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古称营丘,为姜太公初封地。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始置昌乐县,以“都昌”、“长乐”两地名之尾字取名昌乐县,寓昌盛安乐之意。
昌乐县是山东半岛的交通枢纽和出入口,东距海滨城市青岛190公里,西距山东省会济南180公里。公路、铁路、空运、邮运四通八达。昌乐县面积1101平方公里,人口61万,辖4个镇、3个街道和1处省级经济开发区、1处水库管理区。
西汉设剧(侯国)和剧魁(侯国)。
东汉为营陵县,属北海国。
晋时营陵先属东莞郡,后归高密国。
隋朝改为营丘,属北海郡。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设安仁县,不久改为昌乐县,隶属潍州。
干德三年(965年)析寿光县长寿乡置安仁县,寻改昌乐县,故治在今县北10里。
元至元三年(1266年),改为巡检司,并入北海县。
明复置昌乐县,隶属青州府。
民国初年,属胶东道,后改淄青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裁道,直属山东省。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昌乐县民主政府在临朐县尧山区大桃花村成立;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解放,县政府进驻昌乐城,隶属鲁中区第三行政公署。
昌乐县辖5个街道、4个镇:城关街道、宝城街道、朱刘街道、城南街道、五图街道、乔官镇、鄌郚镇、红河镇、营邱镇。
历史沿革:昌乐县古称营丘,为姜太公初封地。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始置昌乐县,取昌盛安乐之意而得名。
1994年11月1日,撤销平原乡、崔家庄乡、阿陀乡,设立平原镇、崔家庄镇、阿陀镇。1995年7月25日,撤销毕都乡、南郝乡、北岩乡、河头乡,设立青龙镇、南郝镇、北岩镇、河头镇;撤销漳河乡,以原漳河乡的行政区域设立高崖镇;将临朐县白塔乡的张家楼、东前韩、东后韩、东前河野、东后河野5个行政区和东窝铺、东白塔2个自然村划归高崖镇管辖。
1996年6月28日,撤销临朐县白塔乡,设立昌乐县白塔镇,将原白塔乡所属的刘家沟、西寺后、东寺后、窝铺、白塔、史家沟、北段、山坡西沟、克家洼、卧牛石官庄、魏家沟、后河野、西前韩、南高家庄、山坡、西后韩、董家庄、栗行、建新、前河野、洛村、赵庄、孙家沟、北洋河、南洋河、大沟、闫家河、黄冢坡等28个村和临朐县大关镇的池子村划归白塔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原白塔乡人民政府驻地;将原白塔乡所属的庞家河、西双山河、东双山河、李家沟、王家沟、大高家庄等6个村划归临朐县辛寨镇管辖,邬家官庄划归临朐县柳山镇管辖,上述区划调整后,昌乐县白塔镇,临朐县辛寨镇、柳山镇的行政区域界线以潍政请字50号、51号文所附的1:5万地形图上标绘的边界线为准(鲁政字121号)。
1996年12月29日,撤销朱汉乡、大宅科乡,设立朱汉镇、大宅科镇(鲁政函民字65号)。
1997年7月9日,撤销北展乡,设立北展镇(鲁政函民字31号)。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县总面积1101平方千米。辖15个镇,904个村。年底全县总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