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入黄河善慈福利会七天谷工作?

“黄河善谷”助残疾人在新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图)
国际在线专稿  
残疾人就业,红寺堡,黄河善谷
  位于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的汇川爱德制衣厂成立于2011年,目前有员工150人,其中有残疾人44名。”   爱德制衣厂坐落在红寺堡福利企业创业园里,宁夏人给这个两年前创立的工业园区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黄河善谷”。
制衣厂残疾人骨干李小琴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是“黄河善谷”的核心地区,因为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区,20万人口中有1.4万残疾人。为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保障残疾人最基本的劳动权利,吴忠市规划建设红寺堡福利企业创业园,引进公益慈善企业,让众多身体不便的残疾人走进工厂,成为上班族。   48岁李小琴20年前在老家摔断了腿,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留下了残疾。15年前,她响应自治区“生态移民”号召搬迁到了红寺堡,重新医治了腿后一直务农,直到两年前,听汇川爱德服装厂招工,便来了服装厂。如今她已是工厂的技术骨干,她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她说:“现在好多了,之前(在)老家不行啊,在山区嘛。现在好得很。至少现在劳动,一个人就行了。以前在老家,都是山路,一个人没办法干活。我当时在电视上看到,红寺堡搬迁,我当时就说,我也要搬到那边去,这里的山区我不喜欢。现在(在工厂)不用晒太阳,收入有保障。(家里的)年收入3万来块钱。”   从海原县搬迁来这里的刘旭洋已经38岁了,由于小时候患小儿麻痹,导致右腿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活,在老家要靠老人养活着,一直没能建立自己的家庭。搬迁来到红寺堡后,通过参加残联举办的学习班的学习,现在在服装厂工作。他笑着说:“这里管我们吃住,收入对我们残疾人来说可好了,在老家一分钱也赚不上。我要在这继续干下去,赚了钱娶个媳妇,生个娃娃!”   宁夏的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每年有近100万各类困难群众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救助和帮扶。在多年摸索后,宁夏总结出了这条变“输血”为“造血”的道路。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更有效地聚合社会慈善资源,兴建产业园区,实施特殊政策,进而吸引慈善家和企业家兴业行善。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扫一扫,慧博手机终端下载!
>>公司报道
“黄河善谷”招善难
来源:财新网-新世纪 8:41:00
[导读]以慈善为名的招商引资,并不能打造出社会企业的摇篮本刊记者 蓝方 | 文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北郊,大片厂房崛起在一望无际的荒野上。联通各个工地的笔直大道纵横交错,勾勒出一个90平方公里工业园的轮廓。规划者踌躇满志。南侧是农副产品深加工区,东侧是紧急救援物资产业基地,最北端则有大唐热电联产项目与河南产业区。已入驻的企业,包括塑料制品、包装、建材、服装、食品加工、酿酒多个门类。表面上看,这个工业园区和中西部常见的此类园区似乎并无区别。但沿途路标和宣传牌上的“大爱”“慈善”等字眼,又暗示着这个被命名为“弘德”的产业园有特殊之处——这里正是在公益界曝光度颇高的“黄河善谷”发源地。“黄河善谷”一词,2011年起密集出现在公众视野。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设计、并着力推广的概念,旨在吸引“社会企业”进入宁夏贫困地区,帮助解决当地极为突出的残疾、困难人口就业和发展问题。社会企业是当下公益圈最红火的概念。此类企业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极为流行,主要特点是运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机构也赚取商业收入以实现可持续经营。如面向贫困社群低价出售二手物资的“慈善商店”,向贫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小额信贷机构,雇佣、培训心智障碍人士的面包房、糕点店,汶川灾后组织社区妇女刺绣的合作社等。宁夏提出“打造黄河善谷”,还希望通过立法为社会企业建章立制,支持培育公益组织发展,加大慈善人才队伍的培养等等。最核心的措施,是为社会企业规划园区,并给予大量政策支持。第一个园区设在了红寺堡。可近三年来,“黄河善谷”已发展出六个园区,招商引资如火如荼,却少见社会企业身影。六园区共进驻130余家企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招用将近1.9万人,其中只有1700多名残疾人。按照园区要求,没有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企业要捐资购买专业公益组织服务,以帮助弱势群体。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捐赠资金注入,六个园区所在地,也仅开办了一所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亟需社会企业提到“黄河善谷”的源起,地方官员都要从红寺堡谈起。位于宁夏中部的红寺堡,是专为生态移民而建的开发区。1999年起,20万移民从宁夏南部八个贫困县、条件最恶劣的深山中陆续迁来。近亲结婚的传统,加之落后的医疗条件,移民中的残疾人口比例畸高,全区竟有1.4万的残疾人。2010年底,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张毅前往红寺堡调研,来到菊花台村,为当地的贫困深感震惊。该村2006年从隆德山区整体搬迁而来,1400人中,有274个残疾人,97人重度残疾。如何解决这些残疾、贫困人口的生计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层面,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让有劳动力的残疾人,到福利企业实现就业;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失能失智的老人,则由专业的社会组织为他们提供照料服务。自治区党委随即提出“创建慈善工业园区”:政府以优惠政策鼓励福利企业来贫困地区落户,吸纳残疾人就业;另一部分没有适合残疾人岗位的企业,则拿出一定比例善款,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更专业的帮扶。2011年,就这一套发展模式,宁夏进行反复的调研、讨论和上报,得到了民政部和一些学者的肯定,并为其取名为“黄河善谷”。曾任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的王振耀是其有力的支持者。在他看来,用“社会企业”的方式解决贫困和发展问题是值得肯定的创新。宁夏既从法规上肯定社会慈善企业,又设立专门的园区,在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先行先试,“对慈善界是个贡献”。经过一系列论证后,宁夏首先在红寺堡区建起“福利企业创业园”,吴忠市也着手建设“社会企业创意园”,准备对公益组织进行“孵化”。与此同时,大规模的宣传推广也全面铺开。2011年9月,中央电视台首先对“黄河善谷”做了持续报道;《人民日报》等媒体也将其作为“走基层”的采访典型,轮番进行宣传。2012年,民政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共同举行的“慈善博览会”直接以“黄河善谷”为名,一系列的招商推介、媒体参访活动密集举行。每每有来访者,当地政府都会带人前往两个地点参观。其一是“宁夏汇川爱德服装装备有限公司”。这是陕北一位商人响应“黄河善谷”号召,在2010年底建立起来的福利企业。但由于经营困难,股权几经变更,目前由宁夏最大的国营服装厂宁夏汇川服装有限公司,以及南京的一家企业共同持股。工厂现在招用了86个工人,其中32个残疾人。厂方给残疾工人诸多优待,计件工资比普通工人高出20%,食宿免费,企业利润的3%还拿出来成立一个应急基金,以备员工伤病风险。厂方负责人介绍,录用残疾工人的成本比普通工人高出将近30%,但“从社会责任角度,我们愿意做这样的事”。另一个重要的参访点,是菊花台村的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这间于2011年10月底开张的照护机构,由宁夏财政斥资1800万元修建。装修精致,设施齐全,白柱红墙在周遭土***的农房之间极其打眼。中心主要为村中的重残家庭提供日托服务。残疾人每日在中心免费享用两餐,亦可休息娱乐。机构的运营,则由慈善会系统从善款中出资,按照料人数每人每月300元的标准拨付。“残疾人的精神面貌变化非常明显。”菊花台村的村支书高堆仓指着中心墙上两幅村民入住前后对比照片说。中心的开办,也解放了重残家庭的劳动力,“让家里人能出门打工,根本性改变经济状况。”招“善”艰难以福利工厂为代表的社会企业,加上普通企业的捐赠和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黄河善谷”的设计可圈可点。但“社会创新”之路并未按预想方向走下去。“黄河善谷”要想成功,核心在于宁夏究竟能够吸引或是培育多少公益组织,以及是否有持续捐赠意愿的企业。“黄河善谷”启动之初,即有不少公益界人士不看好。宁夏本身经济落后,企业捐赠尚未形成气候。在其他贫困地区,一些国际扶贫、发展机构在当地培育了大量草根NGO以承接项目运营,而宁夏因为宗教等因素,对国际组织较为排斥,本土的民间机构不仅数量少,且人员缺乏。一年前,财新记者参访“黄河善谷”时,一些园区的负责人就表达出来这样的困惑。吴忠园区的办公室主任当时介绍,慈善和企业放在一起确实很好,“但我们招商有难度”。 最初的“福利企业创业园”和“社会企业创意园”很快调整了方向,拓展为“慈善产业园”。“扶贫还是要靠产业。”弘德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红寺堡这样工业零基础的地区,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地方就业,就是最大的慈善公益。“我们这里条件这么差,企业为什么要来?”弘德产业园上述负责人坦言,要让企业落地,“一靠政策,二靠服务”。“黄河善谷”给予企业的优惠政策可谓力度空前。相比其他地方的工业园,“黄河善谷”的政策更优。首先在土地环节实行“零地价”,甚至是“负地价”——土地报批等费用也由政府承担;二是税收环节,企业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前五年免征,后五年减半。但不争的事实是,宁夏地处内陆深处,交通不便,工业落后,“有的地方政策再优惠,企业也不来。” 宁夏“黄河善谷”办公室副主任曹虎认为,“黄河善谷”的“慈善”二字,此时就有了重要作用,“让企业名利双收——既有经济上的优惠,又有名誉上的收获”。民政厅的另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些企业从社会责任角度考虑问题,将慈善作为企业发展的品牌战略之一;另一方面也会考虑“黄河善谷”背后的政治资源,“去其他的产业园区,能见到自治区党委的领导吗?”以慈善的名义招商,成为宁夏一些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策略。也正因为如此,后续加入“黄河善谷”的四个园区中,就有一些由地方原有的工业园直接挂牌而来。到目前为止,“黄河善谷”的六个园区共引入130家企业,从能源、电子到食品加工、服装,产业分布广泛,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也颇为明显。例如在西吉,慈善产业园的项目上马后,工业产值立刻提高了40%以上。不过,据曹虎介绍,当前引进的企业才占园区规划容量的三分之一。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各园区负责人的压力颇大。据了解,整个宁夏回族自治区有30多个产业园,今年要招1100多家企业入园,各个产业园都在竞争。“黄河善谷”的六个园区,所在市、县(区)也将园区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任务,每个园区都成立了正处级或副处级的管委会,从地方政府部门抽调了十个工作人员,力抓招商引资。“招商的指标每年都在增加,去年30亿元,今年50亿元,明年就要60亿元。”一位园区负责人表示,不仅和其他产业园,仅是“黄河善谷”的六个园区之间,竞争也非常激烈,以至于有一些园区“什么企业都收”。善行难施“黄河善谷”当前的发展路径,自然与王振耀等业界人士最初的期望相去甚远。“社会企业是用社会办企业,而不是用企业办社会。”王振耀指出,“黄河善谷”目前的核心在企业,社会组织远远不够,有的区可能还是空白,“这样就不可能走远”。在“黄河善谷”园区中,此种尴尬正在凸显。按照官方的设计,要体现慈善产业园中的“慈善”二字,企业要安置15%以上的残疾人;若企业没有适合残疾人的岗位,又有三种方式,一是按在职职工总人数的20%捐助善款以供养残疾人及困难群体,二是将年利润的5%注入地方的慈善基金会,若企业没有盈利,则按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定比例向地方慈善基金会捐资。但当前,六个园区内仅有不到一半企业招有残疾人,总量不足9%。未吸纳残疾人就业的,也还未实现捐资的承诺。各园区引入的企业中,确实有些企业有心行善。在红寺堡区的弘德产业园内,就有石化、烟草、电力等系统的四五家国企投资入驻。例如中石化本来就在吴忠地区进行定向扶贫,每年向当地的捐赠500吨棚膜作农业设施。响应“黄河善谷”的号召,中石化将棚膜的生产线搬来红寺堡,投资1.34亿元,直接为当地捐建了一个棚膜、地膜和滴灌带的生产项目,以带动经济发展和就业。“央企本身有这样的社会责任,”弘德产业园区有关负责人说,“但要让民营企业做慈善,确实不很乐观。”目前各园区均以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为主。弘德产业园里第一家投产的白浪包装印务有限公司招用了100多个工人,其中只有六七个残疾人。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生产线上还有一些适合残疾人的岗位,但并没有那么多人来。最初看宣传中提到的菊花台村,距离产业园有半个多小时的路程;产业园附近村落也有残疾人,但相对分散,有的嫌工作劳累,情愿在家吃低保。在2012年8月投产的荣廷纺织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招了50多个工人,残疾工人却只有一个。荣廷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公司总共招过四个残疾人,有的觉得工作强度大,有的认为岗位不适合,都陆续离开。这位曾在南方投资的老板介绍,工厂的大多数岗位都要干体力活,确实不适合残疾人。他的工厂之所以要落地“黄河善谷”,就是看中了这里的优惠政策,以及丰富的劳动力。但来了之后发现,地税方面的减免力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每月减免额度不过五六千,最多时还要向国税缴纳将近十万块的税款;工人的流动性也很大,当地过去没有工业,对工人要全部从零开始培训。“要我们捐款,压力肯定有。”弘德产业园有关负责人对此回应称,优惠政策落实需要时间和程序。对于残疾人就业,既要看企业有无岗位,又要看残疾人就业意愿,而产业园区里大多数企业刚刚开始投产,对残疾人的培训、招用也需要一个过程。无法录用残疾人的企业,也要等生产经营上轨道后再考虑捐款,否则无异“杀鸡取卵”。招商为核心,企业捐资难落地,以善款为基础的残疾人抚养等设计也无法落实。类似菊花台的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目前还仅此一所。中心事实上也未实现社会组织运营,当前由村支书负责管理,聘用四个本地村民给残疾人们做饭。正因资金有限,这所能收住120人的日托所只接纳了43个残疾人;由于缺乏专业运营机构和人员,中心内还有大量的康复保健设施没有利用。至于菊花台村100多名尚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也只有四人在慈善园区实现了就业。补贴依赖曹虎坦言,宁夏致力将“黄河善谷”打造成“政策洼地、道德高地”,现在政策洼地正在形成,道德高地确有欠缺。在王振耀看来,“黄河善谷”所面临的问题,是整个支持体系的缺乏。社会企业需要放开社会组织,鼓励大量公益组织来此创业,才有力量解决社会问题。这需要咨询、研究、培训等配套的服务。而当前“黄河善谷”缺乏大的慈善组织和慈善家,缺乏带头的骨干;另一方面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也不足,缺乏国际合作。“这正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民政厅慈善事业促进处副处长李保华介绍,民政厅正在制定自治区的《社会慈善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只有在被认定为社会慈善企业后,园区内的企业才能享受园区的优惠政策。“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开出了非常优惠的条件,许诺了企业很多好处,甚至出现了一些发展的乱象。”李保华说,很多企业确实是冲着优惠条件来的,“我们民政部门就是要通过建章立制,把园区发展引上正确的轨道,引导企业参与到慈善事业中。”在《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中,民政厅对企业安置或抚养残疾人及贫困人口的数量、捐赠的额度,做出了更具操作性的判断标准,并确定由民政部门进行资质审核,每年第一季度进行年检。民政厅的官员认为,这些规定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对企业行善的硬性要求。但地方政府却有不同的想法。“民政口的人关注我们招了多少残疾人,捐了多少钱。”一位园区负责人说,“但地方更关注产业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地方的民生才能搞得起来。”在他看来,现阶段的重点仍在招商引资,产业园发展稳定后,才能做慈善。一些企业也对“硬性规定”不看好。一位企业家说,大多数企业对于招用残疾人并不排斥,“只要有岗位,有劳动能力,我们就会用。”但如果招不够残疾人就要强制性捐款,“肯定会影响黄河善谷后来的招商引资。”一位园区工作人员也持怀疑态度。“就像现在的残保金制度,最后肯定有不少企业花钱买残疾人证来弄虚作假。”不过,在民政厅的官员看来,让企业落实捐款指标应该难度不大。“对比园区给企业的各种优惠,企业仍然是占便宜的。”但政府一方面免税,另一方面要求企业捐款的做法,被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是“政府花钱让企业做慈善”。大规模的让利和补贴,已让园区所在的地方政府财政吃紧。弘德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苏达志举例,去年园区报批了一幅3000亩的土地,仅与此有关的花费就超过2000万元。而红寺堡区的财政才刚刚过亿元,最后只能与市级财政分担。从今年开始,地方的政策便取消了土地报批费用的优惠,还是由企业自行缴纳。又如在西吉,园区的基础建设今年需要资金1.56亿元,而现在才到位2000万元。园区十个工作人员,财政也仅拨付了14万元的工作经费。正因这些贫困地区的政府财力有限,“黄河善谷”的大多数优惠政策都设定了两年到五年的补贴时限。而在政府补贴结束后,园区内的企业是否还有动力继续行善?“黄河善谷”的管理者们有着不同的***。一些官员认为,一旦形成慈善的理念和氛围,没有政府补贴,企业也会自觉慈善。要实现这一点,李保华介绍,民政部门未来将会加强培训宣传,“给企业家洗脑”,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慈善对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另一些官员则认为是否行善并不重要。“现在把企业吸引过来,是种树,以后就有了树荫。”一位园区负责人表示,“这些企业愿意来我们这么贫穷的地方投资,就是做慈善了。即便他们以后不愿意捐钱,但他们在这里,就能带动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给农民增收。”但没有慈善的“黄河善谷”和其他工业园究竟有何区别?“我们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上述园区的负责人说。
我要点评此资讯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给朋友:
以上行业显示为大行业分类,点击进入可选择细分行业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400-806-1866
&&&&***QQ:1223022
&&&***Email:
Copyright@2002-
备案序号:冀ICP备号-2
京公网安备:37
本网站用于投资学习与研究用途,如果您的文章和报告不愿意在我们平台展示,请联系我们,谢谢!《新闻战线》概况
往期回顾 &
“黄河善谷”:“走转改”的一次生动实践
&&&&9月27日开始,在“十一”期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善谷”的创举进行了详细报道,节目充分反映了基层的创新和智慧,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财经频道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牵线搭桥,带领企业一起走基层,看市场,做慈善,让走基层贴民心、见实效。同时,通过“黄河善谷”的报道也使报道团队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心灵震撼,工作作风和报道文风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报道基层,发现基层创新和智慧&&&&在走基层中抓典型、“捉活鱼”,反映基层创新实践,让走基层走出智慧和精神。“黄河善谷”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提出的慈善产业战略构想,是解决西海固生态大移民过程中突出的现实问题的创新实践。从西海固山区搬迁来的移民中,残疾和贫困人群比例高,在移民集中地吴忠市这种情况尤为突出。按照传统的解决模式----政府支持和社会捐助结合,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充分调研和讨论,宁夏创新思维,提出打造“黄河善谷”的战略构想,通过慈善与产业结合,将传统的救助型、补助型输血慈善,转变为现代的产业型、发展型造血慈善,让残疾和贫困人口通过就业和自身努力改变生活现状。&&&&如何解剖这样一个典型的基层创新,让社会各界更为深入地认识“黄河善谷”的运作机制,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此,我们组建了22人的特别报道小组,深入当地村头、地头、炕头,进行深度体验式、调查式、研究式报道。记者兵分三路,从“黄河善谷”的战略构想到慈善工业园的全面运作,再到残疾人群的生活和就业,进行了深入的探访和考察,既科学揭示了“黄河善谷”的实践意义,又充分反映了当地政府和百姓奋发向上,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落后面貌,建设美好家园的决心和勇气。&&&&节目通过多角度、立体式的深入调查,全景展示了“黄河善谷”的建设与发展;通过赵福霞、马小强等残疾人物的典型故事,深入刻画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从绝望到希望的转变既让我们看到了个体面对命运时的无助与挣扎,更看到了“黄河善谷”带来的希望和温暖,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黄河善谷”创举的重要意义。《对话》在慈善企业爱德服装厂的厂区搭建露天演播室,为政府、企业、百姓架起对话沟通的平台。节目在泪水中开始,在笑声中结束,让人们看到了破解贫困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和未来。9月27日开始,在“十一”期间,财经频道统一挂牌播出“来自‘黄河善谷’的报道”,《第一时间》、《经济信息联播》播出新闻资讯20条以上,《经济半小时》制作播出一期50分钟特别节目,《经济信息联播》播出一期整版特别节目,《对话》制作播出一期特别节目。&&&&可以说,“黄河善谷”系列报道既发现了基层的智慧和创新,又充分挖掘了“黄河善谷”背后体现的自力更生、奋发向上的精神。走基层,真正让我们接了地气,呼吸到了新鲜空气,让我们发现和见证了基层的发展和创新。&&&&服务基层,为基层办实事,为百姓谋福祉&&&&在走基层中牵线搭桥,提升新闻媒体服务基层的能力,让走基层走出实效。在助力宁夏回族自治区打造“黄河善谷”的过程中,财经频道充分发挥中央媒体的资源优势,邀请企业到“黄河善谷”实地考察,一起走基层,看市场,做慈善。经过反复权衡、筛选,财经频道首批选择了10家国内知名大企业,这些企业总资产规模达6000多亿元。&&&&财经频道组织、带领10家企业代表,深入残疾人聚集村落、就业工厂,参加当地招商引资座谈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和项目论证。“黄河善谷”给残疾和贫困人群生活带来的巨变震撼了企业家们。他们纷纷表示,“黄河善谷”模式让企业找到了与慈善的结合点,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慈善事业的双赢,各企业将结合自身特点和当地需求,或投资办厂,或项目合作,或智力支持,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黄河善谷”的建设中。到十月底,这些企业在“黄河善谷”新签投资协议1.1亿元,新签合作意向投资总额达10亿元以上。企业代表们还纷纷表示,要做“黄河善谷”的义务宣传员,发动身边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走基层的关键是服务基层,“三贴近”的关键是心贴近。要想心贴近,就要为基层服务,为基层办实事,为百姓谋福祉。如同当地政府所言,财经频道既是“黄河善谷”战略构想的报道者,又是推动者。财经频道通过组织企业考察团,为当地“招善引商”,为基层办实事,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融入基层,洗涤心灵,锤炼队伍&&&&在走基层中锻炼队伍,于实践中接受锤炼和洗礼。在“黄河善谷”报道中,善人、善事、善谷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每个人都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坚持照顾全家4位智障人士的年届60的老人,被夫家抛弃后到爱德服装厂找到新生的残疾人赵福霞,患有严重强直性脊柱炎的马小强,这些个体面对生命的坚强深深感染了我们每一位记者,让记者更直接地感受到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深刻理解了这份职业赋予的担当和使命,也坚定了为百姓办实事、谋福祉的决心。&&&&参与报道的记者们感受良多。大家表示,残疾人的贫困令人痛心,残疾人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令人感动,基层干部群众“5+2”、“白加黑”的奋斗精神令人鼓舞。只有到一线,才能闻到大地的泥土味,才能听到百姓的心里话;只有接“地气”,才能冒“热气”,报道才会有灵气、有生气。我们应当进一步发扬“靠双脚跑新闻”的精神,走进群众实际生活,走入群众心灵世界,把心留在基层,在生动的实践中体察时代的伟大变迁,在坚实的土地上接通新闻事业的“地气”。&&&&扎根基层,建立走基层的长效机制&&&&在走基层中创新工作机制,依靠基层媒体和群众,让走基层变成扎根基层。在“黄河善谷”报道过程中,财经频道与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吴忠市电视台联手,打造“三结合”的报道模式,是走基层工作机制的成功实践。&&&&财经频道联合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和吴忠市电视台组成共同的报道团队,分成8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都由财经频道、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吴忠市电视台工作人员组成,混合编队,使联合采访小组真正成为一个整体,统一策划,统一采访,联合作战。在财经频道工作人员回京后,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和吴忠市电视台根据总体策划继续及时传送最新报道内容。&&&&这种尝试既实现了混合编队、资源共享,提升了节目高度和厚度,同时搭建了“黄河善谷”报道的长效合作机制,深化了“走基层”的理念和实践,真正做到把心留在基层,把根扎在基层。&&&&(作者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总监)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