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_百度百科
[huái nán wáng]
“淮南王”,中国古代封号名,以此命名的人物有:汉朝的(又称)、、、。魏南北朝时期的、、、石昭、、刘讳、、直勒它、高仁光、、拓跋他、拓跋世遵、拓跋宣洪;隋唐时期的、等。也有自封王的,如东汉,还有就是根据地理位置封王的,如北魏时。一般指的是汉代淮南王刘安。淮南王刘安在今安徽省寿县。
淮南王名词释义
淮南王,中国古代称号之一,不一定是王公贵族出身,也可以是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平民被授予称号。《》、《》、《》、《》等上记载的淮南王有20位;《中华别史全集》等所述自封及不愿就封、史实不够充分的“淮南王”7位,合计达27位。汉代是历代淮南王影响最大的时期。其历史大体经过三个转折点:一是由异姓封王到“同姓封王”。把历史上第一个淮南王英布留下的转手封给少子;二是由一国封王到多国并封。时期,东晋王朝封有淮南王,与之同时期的前秦也封。南北朝时期更是如此,北魏、北齐明明在淮河以北也照样封淮南王,;三是淮南王封号的分量伴随减少封地及仅“”等措施的推进自汉以来日渐减轻,由自封称王到不愿就封。东汉曾自封淮南王,可宋代却不愿就封。秦锡帛自封淮南王时间较短。[1]
淮南王汉代时期
西汉得淮南王之封号的有、、、。因黥布、刘长、刘安的先后叛乱,汉武帝以后的两汉时期没有再封淮南王。东汉李宪系自封。从封异姓诸侯黥布到封刘长、刘喜、刘安,从朝廷不愿再封到李宪占据淮南自封(详见第四部分“另类淮南王及几点存疑”),反映出中央与地方的利益之争。[2]
淮南王英布
英布(?--前196年),秦末汉初名将。(今安徽六安)人,因受被黥,又称黥布。初属,后为霸王帐下五大将之一,封王,后叛楚归汉,被封为淮南王。英布与、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前196年起兵反汉,因罪被杀。
,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指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黥布曾在为盗。起义时,他率众叛秦响应。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他时任楚之九江王,却“阴许畔楚与汉”,致使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四年(前204年),英布为西汉第一位淮南王,定都(今安徽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之地。汉之开国功臣韩信、等相继被诛,英布遂起疑心,发兵造反。反书闻,上乃赦赫,以为将军。召诸侯问:“布反,为之奈何?”皆曰:“发兵坑竖子耳,何能为!”滕公以问其客薛公,薛公曰:“是固当反。”滕公曰:“上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南面而立万乘之主,其反何也?”薛公曰:“前年杀,往年杀,三人皆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滕公言之上曰:“臣客故楚薛公,其人有筹策,可问。”上乃见问薛公,对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负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上曰:“何谓上计?”薛公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上曰:“何谓中计?”薛公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上曰:“何谓下计?”薛公对曰:“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字枕而卧,汉无事矣。”上曰:“是计将字出?”薛公曰:“出下计”。上曰:“胡为废上计而出下计?”薛公曰:“布故骊山之徒也,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出下计。”上曰:“善。”封薛公千户。遂发兵自将东击布。[3]
《?韩彭英卢吴传》载: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人有闻者,共之。四年秋七月,立布为淮南王,与击项籍。布使人之九江,得数县。五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垓下。[3]
淮南王刘长
刘长(前198-前174),西汉初诸侯王。力能扛鼎。(今江苏)人。刘邦少子,妻雍氏。于前196年被封淮南王。时,骄纵跋扈,常与帝同车出猎;在封地不用,自作。前174年,与、首领联络,图谋叛乱,事泄被拘。朝臣议以死罪,文帝之,废王号,(严道县,今四川雅安),途中不食而死。
刘长(影视形象)
刘长是刘邦的。其生母是赵王张敖的美人,是的女婿。刘邦有一次赵地,张敖让赵美人作陪刘邦,由此怀孕。刘邦在铲除异姓诸侯时,张敖全家入狱,赵美人也受到。张敖的左右将赵美人之事向负责办案的报告,审食其又把此事向吕后作了报告,忌赵美人,未赦免其罪。赵美人在生下刘长后饮恨自杀。遂由吕后收养。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高祖刘邦立其子刘长为淮南王。刘邦死后,吕后专政,一批大臣被送上断头台,刘邦的儿子也大都送命。等到吕后死时,刘邦的八个儿子只剩下()和刘长。刘长的淮南国疆域广大。《史记?》记载:“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早失母,常附吕后。及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
刘长对辟阳侯审食其未救其生母而怀恨在心,遂借机擅自用铁椎打,孝文帝仍未治其罪归国后更加骄横,不用汉法,自为法令,拟于天子。文帝乃召淮南王刘长,废除封号,去蜀郡,途中刘长绝食而死。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载:王得书不说。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乃使使召淮南王。王至长安,丞相张苍,典客冯敬行御史大夫事,与宗正、廷尉杂奏:“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为黄屋盖拟天子,擅为法令,不用法令。及所置吏,以其郎中春为丞相,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亡者,匿为居,为治家室,赐与财物、爵禄、田宅,爵或至关内侯,奉以二千石所当得。大夫但、士伍开章等七十人与棘蒲侯太子奇谋反,欲以危宗庙社稷,谋使闽越及匈奴发其兵。事觉,长安尉奇等往捕开章,长匿不予,与故中尉?忌谋,杀以闭口,为棺椁衣衾,葬之肥陵,谩吏曰‘不知安在’。又阳聚土,树表其上曰‘开章死,葬此下’。及长身自贼杀无罪者一人;令吏论杀无罪者六人;为亡命弃市诈捕命者以除罪;擅罪人,无告劾系治城旦以上十四人;赦免罪人死罪十八人,城旦春以下五十八人;赐人爵关内侯以下九十四人。前日长病,陛下心忧之,使使者赐枣脯,长不肯见拜使者。南海民处庐江界中者反,淮南吏卒击之。陛下遣使者赍帛五千匹,以赐吏卒劳苦者。长不欲受赐,谩曰‘无劳苦者’。南海王织上书献璧帛皇帝,忌擅燔其书,不以闻。吏请召治忌,长不遣,谩曰‘忌病’。长所犯不轨,当弃市,臣请论如法”。爰盎谏曰:“上素骄淮南王,不为置严相傅,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其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令复之。”淮南王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以骄不闻过,故至此。”乃不食而死。县传者不敢发车封。至雍,雍令发之,以死闻。上悲哭,谓爰盎曰:“吾不从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淮南王不可奈何,愿陛下自宽。”上曰:“为之奈何?”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诸县传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置守冢三十家。[3]
《》(1989年版)对“刘长”的解释是:文帝前六年(前174年)阴谋叛乱,事发被拘,谪徙邛邮,途中不食,死。
苏东坡在《》中认为刘长是病死:“淮南王迁于蜀,至雍道病卒,则非长安,此乃古雍也。”
淮南王刘喜
刘喜(?--前143)即城阳。西汉宗室诸侯王。西汉(令属江苏)人。刘邦曾孙,子。前176年城阳王。汉孝文十二年(前168年)被封为淮南王。越五年,复返为。在位三十三年卒,谥共王。
据《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载:孝文八年,怜淮南王,王有子四人,年皆七八岁,乃封子安为阜陵侯,子勃为安阳侯,子赐为阳周侯,子良为东城侯。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上闻之曰,昔尧、舜放逐骨肉,周公杀管、蔡,天下称圣,不以私害公。天下岂以为我贪淮南地邪!”乃徙城阳王王淮南故地,而追尊谥淮南王为厉王,置园如诸侯仪。十六年,上怜淮南王废法不轨,自使失国早夭,乃徙淮南王复王故城阳,而立厉王三子王淮南故地,三分之: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阳周侯赐为,东城侯良前,无后。[3]
淮南王刘安
刘安(约前179─前122),淮南王之子,好行小惠以笼络人心。刘长谋反事发自杀,文帝八年(前172年)封安为阜陵侯,十六年进为淮南王。吴楚七国谋反,安拟举兵响应,因国相反对而止。武帝接位,安勾结太尉田,暗中整治武备,赂遗诸国,觊觎帝位。元朔五年(前124年),郎中雷被上书告发刘安阻其欲从军击,诏削安二县。元狩元年(前122年),有人告发刘安谋反,武帝交丞相公孙弘和廷尉等审理。安恐阴谋败露,拟抢先发难,又被其谋士伍被告发。安自杀;王后、太子及审问中被牵连到的列侯、二千石和豪杰等数千人,皆以罪受诛;淮南王国被废,改置九江郡。刘安爱读书,鼓琴,不喜狗马游猎,也行阴德拊循百姓,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纂《淮南鸿烈》(又名《淮南子》),其如《内篇》二十一,《外篇》三十三。《内篇》流传至今。
文帝(刘恒)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把汉初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以长子身份为淮南王,时年十六岁,仍都,辖境15个县。[3]
刘安好读书鼓琴,不喜弋***马驰骋,潜心治国安邦,著书立说。刘安爱贤若渴,礼贤下士,都寿春成了文人荟萃的文化中心。和众门客著成《》(又名《》)。《》有《内篇》21篇、《外篇》33篇、《道训》2篇,20余万字。又著诗歌《淮南王赋》82篇、《群臣赋》44篇、《淮南歌诗》4篇、《淮南杂星子》19卷、《》。内容涉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领域,包罗万象。这些著作中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
刘安好,召集道士、、郎中以及江湖方术之士炼丹制药,最著名的有苏非、、田由、、、、毛被、左吴,号称“”,在北山筑炉炼丹,偶成豆腐。因之被尊为豆腐鼻祖,也因此而得名。
刘安的制国思想是“无为而治”,对道家思想加以改进,不循先法,不守旧章,遵循自然规律制定了一系列轻刑薄赋、鼓励生产的政策,善用人才,体恤百姓,使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
尽管刘安的治国政策得到百姓的拥护,可是在那独尊儒术的时代,他所奉行的道家思想,屡遭谗言。汉武帝年(公元前122年),武帝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刘安被迫自杀。[5]
汉王朝的创立者高祖共生有8个儿子,的父亲是他最小的一个儿子。公元前202年,“”败亡后,刘邦在楚王、韩王信、淮南王、、、赵王张敖和燕王臧茶等诸侯王的“劝进”下,由“”摇身一变而成了汉王朝的“皇帝”,完成了由秦到汉的历史性过渡。汉王朝建立后,西汉中央政权与各诸侯王的矛盾很快便浮出水面,各诸侯王纷纷举兵叛乱。公元前196年7月,淮南王英布率兵反汉,年老体弱的刘邦抱病亲率大军迎战,并最终将英布击败。此后,在大大小小一系列针对诸侯王的平叛战争中,刘邦得出了一条“经验教训”------各诸侯王之 所以会与中央政权离心背德,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都不姓“刘”。于是,开始将诸侯王分封给刘氏的宗室子弟,到他于公元前195年去世时,总共有9位刘氏子弟被封为诸侯王,其中“接”了英布的“班”,被父亲立为淮南王。共领有、衡山、和4郡,都城在,也就是今天的。
不过后来历史的发展却表明,刘邦总结出的这条“经验教训”实在是荒唐透顶得很,被他亲自册封为诸侯王的刘氏子弟,随着羽翼的丰满和势力的膨胀,又很快走上了英布等的老路,他们不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甚至公然与朝廷分庭抗礼、“叫起板”来。即位没多久,济北王刘兴居便举兵反叛;公元前174年,被汉文帝“待以兄弟之礼”的淮南王也起了叛心。
刘长的生母原是张敖的姬妾,当年伐秦经过时,赵王将赵姬献给了刘邦,赵姬在和番巫山云雨之后竟有了身孕。后来叛乱,赵姬受牵连被捕,她在生下刘长后愤而自杀。由于有了这样的出身,刘长从小便养成了不太正常的心理,在被立为淮南王后,他更是将这种变态的心理发展到了极致,平素为人傲慢,骄横无比。到时,刘邦的儿子们大多已不在人世了,剩下的只有汉文帝和刘长,因此,刘长做起事来更是骄纵妄法,无视朝廷的各种。比如他因为怨恨大臣辟阳侯当初没有替生母赵姬辩白,甚至用袖中藏着的一把铁锥,亲手将辟阳侯杀死。不仅在内不用汉法,而且还自己任命起各级官员来,小小的淮南国,俨然成了不在汉王朝统治下的“世外桃源”。
公元前174年,刘长暗地里派人与太子奇等勾结,并打算联合人和联手叛乱。很显然,像刘长这样的“公子哥儿”,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他的密谋很快便被朝廷发觉,他本人也被捉拿到了京城。因念及兄弟之情,并未依法处刘长极刑,而是将他废爵流放。刘长在发配途中绝食而死,年仅25岁,死后被谥为。刘长死后,淮南国被取消,收归中央管理。
两年后,汉文帝又想起了刘长这个自杀了的弟弟,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便下诏将刘长4个年仅七八岁的儿子都封了侯;到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再次下诏,将原来的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和庐江),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其中长子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出任淮南王。
“死结”带来的祸端
寄望于幼年便惨遭丧父之痛的刘安能对忠心耿耿,这显然是。事实上,刘安的一生,始终就是在对朝廷的不满、怨恨和异心频起之中度过的。
刘安不同于自己骄横无比的父亲,他喜欢交游宾客,在做淮南王时,他招募的宾客和术士最多时竟达到了几千人。这些宾客在淮南王府不仅从事讲学、炼丹之事,而且还经常与他进行为政、治学以及做人的讨论。刘安也不同于一般的皇室子弟,他从小就不太喜欢骑马、打猎,而是爱好读书、学艺、弹琴,尤其热衷于道家。由于天资聪明,加上勤奋好学,到汉武帝时,已“流誉天下”,成了国内颇有名气的学者,在各诸侯王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汉武帝对他这位才华出众的皇叔很是欣赏,曾专门召他来长安撰写《离骚传》。据说汉武帝清晨下达了诏令,刘安中午就把《离骚传》给写好了,汉武帝看过后连声称赞。然而,尽管汉武帝非常欣赏刘安的才情,但他强力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却和刘安推崇的“无为而治”的道家学说南辕北辙,而父亲刘长之死更成了刘安心中的一个“死结”。因此,刘安在广置门客进行“学术研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积蓄力量,为有朝一日的谋反做着准备。[5]
不过,和自己的父亲一样,刘安的谋反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便由于门客雷被的告状,以及门客伍被、孙子的告密而划上了句号。
在招募的数千门客中,有8个人最具才华,他们分别是苏非、李尚、左吴、陈由、伍被、、雷被和晋昌,这8个人号称是淮南王府上的“八公”。其中雷被是一位剑艺精湛的剑客,他在与淮南王太子的一次比试中,失手击中了刘迁,从此惹怒太子,后来更是被逼得在淮南国里待不下去了。雷被于是向刘安请求:跟随大将军去打匈奴。没想到刘安听后,反倒认为雷被起了叛心,并将其免了职。心怀怨恨的雷被索性逃出淮南王府,跑到状告起刘安来。根据汉律,凡阻挠执行天子诏令者,应被判弃市死罪。此时正忙着“削藩”的汉武帝,早已对刘安的所作所为有所耳闻,因此雷被这一状正好告对了时候,汉武帝顺水推舟,剥夺了刘安的封地。
“八公”中的另外一位门客伍被,在得知刘安准备谋反时,曾经多次进行劝阻,但刘安不仅不听,还总是拿出秦末成功的例子来反唇相讥。伍被见自己的谏言得不到采纳,也决定反戈一击,将刘安谋反一事密报给了朝廷。
俗话说“”,就在刘安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的孙子刘建又跳了出来,朝自己爷爷的心窝上狠狠地“捅了一刀”。刘建的父亲刘不害因为是,很少得到刘安的宠爱,长期心存怨言。此时,他那个“没长脑袋”的儿子刘建,竟然也跑到了长安城告起状来。刘建的目的原本是想陷害太子刘迁,让自己的父亲当上淮南王的继承人。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一状恰恰将自己的爷爷送上了黄泉路。
如此一来,雷被告状在前,伍被、刘建告发在后,汉武帝遂派有名的酷吏前来办案,结果认定刘安谋反属实。公元前122年(汉元狩元年),汉武帝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进入淮南,从刘安家中搜出了准备用于谋反的攻战器械,和用来行诈而伪造的玉玺金印,自知罪无可赦的刘安被迫自杀,而与他串通一气的王闻讯后,也自杀而亡。
死后,朝廷严厉追究此事,因此而受牵连被杀者多达数千人。此后,汉武帝下诏废除了,将淮南故地改为,收归中央,淮南王宗族至此覆亡。[5]
刘安墓位于寿县城北门外八公山下,北依四顶山,南临低水,清同治八年安徽巡抚吴坤修书“淮南王墓”碑,立于墓前。《清一统志》载:“刘安墓,俗称 淮南王墓”。安徽省人民政府已把刘安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南王刘安墓
《汉书》记载: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戈***马。[3]
带着满腹的怨恨和遗憾,匆匆走上了,但这位博学之士却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被近代学人称誉为“汉人著述中第一流”的划时代巨著《》。
《》又被称为《》或《鸿烈》,是在做淮南王时,“招致宾客方士数千人”撰写而成的。此书虽为多人合作完成,但“为人好书”、“善为文辞”的刘安,则被公认为是名副其实的“主编”,《》中必定有他亲自撰写的文章,这本书也大体上反映出了他本人的思想。
《》原为鸿篇巨制,共有“内书”21篇、“外书”33篇和“”8卷,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轴,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多个领域,是汉代道家学说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流传至今的《》仅仅只剩下“内书”21篇了。
《》吸取了《老子》、《庄子》,特别是《黄老帛书》的思想资料,成为集黄老学说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对“道”、“天人”、“形神”等问题提出了独特见解,同时又在继承春秋时的“气”说与战国中期稷下黄老之学的“精气”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元气论”的概念和系统的宇宙生成论。作为西汉时期一部影响巨大的社会百科全书,《》所蕴含的史学研究价值和丰富的精神智慧,仍有待我们后人去进一步挖掘。
另外很有趣的是,明朝在《物原》中提到前汉书做豆腐的记载。明朝在《本草纲目》中也说:&豆腐之法,始于前汉。[5]
淮南王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分割的时期,战乱不断。占淮南之地有封淮南王的;占淮北之地的也不乏有封淮南王之举。[7]
淮南王曹邕
曹邕(?-229年),是之子,为苏姬所生,黄初三年(222年)被立为淮南王。
《?卷二十?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记载:邯郸怀王邕,黄初二年封淮南公,以九江郡为国。三年,进为淮南王。四年,改封陈。六年,改封邯郸。太和三年薨。五年,以任城王楷子温嗣邕后。六年,改封鲁阳。景初、正元、景元中,累增邑,并前四千四百户。[8]
淮南王司马允
司马允(公元272年--公元300年),字钦度,晋武帝之子,由李夫人所生。咸宁三年(277年)封濮阳王,太康十年(289年),淮南王,授镇军大将军,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元康九年(299年)入朝,为骠骑将军、侍中,领中护军。司马允尽管拥有“淮南奇才剑客”,终因对方使诈于永康元年八月丧命,时年二十九岁。
赵王废皇后、其谋士专权,司马允心知司马伦有之心,所以称病不上朝,密养死士,欲诛杀司马伦。司马伦惧怕司马允,所以改封其为,表面看来是优待他,其实要夺他的兵权。司马允称病不接受。于是司马伦派遣御史逼迫司马允:“不当太尉,就是反逆”;司马允看了诏书后,发现竟然是孙秀的笔迹,于是大怒,便将御史收监,欲斩了他,御史逃跑而获免,司马允便斩了跟着来的令史二人。接着司马允严厉着神情跟左右说:“赵王欲毁我家!”遂率封国亲兵及帐下七百人冲出,并对众人大叫道:“赵王反,我要攻打他,愿辅佐我者来。”因此沿途归附者众多。司马允欲率众冲入皇宫,但尚书左丞关闭了东掖门,进不去,于是包围了赵王的相府。司马允的亲兵,都是淮南奇才剑客,故与之对战司马伦的士兵屡败,死了1000多人。太子左卫率(太子卫队的长官之一) 陈徽率领东宫的士兵,在相府内响应司马允,助威呐喊。司马允在承华门前,弓***齐发,射司马伦,飞箭如雨下。主书司马眭秘以身体为司马伦挡箭,背部中箭而死。司马伦的官员们属都躲在树后面,每颗树都中数百箭。陈徽的哥哥是中书令,请求派人拿来白虎幡解斗(晋代以幡作为集合军队的凭信)。其实陈淮欺骗了晋惠帝,才是解斗的,是主杀,为帝王诏令督战之用。晋惠帝派遣司马督护伏胤手持白虎幡,率领四百名骑兵出宫,直奔相府。
伏胤和赵王的儿子司马虔是很要好,司马虔要求伏胤相帮,事成之后与其共享富贵。伏胤收起白虎幡,拿着空白的诏书,诈言说有诏书给司马允,司马允不察觉有异,下战车接受诏书,立刻就被伏胤所杀。时年二十九岁。司马允的儿子秦王、汉王司马迪皆被杀害,淮南王亲友部属被牵连诛杀者达数千人之多。[9]
《晋书?武十三王》称: 淮南忠壮王允,字钦度,咸宁三年,封濮阳王,拜越骑校尉。太康十年,徙封淮南,仍之国,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假节。元康九年入朝。 初,愍怀之废,议者将立允为太弟。会赵王伦废贾后,诏遂以允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都督如故,领中护军。允性沉毅,宿卫将士皆敬服之。 伦既有篡逆志,允阴知之,称疾不朝,密养死士,潜谋诛伦。伦甚惮之,转为太尉,外示优崇,实夺其兵也。允称疾不拜。伦谴御史逼允,收官属以下,劾以大逆。[10]
《中华别史全集?历史演义全书》之《》(民国?著)对东晋“”把司马允添了上去,“后人又另有一说,去亮与玮,列入淮南王允及梁王肜。”把淮南王允置于“忠贞”之外。[11]
淮南王刘冲
刘冲,是的儿子。光初二年(公元319年),刘曜在长安立宗庙社稷,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其疆土当时并未涉及淮南。
《资政通鉴?》卷九十一载:“ 汉主曜还,都长安,立妃羊氏为皇后,子熙为皇太子,封子袭为长乐王,阐为太原王,冲为淮南王,敞为齐王,高为鲁王,徽为楚王;诸宗室皆进封郡王。羊氏,即故惠帝后也。曜尝问之曰:“吾何如司马家儿?”羊氏曰: “陛下开基之圣主,彼亡国之暗夫,何可并言!彼贵为帝王,有一妇、一子及身三耳,曾不能庇。妾于尔时,实不欲生,意谓世间男子皆然。自奉巾栉已来,始知天下自有丈夫耳!”曜甚宠之,颇干预国事。”[12]
淮南王石昭
石昭是南北朝时期后赵之淮南王。
《资政通鉴》卷九十八载《》二十: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十一月,遵召义阳王鉴、乐平王苞、汝阳王琨、淮南王等入议于郑太后前,曰:“闵不臣之迹渐著,今欲诛之,如何?”鉴等皆曰:“宜然!”郑氏曰:“李城还兵,无棘奴,岂有今日!小骄纵之,何可遽杀!”鉴出,遣宦者杨环驰以告闵。闵遂劫李农及右卫将军王基密谋废遵,使将军苏彦、周成帅甲士三千人执遵于南台。遵方与妇人弹棋,问成曰:“反者谁也?”成曰:“义阳王鉴当立。”遵曰:“我尚如是,鉴能几时!”遂杀之于琨华殿,并杀郑太后、张后、太子衍、孟准、王鸾及上光禄张斐。鉴即位,大赦。以武兴公闵为大将军,封武德王,司空李农为大司马,并录尚书事。郎?为司空,秦州刺史刘群为尚书左仆射,侍中卢谌为中书监。 [13]
译文:十一月,石遵召义阳王石鉴、乐平王石苞、汝阴王石琨、淮南王石昭等人入宫,来到郑太后面前进行商议。石遵说:“石闵不忠于君主的迹象已逐渐明显,如今我想把他杀掉,怎么样?”石鉴等人都说:“应当如此!”郑氏说:“当初在李城起兵时,如果没有石闵,岂能有今天?石闵有点居功自傲,应当对他有所宽纵,怎么能急急忙忙把他杀掉呢?”这时石鉴借故外出,派宦官杨环迅速去把这一消息告诉石闵。石闵闻讯后就胁迫了李农及右卫将军王基密谋废黜石遵,派将军苏彦、周成率领披甲士兵三千人在南台把石遵捉拿起来。士兵们来到石遵的住处时,他正和妇人玩弹。他问周成说:“造反的是谁?”周成说:“义阳王石鉴应当立为继承人。”石遵说:“我尚且如此,石鉴又能支撑多长时间!”于是,在琨华殿把石遵杀掉了,同时杀了郑太后、张后、太子石衍、孟准、王鸾以及上光禄张斐。石鉴即位,实行大赦。任命武兴公石闵为大将军,封为武德王。任命司空李农为大司马,同时统管尚书职事。任命郎为司空,秦州刺史刘群为尚书左仆射,侍中卢谌为中书监。[14]
淮南王苻生
苻生(335年-357年),字长生,略阳临渭(今甘肃)氐族人。是前秦开国君主的第三子。史载苻生“荒耽淫虐,杀戮无道,常弯弓露刃以见朝臣,锤钳锯凿备置左右”在位三年期间杀害了多位大臣,以及做了多项残忍变态的事。最终苻生被苻坚发动政变推翻,不久被杀。
《》卷099《晋纪二一》:苻健左长史贾玄硕等请依刘备称汉中王故事,表健为都督关中诸军事、大将军、大单于、秦王。健怒曰:“吾岂堪为秦王邪!且晋使未返,我之官爵,非汝曹所知也。”既而密使梁安讽玄硕等上尊号,健辞让再三,然后许之。丙辰,健即天王、大单于位,国号,大赦,改元皇始。追尊父洪为武惠皇帝,庙号太祖;立妻强氏为天王后,子苌为太子,靓为平原公,生为淮南公。桓温将攻上洛,获秦荆州刺史郭敬;进击青泥,破之。司马勋掠秦西鄙,凉秦州刺史王擢攻陈仓以应温。秦主健遣太子苌、丞相雄、淮南王生、平昌王菁、北平王硕帅众五万军于?柳以拒温。夏,四月,已亥,温与秦兵战于蓝田。秦淮南王生单骑突陈,出入以十数,杀伤晋将士甚众。
《两晋秘史》:“淮南王苻生幼无一目,性鲁暴”(《中华别史全集?两晋秘史》第439页)。皇始五年,死,其子符生继位。在位期间滥杀大臣,后为所杀。
淮南王刘讳
刘讳是的第十一皇子,元嘉二十五年(448年)被立为淮南王。据《》本纪五《文帝》载:元嘉二十五年八月,“甲子,立第十一皇子刘讳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子孟
刘子孟是的第十六皇子,系所生,大明七年(463年)被封为淮南王。淮南王刘子孟仅食邑2000户,泰始二年,改封安成王,户邑如先。“改封”未拜被赐死。
《宋书》本纪六《》载:大明七年八月,“乙丑,立第十六皇子子孟为淮南王”。
《宋书》本纪八《明帝》载:泰始二年,“十月乙卯,永嘉王子仁、始安王子真、淮南王子孟、南平王子产、庐陵王子舆、松滋侯子房并赐死”。
《宋书》列传第四十《孝武十四王》载:“淮南王子孟,字孝光,孝武帝第十六子也。大明七年,年五岁,封淮南王,食邑二千户。时世祖改豫州之南梁郡为,罢南豫州之淮南郡并宣城。前废帝即位,二郡并复旧,子孟仍国名度食淮南郡。景和元年,为冠军将军、南琅邪、彭城二郡太守。泰始二年,改封安成王,户邑如先。未拜,赐死,时年八岁。”
淮南王直勒它
直勒它,系索头虏姓托跋氏。《宋书》列传第五十五《》: 索头虏姓托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晋初,索头种有部落数万家在云中。使持节、都督洛豫州及河内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淮南王直勒它大翰为其后继。使持节、侍中、都督梁益宁三州诸军事、领护西戎校尉、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晋琅邪王司马楚之南趣寿春。使持节、侍中、都督扬豫兖徐四州诸军事、征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东安公刁雍东趣广陵,南至京口。使持节、侍中、都督青、兖、徐三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青徐二州刺史、东海公故晋元显子司马天助直趣济南。十道并进,连营五千,步骑百万,隐隐桓桓。以此屠城,何城不溃,以此奋击,何坚不摧!邵陵、践土,区区齐、晋,尚能克胜强楚,以致一匡,况大魏以沙漠之突骑,兼咸、夏之劲卒哉!
淮南王高仁光
高仁光,。?县(今河北)人,北齐武成帝第七子。原妃嫔卢嫔为高仁光养母。高仁光性躁且暴,位清都尹。566年5月23日,北齐后主高纬立高湛的儿子高弘()为齐安王,高仁固()为北平王,为高平王,高仁光为淮南王。北齐灭亡,高仁光与后主死于长安。
《北齐书》第八卷帝纪八记载:天统三年(567年)五月封仁光为淮南王
《北齐书》第十二卷列传四及《北史》列传第四十卷上记载:“淮南王仁光,武成第七子也。性躁又暴,位清都尹。”
淮南王陈叔彪
陈叔彪(生年不详)于太建八年(576年)被立为淮南王。
《陈书》第二十八卷列传二十二载:淮南王叔彪,字子华,高宗第十三子也。少聪惠,善属文。太建八年,立为淮南王。寻位侍中、仁威将军,置佐史。祯明三年入关,卒于长安。
淮南王拓跋他
托跋他,是北魏道武皇帝之孙、阳平王熙的长子。北魏位于淮河以北,托跋他及其子孙世遵、宣洪尽管被封为淮南王,总体上没能跨过淮河。
《魏书》列传第四记载:(阳平王熙有七子)长子他,袭爵。身长八尺,美姿貌,性谨厚,武艺过人。从世祖讨山胡白龙于西河,屠其城,别破余党,斩首数千级。改封临淮王,拜镇东将军。寻改封淮南王,除使持节、都督豫洛河南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虎牢。威名甚著。后与武昌王提率并州诸军讨吐京叛胡曹仆浑于河西,平之。拜使持节、前锋大将军、都督诸军事,北讨蠕蠕,破之,运军储于比干城。刘义隆遣将寇边,他从征于悬瓠,破之。拜使持节、都督雍秦二州诸军事、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雍州刺史,镇长安。绥抚秦土,得民夷之心。时义隆寇南鄙,以他威信素著,复为虎牢镇都大将。高宗时,转使持节、都督凉州诸军事、镇西大将军、仪同如故。高祖初,入为中都大官,拜侍中,转征西大将军,迁司徒。赐安车几杖,入朝不趋。太和十二年薨,年七十三。时高祖有事宗庙,始荐,闻薨,为之废祭。舆驾亲临,哀恸,诏有司监护丧事,礼?有加。追赠平东大将军、定州牧,司徒如故。谥曰靖王。他三子。
《》第三卷魏本纪三载,延兴九年:十二月乙卯,以侍中、淮南王他为司徒。
《北史》列传第四载:阳平王熙,天兴六年封,聪达有雅操。明元练兵于东部,诏熙督十二军校阅,甚得军仪,赏赐隆厚。泰常六年,薨,帝哀恸不已。长子佗袭爵。 佗性忠厚,武艺无过者。后改封淮南王,镇武牢,威名甚著。
《》列传孝感第七十四记载: 赵琰,字叔起,天水人。还京,为淮南王他府长史。
上文“还京,为淮南王他府长史”,表明当时的淮南王府在京都平城。
淮南王托跋世遵
世遵,是淮南王佗的第三子。淮南王佗,与托跋他当系一人,乃笔误所致。
《北史》列传第四载:子世遵袭。孝明时,为荆州刺史。在边境,前代以来,互相抄掠,世遵到州,不听侵扰。其弟均时在荆州,为朝阳戍主。有南戍主妻,三月三日游戏沔水侧,均辄遣部曲掠取。世遵闻之,责均,遂移还本戍,吴人感荷。后颇行货贿,散费边储,是以声名有损。薨于定州刺史,谥曰康王。
《魏书》列传第三十二:子盆生,骁勇有胆气。初为统军,累有战功,遂为名将。以勋赐爵平城子。神龟二年,自骁骑将军、直阁将军为持节、、刺史。与荆州刺史、淮南王世遵,鲁阳太守崔模俱讨襄阳,不克而还,坐免官。从除、。又为、、假镇西将军、西道别将,每战频捷。自之后,盆生为次焉。进号,行岐州刺史。复为西道,战殁。赠、雍州刺史。中,重赠、、定州刺史。
《魏书》列传第四十四: 二年,襄阳民密求款附,诏模为别将,隶淮南王世遵,率众赴之。事觉,模焚襄阳邑郭而还。
淮南王托跋宣洪
托跋宣洪,是托跋世遵之子。
《魏书》第十六卷列传四之《道武七王》:“子宣洪,袭。历谏议大夫、光禄少卿。中,与元瑾谋反,诛,国除。”
《北史》齐本纪上第六卷上说,()武定五年(547年),“壬辰,尚书元瑾、梁降人苟济、长秋卿刘思逸及淮南王宣洪、王大器、济北等谋害,事发伏诛。”
淮南王唐宋时期
使我国重新走向统一。唐朝淮南王李锷的业绩见之史册不多,李茂之事多显不耻;时期被列为乱臣之列,金“以淮南王爵招李全”(详见第四部分“另类淮南王及几点存疑”)而未果,给“淮南王”的封号留下耐人寻味之笔。
淮南王李锷
《旧唐书》本纪第十四载,上元二十一年三月,“宰相兼检校,郑瑜吏部尚书,刑部尚书,,镇冀王士真、淮南王锷、魏博田季安皆检校司空。”
淮南王李茂
李茂,是唐高祖(李渊)第十子徐康王(李元礼)之子。
《》列传第十四之《高祖二十一子》记载:子淮南王茂嗣。茂险薄无行,元礼姬赵氏有美色,及元礼遇疾,茂遂逼之,元礼知而切加责让。茂乃屏斥元礼侍卫,断其药膳,仍云:“既得五十年为王,更何烦服药?”竟以馁终。上元中,事泄,配流振州而死。神龙初,又封茂子璀为嗣徐王。景龙四年,加银青光禄大夫。开元中,除宗正员外卿,卒。子延年嗣。开元二十六年,封嗣,除员外洗马。天宝初,拔汗那王入朝,延年将嫁女与之,为右相李林甫所奏,贬文安郡别驾、彭城长史,坐赃贬永嘉司士。至德初,余杭郡司马,卒。永泰元年,女婿黔中观察使赵国珍入朝,请以延年子前施州刺史讽为嗣,因封嗣徐王。
《?列传第四?高祖诸子》载,元礼有三子,茂为淮南王(其余二子皆爵公): 茂险薄无行。初,元礼疾,姬赵有美色,茂逼蒸之,元礼切责,茂恚,屏侍卫药膳,曰:“为王五十年足矣,何服药为?”以不食薨。茂嗣。上元中,事泄,流死振州。
淮南王元代时期
据剪伯赞主编的《》(下)介绍,元朝时期,“武宗时,‘近幸’为人请田一千二百三十顷,每年收租五十万石,平均每亩要收四石,这样苛重的剥削必然要陷农民于死地。淮南王的家人也在扬州广占田土,时常派人纵骑至各乡‘索债征租,驱迫农民,剽掠麦禾’。”此文中所说淮南王的家人之事见之于至顺《镇江志》卷十一。这表明元朝封有淮南王,至少一位,只不过因手中史料所限不知受封者之名。
淮南王另类王爷
历史上的“淮南王”既有自封,也有记载不一之处。自封者,当时皇帝自然不会承认,但作为研究“淮南王现象”仍有其历史价值。对记载有抵触之处予以点明,有利于下步探讨。今按有关资料予以梳理:
淮南王李宪
李宪属于自封类“淮南王”。李宪被诛于光武六年(公元30年)。
《?光武帝纪》记载:汉更始元年(23年),李宪自立为淮南王。
《资政通鉴?汉纪》记载:“庐江连率颍川李宪据郡自守,称淮南王”。
《后汉书》录有《李宪传》: 李宪者,颍川许昌人也。王莽时为庐江属令。莽末,江贼王州公等起众十余万,攻掠郡县,莽以宪为偏将军、庐江连率,击破州公。莽败,宪据郡自守。更始元年,自称淮南王。 建武三年,遂自立为天子,置公卿百官,拥九城,众十余万。 四年秋,光武幸寿春,谴扬武将军马成等击宪,围舒。至六年正月,拔之。宪亡走,其军士帛意追斩宪而降,宪妻子皆伏诛。封帛意渔浦侯。后宪余党淳于临等犹聚众数千人。
淮南王司马超
司马超,西晋人,齐王的儿子。史书对司马超的封号前后不一。
《》第五十九卷列传二十九记载,超为“淮陵王”。齐王?因“谋反”而祸及其子超等被幽禁。“永兴初,赦其三子超、冰、英还第,封超为”。
《资政通鉴?晋纪》卷八十四载,永宁元年(301年),“封太司马?子冰为乐安王,英为济阳王,超为淮南王。”
淮南王和士开
《北史》第九十二卷列传八十及《》第五十卷列传四十二均称和士开为淮阳王。《隋书》认为和士开是北齐的淮南王,他却居于淮河以北,名不符实。
《》第二十一卷?志十六上记载:至武平二年七月,领军库狄伏连、治书侍御史王子宜,受琅邪王俨旨,矫诏诛录尚书、淮南王于南台,伏连等即日伏诛,右仆射冯子琮赐死。此国乱之应也。
淮南王李神通
李神通,“大郑王房”李亮之子。大郑王房位列唐李氏“宗室四十一房”(《新唐书》表十下)。在《新唐书》同一书中李神通是“淮南王”,也是“”,难以考证真实封号。
《新唐书》表十上,记有“淮南靖王神通”。
《新唐书》第七十五卷列传三:“淮安靖王神通,少轻侠。王永康郡,俄徙淮安。”同一书中有抵语,是“淮南王”,还是“淮安王”,难以明辩。
《中华别史全集?历史演义全书》之《唐史演义》(民国?蔡东藩著)载,“是时唐淮南王李神通,也奉高祖诏命,进击魏县。化及不能抵御,东走聊城,魏县为神通所拔”。
《中华别史全集?中华艳史》之《隋代宫闱史》(民国?张恂子著)载,“魏县又给李渊的从弟淮南王李神通所破”。
淮南王李全
李全属于有封不就之类。金末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初以贩牛马为业。宋开禧北伐时,他曾参加起义军配合宋军进攻涟水。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降宋,任京东路总管。金军攻淮西,他曾乘金军撤退时在涡口、化湖陂(均在今安徽淮远北)等地袭败金军后队。官至招信军节度使。以后专事兼并各部义军,扩充实力。宋宝庆三年(1227年)在青州被蒙古军所围,又招降,任山东淮南行省,受蒙古贵族的荫庇。
《金史》本纪第十七载,元正大四年十月,金国以淮南王爵招李全。
《》第五十二对招李全的背景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三年五月,宋人掠寿州,永州桃园军失利,死者四百余人。时夏全自来奔。十一月庚申,集百官议和宋。上问全所以来,华奏:“全初在盱眙,从宋帅刘卓往楚州。州人讹言刘大帅来,欲屠城中北人耳。众军怒,杀卓以城来归。全终不自安,跳走盱眙,盱眙不纳,城下索妻孥,又不从,计无所出,乃狼狈而北,止求自免,无他虑也。”华因是为上所知。全至后,盱眙、楚州,王义深、、范成进相继以城降。诏改楚州为平淮府,以全为金源郡王、平淮府都总管,张惠郡王,义深,成进胶西郡王。和宋议寝。四年,据楚州,众皆谓盱眙不可守,上不从,乃以淮南王招全,全曰:“王义深、范成进皆我部曲而受王封,何以处我。”竟不至。
《中华别史全集?历史演义全书》之《》(民国?蔡东藩著)载,“蒙古帅命全下淮南。全服蒙古衣冠,移文两淮,字山东淮南领行省事。杨绍云见了移文,便避往扬州。全又与金合纵,约把盱眙畀金,金封全为淮南王,全详辞不受。自是盘踞淮境,对宋称臣,好索饷豢兵,对金且虚与周旋,免他作梗。不愧狡兔。”绍定四年(1231年)攻扬州,为宋兵击败而死。
淮南王秦锡帛
秦锡帛,元朝人,是野史记载的自称淮南王。《元史》及《资政通鉴?元纪》均未对其记载。
《中华别史全集?中华野史》之《元代野史》(民国?田腾蛟著)载,秦锡帛“自统诸将,率大军仍归寿阳,自称淮南王”。
.科技中国[引用日期]
.劝学网[引用日期]
.劝学网[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中国百科网[引用日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箫尧艺文网[引用日期]
.劝学网[引用日期]
.劝学网[引用日期]
.劝学网[引用日期]
.主题阅读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