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直玩私服就会出现祭拜死人礼仪跪拜动作的动作

关于跪拜的资料
关于跪拜的资料
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旧时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2、 跪拜礼的废除
跪拜礼究竟始于哪朝哪代?史书上似乎没有确切的记载。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进入文明社会之初,中国人没有桌椅,大家席地而坐,帝王与平民之间亦是如此。向君主、尊长表示尊重时,“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著地为拜”,可见,最初这是一种由坐姿派生出来的表示尊重的动作。随着等级制度日益森严,这种礼节逐渐制度化、繁杂化,成为等级制度的规范性礼节。到了清朝,封建专制主义达到极致,跪拜成为高度普及的全民运动。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发布文告,改革旧俗、保障民权,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废止跪拜”。南京临时政府明确规定,从民国元年开始废除跪拜制度。当时在废除跪拜制度的细节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规定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不行跪拜,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
不久,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北洋政府)宣布:民国通用礼节为,男子礼节脱帽鞠躬,大礼三鞠躬,常礼一鞠躬,寻常相对,只用脱帽礼。女子大礼大致相同,惟不脱帽,专行鞠躬礼。
3、跪拜礼的起源与改变
&跪拜礼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礼节之一,不仅中国古代如此,亚洲大多数国家都如此。按照现代人的习惯,除非在特殊的场合,如今几乎没有人愿意再行跪拜礼。跪拜礼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一是不方便,二是在心理上不太接受。但是,如果理解了古代社会跪拜礼的起源,我们就会发现,跪拜礼是当时生活习惯下最方便、最简捷的礼仪方式,没有屈辱的意思。
跪拜礼的起源,与古代人的起居方式有关。中国古代最早是没有凳子、椅子的,当然连桌子也没有,只有很矮的“几”。留存到今天,还有茶几之类,大都很矮。“桌”字最早写作“卓”,就是高的“几”,有鹤立鸡群的意思。桌子与凳子、椅子等家具差不多时间出现。在此之前,中国人和亚洲很多民族一样,长期习惯坐在地上,每个人都坐在一个席子上,不像今天,席子专门指凉席。至今在日本、韩国等国家还能看到席地而坐的古老习惯。
席地而坐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双腿放在前面的盘腿而坐。在古代社会,坐下时双腿放在前面却不盘起来,而是大大咧咧地伸开或张开,是非常不礼貌的举止。史书中记录某些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就有专门描写席地坐时大伸腿的情形,例如秦始皇、刘邦等,都有这种情况。席地而坐的另一种方式是跪坐,也就是臀部坐在自己的双脚后跟上。
理解了古人的这种起居方式,就很容易懂得跪拜礼为什么会产生。正常跪坐的时候,双手一般是放在膝盖上。在这种坐姿下,如果要行跪拜礼,只要身子稍往前倾,双手放到地上或席上就行了。因此,对于跪坐习惯来说,跪拜礼是一种十分方便的礼节。当所有人都是跪坐的时候,向对方行跪拜礼并没有多少高低的区别。那时候,君王要显得地位高,只是有一个自己专用的平台。这种地位高的人跪坐在平台上的传统,沿袭到后来,就变成宫殿要建在一个台地上。比方说紫禁城的主要宫殿,都有一个高出平地的平台。
凳子、椅子在中国出现的具体时间不容易明确,但至少在唐朝时期已经不太稀罕了。有专家指出,李白著名的诗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并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床,而是中国最早的凳子,而且是可以折叠的小凳子,今天北方人叫做“马扎”。它的出现是因为唐朝有大量外国人进入中国,便给中国人带来了坐凳子的习惯。随着凳子、椅子的出现,桌子也出现了,家具的高度普遍升高,“几”渐渐成为不太重要的家具,或者变成高腿的“几”。
与席地而坐不同的是,古代社会有一部分民族长期采取悬足而坐的方式,也就是坐在凳子、椅子上。这两种不同的坐姿习惯,其产生的原因往往与气候有关。寒冷潮湿地区,席地而坐明显不舒服。而在温暖干燥的地区,席地而坐就很方便。因此,席地坐和悬足坐是由于自然环境条件造成的习惯,并没有高下之分。顺便说一下,发明地毯最早的目的原先就是为了方便席地而坐,今天的人们已经不管这些了。
但是,凳子、椅子在中国出现后,起居方式的彻底改变,并没有改变长期形成的跪拜礼习惯,跪拜礼作为一种固定的礼节,依然被保留下来。不同的是,由于人们不再采取跪坐,跪拜礼就显得不太方便了。时间长了,这种不方便也变成了礼节的一部分。向坐在椅凳上的人或者站着的人行跪拜礼,地位高低的差别就很明显了。由此,跪拜礼的不平等性才真正出现。
欧洲人很早就是悬足而坐的,因此,他们没有跪拜礼的习惯。面对君王等地位高的人,一定要显示出不平等,大都只用单膝跪。所以,清朝某些迂腐的中国人会误以为欧洲人膝盖不能打弯,实际上是不了解不同起居方式造成的不同习惯。然而,习惯往往是文明的一部分,当欧洲文明开始主导世界的时候,跪拜礼似乎也变成了落后文明的野蛮行为。这种观点是在“悬足坐”代替“席地坐”以后产生的,没有真正懂得跪拜礼的起源。今天来看,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悬足坐”,因此,跪拜礼被大范围淘汰也很正常。只有保留“席地坐”习惯的民族,依然会保留日常生活中跪拜礼,他们也没有为此感到不平等、屈辱之类的文化含义。
4、为什么要跪拜?
我反对这样一种做法:任何事物,先不问缘由、本质,只要扣上一个“封建”的帽子,便立即判定生死和价值。“封建”成为一种犯罪的代名词。这个有点按年代来划分的概念,被固定为“好与坏”的划分标准。我与钱文忠教授有一面之缘,恰如我与季羡林先生也只有一面之缘,谈不上深厚的交情。但是,对于钱文忠教授给季羡林先生下跪一事,我不得不说:跪拜与“封建”无关。
我不赞成用“封建”一词来描述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以后有机会再说。在这里只想说说下跪的真正含义。从时间上说,原始社会也有下跪,奴隶社会也有,当今社会也有,未来社会也同样还会有下跪,因此,跪拜不是仅仅属于“封建社会”的陋习。从地域上说,中国有下跪,外国也有下跪,下跪习惯并非只有中国人。
在跪拜的问题上,中国人比较特别的地方,只在于跪拜的对象。中国以外的地方,一般只对神灵下跪,例如上帝之类。而中国人除了给神灵下跪,也给人下跪。例如:帝王、祖先、父母、师长、恩人等等。下跪表面上是一种礼仪,实质上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表达的含义是敬畏、尊重或感激。大的从人类社会说,小的从某个具体的人说,总该有所敬畏,有所尊重,有所感恩。或者对神灵,或者对世人。下跪只是表达这种敬畏、尊重和感恩的手段而已。
只对神灵下跪,不对世人下跪的习惯,并不是绝对标准,而是西方宗教为了彰显自己的伟大,强加给信徒的标准。宗教的这种要求,某种程度上违背了自由原则。下跪不妨碍他人,只要是自愿的,如何实行,该对什么对象实行,应该是每个人的自由。所以,把向世人下跪称为“陋习”,毫无道理。早在明清之际,西方宗教传入中国的时候,就因为跪拜上帝还是跪拜祖先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在这样一个普通行为上,我们有什么必要,非得接受西方宗教的强制规定?
即便在“只跪上帝,不跪俗人”的社会中,对于世人也同样存在敬畏和尊重,例如对于权威,对于杰出贡献者,对于感动社会者。只不过,他们对于世人的敬畏和尊重,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而已,例如鼓掌,敬礼等等。这些手段与下跪本质上是一致的,手段的差别,其实是次要的。而且,西方社会也不完全不给世人下跪。例如当年约翰-列侬在世的时候,他宣称自己比耶稣更伟大。于是很多痴狂者便下跪亲吻约翰-列侬走过的每一个脚印,跪拜他脚下的泥土。当一个人的心目中,对于自己树立的形象,找不到表达敬畏和尊重的其他方式的时候,采用跪拜,就是一个很正常的选择。
对于钱文忠教授给季羡林先生下跪,吵吵嚷嚷说“这是封建奴性”,或者说这不是“封建”,其实并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如果从敬畏和尊重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问一下:现代中国,还有多少人值得人们的敬畏和尊重?钱文忠教授以自己的一个显著的动作,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作用可能比嘴巴说100遍都要大。它至少让我们知道了钱文忠教授心目中敬畏和尊重的对象之一。所以,钱文忠教授给季羡林先生下跪,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
现代中国人,应该有所敬畏和尊重。至于敬畏和尊重的对象是什么,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没有敬畏和尊重,只有狂妄和亵渎的社会,是不健康的。而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敬畏和尊重,那是我们的自由。
5、& 跪拜礼的意义变迁:从表达礼敬到自示卑贱
这几年,传统文化大有复兴的势头,这股热潮之下,自然是鱼龙相混、泥沙俱下,比如有的学校、书院在开学仪式上恢复传统的跪拜礼,由此也引发了争议。有人说下跪是奴性的象征,也有人说跪拜是尊师重教的体现。我的意见呢,既不像激烈的反对者那样认为跪礼是奴性发作,也不主张恢复跪拜礼。对传统的跪拜礼,我们需要心平气和地做一番“意义还原”。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跪礼的涵义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的嬗变 因为椅子的普及。唐宋之前,中国是没有椅子的,只有一种叫做“胡床”的坐具,是贵族才使用的奢侈品。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地上铺一张席子,屈膝跪坐于上面,跟今日日本、韩国人还保留下来的传统坐法差不多。我们现在熟悉的高型坐具,如交椅、靠背椅、高凳等,都是在宋代才开始普及开来的。唐代时虽然已出现椅子,但应用不广,只限于贵族与士大夫家庭。
高型坐具的出现,改写了中国传统的礼仪方式。在席地而坐的先秦时代,中国人通行跪拜礼,跪拜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正规的坐姿就是双膝跪席,跪礼不过是挺直上身,再配上手部与头部的动作,如作揖、稽首、顿首,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而对方也须还礼答谢。这个时候的跪拜礼并没有包含尊卑之意,臣拜君,君也拜臣。跪拜只是相互表达礼敬与尊重。
秦汉以降,君臣之间方有尊卑之别,体现在礼仪上,臣拜君,君不再回拜,但尚要起身答谢。到椅子出现之后,中国人席地而坐的习惯发生改变,跪拜的动作更是带上了强烈的尊卑色彩
从椅子上滚到地上跪拜对方,显然透露出以卑事尊的味道。
也因此,除了“天地君师亲”,宋人基本上不用跪礼,迎别待客一般都是用揖逊、叉手之礼。南宋覆灭后,文天祥被元人俘至大都,蒙元丞相博罗召见,文天祥只是“长揖”,通事(翻译)命他“跪”,文天祥说:“南之揖,即北之跪,吾南人,行南礼毕,可赘跪乎?”文天祥只揖不跪,因为高椅时代的跪已有屈辱、卑贱之意,揖才表示礼节。
宋朝臣对君,当然也有需要隆重行跪拜礼的时候,但那通常都是在极庄重的场合与仪典上,如每年元旦、冬至日举行的大朝会、三年一次的郊祀大礼,自然是极尽繁文缛节。至于君臣日常见面礼仪,当是揖拜之礼。
从元朝开始,带屈辱、卑贱性质的跪礼才推行开,“汉制,皇帝为丞相起,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元朝臣下进奏,一律下跪。明朝继承这一陋习,“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同僚相见,则“卑者拜下,尊者坐而受礼,有事则跪白”。
清廷更是变本加厉,不但大臣奏事得跪下,皇帝降旨宣答,众臣也必须跪着听训。清代笔记《瞑庵杂识》载,大学士曹振镛“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
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多磕头、少说话”成了清朝官场的六字秘诀。
至此,跪礼原来所包含的向对方表达礼敬与尊重之意已经淡化,而下跪者自我示卑、示贱之意则日益凸显出来。难怪清末的谭嗣同要猛烈抨击清王朝“繁拜跪之仪以挫其气节,而士大夫之才窘矣;立著书之禁以缄其口说,而文字之祸烈矣”。
从宋至清,跪礼的变迁,不过是时代精神蜕变的投影而已。如果比较宋代与清代的精神风貌,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宋代士臣敢振言告诫皇帝:“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要求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至于廷争面折之事,更是不胜枚举。而清代的士大夫已经全无宋人风骨,竟以获得在圣上之前自称“奴才”的待遇为荣。一名清初的士子还观察到,“迩来士大夫日贱,官长日尊,于是曲意承奉,备极卑污,甚至生子遣女,厚礼献媚,立碑造祠,仆仆跪拜,此辈风气愈盛,视为当然,彼此效尤,恬不为怪”。
士大夫已是如此,草民更不用说了。宋代的平民见官,尽管也讲尊卑有序,但大体上还可以维持尊严,见多识广的京城之民,更是不畏官长,常抓着官府的短处不放,跟官长争长短,也不给官长好面色看,急了就写检举信,或者到京师的直诉法院
登闻鼓院控告。而清代的平民,不但见官得先跪拜叩头,我还在《清代巴县档案汇编》上看到,老百姓向衙门呈交诉状禀词,都以“蚁”或“蚁民”自称,官府称呼其治下小民,也直接叫“蚁”。人民在官府面前表现得如此卑贱,只怕是前所未见的。
在跪拜已含有强烈的尊卑涵义之后,人们从下跪的动作自然而然地就会联系到“屈辱”、“卑贱”。这时候再来提倡恢复跪礼,肯定是不适时宜的。古人说,“礼者,时为大。”礼仪的应用,还是以顺应时宜为第一要义。基于此,我不支持对跪拜礼的恢复。
6、跪拜的发言稿
1)跪拜礼的起源:
跪拜之礼流行于世界上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古代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都有行跪拜礼的习俗。人类将这跪拜当成一种礼节使用。
人类由动物的四肢爬行进化到两足直立行走,而在礼节上却又做出具有返祖现象的弯腰,代替一头触地的动物行为来,无疑是谦卑,崇敬自然的表示,谦逊一直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为人处事之道。而跪拜礼也迎合了这一主流,人是自然的产物,现代社会强调可持续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自然向人类奉献的全部,因此对于自然的崇敬之情,是每个人都应该要有的,所以殡葬活动中子女对已逝父母行跪拜礼,也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2)跪拜礼的意义:
是一种尊敬的表示。“跪拜礼”是中国社会中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基本礼节。除了有最初臣服意义外,又外延有祟敬、尊重、孝顺意义。这些意义是后来的生活习惯演化而成的。拜,在古代就是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
在葬礼中子女应该行下跪礼,一方面行下跪是用传统最高的礼节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和怀念。俗语中有“跪天跪地跪父母”之说,可见,下跪这种礼节的崇高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用行下跪这种方式来弘扬孝道,纯化社会风气,规范人们的治丧观念,传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治丧原则。第三方面,葬礼中行下跪礼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民俗部分的继承和发扬。
(3)跪拜礼并非是封建糟粕。
人们表达思想和感情不外乎两种方式,一种是语言,一种是行动,跪拜之礼作为表达思想感情动动方式,它的存在就有合理性。认真地行一次跪拜之礼,慎重地磕几个响头。我并不认为是什么愚腐,相反我认为我应该这么做。
(4)跪拜礼的特点:
跪拜礼的姿势,对受礼者的人身安全,也是颇具防范作用的。行跪拜礼时,人们俯首低视,多双手下垂及地。至于“膜拜”,则是“举两手,伏地而拜”,比之现代的举手投降姿势,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赤手空拳的行礼者,如果还想稍有“不轨”之图,也因“两膝著地”而处于劣势,受礼者及其随从居高临下,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5)推行跪拜礼的合理性:
跪拜是一种礼节,恰到好处的跪拜是值得推崇的。不是吗?我方观点恰到好处的跪拜是值得推崇的。并不是用跪拜代替所有礼节。跪拜礼存在至今已经几千年,存在即合理,我方观点在现代丧葬礼俗中跪拜是值得推崇的。
(6)跪拜礼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现代人已经逐渐的远离了“慎终追远”的治丧原则。很多人在办理父母丧事的时候都是只在最后的告别仪式上程式化的行三鞠躬。整个丧事,这就是对父母唯一的礼节。而且这种风气越来越严重。人们想的不是谨慎认真的办理,而是希望赶快办完,自己还要去赚钱,还要去做其他的事情。就别提什么礼节了。治丧的日期也从古代的三年,逐渐改为现在的三天,民间所讲的“孝子头,满街流”已经成为了历史。父母养育子女几十年,丧事就短短的三天,连个头都不磕,民德何以归厚?
再者,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传统的礼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部分,将在父母葬礼中行下跪礼,这种传统的礼俗传承和发扬对于教化人性,规范社会礼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或许有人会讲,国家现在提倡“厚养薄葬”,是的,国家提倡的是厚养,在丧事中少花不必要的钱,但是没有提倡减少礼节,没有提倡对父母不行下跪礼。
最后,许多人反对“跪拜礼”,他们只是觉得与“民主平等”相悖。其实不然,“民主平等”精神早已深入人心。现在行跪拜礼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畏惧专制强权。而是代表我们的一片孝心以及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对生命的尊重。因此,“与时俱进”似的口号我们在念叨的时候,也真应该“与时俱进”,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跪拜礼,在新时代赋予他新的含意。下跪礼表示对自己父母的感恩和怀念。我们也经常在一些电视电影中看到对自己父母下跪的画面。下跪礼则更多表达的是对人的尊敬,是一种非常崇高的礼节!【资料来自网络谢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