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地狱老师霸鬼会霸课?

“霸课”(张耀华)
这节课是音乐课,可是进来的却是语文老师,我暗叫不好:这节音乐课不会变成语文课吧。可老师却说:“音乐老师有事,去听课去了,我来上音乐课。”
听了这话,我们顿时欢呼起来,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呢。
有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向老师问道:“我们学什么歌呀?”
我老师笑眯眯地说是《公民道德歌》,我们一听,就像蔫了的烂叶子一样低下头来。
“切,老早就会唱了!”
“怎么又是这首歌!”
“怎么不是其他歌啊!”
抱怨声此起彼伏,那声音就像蚊子在耳边嗡嗡地叫。
的确,老师这节课要教的歌老早老早就学过了,真是老掉牙了!
起初,我们跟着电脑唱,但唱出来却错误很多,有些同学唱歌时刻停顿时没有停顿,快的快,慢的慢,太难听了,我同桌竟然唱着唱着跑调跑到十万八千里去了。不过不用担心,我们的文艺委员苏宏宇就非常尽职,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打断纠正我们的歌唱:“唱错啦!”“唱错啦”……引得全班同学都哈哈大笑。当时我就在心里给他取了一个小绰号“纠错王”。尽管有如此严格的“纠错王”,但唱出来的歌还是难成调子,太难听了,看来真被老师说中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出错!”
你们还是很耐心点吧!”老师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可是这对我们来说太难了,没过多久,同学们就按耐不住了,纷纷扮演起鼓手、主唱、指挥家来了。我把书本当成敲鼓的小棒,在那儿敲着。我越敲越有劲,越敲越快活,根本不管有没有跟上音乐的节奏。我看看其他人:
嘿!肖彬拿着一支笔,在空中挥舞,似乎很高兴的样子;周岐雄把书本圈成圆筒状,高声唱歌,边唱还边笑呢!我看着他们,似乎敲得更有劲了,我这个鼓手很称职吧。
除了表演的,还有跟着唱的,他们唱的,根本不在唱歌,而是在大吼大叫,根本不在调上。我笑着看着他们,心想:假如这是在读书的话,老师肯定会表扬我们的。
果真当我们唱完的时候,老师笑着说:“你们这些人,读书跟唱歌似的,而唱歌却像读书,真不知道你们想的什么。好了!再来一遍,不要在这瞎嚷嚷。”听了这话,
有些调皮的男生不以为然地叽叽喳喳起来,女生怎捂着嘴偷偷地笑。
“咿咿呀呀”
我们唱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博得了老师的满意了:“嗯,这还差不多!”哎,我们这堆“朽木”终于可以“雕”了!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音乐课很快就结束了,真想再多上几节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为什么有很多学生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什么都懂,但是做题却不会做?
249 个回答
这个问题不能不答啊,初二之前就是这个状态,吃啥啥没够,学啥啥一般。家长、老师都认为是我这孩子笨。初二后成绩从平平窜到年级前十,家长都说我开窍了。其实,我只是在初二时突然明白了一点儿怎么去思考而已,之前只是还不会思考而已。上课大概会是这个样子。=========================“什么是远期汇率?”“即期汇率:指当天交易外币时用的汇率。远期汇率:指在未来交易外币时用的汇率。明白?”“哦!明白了!”=========================听懂课堂上讲的,就和听懂上面说的话一样简单。就像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条目一样明白。但是听懂不表示会。如果听懂就表示会了,那把《辞海》通读一遍你是不是就成了物理学家、化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了?所以,听懂了 和 会了 本来就没有直接关系。听懂了,只能说明讲给你听的人会,而且表达力还可以。想要让自己会,就要独立、主动、深入地思考。不去这样思考,单纯地指望别人把他的理解说一遍,自己就能“会”什么,就是异想天开。下面大概展示一下上面所谓的主动、深入思考是怎么回事儿。还是以上面的远期汇率为例。(假设读者明白什么是汇率)++++++++++++++++++++++++++++++++++++++++++问,什么是“远期汇率”,当你听到“即期汇率:指当天交易外币时用的汇率。远期汇率:指在未来交易外币时用的汇率。明白?”这个回答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明白了”,那只能说明你根本没有思考!一个真正认真听讲并真心想明白“远期汇率”是什么的经济学白痴会有以下的N多问题。未来有多久?(答:比如可以是1月,也可以1年,下面都假定1年吧。)远期汇率什么时候用?(答:现在和银行约定1年后进行的外币兑换的汇率,这个是银行估计的汇率。)为什么需要事先约定?和1年后再去银行有什么区别?(答:因为汇率在变,1年后的汇率,不一定是客户想要的。比如客户手上如果有日元,一定很想换人民币,因为日元在跌啊。)那为什么不现在就兑换人民币?还要等1年,还要让银行搞这么玄的概念出来。(答:因为我现在没有日元,但是1年后就有了可以吗?这个在出口贸易中很常见,都是合同先签,东西做好了再给日元,给多少是合同写好了的,如果东西做了一年,日元可能跌得本都不够。所以要现在就向银行买个远期。)那要是日元真跌了,那银行跟你签这个合同不是赔了吗?(答:那要是日元涨了银行还赚 了呢!而且呢,即使真不涨,还有人因为各种原因找银行买日元呢,银行也可以对冲掉。)既然有“远期汇率”这个概念,那一定是因为这个汇率与当前汇率不一样吧?(答:对。)为什么会不一样?(答:直接原因是两个货币的国家的一年期存款利息有高有低。通过两国的利率差,可以计算出远期汇率。)为什么利息会影响远期汇率?(答:……你还是先找本《经济学原理》看看吧。)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是不会有上面这些问题的,还会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什么是远期汇率了。++++++++++++++++++++++++这只是展示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并不需要真去找人、老师问你想到的所有问题,重点是:你要的的确确地自行思考过了才行。尤其在课堂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是值得思考的,如果仅仅是单纯地听讲,是很难学会什么的。再重复:要思考。--------------------------日更新-----------------------------没想到自己的一点儿学习上的感受能得到这么多赞同。看来有类似问题的人不少啊。不多说点儿什么感觉当不起这多赞。(下面的文字有些无聊,但是更有价值。)什么是思考:可能是我上面的用问问题的方式来描述思考的过程有些误导,搞得好像思考就是问问题。思考并不等同于问问题,思考的方式很多,而且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引用下面我的一个评论:“不会有对所有人都适用的思考方法。对我而言,在学习一个新东西的时候,除了了解怎么用之外,我还会想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时候用?它解决了什么问题?有没有别的相似的东西或方案?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最后人们主要选择它的主要什么原因?这个东西和我已经知道的XXX有什么关系?不是说一定要用这个问问题的方式,重点在建立与你已知的事物的联系与区别,分清适用的范围和使用的条件,用你的已知的知识理解这些新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的知识体系是连贯的、稳固的,即所谓的“融会贯通”。” 如果耐心理解一下上面关于“远期”汇率的自问自答,就会发现多数问题提出都是这样的:我已经知道的知识告诉我应该是这样的,这个新东西为什么不是这样?这就是在尝试建立与已知事物的联系的一种表现。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新的知识就永远不能融入你的知识圈(你真正掌握的知识)。而且这个步骤只能自己来,没人能帮助到你。什么是学习:有人把学习两字分开,学做“了解新知识”解,习做“使用新知识”解。这是一种理解。但是把学习与思考放一起时,“学习”就是一个整体,就是“了解新知识”,而“思考”在这个语境下就是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仅仅学习而不思考是不能真正掌握新知识的,更不用说用这个新知识解决问题了。《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对学习与思考之间关系最精辟的阐述了。如何思考:没有普适的方法,不然老师们早就用了。但是我觉得一个原则是:在已知与未知的边界上思考才是有效果的。(对已知的东西多想想当然也能理解得更深,但是我们这里讨论的思考是为了学新东西。而对纯未知的东西思考就是娱乐了。)如果有个东西你死活想不通,那就是说你应该回头去学习、掌握更基础的知识了。
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谈:1.这是知识和认知的差别。老师讲的是知识。听课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做题是一个主动认知的过程。老师和书本给的是知识结构,我们解题运用的是我们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是有差距的,这就需要你调整认知结构来【顺应】知识结构,或者用自己的认知结构来【同化】知识结构。所以从听得懂(被动明白知识结构)到会自己做(主动建构认知结构)如果差距越大,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顺应和同化。一道高三的物理题,给高三的学生讲,那么知识结构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差距较小,只需要很少的时间来顺应同化。一道高三的物理题,给初一的学生讲,那么知识结构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差距较大,就需要很多的时间来顺应同化。2.人的天性:健忘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在20分钟内能够遗忘掉58.2%的内容。我上课曾经这样问学生:上课三分钟之后,提问,有谁记得我进门讲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结果没有人记得,整个年段一个都没有。停顿了一会,再问,有谁记得我前十句讲了什么吗?也几乎没有人能说得出来。你学了新的知识,你不练习,不复习,不需要超过一天的时间,那么这些知识就会开始陌生,过了一个礼拜它肯能又变成像没学过的新的知识。
我站在一个过去的老师,现在的教育NGO从业者的角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有很多学生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什么都懂,但是做题却不会做?很简单,学生根本就没懂,只是看起来懂了而已。“看起来懂了”这种情况是怎么出现的?我们举两个例子?从老师的角度:我是老师,我讲完了内容,我问:“听懂了吗?”学生答:“听懂了”,所以我以为他们听懂了。从学生的角度:我是学生,老师刚才讲课讲完了,我问自己,老师刚才讲的每句话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没有,每句话都明白,那我应该是听懂了。这样的例子写出来,很容易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然而反思我们经历过的课堂,有多少老师和学生不是这么做的?所以,我们现在要思考的是:学生看似听懂了,老师看似讲明白了,其实没有,我们怎样去发现?我们怎样去避免?我从业的教育NGO名为美丽中国Teach for China,我们每年找到新老师之后都要做暑期培训。暑期培训包括FOP,SPT等等。FOP是foundation of pedagogy,就是基本教学法。在基本教学法里就有一课,训练的是有效的check for understanding,即有效检查理解。yes or no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全都是无效的检查理解。“听没听懂?”“明白不明白?”这些显然是无效的。“这道题选A还是选B?”也是无效的,因为学生可以猜,可以随声附和,可以用错误的逻辑得出正确的选项。那有效的检查理解应该是怎样的呢?这里贴几个链接,是我在google上用check for understanding的关键词随手搜的。[PDF][PDF][PDF]挑几个里面的例子展示一下:1、ABCD WhisperStudents should get in groups of four where one student is A, the next is B, etc.Each student will be asked to reflect on a concept and draw a visual of his/herinterpretation. Then they will share their answer with each other in a zigzagpattern within their group.学生以4人为小组,第一个学生是A,第二个是B,以此类推。每个学生被要求表达一个概念并且画一张图来展示他/她的理解。他们将轮流向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2、Circle, Triangle, Square(Circle) Something that is still going around in your head (Triangle) Somethingpointed that stood out in your mind (Square) Something that “Squared” or agreedwith your thinking.学生在还感到困惑的地方标记上圆圈,学生在他学习后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上打上三角形,学生在他思考后同意的地方打上正方形。3、Entrance/Exit ticketEach student will be given a ticket to complete before leaving the roomanswering: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 learned today? What questions doI still have? These tickets can be given to the teacher when exiting the room orupon entering the next day. The teacher uses this information to guide theinstruction.每个学生在理考教室前需要完成一张出场券。出场券上的内容为:你觉得你今天学到的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我心里还有什么疑问?这些出场券完成后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计划以后的指导。(当然,出场券上也可以是别的有效的检查理解的内容)4、Example/Non-ExampleGiven examples/non-examples, students determine concept给出一个例子或者反例,让学生来下定义。(或者给出定义让学生来举例子或者反例)不列举更多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这几个链接。我们接着往下说,老师们知道了怎样才是有效的检查理解之后,我们怎么保证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用上,并且在合适的时间用上呢?***是,写到教案里去。写教案的过程就是备课的过程。在写教案的时候,就要看着自己整节课的框架告诉自己,我需要足够的CFU(检查理解)来保证效果,我需要在哪些哪些位置放置CFU(检查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暑期培训中要求准老师们必须写出详细的教案的原因。从教案里必须能看到具体的课堂策略、教师行为和预期学生反应等等。对教案的要求是你突然出意外不能上课了,其他人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也能拿着你的教案照着上课。当然,我们是有一个模板的。
曾经我就是这样的典型学生,上课确实听懂了,放映还比一般人都快,但考试就。。。曾经我只要有个最后的简单***,还能给比考试成绩好的同学讲解题目,但考试就。。。问题是A,***是C。从A到C,很可能还有一个关键的B。这个B可能是个隐藏条件,课堂上老师点出来了。可能是个思考方向,课堂上老师多多少少已经明示暗示了。可能是条辅助线,这已经基本剧透了啊。剧透或已经知道***后,你再去看侦探小说,总会觉得也就这样呀。可是,当初自己怎么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所以然呢?这个B,可以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是很多未知时探索的能力,可以是发散联想的能力,也可以是逻辑推理的能力。当我们忘记了所有的知识后,剩下的就应该是这个B。想想,自己当年太多小聪明,反误了自己的学途。
这和去一个新地方第一次是别人带你走的,你觉得自己已经知道该怎么走了,等下次没人带自己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是路痴一样。记性好的,顺着原路可能可以找到。但大部分人只要绕个弯就会迷路。更别说是让他们自己再想条新的路了。
作为一个高中老师,我看完了所有回答。我想补充的是:当前教育环境很难使人产生求知的好奇心,很多学生并不想知道为什么,他们只是希望快下课。不要问学生为什么自己再走一遍就不认识路,很多老师连导游的角色都做不了,他们只是监工。
看了赞同数最高的***,例子举得太高深了。。。按照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分类,我们一般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顾名思义,陈述性知识就是告诉我们大家这“是什么”,然后程序性知识则是告诉我们“怎么办”。我们的学习就是是针对这两类知识而言啦。在课堂学习中,广义知识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1.理解;2.巩固和转化;3.提取和应用。粗略的列一个表格啊(表格摘自毛??上课ppt~)
广义知识的学习过程及阶段1理解
2巩固与转化
3提取与应用广义
陈述性知识(复习与贮存)
提取与运用(回答是什么)知识
程序性知识(联系与转化)
对外办事,对内调控-----------------------------------------------------------------------------------------------------------------------------------------由此可见啦,理解不过是我们学习中最简单最基础的一个步骤,是我们学习者主动地选择信息、注意信息、主动地构建信息的意义;是将新的信息与我们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形成相互作用。而题主提到的做题则是到了提取和应用的水平了。在这中间我们还需要不断地练习来将知识巩固和转化。而且,现在题目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应用水平,而且有时候还需要对知识进行迁移,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当学生在说“我懂了”的时候,他们到底在说什么?1.礼貌性的回话讲课讲累了,或是不爱动脑思考的老师,最喜欢问的就是这句:听懂了没?一来反馈明确,二来推卸责任,你说你听懂了是吧,那好,那你再不会就不能怪我了反过来,每次学生回答:还没懂可能下一句老师就该说:这都不懂,我都讲这么详细了/你到底有没有用心听啊长此以往,学生回答“听懂了”,其实已经是一种礼貌客套和敷衍2.仅仅掌握了这种方法/套题而已很多课堂里都有这么个问题,教案或讲义的设计循着这么一条线索:定义----例题----练习----作业讲定义的时候不讲来源和应用背景,只讲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例题则是马上将定义拿来应用,往里套公式等练习呢,把例题改一改小条件,让学生会套公式作业,还是改一改,学生熟练应用该公式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好奇心和推理发散被去掉了,学生收获了一堆固定条件下的公式应用他是听懂了你这个死板的定义和应用,可这些知识不足以应付考试中的综合问题及发散思考,只好败下阵来也就出现了你说的,不会做题综上所述,一个如我般的好老师,是绝对不会乱问懂了没的,通过一些细微的思维考察和观察学生的反馈,比直接问他们效果好多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点不在于解决某个问题。而在于通过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决此类问题的举一反三的方法。
我很少在知乎回答问题,今天在手机上看到了这个问题,直接把电脑拎出来专门上知乎答你这个问题。当然,我是看到@Hugo
Gu 的***深有感触,也上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因为我自己现在在做课外辅导的工作,这类问题几乎是最常见也是最头疼的。好不容易想方设法用一个方法把学生讲懂了,一做题,又不行了,但是如果稍微再提点一下,比如再强调一次定义,他就会了。我一直在这方面很疑惑,但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渐渐发现了这一问题的奥秘。我想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我男朋友和我之间的区别。先说说我自己吧,我是一个典型“学酥”,平时有什么知识点说得头头是道,考起试来就是个渣渣。我男朋友恰恰相反,典型学霸,就是从小到大逢考必第一的那种,和我在一起之后还经常跟我分享他高中那会儿的“英雄事迹”,比如作业没写被老师罚抄,比如通宵上网第二天翘课睡觉等等。但是,这依然没有阻挡他次次考试得第一的步伐呀!苍天哪!我俩刚刚在一起的时候,我有向他请教过学习方法。他说:看书啊!我问:看什么书那么管用?他说:就看课本啊!我说:别逗了好吗,课本谁不会看呐,课本上那些和考试的题目根本是两码事!不刷题哪能会写题呢?他说:我不知道,反正我光看课本就什么题都会写了。唉,看来不光是我们不能理解学霸,学渣的世界也是学霸所不能懂的。也就是说,一开始我是不相信光看课本就能使人进步这招的,但是后来,我信了。比如我和我男朋友同时看一本书,我就发现他看得比我慢,我就难免催促他快点,他给我的回答往往是:还没看明白呢!我笑他蠢:这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告诉姐,姐教你!他就指出某一个点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那样的?这个问题在生活中会有什么样的应用呢?这个问题和那个问题是不是有因果关系,如果有,能不能互为因果呢?……等等等等。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我发现,原来我真的没有看懂!原来这个世界有这么多值得探索的东西,而我都错过了。然后再说第二个例子:是我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是我最讨厌的学生,没有之一!大家应该都知道我们这种课外辅导吧,就是一对一,坐在一间小屋子里,然后学生的一举一动老师都能关注到。一对一这种辅导方式价格比较高,但是仍然有很多家长选择让学生进行这种模式的辅导。其中一个大原因是,很多孩子在学校上大班课时老师没法关注到他,于是他就各种天马行空,各种走神,导致听课效率低下,然而一对一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要说的就是这么一个一对一的学生。他是在中考之后的暑假来找我的,想先预习一下高一的内容。高一的预习课其实我上了很多遍了,分分钟第一节课就把学生虐哭啊!但是这个学生不一样,他听我讲了大概半个小时的课(正常是两个小时的内容),脸上表现出十分的不耐烦。后来他终于忍不住了,他说:你别讲了,给我做题吧!我见他一脸的傲气,就给他准备了一份超级难的练习(超级难就是我自己做完都有种要吐的感觉,顺便说下,我教的是化学。)结果他拿过去,不到十分钟就写完了。他交卷的时候我非常吃惊,我以为他是不看题目乱蒙的,结果我拿来一看,居然全对!而且有好些我故意设置的陷阱,他居然都懂得绕过去!我依然不信,我认为是他运气好,我就让他给我讲解几道有陷阱的题目。他一脸的不屑,用简短的语言讲完之后,还补充了一句:这就是高中化学啊,切,我还以为多难呢!事实证明,第一节课他听了半个小时,已经是他的极限了。之后的课,你们也能想象出来了,他根本不愿意听课,上课就是玩手机,我说:少年别玩了咱们上会儿课吧!他说:还有一分钟就打完了,老师再给我一分钟!于是他就接着玩了半个小时。暑假结束后我跟他妈妈说,孩子很聪明,可以不用补习了。于是高一期中考之前是没有见到他了。结果期中考过后他妈妈又打来***,说孩子期中考化学没及格,还得回来找我补!我心里一乐,小样,你也有不及格的一天啊!肯定是上大班课不听课啥也不会了吧!然后他又来了。依旧是不肯听课的状态,直到期末考之前的一周。眼见快要期末考了,我心里也挺着急的,害怕他又没考好,我就辜负他妈妈的信任了。本来最后一节课我是想给他押押题,临时抱佛脚嘛,可是他来了依旧不听课。但这次他不是玩手机,他自己把一本王后雄拍在桌子上,然后自言自语道:下周就期末考了,我还啥也不会呢!不行,我要看看王后雄!然后他就旁若无人地看了起来,压根儿没搭理我。结果期末考,100分的卷子,他考了96分!还对我说居然才年段第四!他很生气。总结一句,虽然他是我很讨厌的学生(因为他不尊重老师),但我依然要表达对他的崇拜之情,同时感叹一句,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好了,两个例子都举完了。这两个例子中的人,都有一种特异功能,叫做一看知识点就会做题。这种人往往还伴随有另一种能力,叫做考完精确估分的能力。比如我男朋友,他就是清楚地知道,做过的题就是得分的题,所以考完只要算算有几分是不会写的,就扣那几分就好了,屡试不爽,一分不差。而我们普通人呢,刷了大大小小的题库,一到考试,还是觉得题目很陌生,而且从来估不准自己的分数,感觉整张卷子写得满满,得分的点却没几个,真是让人欲哭无泪啊!然而我们可以从以上的两个例子中看出一些端倪,为什么他们可以,我们就不可以呢?1.简单置换:我妈妈也是一个学霸,在我刚刚学习应用题的时候,她就常教我,做题之后要反思。最简单的就是将已知条件和问题对调。举个简单的例子,题目是:道路两旁种树,一边种5棵,总共需要几棵树?置换之后就变成了:道路两旁种树,总共有十棵树,平均每边要种几棵?这时,刚刚在学习乘法的小学生,立刻就领悟了除法的核心原理,都不用老师来教了。2.概念深度辨析:直接举化学上的例子,比如电解质的定义为: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的化合物。好的,这个定义许多学生都会背,然而当我问到他们,什么是“导电”时,几乎没有人能回答上来。你看,他们都不知道什么叫导电,定义中的关键词汇都不明白,平时做题当然觉得非常吃力了。所以看待定义的时候一定要把每个词汇都弄明白,不仅仅是知道这个词的字面意思,还要能联想到它会怎么出题,比如刚才的例子中:水溶液(难溶于水的东西是不是电解质?)、熔融状态(什么是熔融状态,它和水溶液有什么区别?)、导电(怎样才算导电,它的微观表现是什么?)、化合物(那些能导电却又不是化合物的东西就是常见考题)这几个关键词都是常考点,括号里面是看到这几个词汇应该联想到的题型。只要这些都能想明白,真的不用刷题,电解质的考点我保证你考满分!暂时我是想到这两种联想方法,等我想到新的再更新吧!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李英的BLOG
&我的日志分类
My Article Sort
NEW article
&&“霸”课十分钟
10:37:43 &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为什么老师讲课时候你都懂,一做题就不会?_学而思数学课堂-爱微帮
&& &&& 为什么老师讲课时候你都懂,一做题就不会?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无比熟悉的场景?针对某类题目,老师先从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概念讲起,然后是分析题干,每讲一步,你都暗暗点头,心领神会,直到最后得出***,老师问,听懂了吗?你很自信,拖着长调和同学们一起回答,听懂了。然后……老师让大家打开课本,找到一道类似题目,自己做一下,你感觉题目很熟悉,可是下笔,很难。这时……老师又打算找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做,你在紧张,不敢抬头,笔握得更紧了,心跳得更快了。为什么会这样!!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这是 知识 和 认知 的差别。老师讲的是知识。听课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做题是一个主动认知的过程。老师和书本给的是知识结构,我们解题运用的是我们的认知结构。所以从听得懂(被动明白知识结构)到会自己做(主动建构认知结构)如果差距越大,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顺应和同化。说人话解释老师讲课时候感觉自己听懂了,一做题就不会的主要原因是知识迁移能力差。知识迁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1.基础知识薄弱基础知识薄弱的体现就是,对以前的基础只是只是有个大概的印象,而没有办法落实到细节去推导演算它。分清这两种思维活动很重要,“好像懂了”和“懂了”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2.思维容量不够这里的思维容量,指的是在做题时大脑所能容纳的信息量。思维容量制约着你做题时的全局意识(把握解题框架的能力)。在思维容量大的人眼中,那道解几的题目基本上没有什么难点。读完题目解题框架就出来了。剩下的工作只是一步一步地细化,按部就班地写完就完成了。可是在思维容量小的人眼中,便感觉这道题很是繁杂,找不到头绪不知所云。少废话,说说怎么提高?如果在初一初二就认识到这个问题,恭喜你还有充足的时间扭转错误的学习方法,但如果你已经上初三了……重新学习基础知识?已经没有那个时间了。疯狂做题扩大思维容量?题倒是挺多,该怎么用最短时间找到那些“能提分”的题目呢?学而思教研中心的老师们,把给孩子们的建议集结成10场直播视频和529道易错真题详解,刚好解决了孩子们的燃眉之急---- 学而思教研推出新课程了!编者所授学员平均提分幅度在20-40分80%重点名校背景现在,他们为中考集结,为提分而来《7步直通中考》现在推出的是系列课程中的第三套----重难点专项突破(初三期末)(语?数?物?化?英)↓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更详细介绍 ↓↓ 扫码关注中考神器微信,十分钟了解中考热点↓ ↓ 轻戳 阅读原文查看初三期末复习大法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学而思数学课堂,每天经典例题视频讲解!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