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沛沛英语怎么样么么么么么么么,,,,,,,,,...

塞尔索?奥特罗_百度百科
塞尔索?奥特罗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代表国家队:出场1次,进0球欧洲三大杯:出场0次,进0球欧洲冠军联赛:出场0次,进0球
塞尔索?奥特罗个人资料
塞尔索?奥特罗
惯用脚:右脚
出生地:蒙得维的亚(乌拉圭)
国籍:乌拉圭
塞尔索?奥特罗职业生涯
.3[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罗雷莱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罗雷莱》是一首,作者是海因里希?海涅。在德国,“罗雷莱”首先是一座岩山的名字。莱茵河畔有一座132米高的岩山,紧邻的莱茵河弯度很大,水流湍急,还有很多暗礁。19世纪以前,尤其到了冬冬季大雾弥漫的时候,往来的船只经常在此处发生翻覆悲剧。诗人布伦塔诺在1801年出版的小说《哥德维》(GodwA)中,第一次把“罗雷莱”作为“魔女”的名字,并以插曲的形式详细记叙了这位魔女的故事,这首《罗雷莱》就是书中人物即兴而作的插曲。
罗雷莱作品内容
莱茵河畔的巴哈拉赫,
居住着一位魔女,
她非常美丽而文雅,
把许多心儿迷住,
四周有无数男子
都在她手下丧命,
被她的爱索捆住,
就再也找不到救星。
主教传她到面前,
要行使教会的大权,
看到她仙姿绝色,
却不由将她赦免。
他感动地对她说:
“你可怜的罗雷莱,
这种邪恶的妖术,
跟哪位师傅学来?”
“主教大人,让我死,
我已经倦于浮生,
因为,看到我眼睛,
任何人都要丧生。
我眼睛是两团火焰,
我手臂是一根魔杖,
请把我投入火中,
请折断我的魔杖。”
“魔杖我不能折断,
你美丽的罗雷莱,
否则我自己的心,
也要因此而破碎。
我不能给你定罪,
除非你坦白相告,
为什么我自己的心
已在你火里燃烧?”
“主教大人,请不要
拿我这可怜人开心,
请你向仁慈的天主
祈求他将我怜悯。
我不能再活下去,
我不再留恋人生,
你应该将我处死,
为此才来见大人。
一个男人骗了我,
他已经把我抛弃,
他已经离开了我,
远远地走向异地。
温柔迷人的眼光,
又轻又软的语言,
又红又白的面颊,
这都是我的魔圈。
我也得死在其中,
我的心使我烦恼,
果我照照镜子,
情愿痛苦得死掉。
因此,请给我权利,
像个基督徒就死,
因为一切尽无常,
因为他对我负义。”
他召来三位骑士:
送她去修道院里!
去吧,罗雷莱!愿天主
保护你迷乱的神志。
你应当做一个修女,
白皮黑衣的修女,
一心去赞美天主,
备在世间死去!”
所有那三位骑士,
都策马赶往修道院,
还有美丽的罗雷莱,
在当中愁容满面。
“骑士啊,让我登上
这座巨岩上瞧瞧,
我要再一次看看
我的情郎的城堡。
我要再一次看看
这条深深的莱茵河,
然后前往修道院
去过修女的生活。”
山崖是那样陡峭,
崖壁是那样险阻,
她攀登到崖顶上,
在悬崖边上站住。
她说道:“巧啊,一只船
飘荡在莱茵河上,
那站在船上的人,
他定是我的情郎。
我的心非常高兴,
他定是我的情郎。”
她于是俯下身来,
跳进莱茵河中央。
小船向岸边驶去,
挂着十字架和旗子,
主教坐在小船里,
她看得非常清晰。
他没有带他的剑,
竟能摆脱了魔术,
他紧紧抓住十字架,
这点她弄不清楚。
这首歌是谁所唱?
莱茵河上的神父,
从高高的崖石上,
永远听到在高呼:
好像是我那三位!
可是月和星却要透露
它们胸中藏的是什么。
如果我的嘴向你隐瞒
我心中的秘密的热情,
眼光和眼泪定会透露:
我的爱情永不会安静。[1]
罗雷莱德语原文
Zu Bacharach am Rheine   wohnt eine Zauberin,   die war so schoen und feine   und riss viel Herzen hin.  Und machte viel zu Schanden   der Maenner rings umher,   aus ihren Liebesbanden   war keine Rettung mehr.  Der Bischof liess sie laden   vor geistliche Gewalt   und musste sie begnaden,   so schoen war ihre Gestalt.  Er sprach zu ihr geruehret:   &Du arme Loreley!   Wer hat dich denn verfuehret   zu boeser Zauberei?&  &Herr Bischof, lasst mich sterben   ich bin des Lebens mued,   weil jeder muss verderben,   der meine Augen sieht.  Die Augen sind zwei Flammen,   mein Arm ein Zauberstab -   O legt mich in die Flammen,   O brechet mir den Stab!&  &Den Stab kann ich nicht brechen   du schoene Loreley!   Ich muesste denn zerbrechen   mein eigen Herz entzwei!  Ich kann
  bis du mir erst bekennt,   warum in diesen Flammen   mein eigen Herz schon brennt!&  &Herr Bischof, mit mir Armen   treibt nicht so boesen Spott,   und bittet um Erbarmen   fuer mich den lieben Gott!  Ich darf nicht laenger leben,   ich liebe keinen mehr,   den Tod sollt Ihr mir geben,   drum kam ich zu Euch her!  Mein Schatz hat mich betrogen,   hat sich von mir gewandt,   ist fort von hier gezogen,   fort in ein fremdes Land.  Die Augen sanft und milde,   die Wangen rot und weiss,   die Worte still und milde,   die sind mein Zauberkreis.  Ich selbst muss drin verderben,   das Herz tut mir so weh,   vor Schmerzen moecht' ich sterben,   wenn ich mein Bildnis seh.  Drum lasst mein Recht mich finden,   mich sterben wie ein Christ.   Denn alles muss verschwinden,   weil er mir treulos ist.&  Drei Ritter laesst er holen:   &Bringt sie ins Kloster hin!   Geh, Lore! Gott befohlen   sei dein berueckter Sinn.  Du sollst ein Noennchen werden,   ein Noennchen schwarz und weiss.   Bereite dich auf Erden   zu deines Todes Reis!&  Zum Kloster sie nun ritten,   die Ritter alle drei,   und traurig in der Mitten   die schoene Loreley.  &O Ritter, lasst mich gehen   auf diesen Felsen gross,   Ich will noch einmal sehen   nach meines Liebsten Schloss.  Ich will noch einmal sehen   wohl in den tiefen Rhein.   Und dann ins Kloster gehen   und Gottes Jungfrau sein.&  Der Felsen ist so jaehe,   so steil ist seine Wand,   doch klimmt sie in die Hoehe,   bis dass sie oben stand.  Es binden die drei Ritter   die Rosse unten an,   und klettern immer weiter   zum Felsen auch hinan.  Die Jungfrau sprach :   &Da wehet ein Segel auf dem Rhein,   der in dem Schifflein stehet,   der soll mein Liebster sein.  Mein Herz wird mir so munter,   er muss mein Liebster sein!&   Da lehnt sie sich hinunter   und stuerzet in den Rhein.  Die Ritter mussten sterben,   sie konnten nicht hinab.   Sie mussten all verderben   ohn' Priester und ohn' Grab.  Wer hat dies Lied gesungen?   Ein Schiffer auf dem Rhein,   und immer hat,s geklungen   von dem Dreiritterstein:  Loreley!   Loreley!   Loreley!   Als waeren es meiner drei.[1]
罗雷莱诗歌鉴赏
在德国,“罗雷莱”首先是一座岩山的名字。莱茵河畔有一座132米高的岩山,紧邻的莱茵河弯度很大,水流湍急,还有很多暗礁。19世纪以前,尤其到了冬冬季大雾弥漫的时候,往来的船只经常在此处发生翻覆悲剧。诗人布伦塔诺在1801年出版的小说《哥德维》(GodwA)中,第一次把“罗雷莱”作为“魔女”的名字,并以插曲的形式详细记叙了这位魔女的故事,这首《罗雷莱》就是书中人物即兴而作的插曲。
罗雷莱的德语拼法为“Loreley”,由古德语“Lore”和“IEy”两个单词组成。“Ley”在古凯尔特语中的意思是“礁石”,“Lore”则来自中古德语动词“lorlen”,意思是“小声说话”。据记载,罗雷莱岩山中曾有一个水流湍急的小瀑布,瀑布的水流形成了重重回声,听起来就像从岩山里发出窃窃私语的说话声,所以被当地人命名为“Loreley”。至于“罗雷莱岩山”上的“罗雷莱魔女”的真正起源,德国一直有两种对立的说法:有人认为,罗雷莱魔女的故事由来已久,只是一直口头流传,直到布伦培诺才将这个古老的传说整理成文;另一些人则认为,罗雷莱魔女的故事是布伦塔诺的创作,最好的证明就是格林兄弟没有把它收入他们采编的童话集里,因为他们两人也认为,她仅仅是布伦塔诺笔下的人物,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传说人物。无论是古已有之,还是文人创作,罗雷莱魔女的故事都广为流传了,不少著名的诗人,包括艾兴多尔夫和海?,都为这个题材写下丫不朽的诗篇。如今,罗雷莱已经成为“德国之父”----一莱茵河的象征,也是德国文化和文学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罗雷莱魔女的故事,与罗雷莱岩山的自然现象密切相关。前面提过,罗雷莱岩山附近的莱茵河上,过去经常发生沉船事件。于是,人们幻想罗雷莱岩山上有一个美丽而神秘的魔女,她半裸着身体坐在靠近莱茵河的山边,一边梳理金色的长发,一边唱着忧伤的歌曲,诱惑过往的船夫,让他们意乱神迷以致船毁人亡。如果说,这是罗雷莱魔女的正章的话,那么,故事的前传是怎样的呢?她来自何方?她为什么唱着忧伤的歌曲?布伦塔诺在《罗雷莱》中,为我们描述了事情的原委。
在布伦塔诺笔下,罗雷莱是一位生活在小镇巴哈拉赫的“美丽而文雅”的年轻女子。同时,她还有一个身份----“Zauberin”,即会施魔法的女子。凡是见到她的勺男子,都“被她的爱索捆住”,“再也找不到救星”。如果不是因为施展了巫术或者魔法,她怎么可能有如此惊人的魅力?所以,她肯定是一个魔女了。而魔女,对于基督教世界来说,便是异端分子,自中世纪开始就受到教会的驱逐和迫害。罗雷莱所在教区的主教,决定“行使教会的大权”,惩罚这位魅惑众生的魔女。令人惊讶的是,罗雷莱非但没有为自已辩解,还一再请求主教将她“投入火中”。可是这位主教却因为她的美丽,不忍心判她死刑,最后决定将她送入修道院,做一个“白皮黑衣的修女”。在去修道院的路上,罗雷莱请求押送她的三个骑士,让她最后一次登上那块巨大的岩山,她想再看一眼((真隋郎的城堡”,再看一眼“深深的莱茵河”。当她站到陡峭的岩山、望向莱茵河的时候,她隐隐约约地觉得船上的人是自己的情郎,便“俯下身来”,“跳进莱茵河中央”。而事实上,船上坐着的人是主教。他“紧紧抓住十字架”,听到岩山上传来三位骑士的声声高呼----“罗雷莱”、“罗雷莱”、“罗雷莱”……
纵观全诗,我们看到布伦塔诺着重描述的男女主人公并不是罗雷莱和情郎,而是罗雷莱和主教。从身份上来说,他们一个是美丽动人的魔女,一个是圣洁威严的主教,分别代表着情欲与禁欲、邪恶与善良。不过,我们的诗人显然不满足于表面的二元对立,而是将这种张力贯穿到主人公自身。
罗雷莱并不是纯粹的“恶”。事实上,布伦塔诺一再描写了她的“善”。在宗教法庭上,她只求速死。一方面,她无法解释自己的“仙姿绝色”,也人云亦云,觉得自己是魔女的化身,眼睛是“两团火焰”,手臂是“---根魔杖”,心中充满了愧疚。另一方面,她的恋人背叛了她,“远远地走向异地”,只留给她心灰意冷。为了别人,她认为自己“不能再活下去”;为了自己,她发现自己“不再留恋人生”。这一切都让她甘愿受死。在被定性为“恶”的身体里,罗雷莱表现出对主流道德伦理的认同,对情郎至死不渝的爱恋,以及对流言蜚语和情郎背叛的宽容。
与此同时,主教也并不是纯粹的“灵”。在应该按照基督教的道德准则审判罗雷莱的时候,他却为美色所动,心生怜惜,“不由将她赦免”,决定让她去修道院度过余生。他的这一判决,实际上是一种袒护----在基督教教义里,如果罗雷莱真的以“魔女”的身份被判处死刑的话,她使不能升入天堂;而如果她进入修道院,以“修女”的身份死去的话,便能享受基督徒的权禾刊,甚至有可能升入天国。最后,当罗雷莱投河的瞬间,他紧紧抓住胸前的十字架,以多年的虔诚信仰强压住内心的波涛汹涌。显而易见,主教的身体里还流淌着肉体的欲念,还有最为自然的人性。
作为两极型人物的魔女和主教,却在篇幅短小的叙事诗中有如此丰富的人格张力,实在难能可贵。他们在宗教道德和个体欲望之间的挣扎,既避免了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作品的单一化、类型化弊端,深化了诗歌情感,强化了渲染力度,又体现了诗人以及大多数人的伦理困惑,反映了时代之强音。19世纪的德国,是严肃的宗教文化和世俗的享乐文化并存的社会,人们虽然怀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对上帝充满敬畏,但又受到浪漫主义文化的强烈吸引,追求自然流淌的激情和个性。这种矛盾的思想倾向和两难的伦理选择,成为很多优秀作品的主题,歌德在《浮士德》中就形象地说过,“两种精神居住在我们心胸”。
除了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之外,《罗雷莱》的外在形式也颇具匠心。全诗是典型的民谣体式,每节四行,前面二十五个诗节以abab的交韵形式押尾韵,语言平实,富于音乐性;最后一个诗节伴随着对罗雷莱的呼唤,全部押同一个尾韵,读起来余音缭绕,回味十足。[2]
罗雷莱作者简介
弗兰兹?布伦塔诺,生于莱茵河畔的马林贝格,年幼时曾立志做一名牧师。从16岁起,先后在柏林、慕尼黑、杜平根等大学学习哲学。1864年在杜平根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受任为格拉茨的地方牧师。1866年他离开了寺院,来到符茨堡大学任讲师,撰写和讲授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3]
..[引用日期]
.诗歌鉴赏网[引用日期]
. 微笑在线[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罗绍志_百度百科
罗绍志,1935年生,笔名补过斋主,***党史专家、作家、研究员,曾获得全国党史先进个人。原***双峰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县委办常务副主任。担任全国***党史人物研究会会员,***湖南党史人物研究会理事。著有《蔡和森传》《曾国藩家世》等。
罗绍志人物介绍
1935年生,笔名补过斋主,***党史专家,著作家、研究员,全国党史先进个人。原***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县委办常务副主任。全国***党史人物研究会会员,***湖南党史人物研究会理事,研究会会员。
自1956年3月参加小学教育工作后,坚持业余自学,“日以看书写作为乐”。曾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稿件1500余篇,其中文艺作品、学术论文350余篇。先后20余次获优秀稿件和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专著或主编的地方史志类书20本。代表作品:《传》;《家世》;《学者笔下的曾国藩》;《涟水春雷》;《乾坤一少年----的故事》;《古今200名人传》。
其家庭2011年9月被湖南省三湘读书月活动领导小组授予“第二届三湘读书月活动书香家庭”荣誉称号。
2011年12月被湖南省“全民阅读进家庭活动”组委会评选为“湖南省十佳书香家庭”。
2012年5月被全国妇联、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授予“第八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1]
2014年4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首届全国“书香之家”。[2]
日6时38分在娄底逝世,享年81岁。[3]
罗绍志先进事迹
矢志不渝的党史征研人
----记全国先进党史工作者罗绍志
作者:谢炳怀
大凡了解罗绍志的人,都对这位双峰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肃然起敬。原娄底市委秘书长彭浒渤同志就说:“如果我们的干部都有罗绍志同志那样的敬业精神,我们的各项工作就不用担心搞不好。我们说人要有志气,罗绍志同志就是一个例证。”20多年来,罗绍志同志心系党史,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也获得了许 多荣誉。他先后1 5次被评为县优秀党务工作者、县立功人员、地区先进党史工作者、省先进党史工作者、省党史宣传工作先进个人,1 991年还被评为“全国先进党史工作者”,并先后荣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和全国党史研究优秀成果奖。在荣誉和赞扬面前,他孜孜以求的,总是矢志不渝做好党史工作,“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希望在人生的旅途上留下尽可能多的党史研究成果,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增砖添瓦。
征集史料的热心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罗绍志闯进了党史这块天地。那是1979年秋,湖南人民出版社特约双峰县委编写《传》,县委鉴于罗绍志对文史的热爱、写作的勤奋、工作的负责,遂将这项任务
2014年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首届全国书香之家
交给他。时任县委宣传部宣传组组长的罗绍志与另一位同志愉快地承担了这一任务。他上北京、下乡村、进省城、人院校,查档案、录口述,行程上万里,广泛征集,多方考证,昼夜不停,仅一年多时间就收集了资料200多万字、历史照片及文献资料1 80多件。利用这些珍贵史料,他与人合著了《传》,编辑了《怀念蔡和森同志》,汇编了《蔡和森文集》,并先后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
旅途奔波的辛苦,挑灯夜战的疲惫,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这使他兴趣大增,劲头更足。不久,他被任命为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从此,他跃马扬鞭驰骋在党史工作领域。
通过征集整理的史料,他深深懂得:史料是研究的基础,基础打得牢,高楼才能立得稳。如果没有占有第一手史料,编研就将是无本之木、无米之炊。只有掌握丰富可靠的史料,才
能整理研究出真实可信的成果,才会写出令人信服的力作,成为一家之言。因此,征集史料成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收集史料简直成了他的嗜好。报刊上,书籍里,一旦发现与党史有关的史料,他就把它剪下来、抄起来,或者复印过来。在长沙、上海出差时,他发现有个“湖南青年”李中的史料与***、有关,就非常仔细地将其收集起来。回家后查对原已收集的史料发现,这个“李中&就是***早期书信中称赞过的李声懈,也就是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过的被***称为“救命菩萨”的人。这一发现,弥补了党史上的一个空白。他根据大量的史料,撰写了《“李中”就是李声懈》、《我党第一个工人党员》等8篇文章,分别发表在《***党史研究》、《人民日报》和《***党史人物传》等报刊和书籍上。
罗绍志著蔡和森传
罗绍志征集史料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掌握有史料线索的人,不论身份地位,不管年龄大小,他都热情访问。对史料仔细挖掘,重要一点的口碑资料,还要请被访问人过目签字,力求把史料立准、立好。双峰县有个蔡季启老人,与是同年堂姐妹。罗绍志几年内访问她30多次,获取了兄妹及其家庭情况的有关史料共4万多字。
据初步统计,他就任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以来,已建档的文字资料已上千万字、历史照片600多张、革命文物及文献资料150余件。同志纪念馆、生平事迹陈列室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就是在这些珍贵史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笔耕不辍的老黄牛
罗绍志不仅是征集史料的热心人,还是一名笔耕不辍的老黄牛。除上班、出差和调查访问外,他一不串门,二不玩牌,总是坐在家里埋头写作、编研。他老伴戏称他是“八不丈夫”:饭菜不上桌不拢边,不探家务不问柴米油盐,不是新闻不看电视,不到半夜不上床休息----一门心思写他的党史。
他撰写、编辑出版的书籍,除有关的三本外,还有地方史志类书近20本;他参与主编了《双峰县志》、《娄底党史人物》、《涟水春雷》、《纪念》大型画册等书近10本;为《***党史人物传》、《三湘英烈》、《娄底英烈》、《三湘之最》等书撰写了有关文章100多篇;在《人民日报》、《人物》等多种报刊上发表党史文章400多篇;完成党史专题11个。
为实施县委“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利用名人效应促进改革开放的工作方针,罗绍志在积极征研、编纂党史资料的同时,利用自己多年来收集的有关史料,积极参与组织首届学术研讨会。他指导编辑了《研究动态》4期,发表了有关曾国藩的研究文章10余篇,编著了40万字的《曾国藩家世》并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了40多万字的曾国藩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学者笔下的曾国藩》,岳麓书社出版。
在党史工作岗位上,罗绍志辛勤耕耘,每年的写作成果不少于20万字,每年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不少于25篇。据不完全统计,他已撰有400多万字的史稿,其中已有一半已公开发表、出版,为党史园地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夙兴夜寐的勤奋者
罗绍志的社会活动很多。他交际广,人缘好,上北京,去省外,县委在许多情况下都是派他打头阵或全权处理。申报革命老区,他为县里写材料、送文物、跑省城;同志诞辰90周年、100周年及建造蔡和森同志纪念馆、纪念碑,他数次赴北京、长沙联系,邀请有关人员,筹措经费;同志生日、逝世,县里派他前往北京慰问、吊唁;为筹备学术研讨会,县里确定他为组委会成员兼学术组副组长,负责拟发学术研究论文参考题,组织学术论文,联系、邀请国内和海外学者,使得全国首届曾国藩学术研讨会一举成功。
1900年罗绍志与革命家蔡畅合影
他担任县委办常务副主任后,又兼做县委常委会议记录,工作量大,行政事务性的工作更多了。仅1994年就开了35次县委常委会议、3次县委扩大会议,每次他都认真地做好了会议记录和有关会务工作。同时,他又是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常委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县志办副主任和《双峰县志》副主编,对承担的这些工作,他都认真负责,在接办提案和文史工作中历年都被评为先进个人。
罗绍志在党史的宣传利用上更是付出了很大精力,能顺利地建立同志纪念馆、蔡和森纪念碑及衡宝战役烈士纪念塔、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他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基地开放以来,观众已愈80万人次。多年来,除积极发行《湖南党史》等党史书刊,拓宽党史教育阵地外,他还利用各种机会给中小学生和机关干部讲授地方党史课60多堂;听众达5万多人次,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材料。
这么多工作,这么多业绩,反映出罗绍志是一位夙兴夜寐、励精图史、富有高度事业心的勤奋者,看看他保存完好的1 985年以来的出勤记载吧:他出勤最多的1985年和1993年达到364天,只有大年初一休息了;出勤最少的1 989年也有31 8天,这年他因病住院手术。晚上加班最多的1986年和1996年,
第八届五好文明家庭奖章
都是300个晚班以上。其他年份他平均每年出勤在356天以上,平均每年加晚班约270个。一位同事感慨地说:“在罗主任的日历上,没有节假日。在罗主任的脑海中,没有休息这个概念。他的大脑贮存的只是工作、研究、写作,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1995年,罗绍志同志已到了退休年龄。但他决心在退休后的岁月再创辉煌,他说:“我虽然告别工作岗位了,但作为一个***员,却不能告别工作。从入党那一天起,我就立誓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我要实践自己的誓言。”这真是:“二十年来心相怡,勤谨伏枥逐千里。松鹤遐龄志未休,甘为党史谱新曲。”[4]
(作者单位:娄底市委党史办)
罗绍志书香家庭
湖南省十佳书香家庭 罗绍志家庭
2011年12月,经湖南省三湘读书月活动领导小组和“全民阅读进家庭活动”组委会评选,罗绍志家庭被授予“第二届三湘读书月活动书香家庭”和“湖南省十佳书香家庭”的荣誉称号。
全家读书 氛围浓郁
罗绍志是原***双峰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作家。出身农家的他,依靠读书这一“笨办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1956年春,他在一中停学后,即参加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他由于爱好读书,又勤奋写作,经常有新闻报道稿见诸报端,于1958年被县里指名调进双峰县委办公室从事文书工作。50多年来,他从文秘、新闻报道,再到党史研究,坚持在写作实践中刻苦学习和耕耘,很快由一名报社通讯员成长为一个副研究员。除在报刊发表新闻稿件1500余篇外,他还撰写学术论文及人物传记500余篇。1991年,他被评为全国党史先进工作者。
罗绍志多年来对读书的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营造了深厚的家庭书香氛围,其子女从小都发奋读书。4个子女家庭中,有4人获本科学历,2人为专科学历,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4个。他们参加工作后,仍不放松
罗绍志全家与蔡和森女儿蔡妮夫妇合影
自学,其家庭的读书氛围一直十分浓郁。尤其是居住在的两个女儿罗星辉、罗虹,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放弃原有的固定公职,在家开办国学班,终年同小朋友共读经典。大女婿贺益德一边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执教,一边在家参与经典导读,10年来辅导国学班16个,已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一定传统文化基础的学生达1000余人。2010年,罗绍志两个女儿的国学班,均被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和谐社会建设研究所评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实验基地”,并授予牌匾。多年来,其国学班接待前来观摩教学和交流教学经验的学者达200多人次,贺益德赴全国各地讲学20多场次,2009年还应邀去台湾讲学,为推广国学与家庭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罗绍志之家第三代书香更浓。4个孙辈从小参与祖父和父亲的写作实践,在国学、古诗文、书法、美术、乐器、电脑方面都很有特长。该家庭所有成员每天坚持阅读1小时,周末定期逛书店,每月制定详细的读书计划,恪守模范传统道德,从未发生违法乱纪行为。在2010年娄底市首届“三湘读书月”活动中,罗绍志家庭曾荣获市“十佳书香家庭”称号。
酷爱藏书 以书会友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罗绍志一家人爱好读书,还视书如
2006年接受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采访
宝,酷爱藏书。罗绍志自参加工作后,不吸烟、不饮酒、不玩牌,唯一的嗜好就是爱书、藏书,每月都要花几百元到新华书店或书摊购买书籍。家庭长期自费订阅并收藏的报刊杂志有《读者》、《文萃》周报、《剪报》、《湘潮》等。
检阅罗绍志的家庭藏书,大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新书。这是因为他于1993年在县委机关分到了住房,快到退休年龄的他便在住房内开辟了一间书房,取名“补过斋”。其意是,过去在工作岗位上事务繁忙,要说爱读书也是“以干代学”多,真正花时间读的书很少;退休后,总要静下心来弥补过去在读书上的不足,故以古人“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言命书斋名。这就是他有意识地建立家庭藏书室的由来。
为适应工作需要,罗绍志历年最喜欢积累政治读物与报刊资料,特别是党史和革命史研究方面的书籍;他还爱好收藏地方文史书籍,只要看到一本写有本地史料的书,就不惜一切代价要将书买回家。近年来,在外地工作的籍人出了很多书,一些有一定文化功底的老人自费出版回忆录或诗联集也不少,他发现后,总要千方百计把这些有地方特色的书收集到手,珍藏起来。
爱购书、藏书、读书是罗绍志全家的共同爱好,读书给这个家庭增添了无尽的快乐和趣味,也让全家人在学习***同成长进步。随着儿女们的成家立业,罗绍志之家的藏书室已由1个发展到5个,4个孙辈也各自建有藏书专柜,总计拥有藏书7万余册。尤其是长女罗星辉家,建有专门的读书阅览室1个,藏有传统文化、古籍、佛学等方面的书籍达3万册;小女罗虹家的藏书也有2万余册。罗绍志每到儿女们的家里去,都要帮
书香家庭表彰牌匾
儿女及孙辈整理书架、修补破烂的图书。
多年来,这个家庭不仅自己爱书、藏书,还经常以书会友。罗绍志曾为纪念馆、图书馆捐赠过大批珍贵藏书。在县老科协任职期间,先后为坪壤村、白石村等5个村级图书室赠书600多本。近年来,他与儿女以书会友,赠送过不少自费出版的著述给别人,也接受过不少人的赠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家庭藏书。
写作著述 其乐无穷
将读书、藏书、写书结合起来,是罗绍志这个家庭最大的特点。他常对前来家里看书或借书的小朋友说:一个人只读别人的书是不够的;少时发奋读别人的书,长大后一定要写书给别人读,这才算有志气。
罗绍志写书是从1980年开始的,那时他还在双峰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根据上级宣传与出版部门的特约,他花了二、三年时间,跑遍全国收集及其一家人的史料,先后与人合作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蔡和森传》、《蔡和森文集》、《怀念蔡和森同志》等书,为县里党史研究工作打开了局
双峰罗绍志家庭
面。1984年后,他专门从事党史研究,利用自己的家庭藏书,由对这个党史人物的研究,发展到对等历史名人的研究,又公开出版了《曾国藩家世》、《学者笔下的曾国藩》(主编)、《涟水春雷》、《古今二百名人传》(父子合著)等书。至2012年,罗绍志家庭共公开出版著作12本。其女婿贺益德与长子罗兴湖出版了著述3本,罗兴湖还在省、市级报刊发表作品150多篇。同时,罗绍志利用家庭藏书资料,编著内部出版的地方性史书达20多本,总计1000万字以上。如2009年人武部内部出版的60万字的《双峰县军事志》,就是由罗绍志与其长子罗兴湖利用家庭藏书资料执笔编写出来的。
罗绍志还有一个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他早年所写的日记只保存了部分,但自1995年退休后写的《补过斋日记》,17年来从未间断。他还特意请曾彩初先生题词、设计封面,将每年的日记装订成册,陈列于书柜,成为整个家庭培养人格、锻炼文笔、记载历史的重要资料。在他的影响下,其大女婿、小女及外孙女也每天坚持写日记。
多年来,罗绍志一家不仅自己利用藏书写书,还为别人著书立说提供服务。前些年,全国史学界兴起研究与热,各地慕名前来罗绍志家搜集史料的专家学者上百人次。2005年,日本东京大学博士生河野吉成,为研究家世及湘军历史,曾两次来到,都居住在罗绍志家里搜集史料,并尊其为师。
近年里,编修族谱、撰写文史和个人回忆录的老者越来越多,罗绍志的家庭藏书室更成了大家的资料库,每年到他家借阅藏书的在百人次以上。2009年和2011年是建国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他接受新闻媒体采访达50多次,中央级及上海、湖南等电视台采访播出有关他的电视新闻达10余次。为了满足学习需要,罗绍志近年又添置了手提电脑,网络成了他们家庭不可或缺的学习渠道。
罗绍志家庭藏书、读书、写书相结合,具有浓郁的学习氛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香之家。他的家庭和谐、温馨,也是广大藏书多、读书好、用书活、学有所成的家庭的典型代表。
让家庭读书成为常态
我们身边的书香家庭----罗绍志家庭的事迹,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读书的魅力,
罗绍志著作
感受到了家庭和谐的力量。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本书的铺垫构成了人类向更高阶段攀登的基础;人类的点滴进步和成果都在书籍里记录、传承并发扬光大;书是人类的记忆,告诉我们是谁、做了什么以及其中的荣辱得失。作为千年文明古国,我们的伟大传统之一就是以读书为尊为贵。“积财千万,无过读书”、“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这些都说明了读书的重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社会和幸福娄底的建设要以和谐、幸福家庭为基础。榜样就在身边,我们要见贤思齐,以家庭读书为常态,让成千上万个罗绍志型家庭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作者 双峰县教育局谢展南)[5]
罗绍志主要著作
《传》,合著,198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获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
2001年7月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采访
《县志》,副主编和撰稿者之一,199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获湖南地方志书一等奖;
《纪念》(画册)编委之一,1995年文献出版社出版;
《家世》,199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学者笔下的》,主编和撰稿者之一,1997年岳麓书社出版;
《涟水春雷》,主编和撰稿者之一,1996年湖南出版社出版;
《乾坤一少年----蔡和森的故事》,2005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古今二百名人传》,2006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罗绍志媒体采访
2011年罗绍志接受上海东方卫视采访。
2001年7月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组采访,讲述《东方之子:》。
2006年接受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采访,讲述《女杰之乡》。
2011年接受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理想照耀中国》采访。
2011年接受湖南电视台纪录片《青春作伴》采访,讲述《向蔡同盟》。
2011年接受湖南电视台《故事湖南》采访,讲述《展翅》。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文件 .关于表彰第八届全国五好文明:全国妇联 ,日
.娄底市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湖南名人网[引用日期]
矢志不渝的党史征研人,载湖南党史,1997年第2期
湖南省十佳书香家庭 罗绍志家庭,娄底广播电视报,日
企业信用信息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