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课改
深圳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深圳是首批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国家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验区城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试验城市,担负着为国家深化课程改革探索新鲜经验的责任和使命。
伴随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十五年发展历程,深圳中小学课程改革率先起步、全面推进,创造了全程参与的研究样本,丰富了特色发展的探索经验,发挥了辐射全国的引领作用。
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38个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深圳市南山区被确定为广东省唯一的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率先开始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揭开了深圳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序幕。2002年深圳市福田、罗湖、盐田三个区,2003年宝安、龙岗两个区相继加入到省级课改实验区行列,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全面展开。2001—2003年,全市参加课改实验的中小学545所,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99%,其中小学376所,初中和九年制学校169所;参加课改实验学生21.3万多人,其中小学生13.9万多人,初中生7.4万多人。市、区两级共投入课改专项经费1520多万元。这一时期的深圳课程改革,以开足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更新教与学观念、转变教与学方式为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育深圳教育特色,为深圳课改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4年,国家决定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个省区率先启动高中课程改革。3月,深圳市召开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意见》,总结了3年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决定全面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深圳中小学课程改革从义务教育学校延伸到了高中学校,进入到了全面推进阶段。这一时期的深圳课程改革,以提高校长和教师课程执行力、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创新教育评价方式、促进学校均衡、优质与特色发展为重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
年至今)
201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圳市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承担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试点任务,深圳课程改革进入到了深化提升的新阶段。2014年6月,深圳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指导意见》,将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确定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全面提升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大素养。这一时期的深圳课程改革,以课程优化、评价创新、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打造教育深圳质量,构建深圳教育新标准,全面推进深圳课改向纵深方向发展。
深圳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和《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十五年来,深圳课程改革锐意进取,求实创新,特别是最近五年,深圳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相继出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九项重大举措”,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构建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建设了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推进了中小学校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
(一)明确育人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等现象,深圳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突破口,在国内率先提出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大素养,培养与深圳国际化现代化城市定位相匹配的新一代接班人。小学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努力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激发强烈好奇心,形成广泛兴趣。初中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良好公德和阳光心态,发展独立思考和自主生活能力,学会尊重多元文化。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努力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断扩大国际视野,提升社会适应性和持续发展能力。
深圳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工程:2014年6月12日,深圳市教育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发布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深圳宣言。提出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构建 “阳光评价”体系、培育新型育人队伍、发挥家庭和社会积极作用等“四轮驱动”策略,提升中小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大素养。同时,根据《深圳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指导意见》,针对当前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了《深圳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行动方案》,根据着眼整体、分期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要求,落实学生的品德素养、身心素养、学业素养、创新素养、国际素养和生活素养提升行动。根据责任明晰、分工合作的原则,把各项培养任务部署到位,形成市、区、校协作推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合力。
(二)开发校本课程,完善课程体系结构。
优化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结构,推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小学科学与初中相关课程、初中课程与高中课程有机衔接。加强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和管理,推进高中选修课的多样化,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保障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
调整初中课程结构:经过大量调研和反复论证,深圳市从2012年9月入学的初一年级开始,调整了初中课程结构,将原先的科学、历史与社会两门综合课程改为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分科课程,同时调整深圳市初中中考配套改革方案,实行结业会考加中考的考试模式。
开发精品课程: 年,全市开发了涉及16个学科的小学校本课程与教材2230门,涉及40个学科的中学校本课程与教材2702门,以及20多门地方课程。其中一些课程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并被广泛使用,园岭小学极具岭南民风的版画教材已被全国百余所学校教师采用,宝安中学的《初中公共安全教育读本》由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及教育部相关部门审定并向全国推广使用。还有1000多门涉及德育、体育、艺术、科技、法制、安全、环保等内容的特色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宝安中学开发了国内首部中小学生生存教育读本——《学会生存在中国》和《应急求生教程》,南山实验学校开发的“八岁能读会写”实验课程和实验教材在国内外50多所小学推广运用,罗湖小学公开出版了国内第一本面向小学生的学雷锋教材,向西小学的墨家接力赛,布心小学的智慧星教我学围棋,南山育才中学的青春读书课、时事论坛课、心理修养课,平湖中学的快乐陶艺,光祖中学的对联欣赏等课程都很有特色。
(三)创新教学方法,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把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学思结合,因材施教,采取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严格控制中小学周课时总量、家庭作业时量,构建不同学科之间作业总量的协调机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确保中小学生的合理睡眠和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完善常规教学管理制度。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考试次数。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和公告制度。规范办学行为,构建社会、家长与学生参与的监督体系。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将减负工作实效作为对校长考核的重要内容、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与特色学校创建评定的必达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课业负担。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深圳市课堂教学创新工程:2011年以来,由深圳市教科院组织规划,采取分区召开“深圳市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基层创新工作现场交流会”的方式,展示交流课堂教学的新方式、新方法。到2013年,成功举办了全市规模的现场交流会10场,每次交流会确定不同主题,由市教育局、市教科院主办,各区教育局协办,在半天时间里,安排一个区的高中、初中、小学三所学校同时展示,全市学校派教师参加观摩学习,交流各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和课堂教学经验。10次现场会,先后有28所中小学校举办展示交流活动,观摩教师人数达到1万人次以上,促进了全市各区课程改革先进经验的总结、提升和交流,激发了各区、各学校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积极性。
深圳市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基层创新工作现场交流会活动一览表
承办单位
活动主题
承办学校
2011年12月13日
福田区
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建构自主高效课堂
红岭中学高中部、福田外国语学校、竹林中学、福南小学、梅林小学、上沙小学
2012年3月21日
坪山新区
新坪山、新教育
坑梓中心小学、坪山高级中学、坪山中学
2012年4月13 日
南山区
区域推进卓越课堂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松坪学校初中部、南山实验学校南头小学部、育才教育集团第四小学
2012年4月19日
龙华新区
完善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构建魅力高效课堂文化
观澜二中
2012年5月18 日
宝安区
深化课堂教学研究,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建安小学、文汇中学、松岗中学
2012年5月19 日
深圳中学
研究性教和学基本策略的研究与实施,学术性科组建设,先锋中学生的使命与担当
深圳中学
2012年6月12日
盐田区
校本研修支撑下的教育、教学与课程创新
盐田区外国语小学、田心小学、田东中学
2012年9月27日
罗湖区
新课程、新课堂、新技术
罗湖外语学校高中部、罗芳中学、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
2012年10月31 日
龙岗区
和谐教育、特色发展
龙城高级中学、龙城初级中学、龙岗中心小学
2013年3月29日
光明新区
生态教育、个性发展
光明新区实验学校、光明小学
中小学生课业减负:《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小学三年级以下不留家庭书面作业”。为更有效推进学生“减负”工作,2013年3月28日深圳市教育局推出《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的指导意见》。建立和落实工作保障机制,实行“减负提质”激励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把手”负责制、逐级签订工作责任书制度、“减负”情况抽查和公布制度、“减负”工作督查、通报和问责制等。各中小学积极探索“减负提质”有效机制,南山区教育局与各学校签订了减负工作承诺书,订立了十条减负规定,丰富作业形式,提高学生兴趣,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兴趣、水平和经验,布置活动性作业,如安排一些游戏类作业、操作类作业、实践类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我市中小学信息化硬件设施比较先进,公办中小学全部建成了校园网,师机比达到1:1,生机比达到4.7:1,基本实现了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化、办公管理网络化。现代信息技术全员培训,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比较强。全市已建成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教育搜索引擎、教育数字图书馆、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远程教育平台等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正在创建深圳教育云服务。市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与国家、广东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互联互通,链接全市各区和中小学资源网站超过200个,优秀专题学习网站80余个,整合教学课例、交互式工具、电子书等各类教学资源100多万条。从2010年起,我市推出中小学“网络课堂”和高清互动“电视教育”点播平台,面向全市征集和展播特级教师、省市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优秀课例,课例总数已逾5000节,涵盖中小学全部16个学科,点击128万人次,学生、家长、市民足不出户,就能共享名师名校资源,正在逐步建成中小学优质课例视频资源“万佳超市”。全市现有133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多个中小学校园电视台。不断深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和课程的整合,积极探索网络环境学习和教研等各种新方式。我市有些学校建立起电脑音乐教室,学生利用电脑自行作曲、演奏;在数学教学中,有些学校开发出平面几何教学和学生学习几何画板软件,有些学校则利用信息技术建成数学实验室;有些学校在网上组织教师进行教研,探索网络教研新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课程开发、课程评价和管理,以及在教研和科研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2012年9月,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在我市举行,我市展示了以教育信息化打造卓越课堂的特色亮点,获得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深圳教育云:深圳市教育局与市科技创新委联合共建的深圳教育云,依托深圳市云计算中心的优势,探索机制与模式创新,整合各区、各学校已有的教育信息化资源,着重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为全市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师生教育教学、家庭社区、社会教育、终身学习,提供了覆盖全市,安全稳定可靠的公共教育云服务。“深圳教育云”是深圳市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架构,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城市的有效载体,是以创新技术打造教育“深圳质量”的重要支撑。2013年10月-12月,深圳市教育局在全市各区(新区)、市局直属部分学校开展深圳教育云首期应用项目试点工作,由市教科院、市电教馆、各区教研室(教科研、教科培中心)、电教站(信息中心)、中小学和高校的专家以及教育云相关技术开发团队等组成讲师团,到各试点区(校)开展培训、指导和推广工作,包括师生网络学习空间、教育资源云平台的功能和操作流程,市教科院负责应用培训,市电教馆负责技术培训,各区(新区)教育行政部门、各试点单位为试点工作提供相关保障措施。
(四)强化研修培训,提高校长教师素质。
以搭建专业发展高端平台为抓手,创新继续教育模式,提升校长、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我市中小学普遍形成了校本研修制度,近年来,着力搭建教师继续教育高端平台。针对刚入职教师提出了“明师工作坊”,培养新教师常规教育教学能力;针对成长教师开发了“五段互动式”培训,通过专家讲座、新秀授课、现场点评、同行辩课、研修反思五个阶段,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针对骨干教师,建设“名师工作室”、开展海外培训。2006年以来,全市共有3000多名教师分赴美、英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培训。我市学以致用的培训方式,不但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和欢迎,更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特别是“五段互动式”培训,被教育部命名为“宝安培训模式”,向全国推广。
深圳市中小学名校长、名师、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建设工程:为了发挥名校长、名教师、教科研专家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培养一批理解教育、研究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教育的高水平校长、教师、教科研人员团队,2011年我市实施了中小学名校长、名师、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建设工程。根据三个类别的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实施方案,2011年8-9月,评选确定了汤佳宏等10 名校长为首批深圳市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王木森等28 名教师为首批深圳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程少堂等20名我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工作室以挂牌名师姓名命名,配备不少于5名骨干教师为成员,10-15人为学员,共同组成工作室研究团队,总结研究当前全市在推进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科研力量攻克重点、难点、热点和瓶颈问题,充分发挥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在任期内实现带一支队伍、抓1—2个项目,在全市出经验见成果的目标。工作室实行任期制,以3年为一个周期,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拨给专项建设经费,拨付标准为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20万元,名校长工作室16万元,名师工作室12万元。目前,首批名校长、名师、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建设工作已经进行了验收评估,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深圳教育论坛:定期举办的以“教育智慧的源流,大家风范的殿堂”为主旨的“深圳教育论坛”,是深圳市校长、教师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对话的高端论坛,现已打造成为了深圳教育、南方教师教育高地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自2010年以来,现已举办论坛39期,先后邀请了陶西平、张曼君、朱永新、魏书生、纪连海、李镇西等国内外知名教育教学专家开设“特色讲座”,引领深圳教育走向现代化、国际化。有66位深圳市中小学校长、60多位深圳一线教师走上论坛,展示了办学思想和实践经验,共有市内外2万多名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参与了论坛活动。2014年9月26日,第36期“深圳教育论坛”,邀请了4位美国年度教师做了主题为“更好的教师更好的未来”专题报告,破译好教师的成功密码。2014年12月25—26日,第39期“深圳教育论坛”,主题是“面向未来的创新教育——以色列?广东基础教育(深圳)峰会”,邀请了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校长保罗·费根及其专家团队,围绕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STEM教育与学科教养、教师专业成长与课程领导等主题进行了展示交流。此外,自2012年以来,还面向社会举办了13期“深圳市民教育大讲堂”,旨在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育人合力,促进深圳学生的健康成长。
深圳市“教师队伍建设年”:为建立深圳教师专业发展新机制,打造“深圳教育流派”,提高深圳教育核心竞争力,2015年3月27日,深圳市教育局印发了《深圳市基础教育系统2015年“教师队伍建设年”实施方案》,确定2015年为“教师队伍建设年”,提出以转变观念、提升能力、强化师德、激发活力为核心指向,围绕“四大主要目标”,即:一是建立深圳教师新标准,树立特区教师新形象;二是建立教师教育新体系,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三是建立名师培养新机制,释放深圳名师新活力;四是建立信息管理新平台,形成教师管理新常态。推出“十大重点行动”,即:推行校长领导力提升、师德师风督查、“年度教师”评选、深圳教育名家推介、名师引领与辐射、顶岗置换研修、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教师柔***流、关爱教师、教师管理平台建设等。
(五)市区统筹联动,推进学校均衡、优质、特色发展。
加强全市教育资源统筹管理,力推全市学校均衡发展迈上优质均衡、高位均衡新台阶,实现“六个跃升”:即由区内均衡向区际均衡、全市一体化发展跃升,由硬件配置均衡向师资均衡、办学水平均衡跃升,由教育机会公平向教育待遇公平跃升,由保障户籍学生教育权益向惠及全体居深人口跃升,由公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跃升,由校校建设标准化向校校优质特色化跃升。推进特色学科建设,选择英语、科学、信息技术、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加大课程建设支持力度,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科教学质量,进一步强化优势与特色学科,扩大在省内国内的影响力。多途径加强中小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10年内逐步使深圳高中毕业生具备接受全英文教学的基础能力。鼓励中小学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材,开设国际课程。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支持和鼓励中小学校在教育特色项目和特色课程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特色学校,以特色发展带动和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形成课程改革与特色学校建设、学校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
深圳市“百校扶百校”工程:从2010年2月起,市教育局先后两次组织开展中小学“百校扶百校”行动,推进我市学校均衡、优质发展。
2010年2月,深圳市教育局发布了《关于印发深圳市中小学百校扶百校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深教〔2010〕48号),从2010年起,在全市组织开展为期三年的中小学“百校扶百校”行动,组织101所优质学校,对宝安、龙岗、光明、坪山等区101所中小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一对一”帮扶。成立了由市教育局郭雨蓉局长任组长的深圳市中小学“百校扶百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百校扶百校”行动定期巡视和执行力督查制度,实行帮扶工作年度考核评估、奖励和通报制度,实行督学和教研员挂点指导学校制度,落实帮扶人员待遇及其管理制度。建立了帮扶工作所需经费保障制度,市教育局每年拨给结对双方学校同等的资助经费(资助经费专款专用),同时宝安、龙岗、光明、坪山等区教育部门按照市教育局拨付给受帮扶学校资助经费的同等数额,给予本区受帮扶学校配套资助。市教育局每年召开一次“百校扶百校”工作现场会,总结帮扶工作先进经验,树立先进典型,推动帮扶工作深入开展。“百校扶百校”行动的开展,搭建了校际之间交流学习平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200多所结对学校相互学习,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第一轮百校扶百校行动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市教育局研究制定了《深圳市中小学第二轮百校扶百校行动实施方案》,从2013年3月起,重新组织101所优质学校,对101所学校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第二轮百校扶百校行动。
深圳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程:从2010年10月起,市教育局先后两次组织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推进我市学校优质、特色发展。与国内各省市推出的中小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政策举措相比较,我市推进的中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程,具有起步时间早(其他省市到2011年才启动)、规划门类广(六个特色门类)、特色创建学校多(首批61所学校、第二批36所学校)、政府资助力度大(专项金额巨大)四大特点。
2011年在全市范围内分六个类别评选出了首批61所“深圳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学校”,2013年11月对首批学校进行了考评验收,并启动了第二批36所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创建期间,各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安排专人负责,组织教育科研部门对学校创建工作进行跟踪指导,每学期开展一次创建工作专项检查,每学年组织创建学校进行一次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在两年创建期间,市教育局每年拨给创建学校专项经费(每年1500万元),拨付标准为小学每年每种类型特色学校10万元,中学15万元(另外重点创建项目分三类每年分别拨付60、40、30万元)。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市教育局的拨付标准,每年给予本区每所创建学校以等额的配套经费支持,同时对公办学校创建特色学校所需师资实行政策倾斜。”此项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中小学校的特色创建工作,涌现出了一大批特色项目。
高中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试点工程:2011年11月1日,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在普通高中学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深教〔2011 〕531 号),决定在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支持高中学校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在学校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确定了深圳中学、深圳实验学校、深圳市高级中学、罗湖外语学校、育才中学、布吉高级中学、龙城高级中学、坪山高级中学、石岩公学等九所学校为我市首批创新型人才培养试点学校。
此项试点工作以《***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精神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创新、拔尖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试点工作要求实行“四个结合”。一是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不断完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打造科技创新教育校本精品课程,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二是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建立比较稳定的校外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发展科技教育社团,提高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三是与科技教育师资建设相结合,配好配强科技教育师资,通过参观考察、课题研究、培训学习等方式,切实提高科技教育师资素质;四是与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相结合,形成全市科技创新教育品牌。
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首批试点学校的试点时间一般为三年(2011年下半年起)。试点期间,我局将安排专项经费,每年给予试点学校一定的资助,同时每年对试点工作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凡组织不得力、措施不落实的学校,将取消试点资格,停拨资助经费。”
承担相关试验任务的九所试点学校均制定了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方案,例如深圳中学与华大基因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腾讯公司四家单位合作,计划开展以下三项试点工作:(1)建设高新技术前沿观察站。通过电脑网络设备设施的支持,让学生通过定向的窗口,跟踪新能源、电脑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以及基因研究与技术推广的知识与动态。(2)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点项目。通过创新实验中心以及创新教育中心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连接作用,支持学生在新能源、基因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性课题的选题与研究活动。(3)建设兼具地方特色的创新教育校本课程。通过创新实验中心,整合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和力量,开发建设“科技前沿”这一新的校本课程,丰富学校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载体。
校长教师交流机制:我市通过村小改造、统一学校资源配置标准以及实行生均拨款制度等,学校在“硬件”上的均衡已经基本实现。推进教育均衡的核心在于师资力量的均衡,2014年7月25日,市教育局印发了《深圳市中小学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重点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开展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开展校长和教师的双向交流,实现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化和常态化,力争用3到4年时间,率先实现校长教师资源在全市范围的均衡配置,整体提升我市中小学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义务教育积分入学:深圳市、区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采取了统一要求和分步骤、分区域稳妥推进的办法,实施义务教育积分入学管理办法。2012年,根据义务教育公办学位需求调研和预测情况,龙岗区率先开展公办学校积分入学试点,试点结束后,市教育局对积分入学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深入研讨,在全市推广了该区的工作经验。2013年市教育局制订了《关于深圳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试行积分入学办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具体的积分项目和“积分标准公开、积分结果公开、学位安排公开”的基本要求,从2013年起,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试行积分入学办法,落实阳光招生政策,规范招生行为,促进教育公平。
市区校“三结合”教科研工作机制:为深入推进我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发挥我市教研、科研人员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引领作用,提高我市中小学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我市课改特色,打造我市课程改革示范校,总结我市课程改革特色经验,2012年9月,我市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教科研联合研究实施方案》。按照我市承担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总体部署,由市教科院、区教科研部门和学校联合成立教科研联合研究小组,建立由教研科研机构和学校“三结合”的教科研联合研究专家团队,面向全市中小学遴选出了深圳中学、罗湖外语学校、松岗中学、景秀中学、罗芳中学、南山实验学校、文汇中学、福南小学、育才四小、华侨城小学、后海小学、龙城小学等12所课程改革优势学校,作为教科研联合研究小组对口挂点学校,每两年为一个工作周期,指导挂点学校培育、总结、提升和推广课程改革原创经验,计划在两年时间内分区域、分学段、分类别打造一批在市内外有广泛影响和典型示范价值的课程改革示范校,以点带面,推动我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工作深入开展。
(六)改革评价体系,打造教育深圳质量
建立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小学教育质量基本标准、监测制度,把提高质量作为深圳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加强与国内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围绕中小学生的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大素养,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等领域,建立和实施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合理运用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提高教育决策和管理水平,指导和改进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探索建立综合素养阳光评价体系,积极推进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改革,建立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和信息技术平台,健全学生成长档案。重视和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评价,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人格养成教育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中的权重,形成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深圳市“综合素养阳光评价”工程:为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深圳市结合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试验区建设,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积极构建区域、学校、学生三级综合素养“阳光评价”体系。2014年10月22-24日,经过科学抽样,对全市240所中小学进行了“阳光评价”测试,包括学业测试和网络问卷调查测试,参测学生达8万多人,抽样学校校长、部分教师及近8万名家长参与网络测试。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统计,量化分析,形成学生阳光评价、学校阳光评价、区域阳光评价测试报告向社会公布。“学生阳光评价”测试,反映学生综合素养成长情况,研究制定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学生综合素养成长电子档案,全程跟踪记录学生体质、心理、学业、品德等素养培育情况。“学校阳光评价”测试,通过学业质量抽测及问卷调查,测评各学校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水平,并对课程改革的推进情况、学生负担、师生关系、教师育人能力等进行分析评价,促进学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育人能力,逐步推动“学校阳光评价”与现行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相结合。“区域阳光评价”测试,每两年对全市各区进行“区域阳光评价”,主要通过学业质量抽测及问卷调查,测评各区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水平,并对各区在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方面的经费投入、政策导向、制度创新、均衡水平等进行分析评价,促进各区不断加强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保障。
深圳市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工程:随着学校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如何评价学校发展水平,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新问题。2011年,我市全面推进以学校内涵发展为重点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评估,采取学校自评与外部督评相结合,强化对学校的导向、诊断、调控、改进与激励功能,引导和帮助学校提高自主办学能力,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争创办学特色。到2014年底,对全市20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了办学水平评估。与此同时,2013年7月颁布了《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建立和实施督导责任区制度的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责任区督学挂牌履职机制,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发达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体系研究”。
深圳市中小学卓越绩效管理试点工程:2012年,深圳市政府正式把公共服务组织纳入市长质量奖评审范围,市教育局以此为契机,在全市66所中小学开展卓越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引入国际先进的质量理念、指标和评价程序,引导中小学崇尚质量,追求卓越,增强学校运行的程序性和规范性,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精细化管理能力。为全面提升试点学校水平,市教育局邀请市质监局和行业内专家组成专家组,对66所试点学校定期进行卓越绩效管理培训和指导。
三、特色经验与阶段成效
十五年的改革探索,深圳中小学课程改革形成了率先起步、全程参与、全面推进、特色发展的特质,并凝结出了深圳课程改革的特色经验:以打造教育深圳质量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评价驱动为动力,以课程建设为切入口,以转变教学方式为突破口,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以学校特色发展为落脚点。
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深圳基础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从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从城市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两次历史性跨越。完成了“八大转变”,即从以分数为重、以升学为重的“应试教育”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的素质教育转变;从追求规模速度向提升内涵品质转变;从培植典型、打造少数名校向均衡发展、扩大整体优势转变;从以传授、灌输、存储为主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从偏重硬件设施建设向挖掘资源潜力、注重软件建设转变;从移植外地经验、模式向创造深圳教育个性、特色转变;从以引进人才为主向以培养人才为主、引进与培养人才并举转变;从计划型、经验型的管理向民主、科学、法制管理转变。深圳,发展成长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市。
经过十五年的改革探索,特别是近五年来,深圳课改以特色鲜明、成果显著一直受到教育部、全国兄弟省市的跟踪关注,成为全国课改的重要基地,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到深圳学校参观学习,为全国课程改革创造了研究样本,提供了新鲜经验,发挥了示范作用。2012年2月28日在北京由教育部基教二司组织的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情况汇报会上,3月19—20日在上海由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组织的“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座谈会”上,深圳市两次被推选为全国课改代表城市,代表广东省与北京市、上海市一起作了中小学课程改革经验介绍,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肯定和好评。
四、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与工作思路
(一)主要问题
尽管深圳教育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深圳课改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成就,但深圳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时代使命,深圳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需要,深圳市民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新需求,不断地对深圳教育和深圳课程改革提出新要求、新任务。新形势下,深圳深化课程改革还需要我们面对以下一些矛盾和问题,再接再厉,攻坚克难。
1.现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与不断增长的深圳人口及其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深圳城市人口逐年增长,学生人数也呈逐年增长态势,2013年深圳在校学生人数比2012年增长8.09%,比2008年增长35.91%。深圳教育一方面需要从量上增加学位供给满足学生入学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从质上提升现有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教学水平,满足市民对多样化、优质化教育教学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
2.现有教育结构成份比例,与深圳城市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随着深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深圳现有教育结构内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一是高等教育短板问题,我市现有高等院校11所,在校学生106246人。我市高等院校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我市现有高等院校对中小学教学教研的带动引领作用较弱。二是普职结构比例不均衡问题。我市普通高中学校(70所)和学生人数(113639人)比例相对较大,中职学校(22所)和学生人数(63252人)比例相对较小,两者之间存在着结构比例不均衡的问题。三是民办教育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据2013年统计,我市高中公办学校58所(学生133479人),民办学校34所(学生43412人);初中公办学校100所(学生169902人),民办学校144所(学生88194人);小学公办学校266所(学生416986人),民办学校69所(学生313246人)。民办教育是深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民办教育在教学设施改善、师资水平提升和管理体制机制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以提升民办教育质量。
3.现有师资队伍素质水平,与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能力素质要求之间的矛盾。校长和教师既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也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决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校长和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愿望与规划、能力与意志,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部分学校校长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力还不够强,对课程领导力的认识、关注与自我提升愿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投身课程改革的内在动力和新课程实施能力还相对不足。
4.现有三级课程体系结构,与学生多样化、自主化学习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抓手,是学生学习的载体。而现有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构成的三级课程体系,在落实的过程中存在着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实施较难,校本课程课时匮乏,课程和教材的多样化和选择性还不适应学生个性需求等问题。需要对现有体系从目标、内容、结构、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重构,增强课程的针对性、适应性、有效性。
5.现有教研科研力量,与现代教育全民性、终身化、个性化、信息化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制度是中国特色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研人员是保障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我市现有教科研人员严重不足,市、区专职教科研人员不到300人。现有教学研究大多是侧重于针对课堂、教材、教学方法的应用型研究,而对教育教学发展趋势、课程开发设置、学习研究等前沿性、基础性研究严重不足。学校教研科研还存在重大课题轻小课题、重高级别课题轻校本课题、重外部扶持轻内部支持等现象。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模式的推进也有待更加深入、细致、有效。
6.现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及制度政策,与深圳教育现代化发展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新要求之间的矛盾。行政推动和制度建设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强大保障。我市还需要在适应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课程计划、课程开发、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培训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课程改革经验交流和成果推广的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现代信息技术推广运用和能力提升方面,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二)工作思路
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是在“深水区”不断探索,在攻坚克难中不断突破。新时期,深圳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根本理念,适应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推进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根本目的和指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建立新型课程体系,打造教育深圳质量,构建教育深圳标准,创建深圳教育品牌。
1.健全制度。制定《深圳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指导意见》和《深圳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新一轮课程改革。研制课程改革方案、各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及各学科标准。发展新型课程文化,全面增强课程改革的领导能力、指导能力和服务能力。推进依法治教,切实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统筹人事、编制管理、经费投入、教学评价、教师培训、教师流动等配套制度改革,引导、激励和支持学校改革创新,力争在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方式变革、课程评价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制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建立校本课程开发标准和管理制度,规范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立项开发、审查、评价和选用。健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基本管理制度,加强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促进中小学课程实施的规范化和精细化。严格执行小学、初中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完善体育、艺术、外语等特长生招生制度和学校自主招生管理制度,规范录取程序与办法。扩大优质普通高中学位直接分配到初中的比例。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实行中考加毕业会考的考试办法,深化中考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考试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提高命题水平和试题质量,发挥中考促进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2.提升素质。树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育人观,提升中小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审美、国际、信息、生活八大素养,突出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教师发展基地学校,创建分层分类分岗教师培训模式,完善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继续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发展能力。推进市、区、校教科研机构建设,加大教科研人员培训力度,提升教科研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指导能力。
3.优化课程。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三类功能性课程体系,开发与综合素养提升相配套的专题化、系列化、模块化的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完善中小学生公民道德课程体系,加强体育、艺术、科技教育、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加快数字化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与学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实施深度融合,发挥每门课程育人作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4.强化评价。构建学生、学校、区域三级综合素养“阳光评价”体系,建立教育质量动态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和学生学业质量数据库,开展教育质量相关因素分析,优化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引导教师、学校、区域深入推进学生八大素养提升行动。建构以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为内核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强化教师课程实施能力评价,建立校长、同事、学生、家长等多主体评价模型。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强化督学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指导。
5.激发活力。大力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和学习型学校建设,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加快名校长、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建设,培养领军人才。培育教育教学深圳思想,构建教育教学深圳标准,打造教育教学深圳流派。
课程改革是以课程为抓手而展开的教育系统变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制度性变革。回顾总结十五载光辉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深圳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实施素质教育为诉求,开始了新的探索,翻开了新的篇章。我们祝愿,我们努力,我们奋斗,我们相信,深圳——这座创造了中国奇迹的年轻城市,洋溢着敢闯敢干特区精神的创新城市,凝聚了“教育成就民生幸福,教育决定深圳未来”共识的教育强市,深圳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