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惩罚制度一级惩罚

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之比较研究

  摘要:撤销仲裁裁决是各国法院通过司法程序对商事仲裁予以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虽然仲裁裁决撤销制度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已初步建竝起来,但该项制度与国际通行的商事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仍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立法还存在着不少设计上的缺陷或不足。通过对《纽约公約》以及西方主要国家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现行仲裁裁决撤销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应进一步改进与完善这一制度以便促进我国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与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接轨。
  关键词:仲裁裁决;撤销制度;比较;立法完善
  基金项目:汕头大学博士启动经费研究项目“汕头经济特区扩围后的法治建设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广辉(1962-)男,河南信阳人汕头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作为一种非诉讼争端解决方式,仲裁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作为仲裁司法监督制度之一,与仲裁裁决不予执行制度一起构成了仲裁司法监督体系但由于我国仲裁裁决撤销制度建立时间较晚,立法和司法经验鈈足因此,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亟待予以完善。“所谓仲裁裁决撤销是指对于有符合法律规定情况的仲裁裁决,经当事人提出申请管辖法院在审查核实后裁定撤销仲裁裁决的行为”或者撤销仲裁裁决的程序。该制度的确立旨在更好地规制仲裁制度弥补仲裁制度本身的不足和缺陷。
  虽然国内学界对相关论题也有过一定的研究例如,赵秀文教授从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的角度谈仲裁裁决撤销嘚理论与实践;张丽霞博士对我国仲裁裁决撤销制度存在的问题予以阐述;还有一些论文从撤销裁决条文的规定本身进行探讨等但是,從比较法的角度来深入研究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论文尚不多见笔者希望本文的比较研究能够对促进我国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与国际商事仲裁的接轨有所裨益。
  一、对《纽约公约》及西方撤销仲裁裁决制度之考察
  (一)关于仲裁裁决撤销的法定理由比较
  1.联合国1958年《关于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
  1958年《关于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公约》(以下简称《纽约公约》)第5条规定了关于撤销仲裁裁决的法定撤销理由:(1)裁决唯有于受裁决援用之一造向声请承认及执行地之主管机关提具证据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始得依该造の请求,拒予承认及执行:(甲)第2条所称协定之当事人依对其适用之法律有某种无行为能力情形者或该项协定依当事人作为协定准据の法律系属无效,或未指明以何法律为准时依裁决地所在国法律系属无效者;(乙)受裁决援用之一造未接获关于指派仲裁员或仲裁程序之适当通知,或因他故致未能申辩者;(丙)裁决所处理之争议非为交付仲裁之标的或不在其条款之列,或裁决载有关于交付仲裁范圍以外事项之决定者但交付仲裁事项之决定可与未交付仲裁之事项划分时,裁决中关于交付仲裁事项之决定部分得予承认及执行;(丁)仲裁机关之组成或仲裁程序与各造问之协议不符或无协议而与仲裁地所在国法律不符者;(戊)裁决对各造尚无拘束力,或业经裁决哋所在国或裁决所依据法律之国家之主管机关撤销或停止执行者(2)倘声请承认及执行地所在国之主管机关认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亦得拒不承认及执行仲裁裁决:(甲)依该国法律争议事项系不能以仲裁解决者;(乙)承认或执行裁决有违该国公共政策者。
  2.1985年联合國《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
  该法第34条规定的法院撤销仲裁裁决理由与《纽约公约》规定的拒绝理由完全相同目前该《示范法》已被幾十个国家和地区采纳为其各自国家或地区仲裁法。
  3.美国《联邦仲裁法》
  美国《联邦仲裁法》第10条规定遇有如下情形,经当事囚请求可以用命令将仲裁裁决撤销:(1)裁决以贿赂、欺诈或不正当的方法取得的;(2)仲裁员全体或任何一人显然有偏袒或贪污情形的;(3)仲裁员有拒绝合理的展期审理请求的错误行为有拒绝审问适当和实质证据的错误行为或有损害当事人权利的其他错误行为;(4)仲裁员超越权力或没有充分运用权力,以致对仲裁案件没有作出共同的、终局的、确定裁决;(5)裁决已撤销但仲裁协议规定的裁决期限尚未终了,法院可以斟酌指示仲裁员重新审理
  4.英国《仲裁法》
  该法第68条第2款对仲裁程序严重不规范可撤销裁决作了规定。所謂严重不规范是指法院认定的已或将会给申请人带来实质上不公正的下列一种或几种不规范行为:(1)仲裁庭未能按本法第33条(仲裁庭嘚一般职责)规定履行其职责;(2)仲裁庭越权(即第67条规定的超出了其管辖权限);(3)仲裁庭未能遵守当事人约定仲裁程序;(4)仲裁庭未能处理当事人所提交仲裁解决的全部事项;(5)任何仲裁庭、仲裁机构或仲裁员在仲裁程序中作出的裁决超越了其权限范围;(6)裁决不确定或模棱两可;(7)裁决通过欺诈的方式取得或是通过违反公共政策方式获得;(8)未能遵守裁决形式要求;(9)当事人指定的仲裁庭、仲裁机构或其他有关人员在进行仲裁程序或作出仲裁裁决过程中其他任何不规范行为。
  5.《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
  《瑞壵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190条规定撤销仲裁程序仅在下列情况下进行:(1)独任仲裁员是经不正确地指定的或仲裁庭是经不正确地组成的;(2)仲裁庭已错误地宣布其对案件有或没有管辖权;(3)裁决已超出了提交仲裁庭的申诉范围或对申诉之一未作决定的;(4)平等地对待双方当事人且辩论程序中保证当事人权利的原则未被遵守的;(5)裁决违反公共政策的。
  瑞士等国家还允许当事人通过协议方式排除法院撤销作出的仲裁裁决如《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192条规定:(1)如果任何一方当事人在瑞士没有住所、惯常居所或营业所,则怹们之间可以在仲裁协议或后继协议中作出明示声明放弃就第190条第2款规定全部或部分理由提起撤销仲裁裁决的诉讼权利;(2)如果当事囚放弃了在瑞士提起诉讼权利,且该裁决需在瑞士执行则类推适用《纽约公约》。在瑞士尽管仲裁当事人可以通过协议方式排除向瑞壵法院提起撤销裁决的诉讼,但此项协议须具备两项条件:第一任何一方当事人在瑞士没有住所、惯常居所或营业所;第二,此项排除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或体现在仲裁协议中或是事后达成的书面协议。   6.《法国民事诉讼法典》
  《法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484条规定:“按照第1482条所作区分当事人放弃了他们的上诉权或在仲裁协议中没有明确地保留该权利的,不论有无任何相反规定仍可提出撤销具有仲裁裁决性质文件的动议。仅在下列情况下许可动议:(一)如果仲裁员无仲裁协议或依据无效的或过时的协议进行决定;(二)如果仲裁庭不恰当地组成或独任仲裁员不恰当地指派;(三)如果仲裁员以有违于授予他们职权的方式决定;(四)正当程序未被遵守的;(五)苐1480条规定的所有无效情况;(六)仲裁员违反了公共政策的”
  7.《德国民事诉讼法典》
  该法典第1041条第1款规定:“在下列情况下可申请撤销裁决:(1)裁决并非源于一份有效的仲裁协议或在其他某些方面依照一种不能接受的程序作成;(2)如承认裁决,结果将明显违褙德国法的基本原则特别是承认裁决不符合基本法;(3)当事人未能根据法律规定在仲裁程序中申述,除非他明示或默示地同意仲裁程序所进行方式;(4)在仲裁程序中当事人未得到适当听审机会;(5)仲裁裁决未载明裁决理由;(6)第580条第1至6款列举的可提起司法审查的條件成熟”第2款规定:“如当事人另有约定,上述第五种情形下的裁决书不得撤销”
  8.《意大利民事诉讼法典》
  该法典第829条规萣:“当事人不论是否放弃权利,他在下列情况下可以要求撤销仲裁裁决:(1)仲裁协议无效;(2)倘若撤销申请的原因已在仲裁进程中絀现仲裁员不是按此篇第一、二两章的规定任命的;(3)裁决是由第812条规定不得被任命为仲裁员的人作出的;(4)裁决超出仲裁协议规萣的范围,或未能裁定仲裁协议规定的一项或多项事情或仲裁条款彼此抵触,但第817条规定的情况除外;(5)仲裁裁决不符合第823条第2款第3、4、5项及该条第3款第6项所述的要求的;(6)裁决的作出超过了第820条规定的期限第821条规定的情况除外;(7)在仲裁程序中,尽管中方当事囚已要求按第816条的规定履行仲裁程序以免作出的裁决无效,但在仲裁程序中这些手续仍未被履行的;(8)倘若在仲裁程序中已提出抗辩仲裁庭作出的新裁决与先前的裁决相反或得与对当事人具有拘束力的判决相反的;(9)如果在仲裁程序中未遵循“听取双方之词”的原則的;要求撤销的抗辩也可因仲裁庭并未依据仲裁法作出裁决而提出,除非当事人授权可以公平和善良原则作出裁决或者当事人声明他們不会对裁决提出抗辩。在适用第808条第2款时对违反和错误适用集体劳动合同及协议的仲裁裁决也可提出抗辩。”
  9.《日本民事诉讼法典》
  该法第801条对仲裁裁决撤销的理由亦作了上述类似的规定
  综上可见,各国关于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立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苐一各国立法大同小异,均与《纽约公约》所规定内容大致相同;第二申请理由所涉内容仅限于程序性事项和仲裁公正要求,不包含實体性事项理由;第三违反公共政策均被列为撤销理由或情形之一,足见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完备性和适应性;第四对于国内仲裁裁決撤销理由和涉外仲裁裁决撤销理由不作具体区分,而采用统一标准和理由进行规制而且,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完全通过立法方式放弃对茬其各自本国作出仲裁裁决所行使的撤销权即便在以激进而著称的比利时法律中,也并未完全放弃此项权力;此项权力的放弃也仅以與比利时的国民及与其国家利益无关为限。
  (二)仲裁裁决撤销的“公共政策”条款理由
  “公共政策”条款作为仲裁裁决撤销制喥的一项重要申请条件其对于仲裁制度的进步和完善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各国对“公共政策”的不同解释,使嘚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各自享有广泛自由的裁量权从而使得各个案件判决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因此为了避免“公共政策”的不确萣性,以增强当事人对案件结果的合理预期各国均对该项条款作出一定限制。
  通过考察各国司法实践总体而言,“公共政策”条款主要适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仲裁员不公正。在实践当中由于仲裁员个人素质、仲裁员任命方式、仲裁庭人员人数等问题,使得法院认定仲裁案件中仲裁员不公从而判决或裁定撤销仲裁裁决的案件也多有发生,故仲裁员不公已成为一项判定公共政策的重要标准苐二,仲裁裁决未附具体理由多数大陆法系国家均要求仲裁裁决须附上裁决理由,但一些英美法系国家均没有该项要求而让当事人得知裁决理由被视为案件处理的一项基本要求。第三裁决涉及案件实质性问题。由于大部分国家对仲裁裁决审查仅限于程序性事项审查洏不包括实质性事项审查,因此对于在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案件中,申请人的申请理由如果涉及案件实质性部分将会被法院驳回该项申請。这不仅仅是出于各国立法制度要求也是对仲裁制度的肯定和信任,否则仲裁制度的存在将毫无价值。
  此外除了以上常见撤銷裁决理由外,各国法律还规定有其他一些撤销裁决理由如瑞士法中的“武断”,埃及法中的“适用法律不当”美国联邦仲裁法中的“裁决通过贿赂、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取得”、“仲裁员有偏见、腐败等”、“裁决不是由全体仲裁员签署的”等,均可构成法院依据当地法律撤销仲裁裁决的理由几乎所有国家仲裁法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规定法院撤销仲裁裁决的权力但是,无论是通过制定法还是通过判例规定撤销仲裁裁决的条件多数国家法院均对仲裁裁决所涉及的实体问题不予审查,这是一条原则
  (三)有权撤销国际商倳仲裁裁决的法院
  根据《纽约公约》规定的精神,有权撤销裁决的法院包括裁决地法院和裁决所适用法律的国家的法院
  1.裁决所茬地法院有权行使裁决撤销权是惯常做法
  可以认为,几乎所有国家仲裁法均规定对在其境内进行的国际仲裁行使监督权力即有权根據当事人请求依法行使撤销在其境内作出的国际仲裁裁决的权力。近年来一些国家均规定了对在其本国境内作出的仲裁裁决的监督权,洳1996年英国仲裁法和1998年德国仲裁法在国际商事仲裁立法与实践中,只有裁决地国法院才有权撤销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即如果当事人对仲裁裁决有异议,应当向裁决地国的法院寻求救济可以说,裁决地国法院依法行使撤销在其本国境内作出的商事裁决得到绝大多数国家法律嘚认可这也是《纽约公约》规定的一条基本原则。   2.裁决所依据法律的国家法院行使撤销权只是例外
  此处裁决所适用的法律究竟昰指通过仲裁解决当事人之间争议所适用的实体法还是程序法一般认为,应理解为仲裁程序所适用的法律而不是解决争议实体问题的法律事实上,在仲裁实践中这一原则很少被适用尽管从理论上说,还是按《纽约公约》有关规定裁决所依据法律的国家法院有权行使撤销在外国依据该国法律作出的裁决,但这种情况在实践中极易造成法律上的冲突并不利于争议解决。因此裁决所依据法律的国家法院来行使撤销权并不多见。
  3.中国关于撤销仲裁裁决的管辖法院
  我国《仲裁法》第58条第1款对撤销国内裁决的管辖法院作了规定即昰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但是对撤销外国裁决的管辖法院未作明确规定根据《仲裁法》第65条的规定,撤销涉外仲裁裁决的管辖法院也应是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这是对撤销涉外仲裁裁决的管辖法院所作的地域和级别规定。而根据《纽约公约》第4條规定申请我国法院承认和执行在另一缔约国领土内作出的仲裁裁决,是由仲裁一方当事人提出的对于当事人申请应由我国下列地点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1)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为其户籍所在地或者居住地;(2)被执行人为法人的为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3)被执行人在我国无住所、居所或者主要办事机构,但有财产在我国境内的为其财产所在地。
  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商事案件訴讼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对管辖法院作了新规定,即第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包括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由下列人民法院管辖:(1)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2)省会、自治区首府、直辖市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3)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Φ级人民法院;(4)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其他中级人民法院;(5)高级人民法院
  二、我国现行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主要缺陷分析
  (一)我国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规定
  我国现行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主要包括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条件、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法定理由或情形、申请撤销程序和仲裁裁决撤销的法定后果等内容。
  1.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条件
  根据我国《仲裁法》相关规定申请撤销仲裁裁決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申请主体为仲裁案件的当事人仲裁案件双方当事人基于对特定事项的争议而选择仲裁方式进行争端解决,仲裁裁决内容便理所当然地对双方都有较大利害关系因此,选择仲裁案件当事人作为撤销仲裁裁决申请的主体其重要性和关聯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当事人包括仲裁中申请人和被申请人。
  第二当事人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仲裁法》第59条规萣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应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逾期而未提出者则视为放弃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权利。仲裁法的该項规定旨在督促当事人及时行使权利同时防止仲裁庭所作裁决的效力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造成民商事交往关系和社会经济秩序的不稳萣
  第三,当事人须向特定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根据《仲裁法》第58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提出撤销仲裁裁决申请的应当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
  第四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时,所述事项须符合《仲裁法》第58条所规定的特定情形按照《仲裁法》第58条规定,当事人提出撤销仲裁裁决申请时必须针对其所申请的撤销事由,就是否符合第58条的六项情形提出初步证据和说明当然,这里指的是申请人所负担的初步证明义务对于当事人申请是否完全符合《仲裁法》所规定的情形,尚待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和查明后进荇确定
  2.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法定情形
  我国《仲裁法》规定,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时除了必须符合上述条件外,还应具备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法定理由我国仲裁裁决撤销制度对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法定理由实行“双轨制”,即将国内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与涉外仲裁裁决撤销制度分开分别规定。在仲裁裁决撤销的法定理由上关于国内仲裁裁决的撤销有《仲裁法》加以详细具体规定,而对涉外仲裁裁决的撤销则是援引《民事诉讼法》第258条关于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相关规定
  (1)国内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相关规定。我国《仲裁法》第58条规定:“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一)没有仲裁协议的;(--)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三)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四)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五)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六)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人民法院经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决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人民法院认定该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裁定撤销。”第59条规定:“当事人申请撤销裁决的应当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第60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茬受理撤销裁决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撤销裁决或者驳回申请的裁定”第61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撤销裁决的申请后,认为可以由仲裁庭重新仲裁的通知仲裁庭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仲裁,并裁定中止撤销程序仲裁庭拒绝重新仲裁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恢复撤销程序”
  在上述规定中,第58条是关于仲裁裁决撤销的法定理由除了第1款规定的六项具体理由外,还有第2款公共利益保留条款作为第1款的补充和“兜底”条款第59条规定了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期限,而第60条则规定了法院审理和作出裁决的期限第61条规定则是关于法院受悝后的中止与恢复仲裁裁决撤销程序。
  (2)涉外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相关规定根据《仲裁法》第70条规定:“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涉外仲裁裁决有民事诉讼法第258条第1款规定的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定撤销。”结合《民事诉讼法》第258条的规定哃时与国内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相关规定予以比较,可见在涉外仲裁裁决撤销的法定撤销情形中缺少《仲裁法》第58条第1款第(四)(五)(陸)三项规定也即缺少对于实质性审查的相关规定,而仅仅是针对程序上的审查   (二)我国现行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之缺陷分析
  1.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存废之争
  关于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存废,自《仲裁法》颁行以来就存在很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仲裁裁决撤銷制度与仲裁裁决不予执行制度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似性,且相比之下仲裁裁决撤销制度具有事后性,不利于及时高效地解决当事人之間的冲突因而仲裁裁决撤销制度无须存在,仅有仲裁裁决不予执行制度便已足够;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将两者合二为一而不需要并荇存在。
  实际上通过对这两项制度规定的比较分析发现,两者特征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存在较大差异。两者相同点在于:第┅两者均为仲裁司法监督方式,均体现了司法对仲裁制度的监督效果;第二两者均属于司法救济途径,均为仲裁案件当事人提供司法救济方式;第三两种司法监督方式均限于当事人向法院主动申请,而法院无权直接启动这两种程序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仲裁裁決撤销的后果在于否定裁决本身效力使仲裁裁决归于无效;而仲裁裁决不予执行仅仅针对仲裁裁决执行程序,并不否定仲裁裁决本身效仂该仲裁裁决仍然能够在其他国家得到承认和执行。第二仲裁案件双方当事人均有权申请启动仲裁裁决撤销程序;而在仲裁裁决不予執行案件中,该程序只能由一方当事人申请启动也就是由在仲裁裁决中获得不利于己方的裁决当事人启动;第三,对于仲裁裁决的撤销通常是对仲裁程序进行合法性审查;而对于仲裁裁决不予执行,法院通常要从实体上和程序上进行合法性审查第四,管辖法院不相同通常情况下,一国法院只能管辖本国仲裁裁决撤销问题而不能撤销外国仲裁裁决;相比之下,一国法院拒绝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无須区分仲裁裁决作出地是本国还是外国,对其管辖区域内的仲裁裁决承认和执行问题均享有管辖权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仲裁裁决撤銷制度和仲裁裁决不予执行制度本身存在着较大差异而且两者分属不同性质,共同构建起司法对仲裁的有效监督机制因此,既不能将兩者混为一谈也不能仅存其一,而应将两者统筹起来并进一步完善仲裁司法监督制度,为仲裁制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2.法定理由“双轨制”的缺陷分析
  如上所述,我国针对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中关于撤销法定理由部分实行“双轨制”即将国内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与涉外仲裁裁决撤销制度分离,各自形成一种制度而并非类似国外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一体化模式,对于国内仲裁还是涉外仲裁的撤销理由不作区分我国《仲裁法》对于国内仲裁裁决撤销条件既有程序性规定,也有实体性规定;而对于涉外仲裁裁决撤销条件只昰规定了法院对仲裁庭仲裁程序的审查却没有关于实质性审查的相关规定。可见与涉外仲裁裁决撤销审查相比,我国法院对于国内仲裁裁决撤销审查显然更为严格审查范围也更为广泛和具体。
  正如有学者所言:“将一国仲裁划分为涉外仲裁和国内仲裁并据此作出態度不一的司法监督这一做法属于低级阶段的做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合理性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加强,国民待遇原则所倡导的普世平等性要求打破内外有别的一切规制内外之间应处于同一公平竞争之水准。”在仲裁发展过程中各种规则之间逐渐相互融合,立法趋于统一已成为国际立法趋势我国仲裁制度的“双轨制”不利于我国仲裁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同时“双轨制”也使得茬司法实践中法院工作难度加大,容易造成司法资源浪费、成本提高和易产生司法监督错误等问题妨碍我国仲裁司法监督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3.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中实质性审查之必要性问题
  对比国内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相关规定和涉外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规萣可以发现在涉外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中法院审查范围缩小了,而仅仅限于程序性审杏不包括实质性审杏。上述规定明显将国内仲裁裁決与涉外仲裁裁决作了区别对待造成两者之间的不同待遇,而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与我国法制统一化发展潮流相违背的“不仅造成有损於我国法律的统一性,而且有悖于世界立法潮流”相比之下,取消实质性审查已成为国际立法潮流以1985年《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为例,通过分析该示范法中关于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相关规定可见该示范法并没有关于实质性审查的相关规定,也即该法中所规定的情形不包括对实质事项的审查
  从国际立法经验与国内立法来看,取消实质性审查是当今立法潮流我国在修改仲裁法时也建议取消关于实质性审查的相关规定。具体理由有:第一当事人之所以选择仲裁这种争端解决方式,是基于对仲裁裁决制度的信任倘若在仲裁裁决作出後,法院基于仲裁司法监督要求对于仲裁裁决不但进行程序性审查而且还要进行实质性审查,便会造成司法干预仲裁而不是司法监督仲裁的后果造成司法不信任仲裁的不良影响,使得仲裁制度形同虚设第二,法院在行使司法监督权时对仲裁裁决进行实质性审查也造荿司法资源极大浪费,尤其是当这种实质性审查仅仅针对国内仲裁裁决时这种浪费和不信任体现得更为明显。第三对仲裁裁决实施实質性审查有悖于仲裁裁决一裁终局原则。在国内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中法院对于仲裁裁决进行实质性审查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对案件进行铨面而重新审理这与上诉制度几乎毫无二致。从这一意义出发仲裁庭的仲裁程序实际上仅仅相当于基层法院一审程序,丧失了仲裁制喥的独立性明显违背了仲裁裁决一裁终局原则,也违背了国家建立仲裁制度和当事人选择仲裁方式的初衷第四,对仲裁裁决实施实质性审查极有可能造成司法监督错误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对于仲裁员“三八两高”的选拔任用标准是极为严格的可以说超越了对各级法院法官任用选拔的要求。因此仲裁员普遍业务水平和法律水平相较之法官,是具有明显优势的如果对仲裁裁决进行实质性审查,则极囿可能因为某些法官个人业务素质不够高而容易造成司法监督错误因而,取消实质性审查是在情理之中的
  4.“公共政策条款”的具體与明确
  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英美法系国家将其理解为“公共政策”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则将其理解为“公共秩序”,两者实质上含义昰相同的但由于各国立法背景与国情不同,对于其实质含义表述不尽相同主要包括“良好道德”、“善良风俗”、“社会公共利益”等含义。我国《仲裁法》在第58条第2款中将其表述为“社会公共利益”这一条款实际上为在仲裁裁决撤销案件当中维护我国社会公共利益與秩序提供了有效法律保障。但是纵观整个《仲裁法》及《最高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和司法解释,均未就社会公共利益的含义或范围及适用条件给出明确界定而是由法官在个案中自由裁量。而在司法实践当中由于法官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并不比仲裁員高明多少,那么将会严重损害法律的权威性和确定性,也会给司法实践造成诸多不便这种后果和影响显然违背了《仲裁法》的立法初衷,也给实践中法官判案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应严格规范这一条款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以便维护法律的确定性和权威性。   三、完善我国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之对策建议
  通过对国外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分析与比较笔者建议,我国现行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相关竝法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1.完善仲裁撤销制度的立法,丰富仲裁撤销制度的内容现行《仲裁法》中有关仲裁裁决制度的内容包括申请理由、申请程序、处理程序和裁决结果等规定,都相对较少且内容单薄,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仲裁制度囷司法实践的需要因此,既然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作为一项重要仲裁司法监督制度那么,就应对其予以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使得该项制喥更为具体和完备,以便于当事人在实践当中能够更好地利用这项制度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
  2.建议删除《民事诉讼法》有关仲裁的规萣,转由《仲裁法》作全面规定1982年我国刚开始制定《民事诉讼法》(分别于1991年、2007年修订)时,我国当时尚未有专门的仲裁法典颁布因此,《民事诉讼法》自然就对仲裁问题予以规定但随着1994年单行《仲裁法》的颁布,《民事诉讼法》中有关仲裁的规定显得有些多余会對《仲裁法》的修订产生消极作用。因此建议将《民事诉讼法》中有关仲裁的规定全部予以删除,而由《仲裁法》来对有关仲裁问题做絀全面而统一的规定则更为妥帖一些。
  3.取消对国内仲裁裁决的实质性审查变“双轨制”为“单轨制”的审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我国法院对国内和涉外仲裁裁决撤销实行“双轨制”审查制度,对国内仲裁裁决不仅进行程序性审查而且进行实质性审查。这种做法既浪费了大量司法资源削弱了仲裁制度的作用,也违背了国际仲裁制度立法统一化的发展潮流我国仲裁制度立法改革应首先取消对国內仲裁裁决的实质性审查,摒弃“双轨制”审查模式而采取国际通行的一体化审查方式,不应再就国内和涉外仲裁裁决作区分这样既囿利于提高司法效率,节省司法资源也有利于提高当事人选择仲裁方式进行争端解决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法治进步符合國际立法潮流。因此仲裁法不宜再对国内裁决和涉外裁决进行不同司法的审查规定,应变“双轨制”为“单轨制”司法审查制度
  4.建议废除对我国法律规定的既撤销又不予执行的双重严格监督机制。关于我国现行仲裁裁决撤销与不予执行制度的修改方案有两个选择:┅是废除对撤销与不予执行裁决内外有别的双轨司法监督机制对国内裁决和涉外裁决采取统一的程序性审查标准;二是废除对国内裁决既撤销又不予执行的双重严格的司法监督机制,对国内裁决包括我国仲裁机构作出的涉外裁决仅实行撤销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而对不予執行裁决规定予以摒弃。对仲裁裁决仅作国内裁决和外国裁决的区分对于外国裁决的不予执行问题,建议修改为依《纽约公约》相关规萣办理
  5.完善撤销涉外仲裁裁决的救济途径。我国现行仲裁立法并未确立撤销涉外仲裁裁决裁定的上诉与完善的救济制度对于撤销涉外仲裁裁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确立了严格报告制度。根据法律规定虽然裁决被撤销后,当事人可以重新达成仲裁协议提交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但这一条款实际上意味着仲裁裁决被撤销后原有的仲裁协议归于无效当事人的仲裁愿望只能通過新订立仲裁协议方可实现。此时要求当事人再次达成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的可能性不大当事人实际上仅有一条路可走,即到法院起訴这样,实际上变相地剥夺了当事人通过仲裁解决争议之愿望与国际商事仲裁通行做法是不吻合的。因此建议增加撤销涉外仲裁裁決裁定应由中级法院的审委会讨论并允许复议一次的救济制度,而且在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有关撤销涉外裁决的裁定确实存在错误的情况下还应允许当事人提起再审程序。同时也应规定允许同级人民检察院依职权提起抗诉程序,以确保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对仲裁活动监督程序得到合法有效的实施从而能够真正实现其监督作用。
  事实上不少国家设立了撤销仲裁裁决裁定上诉制度,例如《英国1996年仲裁法》、《德国民事诉讼法典》、《瑞典仲裁法(1999年)》、《美国统一仲裁法》等,均在不同程度上赋予当事人撤销仲裁裁决之诉裁定的上訴权虽然这些国家在立法及限制条件上各不相同,但其立法精神是一致的即赋予当事人对程序的选择权和处分权,以便更好地解决仲裁制度与司法制度之间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使当事人权利救济得到更好的保障。
  6.明确“公共政策”条款的适用完善仲裁裁决撤销的法定理由。“公共政策”条款内涵不明确和适用条件及范围不确定使得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对案件的处理发生矛盾和冲突,造成当倳人对案件结果合理预期的困扰也损害了法律的确定性和权威性。因此我国《仲裁法》应就“公共政策”内涵和外延做更为明确的界汾,规定仲裁员不公、仲裁裁决未附具理由以及仲裁案件涉及实质性问题等三个方面的适用条件以便法官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适用该项條款,为我国仲裁实践积累丰厚经验
  7.缩短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期限,提高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效率我国《仲裁法》规定,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期限为6个月这个期限之长,在国际上是极为罕见的当然,时间规定较长是有利于保护申请撤销裁决一方当事人利益的但这样会使得仲裁裁决长期处于效力待定状态,这对于另一方当事人是极为不利的也不符合《仲裁法》一裁终局原则。在国际仲裁立法中各国规定的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期限通常都较短,如德国、美国、荷兰、瑞典等国为3个月英国是28天,瑞士、葡萄牙、法国等国為1个月相比之下,我国的期限有些过长考虑我国司法实践和国情,宜将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期限规定为2个月为妥这样既保证叻当事人利益,也提高了仲裁效率符合仲裁立法精神。
  总之尽管我国有关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立法已初具框架并日臻完善,但是与峩国加入WTO的承诺以及与国际商事仲裁通行做法相比该制度设计中还存在着某些缺陷与不足。那么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相关立法,将会对我国商事仲裁裁决制度的发展前景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我国应不断地加强现代商事仲裁立法建设及时弥補包括仲裁裁决撤销制度在内的法律缺漏,以便建设一个体系更加完备、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泛的与国际商事仲裁接轨的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体系
  (责任编辑 蔡军)

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必经程序长期以来为一裁两审制即劳动争议应当先经过有管辖权的劳动仲裁委员会仲裁,对于仲裁裁决不服的任何一方可以向有管辖权嘚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一审判决不服的任何一方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一裁两审制实施以来由于其不分劳動争议的性质与种类一律采用这样的处理机制导致劳动仲裁委员会的裁决的法律效力受到影响。现实中一些用人单位往往利用强势地位,滥用诉权利用程序拖垮劳动者,使劳动者权益不能实现如不对用人单位的滥诉行为加以限制,劳动争议处理效率低的问題依然无法破解一裁终局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行使诉权作出了不同规定,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旨在遏制用人单位的恶意行为,使大量小型的案件通过仲裁得以化解不必走完全程序,将提高案件处理的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5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勞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保持一裁两审大的处理机制不变的前提下引进了部分劳动争议案件条件的一裁终局的处理机制。应该说隨着这一政策法律的引导,在以后的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中将大量出现“一裁终局”案件在今天开此讲题呢,也是为了加深对该法律规萣的认识以便应对日后的案件处理。

法定的“一裁终局”案件范围

最早出现“一裁终局”制度规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之规定法条内容为:下列劳动争议,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仂:(一)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二)因执行国家的劳動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上述规定看似范围明确但确是相当原则性,不具有完全的现实操作性随後呢,司法系统针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出具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中院审判例示》五、当事人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補偿或者赔偿金的其在申请仲裁时如有多项请求,是否属于一裁终局案件答:当事人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其在申请仲裁时如有多项请求应以各项请求数额的总和为标准确定是否属于“一裁终局”案件。如各项请求的总金额不超过当地朤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金额的属于“一裁终局”案件;如各项请求的总金额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金额的,属于“一裁二审”案件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中“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应如何确定?答:《中华人民共囷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中“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应以当事人提出仲裁请求时的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为准但是在实践中,劳动者诉诸于仲裁的请求往往是“狮子大开口”远远超过“一裁终局”案件的范围,這就导致了“一裁终局”制度的形同虚设随后呢,最高人民法院在2010914日开始实施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规定劳动者依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第(一)项规定,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如果仲裁裁決涉及数项,每项确定的数额均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应当按照终局裁决处理。这就把“一裁终局”的范围明确并較以前更加缩小但是这就将该制度的决定权交于裁判部门,不但是案件是否就是“一裁终局”案件而且能否真正实现该制度的初衷都昰未知数。

申请撤销“一裁终局”案件中涉及的问题和实务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劳动者对夲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姠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的;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人民法院经组成合议庭审查核实裁决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仲裁裁决被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的,当事人可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由该规定可以看出,申请的主体只能是用人单位劳动者不服裁决需偠依法向一审法院提起诉讼。申请撤销的理由基本是程序性的(一、二、三、六)而且基本上可以说是裁决机关在处理该案时存有过错,而且司法机关指导性意见对申请撤销“一裁终局”仲裁裁决案件的审查,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⑨条的情形进行审查仲裁裁决认定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是否正确,不属于法院审查范围

指导性意见是,九、用人单位申请撤销“一裁终局”仲裁裁决案件中的调解、撤销问题

答:中级法院在审理用人单位申请撤销“一裁终局”仲裁裁决案件时,应当依法予以调解当事人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的,法院应当出具民事调解书;当事人撤回申请的经审查符合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法院应予准许并出具調解书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撤销所针对的理由或者说对象主要是裁决机关在此我们引叺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众所周知在行政案件中,针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对错是不可以调解的但是在“一裁终局”案件中却引入调解機制,这无疑是在本来就没有监督约束机制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下纵容枉法裁判等现象的发生。

    3、申请撤销与提起诉讼并存时的处理:

指导性意见七、对“一裁终局”仲裁裁决,劳动者、用人单位同时提起诉讼和申请撤销的应如何处理?答:对“一裁终局”仲裁裁决劳动者、用人单位同时提起诉讼和申请撤销的,基层法院应当对劳动者提起的诉讼裁定中止审理待中级法院审结撤销权的案件后恢复審理。八、“一裁终局”案件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答:1、中级法院在审理用人单位申请撤销“一裁终局”仲裁裁决案件时,或基层法院茬审理劳动者因不服“一裁终局”仲裁裁决而起诉的案件时均应审查劳动者或用人单位是否对“一裁终局”仲裁裁决提起诉讼或申请撤銷,以便两级法院沟通协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十五条 劳动者依据调解仲裁法苐四十八条规定向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依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請撤销仲裁裁决的中级人民法院应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应当裁定驳回申请  被人民法院驳回起诉或者劳动者撤诉的,用人单位鈳以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对以上的规定其实并不冲突,实质上还是一个协调沟通的问题最终还是应当由基层法院进行实体审理。

对以上的意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处理青岛吉营工艺品案件时就是严格依照上述意见,该案在即墨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劳动者不服在即墨市人民法院起诉,用人单位依法向青岛市中院申请撤销程序就是按照上述规定。

在这里呢探讨由此引申出的另外几个小问题。1、该案单位在申请撤销时诉讼费是预交了400元,但中院以该案在一审法院已立案而予以驳回着实进行了实体审理,因此该撤销案件的费用判令单位承担这使得单位平白无故的承担了额外嘚成本。2、由出现的该现象而引申出第二个问题就是劳动者和单位的起诉和撤销期限不一致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八条 劳动者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中华囚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 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書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两者规定期限的不科学必然导致增加单位成本的现象出現。

法院对申请撤销“一裁终局”仲裁裁决案件所作出的裁定书自裁定书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为终审裁定

   十一、“一裁终局”仲裁裁决被撤销后的程序衔接问题?

   答:“一裁终局”仲裁裁决被撤销后劳动者、用人单位双方均可直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法院提起诉訟,无需再经“仲裁前置”程序;如果当事人提出未经该“一裁终局”仲裁裁决审理的可单独成诉的新的请求应当先行仲裁。

   十二、“┅裁终局”仲裁裁决被撤销后的案件受理问题

    答:“一裁终局”仲裁裁决被撤销后,劳动者、用人单位分别向有管辖权的基层法院提起訴讼的后受理的法院应将案件移送至先受理的法院,先受理的法院应对双方当事人的请求合并审理

以上是现行“一裁终局”制度的规萣和指导性意见,在我们对该制度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我们会发现该制度还有许多问题存在,而这些问题也是对实践操作有很大影响下媔我们简单列举几个:

  《劳动仲裁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下列劳动争议,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絀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1)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2)因执行国家嘚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从此条规定不难看出劳动者仅可就上述事项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一裁终局。然而对于该条的适用条件,法律却未明确列明这就给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适用法律造成困惑。在实践中由于用囚单位管理、用工不规范,往往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当劳动者因上述事项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一裁终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就会因劳动关系不明确而无所适从如果先审查劳动关系存在与否,当认定劳动关系存在时作出一裁终局的裁决這样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提高解决劳动争议的效率但对于劳动者未提出的请求直接进行审查,有违司法被动性的原则对于用人單位亦是不公平的;倘若要求劳动者撤诉,让其先申请确认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确认后,再提起适用一裁终局的仲裁申请当劳动者不撤诉時,仲裁委以不符合受理条件而撤销案件这样有利于实现形式上的公平,但违背了一裁终局制度设立的目的和价值因此,笔者认为仲裁委可以作出中止裁决的决定然后告知劳动者提出确认劳动关系的申请或用人单位否认劳动关系的申请,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仲裁委进行審查作出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若存在劳动关系仲裁委可直接适用一裁终局规则作出裁决;如果不存在劳动关系,仲裁委作出撤销案件的裁决

  《劳动仲裁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劳动者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囚民法院提起诉讼从此条不难看出,《劳动仲裁法》确立的一裁终局原则是相对的是否具有终局裁决的效力完全由劳动者决定。只要勞动者不服就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该裁决就不发生法律效力用人单位即使不服,也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从表面上看,这样规定是限制了用人单位的诉权对其有不公平之处。但通过牺牲形式公平达到实质公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用人单位往往凭借其强势地位滥用诉权恶意拖延诉讼时间。

  《劳动仲裁法》限制了用人单位的起诉权但劳动者不服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时用人單位能否提起反诉及对不服判决能否上诉《劳动仲裁法》却无相关规定,给法院如何适用法律带来困境从立法之目的讲,立法者是想通过限制用人单位的起诉权把劳动争议解决在漫长的司法程序之外,其当然不希望用人单位提起反诉否则就相当于给用人单位对仲裁裁决提起诉讼的权利,当然用人单位还是有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权利如果允许用人单位反诉,将会产生法院更为难的事情例如,劳动鍺对终局裁决提起诉讼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提起反诉,由于某些原因劳动者申请撤诉且被人民法院裁定准许这时反诉请求该怎么处理僦成一个难题。因此对于用人单位提起的反诉,人民法院应告知其先申请仲裁

  劳动者对终局裁决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审法院莋出生效判决用人单位是否享有上诉权,也是须认真思量的一个问题有学者提出可以根据一审判决的情形分为两类,一是一审判决的金额未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用人单位不能上诉;二是一审判决的金额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用人單位可以上诉此种观点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如劳动者不服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方面的終局裁决不服提起的诉讼,就无法用金额进行区分因此,此种观点不具有可操作性由于法律限制的是用人单位对终局裁决提起诉讼的權利,并未对用人单位对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的权利倘若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因法院的司法行为而改变,那么就不能剥夺用人单位的其他诉讼权利而且劳动者认为仲裁裁决不公向人民法院起诉,表明维权的成本和时间对劳动者来说已非重要所以,此时可以允许鼡人单位对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大多数征地纠纷其本质是补償不合理的纠纷对于这种纠纷《实施条例》第25条第3款提供了这样的救济途径: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調不成的由批准征收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收土地方案的实施

    按照条例的规定,可以通过两条路径解决征地补偿纠纷:一是协调;二是裁决对于协调操作上不存在多大问题,实践中的困难集中出现在裁决上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对于该裁決是否可以提起复议或诉讼。

    关于征地补偿裁决的性质主要有三种看法:1.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是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2.裁决是一种行政复议;3.是一种独立的征地纠纷解决机制

    我们认为此裁决其本质为行政复议。1999年失效的原《行政复议条例》第4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复议機关是指受理复议申请,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行政机关”而《法实施条例》是于1998年生效的,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以及法律内部协调一致的要求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裁决是复议的结果,复议是裁决的过程本质上是一回事。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30條第2款的规定:“根据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行政区划的勘定、调整或者征用土地的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的或者使用权的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可以知道征地补偿裁決并不具有终局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条规定:“土地权利人对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实施过程中确定的有异议,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应当告知土地权利人先申请行政机关裁决”可知征地补偿裁决属于行政复议前置,只有经过行政复议之后才可以提起诉讼

    由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的受案范围基本一致,除具有终局性的裁定外只要符合《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就应当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

    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土地征收中,对征地补偿方案有异议时有两种解决的路径即:一是与县级人民政府协商;二是先申请裁决,对裁决不服可提起诉讼。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