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0.8.54摈弃“官本位”思想&树立“民本位”思想
――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专题讲座摘要&&&作者:河北省政府法制办主任张国钧&
编者按:河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后,河北省法制办主任、党组书记张国钧同志认真研究思考,撰写了《摈弃“官本位”思想,树立&“民本位”思想》一文,剖析了“官本位”的由来、主要特征和现实表现,提出了破除和治理“官本位”的措施。此文被省委领导同志批示予以肯定。近期,张国钧同志应邀到省委组织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省直部门和藁城、元氏等地作专题讲座,引起热烈反响。现将其讲座文稿摘要刊登,供读者阅读。
内容提要:一、“官本位”的由来和主要特征:(1)形成原因: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从体制设置和制度安排看;从社会意识形态看;从法的产生与发展看;从封建专制政体的发展过程看;(2)在封建社会时期的特征:买官卖官盛行;朝政腐败,苛政暴政横行。二、“官本位”的流毒和现实表现:(1)“官本位”思想影响***人的宗旨观念;(2)“官本位”思想影响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3)“官本位”思想影响干部作风;(4)“官本位”思想影响科学发展;(5)“官本位”思想影响社会风气。三、“官本位”的破除和治理措施:(1)转变观念,确立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一切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授权的观念;(2)发扬民主,落实和发展民主制度;(3)厉行法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行政;(4)创新机制,建立健全有效制约权力的体制机制和制度;(5)注重实践,结合实际采取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的具体措施。
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在全省各级干部中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提出“两转变”的要求:促进机关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促进一些干部的思想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省委书记张云川同志强调指出:“要教育引导干部坚决摈弃‘官本位’思想,牢固树立‘民本位’思想,从根本上杜绝各种问题的发生”。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开展好“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一个关节点。下面,就“官本位”的由来、主要特征及其与“民本位”的关系、其现实影响、破除措施等,试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官本位”的由来和主要特征
“官本位”其实并非古代词语,其说法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80年代,起源于经济学上的一个专用名词――“金本位”。“金本位”指的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即以黄金为价值尺度去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官本位”即把是否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官本位”这个词虽非古语,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文化;虽非科学概念,却相当准确地反映了我国自古以来所实际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就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家。其主要特征,一是,当官是最高追求。一个人是否入仕为官,能否官居高位,是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①“学优登仕,摄职从政。”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一切读书人的梦寐以求,商人经商发财以后也要用钱“捐官”、“买官”,甚至连农民起义也摆脱不了当官的追求,梁山好汉的首领宋江为了被朝廷“招安”而把108个弟兄带入官府虎口。二是,当官就有特权。“千里居官为吃穿”,有了官位就能过上等人的生活。在那个时代,“升官发财”与“上山打猎”、“下海捕鱼”一样自然而然。“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了官还能封妻荫子、光宗耀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总之,一切为了做官,做官就有一切。
“官本位”的内涵除了以“当官”为价值尺度外,还可以从“本”与“末”的角度来理解,即官为“本”,民为“末”。而与此相对应的一个思想观念是“民本位”,即民为“本”,官为“末”。纵观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著述,并未有人公开宣扬过“以官为本”,也没有任何朝代宣布要实行“官本位”制度;而有关“民本”的论说很多,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中说:“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③孟子有一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三国志》里有句话:“民者,国之根也。”⑤《孔子家语》记载:“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⑥荀子曾引述孔子的话,后来魏征引用荀子的话劝谏唐太宗,唐太宗也多次讲过这个话。但实际上,在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漫长的几千年间,说的很多的“民本”往往都是纸上谈兵,束之高阁,难以兑现。其中或许会有少许的、短暂的“兑现”,也不过昙花一现。相反,没有公开宣扬的“官本位”反而形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相当普遍和恒久的社会现象。这是为什么?对此,要从我国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本质特点来看。&
首先,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来看。在我国原始社会曾存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甲骨文字出现之后,我国历史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从此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土地等级私有制始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主要形式。在奴隶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者,奴隶无偿地为奴隶主劳动,没有人身自由,没有生命安全保障。封建社会则由地主占有生产资料,农民处于受统治、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在封建社会,皇帝是最大的官,又是最大的地主。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指出:“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⑦在这种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决定的阶梯社会,只能有“官本位”,不可能有“民本位”。⑧
其次,从体制设置和制度安排来看。秦王朝的创始人赢政为了削弱地方势力,把权力集中到中央,在全国废除王侯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命各级官吏来治理整个国家。自此,形成庞大而严密、严格而系统的“官本位”体系。全社会成为一个以行政权力搭建起来的金字塔,塔的顶端就是皇帝。在这个宝塔形的体制结构中,等级森严,上尊下卑,界限分明,不容僭越。官越大权力越大,上下级之间不是双向互动运行关系,而是下级完全隶属于上级,一切听命于上级;对下级官员来说,一切只对能决定其个人命运的上级官员负责。封建制度设计还包括科举入仕和读书做官的规定,中国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绵延存在了1300年。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秀才则不计其数)。封建制度设计,还有一些我国封建社会的官职名称可以说明问题。比如汉代一个常用的官名“牧”,“牧”的本意是“放养牲畜”,又延伸为“放养牲畜的人”,然后又延伸为官名,“治民”也叫“牧民”。这个官名的含义很清楚,就是当官是管老百姓的。还有一个官名叫“宰”,意即主宰一地,治民又称“宰民”。州县官还有一个俗称“父母官”,而老百姓被叫做“子民”、“蚁民”。
第三,从社会意识形态来看。我国上古时代的周朝,其宗教思想是天命论,说天子受天之命统治天下,天下疆土为天子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⑨春秋末世战国初年,孔子、墨子开创私学,出现诸子百家并鸣的局面。西汉中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有很多合理成分和思想精华,但其内容核心,是宣扬天道不变、死生有命、君权神授、臣权君授和“三纲五常”。孔子本人曾肯定弟子子夏的话“学而优则仕”10,他自己还说过“耕者,馁在其中矣;学者,禄在其中矣。”11儒学在维护礼教的同时,以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优势,发展出一整套“官本位”思想体系,从理论上对“官本位”的社会现象予以支持&。
第四,从我国法的产生与发展来看。在我国历史上,法起源于礼和刑。礼,可能产生于原始社会,刑,是奴隶社会的产物。商朝时有了《汤刑》,周穆王命吕侯作《吕刑》,律文多达三千条,春秋时期有了汇集法律条文的《刑书》,战国初年魏国李悝著《法经》六章。秦汉时萧何定“汉律”九章,隋朝定《开皇律》,唐律集秦汉以来封建法典之大成,《大明律》则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部有代表性的法典。对于封建社会的法及其本质,列宁曾深刻指出:“地主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需要有一种机构来使大多数人受他们支配,服从他们的一定法规,这些法规基本上是为了一个目的――维护地主统治农奴制农民的权力。”12另外,从对封建社会制定的大量法典内容的分析来看,基本上属于公法范围,缺乏私法内容即关于个人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这表明,封建专制主义对于人民的生命财产、权力权益是不关心的。有许多法律明显体现了官与民的不平等,体现官贵民贱,官重民轻。如明、清法律都有“越讼”的罪名,《大明律》规定,若越本管官司辄赴上司称诉者,即实,笞五十。13《大清律例》规定,擅入午门、长安等门叫诉冤屈,奉旨勘问得实者,枷号一个月,满日杖一百。14我国现存的几个清代府县衙门,其门口都赫然树有“越诉笞五十”或“越讼仗五十”的字牌。
第五,从封建专制政体的发展过程来看。自汉唐至明清,总的讲,封建专制政体是朝着越来越专制的方向发展。就中央层面来看,皇帝权力在步步加强。宋朝设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分掌政事、军事、财务。明代朱元璋自胡惟庸事件之后不设丞相,六部由皇帝直管。清代军机处成为皇帝直接处理军国大事的辅助机构,君权越来越集中。最后,慈禧太后以“垂帘听政”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一个老妇人的话就是圣旨、就是王法,随意决策,肆无忌惮,最后日暮途穷,封建社会走到了尽头。
“官本位”是封建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它在封建社会时期即表现出诸多弊端,其弊端最突出的两点,就是买官卖官和行政腐败。
一是买官卖官盛行。买官卖官的现象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而且在我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是合法的、公开的,即汉朝的桓帝、灵帝时期和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河北钜鹿人张角组织黄巾起义,《三国演义》写道:“昔黄巾造反,其原皆由十常侍卖官鬻爵,非亲不用,非仇不诛,以致天下大乱。”15清朝乾隆三十九年和光绪二十六年的两个卖官明码标价:
乾隆三十九年:京官里面,郎中五品官,银9600两;主事六品官,银4620两;地方官里面,道员四品官,银16400两;知府四品官,银13300两;同知五品官,银6820两;知县七品官,银4620两;县丞八品官,银980两。&
光绪二十六年:京官里面,郎中2073两,主事1728两;地方官里面,道员4723两,知府3830两,同知1474两,知县999两,县丞210两。16
敞开大门公开卖官,没有那么多职位怎么办?清朝的官吏制度把职务和级别分开,花四千多两银子买个七品,开始只是买了一个级别,叫候补知县,可以发给官帽、官服,但不任实职,等候补任。嘉庆年间全国1300个县,需要1300个知县,却卖出了20多万个候补知县。&&
二是朝政腐败,苛政暴政横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有如信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哲学的范仲淹,不畏权贵、一身正气的包拯,为民请命的海瑞等一些好官,但不过是凤毛麟角。就绝大多数官吏而言,他们谋得一官半职,图的就是荣华富贵、光宗耀祖。以清朝为例,满清政府的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封建制度的没落、闭关塞国拒绝进步,但政治上腐败是一个最基本的因素。一方面,钱能买官,官吏队伍必然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许多官员素质低下,影响行政能力。另一方面,官职成为商品,官场成为市场,买官就是一种投资,投资必然要求回报。花了钱,就要用它来赚更多的钱。于是,许多人一旦当上了官,就要拼命捞、拼命刮,敲诈盘剥百姓,闹得民不聊生,社会动乱。
二、“官本位”的流毒和现实表现
“官本位”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很大危害。因此,从“五四运动”时代,就受到进步思想家们的尖锐批判。中国***致力于建立人民民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破除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影响。***、***等老一辈革命家多次指出,***人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的惟一宗旨。但是,由于“官本位”的意识流传了几千年,至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仍然有着深刻和广泛的影响。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
一是,“官本位”思想影响***人的宗旨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的根本宗旨。***同志反复强调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新时期贯彻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科学要求。党的根本宗旨体现的就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即“民本位”。而“官本位”思想与此是根本对立的。“官本位”思想的要害,就是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不负责任,对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负责任,只对自己的官位和私利负责。这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与我们在新时期的伟大历史使命是背道而驰的。&&
二是,“官本位”思想影响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官本位”与法治是根本对立的。首先,“官本位”思想排斥法律至上的观念,藐视法律的尊严。行为表现为“以言代法”、“以人代法”、“以权压法”,以法制民,而把自己排除在法律约束之外。其次,“官本位”体现为公权力的不当运用和无序扩张。当前公权力“不当运用”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对经济社会过多的审批、干预甚至借机弄权勒索谋私。比如省委多次批评的办理一个房地产项目手续,要用一年半甚至三年时间,要盖166个公章,涉及94项收费,显然是与“官本位”意识有关的。公权力的无序扩张就行政执法而言,如“越权执法”(纵向和横向越权)、“随意执法”(滥用自由裁量权,程序短缺)、“执法冷漠”(态度生硬,忽视“合理性”)甚至“野蛮执法”、“交叉执法”和重复执法(有利益的执法争相或重复进行)、“执法失衡”(向金钱倾斜、向私情倾斜)和“执法懈怠”等种种乱作为、不作为的行为。这些,都严重影响发展环境和人民群众利益。再次,“官本位”导致对权力的监督乏力。在“官本位”思想影响下,“官大一级压死人”,下不敢监督上,民不能监督官。而权力不受监督、制约,就必然走向腐败。凡此种种,“官本位”思想对法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且带有根本性。“官本位”意识不破除或不加予有效限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理念、依法行政方针都难以真正施行。
三是,“官本位”思想影响干部作风。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的决定》指出:“‘官本位’意识,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根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官场上的一种通病,是影响我们事业发展的一大祸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如高高在上,官气十足;&脱离实际,盲目决策;作风粗暴,方法简单;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浮在上面,不抓落实;忙于应酬,追求享受。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表面上热热闹闹,忙忙碌碌,雨过地皮湿。有一种说法,说“官本位”是“官尊”(即做官尊贵)之源、“官威”(即摆威风)之源、“官奢”(即讲排场摆阔气、奢侈浪费)之源、“官惰”(升官无望便懒惰无为)之源、“官腐”(各种以权谋私、贪污贿赂)之源,这是有道理的,可以找到许多实例。
四是,“官本位”思想影响科学发展。“官本位”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都是格格不入的。“官本位”思想导致的官尊、官威,会衍生主观主义、官僚主义,拍脑袋决策,影响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官本位”思想导致的争官、保官,容易导致一些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短期行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目前各地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与此有关。&
五是,“官本位”思想影响社会风气。“官本位”思想迷漫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人们上学、就医、找工作、打官司等等,常常想到的是找人、找官、找关系。许多大学生把考取***作为第一选择,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科研、教育、医疗单位的管理行政化趋向明显,演员、教师、医生、科研人员甚至庙观僧道,都愿意有个“官级”。大家都往当官、升官的狭窄道路上挤,使得人际关系复杂,内耗加大。在网络上的虚拟空间里也出现诱人花钱买官的现象,甚至发生小学生从网上花钱买官过官瘾的笑话。&
三、“官本位”的破除和治理措施
摈弃“官本位”思想,实现由“官本位”向“民本位”的回归,关键是要破解“权力”问题。“权力是快乐当中最快乐的享受”,17“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18“官崇拜”实质是“权崇拜”,是对权力运用、滥用、享用的崇拜。要明确权力的来源,规范权力的运用、监督、制约,使为官者不想、不便、不敢、不能滥用权力,树立对“民”之敬畏,对“法”之敬畏。
首先,要转变观念,确立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一切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授权的观念。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根本观点,也应该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的正确权力观。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手中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并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同志说过:“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我们的责任就是向人民负责。我们的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19还说:“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20***同志讲:“领导就是服务。”温家宝总理有一句名言:“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允许他坐在台上。”&要围绕“权力是谁给的”这个根本问题实现观念变革,树立“权为民所授”、“权为民所用”的观念,同时在“官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实现由“主人”向“公仆”、由“父母”向“儿女”的转变;在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上,从“重权轻责”向“慎权重责”的转变;在“当官”与“发财”的关系上,由“当官发财”到“当官别发财、发财别当官”的转变;在职业选择上,由“唯有当官高”到“行行出状元”的转变。
其次,要发扬民主,落实和发展民主制度。***同志1945年7月在延安同黄炎培等谈话,谈到“历史周期率”问题时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1破除“官本位”思想,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加强人民监督,即“民”对“官”的监督。为此,要明确和落实公民权利,特别是人民依法享有的行政参与权、行政获益权、行政保护权。行政参与权,即行政相对人可以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利,包括直接参与管理权、了解权、听证权、行政监督权、行政协助权等,均应全面落实。现在的问题是,要实现公民的行政参与权由法定权利、名义权利向实际权利、事实权利的转变。温家宝总理“两会”前夕同网友进行在线交谈时说,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力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推进政务公开和决策的民主化。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又指出:“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人民群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赢得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
第三,要厉行法治,大力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破除官本位思想必须树立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理念,把法律的强制力和约束力体现出来,发挥现代法治主要是治“官”、治“权”的作用,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依法治国,治什么?重点在哪里?是治民、治事,还是治官、治权?1951年在处决刘青山、张子善时,***同志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22史学专家在谈到中华民国衰亡的原因时说:“治民而不治官,治下而不治上,官官相护,上行下效,便只能是‘无官不贪、有吏皆污’了。”23当前,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就要变“重治民轻治吏”为“重治吏善治民”,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大力提高各级政府官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完善决策机制,规范行政行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严格行政执法,全面加强对行政行为及行政执法行为的内部和外部监督。
第四,要创新体制,建立健全能够有效制约权力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实现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要以“权利”制约“权力”,还要以“权力”制约“权力”、以“责任”制约“权力”、以“程序”制约“权力”。尤其要通过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对权力运行和权力监督予以强制性规范。***同志在1980年即曾讲过:“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4近年来,我们已经和正在探索建立各种法律监督、司法监督、层级监督、专门监督的制度,如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问责制度、绩效管理制度,尚在酝酿建立官员财产公开申报制度,等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和认真实施。
第五,要注重实践,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采取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的具体措施。是“官本位”,还是“民本位”?这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关键是看怎么做。就政府工作而言,在思想摆位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的同时,行政决策,要由“长官意志”向依法依规转变;行政行为,要由侧重于“审批”向更加重视服务转变;政绩考量,要由偏重于经济增长向全面关注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转变。体现在政府法制工作上,要注重八个“民”:立法选项关注民生,立法调研考察民情,立法听证吸纳民智,法规制定体现民需,行政执法维护民利,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尊重民权,法规“后评估”听取民声,法规“改”、“废”遵从民愿。在具体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合法行政”与“合理行政”的统一,行政执法不是“执罚”,更不是“只罚”。法不徇情,指的是不徇私情,并不是不讲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人民政府对人民群众要讲感情,要树立和发扬尊民、爱民、惜民、亲民作风。&
①:摘自宋代《神童诗》。
②:摘自南北朝《千字文》。
③:《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④:《孟子?尽心下》。
⑤:见《三国志?吴书》。
⑥:&见《后汉书?皇甫规传》。
⑦:马克思恩格斯:《***宣言》。
⑧:对这个问题,还可从我国西藏民主改革前的情况看。20世纪中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农奴制早已成为历史,但人类最后一块主要的农奴制堡垒还在世界屋脊盘踞着。当时,占人口不到5%的西藏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等农奴主,占有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场和绝大部分牲畜。西藏总人口的90%左右是农奴,其中包括“差巴”(领种份地、向农奴主支差役的人)和“堆穷”(意为冒烟的小户),另有约5%的“朗生”是世代奴隶,被当成“会说话的工具”。农奴主把农奴作为私有财产随意支配。此时的西藏,就是奴隶制社会的一个活标本。民主改革以前,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家族在西藏占有27座庄园、30个牧场,拥有农奴6000多人。1959年,达赖本人手上有黄金16万两,白银9500万两,珠宝玉器2万多件,有各种绸缎、珍贵裘皮衣服1万多件,其中价值数万元的镶有珍珠宝石的斗篷100多件。
⑨:&《诗经?小雅?北山》。
⑩:引自《论语?子张》。
11:&语见《论语?卫灵公》。对此,宋真宗赵恒曾写《劝读诗》予以阐释:“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须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女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12:引自《列宁选集》第四卷第51页。
13:《大明律》卷二十二《刑律五?诉讼》。
14:《大清律例》卷三十《刑律?诉讼》。
15:见《三国演义》第二回。
16:据《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
17:法?司汤达语。
18:法?孟德斯鸠语。&
19:引自《李瑞环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20:***:《1945年的任务》(1944年12月15日)。
21:见《跳出历史周期率》第14页(红旗出版社)。
22:见2005年12月28日《解放日报》。
23: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陈铁健:《中华民国反贪史�序》。
24:引自《***文选》第二卷第333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