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毕业生求职的集体特色集体朗诵视频真的是&am...

【图解】就业季调查:90后毕业生为成就自我而工作_新浪新闻
  原标题:【图解】就业季调查:90后毕业生为成就自我而工作  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756万人。近日,智联招聘发布了一项《2016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与求职意愿。
  工作意味着什么?2016年应届毕业生中有71%选择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事业”。其次是“挣钱”,占62.6%;再次是“实现自己的梦想”,占53.6%。由此可以发现,对于90后应届毕业生来说,工作并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
  2016年应届毕业生期望月薪的平均值为4985元,而实际签约月薪为4765元。签约月薪大于等于期望月薪的比例仅占38.2%,高达61.8%的受访者月薪达不到期望值。其中,学历越高,签约月薪大于等于期望月薪的比例越高;211或985类型大学应届生签约月薪达到期望值的比例 最高,而普通本科大学和专科院校签约月薪低于期望值的比例相对更高。
  互联网行业发展势头猛,成为2016年应届毕业生最期望进入的行业,同时也是吸纳最多应届毕业生的行业,更是众行业中薪资水平更高的行业。
  (编辑:曹杨 设计:李雪瑶)
只要认识到空无的道理,生命就无往而不胜。生命想透了其实与一个晚期癌症病人无异,什么都不必太过执着,喜欢干点什么事就干点什么事而已。
“特朗普现象”其实是美国新教文明进入衰退期以后的一次自救。特朗普和他背后的美国群众,是对内外挑战的坚决应战,是美国文明不甘沉沦的生命活力迸发。而与之对立的建制派,则是腐朽的、堕落的。特朗普参选的结果,将决定美国未来是走向中兴还是就此沉沦。
中国的科技教育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对这一点大家有广泛共识。完善体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支持年轻人,特别是那些独立生涯起步不久、相当于国外助理教授时期的年轻科学工作者,以及当代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博士后和研究生。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有越来越多国家的***与社会党开始不同程度的互相交往、联合斗争。***自1982年以来也与社会党国际和多国社会党建立联系,甚至多次派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参加社会党国际每隔三年召开一次的国际代表大会。90后毕业生求职“挑”工作 左手要钱右手要闲(图)_网易教育
90后毕业生求职“挑”工作 左手要钱右手要闲(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1月24日,我市2012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国有企业专场,求职者众多,包括不少90后大学毕业生。 重庆晨报记者 胡杰 摄
  最近几场大型双选会,“90后”大学毕业生正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不少人尝试着为他们贴一张统一的标签。但记者发现,“90后”个体差异其实很大,因人而异,想要笼统地把“90后”用一个词概括,难免会以偏概全。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随着招聘旺季的到来,“90后”将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的视野。
  应聘学生在填写个人简历。
  自己想要什么清楚
  樊超 重庆大学文新学院
  不知路在何方
  夏伦馨 重庆工商大学计信学院
  左手要钱,右手要闲?
  廖阳 重庆邮电大学
  颠覆传统求职方式
  张子文 南方翻译学院
  前天,陈家坪展览中心,夏伦馨与用人单位的一场对话,让人啼笑皆非。
  “你们这缺人吗?”
  “你看了?”
  “那我这个专业,你们需要不?”
  “你看我们的招聘启事,我们很需要啊。”
  “哦,那你看我行不行?”
  “……”
  事后,夏伦馨与同学偶遇,聊起这件事,兴奋异常:“太搞笑了。”
  夏伦馨觉得,去招聘会是毕业生应该体验的过程。“不亲身感受一下,仅凭着别人的描述,是不能真正了解求职情况的。”
  “不知有多少学子类似我这样的想法。”夏伦馨说,幸好双选会的地点离她家不远,如果太远,或天气恶劣,也许她的兴奋很容易被浇灭。
  她在现场转了几圈,看了招聘会上的百余家企业,很难找到真正感兴趣的。“说来惭愧,忙了这么一阵子,我自己也不知道真正感兴趣的东家应该是什么样。”相比之下,企业显然更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员工。
  夏伦馨就这样无意识地从一家单位挤到下一家,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反正看到与专业相关的就挤过去,排队,递简历,简单面谈。从早上9点进场到下午快1点出场,投了差不多10家单位。“反正简历递出去了,成功与否,就不是我的事情了。”夏伦馨松了一口气。
  26号早晨,廖阳起了个大早,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个双选会。手上拿着的是一张简单的简历:在一张纸上写上一些基本情况。简单打扮了一下,就来到双选会现场。
  看到国迅电子正在招IT专员,他就上去试了一试。很快,现场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问了一些IT方面的问题就通知他去面试了。随后,他又来到四川古蔺郎酒的招聘台,这里正在招销售人员,他也将简历递了上去,工作人员告诉他要等待通知。
  两次应聘后,他继续看现场,但已没什么好的职位了。其实,这次他来双选会只是为体验一下招聘时的感觉。现在还在读大三的他,还有一年的时间来考虑自己的前途。
  双选会后,他和同学讨论了一下工作最重要的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单位必须有发展前途,职业有发展空间;第二个问题是工作地点必须是重庆,外地最远就是成都。
  对于第一个问题,他告诉记者:“刚开始时,单位发的工资能够维持生活就行。”因为刚出学校,许多东西都不懂,对工资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对于那些想找工资高又悠闲工作的同学,他觉得不现实。
  至于想要在重庆本地工作,是因为他本来就是铜梁人,家里人都在重庆,他不想离年迈的父母太远。其他求职的要求,他则觉得顺其自然,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
  90后,习惯于用微博、QQ等方式与人沟通,他们的求职方式,注定与前辈们有所不同。
  11月24日,在陈家坪展览中心举行的大型双选会上,记者发现,不少学生的简历上,都印上了自己的微博地址。
  南方翻译学院的张子文,半个月前,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下“电子商务方向应届生,成绩优秀,有假期实践经验,求应聘,求工作!”在这之前,他的不少同学都开始微博求职。
  “微博首先需要选择你要关注的人或者企业,添加关注后就变成你对这个人或对这个企业的一对一交流,可以简短又集中地向你心仪的公司展现自己,而不用担心参加不了这些公司的招聘会。”
  张子文告诉记者,今年包括百度在内的一些大型企业,都在微博上发布过相关招聘信息,很多招聘网站也通过微博不断更新招聘信息。微博已经成为他们学校学生求职的“常规武器”,诸如什么企业喜欢什么样的应聘者,怎样才能加大应聘成功概率的微博和帖子,都被微博求职者广泛转发。
  樊超是个目标明确的人,他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当我们问薪水时,单位如果给一个这样的***‘叫具有竞争力的薪水’,那么我对这个公司的好感会降低。”
  这一年,樊超一直在实习,做过媒体,也在地产做过销售,“我一直在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暑假开始时,樊超已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了,同时晚上还兼职做家教。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找工作大都权衡入职后的收入高低,但90后们更重视个人的发展,同时他们会看重企业中一些软性东西,比如品牌、企业文化甚至是领导者的风格等。工作和生活是否能平衡也被纳入着重考虑的范围。
  因此,樊超最终选择去了广州的一家国企做文案策划。樊超说,原来那家公司是一个内部竞争非常激烈的公司,他可以适应那种节奏,通宵作战。“但我想要有自己的生活,我希望在晚上回家后还能看书,做点自己的事情。”
  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林浩:运用潮的方式求职时,一定要“离奇而不离谱”、“重形式更重内容”,千万不要突破用人单位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审美底线,否则将会弄巧成拙。
  1.现场招聘会:企业和应聘者可以直接进行了解和交流,但应聘数量多可能会对招聘质量有较大限制。
  2.职业介绍中心:用人单位“质量”有保证,保障也不必担心。但提供的单位数量有限,且岗位中低层次居多。
  3.亲朋介绍:招聘名额有限的同等条件下,可能被优先录用。但求职范围较窄。
  4.看报纸毛遂自荐:对公司有详细的了解,但很难找到与那些大集团、大公司老板会面的机会。
  5.网上求职:可以实现“秀才不出门,求得天下职”的梦想。但求职者要时刻睁开慧眼辨别真伪。
  70后80后传统求职方式
  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林浩:“90后”不能被妖魔化和符号化,其实他们的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很强,像网络信息技术方面他们就非常在行,民主平等观念也很强。如果用人单位、社会舆论、家庭教育都能给予正确引导,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这就好像当时“80后”刚刚进入职场时。(记者林祺 见习记者 廖怡飞)
  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林浩:过分迷信“海投”也许换来的是“投海”的结果。盲目赶场、漫天撒网可能事倍功半,倘若因此使自信心屡屡受挫,就更得不偿失。建议90后大学生求职前,一定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同时,还得对就业形势和单位需求做深入的了解。
  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林浩:大学生追求高薪和悠闲的生活,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过于强调一些刚性的外在要求,必然会引起用人单位的反感,从而被视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大学生初入职场,应把锻炼和成长放在第一位,只要为单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好的薪金、职位以及福利等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来源:中国新闻网)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摘 要: 随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与日俱增,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加之大学毕业"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应对措施
  摘 要: 随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与日俱增,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加之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日益个性化、多元化,在就业过程中所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叙述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并深入分析了产生原因,最后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 中国论文网 /7/view-4869628.htm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就业心理问题 应对措施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巨大的竞争压力,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因此,深入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对引导大学生合理就业及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大学生就业人数居高不下   大学生就业人数总量巨大,造成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某些失业现象。自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根据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宣布,大学毕业生人数近10年呈直线上升趋势,由2003年的212万上升到2014年的727万。大量毕业生涌入社会,超出社会经济增长对大学生的需求,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2.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   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引起了结构性失业,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现象尤为突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了较多新生、新鲜的岗位,然而由于客观与主观的因素,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岗位;同时,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许多毕业生热衷于一些稳定、体面的工作,从而出现了“公考热”、“考研热”等现象。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出现了一边大量毕业生等待就业、一边却有大量岗位空缺现象,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   二、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及表现   1.易焦虑暴躁或低迷抑郁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当意识到客观实际与自己的主观期望产生较大偏差时,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浮躁的心理。表现为心慌、失眠、坐立不安等症状。多次受挫后对找工作产生畏惧心理,既希望谋求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过分担心找不到工作。当机会来临时,无法完全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导致失去就业机会。   2.过度自负或过分自卑   自负心理在如今的大学毕业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总觉得自己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工作单位提供的岗位无法满足自己的发展需求。从而盲目攀比,虚荣心不断增长,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导致对自己的劣势和缺点估计不足,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与自负相对的,是自卑心理。自卑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心,过低地评价自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当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后,丧失了竞争勇气,于是临阵退缩。这一点在贫困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3.从众心理严重   所谓从众心理,主要是指个人受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心理在就业方面表现为毕业生一味追求热门职业和工作单位,甚至不惜放弃自己所学专业。于是把自己限制在狭窄的求职道路上,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4.有明显的依赖倾向   在就业过程中,有的毕业生对自身缺乏理性的认识,就业信心不足,犹豫观望,就业依赖父母,依赖社会关系,依赖学校和老师。高校每年招聘季到来时,有些毕业生缺乏就业意识,对学校组织的专场招聘置之不理,等待辅导员老师将就业信息发到自己的QQ上;在每年的大型双选会上,学生家长、朋友代替自己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这些高校毕业生缺乏自我选择决断能力,不能积极主动地竞争,或推销自己。从而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就业机会。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探析   1.社会原因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而社会上的职位有限,导致应届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部分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不易就业。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很多毕业生倾向于到东部沿海城市就业,造成地域性的就业失衡现象;而社会对职业的评价和定位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如今,在人们的心目中,“***”才是最理想的职业,所以许多大学毕业生执著于报考稳定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此外,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企业本着一切以追求利润为先的原则,往往会对大学生提出地域、性别、经验等种种限制条件,阻碍了一部分学生的顺利就业。   2.学校原因   高校的专业设置在时间上往往会滞后于社会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处在不断变化和相对稳定的状态下的。而许多高校往往热衷于当前比较热门的需求方向,并没有精确预测四年后该需求的发展趋势,从而盲目开设和调整专业进行扩招,导致大量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很难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完全匹配的工作。此外,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过多地强调理论课知识,实践课、实习实训相对较少,尤其是一些工科院校,许多大学生面对成熟型的、应用型的社会需求缺乏胜任力;在就业指导方面,并没有深刻分析当前的社会现状,对学生的心理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启发,缺乏对学生求职观、职业道德、成功观念的指导,使得部分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产生了一系列就业心理问题。   3.家庭原因   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是90后,他们生长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时代背景都有鲜明的特点和优越性。家庭作为他们的强大后盾,无时无刻不在保护和引导他们。父母对稳定工作的向往已经渐渐植入孩子的头脑中,家庭关系网络也为孩子提供了许多信息渠道。父母的地位和社交能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直接影响了就业结果,对毕业生的择业心态产也造成了一定影响,由此更容易引发就业过程中依赖心理的产生。大学生就业不再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的集体决策。
  4.个人原因   大学生处在心理成熟的过渡阶段,在就业方面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面临复杂的就业形势无法正确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加之家庭和社会对其期望值较高,容易出现盲目择业的行为。此外,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大学阶段只是一味地学习并没有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面对如今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他们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几次求职受挫后,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而始终在失败的阴影中不能自拔,容易产生自卑、忧郁甚至极端的心理。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1.社会方面   高校的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应该顺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不要一味盲目扩招,导致部分专业毕业生无业可就。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鼓励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就业、自主创业,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与择业机会,完善就业市场和人事制度,建立真正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大学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的同时,建立公平、公开的人才选拔聘用制度,为每一个有才华、有能力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使毕业生能真正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学校方面   (1)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设置专业。   高校应把握就业市场动态,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培养学生,优化专业设置,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在招生和就业工作上培养超前意识,深入调研、实时追踪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具有潜在竞争力的专业,为未来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行业培养专门人才。   (2)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不仅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就业、创业大赛等,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为毕业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条件的同时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从而能够合理定位自己的工作目标。   (3)开展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应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采取分年级的就业指导体系,针对不同年级设置相应课程内容。一年级以“目标教育”为牵引,重点开展就业形势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二、三年级重点开展以培养职业化精神与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拓展训练方面的指导,四年级侧重政策与择业指导,同时应构建就业指导课群,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4)高度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注意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尤其要关注毕业生群体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针对毕业季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展开专题教育,定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另外,要加强心理咨询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定期为心理咨询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培训,不断提高心理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家庭方面   家庭不仅是大学生的休息场所,也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目标和价值观的主要引导者。家长在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孩子本人的意愿和爱好,鼓励孩子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当孩子在就业过程中受挫,陷入抑郁、烦恼的时候,家长要及时了解情况,采取措施安抚孩子情绪,帮助孩子重获信心。   4.学生个人方面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核心是坚持立足于社会的择业取向,大学毕业生要正确认识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关系,把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以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人民需要为重。深入基层,到人民群众最需的岗位上工作,先就业后择业,在就业过程中不断充实、丰富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力争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2)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大学生一入学就应该培养自己的规划意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制定分阶段生涯发展目标。在每个阶段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自己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提高个人素质,为步入职场奠定基础。   (3)培养抗压能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积极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敢于面对失败,认真总结失败的原因,及时调整目标,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心理问题时,要不断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可以通过如跑步、健身、游泳等方式进行适当的宣泄,必要时也可以向心理专家求助。   综上所述,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引发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减轻就业压力,缓解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深入分析原因,不断总结经验,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鲁铁汉.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2012(8).   [2]陈松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4).   [3]黄琬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调适[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7).   [4]谢秀珍,魏京祥.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心理指导[J].德州学院学报,2012(8).   [5]余磊.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   [6]徐耀生.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初探[J].中国人才,2013(3).   [7]尹晨祖.基于就业竞争激烈形式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3(2).   [8]胡伟,孙赫.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2(15).   [9]金泰来.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华章,2012(14).   [10]韩嫣.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6).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