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为人曾国藩的为官之道道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与为人处世之道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与为人处世之道
一勤天下无难事(深度好文!)
曾国藩说为官者当有五勤:“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曾国藩的“五勤”之道虽是为官之道,同时也是为人处世之道:
曾国藩所说的“身勤”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
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论语》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曾国藩所说的“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
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则进入室内。等到曾散步回来,李请曾传见三人。
曾说不用再召见了,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险违之人,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应予重用。”
李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
曾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三人的面前时,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可见他恭谨厚重,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过,立刻左顾右盼,可见他阳奉阴违,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双目正视,不亢不卑,乃大将之材。”
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从细微之处识人,练就了他的一双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时,幕僚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功勋。
曾国藩所说的“手勤”其实就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
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
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曾国藩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曾国藩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这样的反省,不断修炼自己。
第二个好习惯就是读书习惯,他规定自己每一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通过坚持读书,曾国藩不仅改变了气质,更磨练了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也增长了他的才干,懂得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让他成了一代大儒。
第三个好习惯就是写家书,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正所谓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曾国藩养成很好的习惯,不仅成就了曾国藩自己,也影响了曾家后人。
曾国藩的“口勤”就是他与人的相处之道。
曾国藩认为同僚相处“两虎相斗,胜者也哀”。
据说曾国藩开始同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关系并不好,咸丰三年,曾国藩在长沙初办团练时,骆秉章压根儿就没把曾国藩放在眼里,对曾国藩的工作也不是十分支持。当绿营与团练闹矛盾时,他总是把偏向着绿营。
让曾国藩特别愤愤不平的是,在靖港兵败,湘军退驻长沙城郊的水陆洲时,骆秉章来到离曾国藩座船仅数十米之遥的码头送客,曾国藩以为他是特意来看望和安慰自己的,内心正十分感激,谁知他送完客人之后竟然转身便走,就当没有看到曾国藩!并且还同长沙官员一起对曾国藩的兵败百般讥讽。
尽管如此,曾国藩并没有逞口舌之争,而是采取曲意忍让的态度,在他为父守孝后第二次出山之时,他特意拜访了骆秉章,态度十分谦恭又十分热情,之前的那点事就当没发生一样。这让骆秉章大感意外,当场表态,以后湘军有什么困难,我们湖南当倾力相助。
“己预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曾国藩口勤不仅仅是对同僚和上级,对下属也会耐心地训导,曾国藩秉持的这种为人处世之道,不仅让他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铭传、胡林翼等名臣,实现了清末短暂的中兴。
曾国藩所说的“心勤”其实就是坚定的意志品质。
曾国藩不管是从科考还是在平定太平军时“屡败屡战”,都有一种精诚所至的信念在支撑他。从各方面下足工夫,功到自然成。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
来源:政商内参公众微信号:zsnc-ok,《文史月刊》
曾国藩的不计较:士有三不斗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往往被现实左右,可总有那么一些人逆流而上站在众人仰望的地方。历史就像一幕灿烂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一幅绝美的画,一段浑然壮阔的诗篇。它缓缓汇聚成一条大河,眼不可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天空下人的骨髓里,所以,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有了同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曾国藩刚在翰林院任职时,上司赵楫的父亲进京,下帖子请同事赴宴。曾国藩对这种借机捞财的事看不惯,便没有前往,赵楫对此非常不满。只是,曾国藩紧接着连升几级,官职大过赵楫,赵楫纵使有千万个不满,也只能压在心里。
后来,曾国藩被人弹劾,连降数级,又回到原来的位置,再次成了赵楫的手下。按例制,出门不能再乘轿,而改为步行,惹得很多人看笑话。
他偏偏皮癣发作,严重到不能久坐,便去向上司赵楫请假,想在家里躺两天。赵楫好不容易等到报仇的机会,当然不会轻易放过。当即,他板起脸来就是一通训斥:“你才被降职几天就要请假,是看不起本官吗?你的假,我不准!”曾国藩无奈,只得继续带病工作。
自曾国藩降职以来,只要逮着机会,赵楫就要训斥他一番,还到处说他坏话,处处压制他,连同事们都看不过去,要找赵楫理论,曾国藩却没事人一般,该干嘛干嘛,兢兢业业,好像所有的不快都不曾发生。
后来,曾国藩升为二品官员后,可以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但他一向节俭,又不愿太高调,就决定依然乘坐四人抬的蓝呢轿。按照例制,蓝呢轿见到绿呢轿必须让路,否则,抬绿呢轿的人就可以揪住坐蓝呢轿的人一通暴打。
那次,曾国藩乘着蓝呢轿出门,轿子走到一条窄路上,后面来了个绿呢轿。这种情况下,蓝呢轿可以不让路。但曾国藩还是命人靠边走,即使如此,绿呢轿依然不能通过。
抬绿呢轿的人见状,策马奔过来,不由分说,掀起蓝呢轿帘,一把揪出曾国藩,啪啪就是两耳光,打得曾国藩两眼冒金星。
可笑的是,乘绿呢轿的只是个三品官员,曾国藩还比他大一级呢,此官员吓得不轻,心想,这下自己完了,肯定吃不了兜着走。赶紧跪下来赔礼道歉。
所有人都等着曾国藩打对方两耳光解气,没想到,曾国藩扶起对方,诚恳地说:“确实是我的轿子挡了大人的路,大人赶紧上轿,赶路要紧。”莫名其妙挨了打,居然没事儿人一样,而且,还再三叮嘱轿夫,凡是见了绿呢轿,不管对方是否官比自己大,都必须让路。
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不计较,就不会将自己拉入争斗的漩涡,不被尔虞我诈所累;不计较,就不会树立太多的敌人,不会时时遭人陷害;不计较,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充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因为事事不计较,只一门心思做实事,曾国藩创下了九年内连升十级的官场奇迹,终于成为一代名臣。
曾国藩:天道忌巧(说得真好)
“天道忌巧”,人生要有笨拙的功夫。语出曾国藩,当时的晚清,在一种虚浮、圆滑、取巧的氛围中,因此曾国藩大胆“去伪而守拙”。
以天下之至诚应对天下之至伪,以天下之至拙应对天下之至巧。
原文:天道忌巧,天道忌贰,天道忌盈。
不要走捷径,人生的路一步一步地走,世上没有捷径可走,要扑下身子,扎扎实实地去做。
天道忌贰,贰就是不忠诚。诚为人之本,不诚则无以立。
天道忌盈,就是忌满。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鬼神害盈而福谦。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其实不论什么时代,大道至简,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才往往困于他的天才,超前时代,并因此陨落,而脚踏实地的庸才,才运筹帷幄,臻至成功。
理念:志之所向,金石为开。
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虽不无权谋因素,但其核心却是“忠义血性”的儒家理念。
曾国藩生于雍、乾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顶点。在曾国藩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横流。
因此,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宣讲举世都不宣讲的儒家学说,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就了“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业。
用人:尚朴实,耐劳苦。
如果说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血性忠义”,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则是能够切实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
曾国藩从最根本的选人环节入手,提出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兵勇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
湘军靠什么打胜仗?靠什么持续地打胜仗?就是这种“尚朴实,耐劳苦”的作风。曾国藩的用人,从表面看来迂阔笨拙,其实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治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他厌恶听到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
曾国藩的管理风格亦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作战:扎硬寨,打死仗。
曾国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胜的战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对手的智商,由此发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稳慎徐图,稳扎稳打,反而一步步地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占尽了上风。
组织:还我真面,复我固有。
曾国藩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之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这种坦诚相待的“湘军精神”,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心性: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充满了挫折与逆境,但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以“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的意志力量坚持到了最后。
曾国藩说:“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取巧只是小聪明,只会得利于一时;拙诚才是大智慧,方可奠基于长远。
梁启超这样评价:曾国藩并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著名人物中,他被认为是最迟钝愚拙的一位。他的一生,也一直在逆境之中,然而他立德、立功、立言,达到了古人所说的三不朽的境界,这是什么原因呢?
他一生得力的地方,就在于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尽百千险阻而不屈服,如此而已。
来源:洞见公众微信号DJ
曾国藩: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曾国藩,我国近代史上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理学家,晚清第一名臣。心存敬畏意识,保持头脑清醒,是曾国藩一生为官从政之道的核心。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其谋略过人、坚韧、不服输的精神有很大的关系,而他功成名就后的全身而退,则是得益于他的“敬畏”观。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敬”就是尊重,“畏”就是害怕。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曾国藩认为,身处官场,必须懂得敬畏。他在给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读《曾国藩家书》看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幕僚叫李鸿裔,曾国藩特别钟爱他,他的密室只有李鸿裔可以随便出入。
当时,在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三圣七贤”,都是名极一时的理学大家。曾国藩仰慕他们的名声,把他们都召进来。然而,只安排了他们的衣食住行,却不让他们担任具体的职务。一天,曾国藩与李鸿裔在室中谈话,正巧有客人来,曾国藩便出去接待客人,留下李鸿裔独自在室中,他翻看桌上的文稿,看到了一篇《不动心说》,是某一位老儒所写的。这老儒,即是十个圣贤中的一个。文中有一段用现在白话说的话是:“你把我放在美丽的姑娘面前,我会动好色之心吗?我不会。你再把我放在大红的顶戴面前,我会动高官厚禄之心吗?我不会。”李鸿裔看到这里,觉得非常可笑,拿起笔在上面戏题道:“美丽姑娘前,大红顶戴旁,你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写完后离去。
曾国藩送走客人,回到书房,看到所题的文字,叹了一声气,说:“一定是这个小子干的。”便找来李鸿裔说:“这些人难免有欺世盗名的成分,言行也不见得一致,这我是知道的。然而,他们能达到今天的地位,靠的正是这个虚名。现在你一定揭穿,使他们失去衣食的来源,那他们对你的仇恨,岂能是平常语言之间的仇怨可比的。杀身灭族的大祸,都隐伏在里边了!”李鸿裔顿时出了一身冷汗,接受了教诲,从这以后深深地收敛自己,谨言慎行。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曾国藩说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的一生始终常怀敬畏之心,坚守做人为官的基本准则,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松,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境中度过,最终一路平步青云,大业辉煌,成就了自我。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在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形势下和形形***的诱惑面前,特别是领导干部面对天地万物,面对纷繁世事,面对手中权力,面对人民群众,面对党纪国法,面对自己内心,要像曾国藩那样,心里一定要装着“敬畏”。只有心怀敬畏才会牢记“慎独”,才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忠于职守,鞠躬尽瘁。
免责声明:该博文根据公众微信、互联网络编辑、整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5月23日,一封大量运用了文言文的千字辞职信在网上迅速走红,网友惊呼“文采飞扬、行文流利”,有人称其为“诗一般的辞职信”,一天点击阅读量就超过了20万人次。而写这封信的人的身份更是引起了围观----他是湖北恩施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孙涌。据媒体报道,24日,恩施州委组织部一名干部证实,孙涌的告退申请已经得到批准。孙涌说,办好相关手续后,他将转行去当一名律师。习总书记强调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而从孙涌的辞职信与博客留文中可以明显看到,孙涌对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研究具有相当深透的水准。辞职信全文关于申请辞去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的报告州纪委、州委组织部:我申请辞去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对于辞职申请,略作如下说明。本人辞职与“全面从严”无关。中央实行“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提出“全面从严”以来,本人并无丝毫困扰不适之叹,反有轻松解脱之感。盖因本人生性简约清净、低调淡泊,不善交游、不事产业,既无求田问舍之经营,亦少觥筹交错之纷扰。且入职即作刀笔小吏,所从事者无非写写画画之事,断无滥权弄权之机。八项规定之前,本人常怀格格不入之窘迫,觉得自己本事小、不会混;八项规定之后,本人反有众生平等、“天下同此凉热”之释然。看见陈规陋习正在破冰、政治生态清风徐来,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治党管党“全面从严”心怀期望。虽离开纪检系统,但依然热盼***疾风厉势持续荡涤,并最终实现权力进笼、河清海晏。本人辞职与“为官不为”无关。本人非但不存在“不为”表现,因长期从事文稿文字工作,加班熬夜是常态。近两月以来,加通宵班就有6次。近三年没有公休,连续四年体检窦性心动过缓,2011年体检心率最低至每分钟38次。本人并不擅评功摆好、分辨解释,未藉此叫苦喊累,我辞职与所谓“为官不为”无关。本人辞职也无关人事困扰。我并非在体制内走到穷途末路、剑拔***张而被迫离开。入职以来,不管在何单位、在何岗位,我胜任工作,谦逊低调,不闹不争,与人为善,于人无害。不论是在州委办公室、乡镇村挂职,还是在州纪委工作期间,同事评价不低,领导眼中绝非刺头,多数人当有公允评价。领导在季度总结会上告知,2014年州纪委室主任述责述廉测评中,我排名第一。人生并非漫长无边,无非求一顺心意、开心颜,我于年近不惑请辞,仅与个人心性志趣有关,同时也源于不想久事笔砚文牍之间而无所用事。此外还有一个或许卑微细小、但于我而言却万分重大的原因:作为一个十岁单亲孩子的父亲,我需要有正当合理的陪伴辅导孩子的时间。在此作一承诺,也提一点请求:虽然辞去职务,但党员身份还在,因此我承诺一如既往严格遵守党纪党规,特别是模范遵守、运用、维护法律,做法治的信仰者和实践者。我清白来去,今后也自当在法治与理性轨道行事,请强大自信的组织尊重并保障本人各项合法正当权益,不打不压,聚散相安,揖礼而别。几年前我通过全国司法考试拿到A证(可全国范围执业),由于某种自我要求,这些年始终没舍弃法律学习,也曾在基层法院做过几年人民陪审员,因此辞职后拟做律师。由于起步已迟,故只能专注一二,虑及毕竟在体制内十五年余,对公权运作相对熟悉,初步计划在刑事、行政诉讼等领域聊为稻粱谋;倘能更进一步,于安身立命之余还能见证、参与民主法治点滴寸进,则固所愿也!作此个人选择自然不会是轻松坦途,但“世间安得双全法”。而且国家高举法治大旗,州委州政府这些年也致力于建设“法治恩施”,法治环境日彰,公民权利保障更充分,律师在法律共同体中的作用也受到较多重视,我愿对此持有信心。孙涌日孙涌其人孙涌1977年8月出生,在他诗一般的辞职信背后,不难看出他的文字造诣和精神世界,与儒释道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譬如“谦逊低调,不闹不争,与人为善”是儒家为人处世之道的常态,“众生平等”、“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是佛家思想的体现,“生性简约清净、低调淡泊,不善交游、不事产业”则有道家的清虚无为之风。华商报记者发现,孙涌的微博内容多与法律相关,他经常转发法律学者的论文、对法条的解释,也不时发表一些自己对案件、法律条文的看法。而他的博客则经常发表一些读书心得,如《读苏轼〈凌虚台记〉》、《归去来兮--读李敖〈北京法源寺〉》。在孙涌的《归去来兮--读李敖〈北京法源寺〉》一文中,有这样的几段文字:这样的文人还有吗?有!至少,我在《北京法源寺》中找到了一个谭嗣同!想不到吧,这样一个枭傲昂扬、鹰击万里的变法勇士的人生观中竟有如此平和宁静出尘的佛学信仰!但他是已经“回向”的真正的佛教徒。看淡名利、看轻生死,因此面对死亡他横刀而笑了,笑得从容宁静。当变法失败已成定局,谭嗣同送走了梁启超,送走了康有为,送走了蔡锷……然后他留了下来,平静地坐在家中,清理信件、整理房间,他整理得很细心,好像要出一次远门。抓他的人来了,他向他们微笑,领头走出去,走出他刚才整理得很整洁的房间。抓他的人也被他的宁静震慑,谁也没说话。之后,他宁静地走上北京菜市口的刑场,宁静得像一潭清泉……许多年以前,他已勘破人生真义,懂得有限的生命个体在无限的时空无限的物质面前太渺小太悲哀,世俗的物质追逐对他已没有意义。他的一首咏柳花的诗写道“直到化泥方是聚,只今堕水尚成离”,境界旷远而冷寂。这就是“去”。但他最终“来”了,在国家积弱积贫时来了,在变法中风虎云龙,释放了全部的热情。佛学的信仰净化了他的灵魂,那样纤尘不染,因此没有了功利的追逐,只有济世救国的赤诚。也唯有如此,他才能走得那么宁静那么从容。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啊!若冲冠一怒、热血一涌,死则死矣,偏偏他死得如此宁静!死,对他来说不过是“来”后的又一次“去”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总书记***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习总书记说:抛弃传统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而从孙涌的文字可以看出,他对儒释道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学习是非常具有热忱的,而且研究继承相当深入。我们为这样的人才点赞----像孙涌这样把儒释道传统文化融于心、成于言、践于行的人,当官可以“胜任工作……清白来去”,即使转行了,相信同样可以在新的职位上超越小我,为更多人的福祉而发出光热。无论官场内外,这样的人才都是眼下中国最需要的栋梁。我们祝愿中国拥有越来越多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走在人生大写之路上的前行者!最后来看看孙涌5月26日发表的最新微博:昨日正式手续已办理完结,过程快而简洁。其间,有殷殷之情,无伤别之意,有笑言哑哑,无震来??,只是互致珍重后的恬然挥别。填写离职表格时,有一栏“辞职理由”,我慎重写下:对法律的爱好,对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期许与信心。近日有潮声水起,困扰不已。小子疏于辞令,更无诗意,喧嚣若此,实非我本意,亦大违一贯隐忍冲淡之心境。我始终相信,无论如何,“***+法治+行大道至简之政”,都应是“最大公约数”之选项。愿潮平风正,无论是高舳巨舻,还是扁舟一叶,都好悬帆远行。版权声明:为官之道致力于好文推送,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实原作者姓名,在这里向你们表示深深的敬意。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QQ:,谢谢
猜你感兴趣王杰:儒家思想与为人为官之道_图文-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王杰:儒家思想与为人为官之道_图文
导读:王杰:儒家思想与为人为官之道文章来源:理论网[作者:记者:杨洋]发布时间:,***中央党校王杰教授作大会发言,***中央党校教授、《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主编王杰应邀参加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并做了题为《儒家思想与为人为官之道的几点思考》的演讲,王杰教授认为深入挖掘、借鉴这些思想智慧,对当今如何为人为官尤其是为官者如何加强道德自律、道德修养,他从天地之性人为贵、修身正己立德、儒学与为官者德性修养及其当
王杰:儒家思想与为人为官之道 文章来源: 理论网 [作者:记者:杨 洋] 发布时间:
12-10-26 10:56:52
***中央党校王杰教授作大会发言
世界儒学大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国际性儒学会议。前不久,***中央党校教授、《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主编王杰应邀参加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并做了题为《儒家思想与为人为官之道的几点思考》的演讲。
王杰教授认为深入挖掘、借鉴这些思想智慧,对当今如何为人为官尤其是为官者如何加强道德自律、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有很现实的启迪意义。他从天地之性人为贵、修身正己立德、儒学与为官者德性修养及其当代启示几个方面,对以上问题做了一些简单梳理和介绍。
一、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为人的底线在于礼义道德良知
在中国文化看来,人与宇宙万物贯通一体,皆禀受天地之理、阴阳之气而生,正如荀子所言:“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礼记》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据此,王杰教授认为在自然、生物学层面上,人与禽兽没有多少分别,人与禽兽之不同,在于社会、文化、道德、精神层面,即人有礼义道德良知,此乃人之为人的底线,有之,则人;无之,则禽兽也。
二、修身正己立德:中国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礼义道德的民族,很早就确立了修身正己立德为人之大本的思想。王杰教授例举了很多儒家思想中为官理政的观点,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不孤,必有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等等。他认为修身正己立德是中国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做人做好了,才能为做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儒学与为官者德性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为人为官及治国安邦的思想精华,重视为官者的道德修养是儒家思想的重中之重。王杰教授认为官员的道德修养不是单一的,它是综合素养的体现。官德修养要通过具体的德目体现出来,至于具体的德目有哪些?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重点,不同人有不同的概括。对此王杰教授讲了四点。一是孝。孝为诸德目之本,是一切道德心、感恩心、善心、爱心的源头,是一个人塑造其道德人格的起点。二是慎。慎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为官者要做到“八慎”,即:慎独,慎微,慎欲,慎权,慎友,慎好,慎言行,慎始终。三是廉。廉的基本含义就是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对于为官者是否清廉,不能只“听其言信其行”,
而应做到“听其言观其行”。四是学。我们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领导干部,“仕而优则学”,要当个好官,就要不断学习。孔子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等等。王杰教授认为孔子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对今天的人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四、几点启示
王杰教授说,以上所列德目,旨在表明官德修养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综合素养的体现,这些为官箴言是古代贤哲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在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严守官德底线,仍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中国***人已经自觉的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安邦的政治智慧。注重做人、修身、官德修养、仁爱、孝道、民生、教育、学习、慎独、诚信、节俭、敬畏、人际和谐、见利思义、忧患意识、理想人格塑造、和而不同、和为贵、以人为本、礼义廉耻等是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这些优秀的思想成果已经成为中国***人治国安邦的重要思想资源,已经成为当今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表明中国***人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由过去几十年间的批判、质疑和否定,转向了继承、尊重和价值认同。
第二、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官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最为社会所关注,官德纯则民风正,官德毁则民风降。官德好坏是社会的风向标,关乎政权的安危、国运的兴衰、百姓的祸福,关乎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官德缺失已经成为当前贪污腐败屡禁不止的重要诱因,而腐败恰恰是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危险,极大地损害了执政党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很多国家或政党衰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腐败。鉴于此,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德”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提出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道德考核指标体系,将干部道德列入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中。在这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例子。需要指明的是,这里所谓“德”,已不再局限于领导干部的个人道德,而是包括领导干部的“四德”,即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
第三、官德必须制度化、法制化。就像法律、金钱不是万能的一样,道德同样不是万能的。道德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道德是用来守住底线的。我们不能把一切都寄托在官员的个人道德上,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及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因为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远比德行要靠得住。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在官德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规范官德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如《***法》,就以法律形式明确了***
的九项义务和十六条“禁令”。2010年1月出台的《中国***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标志着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步入了规范化的阶段。
愿我们的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能够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能够“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包含总结汇报、旅游景点、人文社科、党团工作、文档下载、工作范文、IT计算机、经管营销、专业文献以及王杰:儒家思想与为人为官之道_图文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