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崔志同在一个小城内不远的两所任教,又都是创新教育课题组的重要成员,这几年他名声鹊起,成为全国目标教学的十大教学先进人物,早想得知“庐山真面目”,可遗憾的是一直未能亲自聆听他的讲课。日,崔志老师作为特邀名师参加了在潍坊召开的“创新教育开题会”,并提供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第156张票根》,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颇为这位泰安教育的后起之秀骄傲。&&&课堂需要情感,语文课堂更需如此。《第156张票根》这篇文章是崔志老师自己选择的,并不是教材内的规定篇目,它讲的是一个女孩的:女孩因为先前年轻气盛犯了罪,被逮捕捉进了监狱。这样一个花季少女遭受了这样的,也许一辈子也站不起来了。可是她的没有她。在她在监狱期间,母亲每个月都会去看她。母亲已是个年近花甲的中年妇女。她生活在一个离监狱很远的小村庄,可是她还是每次用自己捡垃圾换的钱坐去看女孩。女孩很感动,每次都会把母亲车票的票根剪下来粘贴到本子上。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好久好久。这是最后一个月。这个月过完,女孩就可以离开这个有着她痛苦回忆的地方,重新开始了。而她的“集票本”上,也已经有了155张票根。还有一张,最后的一张。而第二天,母亲便要来了。“等我出去之后,我一定要好好地对我的母亲。”女孩这样对自己说。可不巧的是,这天晚上,雪纷纷扬扬地飘洒下来,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女孩很担心自己的母亲。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母亲还是没有来。“也许她不会来了。”女孩安慰自己。可第三天,姗姗来迟的母亲出现了。“对不起……”母亲不安地搓动着双手,小声说,“雪下得很大,不通车,我努力走了两天才走到……”再看看母亲,破旧的衣裳,即使在也会觉得冷,更何况是……母亲的脚已经冻得麻木了。虽然已经过了探监的时间,可管教员们还是破例让母亲见到了女孩。女孩愣住了。她跪在了母亲面前,深深地忏悔了。她在纪念册的最后一页,那个本该贴上最后一张票根的地方画上了一双脚……。&& 这篇来自《读者》的文章深深打动了崔志老师,我以为要想让学生感动,首先自己要被文章所感动,没有情感充沛的教师,就不会情真挚的课堂。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自选的文章是不会有“教学参考”的,这对任何一位教师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需要,敢于挑战自己的崔志老师是不缺乏勇气的,他在课堂上言谈举止的处处“霸气”,是一种的表现。我以为,教师需要这种舍我其谁的“霸气”,需要这种凌驾于文章、课堂之上的“英气”。&& 在本课教学伊始,崔志老师的“英气”就锋芒毕现,几幅反映“”的多媒体照片,迅速把学生从嘈杂的中拉到了内心情感的独白,在低沉忧郁的下,他声情并茂的朗读起《第156张票根》。文章特有的情节内容以及自然渗透出的情感,加上挑动心绪的轻音乐,在崔志的老师的“情感倾诉”中发挥到极致。文章还没有读完,屋内已抽泣声不断,部分听课的老师也开始湿润了。面对此地此景,我不得不感叹,这种能打动人心的课堂太少了,在本人已听过的无法统计的课堂上,这是少有的。教学课堂本非无情物,只是未到有情时,泰安另一后起之秀陈炳峰老师认为“文章的字里行间与结构安排及意境渲染中倾注了作者浓浓的情,寄托着作者深深的爱,教学中教师须引导学生去发掘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精心设计与匠心独运的安排,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将教师的心,学生的心,作者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在灵魂深处和作者的情怀融为一体,从而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打下深厚的感情基础”,崔志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他用自己语言的感染力、教学情境的设计做到了这一点。&&& 教学在感情中延续,崔志老师并没有过多的涉及语文基础知识,而在启发学生思考、创新和一个“情”字上下足了功夫,我以为:教学不能在一堂课内做的面面俱到,而应该“集中一点,面向全局”,***老人家说过“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学也应避免空泛。崔志老师在朗读结束后,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对那一点印象最深或者说哪个段落你最动情?”,把学习的选择权利交给了学生,然后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动情处,读出情;好语言,品出味;巧表达,习得法”,引导学生从“情感”“语言”“写作”三个层面学会学习,表现出其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深刻的课程思想。此外,崔志老师巧用“管教们跟着动容,齐刷刷地跟着落泪”“我的另类母亲”,从不同的角度把“情”一次次推向高潮,而他的旁白“无数次乘上火车,无数次以泪洗面”,把母亲“爱”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课下有的老师评价说:“这是一节煽情课,不是一节文学课”,我以为这种“情”就应该煽,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在应试教育摧残中,我们需要这种表露,更需要用情感动学生、感动生活。&& 创新教育提倡“智慧为本”,崔志教师恰当的用自己的智慧启迪着学生的智慧的“路演”,比如:用数字“13年,156个月,3万里”强化作者母亲的始终如一的“爱”和与之付出的艰辛,歌颂世上最伟大的情感――母爱;让学生对“她跪在面前,捧着妈妈那双冻伤的脚,嚎啕大哭”提出修改意见,把“冻伤”改为“冻裂”,把“嚎啕大哭”改为“泪无声流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大胆提出对的爱不能实施“教育”,因为“爱”是一种自然的情感与,而不能“等价交换”。最值得称道的智慧之笔,是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这13年来,每次母女相见时,主人翁会说什么?”,使学生用自己的心去体会每一年的“镜头”及作者的心情、话语,这必然调动起学生的智慧之源,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巧妙实现了创新教育的“智慧复演”理念。&&&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人们似乎意犹未尽,当崔志老师宣布下课时,全班学生集体鼓掌,表达了对崔志老师的感动。掌声是这节课最好的评价,这是独到的文本的解读打动了学生,是其高超的教育艺术打动了学生,是丰富深刻的内心情感打动了学生。这样的课堂我们需要!&&&& 遗憾也是一种美,不同的人对文章有不同的解读,教学也如此。正因为被崔志老师打动,有几个问题我一直萦绕在脑中:第一,文章最后一句“那双脚是她积攒的第156张票根,母亲的终点,她的起点”,我以为是本文的文眼“终点”和“起点”寓意深刻,恰当的运用或揭示是否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呢?第二,本文作者内心的感情是复杂的,有懊悔、有、有释放、有感动……,字字间透露着深深的爱、悔和感动,在歌颂“母爱”之中如果能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感情,也许更能启迪学生的“情感智慧”;第三,文本中“原本暗无天日的生命因为有了这个日子,而变得异常”,用“暗无天日”形容当今的监狱劳教生活是否合适?这是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也是我向崔志老师请教的问题。瑕不掩瑜,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解读,这本应属正常的。&&&&& 第156张票根&&&& 自从那个晴天霹雳般的秋天以来,妈妈的脚步再也没有停下来,一直在奔走着。妈妈的心再也没有闲下来,一直涨鼓鼓地装着,因为女儿被囚在高墙深院。 &&&& 那一年女儿刚刚20岁,如花的容颜,瞬间凋残。 &&&& 女儿是因为恨才铸成了大错。女儿恨,更恨那个夺走她父亲的女人,于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动了杀心。女儿只是想让妈妈解脱,想再一次缝补好的裂痕,让重新裹紧她和她的妈妈。在她举起刀子刺向那个女人的同时,也深深刺伤了自己。她的美丽年华在那一刹那,被她自己掐灭了。 &&&& 妈妈每月一次的入监探视,便成了女儿的节日。监狱里的日子静如死水,但因为每月都有那样的一天能见到妈妈,她心中便会不停地泛起微澜。那个日子阳光普照,那个日子鸟语花香,她认真地数着妈妈走后的日子,每天在她的床头划道道,多少次在梦中提前过了她的节日。原本暗无天日的生命因为有了这个日子,而变得异常美丽。&&&& 妈妈又何尝不是如此。女儿带走了妈妈的阳光,抽干了妈妈心头的灯油。妈妈心上的那盏火苗,却因为这样一个日子而没有熄灭。每次去,妈妈总是提前准备,她爱吃的小点心、喜欢的小玩意。只要是妈妈认为女儿喜欢的,就下功夫做,舍得花钱买。从晚上回来开始,就琢磨着下次去该带什么,一直到下一月该去的时候才算是准备好。大包小包一个又一个,在火车上还可以,下了车,还有5公里的路程没有车,只能是步行,常常是累得气喘吁吁,直不起腰来。 &&&& 多少次,管教总说不允许从外面带那么多东西。妈妈总是好说歹说: 她姨,就留下吧,不是买的,是我昨天晚上才做的咸菜和一点小点心,没有别的,让孩子留下吧。每每妈妈让管教无话可说,其实管教总是被感动,那个白发的老妈妈,谁又能忍心再让她背回去呢?谁又能拒绝妈妈那颗善良的心,谁又能拒爱于千里? &&&& 她们一个在高墙内,一个在高墙外,度日如年。更让女儿疼痛的是,每一次见到妈妈,都发现妈妈又老了一些。每一次,她都会为妈妈拔白头发,渐渐地,开始拔不过来了。她总是一边拔一边不停地抽泣,把妈妈的白发用一个小盒子装起来。妈妈似乎看出了她的心思,每次来都先去染黑了头发。尽管如此,仍旧无法阻止妈妈的衰老。 &&&& 皱纹同样过早地爬上了她的眼角。13年了,如花少女的她一路走来,转眼间,花已凋零,不再。铁窗高墙阻隔了她的高飞远行,但阻不断她对妈妈的思念和妈妈对她的爱。她后悔自己的倔强和任性无知,在风雨之夜犯下滔天罪行,手铐铐住的不只是她的手、她的身,还有妈妈的心,在一点点地被揉碎,还有妈妈的泪,被一滴一滴地掏干。 &&&& 无论严寒无论酷暑无论风雪交加更无论大雨滂沱,妈妈总是如约而至,从未迟延。每次来,她都会管妈妈要她的火车票根,她那本漂亮的纪念册上面粘贴着一张张的火车票根,所有的票根都是Q地开往Z地的,整整13年,156个月,3万多公里,那是母爱的路程。 & 原来,出狱前的最后一次探视,是那个最冷的一天,刮着凛冽的北风,下着大片大片的雪。她既担心妈妈被冻坏而不希望她来,又不停地走动,焦急地盼着妈妈的到来,她的纪念册上就缺这最后一张票根了,然后,她就可以合上它,重新开始她的生活。可是妈妈始终没有来,她开始忐忑不安起来,担心妈妈出了什么意外。直到第二天早上,妈妈才蹒跚着来了。因为雪下得太大,不通车,妈妈是一步一步走来的,整整走了一天一夜。来的时候已经过了探监的日期,但管教们破例让妈妈见了她。她跪在妈妈面前,捧着妈妈那双冻伤的脚,嚎啕大哭。管教们跟着动容,齐刷刷地跟着落泪。 &&&& 156个月,但她的纪念册上只有155张票根。怎么独独缺少一张呢?&&&&&她在纪念册的最后一页,那个本该贴上最后一张票根的空白处,画上了一双脚。那是妈妈的脚,一双冻伤的脚,一双不停奔走的脚,走过的脚印里都是深深的母爱。&&&& 那双脚是她积攒的第156张票根,母亲的终点,她的起点。&&本文引自博客:href="http://blog.cersp/6.aspx">http://blog.cersp/6.aspx&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草根式”小课题研究需要细心
作者:徐洁
单位: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教科研中心邮编:271000
(日下午,应徐家楼泮河中学之邀
教育博客,你对我的好
我的教育博客开设于2006年6月一个非常无聊苦闷的中午,我毫无目的的在网上游走,无意间窜到了当下非常有影响力的“成长博客”里,看
读,要慢慢来;教育孩子,莫不如此。“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这成了我们的座右铭,然而,管理者却把其当成耳边风,于是乎,教育的内在冲突此起彼伏,暗流涌动,身处其间,
呵护、宽容、欣赏---写在《雕塑心灵―我的教育教学故事》出版之际我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看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是哪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遛
本体论的溯源
――读涂成林《现象学的使命(第1
康德三大批判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作为世纪哲人,康德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为探索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带来了理性的思考方式与行为习惯,他的三大批判《纯粹
http://blog.//track.aspx讲究工作方法,树立良好形象8:10, 法桐树下,
一所曾在全县教育排名中垫底的乡村薄弱初中,短短几年时间,便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先后被授予“省级规范化学校”、“市级教学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这个被兄弟学校视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身体――刘良华谈身体教育学
从主张学界要致力于教育“行动研究”到呼吁一线教师写作“教育叙事”,刘良华一直将自己置于“学术时尚”的前列,在中山纪念中学三鑫双语学校
& 现在位置:
&& 最新动态
全市响应月饼盒回收
十四多万再创新高峰
记2006“绿色中秋”月饼盒回收活动总结会
来源于:团市委
为大力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大力宣传环保理念,增强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使环保生活方式在广大市民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深化,自9月28日起至10月15日,市青志协(市义工联)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主题为“佳节中秋时尚过,简约包装利环保”的2006年“绿色中秋”月饼盒回收活动。10月22日下午,市青志协(市义工联)在假日广场举行了2006“绿色中秋”月饼盒回收活动总结会。团市委书记、市青志协(市义工联)会长杜敏琪出席了活动。 总结会上,公布了我市今年开展月饼盒回收情况,比去年多回收了十万多个月饼盒,共回收了146989个,其中铁盒为96396个,木盒为50593个。并向在月饼盒回收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东凤镇、石岐区等18个青年志愿者(义务工作者)服务总队颁发了月饼盒回收活动优秀组织奖。 对比往届,本届月饼盒回收活动的最大特色是全市共23个镇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举办月饼盒回收活动,在全市掀起了提倡环保节约、共度绿色中秋的热潮。通过举办月饼盒回收活动,鼓励市民采买可回收材质包装(如铁、纸)的月饼盒,拒买或少买一次性包装(如木)的月饼盒;鼓励让市民采买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过分包装的月饼盒;鼓励市民支持可循环再生资源的节约和回收,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产生和环保的目的。 在活动期间,志愿者环保宣传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深入社区、学校开展相关的环保宣传活动,使2006年“绿色中秋”月饼盒回收活动在全市得到广泛开展并把环保理念深入推广到广大市民的心中。总结会上,志愿者们的一场自编自导自演《月饼盒的故事》的环保小品将活动的气氛推上了另一高潮,精彩的故事情节,明晰了注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总结会以市民共同参与把回收的月饼盒齐砌成墙来给“佳节中秋时尚过,简约包装利环保”的2006年“绿色中秋”月饼盒回收活动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发布日期:日
作者:杜杏姬
《中山日报》报料***:
《中山商报》报料***:
| 网站技术***:(15 | 传真:(10 | 技术及合作QQ:
粤ICP备号 本站由
版权所有,未经本站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本站网络实名: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