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佣汉雕服务的重要性是什么么

您的访问出错了(404错误)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进行查找。
3、感谢您使用本站,1秒后自动跳转艺术学概论之
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海文库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文学
艺术学概论之
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
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 ? ? ? ? ? ?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 二、远古嬗变 三、秦汉气魄 四、六朝风韵 五、盛唐气象 六、宋人心态 七、元明清趣味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 ? ? ? 1.史:中国文化的坐标 2.道:中国文化的字徽 3.太极图:中国文化的图符 4.龙:中国文化的象征 1.史:中国文化的坐标? 1)人类文明史的演进 ? 2)中国文化的定位 1)人类文明史的演进? ? ? ? ? A.从猿到人的演化期 B.原始文化时期 C.高级文化时期 D.轴心文化时期 E.现代文化时期 A.从猿到人的演化期? ? ? ? ? 人与猿的分化 (600万年—500万年前) 南方古猿出现(400万年—100万年前) 直立人出现(200万年—20万年前) 早期智人出现(25万年前) 晚期智人出现(4万年前) B.原始文化时期? 200万年前至170万年前,坦桑尼亚北部和肯尼北 部地区,人类进入旧时期时代,学会制造工具。 ? 75万年前至50万年前,爪哇人和北京猿人开始控 制火。 ? 40万年前至25万年前,阿舍利人有了语言。 ? 18万年前至4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出现了葬礼仪 式,这是人类文化出现的标志。 ? 4万年前至1万年前欧洲克罗马农人有了雕塑品和 穴画,中国的黄河和辽河流域出现了人体装饰。 ? 7000年前,出现苏美尔和埃及文明,开始了高级 文化时期。 C.高级文化时期? 从7000年前到公元前700年,四大文明出现。 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 D.轴心文化时期? 从公元前700年到公元17世纪,成熟的轴心文化 出新及其丰富化。 ? 在中国出现了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 ? 在印度,出现了《奥义书》、佛陀为代表的各种 宗教思想。 ? 在古希腊,出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 拉斯、索福克勒斯为代表的哲学、科学和文艺思 想。 ? 在以色列、波斯等地中海东岸文化的基础上,产 生了伊斯兰文化。 ? 轴心时代各大文化的范型一旦确立,以后的历史 发展都是这一思想的丰富、演绎、发展。 ? 轴心文化之区别于高级文化,其标准是有了哲学 的突破。 ? 正是轴心时代,形成了世界的多元性和各文化的 独特性。 ? 中国、印度、西方、伊斯兰等进入轴心时代的文 化,以特定的文化方式,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转。 这时的世界史主要是分散的世界史。 5.现代文化时期? 17世纪,现代文化在西方兴起,向全球扩 张,把全球各种文化融汇进了一个以西方 文化为主导的同一的世界秩序之中,分散 的世界史变成统一的世界史,形成了现代 性的全球文化。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现代 性文化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现代性 的近代阶段,现代性的现代阶段,现代性 的后现代阶段。 ? 17世纪至19世纪后期,现代性的近代阶段。经济 上的工业革命,政治上的法国和美国革命,思想 上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科学上的哥白尼、牛 顿和笛卡尔的现代科学。 ? 19世纪末 至20世纪60 年代,现代性的现代阶段。 经济上的垄断资本主义,政治军事上的帝国主义 霸权主义,思想上的现代派哲学和文艺。现代阶 段是现代性的阵痛时期:两次世界大战,社会主 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第三世界的崛起。 ? 现代性的后现代时期,从性质上说,是以 卫星电视和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和以 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经济形式,作为新时代 的主潮,开始了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 在哲学上,表现为德里达、福柯、赛义德 为代表的后现代哲学;在文化艺术上,以 影视艺术、多媒体、摇滚乐、建筑为代表 的后现代文艺,形成了后冷战时期的多元 化的大拼图。 2)中国文化的定位? 中国文化就是在轴心时代定型的不同于世 界各大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 在整个轴心时期的两千多年中得到了充分 的发展,绽放出了特殊的光彩,并在现代 文化时期以特有方式回应西方的挑战,进 入了全球一体化的现代性时代。 原始文化时期? 8000年前,在古籍中以女娲、伏羲为符号, 在考古中以裴李岗、河姆渡文化为代表, 出现了岩画、彩陶、玉器、乐器,进入农 耕文化时期。 ? 6000年前,在古籍中以炎黄五帝为符号, 在考古上以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 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彩陶、玉器、坛 台、城邑达到了艺术上的辉煌。 ? 中国原始文化呈现出自己的特色,并对后 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高级文化时期----夏商周三代? 从原始文化向轴心文化的过渡。 轴心文化时期? 从公元前770年春秋伊始至前221年秦王朝的建立, 中国轴心文化的确立期。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 思想家在百家争鸣中完成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建构, 秦汉君主在政治实践中完成了儒道互补、儒法互 用、儒墨互成的家/国/天下结构。 ? 秦至唐,中国轴心文化的前期,达到了世界任何 文化都难以达到的鼎盛和辉煌。 ? 宋至清,轴心文化的后期,因城市和市民的出现 而转型。这个转型至清代仍未完成,因西方文化 的全球化扩张,中国被迫进入到统一的世界史。 ? ? 2000年周期 ? ? ? ? ?8000年前—女娲、伏羲 6000年前—炎黄五帝 4000年前—夏、商、西周、 东周,各500年 2000年前—汉、魏晋南北朝、 唐、宋、元、明、 清,各300年 ? 中国特色的文化在原始文化中孕育,在高 级文化中显豁,在轴心时代定型,在整个 轴心时期的漫长岁月中发展、演化、繁衍。 中国艺术之所以会呈现出如此的面貌,显 示出自己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特色,归根结 底需要从文化上来解释和说明。 2.道:中国文化的字徽? 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解了道字及其关联字之 网,就基本理解了中国文化。 ? 道,首—走,显出了中国文化对于“走”的思考。 ? 道字中的行是天道(天文轨道),首是长着日月 双眼的创世大神,道就是创世大神周行于天道的 形象。 ?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 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 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 之情。 ? 中国宇宙是一个人在其中的宇宙,道字本 身就体现了人观察天道到体悟得道而行道, 中国之道是在人与天地相参之中即在天人 合一中完成的。这种天人合一的中国之道, 不同于西方文化把宇宙规律客观化的逻格 斯,也不同于伊斯兰文化把宇宙规律神格 化为真主,而是一种具有实用理性的宇宙 之道,道是人用经验来体验的,是与人的 实践相一致相合一的。 道是什么? 道是道路。 ? 从字形上看,这道路是四通八达、井然有序的, 它是远古文化中神庙或神坛的建筑结构之路…… 无论是城、村、庙、坛,其路是对天路的一种模 拟,是一种带有神圣性和庄严性的路。 ? 路是这样一种东西,让人沿之而行,顺着路就通 达,不依路就困难。 ? 因此,道是一种法则和规律的具体体现,按照中 国的整体直观思维,道就是规律本身,是通向规 律之路,是规律的具体运行。在这三层含义的合 一上,道就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 道是理。 ? 道路是井然有序的、有规则的,因此道就是理。 理重在说的出,讲的清,看的见的规则、条理、 逻辑。 ? 理最初是玉上的纹理、肌理,属表面可见的现象 。因此在相当长的实践中理都不是哲学的最要的 范畴。 ? 甲骨文、金文中没有理字,春秋时,理是治理( 管理)、行理(职位),表达外在的秩序。战国 时,寻名究理,理才由外浸内,具有条例、规则 之意。魏晋玄学大讲玄理, 是玄的可以说出来之 理。隋唐佛学讲空理,也是空的可言说之理。宋 代理学则是尊崇儒家的讲礼法的理。由于儒家新 派的理学重实,因此,道之理就变成了道即理。 ? 道是无。 ? 天体运行是有轨道的,从而天道是有规律 的,而这轨道有时看不到的,因此是无。 ? 无,不是没有,而是不可尽道;不是不可 认识,而是不可拘泥于某一固定认识。人 在道中行只是一种现象描述,人在道中行 的意义却非现象所能完全表达的。 ? 当说道即无的时候,道所包含的一种深邃 的形而上的意蕴就表达出来了,人行于道 上的一种宇宙意义就呈现出来了。 ? 道是气。 ? 天体运行虽然有明显的轨道,但它的本质功能却 不是用轨道来认识的,而是通过一种不可见的天 地人的感性表现出来的,决定这种天地人感性的 同一性的东西就是气。气不可见而可感。 ? 中国文化对气的认识,从原始社会的仰观俯察, 经漫长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成为宇宙的根本性 观念。 ? 在中国文化中,宇宙空间充满了气,气化流行, 衍生万物,气之凝聚形成实体,实体之气散而物 亡,而又复归于宇宙流行之气。有了气中国特色 才得到真正的体现。有了气,无才不是西方式的 空无一物的虚无,而是不可见而可感的本质。有 了气,无才不是西方式的逻辑,而成了“有理便 有气”的气韵生动的东西。 ? 道与无、气、理相连,基本上形成了 中国 之道的特点。 ? 道是宇宙的根本;无,是对道的难以言说 的一种表达;气指出了中国之道的根本特 点;理 ,是对道的具体可见性、规律性、 逻辑性的体现。 ? 道、无、理、气,是中国宇宙的根本,同 时也是中国艺术的精神。 ? ? ? ? ? ? ? ?诗者,天地之心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 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无字处皆其意也。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唯因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文以气为主。 气韵生动 3.太极图:中国文化的图符 ? 太极图是中国的天道:一个无穷循环的圆 。其循环是由阴阳互动所推动的,黑为阴 ,白为阳,一阴一阳之谓道。 ? 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 大曰远,远曰逝,逝曰返。 ? 反者道之动。 ?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 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太极图中白可为无,黑可为有,阴阳相对 而又有无相生。 ? 阴阳相对,强调两个实体。如天地、君臣 、男女、父子。 ? 有无相生,强调一虚一实,如器皿中的实 体与中空,建筑的实的墙面与空的门窗, 人体的形貌与神态。而联系这有与无的, 是气,气一以贯之。 ? 重视有无相生是中国哲学和思维的特点, 也是中国美学和艺术的特点。 ? 太极图中,一黑一白,但黑中有一小白点 ,白中有一小黑点,所谓阴中有阳,阳中 有阴。 ? 这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特点,懂得此,就懂 了中国和谐的内在根据,对立双方有内在 的共同性。任何事物都是在大网络之中, 不能完全切割开来,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 定性。 ? 太极图所蕴含的就是道,太极图所表现的 ,就是不可道而又确实存在的无,是具体 可言的理,是千变万化的易,是天人合一 的一,是包含着宇宙整体性的气。 4.龙:中国文化的象征
龙的性质? 龙具有统帅一切动物的变异性。龙可以在 动物中互变,鱼、鸟、蛇、虎、熊、马、 牛、狗、龟可变成龙。虎、猪、猿、猴、 马、象、羊、狗、熊、牛都曾有过共名, 或曾相混讹,这从古文字和古图像中可以 看出。 ? 龙具有统合三界的圆转性。中国图腾形象 的演进是以下界之象(动物)与天上之相 (天体)的分离为关节,以下界动物的主 导为结果的。但在下界的百兽率舞中,龙 不同于其他动物,它可以在陆地、水中、 天上互动,构成了中国思维的圆形和全性 。 ? 龙具有宽广的包容。龙形有九似,头似驮 ,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 似蜃,爪似鹰,掌似虎。龙是多种动物的 合一,龙还可以变为多种动物形象,这就 是后来龙生九子的传说。 ? 龙是作为众动物的最高级而出现的。龙体 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秩序和结构观念, 或者说是中国文化秩序结构的图像化。龙 是文化的代表,从而是文化的领头。天上 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东方 的青龙为代表;人间的秩序,以龙种皇帝 为最高;水中的动物,与龙王为尊。 ? 一言以蔽之,龙象征中国。龙有很多图像 ,但最本质的是S形,正如易有很多图形, 最本质的是太极图。龙体现了太极图的核 心S形,理解了S形的龙,就理解了龙的本 质,最主要的是,理解了龙的文化精神。 威严而又活泼,可敬而又可玩,逞暴而又 施恩的龙,是文,是武,是和,是融,是 通,是变,是大,是中,是一,是道。 二、远古嬗变? ? ? ? ? ? ? 1.礼:原始艺术的核心 2.从原始纹身到朝廷冕服 3.彩陶:形变与意义 4.青铜:形变与意义 5.建筑源变 6.音乐源变 7.诗经内外 1.礼:原始艺术的核心? 从字型上看,礼是盛饮食的器皿。它包含着两方 面的意义,一是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 ,二是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的因素,成了神圣的 礼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理解中国艺术一开始 的辉煌是以盛饮食的器皿—彩陶—来象征的,彩 陶不是一般的日常用具,而是最神圣的礼器,远 古人类在其中投进了最大的精神、才华、思想。 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才能理解和以远古中 国文化有彩陶文化和青铜文化的辉煌,进而发现 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任何文化都无法相比 的重要地位,具有了向各个领域扩张的范式力量 。 礼的四个方面? 行礼之人,这在岩画、彩陶、玉器、青铜 、帛画中都可看到,但最能说明行礼之人 的性质的就是古文字中的“文”。 ? 文有两个含义,一是文身,二是正心。文 身即纹成与仪式要求相一致的外形,使自 然形体成为文化形体,正心即在形貌改变 的同时,使自己的心灵与仪式的要求相一 致,使自然本能之心转为符合文化之心。 当人成为文,仪式(礼)的目的就达到了 。 ? 行礼过程。最能说明行礼过程的,是古文 字中的乐,乐为打击乐,突出的是节奏。 乐在古义上是诗乐舞合一。具体言之,是 诗(咒语)乐(音乐)舞(舞蹈)的合一 。诗乐舞的合一称之为乐,所谓无礼不乐 。 ? 行礼地点。远古的考古遗址及其复原图与 古代文献的结合提供了我们对行李地点及 其特色的理解。行礼地点也就是中国文化 建筑的核心和最重要的部分。要对地点进 行正确理解,除了建筑实物外,重要的就 是与中国仪式内容和仪式形式紧密相关的 东西,这就是中国古文字中的“中”。 ? 中国原始仪式(礼)的四个方面,正好有 四个古文字,礼(行礼之器)、文(行礼 之人)、乐(行礼过程)、中(行礼地点 )来作本质性的表征。 ? 仪式的四个方面正是中国艺术的四大部分 ,礼器是艺术中工艺和图画,行礼之人是 艺术中的服饰,行礼过程是音乐、舞蹈、 诗歌,行礼地点是建筑。因此,中国原始 仪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艺术的发展 历程。 2.从原始文身到朝廷冕服? 文,原始文化中的文身,以为着将人的自然之躯 ,按社会、仪式、观念的要求加以改变,显示了 自然人向社会人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只有文, 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着作为社会 人的完成。 ? 文的本义是文身,作为人之文的演化的核心和主 题,就是仪式中的人的文饰的发展。文身发展具 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图腾阶段,文身最初 是刻镂,可称为文身刻镂阶段;第二阶段,随着 氏族间交往的频繁,认同变化加快,固定刻镂转 为可以修改变易的描画,由文身转为画身;第三 阶段,服饰面具阶段,中国式的宽大服饰改变人 的自然形体。 ? 从黄帝时期开始的服饰面具之文超越了人的自然 形体,虽然与伏羲时代的文身画身之文有美学上 和意义上的差别,但有其共同点,就是文的目的 都是要使人成为仪式中的神。文是为了人的神性 化、神秘化、神力化,通过一种原始观念和巫术 力量来达到文化的现实目的。 ? 作为仪式之人的文在远古演变中,主要有两个飞 跃,一是由文身到服饰;二是由神的服饰到王的 服饰。作为朝廷之王的冕服及其冕服体现奠定了 中国文化服饰的基能对自然人体加工修饰,这就决定了中国服饰的宽大性,宽大才能缠身掩 盖人的自然形体,而具有自由变幻的功能。 2.符号区分原则决定了色彩、图案、佩饰在服饰中 的重要性,只有不同的色彩和图案才能把等级和 本质不同的人直观而清楚地区分开来。 3.服饰本质和符号区分都是为突出等级中的权力, 权力不是来自人的自然形体,而是来自人的文化 定义。它需要一种意识形态的神圣原则,这就决 定了朝廷冕服在色彩、图案、佩饰上的象征意义 ,是这种象征性使朝廷冕服具有了一种文化的神 圣光环。 3.彩陶:形变与意义
鸟与蛙? ? ? ? ? ? ? ? 伏羲—鸟—太阳(金乌)--东王公—阳 女娲—蛙—月亮(蟾蜍)--西王母—阴 1.鸟蛙体系 鸟—阳 蛙—阴 2.凤鸟体系 凤—阳 凰—阴 3.龙凤体系 龙—阳 凤—阴
? 彩陶的抽象演化,是一个对神为代表的中 国宇宙的一种抽象过程和本质认识过程, 并为中国宇宙由神的宇宙向气的宇宙的转 换奠定了基础,这一抽象化的过程以哲学 的方式进行,就是《易》的卦相和太极图 形的漫长形成过程,以图案的变形在彩陶 中展开,就表现为一种内蕴着思维方式的 艺术法则,因此在彩陶的艺术法则中,可 以看到后来贯穿到整个中国艺术里的基本 原理。 ? 彩陶以艺术的方式直观体现“仰观俯察, 远近往还”的“游目”。 ? 首先,彩陶的图案形成了一个既没有起点 ,也没有终点的一气呵成的整体,这样, 彩陶的绘制自然而成了移动的三点透视。 它让你围绕着彩陶进行“步步移、面面观 ”的欣赏,又在这彩陶的有限画面中体会 到一种无尽的效果。这种游目正是后来中 国绘画和中国园林的一个基本审美法则。 ? 其次,彩陶无论是盆与钵,还是瓶与罐, 都注意由上关下的效果。这种仰观俯察的 中国观照方式,也是后来在诗、词、画和 建筑中广为运用大一个基本法则。 ? 再次,神的虚灵化表现为中国式的通变观 念,在鸟/蛙、凤/凰、龙/凤的阴阳呼唤就包 含着这样一种通变思想,这种思想在彩陶 里就呈现为一种艺术法则。这种法则从彩 陶时期起,一直贯穿下去,表现为爱情的 化蝶故事,表现为鬼狐的变化故事。 4.青铜:形变与意义? 彩陶文化基本上主导了从8000年前的中国 原始时代图腾和神帝时期,青铜文化则主 导了从夏到春秋的三代王朝,持续了15 世 纪。从考古上看,青铜最光辉的时期是从 商到西周,即公元前1600 年到前770年这 一时期。 ? 青铜器上最主要 形象是饕餮,理解饕餮是 理解青铜器所蕴含的文化思想的关键。 饕餮,读音tāo tiè,是传说中的龙的第五子,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 。 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 头和一张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 死。后来形容贪婪之人叫:“饕餮”。在游戏、小说、漫画、影视作品中 均有相关形象。
? 饕餮形象,没有生物学的原形,而是人的 心灵创造,心灵以重组变形的艺术法则将 其创造了出来。所谓重组变形,是指将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形象,通过变形的方 式,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形象。饕餮形象就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物组合来的。 5.建筑源变? 中国文化的人/建筑/宇宙的统一的观念,在山顶洞 人的仪式出现之后,就与仪式相关联并体现在仪 式之中,又特别体现在仪式的地点之中。 ? 仪式的地点在哪里呢?在“中” ? 中国农业文化从8000年前的伏羲女娲开始,到 6000年前的五帝时期,阐释了共识中国观念,共 识中国的“中”来源于天上的北斗中心,而北斗 中心的确认又是几千年来对天象系统观察的结果 ,而天象观察最主要的方式是立中。立中,即立 中杆。 ? 杆也就是一种图腾杆柱,类似于今天的国旗。在 原始互渗思维中旗杆却有实质内容:图腾(祖先 、神、帝)正降临于此,显灵于此。作为中的杆 、柱、旗,都有图腾(帝、神、灵)雕画于其上 。立杆就意味着在图腾的名义下,人们有了本质 ,有了中心,因此,古文字中的姓、氏、宗、族 ,这些使人凝聚一心的字,都与中杆有关。杆柱 名中,每为村落地理之中,地上的立中同时也是 天上的立中,天上地下在中里得到了合一。因此 ,对于远古文化来说,仪式地点不是以空地、庙 堂、坛台而是以中杆为本质的。 ? 中,从中杆开始,就是宗教、政治、地理 、心理之中的统一,也是时间、空间、天 上、地下的统一。人处在天地之间,从感 觉上,大地任意一点,都像是中,通过一 些技术,都可立中。因此,五帝相互争帝 ,也都相信自己的所在是宇宙的中心。 ? 空地、坛台、庙堂是立中的重要地点,也 是远古建筑的三种基本类型。 ? ? ? ? ?京城模式的特点: 第一,居天下之中的宇宙胸怀; 第二,以宫殿为中的帝王气象; 第三,天下样板的建筑法度。 远古的仪式地点,经千年的演化,最后成 了帝王君临天下的行政中心,中国文化观 念内容和形式特点,都可以在这一京城模 式中去体悟。 6.音乐源变? 乐是仪式的灵魂,从而在无礼不乐的远古 ,也就礼乐不奋,在这一意义上,乐可以 代表礼,乐就是礼。 ? 音乐在远古从原始到理性的演化,大致可 以从两方面予以把握。一是乐音创造者的 变化,从图腾从乐到帝王(圣人)作乐, 到民间作乐;二是乐的功能的变化,从神 人以和到乐以调风,到帝王享乐。 ? 从现象上看,中国音乐,从远古向理性的 演化中,由于快乐和意义上的分裂,使其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与其他艺术门类比较 起来,少了辉煌,但是远古音乐演化的最 重要的成果,是使中国的宇宙成为一个音 乐的宇宙。“八音克谐”。 ? 一个音乐化的宇宙在先秦哲学中建立了起 来, 并在汉代哲学中得到了体系化,正是 这个音乐化的宇宙给了中国艺术以巨大的 影响。 7.《诗经》内外? 《诗经》包括的三个部分:风、雅、颂,风、雅 、颂都是乐调名。 ? 风,是各国的民歌土调。在古人观念中,风是气 候的主宰,它统治着一方的自然环境和主要由自 然环境所决定的社会状况。有什么样的风,就有 什么样的俗。反过来,有什么样的俗,也就有什 么样的风。在古人看来,音乐与风最为相关,音 乐靠风传播,通过音乐可以探测风,也可以调节 风,所谓乐以开风,移风易俗。因此,风为乐调 ,既反映一方的自然环境,也反映该地方的风俗 习惯和民情心理。从而风是多方面的统一:从音 乐上讲,是乐调;从歌词上讲,是题材;从内容 上讲,是民俗人情。 ? 雅,是秦地乐调。周秦同地,雅即代表周 代首都的乐调,首都为王化的中心,风俗 最纯正,雅者,正也。雅音作为正音,其 词亦正。 ? 颂,也是乐调,但用于宗庙,通过歌舞来 表达调祖先和神灵的盛赞和崇拜。在先秦 的文化氛围中,颂具有天人合一的最高境 界。 ? 风、雅、颂的排列传统先了一种理性的规 范,同时也显出了一种世界观。风、雅、 颂是一种等级秩序,也是一种天人关系。 ? ? ?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这里既有风雨形象的现成思路的原始网络一面, 又有天色给人的感受和思念情人的感受的相统一 的一面。二者相互交织,相互深化。 ? 先秦理性运动已经产生了一种新的宇宙观 、自然观,它完全消解了原始文化历史规 定性的现成思路,而建构了一种新理性化 的历史—心理感受图式,一种建立在人与 物感受同构上面的文化—心理感受图式。 从先秦到清代,中国诗歌基本上就是依这 种文化—心理感受图式而发展、丰富而辉 煌的。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 真意, 欲辩已忘言。(陶潜) ?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 ?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 ?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 观) ? 这里的飞鸟、风、水都已经脱离了现成思 路的原始规定,而保存了现成思路的心理 感受的永恒性一面。 ? 《诗经》形象系列的理性转换,使中国诗 歌脱去了原始内容,建立起了新的人与自 然的感应模式。而《诗经》的形式结构更 从外在形式上建构了先秦的理性精神。这 种理性精神体现在国风和小雅的三段式结 构上。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彼黍离离⑴,彼稷之苗。行迈靡靡⑵,中 心摇摇⑶。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 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⑷? ?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 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 噎⑸。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 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 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 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 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 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 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 在水中沚。 ? 从这些诗中,可以讲一首中各段大致相同,显示 其静;关键字眼不同,显示其动。一段一个层次 为静,几段之静相合形成整体的动态。这又正契 合了先秦理性古朴的宇宙结构。中国古人的宇宙 是静中有动,虽动而静的。天地大环境不变,而 一年四季景物、色彩、气候都在有规律而又五彩 缤纷地变化。中国人讲究效法自然、顺应自然, 理性化了的艺术之兴,感物而动,人的情志从自 然中得到出发、体悟、外化,与自然的变化交织 在一起。但艺术作为人的文化形式,要体现自然 最在内的气韵。 总结? 中国原始彩陶出抽象化的主潮表现为一种 向线的艺术的演,中国书法终成一种线的 艺术,线在中国绘画中具有在重要的地位 ;中国音乐以旋律为主,呈现的是线;中 国建筑,特别是园林,呈出为在地面空间 徐徐展开的线;周易最后凝结为阴阳交长 的太极曲线。中国的自然既是春夏秋冬循 环往复的时间之线,又是日出而作,日落 而息的生活之线。《诗经》的三段式结构 既显示了先秦理性精神的确立,又与各门 艺术一道,现出了中国艺术的共有特色。 三、秦汉气魄1.从先秦理性精神到秦汉宇宙模式 2.秦汉艺术的基本因子 3.秦汉建筑:象天法地 4.秦俑汉雕:虚实之孕 5.汉赋:总括宇宙 6.汉画像:一体古今 1.从先秦理性精神到秦汉宇宙模式? 1.先秦理性精神 ? 2.秦汉宇宙模式 1.先秦理性精神? 春秋战国500年,中国思想的变化可分为四 个阶段:1.天人分离;2.仁的人性;3.道的 宇宙;4.法的政治。 ? 天人分离是畜牧,后三阶段是真正的展开 ,是先秦理性精神的建立。这三个阶段是 中国文化三个主要方面—人性、天道、政 治制度的一个的理性化演进。 ? 这种理性化演进是在百家争鸣中完成的。 ? 儒墨之争,儒家成为文化的主流; ? 儒道之争,儒家取得了主流地位; ? 儒法之争,发家的功利优先和效率第一在 儒法之争中获得了现实的胜利。 ? 秦以后2000年来的中国文化,都是建立在 一个道的宇宙、仁的家庭、义的天下、法 的帝国上面,并在这四方面不断地精致化 和不断协调完善。 先秦理性精神对士人人格的构造? 重在个人修身养性无为而治的道家型士人,隐士 ? 以温情之家为基础由家而国而天下的充满爱心的 儒家型士人,儒士; ? 以朝廷为中心而号令秩序的法家型士人,官吏; ? 以人人平等为重,无视家庭、不管国法、只求正 以的墨家型士人,侠士。 ? 士人人格的四种类型是中国艺术多姿多彩的一个 重要基础。秦汉以来的两千年间,既不断地看到 对这四类形象的艺术歌颂,又不断看到这四类形 象发散出来的艺术光芒。 从先秦理性精神到秦汉宇宙模式的演化色 木 火 青 赤 味 酸 苦 音 角 徵 季节 春 夏 方位 东 南 位置 左 上 情 怒 喜 内脏 肝 心 道德 仁 礼 神 句芒 祝融 帝 太皞 炎黄土金 水黄白 黑甘辛 咸宫商 羽长夏秋 冬中西 北中下 右思忧 恐脾肺 肾信义 智后土蓐收 玄冥皇帝少皞 颛顼 2.秦汉艺术的基本因子? 在中国艺术史上,秦汉艺术显出了最伟大的气魄 。先秦以礼为核心的艺术可以说是一种美,秦汉 艺术则可以称为大。从秦兵马俑到万里长城,从 宫殿园苑到汉大赋、汉画像,无一不显出大的特 征。 ? 大是高于美的一个美学范畴。 ?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 之。 ?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 美则美异,而未大矣……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 ,而皇帝尧舜所共美也。 ? 秦汉的大,显出的是一种胸怀之大,力量 之大,气魄之大,趣味之大。它来源于和 勃发于一种文化的新现状和新结构之中。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第一,新统一的现实力量。 ? 第二,与前所未有的巨大现实力量共生的 是一种容纳万有的想象心灵。 ? 第三,先秦文学的另一经典形式是诸子散 文。 3.秦汉建筑:象天法地 ? 秦汉建筑空前而绝后的两大特点,一是空 间之大,二是空间之满。 ? 西汉长安城面积约36平方公里,其中宫苑 面积占一半以上,是明清紫禁城面积的20 倍,秦时阿房宫仅是一个前殿即阿房殿, ,东西长1000余米,南北500—600米,面 积与紫禁城相当。 ? 秦汉建筑巨大的空间里总是塞得满满的,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 高啄,各抱第十,勾心都斗角。盘盘焉, 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4.秦佣汉雕:虚实之韵
? 秦兵马俑的特色一是形体高大,俑人高约1.85米 ,马高1.7米,这是秦前后都没有的。二是写实。 ? 但总的来说,秦俑的写实主要是与秦以前和以后 的塑俑相比较而凸显出来的,如果与西方雕塑相 比较,仍有很强的中国特色。一是讲究整体性而 不管各局部的精确比例,特别表现在人俑的身躯 结构的体型特征和各部分的比例和交接点的不清 上;二是画意突出,着装的很多笔触明显带有画 的线条很急,而略少雕塑的立面意味。而且秦俑 是上色的,雕塑上色的功能之一,就是以绘画的 色彩线条来补雕塑的立体造型不足。这亮点一致 是中国雕塑的特点,与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相连 。 ? 霍去病墓的石雕以一种与秦俑截然相反的 方式----简略的笔画、写意的手法和象征的 氛围表现了秦汉气魄。
5.汉赋:总括宇宙? 中国文学,《诗经》用分段式结构来表现 宇宙的循环和人心的动态,以四言的形式 表达着一种北方的理性精神和人文性格, 《楚辞》以上天入地的想象展示了一个浪 漫世界,用七言为主而错落有致的句式表 达悉尼丰富的情感,呈现了南方文化的精 神旗帜。战国的散文,纵横家、孟子、庄 子汪洋恣肆,说理透彻。各种以前的文学 形式都被汉人在大一桶的世界中吸收进来 , 并用体系化了世界图景和逻辑模式予以 重新组合,创造出了一种最能表现自己时 代经文的文学形式:赋。 汉赋的审美方式? 第一,与汉代宇宙观相一致的审美构图方 式去描绘实物。 ? 第二,整个描写显出了由大到小又由小到 大的循环视线。 ? 第三,按照汉的立体全面方式进行细细的 “步步移、面面观”的仰观俯察、四面游 目的铺陈排列。 ? 汉赋的旨趣,与秦汉的容纳万有的精神一 样,是要穷尽事物。由此,它在铺陈排列 的时候,是现实加想象。它的铺陈最后成 了容纳万有的象征体系。 6.汉画像:一体古今? 汉画像是汉代特有的艺术类型,是家文化 与汉代天人感应宇宙观结合的产物。 ? 汉画像石、画像砖是陵墓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一是出现在墓的碑阙之上,二是在作 为墓的一部分的祠堂里,三是在地下的墓 室中。 ? 它把有汉一代的宇宙观念、生活观念、审 美观念艺术地永恒地保存了下来。
汉画像的三个系统? 神仙灵异系统:伏羲、女娲、东王公、西 王母、青龙、白虎等。 ? 历史系统:历代帝王、古代圣贤、孝子节 妇 ? 日常生活系统:狩猎农事、楼阁人物、庖 厨宴饮、车骑出行、舞乐百戏、胡汉战争 。 汉画像的特点? 满是汉画像的特点,任一石、任一砖,总 是塞得满满的。 ? 以动显神是汉画像的第二个特点。 ? 汉画像的第三个特点是以块求力,以块呈 韵。 ? 汉画像古拙的力量,稚气的韵味和飞动的 生气,都完满地服务于汉人要求表现的那 个天地互渗、古今一体、时空合一、阴阳 消长、五行循环的琳琅满目的鲜活生动的 世界。 四、六朝风韵1.六朝艺术的文化氛围 2.书法呈韵 3.绘画畅神 4.园林适心 5.诗文欲丽 6.石窟流彩 1.六朝艺术的文化氛围? ? ? ? A.有无色空与艺术风韵 B.有情无情与艺术自觉 C.形神之论与艺术作品结构 D.生命的关切:一身三相 有无色空与艺术风韵? 汉代思想是一个气阴阳五行的严整网络结 构,它更注重的是现存秩序和事物在宇宙 网络中的定位。气在中国文化中有两种属 性,它可感而不可见,似无,但它确实存 在,似有。汉代思想注重网络和具体事物 ,是中有。这种对现存秩序和具体事物的 重视既表现为对纲常伦理的强调,又表现 为艺术风格上满的特点。随着汉代社会结 构的崩溃,这种思想体系也瓦解了,魏晋 玄学填补了汉代观念破产后的思想真空。 ? 有无之辨和色空之论从两个方面对六朝艺 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是它应和了汉末 以来由神仙信仰崩溃而产生的人生飘忽、 人生苦短的声明珍贵意识,并进一步推动 深化了这种意识,使六朝艺术一开始就展 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关怀,二是它开启的须 另的本体世界为艺术开创了一种不同于秦 汉的新的形而上追求。使重有、重实、重 满的汉代艺术转为体无、味道、重韵的六 朝艺术。 有情无情与艺术自觉? 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 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茂于人者 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 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 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也 。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 。(《魏志 钟会传注》 ?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 ①。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②!” 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 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 《世说新语》载:王仲宣好驴鸣。既葬, 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 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 《世説新語· 任誕》:&諸阮皆能飲酒,仲容至 宗人間共集,不復用常杯斟酌,以大甕盛酒,圍 坐相向大酌.時有群猎來飲,直接去上,便共飲 之. ? 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 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 王子敬云:从山***上行,山川自相映发 ,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季,尤难忘怀 。 ? 对 人和世界的一往情深,对美好事物的深 邃体验,对有限人生的铭心把握,这种对 个性的自觉同时也就是艺术的自觉,它直 接地影响到六朝艺术的外貌与内涵,借宿 了汉代代表集体意识的类型化艺术,而敞 开了六朝呈现个性色彩的有情致的艺术。 形神之论与艺术作品的结构? 形神之论既是魏晋玄学的论题,又在人物 品藻中被透彻地讨论。 ? 形神论在先秦就是一个人体学概念,汉代 选拔官吏的推荐制度星期了政治人才学的 人物品藻。 ? 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 是谓九征,可分为三类:神、骨、肉,可 简化为神形。这是一个由二到三到多的整 体功能结构。 人物品藻? 王戎云:太尉神姿高掣,如瑶林琼树,自 是风尘外物。 ? 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千仞。 ? 有人叹王公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 ? 殷中均道韩太常曰:康伯少自标置,居然 是出群器。及其发言遣辞往往有情志。 ? 王僧虔《笔意赞》:书道之妙,神形为上 ,形之次之。 ? 苏轼《书论》:书必有神、气、骨、肉、 血。 ? 顾恺之: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 照,正在阿睹中。 ? 王国维《人间词话》:飞卿之词,句秀也 ;端己之词,骨秀也;后主之词,神秀也 。 生命的关切:一身三相?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 多。 ? 人亦有言,忧怜人老。嘱我白发,生亦何 早。 ?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自顾非金石 ,咄昔令人悲。 ? 对生命的关切表现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就是 对人对物的深情,在宫廷里,生命关切表 现为对丽的追求。曹丕《典论 论文》:年 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 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 对生命的关切在民众里是通过对佛教的信 仰表现出来。珍视生命的意识,凝结在敦 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石窟的造像和壁 画里。中国佛教艺术达到一个辉煌的高峰 。 2.书法呈韵 ? 书法从汉末魏晋起,称为与中国文化宇宙 观机相契合的艺术门类。六朝的主潮是玄 学和佛学,篆、隶、正、行、草五种书体 ,与玄学和佛学最相契合的就是行书。魏 晋审美人物品藻推崇的理想人格为标个性 、重深情、尚通脱、崇飘逸,最能表现这 种人格之美的,是行书。 ? 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心 灵找到了一种最适宜于表达他们自己的艺 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 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 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 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这 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 ,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晋人的书法 艺术是这种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 当的艺术表现,这种抽象的音乐似的艺术 才能表达出晋人的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 主义的自我价值。 3.绘画畅神
? 其构图不是如汉画像那样满,又特别主义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呼应。洛神姿态的飘逸 ,曹植与侍从几种不同的造型组合的律动 感,人物的面部特征其实 并不明显,但结 构上的线条、块面、色彩构成深得《洛神 赋》神韵的画味。 ? 南朝有张家样,北朝有 曹家样,这一方面 是六朝人物画的演进更新过程,另一方面 又是人物画融入宫廷系统和民间系统的过 程。随着描写对象大面积地向宫廷和寺庙 转移,人物画负载士人意识的能力就越来 越若。在这从大转小的过程中,产生了继 续士人意识并且使之发扬光大的画类:山 水画。 ? 先秦以前,山水是作为一种附带装饰出现 的。汉代,如四川画像砖中的庭院和金雀 山帛画中的仙山楼阁,透出了一点山水画 跃跃欲出的信息。山水的真正出现并获得 较高地位是魏晋之事,而且主要是与士人 意识相连的。 ? “山水质有而趣灵”,构成上就具有宇宙 的形而上意味。所谓“山水以形媚道”, 要表现山水的这种境界,立意上是“以一 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具体方法就是以 大观小,上下远近的散点透视。由于是三 点透视,当然也就只能是平面色彩,所谓 “以色貌色”。山水画的结构和创作都契 合了一种士人的精神境界。 4.园林适心? 自然山水处于审美的高位得力于玄学的氛 围。山水客观上被认为是道的显现,所谓 “以形媚道”,士人主观上又竭力在“以 玄对山水”、“澄怀观道”。将山水玄学 化和将玄学山水化的一种最好方式就是造 园。魏晋以来,私家园林的星期是士大夫 文化兴起后的新的审美趣味和美学原则的 产物,特别是在东晋,造园是士大夫阶级 的一个普遍的生命活动。 ? 园林是士大夫文化的一种创造,而园林的 创造同时意味着士人文化定位的完成。中 国文化需要一个士的阶层作为整合力量, 把宗法血缘的广大乡村的“家”与以朝廷 为代表的“国”整合为一个大一统的天下 。而士人的自身定位自先秦以来一直处于 一种矛盾之中。士人出自家,但不能只有 家,而必须有天下胸怀。为天下服务的主 要方式就是入朝做官。因此士人一直处在 有家的背景而又超越家,有臣的位置而又 不是子的境地中。正是这种境地使士人具 有一种相对自由的选择和相对独立的个性 。它表现在天地自然和园林艺术中。 ? 园林也是先秦以来一直困扰着士大夫阶级 的内心矛盾的一种完满解决。士人在家与 国之间的理想设计在本质上的亲合关系而 现实中老是呈现的游离状态,使士人从产 生之日起就呈现为仕与隐的两面人。 ? 当魏晋以来的造园活动把隐与一种艺术创 造结合在一起,从而把隐蝙了完全可以与 仕相比美的生活方式。 ? 园林艺术构思本就近于诗,近于乐,近于 画,而诗、乐、画都与园林本身一样是一 种情趣,一种性格。 ? 园林是自然,又是居所;是居所,又纳入 了自然。园林之创造,由于士大夫在知识 上的地位和在审美上对社会的极大影响, 又契合于当时的宇宙结构模式,影响了整 个社会的建筑艺术风貌。 5.诗赋欲丽? 诗文在古代的艺术体系中,一直拥有最重 要的地位。诗的发展总是表现为一种朝廷 、士人、民间的互动。魏晋南北朝士人的 地位占了审美地位的核心,在诗风的流向 中具有前卫作用。诗歌的发展除了自身的 形式变更要求之外,又受到人物品藻开始 的新的审美潮流的推动。人物品藻形成了 一套突出情的神骨肉的审美对象结构模式 ,而诗歌形式本身包含语言美的追求和表 现对象的神情气韵这两方面于其中。因此 ,魏晋伊始,“诗赋欲丽”、“诗缘情而 绮糜”就一直是诗歌新的追求目标。 6.石窟流彩? 佛教于汉代传而是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显 出了自己的独特风貌。佛教是一种与艺术 紧密相连的宗教,佛教在中国的彰显同时 又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滚动。敦煌 、龙门、云冈为代表的石窟艺术就是在这 股巨大的宗教艺术潮流中产生,并永远光 照后人。
? 是时王子兴大勇猛,以悲愿力增益其心。 虑彼二兄共为留难,请先还宫,我当后至 。尔时王子摩诃萨埵,遽入竹林,至其虎 所,脱去衣服,置竹枝上,于彼虎前,委 身而卧。菩萨慈忍,虎无能为。即上高山 ,投身于地。虎今羸弱,不能食我,即以 干竹,刺颈出血。于时大地六种震动,如 风激水,涌没不安。日无精明,如罗侯障 。天雨众华及妙香末,缤纷乱墬,遍满林 中。虚空诸天,咸共称赞。是时饿虎即舐 颈血啖肉皆尽,唯留余骨。时二王子生大 愁苦,共至虎所,不能自持。投身骨上, 久乃得稣。悲泣懊恼,渐舍而去。
? 这些故事本来呈现的是一种独特的印度式 心灵逻辑。在割肉贸鸽的故事中,尸毗王 一旦决定割肉贸鸽,虽然看到割了如此多 的肉还不够一只鸽子的重量,绝不去考虑 鹰是否设计在害他。在舍身饲虎故事中, 虎本是要吃人的,人却主动想方设法让虎 吃。故事的极端不近人情,起的是一声猛 喝的作用。让人抛弃人情、人生、人世, 投入佛境。这些故事是佛的故事,佛之成 佛,就在于他前身有如此多的苦难,当人 也遇上这些苦难的时候,他已接近于佛的 遭遇和佛的体验了。 ? 敦煌石窟,佛像、图案、壁画构成了一个 宗教/审美的寓意世界。渤海湾是带着血肉 情感,充满悲凉残酷的二元对立的尘世镜 像。佛像和图案则为宁静、包容、无线的 宗教境界,壁画的人间激情变形到了极致 ,就升华为佛像的宁静和图案的天国版的 韵律。图案的律动字上而下,佛像感召从 中到边,壁画的内容获得了一种定向的渗 透。每一个石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具 有独特的艺术风韵。 ? 佛教石窟文化起源于印度,当其从印度经 中亚抵达汉地的时候,显出了中国文化对 印度佛教石窟文化的接受—抵抗—创造。 ? 当汉文化面对石窟文化东涌的时候,它接 受了什么呢? ? 在建筑形式上,接受了中心柱窟形,在雕 塑上,接受了像中心,在壁画上,接受了 本生故事。 ? 它绝不能接受的是什么呢?就是雕塑和绘 画上的裸体形象。让一切形象,无论是圣 界的佛、菩萨、诸天,还是俗界的国王、 往后、大臣、民众,穿上一幢,成了敦煌 石窟作为汉文化的边防文化检查站的本本 质的表现。 ? 汉文化拒绝佛像的裸体,并不是歪曲佛教 ,而是维护佛教,他们不可捏爹的,最伟 大的宇宙之神,自动么会赤身裸体地出现 在神圣的殿窟中呢。 ? 佛陀作为宇宙之神,对汉文化大众是具有 魅力的,但是在佛陀的印度型显现形式中 ,其理想性和精神力量,在汉文化中人看 来,并没有显现出来。 ? 汉文化把佛陀作为宇宙之神接受下来以后 ,一定要让自己从感性真正感受到他是宇 宙的主宰。因此,敦煌石窟中的塑像,从 北朝到隋代,以单体佛陀为主演变为佛陀 二弟子或佛陀二菩萨的三体为主,进入唐 代,就成了佛陀、二弟子、二菩萨的五体 ,又加上二天王的七体,甚至再加上二金 刚的九体。 五、唐代气象? ? ? ? ? ? 1.唐代艺术的文化氛围 2.舞乐精神 3.恢弘法度 4.禅道境界 5.大千世界 6.转型初澜 1.唐代艺术的文化氛围? 唐代是中国前期艺术的高峰,又是中国艺 术从前期转向后期的关键。 ? 唐代不但是中国古代文化前期的顶峰,而 且是当时世界文化的极致。 ? 最使唐代社会充满生气的是士人阶层的新 风貌。 ? 士人阶层成熟最明显的标志是以机构化的 形式表现出来的,即由隋产生,由唐最终 确立下来的科举制。 ? 在思想上,唐代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可以从 更广阔的唯独来看待。中国思想史上,两 汉是儒家把一切思想,包括原始神话、民 间信仰、阴阳五行、诸子百家都纳入自己 的提醒中,形成了一个容纳万有的大一统 意识形态体系。唐继六朝的儒道释三分而 来,对三家采取了宽容开明的政策。 2.舞乐精神? 中国音乐相对诗书画而言,不算发展,但 音乐的很多功能体现在书法里。然而,唐 代音乐与舞的结合,构成了一种舞乐精神 。舞乐也有趋向书法的一面,舞的特质, 它的昂扬本方和迷狂如醉的一面,与唐代 最辉煌的顶端相一致,应和了一种书法的 奇迹:狂草。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气行并序?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cān)龙翔 。 ?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 舞起源于原始仪式,本由沟通宇宙的苦况 ;书,作为线的艺术的精华,亦有象征天 人的功用。 ? 狂草通于舞乐精神,又把舞乐精神发挥到 了及至。 ? 舞乐精神反映于绘画,就是吴道子的气概 。吴道子的画,以线为主,尤其是意存笔 先,满壁飞动,如带当风,又正与狂草的 风韵相契合。 ? 诗文在中国艺术中处于最高位,诗成为唐 代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狂草、吴画 和舞乐精神在文学上的表现,就是李白的 诗。 ? 李白的诗是唐代气象最豪放的迸射。横扫 六合的气概,自由天地的精神,笑傲万物 的情怀,铸成了李白诗的无迹可求,一片 神机。 ?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 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这些诗句写出不是考一种最佳视角。它超 越任何一种固定试点,需要一种吞吐宇宙 的气魄,它表现出的容纳万有,俯仰天地 ,也不是靠一种自先秦以来就有的对天上 地下四面八方的游目与罗列。李白的诗有 一种化我为宇宙的气概。我就是宇宙而产 生出来的磅礴气势,它超越了一切技巧、 法则和公里,与时代最伟大的精神相会通 。 3.恢弘法度? 恢弘法度表现在建筑上,就是都城长安的 布局规划建设。 ? 恢弘法度表现在书法上就是颜真卿的楷书 ? 恢弘法度表现在舞乐上是大型舞乐的编导 ? 恢弘法度在佛教艺术上体现为,佛教寺庙 建筑在唐代达到了关键的一步,以塔为中 心的寺院变为以殿为中心的寺院。 ? 在文学上,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开拓了 恢弘法度的另一境界,最有代表性的是杜 甫。
? 大明宫是唐代长安城禁苑,位于城东北部 的龙首原,是唐帝国的政治中心,是世界 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1] ? 宫南部为前朝,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 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宫北部的内廷 中心为太液池,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 基址分布,内廷西部有朝廷宴会和接见外 国使节的麟德殿,殿基长130余米,宽近80 米。其上建有前、中、后毗连的三殿,周 围绕以回廊,规模十分宏伟。
? ?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一套整严的形式法则从杜诗里显出,与韩 文、颜书、吴画一道,构筑了唐代艺术形 式美的典范。 ? 诗到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 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 之能事毕矣。 4.禅道境界? 禅道境界集中体现为王维诗、水墨画和绝 句。 ? 儒道释在唐代都得到了极大 的发展,中国 士人的独立意识是靠综合儒道释而获得的 。儒与释道两种成分的互渗,两条轨道的 循环,使士人在进退出处、通塞穷达之间 保持着作为社会整合力量的性质。士人偏 于儒,就是杜甫、韩愈、颜真卿的境界。 偏于禅道,就是王维诗、水墨画和绝句的 境界。不偏不倚,就是白居易的境界。 ? ? ? ? ? ?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身临,复照青苔上。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 禅道境界的出现,既不 破坏士人对皇权的忠心 ,又确保着士人的独立 性和理想性,从山水画 到水墨画,不但标志着 中国绘画各主要因素( 构图、线、墨)的最后 完成,同时也是士人性 格中禅道境界的最后完 成。 ? 绝句相当短小,要在这样少的字数里开拓 出一种完整的艺术境界,决定了它必须蕴 涵丰富、意味深长,力争文短而情长,字 少而意多,形简而神丰。在创作方式上发 掘道家“无”的意境和佛学空的“精”义 。 ? 绝句的模式:一是在前两句中把要写的事 情简约精炼地写完,二是在第三句发生意 义上的转,三是转之后一定要在一个有多 重意义的意象上停下来,突出言不尽意的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 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 折戟沉沙铁未销,细将磨洗认前朝。东风 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 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河满子, 双泪落君前。 5.大千世界? 唐代艺术千姿百态,诗是唐代一书中最有 代表性的艺术门类,诗里包含着与各类艺 术的联系,反映着各种艺术潮流的兴衰, 从唐诗的形式类型和时代流变也可以通向 唐代艺术的大千世界。 ? 在唐诗的时间波涛里,从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既可以 看到六朝诗的余绪,又可以强烈地感到新 时代的涛声。与这片涛声汇流的有绘画上 的阎立本,阎立德,有书法上的欧、虞、 褚,这是艺术在时空交替互激中卷托起的 精美浪花,像天地自然的多声部合唱。 ? 盛唐诗歌,百花盛开,美丽天地。高适、 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的边塞诗,威武、 雄壮,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流丽 自然,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 。在诗歌的万张光芒里,不难体会到朝廷 宫廷气象,不难体会到画之神韵,也不难 体会到唐舞的风采和书之淋漓。 ? 中唐诗歌,展现了另一番五彩斑斓,白居 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与韩柳的古文运动同 调。 ? 晚唐诗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流 向了词。 ? 唐诗的初盛中晚各有境界。律诗现实的是 上升的皇家气象和士人的豪迈气概,绝句 通向的是禅道境界,长律通向的是叙事的 萌芽。它与唐传奇的出现具有内在的联系 。 6.转型初澜? 中国古代文化从前期转入后期,中唐是一 个分水岭。以寺庙为中心 说唱文学的兴起 ,包孕了一种新的审美趣味,预示了这种 通俗趣味形式在宋代城市形成了自己的世 俗据点:勾栏瓦子。中国后期才兴盛的诸 多艺术形式,词、传奇、说唱、古文、中 隐园林,都是在中唐以后出现或在中唐以 后才形成自己的特色的。 ? 以汉语为标志的古文运动,既是一个回到 过去的运动,又是一个开拓未来的运动。 中国的士人是师、吏、文的统一。师,是 人之所以立于天地间的理想,是对宇宙之 道的承当;吏,是入仕而实践道的职位, 也可广义地理解为行道的行为;文,是体 现着道的美学形式。这种统一在两汉经学 与魏晋骈文中被打破了。古文运动的出现 所展示的,是在文化转型中,中国文化要 重新以儒家为主在新的形势下容纳万有的 文体形式,它的完全展开,则在宋代。 ? 如果说,古文显示的是人与文的关系,即 从写作方式和文学样式上来适应新的历史 境遇,那么,中隐园林则是从人与园林的 关系,即从生活情趣和居住样式上来表现 时代的新要求。 ? 自中唐以来,私家园林虽然在总体指向上 仍是禅道境界,然而在功能、韵味、形式 上却转出了一种新境。 ? 中唐以后,壶中天地成了园林的新潮和筑 巢。士人们更低地不是像谢灵运、王维那 样在相对纯粹的自然景色中去体悟禅道境 界,而更多的是就在自己的都市宅院、庭 院中去获得这种境界,从自己身边的小空 间去体会大宇宙的情韵。其具体方法就是 ,置石、叠山、理水、养莳花木。 ? 中唐庭园通过一系列手段达到了以小见大,于有 限体味无限的目的。 ? 白居易自称为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壑, 丘壑太冷落,朝市太喧嚣,不如作中隐,隐在留 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 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君若好 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冶,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 欢言。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 造次到门前。人生处一世,此道难两全。贱即若 冻馁,贵则多忧患。惟此中隐士,致身洁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六、宋人心态? ? ? ? ? ? 1.宋代艺术:文化氛围与四大基点 2.园林心境 3.诗文境遇 4.花园风采 5.士人意境 6.词人心态 1.宋代艺术:文化氛围与四大基点? 宋代是中国文化从前期转入后期最关键的 是求出,它的境遇、实践、创造极大地影 响了中国文化的进程。 ? 经济繁荣,出现了市民阶层。 ? 科技领先,活字印刷、火药、罗盘。 ? 宋代艺术受四个功能场的影响 ? 画院,代表了一种皇家的审美趣味,从而 对整个社会的审美标准和画风的兴衰都产 生了很大影响。 ? 书院,书院是士大夫独立于官学的讲学场 所,书院从两方面影响了文坛,一是理学 家对文学家的诗文理论进行批判,二是理 学家高扬的形而上精神和论理说理的风气 构成了一种意识形态氛围,影响了诗文的 面貌。 ? 文房,中唐白居易开拓了亦官亦隐的园林 境界,宋代士大夫的请去几种地文房中表 现出来。如果说,园院中的假山象征了空 间上的包容世界,那么文房中的古玩金石 则表现了实践上的占有古今。 ? 瓦子勾栏,瓦子勾栏是代表市民和民间趣 味的小说百戏的固定场所,说话成为上至 宫廷,下至城乡的普遍爱好。 2.园林适心? 禅宗思想有三重境界:一是由凡入圣,二 是由圣入凡,三是非圣非凡,亦圣亦凡。 以此来看中国的园林境界,陶潜、王维的 园林是从都市到山林,属由凡入圣;白居 易的园林是从山林到都市,属由圣入凡; 而宋代士人园林,在园艺观念和园境实践 方面都沿着白居易的中隐方向进一步发展 ,进入了非圣非凡,亦圣亦凡的境界。 ? 外在方面表现为园境上的创造与完善,主 要体现在皇家园林上,从背诵的艮岳到清 代圆明园的九州清晏。内在方面心灵的提 升则表现为士人园林对主题内涵的新创。 一是把园境瞿草木变为心灵的邮寄部分, 如周敦颐的莲,二是把完全与心灵相连的 因素变为园林的内在因子,也就是绘画、 诗词、音乐、文玩、品茗、棋局等内涵很 高文化修养的人的因素成为园林不可分隔 的一部分。 ? 宋代士人的心园,相对于六朝和唐代的山 林园林来说,是由圣入凡而后的非圣非凡 ,但相对于宋代都市的市民趣味来说,又 保持着自身的圣洁,坚持着出污泥而不染 的雅趣。因此,有趣的是,宋人心园在历 时的山林与都市的比较中羔羊了禅宗的不 执思想,但在共时的士人雅韵与市民趣味 的对立上,又很执,不符合禅宗境界。中 国文化转型的矛盾性,已经蕴含在宋代心 园所处的二重关系中了。 3.诗文境遇? 宋代社会的转型特征和士人的特殊心态使 宋代的诗与文朝着所以出方向转变:平淡 ? 平淡的文学风格,至少在三个层面上与宋 代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动向相契合。 ? 第一,与理学家的文风相契合。 ? 第二,与话本小说的接近。 ? 第三,表征了士人的普遍趣味。 4.画院风采? 宋代画院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 宋初绘画主要分为三类:花鸟画、道释人 物画、界画。到宁熙时,山水画也成为宫 廷绘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南宋时,历史画 、风俗画也在画院画家中引起了兴趣。 ? 花鸟画不仅代表了一种较高的文化修养请 去,而且也被作为宫廷、寺观建筑的内部 装饰。画院花鸟用黄派风格画出,既福利 堂皇,又闲雅典趣。 ? 释道人物画大受重视与宋皇帝一开始就笃 信总结有关,许多较大型的官邸和寺庙的 建造,都要绘制政教宣传画。 ? 界画在宋代达到高峰,从社会原因上说, 是与社会转型、市民兴起和对技术兴趣的 高涨相联系的,但从艺术体制上说,却与 画院的提倡相关。 ? 西方文艺复兴是以绘画为达标的,而绘画 是以科技为基础的,这与中国的界画在宋 代成为显学具有相似之处。然而西方油画 却成为当时的示范学科,并字词以后成为 西方文化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宋代界画虽 然在画院中也形成了重视客观世界的今昔 拟物画风,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方面 在画院里以重诗意的形式表现出来,另一 方面,以文人画的产生形成与界画精神的 完全对立,因此界画终于未能上升到文化 的高度。
宋代画院的四大特点? 富贵气象 ? 闲情诗意 ? 谨细拟物? 程式化 5.士人意境? 士人区位主导着中国文化转型在审美方面 的主要流向。宋代士人面临着转型期复杂 的矛盾。他们的心灵流向在艺术中渐渐地 浮现出来这就是文人书画的出现,这里有 他们独特的意识、情感和艺术追求。 ? 蔡襄书法,欧阳修诗文,郭熙的山水画, 形成了士人趣味入主朝廷,跃居主流,影 响全国的第一个高峰。 ? 如果说,杜诗、颜书、韩文代表了唐代士 大夫的儒家主流,显出了唐代儒者的堂堂 正正、恢弘法度、精神力量,那么在宋代 ,欧文、蔡书、郭画显出了宋人的雍容大 度、优游不迫、平和冲淡的平易景象。
? 欧阳修、蔡襄、郭熙的趣味为朝廷所接受 并推为正宗主流,成为效法的样板,但这 样以来,又使这种趣味成为一种习俗、技 术和套路,这样,就遮蔽了士人趣味本身 的独特性,士人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就 需要更新自己的趣味,于是文人画就产生 了。 ? 文人画作出了超越千人的巨大进步,代表 了宋代士人的最高境界。
文人画的特点? ? ? ? 第一,逸品追求; 第二,逸趣崇尚; 第三,尚简; 第四,诗书画的会通。 ? 文人画一方面高扬了士人的独立意识,另 方面突出了士人在宋代由外在转入内心, 强调一种摆脱客观、唯任主观的自由追求 。这其实还包含着一种受历史具体性压迫 的巨大矛盾。这种矛盾心态的敞露,不是 在文人画中,而是在词中,最充分地表现 了出来。 6.词人心态? 词成为宋代艺术最有代表性的种类,成为 最能反映宋人心态的艺术门类。 ? 词,由于句式的长短参差,最宜表现内心 的情感,尤其是那些复杂、矛盾、深厚、 缠绵、难言之情。 ? 昨夜三更雨,今宵一阵寒。海棠今在否, 侧卧卷帘看。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 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影视绿 肥红瘦。 ? 词以写美人之心,缠绵之情为根底,原决 定了词之景,以绮柔闺房为核心,写美人 必写闺房。闺房佳人,就是词的核心意象?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 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 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 月夜,短松冈。 ? 中国文化的稳定结构之一是三纲,其中夫 妇与君臣是同构的。广大妇女的个人不幸 与文化规定的理想结构相结合,就构成了 缠绵悱恻、极怨而又极忠的最动人、最感 人的妇女形象。广大忠臣的个人不幸与文 化规定的理想结构相结合,产生了同样动 人的弃臣形象。然而臣之怨比妇之怨更难 公开直说,于是从屈原起,怨臣就以怨妇 的形象出现。这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柔性, 页形成了中国文艺的柔性,这意味着中国 文化要产生一种特殊的、最能表现柔性的 艺术形式:词。 七、元明清趣味? ? ? ? ? ? ? 1.元明清艺术:文化氛围与三大境遇 2.散曲,诗文的世俗化 3.小品文:文的生活化 4.版画、年画:上下沉浮 5.小说:裂变与整合 6.戏曲:蕴含丰富的形式美 7.文人画:五彩斑斓的形式和意蕴 1.元明清艺术:文化氛围和三大境遇? 如果说宋代好像是中国古代文化转型的一 块意味深长的路标,那么元代则是重看中 国古代历史的一座高台。蒙古人征服的不 仅是中国,而且是比中国大得多的欧亚世 界。它带来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真正的信 息接通。 ? 元明清三代,在作为此地三宋***始的中 国社会转型的曲折起伏的发展时期和作为 中国文化整体的历史逻辑展开的二重性中 ,中国艺术发生了显著而崭新的变化。主 要表现为新的文艺门类小说、戏曲实际地 占据了艺术的中心,完成了事实上的艺术 中心的转移和审美趣味的变迁,同时旧的 艺术每类也在演化变形。 元明清艺术的新质是如何产生的? 一,艺术家和艺术每类的地位变迁。 ? 蒙古人对歌舞戏曲的爱好,使戏曲在艺术 门类中的地位上移。戏曲地位的上移和文 人地位的下移,使文艺中最优秀的人才进 入戏曲创作,产生了关、马、白这样的大 剧作家。明代以后,市民社会大为高涨, 以李贽为新理论明确地指出小说、戏曲是 当代艺术的中心门类。新的潮流和趣味也 使大批优秀人才进入小说创作。 ? 二,新的思想裂变。 ? 对文化转型的思考,促使了宋代理学的形 成,理学转出陆、王心学一支,再进一步 演为王学左派,再涌动,成就了李贽、徐 渭、汤显祖、公安三袁所代表的一种非儒 非道的文化思潮。他们提倡童心、情感、 性灵。在与现实的束缚和礼法的对立中, 碰撞、激荡出一种特有的狂态和怪境。 ? 三是,古典的重新整合。 ? 清代康乾开始的文化整合,带来了中国古 典艺术的全面复兴。在清一代,各门艺术 都得到了大的发展。 ? 戏曲小说既与古典思想相一致,又包含着 裂变的新质,显示出其丰富性。一种由古 典文化总发展所制约的新的阶段性在这里 显示出来。而戏曲和小说,正是在这样一 种复杂性的文化境遇中,成为元明清文艺 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门类,成为元明清时 代审美趣味的典型代表。 2.散曲:诗文的世俗化? 宋以前的艺术总的倾向是追求雅。诗转变 为词虽由阳刚之美转化为阴柔之美,但仍 是雅,而词演变为曲,则标志着雅变为俗 。诗词曲的嬗变,显示了文化转型的历史 涌动在艺术形式上的凝结。 ? 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 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阕,可正是千 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 赛村社。 ?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去也?不觉得灰飞 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 绝,鏖兵的江水由然然,好叫我情惨切。 ,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 ?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 来谁染双林醉,总是离人泪。 ?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 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 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 题儿又早别离。只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 钏。遥望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 ? 唐诗宋词,把男女相思之情写的情深意长 而且典雅无比的太多太多了。而到了曲里 ,同样的情感,却下里巴人得很。 ? 乐心儿比目连枝,肯意儿新婚燕尔。画船 开抛闪得人独自。遥望关西店儿。 ? 黄河水流不尽心事,中条山隔不断相思。 当记得夜深沉人静悄自来时。来时节三两 句话,去时节一篇诗,记在人心窝窝里直 到死。 ? 很明显,共鸣、爱情、相思,还是诗 和词 的主题,但从思想情感到遣句用词都曲化 了,俗化了。 ? 与词提倡含蓄,以少胜多相反,曲讲究直 露,以多显新。词和曲都讲究细腻,但词 于细腻中见精美,曲于细腻中显俗奇。 ? 曲喜铺陈。 ?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 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 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照 不尽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 不明的更漏。呀,恰更似,遮不住的青山 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3.小品文:文的生活化?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文”有三种形式,骈 文、古文、小品文。也可以说,中国古代 文化在后期的转型在文上的表现,以古文 开始,形成第一个高峰,显示了文化转型 的一种特点,以儒和禅为思想背景,以士 大夫的雅文化为其方式,小品文形成了第 二个高峰,象征了文化转型的另一个特点 。 ? 小品文与骈文、古文鼎足而三,各有所胜 。骈文是为艺术而艺术,首要的目标是求 美,而这美主要在丽,这丽的主要体现是 句式的对称、用词的华美、音韵的和谐。 ? 古文是为载道而艺术,因此,只要写古文 ,无论是儒、是道、是佛,其核心是要讲 一个道理。它需要的不是艺术的方式而是 道理的逻辑,为了道的需要,应骈则骈, 应散则散,可韵则韵。它是胸怀有道的士 大夫的语言。 ? 小品文是为生活而艺术,主要目的是把个 人的生活感受传达出来,至于这种生活感 受是否华美,是否包含着一个道理,是不 重要的,重要是的你是不是这样经历的, 有没有这种感受过。因此,但抒性灵,不 拘格套,率性而行,注重对生活的直接感 受的鲜活性。 4.版画、年画:上下沉浮? 中国版画,指的是由雕版印刷而产生的花 蕾,从技术的角度看,版画包括年画,但 从画 读踹三目的看,版画主要是书籍的插 图,为书籍的内容服务,而年画则服务于 节庆的气氛和装饰。版画辉煌于明代,与 新思潮的关涉甚多,年画盛行繁荣于清代 ,有很明确的民间定位。
? 明代后期市民性和新趣味的高涨,新思潮 在这是崛起壮大,版画也是在这时期,即 万历开始,进入辉煌。其主要原因,除了 小说吸取题材多样化的推动之外,就是士 大夫阶层中著名画家的参与,使版画在艺 术形式上有呀化,在构图、用笔、意境上 与士大夫绘画的笔墨请去敢接近。 年画? ? ? ? 赐福避邪的神像 美女娃娃 吉庆花鸟 小说戏曲故事
艺术形式? 构图充实饱满,注重装饰性,布局对称、 均衡、呼应、讲究情味。 ? 色彩强烈鲜艳,大红大绿占显眼位置,其 他色彩多用亮色。 ? 程式化,从构图、人物、面容、姿态、建 筑外观、室内装饰、花草虫鱼,都是按程 式而不是个人经验画出的。 ? 年画呈出的不是个人经验和趣味,而是一 种民间的集体经验。 5.小说:裂变与整合? 中国小说从导弹旅开始进入一个新时期, 发展到明清,以四大名著和三言二拍为标 志,完成了从说书到案头的转变,这意味 着中国审美文化的一种重大的形态变化。 ? 第一,小说从一种勾栏瓦舍的娱乐活动变 为一种文化的观念形态。 ? 第二,从集体活动变为个人活动。 ? 第三,小说成为案头作品,标志着中国文 艺中一种审美模式和观念的变动。具体说 ,就是文化虚实方式的转变。 ? 第四,为了适合案头欣赏的需要,小说本 身进行了一系列审美形式转变。 ? 中国历史进入宋代以后,历史、竽、社会 、人生、观念、情感……都开始进入一个 大变化,产生了各种新状态。明清小说以 庞大的数量来展现和思考这一世界,其中 具有很大声势的有: ? 历史世界 ? 家将世界 ? 武侠世界 ? 世俗世界 ? 神话鬼狐世界 明清小说的三个特点? 第一,普遍地展现了旧制度的内在不合理 性; ? 第二,热情地歌颂肯定着对制度上不合理 性的反叛的合理性。这两点相反相成地突 现了文化转型期的社会、观念、文艺的裂 变; ? 第三,从古典文化的根本原则出发,对裂 变因素和反叛事实在制度内进行整合。 6.戏曲:蕴涵丰富的形式美? 戏曲本是一种综合艺术,从因素构成来看 ,是文学、绘画、雕塑、舞蹈、音乐的合 一。各种门类艺术在被戏曲进行综合之时 ,也按照戏曲的规律,为完善戏曲而进行 着一系列烟花。这种烟花的定型同时就是 一种形式美的完成。戏曲之美,首先包含 在各种构成因素的形式美之中。 ? 文学进入戏曲有两大成分:小说和诗。小 说即故事性,戏曲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演 故事。 ? 戏曲故事是线性的,是通过各种对立、欺 负、顿挫、而有韵有味地展开的,这就是 回环往复之曲。因此,戏曲故事的曲线美 是一种“阴阳互寒”的曲线美。戏曲也像 中国画一样,一方面以三点透视的电线串 珠容内万有,另方面又以大观小,胸怀全 局,具有整体性。 ? 绘画作为戏曲的因子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舞台构成,二是人物的面具服装。 ? 程式化、类型化、装饰画的脸谱和服饰以 一种鲜艳醒目。错彩镂金的美与背景的空 白和虚灵配合成就了戏曲舞台的视觉之美 。 ? 戏曲表演上台时的“亮相”和表演中在关 节点时的“定型”,造成了戏曲的雕塑效 果。 ? 戏曲表演,除唱和念之外,就是做与打。 源远流长的中国舞蹈和武术在这里戏曲化 。 ? 戏曲做打的线曲圆与戏曲故事的线曲圆在 主旨的韵味上的重合,透出中国文化艺术 精神。 7.文人画:五彩斑斓的形式和意蕴? 文人画代表了 中国绘画的最高成就,同时 以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显示了中国古代文 化后期—宋元明清的丰富意蕴。 ? 魏晋以来,中国绘画主潮的逻辑演进可以 总结为::从人物画到山水画,从彩墨画 到水墨画,从院体画到文人画。而文人画 在元代成为绘画的主流,有一种超越绘画 的重要文化意义。 ? 第一,文人画艺术程式的创造。赵孟頫把 书法融入绘画,并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 ? 第二,文人画内涵的预示。 ? 第三,简率、古意、生拙。 ? 正是在文人画这个范畴里,在心灵的主导 下,山水画虽然还是山水,但已不是山水 ,而可以与其他画(花鸟、人物)连在一 起,对画的理解不再可以从题材分类上理 解,而应从心灵分类上理解。以这个试点 来欣赏明清的绘画,就可以理出这样一条 主线: ? 1.当汉人一统后,吴门私家(沈周、文徵明 、唐寅、仇英)是元四家的展开; ? 2.徐渭是文人画的转型,呈出与晚明思潮相 一致的激烈型; ? 3.当满人一统后,清四僧(弘仁、髡残、石 涛、朱耷)对徐渭画风在艺术上的推进和 在意蕴上的改变; ? 4.随着清王朝的巩固,文人画演为三大方向 :一是四王的古典美追求,二是以郑燮为 代表的扬州八怪的现代美追求,三是以龚 贤为代表的多方面展开。 ? ? ?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上一篇: 下一篇: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