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是我只想和你说说话话

「不就是跟人说说话吗,怎么你还会这么焦虑?」
「社交」到底可怕在哪儿?为什么人们会出现社交焦虑?
小轻,微信号realqingxinji
社交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觉得称它为世界上最为可怕的事情也不为过。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社交是一项没有恒常稳定应对规则的互动。
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并不如同游戏中的社交。在游戏中,当你面对不同人物的时候,系统会提供给你不同的对话选择,你需要做的仅仅是选择其中一个,然后等待产生的不同结果。而在现实社交中,你则需要自己扮演这个系统。你需要自己理解自己的愿望,尝试找到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安排你与别人之间的距离。这真的是一个复杂而且浩瀚的工程。
此外,你还很难找到关于这个工程的外能钥匙,也许你之前对身边人管用的交往方式,在面对另一个性格之人时就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面对自己正要出门吃饭,好基友突然提出带饭的要求时,你或许可以轻松的用一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来调侃的回绝他,可同样的方法要是用在女友身上,我可能只能含泪为你点一个赞……
这点也是大多数人最为惧怕社交活动的主要原因,社交活动是很难只凭借一个或者几个模式来维持的。到底我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他人,我怎样回应他们才是最合适的?是应该坚持自己多一点?还是该理解他人多一点?是应该积极主动一些?还是被动一点?在他人交往的时候,这些问题都需要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和关系种类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令人烦恼。这意味着你需要积极的反思自己与他人的交往模式,坦诚的面对一些自己看了都脸红的人际交往错误,然后努力去尝试新的交往方式,聆听他人的意见等等。
这是一条说起来轻松,然而做起来却很困难的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内心都已经建立起了一些关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假设和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和假设会就会像我们自己在进行人际交往这个互动游戏时的预设选项一样,让我们对于该如何和别人相处,以什么样的方式应对他人有一个倾向性的选择。比如说对于一个成长于一个特别强调纪律性家庭的孩子来说,他的内心或许已经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要有事说事,一起规规矩矩学习、成长的交往模式。因此,理解为什么同宿舍的朋友要晚睡打游戏,还经常尝试拉着他一起胡玩瞎闹,并且能够不以批评性的言语回应他们真的是一件蛮有挑战性的事情。
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我们要能够清晰的理解到底我和别人交往的模式是神马样子的,我是习惯于积极主动的和别人分享我的故事?还是我习惯于被动的等待别人来分享他的故事。不同的交往模式并不好坏之分,重要的是你能否灵活的应用不同的交往模式,并且学习新的交往模式。
2、社交需要面临着非常的大的不确定性。
当你尝试和一个人进行交谈时,你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话会得到什么样的反应。对方会认同我说的话吗?对方会对攻击我吗?对方会表面上展现的很认真,但是心里面很嫌弃我吗?毕竟我们仅仅能凭借着表面的观察和过往经历的过程去推断自己在对方心中的样子。常言道画人画皮难画骨,能让自己深切确信这个人对自己来说是安全的,是人际交往的另一大难题,这也就涉及到一个我们经常谈论的重要话题,内心安全感。
内心安全感是我们面对不确定性时非常重要的感觉,尤其是在面对人与人交往的时候。这个感觉决定着我们是否能在和别人起争端的时候依然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决定着我们是否能在面对别人质疑的时候,依然坚信着只不过是你们之间的一个小问题而不扩大到私人化上;在被人忽略时仍然坚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不会被抛弃的。这真的是一种关乎于你能否在人与人之间待的住的重要感受。
内心安全感的感受是受到孩子早期和父母之间互动所影响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依恋关系。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会建立起孩子不同的安全感体验。这点在知乎上已经有很多问题提到,我这里只简单的介绍一下比较重点的内容。内心安全感的建立是通过家长在孩子成长的早期提供给孩子一个可以获得积极关注的安全港湾,让孩子能够体会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喜欢的、可以掌控生活的;同时家长通过给予孩子充足的情感陪伴,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帮助孩子建立起他人是重视我且不会轻易离开我的稳定感;最后通过给予孩子对他行为的可预测回应,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有趣的,可以被人了解且值得被人关注的。当这三点完整的被建立起来时,人自然能够发展出一个稳定安全的内心安全感。
然而遗憾的是,在人成长的早期存在着各种这样的遗憾。这就意味着我们可能在缺失某些内心安全感的要素。进而让我们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不能体会到那种踏实的安全。比如说有的人会因为可掌控感缺失而感到,自己必须要按照他人的步调才能建立安全关系;还有的人因为稳定感的缺失,而经常在人与人交往中反复体会着随时会被抛弃的痛苦;亦或者因为值得关注感的缺失,经常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不会有人真心的觉得自己好的。
说的有些悲观了,不过好在内心安全感是可以通过后天发展理解,并且提升的。我们可以通过重新理解探索自己内在安全感缺失的部分,通过哀悼和回顾,让自己这部分缺失的感受重新被理解到;通过自我需求的探索和实现,让自己那些缺失的安全感重新的被体验到;最后通过自我发展和学习,让自己安全感缺失的部分重新获得被满足的方式,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这部分可以通过自我成长完成,也可以通过专业的帮助完成。
3、社交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无意义感和耗损感
社交最后一个特别让人害怕的就是社交本身有时候真的会让人觉得既没有意义,又特别的劳累。比如说一场特别不想参加的同学聚会,或者是不得不去但是基本一桌子人都认不得几个的亲朋婚礼。社交很多时候会演变成一种消耗我们情感与精力(但是)未必能真的带给我们快乐的事情,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应酬。
当社交演变成应酬,你所展现的耐心、热情就会变成投入,自然别人的反应也就变成了产出。于是乎社交就会逐渐的演变成一场计较得失的交易,更加的让你丧失意义感。不得不遗憾的说,这一点在现在的社会还真的是有一些规模的现象。这个问题看上去像是社会现象,但是实则是一个和每个人内心中对于社交赋予何种意义有关的话题。
社交的意义,归根到底是一个关于你到底期待着从社交中获得什么的话题,这是一个很核心但是很少人思考的问题。事实上每个人内心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有着许多期待,但很少能在心里能把这些期待真切的列出来。在我的工作中,我听到过很多人告诉我他们在人与人交往中感到有压力,而不是自己希望他人更理解自己;我听到过很多关于面对父母、朋友、爱人的无奈,而不是自己希望他们能更多的用心聆听自己;我听到过很多关于面对源自他人批评的沮丧,而不是自己希望能够被给予更多的包容和耐心。很多人都习惯于隐藏自己的期待,小心翼翼的珍藏着,期盼着别人能在不经意间发现这些,并且实现自己的期待。但是不得不说,正是这种做法,反而让社交变的更加劳神。因为你的小心翼翼会变相的让你的愿望更难被实现,因此所体会到的沮丧和挫败反过头来会进一步加剧你对于社交意义的失望,逐渐的社交就开始一点点向着无意义和耗损感的方向渐行渐远了。
当然,我们能否在社交中自如的表达内心的期待,与我们童年时期父母如何对待彼此,对待他们的朋友,以及对待我们自己有着非常深切的关系。人无法相信他所没体验过的事情。一个小时候总被父母忽略的孩子,肯定很难在长大后自如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期待。
因此,要想避免社交的无意义和消耗感。就要首先明白到底自己在交往中的期待是什么,这些期待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期待,比如说在爱情交往中对于对方身材和相貌的期待。更要有心理上的期待,比如说我希望和对方分享什么,我希望对方为我做什么,我希望对方怎样对我等等。然后尝试去找到更为合适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期待,让社交变的真正能让自己内心得到力量而非一味耗竭。
总而言之,社交是一种关于爱和被爱能力的考验。这既是它让人害怕的地方,因为在这里我们将要面对我是否值得被爱,能够被爱的不确定性,更要面临着该如何去爱别人并建立稳定关系的挑战。但同时,这也是它最有魅力的地方,因为通过它,人可以发展出更为灵活的自我,更为稳定的安全感,获得更加充分的自我愿望满足感。
由于篇幅原因,粗略而谈不甚详尽,只希望能对题主有所启发。
新书《愈亲密,愈伤害》已在知乎电子书上架,欢迎大家指正 :-)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