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战史:官渡之战袁绍战略战术远胜曹操
三国战史:官渡之战袁绍战略战术远胜曹操
很多人因为在以少胜多,大破袁军,都认为曹操智勇过人。“胜者为王败者贼”,无论《志》《》还是现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官渡之战中曹操聪明而是个笨蛋。以少胜多的胜利自古以来每每令人赞赏,但是大家仔细想想看,曹操和袁绍当时被称为中原两强,兵力应该相差不多的,为什么曹操在官渡只有1万人(也许是两万或三万)而袁绍却有10万之众呢?(曹操再穷也不会只有1万人守卫中原吧)而且为什么袁军兵那么多不缺粮曹操兵那么少反而会缺粮呢?形成这种情形其实恰恰说明了袁绍战略的成功,曹操战略的失算。 因为曹操当时把军队演黄河布防,把布将都派了出去,曹操这么做只会有两种可能:一是误以为袁军会全面进攻;二是曹操不知道袁绍会从哪里开始进攻;所以,曹操分散了兵力,兵法有云: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袁绍正是利用曹操人兵力分散的弱点集中兵力渡过黄河直捣官渡,所以从当时形势来看,袁绍那么做其实是对的,而相反如果按照的计策分兵骚扰曹军的话就会正中曹操下怀。后来曹操虽凭借出色的谋略消灭了两支军,本以为袁绍会害怕曹军而撤兵。但是曹操却又失策了,袁绍拒绝了建议,把10万袁军渡过黄河,直捣官渡。而曹操在官渡只有1万人,还伤了二三千人。袁绍集中用兵,以多击少,直逼,打乱了曹操原本的军事部署,造成了只有曹操本队以不足1万面对袁绍全军10万的局面,袁绍占拒了绝对的主动和上风。 面临如此的困境,曹操信心大失,向许昌的写信打算撤回许昌,在荀?极力劝阻之下才放弃了撤军举动。曹操兵少,没有实力与袁军抗衡,只好坚守等待时机,同时,曹操命官渡附近的军想方设法截烧袁军的粮食,虽然徐晃打败了韩猛的运粮军,烧了粮食。但是从史料记载来看,这并没有影响袁军。而恰恰相反袁绍对曹操运粮队的打击却很严重。袁绍又派深入曹操的敌后---汝南,发动当地群众和黄巾军打和骚扰战。使得曹操不但兵少的可怜连粮草都奇缺。所以袁绍当时在战略和战术方面仍然是正确的和成功的,而沮授的忧虑是多余的。 然而老天却偏偏倒向曹操这一边,袁绍身边的叛逃曹军,建议曹操偷袭乌巢------袁军的总屯粮处。这个建议是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和不理智的,因为乌巢坐落于袁军大营以北,如果被袁军发现或被乌巢的袁军打败的话,曹操和曹军决无生还可能。但是曹操当时只有1个月的粮食了,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曹军也会因粮断而被消灭。所以曹操决定,在乌巢拼死一战,“士卒皆死战”,终于把乌巢的粮食烧光了。 这下该袁绍面临生死抉择了,袁绍其实心里清楚,即便让所有军队都去救乌巢,也无法挽回乌巢的粮食了,袁军军心大乱是迟早的事,所以袁绍痛下决心,让大将率重兵进攻官渡大营,对乌巢粮食被烧一事对全军保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拯救10万袁军免遭溃败。关于史书上记载,张?后来的反叛是因为的谗言的事情,我认为这有点让人无法相信。我个人认为,这段记载不过是为掩盖张?叛离袁绍的事实故意写的托词。真实情况可能是,张?在攻打曹营的时候受到了曹军的攻心战,或者张?是因为其他原因故意的叛逃曹军而造成了袁绍最后一丝希望的破灭。不管怎么说,曹操胜利了。我认为,官渡之战其实并不像《三国志》上写的那样,不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认为曹操在这场战争中显示出了多么高的智慧,认为曹操大智大勇什么的,从曹操陷入兵少粮少这件事就可以看出袁绍其实在官渡之战前期和中期的策略是正确的,田丰和沮授的建议其实也不是多么高明。曹操能赢得这场战争,运气成分很大,曹操所谓的大智大勇,他偷袭乌巢的举动,其实不过跟在中的表现如出一辙,曹操仅仅体现出了项羽的拼命精神而已,而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的打仗方式。袁绍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其实并没有什么战略和战术上的失误,唯一的缺点就是御下不严,用人不是很妥当,导致乌巢失守,张?叛逃。不过史书毕竟是魏国人和晋国人写的,自然要抬高曹操和张?,贬低袁绍了。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出这场战争的真实情况,那就是袁绍的军事能力并没有那么差,曹操虽然很有谋略,但也不是像常人认为那样那么用兵如神而没有纰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页:1/1页&&
相关阅读推荐:
相关专题: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 &《三国志》评价张飞、关羽时说:&羽善待卒
嘉庆四年,嘉庆做了一件大案子,那就是快刀斩乱麻的处理了和?。和?是中国历史上
朱元璋竟因这句话走上通往帝王之路! 1328年一个普通的夜晚,一个大胖小子,呱
我们知道,万历皇帝亲政之初,还是很勤勉的,他按部就班做了不少事情。即便是后来,他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她以女儿之身,登上帝位,创建了武周王朝,成了一个当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想必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贾府的荣华,贾府的富贵
& & &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几百年来一直深受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一心想要长生不老,万世相传,于是对求仙问药很有兴趣,相传
& & & &秦汉之世,盛行佩剑之风。君
长子一般都比其他儿子,担负着更多的责任,这就是所谓的长兄如父。对努尔哈赤来说
每一个皇帝,都要做下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又对王朝的命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大周后专宠之谜:&大周后&本名周娥皇,她是大司徒周宗的大女儿,十九岁初次入宫,深
一八九五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大清王朝彻底败给了同时进行日本,在日本施加的政
西施貂蝉王昭君杨贵妃是历史上公认的四大美女,不过最美丽最勾人最能让很多英雄豪杰神
& & & &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
& & & 导读:关于玛雅文化的一切似乎都是谜,让
刘备称王第一个封的人不是诸葛亮而是他 话说刘备刚自称汉中王,还没有来得及给诸葛
& & &海瑞就任应天巡抚后,在当地遏制兼并,惩办
据史书记载,康熙八岁丧父,十岁丧母,小小年纪登上帝位,他几乎是由孝庄一路辅佐
受影视剧和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中国人都以为吕布杀董卓是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貂婵,可
唐中宗皇后韦氏的擅权乱政,景龙四年(710)韦氏恐其丑行表露,安泰公主想要韦氏临
& & & &李莲英原名李英泰,字灵杰,
& & & &景陵是康熙帝的陵寝,在清东
清朝攻城水平还真是一般化,尤其是入关以前的清军,首先满人不重视火器,因为不够
明朝的火器现在是被传的越来越神,各种言论都层出不穷,比如吹捧的最多就是大明朝
蒙古地处草原地区,畜牧业是其主要生存方式。蒙古草原自然环境恶劣,为了生存,人
在清朝的时候,可能有的人认为满清和蒙古的关系好,其实不是这样的,清朝一直提防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领导者是唐朝将领
在古代战争史上,大家对长平之战应该不会陌生。战国末期,秦赵两国在赵国的长平一
古代战争都是以冷兵器为主,而冷兵器时代的交锋都是肉搏战,极其残酷。纵观整个古
鲁迅先生用&吃人&来形容封建的旧社会来表达其罪恶,其实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真正的
三国,本来不是女子的天下,但是却不缺少美女和才女。如果悉数三国最幸福的女人,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10位皇帝,从小机智聪颖,很有个性,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印象
在李莲英之前,慈禧有一个很宠信的太监安德海,安德海在辛酉政变的时候,充当慈禧
不管是《金瓶梅》还是《水浒传》都少了不西门庆与潘金莲这一对搭担,但是一个有妇
西门庆娶李瓶儿过门,李瓶儿还有花子虚的部分财产,李瓶儿是美丽的,钱财是美好的,美
& &武则天在晚年时沉迷男色,***,男宠无数,与历届的男
在现代生活里,随着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变化,不少人都不再将婚姻作为一项必须做
康熙曾连续娶了四对姐妹花,其中一对,是康熙的孝昭仁皇后钮枯禄氏和她的妹妹温僖
& & & & 明朝的后宫女人大致有三类
历史上迷倒君主的MM不计其数,然而,历经多次改朝换代,却还能让美女成群的君主拜倒
& & & & 在婉容窗户打开的那会儿,
太监,也称宦官,通常是指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
西门庆好色,这个大家都知道。不过好色,未必专指美女,事实上西门大官人对男子也有癖
导读:今天是传统的&腊八节&,随着这一天的到来,年味渐浓,整个旧历年年俗随之拉开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我们今天形容一个人非常的吝啬,就会说这个人是个一毛不拔的人,而&一毛不拔&这
奥古斯丁卢梭都是思想上的巨人,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对比奥古斯丁和卢梭两个人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雨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
韦庄,是晚唐著名的诗人。长安杜陵人士也就是如今陕西西安市,是诗人韦应物的第四
王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对画画和声乐也极具天赋。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了山水田园诗和
说起苏洵,很多人都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对于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来说,二十七岁
崔鸿是生活在北魏时期的人,他的老家在齐州的清河地区,祖辈人曾经在山东淄博地区
严助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辞赋家,著有很多不错的文赋比如《相儿经》《严助赋》等等
阮大铖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没有很好的身世,却文采出众,权高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反对孔孟儒学著名。 李贽画像 李贽生于
晏殊出生于991年,卒于1055年。字同叔,是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
姜夔向来有&痴情词人&之称,这是因为恋与情一向是姜夔作品中频频出现的题材,相
公西华,别名公西赤,字子华,出生于公元前509年。他是中国东周时期鲁国的学者
司马相如在文学上的造诣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的代表作品《子虚赋》、《上林赋》都
日前,小编看到了一个奇葩言论,台湾独派人士洪耀南称李白是突厥人,并且借此嘲讽
西汉刘向,是皇室的宗亲,因此在朝为官几十年,期间因为上疏弹劾宦官乱政而被免官
杨维桢是元末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字廉夫,号铁崖。因为喜欢并擅长吹铁笛,他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三国志曹操传》之官渡之战攻略详解_飞翔单机游戏网
您的位置: →
→ 《三国志曹操传》之官渡之战攻略详解
【飞翔导读】《三国志曹操传》之官渡之战攻略详解:单挑:许褚V.S.张,战利品:金火罐炮、皮手套、铜盔,军需金:3000,战前抉择:是否采纳程昱的意见挂出避客牌,回避打算辞行的关羽?抉择影响:▲挂出避客牌 ▲不挂避客牌,战情解说,为了争夺华北霸主的宝座,袁绍不顾两次战败的教训,执意采取短期决战的战略,终于在官渡与曹操展开大战。
《曹操传》之官渡之战攻略详解&
【官渡之战】
单挑:许褚V.S.张
战利品:金火罐炮、皮手套、铜盔
军需金:3000
战前抉择:是否采纳程昱的意见挂出避客牌,回避打算辞行的关羽?
抉择影响:▲挂出避客牌 ▲不挂避客牌
为了争夺华北霸主的宝座,袁绍不顾两次战败的教训,执意采取短期决战的战略,终于在官渡与曹操展开大战。
一直不为袁绍重用的谋臣许攸因为怀恨在心,前来曹营透露袁军粮秣基地位于乌巢的秘密,此时曹操将会面临三种选择:发动总攻击、奇袭粮仓、斩杀许攸。其中以第二项选择较容易执行,第三项则较具创意。如果玩家采取袭击乌巢的策略,只需派遣三支部队前往即可,其他部队则镇守大本营防范敌人来袭,等到四波攻击结束后,再全军挥兵北上攻打袁绍的大本营。要特别注意的是大本营一旦遭到敌军占据,即视为战败。因此面对张 、高览、审配、郭图等波段攻势,只要守株待兔,应可从容对付。其中派遣许褚单挑张 ,战败的张 将会于战役结束后加入阵营。
飞翔声明:飞翔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0 次
阅读本文后您有什么感想? 已有 0 人给出评价! 官渡之战的大部分时候,是对持战。从挖地道和石头炮,从山顶箭雨,演绎了古代战场上最波澜壮阔的阵地战。 一: 交战前双方统帅和大战略思维 曹操就不说了,一代英雄,用兵如神,政治手段高明,综合素养在三国里无人出其右。这里重点解释一下袁绍。袁绍由于官渡之败,他的军事才能常常被大家所忽略。自反对董卓从京城逃出以后,他做了渤海太守,一点点做大,而且在讨袁诸侯中被推为盟主,应该说不是偶然的,也不能说就是靠了四世三公的阴德。他是庶出的儿子,如果靠亲戚关系,那袁术比他硬,但明显袁术的名声和口碑都没有袁绍好,说明袁绍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和号召力。 《三国志》里,在讨董期间,曹操和袁绍有一段关于“事若不辑”的问题。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 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乍一看,袁绍比较实在,人家有方针有策略,有战略方向,曹操那个比较滑头。袁绍先问,结果曹操坏,先让袁绍说,说完了,他一句漂亮话就混过去了。度量小的人看来,必然是如此的。其实,这段话如果这样理解,曹操就是真是个滑头了。但按照当时的礼仪,袁绍既然问了曹操,他胸中必有打算,曹操让他先说,是谦让,不是滑头。而曹操后面的话,看起来滑头,实际上确有深意。 先说袁绍,他后面的发展,确实是根据自己当时的目标所进行的。他兵不血刃,直取冀州,赶走韩馥,又大破公孙瓒,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构想,具有北方四州,兼有燕代骑兵,南向而争夺天下。袁绍言行如一,确实本领很大。 首先从他的大战略来看,取河北有突出的优势。一是河北没有像两京河南一样被动乱搞得破败不堪,人民死亡,农业破败,赋税无无所出,人相食。北方相对稳定和富庶,可以积蓄很大的力量。再有,北方的骑兵,对步兵有巨大优势,而北方有天然马场,又背靠燕代戎狄,能征集到大量的骑兵。骑兵在古代是巨大的军事资源,所以在群雄逐鹿的战争时代,河北尤其具有优势。一直到后代,宋朝因为丧失燕云十六州,失去马场,一直没有像样的骑兵和辽国和金兵对抗,以至于灭国。袁绍第一步就看中了这个物质的要冲,就好像在现代战争中,先夺取油田和工业基地一样。所以当袁绍灭了公孙瓒以后,其兵之强,天下无人能敌,确实也是事实。这不但是袁绍兼并四州的战术能力,也是袁绍的战略思维决定的。 所以袁绍之战略,不可谓不精明。占据北方的另一个优势就是休养生息。在中原,曹操,吕布,袁术,陶谦,刘备,张绣,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袁绍平静的在发展实力。因为他背后是燕代,没有大威胁。就好像下围棋,袁绍占了金角银边里的金角,背后的公孙瓒一破,袁绍便无后顾之忧。而曹操,破了刘备有袁术,破了袁术有吕布,再后面有刘表,有宛城张绣戳他屁股,还有西凉诸将的骚扰……就是因为曹操选择了一块四战之地----兖州。兖州破败不堪,军粮不济,四面受敌,所以曹操不得不疲于奔命,四面厮杀。而袁绍真正需要收拾的,只有公孙瓒。北方没有什么英雄和难啃的骨头。 东汉末年,曹操打仗打得厉害,打仗的经验也丰富,就是因为他选的地方是四战之地。袁绍很懂得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兵不血刃取冀州,比刘备取西蜀高明。而且他不轻易用兵,所以也造成了曹操对他的战力估计不足。界桥一战,在大战略中必须灭掉的公孙瓒面前,袁绍面对天下第一的强骑兵,以硬破硬,以攻对攻,强力出击得手,显示了巨大的杀力和威风。当袁绍两翼骑兵被公孙瓒突破,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袁绍同样鼓励手下殊死战斗,有决死之勇。这里不详细说界桥一战,总之,袁绍的战斗能力很可怕,而且他一直躲藏在暗处,不像曹操,打黄巾,破诸雄……从这个意义上说,袁绍的大战略,似乎比曹操高明。 曹操不停的用兵,其实是不停的冒险,只要有一次,在汴水战董卓,宛城破张绣,濮阳遇吕布,还有战马超……只要有一次不能死里逃生,运气差一点点,曹公就没命了。官渡以前,袁绍除了界桥之战,有过一点人身威胁,其他都占尽优势,没什么恶战。所以袁绍在河北一举做大,实力超过曹操和各个诸侯,其实是因为他的战略很高明,而不是小说里说的小家子气。 那么,曹操是怎么考虑的呢?首先,袁绍的大战略毫无问题,甚至是挺高明的。曹操不能否认,他也没有否认。但是曹操当时起家不在河北,客观条件上,无法有袁绍已经是渤海太守的地利,加上家世、影响力和号召力都不够,所以他无法学袁绍。他本身没有被朝廷封为郡守,其义军也是乌合之众,结果汴水一把赌得输光,后到扬州招募的又都是逃兵,基本上和当年刘备被打得落荒而逃一个概念。他的资本在于破黄巾军,而破黄巾军就是在兖州。兖州,徐州,破了黄巾军,他才有号召力,他才有资本积蓄力量。袁绍谋取了燕北金角,孙策取了江东银边,据有长江天险,曹操反而下出了围棋里最宇宙流的派别,中间开花。中间开花,他就不得不四面受敌,不得不疲于奔命,东征西讨,无岁不征。也符合了他的志向里说的“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但这有什么好处呢?因为你在中间,谁有问题,谁有弱点,你可以打谁。你的自由度最高。这才是任天下为之的智力。以道御之。就像围棋开局走中间一样,飘逸是飘逸了,潇洒是潇洒了,但是实地没占,只要实力稍微不行,输得更快。曹操取中间开花,其实是大冒险。这个战略就是要冒险。刘璋暗弱,他不知道?为什么他不去取?因为偏安一方,不是他的理想。曹操志大才高,走出一步大力棋,其背后,是准备好了艰苦的搏杀和性命的赌博。袁绍选了一个最有利的战略,也是眼光独到。不能说谁对谁错。 从袁绍来说,灭了公孙瓒,自然要南下以争夺天下。到时候,曹操,刘表,孙权(孙策已经死了),刘备(刘备那时候已经投降袁绍),都得是他的肉。所以曹操在利用他和公孙瓒兵势难解之时选择出击,是个理想的时机。否侧,等袁绍完成了自己的战略构想以后,就真不好对付了。袁绍的谋士沮授,在官渡前哨战失败以后,曾经给袁绍出过个主意:不和曹操决战,我河北,兵多,人口多,富有,物产丰富,有粮食,有马队,我派骑兵每年来兖州、徐州骚扰你,你救左面我就打你右面,你来了我就走,反正不让你发展。你兵少,不可能四面防守,你如果想用同样战略打我,我兵多,合而围之。你想学我,你骑兵不够多,而且对你来说,骑兵太宝贵,这样冒险,万一被歼灭,就没了本钱。这个方法,就像宋代,金兵对宋朝,不停的骚扰黄河流域一样。骑兵往来骚扰,步兵追赶不上,打完就走。你输不起,我输得起。赋税年年不足,人力年年逃亡,你的国力,物质的对比就逐渐不行了,你靠什么资本来和我打?这是占据了河北的袁绍的优势。 可惜袁绍对自己的兵力和战斗力过度自信,希望一战解决问题,没有耐心用这个万全之策。其实这才是曹操真正担心的的策略,如果真是这样,曹公还真无良策以对,只能选择早日北上,和袁绍决战一博。这样,主动权反而到了袁绍手里了。这就是袁绍当年大战略的优势的延续,确实很高明。但他战略高明,占尽了优势,于是生了骄傲心,战术上没有同样的高明,结果功亏一篑。 官渡,是曹操想决战,其实袁绍不必决战。从力量上来说,袁绍休养生息,在北方只会越来越强大。曹操又要打刘表,又要打马腾,还要对付孙权,难受着呢。不干掉袁绍,曹操打谁都心惊胆颤,就怕袁绍出手,所以以前一直和袁绍结盟,也是这个道理。而袁绍不干掉谁,照样可以安守四州,积蓄实力。
楼主发言:8次 发图:0张 | 更多
二:战前的时机和前哨战之一 在战术上,袁绍的很多判断和指挥都是正确的,甚至有几招十分很毒,比如派刘备鼓动汝南龚都,刘辟偷袭许都……曹公分兵?前线吃紧,不管?老家被端,必?无疑。曹公之对应,颇为艰难。另,袁绍刚灭公孙强敌,气势正盛,北方已定,无后顾之忧。而曹公西有韩遂马腾,南有刘表,还有江东猛虎孙策欲袭许都。 官渡之战是曹操发动的,从综合来看,发动的时机并不十分理想,难度甚至大于诸葛亮北伐。曹公最大的失误,在于误断了袁绍和公孙的战争。公孙北方强骑,胡骑闻之丧胆,曹公以为两强相争,兵势必久,于是想北渡黄河,袭取袁绍地盘。不料袁?在界桥一战,以硬拼硬,以牙还牙,以力破之,公孙兵败如山倒。易京险固,而袁绍力拔之,可?袁绍之战场杀力,超过了曹操想象。曹操在讨董时候可能觉得袁军惧董,所以战力不强。其实当时是他傻乎乎的和孙坚两个人带着理想去拼命,袁军非不能战,只是因为没好处不想去硬拼罢了。官渡之战发动初期,曹军因为战略误断,己处于不利。袁军有了公孙铁骑,兵坚甲利,将猛卒精,加上士气正旺,曹公的压力可想而知。且袁曹本有盟约,曹公乘袁绍平定燕代之时毁约,人所不齿,故陈琳作讨曹檄文义正辞严,曹公舆论上也不利。 战前曹操对袁绍和公孙的战争出现了误判,本来想趁着袁绍大军在北方,派人袭击了黄河北岸的河内郡。河内太守原来是王匡,后来被手下杀死,已经投降了袁绍。曹操派猛将乐进渡过黄河,进攻北方,于禁屯于南岸,做战略预备队,摆出了进攻的势态。黄河渡口相继被曹操占领。本来,只要袁绍和公孙瓒的战争如曹操所料耗时长久,曹操或则根本不需要一场官渡之战,就能获得胜利。 但是袁绍打神了,速度的取得了胜利和兵力,挥军南下,和曹操正面对战。操营诸人,不停说什么袁绍色厉内荏,志大才疏,见小利而忘命,干大事而惜身……其实,并不是荀?,郭嘉诸人料敌如神,而是袁绍实在太强,不在舆论和气势上让曹公和全营将士兵有必胜的信念,人是很容易畏惧和崩溃的。既然不能投降袁绍,操绍必有一战,那么袁绍再强,也要挑选他的缺点扩大描述一番,给自己打气,也给部队打气。所以什么郭嘉的十胜十败说,包括曹操自己对袁绍不屑一顾的评价,其实才是真的“色厉内荏”。官渡是曹操平生最艰难的一仗,岂是文人遥遥羽毛扇子,神机妙算一番,就能料敌如神的。战场瞬息万变,胜负之机,就在顷刻。不能因为后来曹操真的赢了,就对前面,荀?,郭嘉这些所谓有“先见之明”的判断奉若神明。何况,这也是赤裸裸的马屁词。输了,或许这些话在史书里都不会有了。 曹操北上,本来势如破竹,可是这个时候,袁绍大破共公孙瓒,公孙瓒杀其妻子然后自杀,彻底覆灭。袁绍从公孙瓒处得了大凯一千领,并有八百铁骑,旗下马步军十万,回师对付曹操。十万人马,在东汉末年,已经是个天文数字的部队。曹操汴水之战数千,后到扬州也不过招兵上千人……关于袁绍和公孙瓒一战的误判使曹操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和战术。首先,进攻是别想了,再想进取吃掉袁绍的地盘,已经不可能了。但是乐进于禁也真的争气,袁绍的前哨部队来救援黄河北岸,被乐进于禁连破三十余屯,斩将夺旗,虽然曹操畏惧袁绍大军最后都撤军南岸的官渡,但是先声夺人,体现了曹操手下强将精兵的风采和实力。 曹操手下,于禁,乐进,张辽,夏侯渊,曹仁,这些强将,都不是吃素的。从军事素养来说,要高于袁绍手下的大将。袁绍要南渡,就要开始攻击曹操南北岸的渡口。于是在延津,白马发生了官渡的前哨战。于《三国志》记录如下: 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于是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关羽亡归刘备。 为解开白马之围,曹操声东击西,出延津,作出渡河向北进攻势态,逼颜良分兵去救。然后一举偷袭白马,结果关羽临阵斩颜良,袁军大溃。而在延津,曹操兵少,以500之众,以辎重为诱饵,击破文丑数千之众,斩文丑。张辽,徐晃,都在其中立了大功,只是关羽乘机逃跑到了北岸归顺刘备去了。这其实用的是是荀攸的战术,非常犀利。 破杀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虽然对袁绍来说,主力并未受损,伤亡的只是前哨部队。但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一旦被斩,三军为之夺气。袁绍不是不想打个漂亮开头,所以一开头就派出了猛将文丑和颜良。可惜这两个人用来对付乐进,于禁或者可以,而曹公亲自出战,他们就不够看了。刘备和文丑同来,而玄德公的军事本领,也不过尔尔,正面和曹操对战,于是又败了。 曹操还军官渡,在官渡等着袁绍。这个打仗的地方选的极其妙。如果曹操分兵把守黄河的各渡口,不让袁绍渡河,黄河太长,渡口太多,袁绍集中兵力,只要突破一个,其他的都是鸡肋。所以把袁绍阻挡在北岸是不可能的。袁绍和曹操,都没有强大的水军。那么如果袁绍过了河,他总要选择突击口。对于袁绍来说,消灭曹操,在于消灭曹操的有生力量,掠地还在其次。因为只要曹操一败,各地州郡必然望风而降,不需要打仗了。你如果分兵掠地,反而可能被各个击破,所以袁绍也只有进攻曹操大营。官渡这个地方,袁绍背靠黄河,是背水一战,而曹操背靠许昌,运粮补给方便,其实是有地利的。但是曹操这阵摆下了,你袁绍虽然明知道对你不利,你也得接。除非你不渡过黄河来打我,那我没办法了,打我各州郡,你分兵不利,你自取许昌,我在官渡掐着你脖子。 反之,如果曹操退兵把部队分到各个州郡的城池死守,虽然可以依托工事,但是容易被各个击破。抽调主力,就摆在你面前,逼你决战,此曹公之明断也。而作为袁绍,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就是采纳沮授的计策,我白马输了就输了,我也不找会场子了,我见好就收,把你赶过了黄河,我也收兵,让你在官渡干耗着,等你什么时候退兵了,我派出轻骑兵来骚扰各地,让你民生不得安宁。这招毒辣而狠,但见效确实不快。有吞并天下之志气者,选择这一步,都有点窝囊。换了曹操,或许也不会选。于是袁绍作出了选择,进军官渡,我接你这招了----打。 有很多学术文章分析官渡之战的军力对比,结论一般是陈寿三国志里说的十万,但这个十万是袁绍用来对付曹操的总兵力,并不是渡河大营的总兵力,实际的总兵力应该在八万左右。因为北岸的据点当然也要防守的,粮道也要防守的。而曹操的兵力,应该在3-4万。陈寿说操兵不满万,是不对的。因为不满一万是不可能抵挡数量多于己数倍的敌人的。冷兵器时代,军队对持,实力对比不能悬殊太大。袁操以大营对持,如果人数极其不对等,没法对持。 其实曹操也不是凑不齐更多的士兵,但曹操的大战略决定了他必须分兵把守。他要防着孙策,刘表,马腾……一帮孙子呢。所以钟繇防守长安有功,不仅使得曹操的西面没有忧患,钟繇还从长安送来2000匹马,实在是雪中送炭……不能不说,这是超级的后勤部长。袁绍看运粮渡河实在不方便,就选择了在大营附近的乌巢屯粮。他的考虑是,一,乌巢屯以重兵守粮,足足有一万人。二,距离袁军大营非常近,救援也方便。如果曹军来袭,可破之,乘机大胜。这里切不可以为,袁绍是善类,留着个粮仓给曹操乘虚而入。他把粮仓建立在此,是为了成为破曹的诱饵,你不来便罢,来了就破你,不来,我粮草安全,也没损失。 所以什么许攸投降,献计曹操,然后袭取乌巢,好像是神机妙算,其实,这样明显的事情,作为军事统帅的曹操和袁绍居然想不到,还算是计策,才是大可笑的事情。这也实在是事后诸葛亮了。其实他可以先袭取濮阳,选择一个坚固的城市作为粮仓,然后在粮仓附近设下圈套,反而可以打一次很好的歼灭战。曹操之所谓迟迟不敢出击乌巢,不是作为用兵如神的曹操他想不到,而是乌巢屯有重兵,距离袁绍大营又近,一旦进攻失利,腹背受敌,袁绍如果乘机攻取曹军大营,则反而是曹军大败了。战争和武术一样,进攻是双刃剑,出拳是可以击倒对手,但是你出拳没有击中对手,就反而是对手的机会了。切不可以为,什么曹操得了许攸献计,想到了袭取乌巢这样的妙计,于是神机妙算,大破袁绍,这真把军国大事当过家家了。 这就是两军官渡对持的开始。由于双方兵力庞大,一时间很难决战分出胜负,各自接营对持。在对持中,袁绍采用了刘备鼓动老黄巾刘辟等人袭取曹操后方许都。这招战术颇为毒辣,曹操没有这个能量袭取袁绍背后的燕代之地,而许都四战之地,人所垂涎,很容易被鼓动。刘备未必是为了袁绍所以反叛,他本来就是有野心之人,只要时机合适,本来就是要起事的。但袁绍也无所谓,等破了曹,TMD什么都是我的。
三:战前的时机和前哨战之二 这里再补充几句刘备的故事。官渡以前,袁术被曹军大破,袁术去投奔袁绍,结果人到半路就死了。曹操派刘备追击,结果刘备到了徐州反而杀了曹操的车胄,公开反叛曹操。曹操派军讨伐刘备,不果,反而被击败。可见刘备毕竟不是豆腐,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曹军终于重兵攻击刘备,结果刘备挡不住,抛弃了妻子,逃跑到袁绍哪里去了。关羽守下邳,也受不住,投降了。张飞占山为王做土匪了。 刘备的反叛其实是有预谋的,他自己做过徐州,在徐州有人脉基础,所以敢在徐州动手。这个时间节点,正是曹操出兵准备进攻袁绍之时。其实这个时候,袁绍已破公孙瓒,但消息传到许都,需要时间。在理解三国的事件的时候,我们必须理解,那不是一个信息时代,没有无线电广播,更没有微信。所以北方战事的消息等到曹操知道,公孙瓒已死多时。三国时候的情报,非常困难。所有的情报都是要靠书信和口传的。在这个节点,曹营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赶快打袁绍,一种是讨伐刘备。结果曹操选择了讨伐刘备,他担心刘备在徐州日久,获得人心,不易攻取,成为他和袁绍对持的一个不稳定因素。况且徐州是个大洲,人口不少,起码能征集到1-2万人马甚至更多,一旦刘备羽翼成熟,收拾起来麻烦。所以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力,起主力大军,击破刘备,活捉关羽。 这个时候,田丰劝袁绍出手攻打曹操,因为袁绍已经从公孙瓒处抽调出兵力了,但袁绍没同意,说小儿子生病,没心情。一代枭雄的袁绍,因为儿子生病,没心情打仗?这种袁绍,那还能打败公孙瓒,统一河北,那这个三国时代的英雄也太好当了。其实是袁绍也是不愿意看到刘备做大。刘备此人,反复无常,有奶便是娘,袁绍心里也觉得是个辣手的主。还有就是袁绍自己也想要徐州,但是他出手去打刘备,反而会被曹操所乘,舆论也难看,不如让曹操去动手,他找机会渡河击破曹操,到时候徐州就唾手可得了。如果去救刘备,让刘备做大,万一将来曹袁决战,刘备倒向哪一边,很难说。又或者刘备获取渔翁之利,倒时候来收拾袁曹残兵,也未可知。总之,刘备不可纵,灭了活该,所以他托词小儿之病。 还有一点,徐州,曹操是屠过城的,很不得人心。这次又去打,将来只要曹操的主力部队不在徐州,策反,鼓动,都非常容易。在后来的历史中也可以发现,曹操在徐州的统治一直不太稳固,他的根据地还是河南。所以后来关羽破七军,威胁襄阳,樊城,曹操才慌了手脚,而孙权袭击合肥,曹操只是派张辽打打。徐州,淮扬,本不是曹操的重点。所以曹操袭取徐州,但并不容易在徐州建立威信。徐州的豪门,大族,也不鸟曹操,反而亲近刘备,刘备一败,只有投奔他袁绍,他无形之中得一支残兵使唤,有啥不好?刘备不败,可以牵制曹操兵力,以曹军疲惫之师时候袁军一击,多好。袁绍更想要的结果是后者,于是便眼看着刘备和曹操火并。如果他在这个时候进攻曹操,曹操只能先退兵来对付他,甚至刘备可能和曹操重新结盟来对付他。 其实官渡之战,大多数人就知道曹操以少胜多,再知道的多点的,就知道个乌巢奇袭,其实前前后后,许多惊心动魄,白马延津之战,曹操的指挥水平,超一流,而在小说里,成了关羽武圣人的个人武术表演。陈寿的《三国志》里,说白马之战,关羽刺颜良于万马军中,斩其守还,历来争论很多。古代军队作战,两军作战。一般主将都再后面督战,这是规矩,没有自己冲锋的道理。否则主将带头冲锋,敌人前锋有勇士,一旦主将被杀,后果不堪设想。大将肯定是坐镇中军调度指挥,像吕布,张颌,这种亲自搏战的,是情况危急之下,鼓舞士气的特例。 曹操派张辽关羽出击白马,关羽只是个冲锋队长,张辽才是指挥,关羽急于立功报答曹公,故出力死战,正好碰到颜良,杀了他。绝对不是摆好了阵,关羽一匹马能突破千军阵前,杀了颜良,还能安全的返回?这属于小说家的YY。关羽真那么神,怎么可能在麦城败逃跑,被马忠三十多个骑兵追上,就全家带口被杀了?真那么神,下邳被围困,他也不用投降曹操,冲出去好了。小说里当然都是大将对决,而史书里说关羽刺颜良于万马军中,斩其首还,确实让人有无限遐想。不了解古代战争的,反而想得简单,倒不觉得奇怪了。最有可能的情况是颜良被杀得大败,撤退逃跑的时候,被关羽追上,瞎猫碰上死耗子,又或者,操军前锋已经打破袁军,使得颜良只能带领亲兵搏杀,正好碰上冲锋队长关羽,立功心切,一矛刺杀颜良。所谓出入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这样的神话,还是留给美国的无人机吧。冷兵器战场非常残酷,个人的勇力作用还真的不大。 袁绍在外交和战略上,确实眼光独到。但是临场战术指挥,确实逊曹操一筹。很多人以为,袁绍在官渡之前,丧失了进攻曹操的最好机会,我认为是粗浅的。袁绍是曹操的心腹大患,如果袁绍出兵,曹操肯定会放下刘备来对付袁绍,结局和后来的官渡其实是一样的。反而刘备这一步怪棋,很可能来和稀泥,或则借机坐大。 结果,袁绍坐视刘备的失败,果如其料的等来刘备的投靠。袁绍后来还利用刘备的能量去袭扰曹操腹背,可见袁绍计谋之深,手段之高明。当然,战场有意外,那万一刘备没逃出来呢?比如被曹操杀了?其实这个对于袁绍是好事情,刘备在徐州,向有威德,如果杀了刘备,必然得罪徐州大族和民心。陶谦虽然没有三让徐州如小说家言,但是陶谦死了以后刘备众望所归,大家推举为首领,确实不是使用的诈术,此人的威信和个人魅力,确实在徐州是深得人心的。在徐州打败刘备,只有对曹操的统治更加不利。如果杀人一多,就更妙了。当然,实际的结果是,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速度取胜,既没杀多少人,也没废多少力气。其实袁绍如果乘机出手,由于曹军胜利神速,未必能淘到便宜。刘备在曹操面前,军事战术能力都差距甚大,手下人才差距更大,不敌也是必然的。这是袁绍表面上在官渡之前可以和曹操决战的机会,由于袁绍的正确判断,没有贸然出手,所以没有开战。这个事情被小说和史家杜撰成了袁绍优柔寡断,为了儿子生病而误大事,实在是不太符合逻辑的。官渡之战,袁绍和曹操,各有优势劣势。曹操出牌屯兵官渡,袁绍接牌,渡河扎营,都是谨慎的军事行为。接下来袁绍出牌,鼓动刘备利用个人关系和魅力,使得曹操背后起火。曹操分兵则不敌袁绍,不管则后方危急。
也要说下双方的舆论准备。战前的宣传战是非常重要的,涉及到人心背向,孙子兵法里说的是兵家大事。双方都深读兵法,高手对决,没有人傻逼,所以有了战前的宣传战。袁绍,他让大才子陈琳写了檄文,但是田丰,沮授还是以万全之计劝他不要举兵,结果田丰被袁绍关了起来,沮授的私人武装被袁绍解散。不可否认田丰和沮授对袁绍忠心耿耿,他们提出的建议也是很中肯的,如果真的按照他们的去做,说不定袁绍还真能获得天下。但是,战与不在,只有一个选择,定了战,就不能有不同的声音,袁绍收拾这两个,也是战前舆论准备的一部分。 后来曹操赤壁大兵压境,东吴一片投降声音,逼的孙权轮剑砍桌子,说再有言投降的如此桌子。这话,是警告他平时当做长辈的张昭和张宏的。孙权的作战决心非常大,袁绍也是一样,他前面不想救刘备,结果托词儿子生病,装腔作势,一旦下定决心收拾曹操,他意志非常坚决,就像当初收拾公孙瓒一样。 官渡之战,是动用了他可以动用的主力实力的,尤其是从公孙瓒这里搞来的八百铁骑。这种力量,在平原,几千步兵给随便一冲就完蛋了。这是中原诸侯都没有见过,无法想象的恐怖骑兵。袁绍有大铠甲一千领,曹操只有二十领。至于发石车,弓***,军鼓,旗帜,所有的作战物资,他比曹操要丰富的多,这在后面的攻坚对持战中,曹操一直落于下风的直接原因。袁绍是个政治高手,不打无准备之战。 从舆论上说,还有个问题,就是河北人民,至少河北贵族,诸将,是不是同心协力南征呢?其实所谓人民,在三国是个笑话,大多数百姓都不知道国家有多大,不识字,指望他们有判断是不可能的。而所谓的民心,其实就说河北的贵族,将帅,想不想而已。老实说,不太想。为什么呢,袁绍在河北,治理得法,国富民强,小日子过的不错,为什么要到南边去拼命呢?对于这些手下的贵族来说,必然得有好处才行,而不是主公一道命令,大家都听了。而且袁绍本是世家子弟,军中亲戚关系复杂,还真不好都不给面子。所以袁绍一定需要打仗的理由。曹操的背叛,背信弃义,是最好的理由,这种狼子野心,今天他都渡河打我们了,你不灭他,将来等他强大了就要来打你。用阴谋论的角度说,袁绍可能在攻打公孙瓒稳操胜券以后,故意撤走黄河南岸的实力,引诱曹操为了利益来打他。甚至在一开头的前哨战中,故意派出弱兵,吃几个败仗,让手下的贵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当然,等到他派出颜良文丑进攻白马,那是动真格了。可惜即使动真的,在局部战斗,他也不是用兵如神的曹操的对手。袁绍一开始的消极态度,可能是一种悲情舆论,用来获得河北统一决战的舆论和信心。否则,袁绍强大,曹操弱小,曹操又是袁绍的盟友,为什么要去打曹操呢?你袁绍为了夺天下,我们臣子有啥好处?田丰,沮授,难保不代表袁绍手下很多人的意见?所以他不得不杀一儆百。 袁绍在河北积蓄实力那么久,本来是希望通过征讨曹操来一次总爆发的。杀败曹操之后,他一定会立刻平定刘表,征讨江东,和曹操的大思路子是一样的。官渡之战,袁绍八万人马损失在南岸,只有宝贝的八百铁骑兵逃到了北岸。损失如此多的部队,袁曹的实力对比,也只是从进攻变成防御。如果不是袁绍早死,二子相争,被曹操利用,曹操想平定河北,可能他有生之年都做不到,可见袁绍在河北留下的实力多么可怕。袁家致命的失败,是在继承权问题上犯下的错误,还不是官渡。官渡决战,之多是袁绍一时无力再南征而已,曹操想夺取河北,门都没有。结果袁谭袁尚大交兵,打了个你死我活,于是曹操才挥兵北上。即便如此,曹操打河北,仍旧千辛万苦。打下河北,他是真的踌躇满志,写下了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样的得意之作。 袁绍,就好像下围棋,开局下的好。结果,中盘和曹操争夺的时候,杀力不够,给吃了一条大龙。其实还是有翻本的机会的。结果,老子死了,儿子来下,还两个人意见不和,最后收官子的时候被打败。 官渡之战的开局,其实袁绍是有利的,这个和他充分利用谋略有关。在舆论方面,他获得了手下的支持出兵,也获得了道义支持,另外,袁绍还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张绣和刘表。刘表是个滑头,答应是答应,其实是出兵不出手,希望你们打个不亦乐乎。张绣本来打算帮助袁绍,张绣反叛宛城,杀了曹操的大儿子和典韦,袁绍争取张绣,是对的,仇家嘛,这是袁绍的政治谋略的体现。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张绣手下有个牛逼的主儿,贾诩,力劝张绣归顺曹操,结果袁绍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加强了曹操的实力。张绣手下,有战士万人,曹操有了这股力量,才能拼凑出2-3万人的士兵到前线。在官渡对持的,大约是袁绍4-5万人,曹操2-3万人,其他都在各个战场。什么曹操兵不过万,袁绍十万,十倍的兵力在阵地战中居然不能取胜,这是搞历史的人,都是书生,没见过战场的缘故。 在两个人都决定决战之后,双方的实力对比(其实不只是兵力对比),曹操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别看在北岸打了几个小胜仗,但袁绍主力未动,这些只能鼓舞士气,却不能影响战争的大局。曹操方面,打袁绍,就是夺取利益,没有什么道义可言,所以曹操也没有什么檄文可写。当然,也不能说曹操不对,他不打袁绍,袁绍迟早也要灭他。所以曹操的舆论,战争动员,反而和袁绍不同。他是要解决的是自己这方面贵族、部队的畏惧心理。人不傻的,谁不怕袁绍的实力?打仗不是吹牛,毕竟是要靠实力的。所以,郭嘉的十胜十败说,正中曹操下怀,其实,怎么说的无所谓,反正就是要说我们必胜就对了。其实曹操自己心理都没底,必胜只是转给别人看的,郭嘉这个马屁,拍得足足的。如果是曹操自己说的,怕人说他刚愎自用,结果主要的谋士郭嘉,荀?都这么说,就可以服众了。曹操并不是高兴马屁,而是高兴郭嘉懂得自己。这个时候,必须要有人这样说的。这些道理,郭嘉不说,曹操岂有不知?真把曹操当小孩子了,但是必须手下人捧杀,曹操似乎还是经过权衡以后,恩,确实必胜,那么我们打吧,戏,得这么演出。可惜手下武将未必看得出来,这几个计略高手在舞台上挤眉弄眼,这个才是默契。 其实武将的理由很简单,袁氏积累已久,钱,女人,粮食,财宝……抢到了都是我们的。曹操也只能诱之以利,否则,士兵为何死战?你得天下,他得珠宝女人,这个是千古战争的核心。所以也怪袁绍这个大财主太会积累,搞得曹军眼红。曹操的舆论准备,和袁绍不同,但也算完成了。 曹操理亏,带了一群强盗,袁绍贵族,带了大军来平定叛徒,决战就爆发了。
四:战前的时机和前哨战之三 其实,政治上说,袁绍更早看到了汉室将亡,毕竟他在朝廷的地位比曹操高,所以很早就开始为己谋私了,要不然为什么出了朝廷往河北跑?曹操始终对汉室还有形式上的幻想。袁绍谋废立,曹操拒之,不在对错或者正义邪恶,而在取舍,曹操仍有很强的正统观念,当然也和时代有关。孙权,曹操,都有很恶劣的屠城经验,反而刘备?有这类污点,他军事能力不及曹孙,道德舆论确实优势,才吸引了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河北国?民强,农业未受破坏,且兼有燕代之众,大辽,金国以之俯视北宋,狼吞虎驱,中原不能与之争。反观河南,关中,董卓之乱,千里白骨,人相食,民不聊生,经济基础薄弱。袁绍在讨董时就看中了最有利的地型,后兵不血刃取冀州,破公孙得幽州,掠并州,或青州,赶得北海孔融无路可走。 徐州,曹,陶,刘,袁术,吕布,人人欲得,争了个你死我活。袁绍青州和徐州接土,袁绍从来没来夺徐州,为什么?刘备新得徐州时,吕布便都能攻破。袁绍,公孙这硬骨头都吃得下,为什么不去碰徐州?徐州有三不宜拿。一,四战之地,拿了是烫手山芋,抵抗打仗都来不及,如何休养陪养实力?二,徐州直接和袁术接壤,袁术向西发展须取曹公大本营,向南是江东野蛮人之地,向北就是徐州,一取徐州,必和袁术发生正面冲突。二袁不和,将来必有--战,但诸雄未灭,兄弟先争,到底难看。第三,徐州虽富,但其所在乃华东平原,无险可守,易攻难守。若中原铁骑开到,便易平定。所以关键在你有没有铁骑,而不在你有没有徐州。所以,陶死刘代,吕布赶走刘备,曹公杀败吕布,刘备又到徐州反叛,其间还混杂着袁术多次来攻未果……占有徐州的,从来不太平,袁绍不过冷眼旁观,等若官渡胜了,没有徐州的会占有徐州,败了,有徐州的也得拱手让出来。袁绍很懂得运用外交和政治手段解决,兵者,国之大事,袁绍不喜欢轻易用兵,也是氏家子弟的代表。他是贵族,不是野战派,相对,刘备不过小混混出身,曹是流氓头子,孙家则一窝打手。 其实古代战场,物质条件对战争的影响相对小,而统帅的水平和现场判断,对战局的影响非常巨大。否则,官渡一战,战争的天平,肯定向袁绍倾斜。袁绍选取的发展策略,都是非常运用谋略的,反而孙策和曹操,更多使用蛮力。平定江东野蛮之地,其实非常危险难测,也只有孙策这种野人会去干,袁术是不会去干的。 徐州这一块,虽然在曹操手里,却对袁操的决战,起不到什么作用。刘备在徐州反叛曹操,袁绍名义上派了象征性的部队帮助刘备,是为了留个人情,做个样子。他并不想真的帮刘备,他在黄河北岸的佯攻部队,被曹操的于禁、乐进杀得大败,斩杀二十余将,因为一则不是真心打,一则是狠冲。而一旦袁绍主力到来,曹军马上撤退到南岸。曹操在决策迅速消灭反叛的刘备时候,大家担心袁绍的时候,曹操说袁绍谋迟,不用担心。其实是曹公看得出袁绍不会真心帮刘备。若袁绍欲得徐州,早得多时,何必等到这时。另外,占的地盘大,固然人口多,赋税多,粮食多,人才多。但是,你也得分兵把守,你的精力也分散多。 三国?一个?才,要掌握的东西非常多。周瑜,曹操,孙策这些人的超一流水平,决不是摇摇扇子,出几个妙计就能概括的。今天的军事指挥官,可以借助辅工具太多。东汉未年,一张准确的战场地图都没有,必须现场亲自堪查。通迅也没有,?何一件事都须快马使者传递,中途还不安全。气象预报没有,只能依据本地人的经验。况且,一旦交战,战场情报常常不明,只能凭经验想象决断,难度之大,非今日可比。加上医疗条件差,士卒方言不通,士卒到下级军官都不识字,语言都沟通有问题。其实作为统帅,面临的实际问题非常多,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 战时的军队管理更难。需要在伤亡,混乱的时候保持军令和秩序。传令官一死,军旗一倒,无数人就陷入混乱。一旦无序,骑兵可能踏死自己步兵,弓箭手也可能杀死自己人。所以战场军令如山,士卒不练,不听指挥,就是乌合之众。?巾军勇悍,却抵不过正规军。士,将,都重在练、令、勇,反而个人武艺并不是重点。所谓锐卒,在令行禁止,进退如一,所向无前,不计生死,并不在刀***击剌杀之武术。
五,战前准备一 古代战争的准备,除了人心,最主要的是三条,练兵,粮草,战前勘察和情报。兵,征集来没用的,要练,要对鼓声,军旗,要看得懂,要会执行。靠突击练几天是没用的。弓箭,盔甲,旗帜,战鼓,帐篷,一切的器具,要打造。每次战争,有损耗也有缴获不一定缴获的比损耗的多。这就需要征用很大的民力。而当时主要的民,就是农民,你不让农民务农,来做这些事情,那么粮食从何而来?征集粮草,说的好听叫征集,其实,就是到老百姓这里搜刮。所以每打一次仗,必须深思熟虑。打官渡,曹操竭尽全力,所以光是准备工作,就花了六个月。他已经把弦拉到了极了,如果败了,他下面离心离德,各州县恐怕也要起来造反了。 刘备的汉中争夺战,诸葛亮在成都已经没实力了,结果手下告诉他,关键时刻,男子当阵,女子当运。最后年轻妇女都征伐去做搬运工了,才有刘备在汉中的胜利。 当然曹操也必须抓紧时间了,因为渡河作战,到了冬天黄河不能渡船,粮草便不能运输了。在曹操的进攻作战的计划中,他需要渡河到黄河北岸,同样需要粮食运输。一旦冬天冰封,部队就要饿肚子了。乐进、于禁,在有限的时间内,打败了袁绍的守军,和装模作样帮助刘备的部队,等到了冬天,估计又撤回南岸了。第二年春天,袁绍才亲自到达黎阳。春天是开战的季节,但是也是很危险的,因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这个时候开战,征用民夫,其实已经是杀鸡取卵了。 白马的前哨战,曹操算获得了局部的胜利。八月曹操进攻,等袁绍回师,曹操吓回南岸,这个时候已经是冬天,袁绍想过也过不来。这也就不难解释,曹操为什么在正月里平息董承王子服等人的政变以后,立刻去攻击刘备。这个时候,袁绍大军不能渡河,他如果要救刘备,只能分兵去徐州救,还要影响他自己的决战。况且他多数不会去救,而曹操也看准了这一点,所以他抽调了主力部队去干刘备。因为袁绍过不来,大营空虚不怕。怕的是打刘备打得不够快,黄河冰雪已融化,那时候若袁绍来攻,他只有暂时放弃刘备,回来对付袁绍了。所以曹操能大兵压境以闪电战击败刘备,也是季节对了。 另外还有个时间节点,就是八月份曹操发兵去攻打北岸,但九月,曹操已经在官渡挖工事了。之所以在之后的对持里,曹操能以劣势的兵力,器械,抵抗住袁绍的巨大进攻,和他未雨绸缪,极早的开始工事作业有关。这说明,他很早就预设了最后的防御地点----官渡。进攻,可以进取河北,如果事不成,则退守官渡。虽然他对袁绍和公孙瓒的作战时间的长度预判失误,但是他本身就有两套作战方案。曹操如果晚几个月才想起来官渡驻军决战,他已经必败无疑。工事的坚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曹军的生死存亡。不打阵地战,若是野战,曹军再多2万人,也将失败于袁绍北方来的强悍骑兵之下。实力的绝对差距,是无法用指挥来弥补的。 后勤,就是战争准备。铁骑,不等于战马,也包括马铠。马铠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非常昂贵的,否则,骑兵是很容易被弓***射倒的,这是重骑兵和轻骑兵的区别。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马镫,骑兵最大的作用是冲击,而不是马上作战。这种所谓在马上大战三百回合,在三国时代不可能想象的,人早掉下马去了。养马,需要马场,关在马棚里的马,和散养放牧吃草的马,水准不一样,所以马场很重要。蒙古,现在的辽宁一带,有很多马场,都是袁绍地盘。但是,又不能忽视中原,因为宋朝的中原和三国时候的黄中原不同,三国时候,黄河流域还不是黄土高坡,森林草地还比较多,所以仍旧可以养马,不像宋朝那时已经完全没办法了。 部队到了前线,马就只能吃草料了。骑马,在三国和汉代都是奢侈品。运输当时主要是牛车,每匹马一天要消耗克粮食,而牛才500克。还有马不能光吃草料,干草和放牧吃的鲜草不同,营养不够。这马和牛都是重体力活儿,古代为了让他们有力,只能喂粮食。况且,草料不是草料干,不能压缩,运输起来非常不方便。 能出兵多少打仗,和能征集到多少物资,能征集到多少民夫有直接关系,不是光兵力的多少。三国骑兵稀少,除了马消耗大,还有就是马难弄。蒙古人横行天下,靠的是马。东北亚,都是大平原,草料丰富,所以蒙古人长驱直入,打的俄罗斯和中亚诸国叫苦不堪。没草料,骑兵没用。征集的民夫,本身也要吃饭,你不能饿他们,饿了没力气干活,你还征集他们干什么?具体的计算公式,现在很难查证,但是,当时曹操手下的后勤部长,应该由一本很完备的账本。什么时候能调集到物质开始进攻,何处需要调集多少,都是要下任务下指标的。若老百姓实在穷的没有了,你硬抢也没用。所以内政高手非常重要,诸葛亮对于刘备集团的关键作用也在这里。打仗,毕竟还是实力的综合对比,不是光靠华丽的战争艺术。 当时,弓箭也是奢侈品,像张艺谋电影里,箭如雨下,那TMD简直是比美国兵还美国兵(打仗不考虑火药),那是绝不现实的。弓箭全是手工制作,箭头是要炼制,还要手工打造出形状,比三角楞,透甲锥等等。打造军器,你便需要许多铁匠,而本来他们都是打造农具的,没有农具,耕作就会受到影响。还有器械,法石车,石炮,石头弹射器,基本都是用木头做的。而且打仗非常容易损坏,敌人来了,烧你,砍你,木头做的,能牢固到什么程度?这便需要很多木匠,不能指望当兵的都会做。这些其实是技术活儿,做法石车,弓箭,弓***,盔甲,打造兵器,都需要大量工匠。工匠何来?还是民间征集,而如果地方如果穷苦得很了,第一肯定是种地,然后才有工匠,所以这一点上,拥有富裕北方的袁绍占了大便宜,曹操是非常艰苦的。 为什么袁绍那么自信,是因为在敌我判断上,他庙算于心的。兵力,物质,战斗力,粮食,可以调集的社会资源……算下来他胜算很大,他才下下决心决战,否则,他完全可以采用沮授的持久战术,拖垮曹操。
六,战前准备二 很多人纠结于袁绍和曹操的兵力对比,实际上曹操3万人左右,袁绍8万,这是固定数值,但是在官渡,大家能展开的兵力都是5万以下。因为人吃粮食马吃草,后勤再能供应,有道路的限制,旱路运输是不能和水路相比,不是条条都是大路,很难展开超过五万的兵力。另外,人数不代表战斗力,总人数里也得包括医生,厨师,工匠,苦力……他们也得吃饭,但是不能作战,所以对比兵力要看条件的。国民党抗日,兵力大大超过日军,还吃败仗,不是无能,是装备差距巨大。今天,我们无从知道袁绍的具体的器械配置了,但是,从历史记载来看,袁绍的装备,要比曹军精炼的多。弓***,发石车,甲胄,马铠都要比曹操成数量级的多,是真正的倚强凌弱,而曹操唯一的对抗机会,是拖袁绍进入阵地战,靠事先修筑工事的地利苦撑。如果容袁绍进入野战,曹操必败无疑。 必须明白,曹操是野战高手,但是高手不能代替实力的巨大差距。还有,渡过黄河需要船,袁绍和曹操都没有像样的水军,所以只能征集民船,在黄河上的运力都十分有限。这样问题就来了,谁渡河谁吃亏。曹操渡河打袁绍,都是先头部队,主力没敢过河。但是要打对方,又必须过河,真的决战,你主力不过河怎么行?所以本来曹操的算盘,是乘机袁绍北面面对公孙瓒强敌,无力南守,在黄河北岸先打下一两个郡,依据其坚固的城防,屯粮建立根据地,然后等发展到有条件的时候,再北上和袁绍决战。但历史没有给他时间,他只能退守防御阵地----官渡。 不得不说,在纯粹的军事领域,袁绍又比曹操差了一筹,但在大战略极调配物资,战争准备的能力上,袁绍反而强。 接下来说说什么是工事,当然,修建一座城池是最厉害的。里面可以睡觉,防御,屯粮,比营寨好用多了。但是建设城市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质,曹操是来不及在官渡这样干的。最基本的是营塞是木头栅栏包围的,后面是帐篷。只能隔断敌人轻骑兵和小股部队的骚扰,敌人主力来攻击,必须出去迎敌,否则必败无疑。再厉害点,后面建造箭塔,敌人来攻,可以射箭,但是也只能对付小股部队。敌人用火箭可以破你,再往后,就是用土堆城了。 三国时候的城市,都是土城市,就像今天的平遥城墙,也是土夯。土夯城墙,对于曹操的官渡,人力物力还是不够。但是可以在木头后面尽量堆一定厚度的土墙,人可以在后面射箭,死掉了,替补上去补充,这样,就不怕敌人的火矢了。这样的土木结合的墙,仍旧容易被冲车,发石车,打开缺口。但有工事,比没工事好,依托工事和对方对射,总是伤亡小一些的。 袁绍没有时间来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所以一开始曹操还以为有机可乘。结果在袁绍临时搭建的营盘,曹操的主动进攻被打得灰头土脸,不得不转入防御。可见袁绍肯定在军械的弓***,石头炮上占优巨大优势,虽然不依托工事,曹操也奈何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曹操对进攻乌巢非常谨慎,是可以理解的。乌巢也堆砌了土木的营墙,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并且有一万人驻守。这是非常庞大的兵力,也只有因为袁绍兵力富裕,才能抽调这样强大的实力防守粮仓。另外,从防御作战来看,发石车,箭塔,移动缓慢,曹操偷袭乌巢,受当时的器械技术条件限制,肯定没有办法带重型的攻城工具。作为固守的一方,你有无穷的弹药可以用。而作为进攻一方呢?你的***兵能带多少箭?发石车能带多少石头? 曹操的坚固工事,让他占了许多便宜,但是,他始终摆脱不了一个困局,他无法击破袁绍大营,又粮草不济。而袁绍,虽然一时无法击破曹操大营,但是持久能力更强。双方的实力对比,正在向曹操非常不利的方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袁绍决心发动的大战役的决心,并没有什么不妥。而曹操把战场设在官渡,也非常精明,占了许多便宜。客观上让袁绍渡河以后没有坚固的城市可以屯粮。或许曹操的本意,是你只能通过黄河运输后勤,和我对持到一定程度,你粮草不济,只能退兵。而袁绍大胆的把粮仓建设到了对岸,反而让曹操感受到了物资压力。 这种对弈,不能简单的看做是一方愚蠢一方聪明,我看到很多写三国的,包括专业的史料,分析袁绍战败的原因,说袁绍在乌巢建设粮仓是大失误,我不这么认为。其实曹操最后不用奇兵,已经必败无疑。不能说袁绍这个粮仓建设的就是错的,否则,袁绍兵多,一旦粮草捉襟见肘,可能最后的结果就是无法破曹而退兵。虽然实力未损,但发动战争的意义就没有了。袁绍肯定算到了这一路,所以不肯像我们很多事后诸葛亮的历史学家那样,在北岸建设粮仓。打仗,本身就是冒险,一点风险都不冒,怎么可能? 另外还要解释一下***和弓,***的准头和射程都要比弓大很多。,50-100米杀伤力,***,可以到200-300米。当然,群放的弓,可以用抛物线远离,放得远些,但是那样的射击没有准头,只能靠密集射击,物质消耗有巨大,不能常来。但是,***,重新装弹麻烦,而且,沉重,携带不便,***兵必须还有后勤人员携带设备和弹药,所以,更多的时候***是防守兵器。弓,轻便容易携带,身上一背,箭自己带,所以是进攻防守都是可以的。 情报战,在古代非常难。获得情报的途径有,对方投降过来的士兵和将领,但是,也可能是对方的诈术。自己抵近侦察,指派细作,相对可靠。但是细作很难传递消息,因为没有信息工具。传递消息的人,其实是很容易被抓的。你步行,太慢,骑马,古代兵营几个人能骑马,不是信使,就是细作。况且即使跑掉了,对方也很可能因为有细作逃跑而调整部署,你根据细作的回报来作战,反而可能中了计策。其实许攸投靠曹操,只是提供了情报而已,并没有什么妙计,曹操从许攸的口里,只是知道了乌巢的大楷兵力部署而已。 古时打仗,主帅的判断很重要,反而现代作战,很多事情不用预估,只要看情报就可以了。曹操在官渡修建工事,袁绍是什么时候知道的?知道到什么程度?都是未知数,如果他早知道,或者另有对策,但是那么大的工程,消息要到黄河北岸,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且不说其他的。对方大营,兵力如何配备,主将是谁,这些消息,一般都只能靠抓俘虏,但一般小兵,知道的有限,抓了,你也未必知道详细。也难保对方为了诈你,派了假的小兵故意让你抓,这里的虚虚实实,很难说。否则,黄盖诈降,曹操居然不知道,不是曹操傻,确实情是报匮乏啊,只能通过个人的经验来预判而已。对方还有多少兵力,多少伤病,多少粮食,多少弓箭,放到今天,一个空中侦察就都知道了,那时候,除非你把行军主簿给抓了,不然都只能去猜。 地形,也只能自己勘察。对方的情况,扑朔迷离,双方主帅,只能通过计算,估算,预判,来做决断,冒险是必然的。比如有经验的将领凭借火把来看对方的人数,结果就出现了诈术,虚点火把。军旗,是指挥作用的,通过观察对方旗号,能盘对对方兵力,但是,也有诈术,他可以故意少造或者多设立旗帜,以为疑兵。此间虚虚实实,很难估计,袭击乌巢,是袁绍和曹操都能想得到的,也各有准备,但双方唧唧歪歪,一直到最后才解开谜底,而且一战定乾坤。
七、战前准备三 关于战场情报,是大多数人看古代战争忽略的。因为确实容易用我们今天发达的通讯时代来假设古代。虽然明明知道时代不同,但是我们获得信息太方便了,东汉出版社,没有出版过全国地图,也没有测绘,白马港口距离官渡多远?要么问本地人,要么派人骑马跑一遍看看,要么相信某某画的地图,准不准不知道哦。打仗不是儿戏,差了2个时辰,或则有的地方有局部的自然灾害过不去,,或则器械过不去,就是生死。古代战场,为什么要派大量的侦察兵,因为画地图,制定行军路线,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双方统帅,几乎是没有什么信息手段的,测绘地图,既没有科学的测量方法,也都是手绘(有兴趣可以凭借回忆手绘下自己所在区县的地图,就知道难度了)。最后军事指挥官不放心,只能靠自己去实地看,于是孙坚被射杀了。一个优秀的指挥官,一看地形,脑子里,弓***,石炮的射程,步兵的登山能力,攻坚时间,设立的埋伏点,火力点,都在脑子里了,然后可以做出合理的部署,其实这是相当综合复杂的事情,也是将军的意义。骑马上能挥青龙偃月刀,那是戏子的活儿。 战场设立在官渡,曹操一开始就可以有从容的时间,进行测绘,地图作业,作战沙盘,兵器推演。袁绍在北岸,很难详细了解官渡的情况,这方面,他吃亏了。放到今天,一张G00GLE卫星图就解决问题了。战场的选择,意义重大,曹操深谋远虑,用很多智慧,才抵消了袁绍的巨大实力。制作地图,建立情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对战场充分了解,才能知道哪条路好走,哪条路容易设伏,哪条路耗时多少,季节变化如何…… 还有一个细节,古代识字率非常低。尤其在汉代,士兵和低级军官,多数不识字,军令之时口令,不可能是文字。但太守,大将,又必须要有文化,否则读不懂战略和情报传递的明细。你派的细作,如果是文化人,一看就不像。如果是当兵的,他有了情报,连个字也不会写,怎么传递?什么信鸽啊,笔墨纸砚,样样是奢侈品,别说再带几对鸽子,实在扯淡的厉害。电影赤壁里,最后黄盖让敢死队冲锋前,问他们,家信都写了没有?笑话死了,他自己都未必识字,别说士兵了。写家信,家里人能识字? 所以情报很难很难,有时候不怕送信的使者偷看,因为这老兄不识字,识字的人群,是非常非常的少数。所以当时的将军,必须是世家子弟,又要能打仗,还在之前的战斗里活下来了,其实这是一个很小的圈子,不会天上突然掉下来个天才的。所以曹操料人,荀?料人,为什么如数家珍,因为,他们互相都认识,本身就是一个小圈子里的。所以郭嘉能扯扯淡什么袁绍如何如何,因为熟悉啊,都是熟人。
写的不错!留个记号!
挺好! 主要是许攸这小子提供了暗号! 还可以冒充蒋奇! 不然他连其他的巡哨营盘都过不去就被发现了。关键就再这里了。007啊
越是好帖子,能看完的越少。天涯不愧为水军论坛。
不错,分析的真好哦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