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防混销

提防“混淆销售”:整治银保“重灾区” -中新网
提防“混淆销售”:整治银保“重灾区”
  “业务员向我承诺,保险跟银行存款一样,利息还比银行高很多”、“工作人员告诉我,第二年尽可能存上钱,实在存不上也没关系”、“说是存满5年之后可以随时拿回本钱,结果不是这么回事儿”……
  根据搜狐网“保险投诉绿色通道”发布的诸多网友投诉,记者跟踪采访后发现,在银保渠道这一投诉“重灾区”,“混淆销售”是众多保险销售误导案例最突出的表现形式,诸多保险营销员利用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知之甚少的特征,向消费者有意夸大了保险与银行存款的相似性,刻意隐瞒了保险在保障成本扣除、初始费用扣除、保单生效年限等方面的关键信息。
  银行存款和保险产品,明明是两类功能各异的金融工具,为何“混淆销售”如此大行其道?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到来之际,消费者投诉升温,保险商积极备战。自去年以来,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已经置于保险监管者监管工作的头等大事,加大产品说明力度,加强营销员销售管理,加强银保双方信息互通……一系列措施陆续出台。能否标本兼治销售误导,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
  消费者:“我被银行给忽悠了”
  “我被邮储银行的工作人员给忽悠了,说1万元存3年就可以取款,最长可以支取到2039年,结果最近问了银行,他们答复我,不能取完,只有到期才能取完。”来自福建的消费者王列全告诉记者,自从日在福建晋江邮政储蓄银行“存款”后,直到今年才知道自己购买的是一份分红型保险。
  “眼里看到的是银行工作人员,到手的单证也是银行给我的,真没注意到这是一份保单,不是存单。”王列全对记者称,“存单变保单”的事情,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
  像这种“存单变保单”的“被保险”案例,屡屡发生在银行网点,一些粗心的银行储户屡屡“中弹”。但在采访过程中,诸多消费者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在银行的营业大厅内购买理财产品,感觉非常放心和踏实,自认为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没有想到,保险不像当初银行工作人员承诺的那样可以像存款一样“随用随取”,一旦支取就会发生经济损失。
  是错在消费者金融常识相当匮乏,还是所谓的工作人员存心误导?来自中国建设银行河北省某个网点的投诉案例显示,再清醒的消费者,也架不住这样的“忽悠”。
  “业务员告诉我,要存就存这种理财产品,比定期利息高,不但有固定利息,还有年度分红,每年存1万元,全年利息不低于600元,最高可以达到1100多元,连续存5年,加上终了红利,连本带利可以拿回8万多元,另外还送一份保险和赠品。”消费者曹明生对记者说,这一连串的红利返还让他当时就动了心。
  结果当曹明生询问银行工作人员“万一第二年没钱存了会怎么样”时,对方回答“尽可能存上,实在存不上也没关系”。结果,出于对建设银行的高度信任,曹明生存入了1万元,几天之后又被同样的说辞“忽悠”进了6000元。一年之后对方催他交款,曹明生在跑了四五趟之后,终于弄明白自己存进建设银行的不是银行的理财产品,而是一份分红保险,利息也不固定。
  “更糟糕的是,如果第二年存不上就等于退保,我的16000元存了1年不但没有利息,还要损失将近5000元。” 曹明生坦言,他最生气的一点是对方并没有如实告诉他不继续存钱的后果是什么。
  “以银行工作人员的身份作为掩护,把保险硬是说成银行的理财产品,随意夸大利息,甚至隐瞒退保后果,误导我投保,我强烈要求赔偿我的本金损失5000元以及一年的利息,否则我只能继续投诉,维护我的权益。”曹明生气愤交加。
  自2010年年末以来,为整顿销售误导,防范银行理财产品的“混淆销售”,取消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在银行网点驻点销售资格的“银保新规”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一度高歌猛进的银保业务骤然减速。这会否随之带来银保业务投诉量的减少?业内人士认为,保险的缴费期限相对较长,期缴型保单的缴费年限往往在5~10年,不明就里的银行储户往往在后续的缴费环节发现问题。若期待银保业务投诉量减少,尚需时日。
【编辑:曹文萱】
>相关新闻:
>金融频道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