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论文网承诺发表不成功无条件退款!
以专业顾问指导,适当推荐刊物,解释分析,达成共识。
选择刊物,传文章给我们,1-2天内审稿发通知书查稿。
凡在我网站连续发表三篇文章可成为我站VIP,享受适当优惠价格。
我站是工商注册,绝对不存在欺诈信誉问题,作者可放心投稿。
我们承诺不发表退全款,专业服务重在承诺!
咨询***:8 &&&&&&***QQ:
投稿邮箱:&&&&&& 备案号:冀ICP备号-1 &&&&&&中联期刊网&&版权所有&网址:作者:&&&来源:&&&日期: 15:30:30&点击次数: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现出缺乏对职业和自我的合理认识和定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面对各种就业机会感到迷茫,对于职业决策和职业选择能力不足,无法做出明确的职业决策,由此而引起一系列的反应,比如焦虑、挫折感,甚至不敢正视现实、面对未来,这其实是职业决策困难的典型表现。
小林,女,21岁,某大学中文系大三学生。
她乐观、外向、健谈、热情、喜欢结识新朋友,人缘好,比较敏感,对人和事通常都有细致的洞察力。喜欢独立做决定,很有责任感,擅长写作,学业成绩优秀,多次获得奖学金。最大的生活梦想就是周游世界;最大的职业梦想是成为白领精英。
她做过一些测评,如MBTI的人格类型是ESFJ,霍兰德职业兴趣与能力倾向量表的结果是社会型,价值观量表中显示她看中的是职业中的社会交往,认为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能和各种人交往,建立比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关系,甚至能和知名人物结识。
因此,她想从事跟人打交道的工作,最好能运用自己的中文写作特长,经过考虑,她觉得中学教师、行政秘书和人力资源专员这三种工作都可以作为自己的选择,而她父母的意见是女孩子做中学教师工作稳定,也能照顾家庭,希望她做教师。究竟哪一种职业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和生活的平衡,她难以做决定。[1]
职业决策是人生必经的门槛,是大学毕业生必须面对的人生关键的一步。拥有一个好的职业,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就一番事业。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选择中存在的随意性大、被动就业的问题,应该使大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职业决策理论和方法,加强大学生职业决策能力的培养。
一、职业决策的含义
决策(decision making)是为了实现一定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它是建立在决策者自身和周边环境分析基础上,确定行动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若干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最终确定一个最为优化合理的方案的分析决断过程。简单说,决策就是做决定的过程。
在职业选择中,通常也需要我们做出有利于职业发展的决定,这就是职业决策。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此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最后做出职业行为的公开承诺。职业生涯决策有以下构成要素:
1.目标:指所要达到的目的,这是职业生涯决策存在的根本。
2.选择:指在达到目标的过程种有多种途径,采取那一种途径做出选择。
3.结果:指每一种选择衍生出来的附加物。
&4.评价:指对各种选择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估。
二、职业决策的风格
测试你的决策风格:摘桃&&&&&&&&&&&&&&&&&&&&&&&&&&&&&
有一片桃园,你允许进去摘桃子,但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只能摘一次,要摘一个最大的,你会怎么办?
A:对视野内的桃子进行比较,形成一个大概的标准,再根据这个标准选择最大的桃子。
B:“我感觉这个大!”就摘这个了。
C:“去问看桃园的人,让他告诉我什么样的最大!”或者问 旁边的人什么样的最大。
D:先别管了,走到最后再说吧。
E:稍微比较,迅速摘一个。
在面对职业决策的时候每个人受个体的经验、知识、能力、性格和气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都有自身独特的行为方式,这种独特的决策方式就是个体的决策风格。
决策风格(Decision Making Style)可以认为是人们在做决策时表现出来的行为偏好和心理倾向,反映了个体在决策的过程中习惯的反应模式,是个人关于决策行为的个性特征在职业决策过程中的体现。不同的人在决策同一件事情、实现同一目标的习惯偏好不同,从而形成了决策风格的差异。个体决策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大体可归纳为三类理论[2]:
1.个性决策论。这类理论的主张是,决策风格取决于决策者的个性(包括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
2.情势决定论。持这类主张的学者认为,决策任务与决策环境适合于不同决策风格的人。
3.相互作用决定论。坚持这一倾向的理论认为,决策风格既受个性影响,又受决策任务与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研究决策风格的形成原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上述两类因素的相互作用。人们采用何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身一贯的认知风格、行为习惯等特点,也取决于可利用的时间资源,以及所面临的决策问题的复杂程度。
最早研究决策风格的是丁克里奇(Dinklage),他在1968年将决策者分为八种风格类型:计划型、苦恼型、延迟型、瘫痪型、冲动型、直觉型、宿命型、顺从型。
目前使用得较多的是哈瑞恩(Harren)在丁克里奇基础上所作的划分,提出四种决策风格:理智型、直觉型、依赖型和犹豫型。
美国职业生涯专家斯科特(Scott)和布鲁斯(Bruce)(1995)认为决策风格是在后天的学习经验中逐渐形成的,并将决策风格划分为五种类型:理智型、直觉型、依赖型、回避型和自发型。[3]
(1)理智型
以周全的探求,对选择的逻辑性评估为特征。理智型的决策者具备深思熟虑、分析、逻辑的特性。这类决策者会评估决策的长期效用并以事实为基础做出决策。理智型决策风格是比较受推崇的决策方式,强调综合全面的收集信息、理智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判断,是个体需要培养的一种良好的思考习惯。
(2)直觉型
依赖直觉和感觉为特征,比较关注内心的感受。直觉型的决策风格以自我判断为导向,在信息有限时能够快速做出决策。当发现错误时能迅速改变决策。由于以个人直觉而不是理性分析为基础,这类决策发生错误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易造成决策不确定性。
(3)依赖型
以寻求他人的指导和建议为特征。依赖型的决策者往往不能够承担自己做决策的责任,允许他人参与决策并共同分享决策成果,会受到他人的正面评价,但也可能因为简单地模仿他人的行为导致负面的反应。依赖型的决策者需要理解生活中他人对自己的影响程度。
(4)回避型
以试图回避做出决策为特征。回避型的决策风格是一种拖延、不果断的方式。这类决策者不能够承担做决策的责任,不考虑未来的方向,不去做准备,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也不思考,更不寻求帮助。
(5)自发型
&以渴望即刻、尽快完成决策为特征。自发型的个体往往不能够容忍决策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情绪,是一种具有强烈即时性,并对快速做决策的过程有兴趣的决策风格。自发型决策者常会由于一时的冲动,在缺乏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请举出最近生活中两三个决策的实例,试着归纳出这些决定的共同特性,思考自己的决策风格。
三、职业决策的策略
职业决策是一种选择策略的能力,决策者会在不同情景下选择使用不同的决策策略,也可能综合使用几种策略。三种决策策略:理性决策策略、直觉决策策略和被动的决策策略,收到了人们的普遍赞同,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验证。
(1)理性决策策略。指个体在决策时严格按照理性思维进行推理,依照科学的程序做出对自己职业的选择。哈瑞恩认为个体进行理性职业决策时,主要反映出个体内在的、理性的需要,并获得了一定的有关自我与环境的信息作为依据。在此过程中,个体对信息的搜集和加工是一种系统化的过程,受到外部趋向和内部趋向信息的综合影响。
(2)被动的决策策略。指个体主要凭借别人的帮助,或者从别人的愿望出发所做出的对自己职业的选择。这是一种在自我意识和环境意识不充分的情况下所应用的策略,以搜集和加工外部趋向的信息为主要特征。
(3)直觉的决策策略。指个体依靠于自己当时的情感、愿望以及情景意识做出对自己职业的选择。直觉决策的特点是个体在决策时内部的情感线索起了主要的作用,甚至是凭一时的感觉或灵感做出对自己职业的选择。[4]
四、职业决策的准则
尽管每个个体的职业选择、职业决策过程和职业目标是不同的,但要做出一个合适的职业决策需要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其中包括决策的思维方式、决策组织、拟定备选方案等方面的原则要求。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准则:
1.目标导向
许多年前,有一条报道:300条鲸鱼突然死亡。这些鲸鱼在追逐沙丁鱼时,
不知不觉被困在一个海湾里。结果是“这些小鱼把海上巨人引向了死亡。鲸鱼因为追逐小利而惨死,为了微不足道的目标而空耗了自己的巨大力量。”现实生活中,没有目标的人就像故事中的那些鲸鱼,即便他们有巨大的力量与潜能,但他们把精力放在小事情上,其结果必将可叹、可悲。说得明白一点,要发挥潜能,你必须全神贯注于自己有优势并且会有高回报的方面,要明确目标,不能因小失大。[5]
目标导向理论是由行为学家罗伯特·豪斯(R·Honse)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要达到任何一个目标必须经过目标行为,而要进入目标行为又必须先经过目标导向行为。两种行为对动机强度的影响是截然相反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使动机强度经常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就必须交替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也就是说,当一个目标实现后,应适时地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以便进入一个新的目标导向过程,从而使动机强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使人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目标导向行为是一个选择、寻找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一般而言,它能提高人的动机水平。因此,在职业生涯中要不断提出富于挑战性的目标,进而去攀登一个又一个更高的人生巅峰。
可行性是指在做职业决策时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并具有可执行性。很多大学生刚开始时雄心壮志,一心想着出人头地。但是实际社会里的工作,有时确实会存在一定跨越,但是更多的时候却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包括资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所以职业规划不能好高骛远,而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社会情况,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3.时间梯度
职业决策时间梯度是指:由于人生具有发展阶段和职业生涯周期发展的任务,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内容就必须***为若干个阶段,并划分到不同的时间段内完成。每一阶段都有“起点”和“终点”两个时间坐标,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发展下去的。所以,职业决策如果没有明确的时间梯度,会使职业生涯规划陷于空谈和失败。[6]
目标有不同的类型和阶段,各目标之间应有一致性而不能相互冲突,制定职业目标时应考虑各具体目标的统筹兼顾。例如主要目标与分目标是否一致?目标与措施是否一致?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否一致?
目标决策要具有激励性,只有具有内在激励性的决策目标才能使个体自觉完成实现目标而不依赖外力的督促。
职业适应与发展
大学毕业生的“蚁族”生活
“蚁族”,这是近几年人们广泛热议的一个新兴词汇,这一词语最早是由北
大博士后廉思所撰写的同名调查实录《蚁族》而来。虽然描述的都是踏入社会,在职场中寻求自我的青年人,然而与“北漂”、“夹心层”等这些代名词不同,蚁族这一说法,更带有一份酸楚与无奈。“蚁族”,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
社会常常冠以当代大学生脆弱的一代、经不起打击的一代,特别是当大学生在刚刚离开***塔中的纯真生活进入现实社会而产生种种不适应的“病症”时。事实上,这些“病症”并不代表着新一代青年人的懦弱,很多时候是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换,还没能适应崭新的职业与工作而导致的“并发症”。因而,如何才能在毕业之后第一时间从学生角色转换为一名职业人,更快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职业适应力,从而在竞争激励的职场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是每一位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时都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本书的最后这一章节,让我们假设自己是一位即刻将要踏入职场的新人,共同来讨论一下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希望能为你的职场人生提供帮助与支持。
第一节& 毕业生角色转换
每一位即将或刚刚开始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崭新的工作岗位上很快就有优秀的表现,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与成就。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现实情况是,很多大学生们会发现自己不能很好的适应与大学生活截然不同的全新环境,不能很好的融入到组织中来,以致工作难于开展。其实,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毕业生的角色转换有关,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一名生活在***塔中的学生,并且重新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了解作为一名职业人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才能在新的生活中很好的立足与发展。
一、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
我们这里的角色,事实上特指的是个体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由人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和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它是社会群体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社会角色是社会赋予人的社会权利和义务,它反映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代表了每个人的身份。这其中就包括学生时代的学生角色和踏入社会后的职业角色。学生角色和职业角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角色,因为作为学生和作为职业人,两者的社会权利与义务是不同的,所代表的身份有着根本的区别。
大学生是学生角色中的一个典型代表群体。在大学期间,学生的主要职责是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掌握各种生存技能,发展智力、求学成才是关键任务。虽然大学生已经开始享有绝大部分的社会权利,也需要履行同等程度的社会义务,但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更多是接受教育、完成好学业,为今后投身社会工作储备能量。在经济能力方面,由于这一时期主要还是以学习为主,生活重心也主要局限于校园环境,因而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没有完全独立的经济能力,经济来源仍然主要依靠家庭。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学校园是众所周知的一片净土,无论是同学朋友还是师长,大学生几乎都不需要过多的顾虑与防备,可以自由的畅所欲言,可以不带任何伪装来表达自我和展露情感。
与学生角色相比,职业角色就复杂得多,也更加具有个人色彩。所谓职业人就是参与社会分工,自身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并能够通过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获得其合理报酬,在满足自我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一类群体。一个完全的职业者,最主要的社会职责就是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发挥专业知识和能力,为社会服务并同时获取自我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与学生相比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甚至是成本和风险的责任。在经济方面,进入职业角色就意味着经济的独立,没有理由再依赖家庭和他人的帮助,这也是职业角色比学生角色更加具有功利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人际关系方面,职业角色要承担更为复杂的人际交往,而社会上的人际关系相对于学校要繁杂的多,也更为微妙,对生存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
角色转换指的就是个体因社会任务和职业生涯的变迁,从一个角色进入到另一个角色的过程,其根本的变化是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变化。
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依照年龄将每个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配合,提出了职业生涯彩虹图这一理论。在生涯彩虹图中,纵向层面代表的是纵观上下的生活空间,是有一组职位和角色所组成。分成: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家长六个不同的角色,他们交互影响交织出个人独特的生涯类型(参看图13-1)。
从彩虹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由学生而工作者有一个明显的转换期。在毕业生从校园走向工作环境的过程中,工作者的角色比重明显增加,而与此同时学生角色的比重则相应减少了很多。
&&&&&&&&&&&&&& 百度人力资源总监鲁灵敏曾经应邀为北大毕业生做了一堂“如何从院校人转变为
职场新锐”的演讲。在这个演讲中鲁灵敏提出过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过程
中非常关键的“五个转变”,这五个转变分别是“从情感导向到职业导向的转变”、“由思想意识到实际行动的转变”“从成长导向到绩效导向的转变”、“从剔除个人导向到树立团队意识的转变”,以及“从兴趣导向到责任导向的转变”。
(一)情感导向到职业导向:毕业生进入职场后尽可能的按照职业操守行事,即使认为自己非常有能力,也要遵章办事,而不能像之前学生时代一味的任由自己的性情处人处事。
(二)由思想意识到实际行动:大学毕业生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工作。很多大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前都很有自己的想法,说起事情来也头头是道,但是到了岗位上却往往眼高手低,说的比做的好。在角色转换过程中一定要切忌这一点,变思想为行动。
(三)成长导向到绩效导向:事实上指出了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在社会职责上面的转变。就像之前所提到的,学生时期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积累知识,而工作后则要开始承担各方面的责任,包括经济上的独立和家庭义务。
(四)从剔除个人导向到树立团队意识的转变:职场最为看重的就是员工的绩效,只有努力工作多多付出,才会等价的得到更多回报。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强,团队和集体意识淡薄。工作不同于读书,有时候更需要的是与他人的配合和团队精神。因此,角色转换包括团队意识的转变。
(五)从兴趣导向到责任导向的转变:这是进入社会后非常重要的角色转变。大多数学生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凭兴趣做事,比较注重自我的感受。进入社会后,就必须学会承担责任,为家庭,为公司,也为社会。
三、角色转换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心理学认为,个体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时,新旧角色的转换过程必然伴随着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冲突。这种角色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因之,从学生角色转换为职业角色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中国社会调查曾经针对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和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的自我感觉进行过
调查,而调查的结果是非常戏剧性的:在工作精神方面,67%的企业认为毕业生不够踏实、缺乏实干精神;而71%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是能够吃苦耐劳的;在团队合作方面,52%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团队合作精神较差,以自我为中心情况严重;而76%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与团队共进退的精神;在薪资方面,61%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薪金要求较高,不切合实际,用这些钱可以聘用到经验更为丰富的人;而79%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薪金要求是合适的,与他们的学历、能力相吻合。
调查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毕业生从学校生活到社会上的不适应和种种矛盾。例如,大多数学生对崭新的职场生涯抱有良好期待的主观愿望,却发现客观实际出现各种不如意的地方,两者之间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矛盾。其次,在大学期间所形成的各种习惯和行为,与社会和企业中的要求格格不入,也是容易出现的矛盾之一。此外,学生在学校中往往接受的是书本知识而缺少实际经验,这与进入职场后立刻需要各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之间也会形成矛盾,等等。正是这些矛盾导致了毕业生在角色转换时易出现各种问题。大致来说,这些问题主要有有:依赖和恋旧心理、自负或自傲心理、浮躁心理、自卑或畏缩心理等。
(一)依赖和恋旧心理。很多毕业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依恋学生角色,难以从一个学生状态中完全摆脱出来。因为习惯了十多年的学生角色,容易使个体在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上都养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在职业生涯开始之初,许多人常常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置身于学生角色之中,以学生角色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规范来要求自己、对待工作,以学生角色的习惯方式来待人接物,来观察和分析事物。
(二)自负或自傲心理。一些毕业生则是对自我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自己接受了多年高等教育有学历有***,应该在各方面都具有很多良好的条件,因而盲目的过于自信。这种心态很容易使毕业生进入职场后出现纸上谈兵、眼高手低的尴尬。因为觉得自己的条件优于周围的工作人员,往往不屑与他人合作,更不会虚心接受别人的指导和意见,甚至对领导和前辈也表现出轻视。
(三)浮躁心理。有些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往往弄不清楚自己在工作中真正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曾经与北森测评网、新浪网联合对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进行调查。这项调查的结果发现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一年内更换工作。而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惊。这一数据恰恰反映了毕业生在角色转换初期的浮躁,对工作的兴趣总是不能持久,并且习惯把这一问题推脱为他人的责任,而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四)自卑或畏缩心理。很多毕业生在初进职场的阶段,因为不知如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会表现得怯懦、自卑。无论是做工作还是待人处事,总是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完美而被指责。要么就是过度封闭自己,不与人往来,或是盲目的听从他人的指使,不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独立性很差。
这些心理问题都反映了毕业生没能顺利的从学生角色转换为一个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这必然会对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后期的职业发展造成各种不良影响。因此,在两种角色的过渡阶段,毕业生一定要谨慎对待,同时采取必要的方法帮助自己平稳转换角色。
四、角色转换的途径与方法
即将进入职场的毕业生最希望了解的莫过于怎样才能尽快更好的进入职业角色中。只有当顺利的从学生角色转换到职业角色中,才能真正胜任工作,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旅途。在这两个阶段相互交替的过程中,无论是即将毕业时的准备过程,还是刚刚进入职场的预备阶段都非常重要,这两个阶段的努力是顺利角色转换的必然途径。
(一)毕业前的准备
在这一阶段要学会认识自我,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和能力范围以及职业兴趣,在此基础上寻找合适的工作,为即将面临的入职做好充分的身心准备。上述提到过角色转换中的许多问题,正是由于没有清楚的心理定位,缺乏良好的心态而造成。学会认知自我、定位自我以及自我调试,这是入职前的一项主要工作。
1.认知自我。认知自我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例如自己的体型特征、心理特征,尤其是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还要认识自己的人脉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2.定位自我。在对自身有了明确的认知之后,接下来就是进行心理定位。心理定位能够帮助毕业生明白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更加客观和全面,可避免好高骛远,或是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出现。
3.恰当和及时的自我调试。当择业时面对着出现的各种困难,毕业生非常需要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试。没有一个人的职业选择是一帆风顺的,在这期间总会遇到各种难题。无论是痛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还是在多份优秀的工作中踌躇徘徊,或是经历了社会上各种不公平的待遇的刺激,都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当择业不顺时,不要悲观甚至绝望,要努力看向事情的另一面,积极对待;当难以抉择时,不要一味的拿不定主意而浪费宝贵的时间和机会,要当断则断;当看到社会的不公时,更不要死钻牛角尖、愤世嫉俗,要学会心胸开朗。
(二)试用期的把握
一般来说,毕业生在开始工作的最初阶段都会有一个见习或试用的时间,这个时间或长或短。虽然相对于今后长久的职业生涯来说,试用期所占有的分量并不大,但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职业生涯能否顺利。
试用期事实上就是一个学习和熟悉阶段,甚至比学生时代要学习更多的内容,这其中最紧迫的就是职业学习。我们在大学期间学习的课程更多的偏重基础知识和普通技能,很多时候在进入职场后会觉得手足无措。因此,进入职场后要及时的对新的职业进行学习充电。最关键的就是学习本职业务的应用知识,尤其是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实际结合起来。
除了专业知识,学习基本的职场礼仪和公务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职场礼仪包括的方面非常广泛,例如站、坐、行、身体姿态以及语言等等。毕业生要尽快的学会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与举止,在单位中要懂得尊重和谦让,懂得恰当的职业着装。另外,还要学习如何说话应酬与写作这些基本的公务能力。例如,如何写工作报告,发电子公文,使用传真机和打印机等等。有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曾说,企业不会轻易去用毕业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应届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很差,传真机、打印机的使用都要手把手的教。
第二节& 适应工作新环境
这天,韩教授的心理咨询室里来了一位刚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女大学生小美。小美
大学毕业后好不容易应聘到了一个小公司做文秘工作,虽然工作辛苦,待遇一般,但小美还是勉强接受了,同时也成了城市中的一名“蚁族”。由于刚刚毕业,小美在很多方面都欠缺经验,不知怎样婉转的与客户沟通、安排会议时总会丢三落四,因而常常受到同事们的冷眼相对,或是老板的冷嘲热讽。小美越来越难以承受工作的压力,想辞职又怕再次沦为无业游民,继续忍耐又难以平衡心理。时间一长,小美开始变得非常焦虑抑郁甚至精神恍惚。几乎每天晚上回到租屋中都难以入睡,白天却又要强打精神。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小美只得求助于心理咨询,希望能缓解自己的心理问题。听了小美的叙述,韩教授认为,和现今许多刚刚踏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一样,小美在职业适应方面出现了问题。
毕业生转变角色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要适应工作这一崭新的环境。很多毕业生都会在此刻踌躇甚至慌张,事实上工作环境并非很多同学都担心的那样处处是陷阱、凡事皆棘手。只要做好最为基础而又最重要的几个方面,自然能够顺利的适应新环境,新新职业人一样可以成为工作岗位上的佼佼者。
一、良好个人形象的树立
“在事业成功的各因素中,个性的重要性远胜过优秀的智力。”——卡耐基
几乎没有人会否认一个人的良好印象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良好的个人形象是人生交往的重要资本。个人形象的范围广泛,包括外貌仪表、言行举止,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人看起来如何,说话怎样,以及在待人接事方面的表现怎样。毕业生在初到工作岗位上时,一定要先学会看看镜子中的自己,就是事先了解应该如何获取良好的形象。这其中要注意至少两个方面,一是注意自己的外表和体态语言,二是了解自己的优点与劣势,懂得从哪些方面塑造自己的形象。
外表和体态语言虽然较为表面与主观,但是却在第一印象中占有几乎最为重要的分量。作为职业新新人,毕业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着装打扮,关键是符合自己的职业身份和个性特点。无论从事的是哪种职业类型,只要工作性质允许,还是应当适当的进行颜面修饰,适度的淡妆反而比素面更能使人显得精神焕发。衣着也是如此,尽可能的学会摆脱学生时代的稚嫩装扮,选择一件合适的职业装,能给你的个人形象加分不少。总体上,做到成熟、稳重和大方是使得自己的外表装扮最为适合职业环境的不变原则。同时,在注意外表的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例如,经常性的保持微笑,并且是发自内心的笑容。不要总是一脸严肃,这会让他人觉得难以接近而和你疏远,这些小的细节都会直接影响他人对你的第一感受。
在保持自我形象中,正确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是决定因素。外表和举止是外在方面,并不代表个人形象的全部内容,个性因素则是个体形象中非常关键的内在方面。虽然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改变,但是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尽可能的展现自己的优点,同时用优点补足自我缺陷,从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最优的自我形象。
二、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作为一个社会人,每一个个体都不是完全独立封闭的,无时无刻都有机会与他人接触、相处,大学生走出校园踏入到职业社会中更是如此。许多刚刚参加工作的甚至是已经入职多年的职业人都发现,在职场这个大集体中,往往并不是简单的做好自己就足够,学会与周围的人相互沟通与交流,甚至比自己盲目的埋头苦干更有帮助。
有相当一部分初入职场的毕业生都会对如何处理好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感到困惑和苦恼。例如,当面对领导时应当如何表现、如何反应,当与同事言语行为接触时又有哪些禁忌和法则。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复杂,当把握一定的为人处世原则时,人际关系也可以变得很简单。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曾提出有关人际交往的五个重要法则,这五点分别是:“互惠互利”是人际交往的根基;记住他人的名字;学会真诚的赞美别人;做一名好听众;微笑具有神奇的力量。
(一)所谓互惠互利,并不是指人与人相处都是带有功利性、有目的的,而是提示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时刻带有感激之情,懂得对他人表示友好在先。只有抱着这样的心态和为人之道,才会同时获取对方的尊重与友好。
(二)记住他人的名字是非常实用有效的方法之一。事实上,能否记住名字或面孔本身就是对他人是否尊重和重视的检验。有时候不是你的记性不好,而是没有用心对待。进入工作环境后,毕业生要能够尽快的记住身旁同事领导的名字与面孔,这样既能避免见面时不知如何应对的尴尬,又能让他人感受到你的平易近人,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基础。
(三)如果想在人际圈中得到别人的好感,就要学会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赞美他人。所谓恰当,就意味着一定要真诚,发自内心。毕业生在初进单位时更多时候容易出现的情况是羞于大胆的夸奖他人,担心别人质疑自己的动机,又或是因为难以发现他人的优点而不愿做表面工作。事实上并不需要有太多顾虑和担忧,只要懂得和人相处时保持低姿态,就会很容易发现别人的长处,从而不得不发自内心的给予称赞。
(四)当一名好听众也是在人际交往中获取好感的重要砝码。与人相处不但要懂得会说话更要懂得倾听,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够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情感,并且获取他人的理解与支持。作为职场新人,更要学会听别人讲话,尤其是在领导、同事和自己沟通时。
(五)微笑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深深理解和认识的,虽然看似简单易行,然而真正在日常交际中坚持下来却并非人人的特长。有的毕业生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内向谨慎、沉默寡言的人,本身就不擅长在陌生环境中表现的轻松愉悦。其实发自内心的笑容并不难求,正如对别人的赞美一样,只要真诚就能获取他人的好感。
总之,刚刚进入职业新环境的大学生,要尽可能主动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切忌独来独往、沉默寡言,这样既不能帮助自己尽快的适应新环境,也会阻碍领导和同事对你的了解。
三、初入职场压力的疏导
嘉华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工商管理,毕业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和优秀的表现进入一家
外资企业工作。公司的待遇福利非常好,嘉华成了周围同学和朋友们羡慕的对象。嘉华每天不但应付领导、同事以及客户等各方各面的压力,还需要花上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对工作内容进行学习掌握。此外,因为在一个新的城市中工作,嘉华身边没有亲人和朋友,公司里的同事又因为不够熟悉或因为利益关系彼此都比较疏远。来自工作与生活中的种种不悦压的嘉华透不过气,完全体会不到毕业和工作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许多毕业生和嘉华一样,虽然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却因为社会竞争激烈,职场压力过大,自己又不懂得释放和解压,而变得焦虑抑郁。
对于每一位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没有压力不现实,适当的压力会成为督促进步的源动力。但是,当压力过度而又无法释放时则会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而带着不良的情绪进行工作,必然会影响前途发展。因此,当毕业生在踏入职场后出现各方面的不适应时,应当采取措施释放压力,而非逃避压力。
首先,寻求好的解压方式非常重要,有效的解压方式能够很好的缓解各种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其中,自我放松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解压途径。当心理压力过大难以承受时,可以试图每天给自己一点空隙用以放松。放松的形式非常多,例如深呼吸、慢跑、听音乐,甚至睡眠等。例如,每天晚上在工作之余花上一点时间记录一下自己今日的状况,进行一下自我反思和鼓励,将不良情绪转化为明天继续奋斗的动力。也可以在临睡前听一些舒缓的轻音乐或者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音乐即可。床头放上一本最喜欢看的书,一方面促进睡眠,一方面可以通过读书抛开白天工作上的烦恼。
除了放松的方式,倾诉也是一种良好的解压途径。当心情烦躁难以自控时,可以立刻记录下来此时此刻的感受与烦恼,很多时候能够在书写的过程中逐渐冷静下来,甚至发现一些本质的问题。除了可以自我倾诉,还可以选择身边的好友或家人倾诉,及时化解不愉快的情绪,获得别人的情感支持。因此,紧张工作之余一定不要将自己闭塞起来,朋友往往能成为缓解自身压力的一剂良药。
放松和倾诉都是疏导压力的好途径,但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查找问题,也就是寻找压力源,改变认知观念。压力的来源一方面来自外界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则是个体自身的认知偏差所导致。例如,完美主义者总是以过高的标准要求他人和自己,一旦事情发展不足以达到其过分的要求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而消极主义则是因为很难发现事物的多面性,总是将认知局限于最糟糕的状况,因此也很容易在情绪上受到影响。事实上,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好与坏,如果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将消极的思维转换为积极的思维,那么本身可能是导致压力的因素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只要我们以一种新的角度或有利视角来看待同一个情况,借力使力,更好的发挥潜能,就能不断超越,自我释然。
第三节& 提升职业适应力
2007年,一部网络长篇职场小说《沉浮》曾经轰动一时。小说的作者是一位学
中文的江南才女,此外她还曾经有国企和知名外企的从业经历,而现在更是一家高科技企业的执行总裁。这位跨界奇才就是许多人都熟知的崔曼莉。一边是文学中人,一边却又是商界强人,这对于许多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既不可思议,更不敢想象。那么,崔曼莉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崔曼莉曾说,自己在职场上的最大感悟就是“专业与能力是有区别的”。崔曼莉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她没学过广告却做过策划人;没学过播音主持却做过电视节目主持人;没学过编程却做了高科技公司的CEO。此外,为人处世的方式很关键。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而是一个团队共同携手的发展。崔曼莉还提到,如果你在职场上还是一个小卒,那么请做好手上的事,“低头拉车”的时候不要忘了“抬头看路”,培养自己做事情的能力。
崔曼莉的成功,或许并非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复制。但是,大家多少能从她的经历与成功当中学习到一些她所拥有的特质和能力,而正是这些特质与能力能够帮助很多人提升自我的职业适应力。
一、影响职业适应力的因素
事实上,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困惑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这里既有社会性的原因,也有毕业生自身的问题所在。社会因素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改善,而自身问题则需要毕业生们自己去发现并解决。所以,要改善就业状况,对于毕业生来说首先要明白自身哪些因素导致了职业适应上出现了问题并予以积极克服。大致来说,毕业生在职业适应能力方面的问题主要定位问题、心态问题以及经验问题这三个方面。
(一)定位问题。2004年中国就业市场爆出两条特别引人注目的新闻:南方某高校毕业生号召成立“薪资联盟”,抵制用人单位压低薪资标准,拒签低于一月2500元就业协议;与此同时,东北某高校毕业生为了挤进自己向往的单位,主动提出“零工资就业”,即在见习期不要钱,经过考验认可后再建立劳资关系。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现象,但却同时反映了现今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时在工作定位上的问题。前者体现了一些大学生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对社会现实缺乏基本的判断力,没能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定位。因此即使之后进入了职场,也会因为期望值过高、优势心理作祟而影响其职业适应力。另一方面,所谓零工资就业则显得过于被动消极,同样是对自己职业定位的偏差,并不代表无底线的低姿态就能换来工作上的好结果。
(二)心态问题。据一项对1万多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50%左右的学生认为,35岁前将达到自己职业生涯的顶峰。事实上,对于很多在职场上打拼多年的经验人士或成功人士来说,这样的想法实在不切实际。但是由于大多数大学生从未经历过社会的磨砺,心态容易浮躁。一方面总是考虑自己能从社会从工作中得到什么,而很少思考自己为他人和集体所做的贡献。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总是想着先随便找到一个工作,随时都考虑是否能够跳槽或有更佳的选择,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免会受到这种不安定心态的影响,不能脚踏实地地工作。这些心态上的偏差都会影响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从而致使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不乐观。
(三)经验问题。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坎坷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从现今许多单位招聘启示中不难看出,“具有相关工作经验”是单位非常看中的一个条件。某省高校曾经对即将毕业的近千名大学生作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68.09%的大学生认为在择业中最缺乏的是实践工作经验,这也是在参加招聘中最令人尴尬的“短处”之一。调查还发现,约有27%的人力资源主管认为应聘者的工作经验越实用越容易被录用,超过七成的跨国企业会根据具体职位的要求选择应聘者。对于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职员群体来说,单位需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培养,同时还会担心培养后人才的流失问题。有时候培养的资本远远高于短时间内毕业生能够为单位所提供的价值。正是因为这些考虑因素,单位在人才招聘上的要求和大学生本身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之间出现矛盾,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的一个根本问题。
&总的来说,大学毕业生在当前的职业社会情境下已经失去了以往的光环。社会原因和大学生个人的原因双方面的因素引发了毕业生出现各个方面的职业适应性不良现象。大学生若想从根本上解决当下的就业困难,顺利完满的完成职业角色的转换,就必须要从自身查找原因,并且积极克服,以提升个人的职业适应力。
“中国就业形势面临一个最严峻的危机,大学生就业市场寒流暗涌。在各类
人才招聘会上以及各网站上挂着的招聘通告栏里,近80%的职位只针对有工作经验者,而求职者中却有60%是应届大学毕业生。”这是宋三弦等人所出版的一书《我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当中的序言。这本书通过11位老板、CEO、人事干部口述实录等,点评了众多大学生就业失败个案,力图揭示“我为什么不招应届毕业生”这一社会热点现象的因由,同时也客观的告诉当今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所应注意种种问题。
二、提升职业适应力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职业适应力并非与生俱来,它既需要个人自身天赋,更需要经过磨练和学习获取来的经验。对于个人天赋而言,每一种性格特点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与欠缺,并非简单的外向型一定好于内向型,或独立型个性就一定优于依赖型个性。更为关键的是,要在实际岗位上讲求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升自我,逐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从影响职业适应力的主要因素来看,调整心态、加强实践经验是提升职业适应力的有效方法。
(一)调整心态,积极应对
一般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都是较为基层的,和自己的理想存有落差,因而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方面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另一方面要学习以恰当的心态面对新环境。
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公司总裁郭台铭有一句名言:“当你感到有压力的时候,说明你的能力不够。”对待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熟悉业务,在平凡、枯燥的工作中,寻找乐趣,努力创新。如果职场中人在平凡工作中激情不减,表现突出;在压力下不屈不挠,努力工作,必将披荆斩棘,成绩斐然。
除了对待职场压力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事实上开始一项新工作在许多方面都需要一个稳定且乐观的心态。第一,在面对工作的枯燥无味时要保持好心态。很多新人在进入公司后,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企业,对企业现状不满,接受不了企业的“规矩”,没有耐心去适应企业。其实,每个企业都有优势和劣势,最重要的是学会适应新的环境,快速融入企业,在和企业相互深入了解后,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第二,在与人沟通交流中要有谦虚学习的心态。作为职场新人,面对上司、对待同事都要尽可能的以向他人学习的态度进行沟通交流。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能骄傲自满,多多的观察和学习他人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第三,面对挫折、遭遇低谷时更要有乐观向上的心态。没有任何人的职场经历是一帆风顺的,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只有经历了波折与风浪,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才会有更加优异的表现和发展。
(二)加强实践经验
在现实中,把工作经验看得比学历和学校更为重要的招聘单位并不在少数。“名校出身、本科学历还抵不上两年工作经验”——对招聘单位的工作经验准入门槛“恨之切切”的应届大学生也不在少数。事实上,大学毕业生无论是在学习期间还是进入职场后,都有大量的机会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
一方面,大学期间的实习是一个非常良好的桥梁,能够帮助我们对社会和职业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因而大学期间的实习是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毕业生一定要认真对待实习期,不要以为与真正的工作不相关就马虎应付。事实上很多单位在招聘时都会调查应聘者在大学期间有过哪些见习和社会实践的经历,并且从中学习到什么。同时毕业生也可以通过总结自己的实习经历,认识到自己在哪些实践方面还不够成熟、需要弥补,这无疑能够帮助自己为真正的职场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另一方面,从平时的工作学习细节出发,也是增加工作经验的良好途径。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前甚至连一份社会工作的经验都没有,基本上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独立于外界的真空室内,这无疑会影响企业单位在招聘时对毕业生的评价。因此,大学生应当在踏入社会之前有意识的对社会环境有主动的了解和认识,越多尝试越多经验,也就越有利于自身今后的职业发展。在课余时间可以多多走进社会,通过应聘和就职一些临时的工作岗位,一方面熟悉应聘的场景和要求,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在见习的过程中多向有工作经验的同事学习,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寻求见习机会时,不要一味的考虑工资待遇或是工作环境,因为这个过程更多是一种自我锻炼,而并非决定一生发展的真正工作。
如何才能让自己尽快尽好的适应工作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在踏入职场社会中所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提高职场适应力能够帮助职场新人在自己的职位上站稳脚跟、快速发展。相反,一旦在职业适应上出现问题,那么影响的将不仅仅是工作,甚至是个人的人生道路。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有心理准备和行动表现,从大学学习生活期间就开始有目的性的培养和提高自我的职业适应力,从而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石。
第四节& 职业发展
职业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体职业生涯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是个体在职业领域中不断学习与进步的过程。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个体要想进步,就要不断学习,为实现职业顺利发展创造条件;要加强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保持职业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方向。
一、做好终身学习
教育学家康内尔曾说:“现代社会,非学不可,非善学不可,非终身学习不可”。如果一个人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水平高、能力强,在很大程度上,是他拥有更多的信息,能够站在更高层次上用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拥有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而这些能力的根源,都来自丰富广阔的知识学习。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从小读书一直到大学毕业,很多人会持有这样一个看似自然的想法,读完大学书就算读到头了,参加工作则意味着学习生涯的终结。事实上,这样的观点既片面,也狭隘。正如“读到老,学到老”,虽然这句话非常的通俗浅显,但却是不争的真理,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来说也是如此。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职业的结构、内容和用人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而个人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以及知识能力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提高。大学教育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短暂的一个阶段,大学毕业之后的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对于选择及重新选择职业岗位和取得职业成就,无疑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善于学习、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强者。
虽然我们都认可“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也能认识到不断学习对于自己适应职业的重要性,然而更为关键的是要把终身学习的观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要合理进行有关终身学习的计划安排,要培养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一份成功的学习计划应包括以下原则:
第一,要有清晰的人生蓝图。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都毫无感觉,那么必然也搞不清自己应当学什么,怎么学。
第二,要有激励。终身学习不同于短时间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一个人的意志力和持久性,因此制定一些能够自我激励的方法不失为督促终身学习的好助手。
第三,要明白自己的弱势。终身学习的内容已不单单是知识的学习,更多是要学习如何更好的在职业和社会中求发展,所以必须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各种劣势,从而有目的有方向的进行学习,逐渐将自己的劣势发展为优势,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
最后,要重视阅历和观摩。与学生时代的学习不同,终身学习更多伴随的是阅历的增加,视野的拓宽,要注意实践历练。同时,在终身学习中一定要学会广结良缘、寻找榜样。“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不是一个人孤芳自赏,更多的是与身边的人沟通、交流,向有经验的前辈观摩、请教,如此才能较快地学到真本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习:内在的宝藏》报告书中指出,终身学习包括有四大
支柱。这四大支柱分别是: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追求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发展。
这四个方面无疑都是职业发展中必须要面对、必须要学习的。在制定自己的终身学
习计划时,一定要同时思考这些方面,缺一不可。
二、强化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多出介绍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大家也了解了尽早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只是成功的职业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仅此还不够,还要善于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管理,才能保证成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充分的条件。在职场上,就一个组织而言都会对自己的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管理,通过对员工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测定和总结,使得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和组织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而对于个体来说,要尽可能了解自己所在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式,要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有效的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自己和组织目标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一)适时进行自我评价
适时进行自我评价是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已拟定了非常具体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在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却一味的跟着感觉走,结果会慢慢的会偏离自己当初的职业生涯规划,使职业生涯发展又变成了盲目的发展。所以,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应适时的将自己的职业发展状况与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价,及时调整行为,或更改规划目标,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有规划而非盲目。
美国惠普公司员工需要从多个角度对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进行评价,这些自我评价和管理的方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① 撰写自传。通过写自传的方式了解和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工作的转化以及未来的计划等。②通过问卷量表的形式,了解自己所愿意从事的职业、喜欢的课程,以及在理论、经济、审美、社会、政治甚至是宗教信仰方面的价值观,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与当下的价值观和个人意愿相匹配。③24小时日记的方式,记录一个工作日和一个非工作日的活动,全方位的对自我进行检查。④与两个重要人物面谈。可以与自己的朋友、配偶、同事或亲戚谈谈自己的想法。⑤生活方式描写。以言语或者图画的形式将自己当下的生活状况转达给他人或是自己。
(二)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项目。一位世界知名的企业家曾经在《财富双周刊》上提到:“对我们大部分而言,我们必须下达的最重要决策就是如何去使用自己的时间。对我来说,我就不会将自己的时间花在需要很多生产劳力而成果却平凡无奇的事情上面。而且,只要我能找人去做的事情,我绝不会自己去做。”对时间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对资源和对自我行为的管理,因为只有管理好自己的工作生活时间,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将有限的生命发挥到最大潜能。
要想管理好我自己的时间,一定要讲求一些策略。首要的就是设定时间使用标准,计划好做每件事情的时间,对每天的时间安排进行管理。其次就是要找出最重要的事情来。有研究者曾经提出,真正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情只占所有使用时间中的20%,而剩余的80%的时间往往都使用在了一些次要的琐事上。所以,要想有效利用和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一定要区分出哪些事情重要需要尽快解决,而哪些事情只是次要的可以不予理会的。最后,在区分主次之后就要找出正确的做事顺序,其顺序依次应该是重要而紧急的、重要但不紧急的、紧急但不重要的、不紧急且不重要的。
(三)职业规划调整
人生道路没有一成不变的,职业发展也是如此。成功的职业发展路程不仅仅是实现自己最初的职业生涯理想,更应当是能够顺应社会和职业的发展要求,灵活变动以求最优的结果。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导致职业生涯的改变甚至是重新选择,包括个体的主客观因素以及社会和职业的原因。例如,当兴趣志向发生了转变,或教育深造所产生的变动,家庭环境的变化,工作环境的改变等等。在这种时候,就需要我们对先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适时调整和修改。这种调整可以是对职业的重新选择,也可以是对职业生涯路线的改变,或是阶段目标的一些修正,或是变更实施措施等。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调整,要根据个人意向和环境需要而决定。而且,调整要遵循一定的法则,第一反应应当是修正计划而不是目标;当修正计划无法达成目标时才应考虑修正目标达成的时间;当延长时间和降低要求都不能实现目标时则要考虑放弃目标而重新设定新的目标。但是无论怎样调整,通过不断的评估和修正,最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更成功的、更加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道路的崎岖蜿蜒或是平坦宽广并不是决定一个人人生发展的根本因素。只要能够在心中坚守自己最初的梦想,并且沿着这条梦想道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会真正成为人生的最大赢家。最后送给大家一句人生座右铭:别看我一时,请看我一生,只有放弃的人,没有失败的人,生涯路上永不服输。
哲学家施格兰曾说“The main thing is to keep the main thing the
&main thing at all times”,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常常把最重要的
事列为最重要。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管理好时间,不拖延不浪费,那么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几乎就是成功了一大半。
【课外拓展】
(一)讨论交流
刘先生营业一家美容产品代理公司,聘用了四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小张、小王、小李和小赵。作为营销员,四个人的月薪相差无几,每月都在1200~1500之间,并按销售业绩12%的比例提成。两个月后,四名营销员的业绩如下:
小张:老实听话,但稍一放松管理就偷懒,工作不指派到头上决不会动手,叫苦的时间远比干活的时间多。来公司两个多月一无建树,业绩为零,没有完成一个订单。
小王:为人聪明机灵,表面上对老板唯唯诺诺,其实自己另有主意,特别会干面子活,是得到老板夸奖最多的员工。自从进入公司以来,在第一个月和第二个月分别完成两笔订单,共售出产品20件。
小李:勤奋耐劳,善于死缠乱打,除了跑业务,还经常被指派其他工作,目前是惟一任劳任怨的员工。虽然来的时间不长,却也在第二个月勉强完成一笔订单,售出产品3件。
小赵:为人心思灵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小王的聪明,但不像小张那样懒,只是工作时不像小李那样憨,目前正在和一家大客户商谈,对方有意向一次性订购产品1000件。
三个月的试用期马上就要结束了,刘先生决定四个人中只留下一个,予以重用。
那么你认为刘先生会留下谁?理由是什么?
说明:如果你选择留下的员工是没有业绩和能力的小张的话,那么你已经对职场有了相当了解,可以纵横职场予取予求,无往而不胜了。
反之,如果你选择留下的员工不是小张,而是其他三个的话,那么你的职场政治智慧还停留在初级智慧和中级智慧的阶段,你会在职场上遭遇到许多不快的事情,甚至会影响你的事业和前程。因此你有必要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学习职场生存法则。
(二)思考问题
如果现在就进入现实的工作世界,你认为你目前具备的哪些能力会帮助你渡过前期的困境?你是如何发展这些能力的?
【职业生涯大观】
(一)《穿普拉达的女王》
看过《穿普拉达的女王》这部非常经典的职场电影吗?《穿普拉达的女王》是根据Lauren Weisberger自己的经历写的一部同名畅销小说拍摄而成的电影。原著的作者Lauren Weisberge本人就是一个从学校刚毕业不久的女孩,她在毕业之后进入了大名鼎鼎的美国《时尚》杂志担任总编辑助理。大概在工作了一年后辞职,之后就写了这本书,把她自己的工作经历写了出来。
该片讲述一个刚从学校毕业想当记者的女孩子Andrea Sachs在寻找工作无果的情况下进了一家顶级时装杂志Runway给他们的总编当助手。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她发现她的工作简直是噩梦,因为这个女总编Miranda Priestly对待所有的人都是那么尖酸刻薄,紧张的气氛蔓延在整个杂志社。这个时尚的女魔头无论公事私事都交给助手打理,把这个可怜的女孩折腾得苦不堪言。例如,在有飓风的时候让Andrea去找飞机把她从迈阿密送回纽约;让Andrea去找哈利·波特的手稿,只是因为她的双胞胎急于知道下面的故事等等。Andrea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得过且过,不为工作而改变自己,到后来主动换上了在圈子里的时尚衣服,完美地完成着她的工作。但最后通过与女魔头的交谈,发现自己得到了工作,却放弃了家人和朋友,并且为了工作上的进步要将别人狠狠打压下去,于是她毅然离开了杂志社并寻回了自己失落的幸福。
这部改编的电影以及根据作者真实经历所撰写的原版小说对当下即将进入职场和刚刚踏入职场的年轻人很有借鉴意义。一些人认为,对年轻人来讲,既然接受了这份工作,就等于接受了企业的价值观,需要融入企业、认同企业。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年轻人更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和自己的价值观,不应当为了一时的工作和物质需要而丧失自我。大家也可以通过欣赏小说与电影,思考一下你对职场新人如何适应工作环境的想法。
(二)“谭木匠”
提起“谭木匠”可能很多人都熟悉,或者也都私藏着这么一把。现今的谭木匠非常有名气,虽然卖的只是小小的一把梳子,竟然在国内有一千多家连锁专卖店。但是对于谭木匠背后的故事可能很少有人知晓。
谭木匠的董事长名叫谭传华,他在18岁时因意外失去了右手。但他学过医、做过小学老师,还以卖画为生流浪过大半个中国。1993年,谭传华偶然在商店买到一把木梳,由于当时在市场上主要以塑料梳子为主,木质的梳子还不多见,他感到这木梳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当即,他决定带着自己做木雕的工匠开始研究梳子的制作工艺。30多个工人花费了半年时间研究终于做出来了第一批产品。拿到市场上整整一天的时间,4个业务员喊破了嗓子却只卖掉了一把两元钱的梳子。这两元钱,正是这份事业的第一步。谭传华说“其实从第一家连锁店建立到现在,我一直在和‘浮躁’较劲。大家都想一举成名,比比皆是的就是浮躁。对这个问题,我一直在做疏导,我坚持的东西就是——诚实。”此外,谭传华对于梳子的工艺特别的精益求精。他曾说:“做了13年的梳子,还没有一把梳子让我自己完全满意。所以我的梳子还要继续做下去。”
除了产品的推陈出新,谭传华对质量的管理也过于“苛刻”。1995年,刚刚有所起色的公司,相继完成了一些重大的技术改进。从库房里清理出在技改之前生产的有质量问题的15万把木梳。这些木梳的生产成本至少要30万元,如果照成本价出售是没有问题的,当时也有几个批发商看中了这批货。但是,谭传华看着这批货,越看越不顺眼。不顾厂里干部的劝阻和银行的还贷压力,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他决定烧掉这价值30万元的梳子。谭传华“烧梳子”在当时的行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正是因为烧掉了这些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才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小小的木梳,正承载着企业文化带给它的性格和文化底蕴。如今的“谭木匠”梳子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日常必须品,它已经是精美的礼品和收藏家们的最爱了。
(三)李开复的创新工场
李开复这个名字在如今的商业界和媒体界可谓如雷贯耳,他堪称传奇的职业与创业经历都令人瞠目。李开复在创业之前曾经在多家非常著名的国际互联网企业任职。他最早服务于美国苹果公司,后来任SGI公司互联网部门副总裁兼总经理,之后又担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创业之前,他一直担任着谷歌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如今,李开复在中国北京创立了创新工场,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创新工场是一家风险投资企业,主要进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投资。创新工场的创办目的则更加令青年人鼓舞振奋,因为公司的理念就是要帮助中国青年成功创业,帮助中国打造一批新一代高科技公司。创新工场是一个全方位的创业平台,旨在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创新工场开创出最有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项目,进行研发和市场运营。当项目成熟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剥离母体成为独立子公司,直至最后上市或被收购。创新工场立足信息产业最热门领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并选择相关技术作为创业的起点。
李开复认为,创新工场是创业者的黄埔军校。公司会招聘最有能力最有潜力的创业者和工程师,通过李开复和他的团队指导、培养他们,除了公司的创业教练外,还有非常知名的投资人如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柳传志、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等也会抽空来指点公司的精英团队。
如果毕业后的你决定选择创业,选择独立门户锻炼自我,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就应该尽可能多的去了解有关个人创业的各种渠道以及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创新工场这个实战舞台或许能给你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名言荟萃】
1.毕业是个残忍的季节,成熟不成熟的都要一同收割。一切都会在秋冬交替的刹那间随风而逝,唯有那一泓鲜亮山溪般的记忆永远在我心中哗哗流动——摘自《杜拉拉升职记》
2.在迷宫中搜索,比停留在没有奶酪的地方更安全——摘自《谁动了我的奶酪》
3.你得找出你的最爱,工作上是如此,人生伴侣也如此。你的工作将占掉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真正获得满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伟大的工作,而唯一做伟大工作的方法是爱你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没找到这些事,继续找,别停顿。——美国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对斯坦福毕业生的演讲
4.“I say to the House as I said to ministers who have joined this government, 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正如我曾对参加本届政府的成员所说的那样,我要向下院说:我没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温斯顿·丘吉尔(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两度任英国首相)
【好书推荐】
1.崔曼莉. 沉浮,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李可. 杜拉拉升职记,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斯宾塞·约翰逊. 谁动了我的奶酪, 魏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4.宋三弦.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5.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刘娟译.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0.
6.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 黄淮学院社会管理系通讯地址:河南省驻马店市开源大道6号
邮政编码:463000
联系***: 2853025网络安全举报:n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