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已不再风光无限,但一些国家还是没有放弃坦克歼击车的发展,虽然大多远不如同时期的主战坦克那样有名,但也绝非等闲之辈。
二战期间,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突飞猛进,坦克的重量从二战前的10吨左右迅速提高到了30吨,一些重型坦克还达到40吨、50吨甚至是60吨以上;火炮口径也从二战前主流的37毫米迅速升格为75毫米、76毫米、85毫米、88毫米、122毫米……坦克的防护和火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这样一来,一个尖锐的问题就产生了:要对付越来越难以穿透的敌坦克装甲,就需要更大威力的火炮,敌坦克的装甲厚度也会水涨船高变得更厚,又对火炮的威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此“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坦克的全重迅速上升,几乎超过了动力系统能承受的极限,从而影响到了坦克的机动性能。许多国家的装甲部队都在试图解决这样一个难题: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对手,如何使装甲车辆在火力上尽快压倒对手,而又不因为火力的提升造成装甲车辆超重。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时各国的坦克装甲车辆设计人员都绞尽脑汁。有一些设计者虽然知道这是个技术瓶颈,但是仍然试图硬闯蛮干,一味提高装甲厚度和火炮威力,结果设计出了类似“虎王”这样火力、防护超群但机动能力极其薄弱的重型坦克,这条蛮干道路的极端便是疯狂的“鼠”式超重型坦克,这个180吨的大家伙如何送上前线都是个头痛的难题(不过也不必太担心,因为前线会自动朝它靠拢的)。实践证明,在技术水平没有大的突破之前,硬闯蛮干决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另一些设计者就比较灵活,他们的思路是尽一切可能(包括降低防护性能、采用无炮塔设计等)把大口径火炮***在可移动的底盘上,在己方更强大坦克问世之前先担负起摧毁敌方先进坦克的任务。于是,一种新的战车问世了,这就是坦克歼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