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文的物种起源pdf与十九世纪美国经济发展的...

《英国经济发展史》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英国经济发展史
英国经济发展史
范文一:英国经济二战后英国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战后50-60年代平稳发展时期。其主要特点是经济缓慢而持续增长,失业率低,物质丰富,人民消费水平不断增长。(2)70年代经济滞胀。在70年代,英国在所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始终保持最低经济增长率,最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最高的贸易赤字纪录。(3)80年代经济复苏。一个显著特点是时间长,复苏持续了7年。另一个特点是国际收支大大盈余,政府金融地位最高。撒切尔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采取许多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政策直接针对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维持物价稳定。微观经济政策旨在通过鼓励实业,效率和灵活性共同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英国煤矿被称为"生病"工业的原因。如今的英国煤矿业衰退,从而导致矿工、煤矿的数量和总产量都大大下降。煤工业衰退的原因包括:老煤矿的枯竭,昂贵的提炼费用,破旧的设备,极少的投资,由于进口更干净、更便宜、更高效的燃料导致的需求下降等等。英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在1965年及1970年在北海发现天然气和石油。今天英国的石油不仅能自给自足,还有盈余供出口。交通和家庭供热系统主要依靠石油,因为大部分农业的高度机械化,食品供应也靠石油。如今英国钢铁工业的主要问题。英国钢铁工业衰退的原因如下:当地贮备枯竭;他们生产焦炭的老式炉不能提取有价值的副产品,高炉、钢铁厂和轧钢厂经常分开,导致不如更紧凑的企业出效益;原文地址:英国经济二战后英国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战后50-60年代平稳发展时期。其主要特点是经济缓慢而持续增长,失业率低,物质丰富,人民消费水平不断增长。(2)70年代经济滞胀。在70年代,英国在所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始终保持最低经济增长率,最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最高的贸易赤字纪录。(3)80年代经济复苏。一个显著特点是时间长,复苏持续了7年。另一个特点是国际收支大大盈余,政府金融地位最高。撒切尔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采取许多措施提高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政策直接针对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维持物价稳定。微观经济政策旨在通过鼓励实业,效率和灵活性共同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英国煤矿被称为"生病"工业的原因。如今的英国煤矿业衰退,从而导致矿工、煤矿的数量和总产量都大大下降。煤工业衰退的原因包括:老煤矿的枯竭,昂贵的提炼费用,破旧的设备,极少的投资,由于进口更干净、更便宜、更高效的燃料导致的需求下降等等。英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在1965年及1970年在北海发现天然气和石油。今天英国的石油不仅能自给自足,还有盈余供出口。交通和家庭供热系统主要依靠石油,因为大部分农业的高度机械化,食品供应也靠石油。如今英国钢铁工业的主要问题。英国钢铁工业衰退的原因如下:当地贮备枯竭;他们生产焦炭的老式炉不能提取有价值的副产品,高炉、钢铁厂和轧钢厂经常分开,导致不如更紧凑的企业出效益;
范文二:英国发展史时间
发展趋势 15、16世纪
民族国家形成:加强王权, 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利用优越地理位置,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圈地运动、 资本主义兴起殖民掠夺贩卖黑奴)17世纪中晚期
资产阶级革命根本原因:发展受到阻碍过程:1640年查理一世重开议会
政权确立1688年光荣革命,统治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18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开始条件:劳动力、资本、能源、资源、市场、技术过程:第一个工业部门诞生----棉纺织业(纺丝机、织布机、纺织厂)
现代化启动
解决工业动力问题------万能蒸汽机冶金业发展-----煤炭、钢铁→交通运输业发展------陆上、海上19世纪初期
社会立法 19世纪中期
完成工业革命完成手工劳动向大机器生产转变
完成现代化,成为强国确立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
科技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三国协约形成:1904年英法
成熟发展,国际冲突加剧
1907年英俄1914----1918年
参加一战,打败同盟国
赢得战争,输掉优势 一战后初期
政治: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缓慢,债权国为债务国
霸权地位下降
外交:大陆均势政策(巴黎和会)20世纪30年代
助长法西斯侵略 二战时期
参加战争不列颠之战、诺曼底登陆
霸国地位进一步削弱 二战后初期
参与冷战1946年富尔敦演说
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展开冷战
1949年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约成立20世纪50-80年代
1973年加入欧共体
推动欧洲一体化发展历程1、 资本积累,开始起步:15、16世纪(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变→圈地运动、殖民掠夺、黑奴贸易)2、 走上发展之路:17世纪中晚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上扫清障碍,确立资产阶级统治3、 率先实现现代化,成为殖民霸国: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完成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变,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4、 世界霸权地位削弱,沦为二流强国:19世纪晚期----20世纪中期(经济缓慢发展,一战和二战的打击)5、 依附于美国,走上复兴之路:二战后初期,马歇尔计划、北约成立6、 融入欧洲,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1973年)发展------------------------→衰落------------------------→复兴(最强:世界工厂、最大殖民国家)
(二流强国)①经济缓慢发展:政治经济利益主要与殖民地有关,国内投资相对减少,科技动力不足②战争打击③ 国际竞争对手实力增强④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瓦解发展特点1、 制度创新,保持领先:民主政治、经济制度2、 和平渐进,保持稳定: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英联邦形成3、 科技进步,重视创新:工业革命4、 殖民扩张,拓展贸易:最大殖民体系和贸易体系5、 把握机遇,趁势而上:新航路开辟、融入欧洲
范文三:高考考前冲刺热点复习:英国史【通史知识梳理】一、14--16世纪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从西班牙、葡萄牙等获得了原始资本。2、与西班牙争霸:1588年打败无敌舰队二、17--18世纪中期----率先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世界殖民霸权1、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确立:《权利法案》;内阁制确立2、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1)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海上殖民活动。(2)战胜西班牙、荷兰、法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3、对外侵略:北美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侵略4、科学文化:牛顿与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三、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70年代: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确立世界经济霸权1、经济: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形成----英国的工业革命2、政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3、对外侵略与争霸:(1)侵略:中国: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早期的资本输出。(2)争霸:与拿破仑的战争;1854----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4、科学文化:略四、19世纪70年代---- 二战:国际地位开始下降,工业垄断地位丧失、经济地位动摇、殖民体系动摇1、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凯恩斯主义。2、对中国:参加瓜分中国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五、二战后,国际地位降低,追随美国1、经济:随着经济恢复和发展及欧洲共同体的成立,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洲共同体。融入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浪潮。2、政治:地位衰落,追随美国,参加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在欧盟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轻视力量。4、中英关系发展:19世纪中期,侵华的急先锋,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率先打开中国大门。19世纪末,随着美德等国强有力竞争,英国在华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侵华主力参与瓜分中国和八国联军侵华。一战后在华地位进一步下降。新中国建立后,与美国一起遏制中国。1999年香港回归。【必修模块知识梳理】一、政治1、总体发展态势:⑴宗教改革运动后:出现代表资产阶级的清教徒运动。⑵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⑶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⑷18世纪初:内阁制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确立。⑸二战后,唯美国马首是瞻,194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⑹1986年:加入欧洲共同体。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基础: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实力增强,新贵族崛起。思想基础:清教思想的传播。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开始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结束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①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②后来,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意义: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②它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3、19世纪中期的侵略扩张目的:为了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强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抢夺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方式: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进行商品的倾销和原料的掠夺----工业资本的剥削和掠夺。英国殖民扩张情况:在亚洲:到19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割占香港。4、二战前后与英国相关的史实①参与筹建联合国。②参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③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反苏反共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④1949年,参加北约。5、工人运动: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二、经济(一)经济发展的历程1、16世纪~18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积极开展海外贸易。通过圈地运动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牧场和农场。海外贸易和掠夺、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2、18世纪中期至1840年前后:工业革命(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确立。(2)条件: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④市场:英国国内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3)进程:①工业革命以棉纺织业为突破口,这是因为棉纺织业不仅是工场手工业最发达的部门,而且还是新兴的工业部门,比较集中。受封建行会势力束缚较少,新的技术易于推广。②飞梭作为工具,只是生产中的一个工序的改进和发明,还不是真正的机器,所以它不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③重大发明: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交通运输业的革新: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制成汽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④水力织布机、改良型蒸汽机等的出现使得人类生产的动力得到改换,这是工业革命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⑤工业革命又使社会经济的生产中出现了一批以棉纺织业和冶金等为代表的新的工业部门,交通运输业成为工业革命的集大成者。(4)结果: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并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5)特点:①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②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实践经验的积累,科学和技术并没有真正结合。③首先发生在棉纺织业,其后各部门之间相互促进,进而产生了连锁反应。④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的出现,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⑤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6)影响:①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②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③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④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3、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丧失了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但还占有一定的地位。(缓慢发展原因:不愿用于更新国内的生产设备,采用新技术。)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重视并大力发展科教事业,广泛吸收并采用新技术,才能发展经济,富民强国。4、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年,英国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出现严重倒退。5、二战后:英国经济严重削弱,英国经济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经历了恢复、快速发展和滞胀时期。(二)经济发展的特点:(1)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和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国;(2)是世界上最早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国家;(3)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影响巨大;(4)从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晚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强国;(5)从20世纪至今,英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一直不占优势。三、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成就1831年,法拉第用试验验证了电磁感应现象。17世纪早期,哈维建立血液循环学说,奠定近代生理学的基础。17世纪牛顿建立牛顿力学体系,是人类认识史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19世纪中期,达尔文《物种起源》,确立了进化论,提出了生物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原理。 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作家拜伦《唐璜》,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9世纪30年代后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20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作家萧伯纳《苹果车》【选修模块知识梳理】1、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主要贡献: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划时代的发明和发现,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发现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物体力学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牛顿是17世纪科学革命中所涌现出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2、克伦威尔活动:①马斯顿草原大败王军,使战局出现转折,赢得“铁骑军”称号。②1645年,纳西比战役,全歼王军主力。③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就任护国主,开始军事独裁。评价:功:反封建和发展资本主义方面,贡献巨大:①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②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军事独裁统治,巩固革命成果。(拿破仑式的人物)③颁布《航海条例》,发展了英国的海上商业利益,打败荷兰,逐步建立起英国的海上霸权。过:①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②就任护国主,建立独裁统治,引起社会动荡;③镇压平等派、掘地派运动。总评:功大于过。①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②局限是当时资产阶级发展不成熟决定的。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史上一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共和国成立前的克伦威尔应基本肯定,后期应基本否定。【热点预测】(略)
范文四:传统社会的中国经济及对其发展历程的思考
经济学基地一班 中国在十九世纪前的传统社会中,经济实力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量财富聚集在中国,在几千年的变革中,中国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史,面对这样一部丰富的历史巨篇,我们不禁好奇,这其中缠绵着怎样的悲喜纠结,掩藏着多少对错善恶,蕴含着多少文化和精神,又是怎样让中国经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最终被西方国家用武力打开国门,投向了经济大变革的浪潮。 经济史是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这个社会过程所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的一门学科。其科学性在于考察问题的客观性,在历史文献和大量数据材料中找寻其最能反应社会现实的基础论据,并用一定的方法研究经济制度演进。其重点在于考察经济运行的机制和绩效,并考虑机制绩效的质与量。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史时,必须要考虑的另一点是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因为一个国家和民族中,出现的哲学或宗教中的精英与大师的思想著述会在该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奠基和指引性的作用,就像雅斯贝尔斯所说“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所出现的大师一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确定了西方发展模式,孔、墨、孟奠定了中国发展模式。考察几千年的经济发展史,我们从大到小,从浅如深,从传统经济制度的形成说起,到具体发展成就和财政制度经济思想结束,并着重探讨为何中国并未走向资本主义之路。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自然资源禀赋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规模结构及性质,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一定差异,存在着不平衡性,并预示着不同的经济形态发展方向。例如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在攫取经济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主,这是一种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现成天然的物质资料的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形态下,远古社会的进步非常缓慢,因为这种现成物资的提供限制了远古人类智力的发展。而当无数次的经验积累启迪了原始人的智慧,开创了原始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后,人类的社会的迅速发展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人类社会进入了改造自然,通过自身劳动增值产品的生产经济时代,这标志着人类开始了智力大发展,经济大进步,社会财富急剧增长,并开启了人类罪恶本性的伟大时代。夏商周时代是由氏族部落向封建领主经济的国度,是奠定中华民族前进方向的时代。早期人类社会形成了及生产和消费为一体的社会细胞----氏族,随着氏族组织的繁衍于扩大,在此基础上,逐渐产生了部落与部落联盟,并逐渐向王权社会过渡,并最终形成了层层分封的宝塔式结构。中国早期封建社会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井田制上的领主制经济。不管是由于社会传统的巨大惯性还是由于文化堆积力,人类文明的最初时代所奠定的一些思维模式和体制形式都对后世产生了引导性的影响,使后世发展从未摆脱前朝前代所带来的渗入骨髓的根本性的纠缠,并决定了中国几千年的经济发展历程。源于原始社会部落酋长管理生产活动传统习俗的“工商食官”制度,即各级宗族首领控制垄断经营,不允许四人从事工商业的制度,对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由于这种传统的延递,使人们开始延续重农思维,并不断排斥工商的重要作用,使工商业始终未能形成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春秋时期,封建领主制经济由于其自身内在的矛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而日渐趋于瓦解和崩溃,相应的土地改革产生的土地私有制,引发了剥削关系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终于在战国秦汉时期,确定了以小农的小规模经营,以精耕细作和劳动力大量投入为特征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在以后几千年的社会进程中,这种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和健全,从秦汉至明清,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曲折变化,兴衰交替,呈现出“两个马鞍形”的发展态势。中国传统经济的主体是农业,农业的发展水平及其成就制约着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的发展。“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农业是“人类一切经济发展的开端”。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是以个体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特色的劳动力高度密集性的集约农业,其单位面积产量和耕地复种指数都很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在利用土地保持地力方面达到了但是世界的最高水平。古代中国一直被认为是经验知识积累量大,经验科学非常发达的社会,而在农业上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多粪肥田”保持了地力,使几千年后今天的中国仍然能够利用那本来就为数不多田地养活十三亿的人口。在中国传统社会,农业一直是最基本的生产部门,农业经济所提供的剩余不仅满足了传统社会中非农业部门的消费需要,而且还是专制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繁荣的农业经济史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小农家庭是赋税徭役的承担者,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中国历代专职郑度都十分重视农业经济,形成并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重农思想和政策体系,维持着精耕细作集约化农业的平衡。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土地是最重要的一种经济资源和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两千多年而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不过随着地权变动机制和地权转移的频繁,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土地呈现出不断向各类地主集中地趋势,地主占有土地,目的是投资于土地,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来获取地租,形成租佃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租佃制度也不断调整和完善,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束缚逐渐松弛。中国有很多无产者,即是贫农,贫农租赁地主富农土地,并定时交租,形成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一个特色,这种封建制度下的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工厂中的无产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有官营手工业,城镇手工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三种生产组织和经营形式并存发展。官营手工业在我国传统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汉武帝时起,中国实行了“盐铁官营”政策,这一政策影响了一个历朝历代的政策制定,对中国手工业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限制作用。官营手工业的生产具有双重目的,一是为了满足皇室和专制国家的需求和生产,二是为了市场生产垄断商品,目的在于追求垄断利润,以增加财政收入。垄断地位和为皇室生产不计成本决定了其具有精湛的技艺和低下的收益这两个特点。城镇民营手工业是指由城镇中的一些个体小手工业者和豪民贵族经营的手工业,它是一种脱离农业或农民家庭而独立存在的手工业结构,民营手工业者主要是为市场而生产的商品生产者。中国古代脱离农民家庭独立出来的民营手工业大多是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已出现的中小手工业者,真正的工场手工业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只是极少量得存在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有限的几个次要的手工业部门。由于民营手工业要为专制国家承担各种差役,劳动力得不到保证,缺乏稳定的城乡市场,同时,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有效机制欠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城镇手工业在官营和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夹缝中艰难挣扎,发展极其缓慢。现在我们再从整体上看一下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这两大不同的经济结构。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典型的自然经济,统治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它把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满足了家庭基本需求,使之与市场的关系降到了最低限度。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是自然经济性质的,具有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上下同构,相互离散,却又十分稳定。而商品经济则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发展的态势。虽然中国的商品经济在不断发展完善,但由于其特有的对自然经济依附的特性和缺乏自由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同时,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之间虽然存在冲突,但更多的是一种相互补益,共生共存的关系,其最终也未能独立出来。中国古代财政管理机构不断健全,其曲折的演变过程中,财政管理的权益有相对集中向多极化发展,纵向配置有地方分全乡中央与地方均权发展,财政管理体制在整个国家建制中的地位日见重要。随着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经济研究经济,在儒学思想出于支配地位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经济思想以“富、均、庶、义”为基本标准。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地位一直被人们争论,中国古代也发展出了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放任主义两种思想,但最终确定下来的却是国家不断参与宏观管理,考虑各经济问题时,总是以国家为本位,从国家的角度、立场和利益出发。但几千年来,传统经济思想一直处于停止状态,几乎没有什么创新和变化,不断教条化。中国历经千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近代史上却不断遭遇耻辱,落后就要挨打,但几千年领先于世界的中国为何不能自我实现向近代经济的转型,没有走向富强呢?由于古代中国经济的自营性,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土地可以自由***,中国传统经济的效率领先于同时代的西欧领主制经济,但其有效性又强化了它的稳定性,也增强了它的弹性和包容性,对于资本主义萌芽来说,传统经济是一种保守的和惰性的力量,由于它的弹性和包容性允许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甚至有一定的发展,又由于它的稳定性和强大,资本主义萌芽很难成为普遍发展的生产关系而受到遏制和摧残。中国的传统经济并非是自然经济的纯粹形态,它以广泛的商品性生产作为必要的补充,在此基础上发展起高度的传统商业,但这种商业只是一种补充,并且也扩大了地主和国家的剥削范围和数量,更多的起到维护传统经济秩序的作用。商人、地主、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的封建剥削形态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形成的强大中央集权制度在商品经济危害其自身发展时便伸出了恶魔之手,重农抑商,同时官营资本也在挤占城市手工业的市场,占用了劳动力。在向市场经济缓慢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只有在国家认同并出面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法律和货币制度----之后,这种“自发秩序”的扩展过程才可能持续不断,而中国在发展中只是中刑法和行政法,轻民法商法,货币制度也不甚完善,长期处于欠缺流动性的情况下。由习俗经济、命令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是渐进的,这种转变的起点是商业的专门化,商业的专门化不只是出现了以经营为目的的手工业等,而是出现了以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经营以谋取利润者,由于中国古代的财政制度,重农抑商,有存在“士大夫一旦得志,其精神日趋于求田问舍”,“有田方有福”的思想,大批商人购置田产,转而投资土地,成为地主。所以,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虽然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未走向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研究中国经济史,从其中找到历史和经济发展规律,不但可以指导我们怎样去发展经济,而且还可以提醒我们,稳定的制度虽然可以给国家带来稳定和长久,但内部表面的和谐不代表人民真正的利益得到了实现。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虽然保障了封建王朝的延续,但相对于外部世界,中国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已严重落后,而大部分人民在政府王朝愚民洗脑政策下,不能意识到这些,而专制政府也是为了维护王权和自身利益,不思改革,目空一切,最终被西方用武力打开国门,被迫变革。所以,一个有作为的政府不应该只是为了保持内部和谐,而应该在应该和必须的时候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真正体现人民利益,发展经济和完善政治体制,以达到国富民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长久支持和国际社会的尊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范文五:一. 由北美荒原到大国崛起和迈向世界超级强国美国历史可以分为早期、近代和现当代三个时期: 早期(1492年前----1776年); 近代(1776----1898年);和现当代(1898年至今)。区别三个时期的界标是1776年美国的独立和1898年美西战争。1.美国早期发展史(公元1492年前----1776年)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是由原始的氏族社会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并伴有前资本主义形态的跳跃。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发展并不是依次过渡的,它没有经过奴隶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为主的发展阶段。就生产关系的主导形态而言,它是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发展的时期。就社会和政治生活状况而言,它是以土著印第安人为主要居民转变为以英格兰人为主要居民的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时期。其基本原因在于已经处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英格兰人来到美洲的影响。期美国又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 印第安人开发北美时期(1492年前----)印第安人是北美大陆的最早原始居民。它们长期以来是开发北美的主力。它们的活动构成了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建立前的北美古代历史的主流。但是印第安人开发北美的历程是非常缓慢的。如果不是15世纪末期以来欧洲白人在北美的陆续探险和殖民,北美印第安人仍将左右着北美大陆历史的演变。2) 欧洲列强在北美探险、发展和殖民时期(1492----17世纪初)这时印第安人仍是北美大陆的主要居民,但是主宰大陆命运的却是欧洲白人。欧洲列强,主要是西班牙人、荷兰人、法国人和英格兰人,它们先后闯入了北美大陆建立了各自的殖民点。一般说来,西班牙人和法国人在北美的殖民带有浓厚的封建掠夺色彩。英格兰人和荷兰人在北美的殖民则主要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联系。3) 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时期(1607----1775年)在此期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从1607年的弗吉尼亚的詹姆斯城到1733年的佐治亚前后持续了126年时间。在这前后法国人在密西西比河流拥有巨大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则控制了佛罗里达和墨西哥地区,荷兰人控制了纽约地区。七年战争后英国人控制了加拿大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地区,成为北美大陆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地区的霸主。需要指出,第一,这一时期移民的主流是以英格兰人为主体的WASP即欧洲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族中的清教徒;居民中有白人、黑人移民以及原来的土著印第安人;移民中的自由移民和契约佣仆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第二,殖民的英国模式和西班牙模式是有不同的,前者是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拓殖,后者基本上是封建主义的商业掠夺。第三,殖民地时期的社会性质是带有依附性和前资本主义残余的资本主义社会。整个说来,它基本上是英国资本主义在北美特殊条件下的移植,可以说具有北美特色。
范文六:来源:华尔街日报网络中文版
作者:华尔街日报网络中文版 [字体:大 中 小]奥巴马提交3.6万亿美元财政预算案华尔街日报网络中文版文
发表:华尔街日报网络中文版/日;学术交流网/美国经济评论/日转发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周四向国会提交了一份3.6万亿美元的2010财政年度预算案,称预算案意在和混乱的过去决裂。预算案包括扩大政府活动,向富裕家庭和企业增税,削减那些从他所称的“一个极度不负责任时期”受益的部门支出。这份预算案是联邦政府数十年来最有雄心的政策措施之一,包括对联邦政府重新安排以提供全国医疗保险,推动能源经济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加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美军从伊拉克撤军可能会结束一个战场的战争,而另一场战争可能会在阿富汗再度升级。为了提供资金,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美国家庭和大量企业都将支付高昂的费用,但奥巴马恳请美国民众接受过去犯下的错误,作出重大牺牲。奥巴马周四早间说,我们需要坦率接受正不断增加的成本,因为这才是我们努力应对眼前艰难抉择的方式。我们面临着一些艰难的选择。奥巴马将美国目前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前任政府,怪罪于美国失去了方向。他的预算案预计,2009年联邦预算赤字将达到1.75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3%,比例之高是1942年美国全面陷入二战以来从未出现的。奥巴马在134页预算案的简介中表示,这次危机既不是正常商业周期扭转的结果,也不是一次历史意外。我们之所以会到现在这个地步,是因为此前那个极端不负责任的时期;从美国一些最大企业的高管到华盛顿特区身居高位的权要,私人和公共机构都未能幸免。奥巴马在预算案中称,政府计划到2013年将预算赤字降到5,330亿美元,但随着婴儿潮核心人群开始领取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福利,届时赤字会开始再度攀升。这份预算案的推出可能预示着华盛顿会出现一场多年未见的最为猛烈的政治斗争,而且会在多个战场打响。数分钟内,共和党议员就开始指责预算会引起阶级冲突,可能使美国在未来数年陷入衰退泥潭。商业游说组织则早在预算案公布之前就已准备迎战。甚至民主党议员也可能反对对农业和此前屡试屡败的其他项目削减预算。预算案还拨出了一笔2,500亿美元的资金以完成奥巴马救助金融市场、稳定银行体系的工作。这笔资金在国会已经批准的7,000亿美元救助资金之外,而且金额可能还会增加。预算案明确指出,这笔准备资金将用于杠杆收购施压银行业帐面的问题资产,总计7,500亿美元的资产收购。这可能意味着原先救助规模最后会增加一倍。奥巴马提议大举增加教育经费,包括将面向高等教育的贝尔奖学金(Pell Grants)和通货膨胀相关联,并将这个大众奖学金转型为一个自动的权利项目。作为政府更为广泛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一部分,高速铁路也将获得每年10亿美元的预算,即便奥巴马7,870亿美元刺激计划已经包括了这方面资金。国防部 2010年预算将增加204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4%,虽比不上布什当政时期的增速,但可以满足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增兵需要。按照奥巴马的要求,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2009年剩下时间的预算为755亿美元,明年则还需要1,300亿美元。原因是奥巴马虽然打算在19个月内从伊拉克撤军,但计划将大部分撤出的部队部署到阿富汗。作为预算中最具雄心的提议,奥巴马计划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强迫污染方购买排放许可。经过这些努力,到2020年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14%,到2050年将减少83%。排放许可将从2012年开始出售,在2019年之前可望收入6,460亿美元。政府将从这笔钱中拿出5,257亿美元用于奥巴马签署的“劳有所得”家庭?税计划,每对有工作的夫妇可以享受800美元?税额。剩下的1,200亿美元则投入到清洁能源技术上。奥巴马承认,他那6,300亿美元的国家医疗保障计划无法让每一个美国人都享受到,但他表示这将只是个开始。为了筹措预算所需资金,奥巴马明显已选好了这场博奕中的赢家和输家--首先就是要拿富人开刀。奥巴马用带着怒气的民粹主义口吻(这是他在选战中尽力避免的)写道:为了给富人和有后台的人实施巨额减税,我们牺牲了教育、清洁能源、医疗保障和基础建设投资。在面对此番景象时,华盛顿忽视了中产阶级在强压之下举步维艰...挣钱并没有错,但容忍政策倾斜到让如此少的一部分人一直独占好处就不对了。如此说来,这份预算计划可视为一种报复。正如所料,从2011年开始,年收入超过20万美元的个人和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夫妇要缴纳更多税--在10年内为政府多贡献6,560亿美元。仅提高所得税率一项就可以增收3,390亿美元。对个人免税和分项扣除进行限制将增收1,800 亿美元。提高资本利得税率将增收1,180亿美元。原定于明年取消的遗产税将被保留下来,对个人继承遗产超过350万美元--夫妇继承超过700万美元--将征收45%的遗产税。企业也将受到影响。通过限制跨国企业对海外利润进行避税,估计政府可以在未来十年内增加2,100亿美元收入。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的经理人将另外贡献240亿美元,今后他们的收入将按所得税率纳税而不是资本利得税率。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受的打击会特别大,他们所享受的多种税收减免将被取消。联邦政府将接手大部分助学贷款。经营管理式医疗的公司将失去因提供医保计划而获得的补贴。经营收入50万美元以上的农场主获得的补贴将逐步取消。联邦政府将不再为棉花储备提供资金。奥巴马公布预算计划时称,有时候你可以负担得起装修房屋的费用。但有时候你需要将注意力放在重建地基上。眼下正是该重视地基的时候。来源:华尔街日报网络中文版
作者:华尔街日报网络中文版 [字体:大 中 小]奥巴马提交3.6万亿美元财政预算案华尔街日报网络中文版文
发表:华尔街日报网络中文版/日;学术交流网/美国经济评论/日转发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周四向国会提交了一份3.6万亿美元的2010财政年度预算案,称预算案意在和混乱的过去决裂。预算案包括扩大政府活动,向富裕家庭和企业增税,削减那些从他所称的“一个极度不负责任时期”受益的部门支出。这份预算案是联邦政府数十年来最有雄心的政策措施之一,包括对联邦政府重新安排以提供全国医疗保险,推动能源经济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加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美军从伊拉克撤军可能会结束一个战场的战争,而另一场战争可能会在阿富汗再度升级。为了提供资金,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美国家庭和大量企业都将支付高昂的费用,但奥巴马恳请美国民众接受过去犯下的错误,作出重大牺牲。奥巴马周四早间说,我们需要坦率接受正不断增加的成本,因为这才是我们努力应对眼前艰难抉择的方式。我们面临着一些艰难的选择。奥巴马将美国目前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前任政府,怪罪于美国失去了方向。他的预算案预计,2009年联邦预算赤字将达到1.75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3%,比例之高是1942年美国全面陷入二战以来从未出现的。奥巴马在134页预算案的简介中表示,这次危机既不是正常商业周期扭转的结果,也不是一次历史意外。我们之所以会到现在这个地步,是因为此前那个极端不负责任的时期;从美国一些最大企业的高管到华盛顿特区身居高位的权要,私人和公共机构都未能幸免。奥巴马在预算案中称,政府计划到2013年将预算赤字降到5,330亿美元,但随着婴儿潮核心人群开始领取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福利,届时赤字会开始再度攀升。这份预算案的推出可能预示着华盛顿会出现一场多年未见的最为猛烈的政治斗争,而且会在多个战场打响。数分钟内,共和党议员就开始指责预算会引起阶级冲突,可能使美国在未来数年陷入衰退泥潭。商业游说组织则早在预算案公布之前就已准备迎战。甚至民主党议员也可能反对对农业和此前屡试屡败的其他项目削减预算。预算案还拨出了一笔2,500亿美元的资金以完成奥巴马救助金融市场、稳定银行体系的工作。这笔资金在国会已经批准的7,000亿美元救助资金之外,而且金额可能还会增加。预算案明确指出,这笔准备资金将用于杠杆收购施压银行业帐面的问题资产,总计7,500亿美元的资产收购。这可能意味着原先救助规模最后会增加一倍。奥巴马提议大举增加教育经费,包括将面向高等教育的贝尔奖学金(Pell Grants)和通货膨胀相关联,并将这个大众奖学金转型为一个自动的权利项目。作为政府更为广泛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一部分,高速铁路也将获得每年10亿美元的预算,即便奥巴马7,870亿美元刺激计划已经包括了这方面资金。国防部 2010年预算将增加204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4%,虽比不上布什当政时期的增速,但可以满足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增兵需要。按照奥巴马的要求,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2009年剩下时间的预算为755亿美元,明年则还需要1,300亿美元。原因是奥巴马虽然打算在19个月内从伊拉克撤军,但计划将大部分撤出的部队部署到阿富汗。作为预算中最具雄心的提议,奥巴马计划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强迫污染方购买排放许可。经过这些努力,到2020年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14%,到2050年将减少83%。排放许可将从2012年开始出售,在2019年之前可望收入6,460亿美元。政府将从这笔钱中拿出5,257亿美元用于奥巴马签署的“劳有所得”家庭?税计划,每对有工作的夫妇可以享受800美元?税额。剩下的1,200亿美元则投入到清洁能源技术上。奥巴马承认,他那6,300亿美元的国家医疗保障计划无法让每一个美国人都享受到,但他表示这将只是个开始。为了筹措预算所需资金,奥巴马明显已选好了这场博奕中的赢家和输家--首先就是要拿富人开刀。奥巴马用带着怒气的民粹主义口吻(这是他在选战中尽力避免的)写道:为了给富人和有后台的人实施巨额减税,我们牺牲了教育、清洁能源、医疗保障和基础建设投资。在面对此番景象时,华盛顿忽视了中产阶级在强压之下举步维艰...挣钱并没有错,但容忍政策倾斜到让如此少的一部分人一直独占好处就不对了。如此说来,这份预算计划可视为一种报复。正如所料,从2011年开始,年收入超过20万美元的个人和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夫妇要缴纳更多税--在10年内为政府多贡献6,560亿美元。仅提高所得税率一项就可以增收3,390亿美元。对个人免税和分项扣除进行限制将增收1,800 亿美元。提高资本利得税率将增收1,180亿美元。原定于明年取消的遗产税将被保留下来,对个人继承遗产超过350万美元--夫妇继承超过700万美元--将征收45%的遗产税。企业也将受到影响。通过限制跨国企业对海外利润进行避税,估计政府可以在未来十年内增加2,100亿美元收入。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的经理人将另外贡献240亿美元,今后他们的收入将按所得税率纳税而不是资本利得税率。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受的打击会特别大,他们所享受的多种税收减免将被取消。联邦政府将接手大部分助学贷款。经营管理式医疗的公司将失去因提供医保计划而获得的补贴。经营收入50万美元以上的农场主获得的补贴将逐步取消。联邦政府将不再为棉花储备提供资金。奥巴马公布预算计划时称,有时候你可以负担得起装修房屋的费用。但有时候你需要将注意力放在重建地基上。眼下正是该重视地基的时候。
范文七:中国经济发展史一、中国古代经济1.经济形态: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评价:积极:农民有私有产品,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贡献。消极:遭受地主沉重剥削,小农经济十分脆弱。2.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战国商鞅开始,一直到清朝。实行重农抑商的原因: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意义):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巩固封建统治。(2)“海禁”与“闭关锁国”(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原因:明太祖怕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清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在世界上落伍。二、近代中国经济在西方侵略之下,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具体表现:1.自然经济解体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他们经济上的自给成分。(注意:中国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一直处于解体过程,但到新中国成立前,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占主体地位。)2.洋务运动出现,中国开始出现机器生产,近代企业产生。内容:(1)前期提出“自强”,创办军事工业;(人名、企业名称)(2)后期提出“求富”,创办民用工业;(人名、企业名称)(3)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学校;(4)创建海军(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结果:失败。失败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影响:(1)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2)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3)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抵制作用;(5)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了一定推动作用。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并发展(私人企业、与官方无关)(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外商企业的刺激;(最主要原因)洋务运动的诱导。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锦旗磨坊。(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间: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原因:列强的经济侵略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最主要原因)实业救国热潮。(3)民族工业的春天(进一步发展,中华民国初期,年)发展概况:主要在轻工业,纺织业和面粉业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中华民国奖励发展实业;提倡国货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最主要原因)(4)艰难曲折: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掠夺压榨。三、现代中国经济(新中国成立后)1. 1949----1956年: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1949年----1952年:经济恢复时期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东北,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2.1956年----1966年:全面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 1956年***八大:内容:对中国国内矛盾的分析: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评价:正确的探索(2)1958年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跃进:错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当时人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推动生产力发展。错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左的后果:1959----1961年,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3)1961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2年,经济逐渐好转。左倾错误的教训:见原来发提纲3.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遭到全面破坏。1973年,经济局部复苏,原因:周恩来主持工作。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原因:***全面整顿经济。4.1978年十一界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改革开放开始(新时期)(1)经济体制改革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具体内容: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多种所有制度并存;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992年***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2)对外开放第一,1980年开放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1988年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第二、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第三、1985以后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第四、80年代末,开放经济技术开发区。特点:知识密集第五、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经过二十多年开放,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城市的开放体系,形成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对中国也带来压力和挑战,民族产业受到挑战。世界经济发展史一、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1.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具雏形。哥伦布渡过大西洋发现美洲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到达非洲南端发现好望角。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结束各地孤立状态,世界市场初具雏形;(2)商业革命出现: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加;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3)价格革命出现:白银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加速封建衰落、资本主义发展。2.列强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殖民扩张的影响:世界市场拓展;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给殖民地带来深重灾难。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一次工业工业革命的影响:(1)工厂取代手工工场,进入蒸汽时代。(2)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3)社会关系: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改革,要求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资本主义)。(4)国际关系:通过先进交通和强大军事力量把更多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提高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生产结构:重化工业取代轻纺织业成为工业生产主要部门。(3)生产关系: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4)国际关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二、资本主义的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原因:年的经济危机危机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危机的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危机的影响:(1)加深了各国的社会危机;(2)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矛盾激化,法西斯势力对外扩张转嫁危机。2.美国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确立)背景: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罗斯福新政内容:(1)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美元贬值、刺激出口;(2)工业方面:加强对工业生产的计划指导;(3)农业方面:控制农产品生产规模,防止农产品过剩;(4)社会福利:加强救济,以工代赈;(5)社会关系方面:通过一系列立法,保障工人权利。罗斯福新政的影响:(1)对美国:使美国经济逐渐好转,缓和美国社会矛盾,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开创了国家敢于经济的新模式;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迎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3.国家断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理论上提出国家干预。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二战后,西方普遍建立福利国家。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果:二战后到70年代出现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战胜国内外反动势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特点:工农业实行公有制。新经济政策:原因: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引发经济政治危机。特点:允许私有制存在。目的: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手段,发展生产力,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2.斯大林斯大林模式的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2)单一的公有制;(3)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实行计划经济。评价斯大林体制:积极:可以统一调配各种物资发展经济;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战胜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片面发展重业,导致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持续发展。3.赫鲁晓夫改革认识: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苏联依然是计划经济,公有制。4.勃列日涅夫改革认识: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军事实力与美国匹敌,经济发展停滞。5.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内容:承认市场对经济的作用;多种所有制并存;但缺少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依然片面发展重工业。 改革结果:经济无成效,改向政治改革,1991年苏联解体。四、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1.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贸易体系):1947年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为二战后世界经济三大支柱。影响:使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洲的联合: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欧洲经济一体化组织;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政治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组织。(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意义:加强三国合作,三国经济互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3)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在澳大利亚举行会议,亚太经合组织建立,经济合作程度最低。3.经济全球化1995年,世纪贸易组织建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积极: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为很多国家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消极: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范文八:美国经济发展史.txt时尚,就是让年薪八千的人看上去像年薪十万。我们总是要求男人有孩子一样的眼神,父亲一样的能力。一分钟就可以遇见一个人,一小时喜欢上一个人,一天爱上一个人,但需要花尽一生的时间去忘记一个人。来源:华尔街日报网络中文版
作者:华尔街日报网络中文版 [字体:大 中 小]奥巴马提交3.6万亿美元财政预算案华尔街日报网络中文版文
发表:华尔街日报网络中文版/日;学术交流网/美国经济评论/日转发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周四向国会提交了一份3.6万亿美元的2010财政年度预算案,称预算案意在和混乱的过去决裂。预算案包括扩大政府活动,向富裕家庭和企业增税,削减那些从他所称的“一个极度不负责任时期”受益的部门支出。这份预算案是联邦政府数十年来最有雄心的政策措施之一,包括对联邦政府重新安排以提供全国医疗保险,推动能源经济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加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美军从伊拉克撤军可能会结束一个战场的战争,而另一场战争可能会在阿富汗再度升级。为了提供资金,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美国家庭和大量企业都将支付高昂的费用,但奥巴马恳请美国民众接受过去犯下的错误,作出重大牺牲。奥巴马周四早间说,我们需要坦率接受正不断增加的成本,因为这才是我们努力应对眼前艰难抉择的方式。我们面临着一些艰难的选择。奥巴马将美国目前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前任政府,怪罪于美国失去了方向。他的预算案预计,2009年联邦预算赤字将达到1.75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3%,比例之高是1942年美国全面陷入二战以来从未出现的。奥巴马在134页预算案的简介中表示,这次危机既不是正常商业周期扭转的结果,也不是一次历史意外。我们之所以会到现在这个地步,是因为此前那个极端不负责任的时期;从美国一些最大企业的高管到华盛顿特区身居高位的权要,私人和公共机构都未能幸免。奥巴马在预算案中称,政府计划到2013年将预算赤字降到5,330亿美元,但随着婴儿潮核心人群开始领取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福利,届时赤字会开始再度攀升。这份预算案的推出可能预示着华盛顿会出现一场多年未见的最为猛烈的政治斗争,而且会在多个战场打响。数分钟内,共和党议员就开始指责预算会引起阶级冲突,可能使美国在未来数年陷入衰退泥潭。商业游说组织则早在预算案公布之前就已准备迎战。甚至民主党议员也可能反对对农业和此前屡试屡败的其他项目削减预算。预算案还拨出了一笔2,500亿美元的资金以完成奥巴马救助金融市场、稳定银行体系的工作。这笔资金在国会已经批准的7,000亿美元救助资金之外,而且金额可能还会增加。预算案明确指出,这笔准备资金将用于杠杆收购施压银行业帐面的问题资产,总计7,500亿美元的资产收购。这可能意味着原先救助规模最后会增加一倍。奥巴马提议大举增加教育经费,包括将面向高等教育的贝尔奖学金(Pell Grants)和通货膨胀相关联,并将这个大众奖学金转型为一个自动的权利项目。作为政府更为广泛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一部分,高速铁路也将获得每年10亿美元的预算,即便奥巴马7,870亿美元刺激计划已经包括了这方面资金。国防部 2010年预算将增加204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4%,虽比不上布什当政时期的增速,但可以满足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增兵需要。按照奥巴马的要求,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2009年剩下时间的预算为755亿美元,明年则还需要1,300亿美元。原因是奥巴马虽然打算在19个月内从伊拉克撤军,但计划将大部分撤出的部队部署到阿富汗。作为预算中最具雄心的提议,奥巴马计划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强迫污染方购买排放许可。经过这些努力,到2020年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14%,到2050年将减少83%。排放许可将从2012年开始出售,在2019年之前可望收入6,460亿美元。政府将从这笔钱中拿出5,257亿美元用于奥巴马签署的“劳有所得”家庭?税计划,每对有工作的夫妇可以享受800美元?税额。剩下的1,200亿美元则投入到清洁能源技术上。奥巴马承认,他那6,300亿美元的国家医疗保障计划无法让每一个美国人都享受到,但他表示这将只是个开始。为了筹措预算所需资金,奥巴马明显已选好了这场博奕中的赢家和输家--首先就是要拿富人开刀。奥巴马用带着怒气的民粹主义口吻(这是他在选战中尽力避免的)写道:为了给富人和有后台的人实施巨额减税,我们牺牲了教育、清洁能源、医疗保障和基础建设投资。在面对此番景象时,华盛顿忽视了中产阶级在强压之下举步维艰...挣钱并没有错,但容忍政策倾斜到让如此少的一部分人一直独占好处就不对了。如此说来,这份预算计划可视为一种报复。正如所料,从2011年开始,年收入超过20万美元的个人和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夫妇要缴纳更多税--在10年内为政府多贡献6,560亿美元。仅提高所得税率一项就可以增收3,390亿美元。对个人免税和分项扣除进行限制将增收1,800 亿美元。提高资本利得税率将增收1,180亿美元。原定于明年取消的遗产税将被保留下来,对个人继承遗产超过350万美元--夫妇继承超过700万美元--将征收45%的遗产税。企业也将受到影响。通过限制跨国企业对海外利润进行避税,估计政府可以在未来十年内增加2,100亿美元收入。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的经理人将另外贡献240亿美元,今后他们的收入将按所得税率纳税而不是资本利得税率。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受的打击会特别大,他们所享受的多种税收减免将被取消。联邦政府将接手大部分助学贷款。经营管理式医疗的公司将失去因提供医保计划而获得的补贴。经营收入50万美元以上的农场主获得的补贴将逐步取消。联邦政府将不再为棉花储备提供资金。奥巴马公布预算计划时称,有时候你可以负担得起装修房屋的费用。但有时候你需要将注意力放在重建地基上。眼下正是该重视地基的时候。
范文九:2. 美国近代史(1776----1898年)这一时期,是美国自由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时期。年轻的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土开拓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决定性的重大胜利。美国巩固地建立和扩大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并逐步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快速发展了国民经济,在短期内成为名列前茅的世界工业大国,同时在19世纪的后30年开始了向现代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并在完成了大陆扩张后,开始走向了海外扩张。近代美国大体上又可分为下列四个发展阶段:1) 两次对英战争阶段(1776----1815年)年的北美独立革命,推翻了英国在北美殖民的统治,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是美国历史上的里程碑,它是美国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和近代美国的开端。从年的30年间,巩固地建立了美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体制,其中包括确立了共和制、联邦制、总统制和稳定的联邦宪法。年的第二次对英战争在主要方面是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反对欺压它的世界工业大国的战争,其结果促成了联邦政府的巩固、美利坚民族精神的崛起、排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外部威胁、开始了工业革命和长期的和平建国时期。2) 西进运动、领土扩张和两种社会制度矛盾发展激化时期(1815----1860年)西进运动在北美独立革命和南北战争之间的近百年内,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北美独立革命的结果,又是南北战争的前奏。它早于领土扩张,活动内容比领土扩张更丰富,时间更持久。这种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迁移活动,对于美国近代工业化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对于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以及思想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领土扩张的过程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它既有殖民掠夺和争斗的一面,又有在一定意义上由殖民地转变为自由领地的另一面。从1803年路易斯安那地区的购买到1867年购买阿拉斯加地区,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美国的领土从230万平方公里迅速增加到930万平方公里,而付出的代价累计只有5,555万美元。显然,美国经济大国的形成、自然条件的优越是同美国的领土急剧扩张分不开的。在这期间美国在对欧美的政策上提出了“门罗主义”的主张,她反对欧洲对美洲事务的干预,而对美洲则充当美洲国家利益的保护人,不过“门罗主义”的提出和“门罗主义”的扩张是有区别的。在美国西进运动和大陆扩张及早期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即北部的资本主义工业和南部的种植园奴隶制农业。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北部主体力量要求扩大国内市场、限制奴隶制发展、补充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实行高关税,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代表种植园奴隶制利益的南部主体力量要求扩大种植园经济,为世界市场生产更多的商品棉花,实行低关税,并从英国输入廉价的工业品。南北两种经济势力在政治上的争斗集中反映在是限制还是扩大奴隶制的问题上。美国人民结成了广泛的限制和反对奴隶制的统一战线。1820年的密苏里妥协案、1833年和1850年的妥协案,1854年堪萨斯内战,以及1857年的斯科特判例,都是南北两种力量斗争的反映。1860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当选总统,使南方扩大奴隶制的迷梦破灭。这样,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使南北战争成为不可避免。在这以前,美国确立了近代的资产阶级的两党制度。3) 南北战争和战后南方重建时期(1861----1877年)年的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事件。由于林肯政府在1862年实行了解放奴隶、推行宅地法等一系列革命性措施,使战局自1862年下半年起发生了有利于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的变化。其最终结局是资产阶级战胜了南部种植园奴隶制,从而排除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最大内部障碍。从此,美国经济走上了迅速发展的崭新阶段。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是年的南方重建时期。这是南北双方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争取资产阶级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斗争的继续。它经历了林肯、约翰逊两任总统和国会激进派的三个重建方案阶段,尽管南方重建是以南北两种势力的妥协而告终,但是,南方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向着资本主义的农业缓慢地转化,南北双方的矛盾已经发生了相应的重要转化,即代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政治势力矛盾转为代表维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内部派别争斗。整个说来,战后的南方经济制度和社会政治已经发生了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缓慢变化,但是这种妥协也使美国保持了美国南北两地的巨大差距,南方依然保留了某些奴隶制的残余形式和势力。4) 近代工业化的完成和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877----1898年)这是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狂飙时期。美国开始了电力革命和内燃机革命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在世界当时的最高水准上完成了近代工业化,赶上了德国和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与此同时,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典型的现代化企业组织、托拉斯国家,出现了普尔、托拉斯、控股公司等现代化组织,进入了现代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在政治领域,美国形成了主要代表垄断资本主义利益的资产阶级两党制,随着近代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兴起,以及工农运动的高涨,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思想领域,这一时期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进步主义、民粹主义和扩张主义思潮流行。在外交领域,美国开始结束了早期孤立主义外交,奉行积极的对外扩张政策的转变。整个说来,这是一个世纪之交的大转折时代。它开始了由自由竞争为主的时期向以垄断为主时期的转变;由近代农业国为主到现代工业国的转变;由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的社会的转变;由早期技术革命向近代新技术革命的转变;由自由放任到局部时期和部门的国家干预的转变;以及由大陆扩张到开始海外扩张的转变。
范文十:作者:于民中国农史 2007年01期【中图分类号】K5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6)03-014-04英国农业经济历史发展道路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界热烈讨论的话题,各种观点异彩纷呈,其中不少研究钩深致远,穷态极研,使得学界颇有生气。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学界特别是国内学界的一些学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有一种偏重生产力或纯经济的研究倾向,过分强调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性因素对英国农业发展的“核心”作用,很少注意对以土地制度为中心的乡村社会关系的研究。这样一来,不仅有关英国农业史的研究缺失了一些角度和内容,而且还会把英国农业视为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典型范例。在这种情况下,沈汉教授历七年艰辛推出的《英国土地制度史》① 一书便彰显了它的价值。《英国土地制度史》一书参阅了270余种中英文书籍,汲取了学界的优秀研究成果,在对史料进行细致梳理的基础上,一改单纯从经济即生产力研究英国农业史的方法,② 着重从生产关系和土地法的角度入手,围绕土地制度这一核心内容,在对若干旧说进行修正的同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对英国农业经济历史发展道路作了新的探讨。新探讨主要表现在对这一时期的土地所有权与保有权、农业的商业化、庄园制的瓦解与残存、圈地运动及其对英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租地农场的性质等问题的研究上。在土地所有权与保有权问题上,新经济史学派一直强调制度因素和绝对产权制度在经济史上的作用,并把英国的经济发展作为论证这一论点的最有力佐证。如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英国经济能成功地摆脱17世纪的危机,可以直接地归因于逐渐形成的私有产权制度。”③ 受他们影响(抑或与新经济史学派的看法比较一致),国内有一些学者认为:17世纪时,作为绝对私人所有权集中体现的土地私有权在英国已经出现,因为革命后的若干立法最终彻底废除了骑士领有制,为土地的绝对私有扫除了最后一道屏障,土地的王位所有权或王权所有让位于私人所有。随着圈地运动的进行,公地制度最后被消灭,公地制度中未开发的废置或缺位的所有权,以及村民份地的使用权变为了私人所有权。《英国土地制度史》强调对土地所有权的研究,研究中也注意到了农业经济组织的个案和地区差别。如作者所言,“鉴于目睹了历史证据与理论假说之间的距离或矛盾”,于是,“不把流行的既定结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避免先入为主用史料来证明已有结论,而是回过头去,从农业史的资料和著作的阅读开始,重新思考问题,相信自己的阅读印象,敢于得出自己的结论。”“抛弃一切先验的模式和理论,根据具体的个案材料,说明英国农业经济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的经济组织和结构模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前言,第3页)。无疑,这种依据英国地方农业经济的个案材料和统计资料为基点的、宽宏视野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更能反映英国农业史的真实情况。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土地所有权的研究是从“法”的差别的角度切入的。作者指出,学界存在着一种在研究英国农业的土地所有权问题时,无视封建法与罗马法的差别,把罗马法中关于绝对私有财产的概念照搬到英国的做法,从而得出了到近代初英国已经形成了绝对的私有财产权的结论,而这种结论是不符合英国历史事实的。英国中世纪的法律中,缺少关于土地所有权的规定,而是更多地关注内容繁杂的土地保有权。在英格兰,“土地所有权”在严格意义上是不正确的。在法律上,所有的土地都直接或间接地属于国王。一个人不能拥有土地本身,而只能拥有土地的财产权。作者进一步指出,“对农业社会的研究应当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即不仅要研究土地占有和经营的规模,而且也要研究土地保有权关系,研究中世纪以来存在于租佃制之中的各种身份的农民类型有何种变化以及它们有没有消失,英国农民到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是否已经真正成为拥有所有权的自由农民类型等”(第198页)。在英国,17世纪革命并没有颁布过任何宣布彻底废除封建等级制度的文件,直到18世纪末,在土地制度方面,中世纪后期以来对农民的各种身份规定仍然存在,地主对租佃农进行各种限制,公簿持有农长期未获得公民权和土地权,遭到盘剥,英国农业中并没有确立一种农民得以自由经营的土地制度,农业在土地关系上仍有浓厚的封建残余。作者的上述分析,不仅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英国土地的所有权和保有权进行了探究,而且事实上还驳斥了道格拉斯?诺斯和罗伯斯?托马斯等学者提出的,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有影响的,近代初期英国已经确立了绝对产权制度的论点,拓宽并深化了关于英国农业经济历史发展道路研究的视野。关于农业的商业化,《英国土地制度史》一书不囿于成说,从农业地理学这一新的角度出发,在对英格兰各地的农业发展状况作了详细的考察后指出:“到17世纪时,英格兰各地农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商业化农业的发展程度相差甚大,农业生产效率恐怕也相差甚大。伦敦附近各郡和东盎格利亚等郡,受城市和海外市场需求的刺激,农业和牧业日渐商业化。而英格兰北部和西部若干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工业中心和商贸通道,农业的商业化程度不高,而且农业耕作粗放,荒地和公地大量存在。因此,……‘根据当时的经济标准,在16世纪中期英格兰尚属一个不发达国家’”(第159-160页)。作者这种基于对英格兰农业发展状况进行整体分析,而不是仅仅以某一个或几个特定地区为例进行局部分析的研究方法,无疑是极有见地的,所得出的商业化农业在英格兰的发展不但不那么整齐划一,而且商业化农业高度发展的地域也较为有限的结论,当然也是令人信服的。对于英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庄园制的瓦解与残余存在的问题。作者再次对道格拉斯?诺斯和罗伯斯?托马斯等学者的旧说提出修正。诺斯和托马斯曾经断言,庄园制度的变化导致了“土地的绝对所有权和自由劳动力市场。”而这正是“有利于经济成长的有效地分配资源的终点。”④ 作者在按照时间顺序对英格兰各地区的许多庄园个案进行了详尽的观察分析之后,认为:“诺斯和托马斯提出的模式过于理论化和理想化。阿普比尔在研究了英格兰西北部的土地制度后指出‘很清楚,在法律上,自由劳动力市场形成了,但是土地所有权在西北部并未绝对化’”(第367-368页)。作者接着指出:事实上,不仅在英国的一些地区可以找到不符合诺斯和托马斯所概括的一般道路的范例,从整体上说,英国近代农业组织的结构都与上述发展模式相去甚远。随着庄园的衰落和消失,以及大地产的迅速发展,英国的确出现了一批资本主义农场。但是,作为庄园制残余的自营地农场,从16世纪一直存在到20世纪。在自营地农场里,地主和承租人之间的联系纽带仍然属于领主关系,庄园的习惯也继续保持着。同时,绝大多数地主并没有或不愿意扮演资本主义雇主和企业家的角色,他们偏好收取地租;一些保留了某些土地并有能力出价支付地租的农民,也愿意通过支付地租去承租土地。因此,整个近代时期,甚至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尽管租地农和公簿持有农的人数在不断减少,但它们始终持续存在着,并且最终也未能取得所租种土地的土地所有权。也正因如此,可以认为“英国农业在农奴制瓦解后,在长时间里生产关系保持了一种可称为后封建主义和半资本主义混合的结构特征”(第375页)。笔者个人认为,作者的这一见解的确极有见地。圈地运动及其对英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英国土地制度史》涉及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作者在“早期圈地运动”一章开篇便指出:“人们对某个历史事件和历史时期的估计和印象,常常会受到某种有影响作品的重大影响,那些对于历史事件富于感***彩的文字会使后人在历史评价时发生偏差。人们对16世纪圈地运动的印象一度也处于这种境地”(第117页)。学界对英国圈地运动的研究或多或少受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的影响,因而对16世纪的圈地运动在英国造成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变革的程度,以及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有估计过高的倾向。事实上,16世纪时,在全英格兰,只有3%的土地被圈占,而17世纪时却有24%的土地被圈占,规模远远超过了16世纪。因此,“16世纪的圈地是整个圈地运动重要的起始阶段,但尚不是决定性的阶段”(第118页)。在英国的乡村经济关系上所体现出的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时期的过渡还十分复杂。“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土地共有权的残余在英国仍然存在,它反映出传统的所有制结构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持续作用”(第235页)。租佃制和租地农场,是农业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研究范畴。学界在提及租地农场时,一般简单地称之为“资本主义租地农场”。《英国土地制度史》认为这种提法值得商榷。作者指出:近代英国非庄园制条件下的租地农场制已不带有旧的封建领主关系,但同时它又与纯粹的资本主义关系有所不同。在租地农场主身上,反映了多重经济关系。首先,租地农场主没有土地所有权,不是拥有全部产权的资产者,他们主要是通过支付租金取得土地有条件的使用权。其次,租地农场的规模各不相同,性质也不尽相同。有的农场为上千英亩的大租地农场,而有的农场为面积在十几英亩到几十英亩的家庭小农场。大租地农场主对土地进行资本投入,使用众多的雇佣劳动力,他们的农产品提供给市场,介入资本主义市场关系,在性质上属于资本主义农场。家庭农场要承担地租,他们生产的农产品,虽也有一部分提供给市场,但相当一部分还是供自己家庭维生所用,因而很难说这些租地农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接着,作者进一步指出:“与其说租地农场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联系,还不如说它与一种特定的经济部类即农业部类相联系”(第372页)。租佃制是从中世纪沿袭下来的一种传统制度,是人类历史上一种特定的农业生产关系,它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出现过,虽然,在这两个社会中它又各有随附的要素和特定的配置,如大规模的租佃农场纳入了雇佣劳动关系等等。近代英国的农业经济部类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和自然经济的制约,仍具有传统经济的特征,仍保留了大量中世纪生产方式的痕迹。在租佃制的内部,还存在着复杂的次级租佃关系,这些租佃关系的核心也仍然是地主--佃户关系这一传统的社会经济关系。在“农业经济部类中有50%以上的非资本主义结构成分”(第377页)。因而,不能简单地把租佃农场直接等同于纯粹性质的资本主义农场。作者上述分析,实际上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但迄今为止尚未被国内史学界所注意的经济史理论问题,即资本主义时代农业经济部类与工业经济部类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不同的,“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其生产条件不同于工业,恐怕永远无法实行移植的工厂制度,也不可能完全实行集约化生产。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的农业部类在长时间中都将具有多元的不同规模和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第372页)。这就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深入开拓了国内学界关于英国农业经济历史发展道路研究的视野。上述之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土地制度史》一书实际上是用史实说话,在使用大量具体个案资料的同时,还重点参考了考茨基的《土地问题》、列宁的《土地问题笔记》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为学界所忽视,但又极富理论指导意义的经典性著作。如此,作者的论点既言之有“据”,又言“富”有“理”,对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经济史的理论,有自己的见解,不失启发意义。以上介绍,只是对《英国土地制度史》的一个粗览。著作所包含的内容远比笔者所述及的要丰富精彩得多,各章中许多具体论述的精妙之处,尚需读者自己去细心体味。当然,对这样一部具有学术创新性的、不媚俗从众的学术专著,不同读者肯定会有不同看法,甚至有些读者的观点可能还会与作者截然不同,但这些都不能否认《英国土地制度史》是一部富于研究深度,并具有重要理论创新意义的农业史论著。注释:①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学林出版社,2005年。全书正文16章,加“前言”共17个部分,计30万字。本文中引文只注页码而不注出处者,皆出自该书。②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方史学界对英国农业史的研究也主要侧重于生产力的研究。如E.克里季认为,敞田或围田对发生于16--17世纪的英国农业革命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共有权和私权都不是农业进步的标准。农业革命的标准最主要的是一系列技术性因素。参见:Kerridge,E.,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London,1967.pp.15-40.此外,J.D.钱伯斯和G.E.明格也侧重于劳动率的研究。参见:Chambers,J.D.,Mingary,G.E.,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London,1966.20世纪90年代之后,农业史研究中,有关土地产权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如Overton,M.,Agricultural Revolution in 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③[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第174页。④North,D.C.,Thomas,R.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Manorial System:A Theoretical Model,"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31( 1971) ,pp.777-803.作者介绍:于民,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山东
261061  于民(1973-
),男,历史学博士,山东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