求并获悉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因此,怎样去引导他们产生合作需要仍是值得我们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此外,研究中出现的一些个别现象也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特别的关注,如不同气质和性格的幼儿如何参与合作、强调合作是否会影响幼儿的竞争意识和个性化发展等等。虽然从时间上我们已经结束了课题研究,但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上,可供我们研究和探索的空间还非常大,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仍将合作行为培养与适宜教育行为的研究视为重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为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六、 参考文献
《幼儿同伴合作的发展特点与类型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陈琴
《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 庞丽娟秦旭芳
&《3--6岁幼儿合作行为初探》 浙江幼儿师范学校 茅菁文
《3--6岁幼儿合作能力的调查与研究》广东珠海建才幼儿园 欧阳静
《鼓励幼儿合作,增进幼儿团队精神》陆清珍
《家长应重视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 《幼教博览》2003年1期 王晓霞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导读:合作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与他人分担共享的心理倾向,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和赢得发展,合作作为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我们教师更应该在指导活动中提高自身指导能力和反思能力,完善自己的指导策略,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全方位建立合作意识,只有不断地让幼儿去体验、去感受、去实践,他们才会对合作的意义理解深刻,才会主动地接受他人的合作提议或是主动发起合作邀请,在幼儿园的“一
合作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与他人分担共享的心理倾向。在未来社会里,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和赢得发展。
近年来,合作作为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成为心理研究的一个重点。同时,教师在孩子社会能力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改善与提高孩子在集体中形成的社会能力;二是根据孩子不同的社会能力水平与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其创设交往的机会;三是教师直接参与孩子的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给以榜样、示范、引导、帮助,以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积极的社会交往的能力与品质。作为我们教师更应该在指导活动中提高自身指导能力和反思能力,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完善自己的指导策略,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一、在“一日生活”中,全方位建立合作意识 老师们认识到,只有不断地让幼儿去体验、去感受、去实践,他们才会对合作的意义理解深刻,才会主动地接受他人的合作提议或是主动发起合作邀请。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共同游戏和学习的机会有很多,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合作培养目标设置在不同的活动区域中,并有意地减少区域中的活动材料,全方位引导幼儿建立合作意识,寻求各种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游戏或学习,如合作拼图、合作试验、合作记录、合作阅读等。户外体育游戏和户外区域活动对培养幼儿合作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精心选择和改编了一些体育游戏,特别是选择了一些孩子感到新鲜的民间体育游戏和有乡土特色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分配角色、遵守规则、协商解决问题等,体验出交往、互助、合作的重要和快乐。 刚开始我们以两两合作完成游戏为主,慢慢地再到多人的合作,最后是小组的合作。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能很好地推动孩子的认知发展和合作技能的掌握。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用说教的方式让孩子来记住应该怎样更好的完成多人甚至是小组的合作,而是通过实践来让孩子体会和领悟合作的要点和方法,让他们在游戏中,建立合作的意识。 二、在矛盾碰撞中,逐步提高合作技能 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是在实际的合作情境中逐步培养和提高起来的,离开具体的合作情景,抽象的说教是毫无帮助的。为了让孩子们认识合作、理解合作,老师们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走访参观、情境表演、观看录象、故事欣赏、问题设置、布置墙饰等多种方式,让孩子们知道生活之中处处都有合作,逐渐理解合作的内涵,体会合作带来的成功感。同时,老师注意捕捉“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认真观察、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空间,及时给予适宜的教育引导,注意鼓励、强化幼儿合作意识和行为,特别做到以身作则,让幼儿的一日生活时时处处都有教育,都有收获。
幼儿的发展水平有高低,合作能力也有所不同,往往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矛盾和碰撞,这对老师的指导就有了新的要求。以前我们也许更多的是按自己的主观意识判断并进行指导,但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自我合作意识的发展。于是,我们改进指导策略,充分利用“生生互动”的形式,树立合作的榜样,通过一系列有意设计或无意生成的矛盾碰撞,让孩子相互学习、相互质疑,逐步积累更多的合作经验和技能。从实际效果看,孩子在矛盾碰撞中能更好地学会合作、协商、分享。当然,每个孩子的发展能力不同,行为也就不同,他们的合作水平也存在差异。作为老师要客观的评价孩子的行为,把幼儿引导至相互合作的有利方向,为他们提出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分歧,提高合作的技能。我们教师还采取了诸如合作积分制、合作规则制、提示儿歌等不同的激励方式,用积极的方法来鼓励、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让幼儿主动的合作行为得到鼓励、支持和肯定,让他们对更多的合作行为充满期待和向往,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升华,促使孩子的合作行为更为积极和稳定。 三、在学习迁移中,不断扩展合作空间 当孩子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中积累到了比较丰富的合作经验后,应该鼓励他们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锻炼合作与交往的能力,通过环境的改变拓展幼儿合作的空间。而无论是在创设这些特定的环境或在这些特定的环境中,我们老师都要引导孩子学习将已有的合作经验和技能进行迁移,运用到实践活动中。 例如,社会实践活动《买菜》开展过程中,我们请每个孩子带了一块钱,5个人为一组按任务购买蔬菜。这是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活动。在活动中既要寻找“货源”,又要记录价格,还要与商贩进行交流等等。这一活动只有5个人分工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在游戏活动中模拟得很好,但真实的情景却让他们退缩了。为此,我们通过语言鼓励、榜样带动、情景联想等手段激发幼儿将已有经验学会运用迁移,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提高幼儿对不同合作环境的适应性。 当然,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过程,是一个量的积累的渐变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为了合作而要求幼儿去合作,要让幼儿真正将合作意识内化为积极、自觉而主动的行为,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教师和家长适宜的教育行为的引领下,充分整合家庭教育资源,让合作、协商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一种本能,使幼儿的合作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为幼儿良好个性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萌发合作的需求并获悉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怎样去引导他们产生合作需要仍是值得我们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包含总结汇报、党团工作、考试资料、旅游景点、办公文档、工作范文、教程攻略以及大班幼儿合作行为指导刍议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