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回答是谁评大声说出来2015精华版的?

让学生唱主角--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评改作文的(论坛精华帖)
让学生唱主角--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评改作文的(论坛精华帖)
论坛精华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4550
256213 山东省邹平县台子中学&&&&王海萍
写作,无论是从锁定人生轨迹、连接健康生命的层面,还是从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的角度说,其重要性都是不容置疑的。但多少年来写作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也是不争的事实。原因固然错综复杂,但是评价失当则往往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下列事实或许老师们不很陌生吧。
*1998年,一个《战胜脆弱》的高考作文题,招致多少考生谎话连篇,杜撰悲惨的遭遇,可他们却顺利过关、走进高校。2001年《诚信》话题不诚信的作文、不诚信的悱闻,不是也时有耳闻吗?
*1999年一篇高考作文《冷香与语文》,竟被阅卷老师判为零分,庆幸的是恰被抽样复审,经慎重复查判卷满分--60分,“零分”到“六十分”,真可谓从奴隶到将军。这是非常侥幸的被查出的一份,可谁又知晓还有多少个性作文被屈含冤?多少草菅卷命的冤假错案未得平反?
*上海的《语文学习》杂志社2001年第10期、2002年第2期、2002年第4期,连续刊登了对去年高考作文《丢得好》、学生习作《午夜》的大讨论。争论者见仁见智,各执一端,可语文老师为什么不给那些具有稍许叛逆个性的孩子(及其习作)以善意的宽容和真诚的鼓励!而非要用***的眼光、社会的规范来束缚之!扼杀之!
*最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为长春某中学高二学生谷阳出了一本作文集《不及格》,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一方面她的许多作文被老师判为不及格,另一方面其作品连连获奖或发表。
“以学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凸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体现在教学上,那就是要还学生以应有的主体权利,尽可能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而以教师为本位的作文批改,因其偏重“注入”,多从传统的、约定俗成的认识出发,只是教师一相情愿的评判学生作文。于是作文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漠视学生个性、窒息写作灵性、制约写作水平提高的消极因素之一。这也正是上述不该发生的事发生的症结所在。是否可以换个办法?回答是肯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文规定:“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相互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在评价作文这一问题上,语文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教学角色,以崭新的现代教育视野为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改文章的活动中,在评改中学会修改、发展提高。“对改法”,便是本人长期思考和探索的结晶。
凡事既然能存在于世间,必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作为流传甚广的教师精批细改,在了解学生写作实际,加强个别指导方面,固然有它可取的地方,但这种“填鸭”式的教法往往有悖初衷,在多数情况下却是一种无效劳动。承认这一点是令人心酸的,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今天,然而事实就这样无情。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我想,自古以来肯定作文必得都由教师修改,大概有个作为前提的设想在,那就是教师费心费力地改,学生必然能完全理解,而且全都能转化为作文的实际能力。这样的设想,如今在四五十人的班级里实在是难以实现的。首先得算算,四五十本作文全都‘精批细改’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办得到吗?即使办得到,把作文本发还学生就完事了吗?假如学生不理解你的用意,岂不就是白费?那就还得给四五十个学生说明为什么这么改,这又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办得到吗?即使办得到,可是学生听了教师这一回的说明,知道了该这样写、不该那样写,未必就能转化为作文的实践能力,因而下一回作文又那样写了;那岂不是照旧要给他‘精批细改’,再来个循环?”①。这番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师唱主角的“精批细改”的流弊所在--教师在日以继夜的“全批全改”中所付出的心血,学生却如此无动于衷&,写作水平迟迟不前,这大概就是吕老所说的“少慢差费”的一种表现吧。在这种批改形式下,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无所事事的地位,很自然的失去了写作的责任感,只是把作文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事而敷衍了事。如此现状,谈何提高,何谈效率!为了未来,为了学生,作文批改应该尽快走出高耗低效泥沼。
吕老讲过:“教学就是为了教学生学”。在作文批改中,教师就该教学生自己改作文,这并不仅仅限于减轻教师负担,更重要的在于着眼效率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着眼于重心下移和角色的换位,最终达到叶老所说的那种“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层面上看,作文修改更应向着这种趋势发展:重教师修改,更重学生自改;重指正不足,更重发现优势;重规范格式,更重打破常规、自由发挥;重写作技巧修改,更重学生人格、个性、思维、做人的逐步提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动力,而兴趣又与当前的活动、需要有关。只有除去罩在作文批改上面的那层神秘的面纱,让学生亲自参与批改活动,体验一下批改作文的个中滋味,从写作者自身的角度评判文章优劣,才会增强其写作的责任感,激发其写作的兴趣,继而提高其写作水平。
关于修改作品的价值,可谓“前人之述倍矣”:从贾岛的“僧敲月下门”,到袁枚的“一诗千改心始安”;从“披阅五载,增删十次”的曹雪芹,到“数易其稿”的列夫托尔斯泰,无不说明执着修改的重要性。对中小学生的写作而言,修改除可使其作文精益求精以外,还应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优势所在,从而树立写作的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学习别人、尊重别人。而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同龄人的作文,则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教师的某些成见。
正是基于上述种种认识,我总结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并参照他人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尝试着采取了一种批改作文的新方法--学生对改法。
特级教师钱梦龙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也符合对改法的原则,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批改作文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自己改文的能力,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一)、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老的至理名言。在作文批改中要重视这个”教“的作用:教师要给以必要的引导、示范、鼓励、点拨,使学生先有所依靠,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种主导作用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⒈教师浏览
中学生写作文,作品当然有孩子味,有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的生活,独特的认识,独特的感受,独特的视角。教师在评判这些文章时,要走出***角色的评判误区,尽可能的站在孩子的视平线上去品评、去发现,去让学生通过写作表现率真、张扬个性。鼓励学生写生活、写真情实感、让自己的作品保持个性、让学生学会自我发现、自我欣赏、自我提高。
⒉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指导学生对改时,教师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张志公先生说:“必要性是兴趣的根源,不觉得需要,怎么会有兴趣?”②。所以教师应向学生进行批改作文的目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好文章三分靠写,七分靠改”的道理,用古今中外文学大家修改文章的典型事例来进行引导。使他们真正意识到修改作文的确能提高写作水平。这样学生才会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批改活动之中。
⒊明确要求
作文批改也和其他学习活动一样,应该有一个体现训练重点而学生又易于接受的目标,来规范一次写作训练的全过程,做到先入格、再出格。每次改文,通过师生协商等形式,先民主后集中,提如下几方面要求,并给予量化:
⑴根据训练重点,突出写生活:动笔行文就要写有所体验、有所动情、有所感悟、有所收获的生活,在写作中展示自己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文化视野、学识功底;突出亮点:文章要有给自己带来写作自信心的长处、优点,让别人能有所喜欢、有所学习、有所借鉴。这方面30分。
⑵表现手法方面,突出有个性:从个人独到的生活视野内,浮想联翩,提笔成文:选材带个人色彩、立意是个人的感悟、构思有自己的棱角、语言有自己的习惯、特色和风格。这方面20分。
⑶一般作文的基本要求,突出写充实:文章要写得具体、写得生动、写得丰富、写得严谨。这方面15分。
以上三点是作文内容上的要求,是”软件“,属”变量”,每次因文而异,学生据此批改作文时发现作文特色,提出合理建议,公正、合理的写出评语。
⑷错别字、病句、标点等方面,共计10分。错别字包括错字、别字、不规范用字、掉字、添字等,每三个扣一分;病句包括句子中语法、逻辑、语言习惯等方面的明显不足,生造词语等,每个扣一分;较突出的错误标点每三扣一分。直到扣完该项分为止。
⑸字数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该项10分。初中生作文以500字左右为宜,多于480字不扣分,依次递减扣分,每10个字扣一分,如470字扣三分,(若443个字,按450字扣五分)。直到扣完该项分为止。
⑹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该项10分。强调“45分钟500字”,不能按时完成者,该项不得分。如果缺额过大,视情况灵活处理。
⑺书写潦草,文面零乱者,酌情扣分,最多五分;书写认真,文面清楚匀整,酌情加分,最多五分。
以上四点是作文文面上的要求,是“硬件”,属“常量”,每文如此。学生据此批改作文时,必须严格标准,认真把关。
⑻鼓励个性。个性作文首先须符合以上内容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抓住审题独到、选材新颖、思想深刻、&结构巧妙、语言贴切,书写认真等特色中的一项或几项,酌情加分,最多10分,而这些特色在批语中应有所体现。
⒋示之以范
学生开始修改作文时,往往不得要领,不知如何改。此时教师要进行示范批改:将具有典范性的作文,用多媒体投出来,结合写作要求对学生予以点拨,使其明白如何评价一篇作文?怎样发现作品优点?熟悉各种修改要领:改什么、怎么改、为&什么这样改。正像叶老所言:“教师只要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
⒌操作指导
包括批改步骤的确定;各种批改符号的介绍运用;批改过程对学生的巡视指导、排疑解难;如何写批语;共性问题的归纳与分析;过程的组织控制;课后对学生批改过的作文的再度浏览批阅等。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文章不厌百回改。行文已毕,可暂时弃置不管,谓之冷处理;一两日后,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或改、或调、或删、或增;或文面,或内容,或构思,或技巧,直至自己满意为止。所谓“学生对改”,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位,同桌或前后桌两人(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只自改)彼此交换着修改作文的一种方法。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要求简单些,以后逐渐加码。整个过程共分五个步骤。
⒈自改----立足于改
自己至少看两遍。第一遍小声朗读,旨在改正文面:包括自己能发现的字、词、句、标点方面的毛病。第二遍默读,意在修订内容: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照批改要求,从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一番增、删、改、调的润色。另外在修改时更要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个性&&,可从写生活、写认识、写个性、写心灵等方面考虑。长期这样就会“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益的”(叶圣陶语)。
⒉对改--立足于批
作文中有些问题自己可能“缘身在此山中”、而失去了辨识“庐山真面目”的能力。怎能么办?让他人改,使作文臻于完美,这就是学生对改法的现实基础。叶圣陶先生说:“经常观摩人家口头的、笔下写的语言;那些是好的,对过,哪些是不好的,不对的”,其实不单单语言方面应这样,别人作品里面的新观点、巧思路、好手法也应该学习借鉴;让学生在对改中学会修改,学会赏析,&掌握方法;帮助别人查缺补漏,有时同学的建议比教师的指正更容易被接受。
对改时按自愿的原则学生双双结成对子,为使改者有新鲜感,对子可定期改换,被批作文至少要看三遍:
⑴第一遍,细读。为了对所批文章有个真实、深刻的第一印象,要细细阅读作文,并标出明显的错别字、病句、错误标点;数出被批作文的字数(注在文尾),看是否达到规定的数量;记下读文时生发的灵感。
⑵第二遍:精读。这是批阅的核心、关键,须更认真,仔细的研读原文:边读边思边写。本着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精神,根据自身的水平,对照批改要求,积极思考,细心品味文章,写好眉批。
⑶第三遍:速读。总体把握文章,严格评分标准,客观地予以量化,写出总批,签好姓名。写批语应既要实话实说、有所针对,又要重肯定、轻否定;突出训练点,不面面俱到;要有启发性,让对方思考;要有分寸感,同时注意多赞扬、少批评;要用商量的语气写,不主观臆断;可以纸上谈心,交换看法。最后写出改后记。
对改过程中,有不明白或疑惑的地方,双方可讨论协商,再有争执不下的,可请教老师,以保证整个对改活动的民主、合作、负责、公正。
⒊抽评--立足于验
评文既是改文的一个环节,也是改文的另一种形式。通过读文评文的信息反馈,及时的检验批改效果,评析作文中的突出问题,锻炼学生说话、听话的能力。为体现其客观性,无论读文还是评文均采用抽签的方式进行。每次抽验作文二至三篇。其程序如下:
⑴读文。让学生到讲台上朗读作文,并按如下标准予以量化:言语规范、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适中、说普通话、自然流畅并有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可加适当的手势、读出语感。这一还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朗读水平,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锻炼了学生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自己的心理素质。
⑵听记。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台上高声读,台下认真听,并且边听边悟边记,对所读作文进行书面赏析(可以只记要点、临时发挥)。可从六个方面有所选择地进行:评判习作的内容及生活体验,欣赏作品的语言和表现手法,笔录共鸣的情感与熏陶历程,抒写思维的启迪跟联想想象,对其朗读情况品头论足,对所读作品提点合理化建议。这是一次集听话、思维、写作三位一体的综合语文学习,又是下面评议的基础。
⑶评议。评议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有所发现--发现自己写作的优势风格和个性;有所鼓励--鼓励自己树立写作自信心,从中找到做人的尊严;有所提高--博取众人之长,领悟写作真谛,自我改变、自我提高。这一环节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在前面听思记基础上,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一是同学们踊跃发言进行评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听作文从不同方面主动评议,可以由自己来评,也可以让别人去议。他人评论又分为自由评和问题评:自由评由学生根据所思所记所议,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自由发言;问题评是让学生回答教师就所读作品的提问。每读完一篇评议一次,一般采取一文多评的方式--或主动评,或抽签评,或点名评,或问题评,或作者评等,各得其所,相得益彰。评议中教师要穿针引线,妙用情感效应,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畅所欲言;还要授之以法,施之以范,指导学生会说善说,出口成章,启发他们对不同的观点开展必要的争鸣,允许作者阐明自己的体会和观点,允许评者做必要的补充和更改。事后整理自己的评后记。这既是对听、记、思的信息反馈,更是学生据理力争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过程。
⒋小结----立足于悟
学生对改完毕后,师生共同的加对总结,从中悟出某些写作规律。同时肯定成绩,表扬先进的;寻找优点,激励落后的;提出建议,并明确应注意的事项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⒌浏览----立足于查
为了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写的、改的真实情况,教师应在课外通过浏览,对学生作文进行全面验收。目的如下:把握总的写作趋势;解决学生批改不了的问题(可与面批结合);选好典型文章,归纳共性问题。并作好批改记录,以备日后教学时指导学生有的放失。在浏览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效,对学生的打分、批语一般不宜更动,并尽可能地予以正面的肯定和鼓励。若存在问题,可再以反批语的形式明告之。
吕老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如果把教学比作演戏的话,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但同时是导演。”在评改作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创设探究写作规律的情景氛围;发挥好配角的作用,让全体学生都唱主角,积极参与到对改作文这一学习活动中来,在对改中提高水平,在参与中展示自我,在活动中感受幸福。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4550&衡水中学等被清华评为劣质中学? 清华回应
新华社北京4月3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孙琪)近日,有报道称对全国百余所中学进行质量评估,包括衡水中学在内的一些中学被评为“劣质中学”。引起舆论热议。对此,清华大学回应,清华大学从未发布此类排名,也未授权任何机构进行此类排名。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oasisli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国内院校查询
海外院校查询
干眼症是哪个组织异常造成的?
课程提供:
恭喜您,答对了!看一下您是不是和老师们的思路一样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很遗憾,***错误。赶快看看正确***和思路是怎么样的吧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答对啦,看看老师的思路吧!
有问有答&&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遥远的救世主》评论精华
我的图书馆
《遥远的救世主》评论精华
1、聪明与智慧,世俗与超越 今天再读,对三十一至三十四章小有感想,大致对应电视剧的17集。叶晓明有小聪明无智慧略无良心刘冰无聪明无智慧无良心冯世杰无聪明,略有小智慧,有良心三个人整体是境界不到,叶境界不到而强出头,刘毫无主见听风是雨好坏都跟着窜呼,冯境界不到没主见但也不乱出头。对他们三个来说,丁元英的全盘布局导致的局部战术都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能力。而叶小明强迫自己用自己底端的认知能力或者叫境界去进行判断,刘不懂却听风是雨跟着闹,冯心中无底、从众。聪明与智慧对90%的人来说不兼容;对9.999%的人来说有前者无后者,拥有的程度各有不同;0.001%甚至更少的极少数人二者兼而有之。第一种人不用讨论了,赚钱温饱,老婆孩子热炕头;第二种于俗世生活中追寻吧,勉力为之。其中少数靠时间和社会阅历的积累会在人生某一时期(大部分中后期,1%初期)体会到第三种境界,能否超越,靠自己了;第三种人,我不懂,不做讨论。还有一种有智慧无聪明的,介乎第三种和第二种之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聪明不智慧的以温饱、小康、升职、加薪、新马泰欧洲短期游、好车大房子为追求吧。有术无道,止于术。智慧不聪明的,道法自然,如其本来,尽人力听天命足矣。有道无术,术可求,求与不求听其本心。聪明而智慧的,随便,快乐乃人生之本。附:对于“神即是道,道法自然,如来”的理解。简单说:神既是道:所谓神,不过是掌握了道的人道法自然:道,就是客观规律,做事要满足最基本的客观规律。这点看似容易,但在纷繁复杂的决策依据和决策环境下做到每一个决策,都符合客观规律难;做到所有这些决策形成的决策链都满足客观规律,非常难。如来:如其本来。依然是顺应客观规律之意。简单说,丁元英在用基督教的理论“神既是道”、道教的理论“道法自然”和佛教的理论“如其本来”,解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依照客观规律做事”的原则。 学、知、悟(道)、术、行、成。 2、山寨版救世主郭德纲近日做客《鲁豫有约》,称自己不适合做生意,“入佛门六根不净,入商界狼性不足。”鲁豫显然没有听说过这句话,用天真的口吻反问:“经商需要狼性吗?”  这句话,出自豆豆2000年出版的小说《背叛》。5年后,豆豆的经典作品《遥远的救世主》面世,至今仍然是讨论不衰的网络热点。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天道》热播之时,曾有人在音像店一口气买了50套。两部小说,都塑造了一个有鲜明狼性的主人公,都是强人与无明众生的互动游戏。《背叛》中的主人公宋一坤设了一个精妙的诈骗局,而《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以扶贫设局。前者还算在商言商,后者在商场中又植入不少形而上的思索,是以出世之姿谈世间法。   丁元英从私募基金退出,来到小城,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私募基金是从狼嘴里夹肉,这就要求你得比狼更黑更狠,但是心理成本也更高,而且又多了一重股市之外的风险,所以,得适可而止。”在作者豆豆的笔下,他有着醒目的世外高人范儿,因为参透了文化密码,所以摆脱了弱势文化的局限,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格局。有力量左右和影响别人的命运。  遽变到来之前,一切看起来平淡又平常。不过是丁元英承诺要为女友芮小丹在贫困的王庙村书写一个扶贫神话,指导叶晓明、冯世杰、刘冰等几位发烧友组织起格律诗这个小公司,然后它从市场领跑者乐圣公司手里买去1000套乐圣套件而已。但这1000套乐圣套件被组装成500对格律诗音箱,并且以超低价冲入市场,危机瞬间发生。乐圣从高端民族品牌成为大众心目中的暴利者。乐圣总裁林雨峰宣布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依据起诉格律诗,并且放出狠话:败诉就跳楼。  但林雨峰输了官司----暴利其实并不存在,乐圣作为成熟公司,有健全的生产线和人员配备以及相关福利待遇。格律诗的音箱超低价,源自于王庙村的一群农民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受别人受不了的罪,用超低成本挣得一点辛苦钱。结果,乐圣不得不与格律诗合作,割让出箱体业务给王庙村,被迫与竞争对手分享销售网络。  这里,只看到零和游戏,看不到帕累托改进,看不到合作共赢。  丁元英判定贫困之源是弱势文化的文化属性。什么是弱势文化?是期待救世主、高人、贵人的文化。  他给王庙村制造了一个扶贫的神话,但这所谓扶贫是什么呢?王庙村建立起了一套逃避了劳动法监管的劳动密集型手工制造生产体系,付出环境问题和劳动力剥削的代价。他认为,不这样做,不靠边缘手段撕开一条血路,从人家的口里抢一口饭吃,王庙村人作为弱势文化的代表,永无出头之日。  从根本上说,村人的命运,他并不关心,关心的是唤起一场讨论。民众在他心目中,依然是无法明白任何伟大理想的草野莽夫。  一方面,他认为,对于无明众生,假如没有一个强势的智慧的人来指挥和带领他们,他们将会永远活在愚昧和落后之中。另一方面,他又指责无明众生的没有主见和盲从,只知道等待强势的出现,等待救世主。  在这重重矛盾中,他这个山寨版救世主粉墨登场了。  发起这场杀富济贫商战之前,他曾赴五台山,求高僧指点迷津。因为心知这事儿做得有欠厚道,第一,未必对得住王庙村的人们。虽然脱了贫,手里有了点钱,但“农民得从吃饭睡觉的房子里挤地方,得呼吸油漆的有毒气体和立铣、打磨的有害粉尘,得听各种生产噪音。这里有劳动时间问题,有使用童工和老年工的问题,有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问题……”;第二,未必对得住叶晓明、冯世杰、刘冰三位股东。因为“扒着井沿看一眼而已,不解决造血问题。让井底的人扒着井沿看了一眼再掉下去是不是让他患上精神绝症?……”第三,未必对得住林雨峰和乐圣公司。   所谓去问合不合佛法,是给自己找个心安。得到高僧大德一句“大爱不爱”,终于放了心。翻译成无明众生熟悉的语言,就是:我亏欠你是为了对你好,手段虽然并非无可指责,但我动机纯正,什么都不图,里面没有我自己一分钱的利益。  但世间法有时候就是那么诡异。出自私心杂念和动机不纯的目的,未必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动机纯正的巨大的善,也许与巨大的恶也只是一步之遥。  丁元英利用了法律的漏洞,和农民急于脱贫的心态,设了一个充满杀伐之气的扶贫局。农民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他们要在几年后才能看得清楚。但丁早就看清楚了。但他还是认为,弱势文化的他们除了出卖体力和透支生命的血汗工厂模式,别无选择。  丁元英明知道以叶晓明他们的智慧程度,不可能理解他的全盘计算。但故意不和盘托出。考验的是他们的愚信和愚忠。  这故事就是一句话,信丁哥,得永生。对他心存疑虑的人,非要用自己有限的理性去做判断、做决定的人,一定聪明反被聪明误。只有自始至终对他深信不疑、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的人,才有好结果。  他像上帝一样,看着愚痴的人们作茧自缚。一方面,他似乎慈悲为怀。另一方面,又如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送给芮小丹的礼物,就是文化属性与得救之道的讨论。丁元英和芮小丹在王庙村“河堤夜话”那一幕,总让我联想起像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天神,几句口角纷争,几番打情骂俏,下界已生灵涂炭,天翻地覆。  这个礼物,无关慈悲,不为救世,只是一个女人与一个男人的坐而论道。  小城女警芮小丹,身份与《玉观音》中安心类似,但为人截然不同。名导演之女,住在独栋小别墅中,在法兰克福长大,有德国居留权而不用,非要回到祖国小城当***,出发点是想位居主流社会。在德国只是个边缘人,虽生活无忧,却比不得在祖国当***神气。这理由放在常人身上相当牵强,不合常理,却被丁元英大赞“自性自在,不昧因果”。   作为小说的核心人物之一,她是个最立不住的角色,因为过于完美而飘忽。误入红尘的极品女子,脱离了贪嗔痴的天国的女儿,完全是想象中的人物,是作者送给丁元英的一份厚礼,短暂慰藉这个以“觉者”自居的人必然的孤独。   作者的偏爱就像《背叛》中宋一坤偏爱夏英杰,把她小心地保护在诈骗计划之外。这个深处漩涡中心的女人,曾对一切阴谋无知无觉,眼里只有未来和爱情。  《遥远的救世主》里,芮小丹是扶贫计划的发起者和真正灵魂人物,却又一直置身事外,做旁观者状。作者连内疚这样的情绪也舍不得让芮小丹承受,质本洁来还洁去,在得知林雨峰和刘冰的死讯之前,她先死于执行任务中。  芮小丹之死是必然。否则,以她的干净通透和理想主义,如何面对因她索要的礼物----王庙村脱贫神话,而导致此后林雨峰和刘冰的死?背负愧疚的她要如何与丁元英赴德国双宿双栖,以这些经历换来的感悟走上职业作家之路,去挣丁元英计划中的15年1000万?虽然,这1000万对她并不难,因为丁元英早就分析过,“精神拯救的暴利,与毒品麻醉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贩毒那样耍花招,没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风险。”  于是,执行任务过程中,罪犯自杀性爆炸死亡,芮小丹被炸残、毁容,她当断则断,自杀了。符合芮小丹的一贯作风,完美主义,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电视剧改编时,删去了自杀环节,是个迎合观众的败笔。  丁元英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打底,对人生的参悟都还立得住,他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芮小丹却是天赋异禀,一片纯净,根本无处惹尘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须思议,直达真我。  丁元英和芮小丹有足够的智慧和悟性,单单少了些慈悲。高僧说,丁已经站到了得道的门槛上,但这一步之遥,却也难如登天。我的理解是,这一步之遥,就是慈悲与智慧的距离。  缺乏以他人之痛为自身之痛的悲悯。他的智慧,是居高临下式的,外科医生式的,有技术含量,却不含情感温度,俯视无明众生。相当于网络上的纯技术贴。最后对待刘冰的阴损一招尤其令人心冷。丁元英应该看得出,刘冰承受不起这样的考验。那份考验表面上是个公平的测试,刘冰之死是咎由自取。但实质上,一向对人性算无遗策的他,不可能算不出刘冰的选择,更不可能算不出林雨峰必死的结局。  这么浓重的杀伐之气笼罩在丁元英身上,不是“替天行道”“大爱不爱”这几个字就能够消解的。贪嗔痴慢疑,占了一个“慢”字。心中有太多的孤高自诩和意图把自己“酿得淡而又淡的名贵”,还是着了相。   究竟是替天行道,还是把别人视作自我实现的工具?说到底,还是强人政治的山寨救世主意识,加“存在决定意识”的实用主义。所谓天道究竟是什么?作者还是语焉不清。  女作家往往长于挖掘自我,拙于描绘社会,但这部小说的广阔视野和思想深度,以及对商战的描绘,都是极其罕见的,明显超出了普通20多岁女作家的驾驭能力。甚至一直有人怀疑豆豆背后另有高人。这部小说的思辨色彩和精妙设局,都让人读得十分过瘾,如饮琼浆。不管是否有这位幕后高人,我都无比期待豆豆的下部作品问世。
3、洞穴男人 昨天坐早班城际子弹头列车到成都,火车上翻读《遥远的救世主》,这书很流畅也易读,读罢十来章下来,开始感受到主角丁元英属于什么类型的人了。这种类型的男人,被我定义为“洞穴型男人”。他们往往事业大起大落、冒险性极强,智能赚钱到智能犯罪都是一流水准。一旦自己心智、良心、道德领域过不了某些关口时,他们会迅速收场,将自己锁于某个不为人知的洞穴中,思考、悟道,直到自己想通透后,才能如查拉斯图拉一要走下山来。
其实,洞穴这个概念不新鲜,我得于《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书。大多数雄性动物要疗伤时,他们都会先把自己躲起来,谁要不要理他,谁也不要侵犯他,直到他自己舔完伤口疗完伤作好新的准备为止。只不过,这个伤口的主人公丁元英的形象,算是雄性动物中洞穴特质最强的、最深隧的那一类罢了。
其实这部作品和当年豆豆写的《背叛》,本质上是道德与智商博奕的一个路数。如果两部作品小说和电视剧你都看过,你会发现王志文扮演的那个丁元英其实就是当年魏子扮演的那个宋一坤,他们都与常人思维不同,他们都高智商经商赚钱而又自动退守于良知底限的人。而芮小丹与夏英杰这两个女人,又何尝不是同一特质,两个傲气十足的老姑娘,分别爱上了两个不该爱上的罕见雄性动物。两部作品,惟一不同的是,背叛里是男主角死掉,遥远的救世主是女主角死掉。
火车上看到了大概一小半了,《遥远的救世主》很多后续的细节还不很清楚,但大体能猜到它是如何的惊心动魄或者波澜不惊。放在手边,相信有闲暇时我还会随兴继续看下去。世间法很奇怪,豆豆的这个老套路写法,依然为某些群体所喜欢和分享。我想大概是男人本质上都有洞穴特质的理想化一面,而女人本质上都有猎取这样不安份但很牛逼素质男人的一面吧。就想成事的男人,谁又能跳出不受伤,不躲进洞穴的宿命呢?只要事业、爱情这两大人生主题有起伏有挫折,就一定需要。这也是我看这部作品的动因之一吧。
在川内连绵近两周的阴雨天之后,当我大步流星走成都出火车站时,抬头发现阳光很好!文化属性的强弱决定了社会体制的松紧,强势文化遵循客观规律,弱势文化依赖强者赐予。这两者是文化的道,道法自然的道,不是马克思的道。   生命在流转的过程中,被莫明的手捡起,抛入不同文化的部落口袋,这只莫明的手凭借着某种标准决定生命的归属,又或者也许根本不需要任何标准,毕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几千年的弱势文化不能归结于一个几十年的政体,弱势文化的特征便是巧取豪夺,但是栈道易修,陈仓难渡。即便渡了陈仓,难保对方也早熟知了霸王的故事。  弱势文化在从起跑的一瞬间就选择了***,迷信物质守恒,认为非此即彼,只有你死我活才是终极的解脱;眼中看到的只有色,没有空,更无处可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尽管这种***不能用道德来谴责,并且实实在在带来了千年的好处;但无论如何一个固步自封,妄自尊大,又妄自菲薄的文化,想要长久的依赖兴奋剂在这场千万年中的长跑取得永久的领先,就算是无限度量的阿弥陀佛也不会允许。没有自动力的成长无论是揠苗助长还是温室栽种都无法将领先贯彻始终,而对于客观规律的破坏最终也要接受相应的惩罚。  但当生命被无辜又命中注定的卷入弱势文化之中,不论是生命还是文化的悲哀就开始了。生命接受了文化的调教,文化接受了生命的传承,文化的印记在个体生命的不断累积下必然积重难返。这到底是生命的错还是文化的错?不,都不是,只是悲哀和一路到底。  个体生命破局的方法不是没有,但文化的局怎么破?对个体生命来说,破局尽管存在着可能,但实现可能的个体永远只占少数,大部分个体只能继续文化中的沉沦和愈发对破败文化的堆积。  耶稣基督说:信者永生。于是伟大的不可验之神成为弱小生命的寄托体,既不可验,也成了永恒唯一的救世主。  天子说:吾赐予汝。但这种人世间的强者在时间的无情考验下,一个个在后世的寂静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给自己一个理由,包括生存,于是有了信仰。在信仰的基础上诞生了文化,用丁元英的话来说,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文化属性。  中国的文化具有非常多的缺点,这是上千年积累下来的,除之不易。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大量的仁人志士通过各种方式对这些缺点展开批评,胡适、鲁迅都是其代表人物,他们算是对中国文化进行反思的启蒙者。***也很清楚中国文化的症结,更知道其对中国的危害,于是利用权力发起了一场场运动。 豆豆通过《遥远的救世主》一书表达了对中国文化弊病的理解,并用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来做对比,当然中国文化是属于“弱势文化”。书中的好些个人物如刘冰、叶晓明、冯世杰等就是弱势文化的代表,这些人物就是为了映衬“中国传统文化是皇恩浩荡的文化,他的实用是以皇天在上为先决条件,中国为什么穷,穷就穷在幼稚得思维,穷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得文化上,这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里得价值判断体系”这句话。
确实,将自己的命运放在期待别人的拯救之上真的是很弱势,在21世纪的今天,在这个皇权被消灭了近100年的中国,我们大部分的人做事的第一原则还是祈望依靠别人而不是靠自己,“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深烙在我们血液里的处世原则就是期待救世主的心态。做事情要靠别人,在自己的字典里没有“靠自己”这3个字,在当下的社会已经很严重了。昨天我去学车,同学的还有2个交通大学学土木工程的大2学生,谈起毕业后的工作,他们说绝对不想去那些偏远的地方做项目,想直接做办公室当甲方,正好一起学车的还有一位也是搞土木的大姐,她正好是甲方,听了那2个学生的话气就不打一处来,狠狠地教育了他们。当然,在《遥远的救世主》中,作者透露了农民们克敌制胜的秘密----干别人干不了的活,吃别人吃不了的苦,这一点也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不仅是对农民,对每一个有事业心的人都适用。 对于丁元英,我不想详细论述他的才能,对于这本小说的分析,我更倾向于采用解构的方法,剥离枝叶,讨论下其核心内涵。 在书中,前面99%的篇幅都在为强势文化摇旗呐喊。很自然的,我也跟着认同这种理念,然而结局却实在是让我很意外,整一个晚上陷入思考,最后才算是有了自己的解读。我感觉豆豆对强势文化的价值实际上也摇摆不定,所以用这样的结局否定或者怀疑强势文化。 芮小丹炸了腿、毁容之后选择自杀就是对强势文化的一种否定。
芮和丁在一起实际上是不自信的,她在和丁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并不是依靠丁,这点从她去北京的那段过程中感受到,当然芮自身就是个很独立的人,这通过丁对她的分析体现出来,同时丁的认可给了芮很大的自信,这种自信是建立在重新认识自己、客观的认识自己之上。 丁和芮都是强势文化的代表人,作者通过戏剧化的小说来做一个假设,其中一个人成为弱势文化后会如何呢?故事会有多种结局,本书用了一个实验性的结局:芮自杀,作为一个强势文化的代言人,她无法容忍自己变为弱势;丁痛苦,反思强势文化是否真的是济世良方。 我们可以这样看芮的遭遇,她实际上就是强势文化社会中的失败者,在任何一个社会有成功者也会有失败者,我们的社会能接受成功者,可是对失败者呢?按照丁的理论,中国文化既是弱势文化,而我们知道中国文化是非常看不起失败者的,一个弱势文化为什么不能接受弱势者呢?想对应的,按照丁的理论,美国是强势文化,然而《西方经济学》有专门的章节讲解《失业》,管理学有对竞争失利者的讨论,这个强势文化对失败者的接受程度比弱势文化高很多,这种对比又说明什么呢? 这社会存在的问题太多太多,哲人们说过“存在即是合理”,不论是强势文化还是弱势文化都自有其体系,都要遵从一定的客观规律,这规律即是《天道》。强势和弱势自然就是对立的,而且还必须长期共处,所以每种文化对应着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和运行体系,打破一种文化,必须创造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和运行体系,即破与立,缺一不可,想必这也是丁元英痛苦的根源所在吧。 另外书种的人物明显分为三个阶层,丁、芮、肖等算是一类,刘冰等是一类,村民是一类。我的感觉是丁这一类精英靠头脑打天下,村民靠吃得苦中苦得自己的天地,两者不论是强势还是弱势都算是自得其所,反而是刘冰这种中间人物,愣是井中蛙扒着井沿看了下外面的天地从此就找不到北了。这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常常看到重庆的很多苦力(俗称棒棒)日子过的开开心心,而很多人钱赚的多却一天到晚担心这担心那郁闷的要命。人贵在认清自己。大而说之,五四以后都有一个传统,我们否认的太多了,这种否认是基于什么呢?基于我们希望自己超越自己,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不理解自己。丁也许就是这样,看到了不好,却未必看的通透了,作者一直把丁塑造成一个神,能赚钱、会做人、学识渊博、为人低调,你我都不能否认看小说的时候对丁很是崇拜,通过结局这个否定来否定神本身。 对佛学的理解我很认同作者,以前常和朋友讨论佛学,我一直认为所谓的怪力神仙都是和尚们编造出来让那些文化程度低的人供养他们的东西,真正的佛学是一种智慧,教我们如何辩证的看待这世界。 千万不要相信有前生来世,更不要信有救世主。
最后,书中有一句话我一直参不透----“救人的被救,被救的反而救人”,谁读懂了一定指点下我。 精彩的小说本身应该如同一个微观世界,读者可以随着观察角度的改变发现不一样的内容。我看这本书会对“五台山论道之佛教与佛法的差别”的精彩论述而拍案叫绝,会因为“神就是道,道就是尊重客观规律”这种对事物本质的揭露而感叹人与人之间“根”性的差别。会对芮小丹那种“当生则生,当死则死,自性洒脱,无拘无束”的生存境界而感自愧弗如。
更难能可贵的是,豆豆在循序推进情节之时时刻不忘借丁元英之口阐述自己对“文化属性”理解,而这些精致绝伦的对话总及时的见缝插针于故事之上,大有喧宾夺主之势,构成了比故事本身更精彩的桥段。这些论调更不是仅仅停留在意识形态层面的装模作样,而是借客观规律这一核心,用宗教哲学当手段,拿商战扶贫当技巧来阐述,带给读者“仁者见仁”式的启发。我想豆豆把如此精致的结构,严谨的逻辑,化繁为简的哲理锻造成这本书的骨骼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如果非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我总感觉豆豆过于拔高丁元英的个人境界,以至于丁的说话方式过于书面,过于抽象,如果说丁与芮、韩的对话采取文邹邹的方式可以理解的话,在王庙村那段对一群贫困村里的贫困户和那个刘姓大爷的一通转文却有点过,不过看的出来丁当时的语言已经浅显很多,也许是文人说话惯性使然,但仍可见豆豆是在试图把握分寸。
对于人的差别的理解,豆豆的理解相当深入,哪种境界的人做哪类事儿,肖亚文从故事开头的巧妙安排就是她以后当掌门人的缩影,芮小丹为什么能俘获丁元英这类“鬼才”,不是一类人不进一家门啊。韩楚峰作为丁元英唯一的真正朋友是有资格的,这是总裁的思想与实力。叶晓明的精明是停留在小农意识上的聪明最后没识破更高级的智慧却被自己的框框打回了原型。刘冰就更别提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丁元英对刘冰的安排真是凸显出了丁的杀人不见血的锐利!而面对丁元英这个让人高山仰止的人物,我只能说豆豆塑造了一个生来具有得道“根”性的人,一个活在应该世界里的人,一个找不到可以说上话的人的孤独者,一个不被众人理解的受争议者,一个可怜的哲学家,一个清醒的鬼才。如此复杂,活着好累。 我想,豆豆在传达一种希望:纵然这个世界如此混沌,那些愚昧的大多数在蝇营狗苟,无奈的政治秩序成了文化的替罪羊被不停攻击或误解,而清醒者总是屹立于思想之巅在通过种种作为或是不该作为的不作为为手段,帮助着众生。对于那些期待救主的弱势众生来说,豆豆不正是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做强势文化的魂吗? 4、文化特点---属性一切有为法,应做如是观。判断事物,接受结果。   人从根本上只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生存,得活下来;二是得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住。  我们有什么文化?我们有的是皇天在上的文化,是就主、救恩的文化。  市井文化:天上掉馅饼的神话,实惠,破格;   哲人文化:最不道德的道德,明辨是非;  英雄文化:不打碎点东西不足以缘起主题,大智大爱。  传统文化的死结:靠。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就是不靠自己。  生存法则: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   生存机会:忍与能之间的间距。   一颗阴暗的心永远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   神是根据人的需要造出来的。   强盗的本质是破格获取,没有自信与强者在同一规则下公平竞争,本质上是最懦弱的生存。  人性本能的需要:灵魂归宿感。   文化属性:主,支配人的价值取舍行为的那个东西。  天道:社会三层面,技术、制度、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  强势文化: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秘笈”  弱势文化: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期望救主的文化。易学,易懂,易用,流行。   传统政治文化观念 传统文化观念   一个炉子里的两个烧饼:传统文化,传统观念。   客观规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转移。5、寻找规律从来没有想到过,那个从小到大一直在自己耳边晃悠的那句话,竟然以如此浓墨重彩的方式,以这样近乎晦涩难懂的哲学宗教的角度来阐述,小时候我妈对我说过,小学老师初中老师说过,长大了,我也对自己说过,“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说句实话,关于这本书里很多关于国人一直相信有救世主的文化属性的描述,因为内容涉及到宗教哲学,特别是那些“佛话”,我真的不敢说自己看懂了,但作为一本小说,丁元英这个人物无疑深深的吸引了我,我不知道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类似丁一样的似神非神,像魔不是魔,是人不说人话的人     书里面有太多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话语     例如在说到丁的前妻之所以跟丁离婚时,谈到他们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从来不吵架,“他(丁)的没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的居高临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于跟你讲道理,包容到让你自己觉得低俗、自卑。”,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要有怎样的肚量才能去包容这一切,又要有怎样的思想去支撑这一切     书的后半部分,更鲜明的点到了题目---“遥远的救世主”,书中写到,很多时候中国人在遇到冤屈时,都会寄希望与“青天大老爷”,君不见,在那些描写清官儿的影视作品里,总是能看到一个哭丧着的农妇,跪在大堂上,哭着喊着“大老爷,给我做主啊”,可谁能给你做主呢,晴天大老爷能给你做主么,谁是你的主人?你自己不能做自己的主人么?    这是弱势文化里普遍存在的现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当今社会,“青天大老爷”基本上已没了之前的公信度,而且,我们个人的发展,只要别去惹是生非,基本上用不着什么大老爷的事,但是,我们就真的就能自己为自己做主了么?或者说我们在真的觉得去用自己的手去掌控自己的命运么?在这手后面,我们有没有心存侥幸,又或者在这手后面是不是还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掌控着我们的走向?    例如现在的我,对现在的现状很不满意,想寻求解脱,离开这里,每次喝酒喝多了,就说,我憋的难受,我找不到出口,我在等待一个机会!可机会在哪里呢?机会要自己去找的啊,是需要自己去争取去创造的啊,别人没必要没心思来管我的未来;我的未来,我的现在攥在自己手里啊 而自己又需要怎样去创造这所谓的机会?以及自己要通过这机会走向哪里呢?哪里才是自己想去的地方?    当然,这是一个大同的社会,人人都在彼此联系着制约着,说“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自己能救自己”,并不是说要去排斥外界的联系帮助,而恰恰是需要自己去从自己的目的的这个角度去整合社会上现有的资源去适应这个社会,去利用这些资源来达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然后这本书里经常提到“天道”,这个名词,由这本书改编成的电视剧也是用这俩字做名字,从书中看“天道”的意思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不是我们高中学的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发展观么?     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什么才是自己成长发展的那条一直存在着的规律呢?看上去好象我活到24岁了,这24年里我能成个什么样,一直都在沿着这条规律,它一直存在着,而现在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条规律,然后别去违背它,顺着它走我就可以成功了。事情看上去是不是有点太简单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一个问题更加显的重要,我的这条规律是什么呢?恩?    有些事情也许本来就真的如此简单,但是这件简单的事情在做之前,我得找到这条简单的规律    然后,综上,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了么?     ---找到那条规律    然后,怎样找到?     ---...在我刚接触佛法的时候,心乱极了。还没有调整过来自己的思维。比如变的稍微与常人不一样,吃素食等等。恰巧朋友极力推荐我看这部小说。说看完你就能改变对佛、耶稣、神的看法。 今天我用不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急切看完这部小说。(通常我看小说只看重要情节。拖沓的故事就一掠而过) 可惜却没有改变对佛的看法。 而是更清晰了一些。
佛是什么? 是觉悟。
豆豆想表达的其中之一也是这个意思,就是说 佛是觉悟。救世主是谁?就是自性觉悟,是自己。 不是佛,也不是神,也不是耶稣。
那么为什么遥远?
因为我们从无始生死以来带着的业力,让我们充满着贪嗔痴。太难放下了。 我们本身具有的佛性,却被这些贪嗔痴迷障着。太难恢复了。所以佛性离我们很遥远。 而实际上佛离我们也很近。 因为我们本身就有佛性啊!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就是这样! 丁元英这个人物,在现实中太多了。 大多数的人都像他那样,游走在正与邪的边缘。
下面这些段落可以看出豆豆的观点。
(一) 丁元英说:“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但是,晚辈以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晚辈以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豆豆的理解一部分是对的。真正的佛教就是出离宗教的佛教。只不过开始人们把佛教走偏了。才会引起现在那么多人对佛教的误会。 丁元英和韩楚风随智玄大师走到书案近前,只见智玄大师在书案上展开一张一尺见方的宣纸,把丁元英的那首词放在旁边,研墨蘸笔,写道----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务取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     皆有因缘注定     写完之后智玄大师放下笔,说:“此‘天’非彼‘天’,非众生无明之天,亦非众生无明之命,此乃道天,因果不虚,故而改字‘方知’。修行不落恶果虽有信无证,却已无证有觉,已然是进步。能让迷者进步的经即是真经,真经即须务取。悲喜如是本无分别,当来则来,当去则去,皆有因缘注定,随心、随力、随缘。”    智玄大师信手把原句的“休言”改成了“方知”,把原句的“勿”改成了“务”,把原句的“悲、喜”改成了“生、灭”,把原句的“哪个前生”改成了“皆有因缘”。九个字的改动,理虽同是,而意思、意境、意气却全然不同,即灭嗔怒、我慢,直指究竟。    韩楚风看后赞叹地点点头,说:“精妙!九字之境,无证而证。”    丁元英再度给智玄大师恭敬行了一个佛礼,说:“谢大师开示。”    智玄大师把修改过九字的上阕词送给丁元英,说道:“贫僧与施主的一阕之缘今日圆了上阕,贫僧九字不实之处还望施主修正。下阕贫僧不改了,留半阕缘待续,倘若施主在某年的某一日想改下阕了,如蒙不弃,可带着改过的下阕再来圆续半阕之缘。”    丁元英说:“承蒙大师不弃,一定。”   看到这里,我以为丁元英会做到全然断贪嗔痴。谁知道看完后,蛮失望的。呵呵。  丁元英给小丹的礼物不过就是为了让她觉悟。
 丁元英说:“没有地狱,天堂焉在?总得有人在地狱呆着,咱们就算上一个,不然天堂就没着落了。” --------------------太多普通人的想法都是这样的。好给自己找个借口去做坏事。    丁元英说:“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女人的一个‘情’字。这两个极致我都没敢冒犯,不可以吗?” ------------看似有道理。实际站在佛法角度看,这个丁元英表面对女人敬而远之,实际痞性还在。所以,他决然进不了佛门的。 (二) 原来能做到实事求是就是神话!     原来能说老实话、能办老实事的人就是神!     因此可见,让人做到实事求是有多难,让人做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有多难,而做到的人却成了说鬼话、办鬼事,倒行逆施。 这就是在说 我们的本身的佛性已经被迷障太久了。所以我们说实话实事求是太难。 同时这也是小丹觉悟到的。   (三)丁元英在烟缸里把烟头熄灭,说:“所以,你的生存状态不是病态,用佛教的话说是自性无所挂碍,是自在。自在是什么?就是解脱。参来参去,我不如你。”    丁元英说:“这不是简单和复杂的问题,是生存境界不一样。你活的是自性自在,不昧因果,通俗点说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我是想活个明白,还在思索的圈子里晃悠,离你的境界还差着几个位格。”    丁元英说:“所以,你活的不是简单,是奢侈,是你首先得放下点什么,这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奢侈。从世间法上说你是病态,从出世法上说你是奢侈,当有人笑话耶稣是傻子的时候,其实谁都不傻,仅仅是两种价值观不兼容。”  (四)要说一下,
王明阳一扫起初的轻慢,心理上已经认定这位女警官在学识上是同一级别的对手,值得辩论一番,于是认真地说道:“《圣经》的理由是:因信着得救了,上天堂;因不信有罪了,下地狱。用这种哄孩子、吓孩子的方法让人去信,虽有利于基督教的实践,却也恰恰迎合了人的怕死的一面、贪婪的一面。这样的因果关系已经不给人以自觉、自醒的机会,人连追求高尚的机会都没有,又何以高尚呢?”   很多人都会这样说,噢?信上帝,就得救,不信上帝,就倒霉?其实不是的,宗教里面其他有神论是这样说的。但真正的佛教是无神论。叫你信的是你自性佛,不是阿弥陀佛本身,也不是释迦牟尼佛本人。是你本身具有的佛性。去恢复它。 也就是《易经》说的“自助天助”。这里说的是 “自助佛助”。信了自己的佛性,阿弥陀佛才会助你,但她也不会说不叫你下地狱。至于下地狱还是去天上还是咋滴,都跟你自己做的事有关系。阿弥陀佛不会因为你信他,即使你做错事也叫你去天上。呵呵。 那是颠倒黑白。
王明阳咄咄逼人地追问:“什么是窄门?”    芮小丹说:“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门。耶稣为拯救世人甘愿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是肉身的地狱,是灵魂的天堂。基督徒的得救缘于神的‘约’,缘于神的应许。但进不得窄门也同样缘于‘约’,缘于神的应许。窄门是基督道德理想的最高价值。”    王明阳无言以对,默默地看着芮小丹,眼睛里流露出钦佩的神色。     芮小丹说:“进了窄门,神立刻就会告诉你:我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但是,证到如此也并不究竟,神是什么?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这里我认为豆豆写的太乱了。 哈哈。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豆豆多厉害。 弄些故弄玄虚的哲学出来,都跟王明阳一样会对这段话钦佩。其实不然。 西方的宗教,和中国的道家学,截然不同。 有谁看到过我们中国道家学说说过有神论 ?真是扯啊,把西方有神论跟道家自然说 还再加个 如来。呵,佛学也一并扯进来。 豆豆你到底了解多少哲学? 最后我说说: 还是那句话,我们本身都有佛性,有一类人就像芮小丹,她自己不知不觉的有放下,没有去追求大众的那种世俗观。所以这种人比较好成佛。 但是对于作者安排芮小丹自杀,这一点很不好。 在世俗的观点看,没有价值就自杀好像很伟大。 但宏观来讲,自杀的人是最没脑子,最愚痴的,根本谈不上伟大。哈哈。真是不孝的。 而有一类人,就像丁元英,自以为自己聪明,却东研究西研究,辗转,却游离在佛门外。甚至一步之差很容易步入地狱。 当然,境界不同。 没有可比较性。
终究我们还是要往好的地方走,不是吗? 还是想做好人不是吗?还是想恢复我们原来就有的佛性,不是吗?
当然,由于境界不同。也会有人为了一时之快感,想堕入地狱。那真是根性差极了。
总之,我觉得,从以上段落,作者豆豆本身对佛学就有局限性,似乎很懂,随口拽几句佛教名词。却在人物和逻辑上到处矛盾,并没有讨论个究竟。 或者说她自己都不是特别清晰。 而是通过写这部小说,通过丁元英和芮小丹来寻找豆豆自己的心而已。
忽然想到南怀瑾老师说过:现在的作者都不负责任的。随便想写什么就写出来给大家看了。 迷惑障难。
话说我自己也还在悟道中。权当以上都是废话吧。
大家看过就忘掉。
希望别让大家为这篇评造口业,那样我罪过就大了。 6、人皆有佛心 不是人人都是佛看完电视剧《天道》再读《遥远的救世主》,回味思索。荡气回肠,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  ?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祸福。  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这是电视剧《天道》中男主人公丁元英的一首自嘲诗,其实这正是当今创业者们的自我写真,他们想做清心淡薄的后山人,过隐居的隐士生活,但是又不得不登堂入室做世俗人扒拉金钱。可以说他们是一个矛盾体。  尼采说;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电视剧《天道》和它的原作《遥远的救世主》小说寓意很深刻,包括丁元英给女主角说的话也很到位,建议她不做***,因为中国不缺这样一个快落伍的女***,而缺少一个可以警世劝世的文化传媒机构,合法更合乎社会规范,一本万利。可惜女***在德国留学经历最终害了她,选择这样有国家主权感觉的职业同时也意味着高度的危险性。丁是个明白人,这一点毋庸置疑。正是如此,他痛苦,却无需辩解,因为对人性的了解和文化的无奈。   最欣赏提及的弱势文化一说,文化决定命运,中国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弱势文化。他说出了本质上的东西,因此会挨骂。最典型的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惧怕竞争的观念,直到现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仍然存在。在北京上海广州之外的小城市,体现的更明显。引入公平竞争概念并得以大行其道的一线城市,受益于强势文化得以发展自不用说。小城市文化上趋于保守,因为惧怕竞争,偏好用非常规手段赢得竞争,实质上还是弱势文化。弱势文化带来的后果是,一群坐井观天的人要么一直在井里坐着,要么爬到井沿上看了一眼又掉下去落入万劫不复,能爬上来的必然是强势文化的坚定拥有者,由此而论,官商实质就是中国弱势文化中的产物与代表之一,它见不得阳光竞争。   什么是好的文字?个人认为其一,就是与你的认知水平匹配,从而能共鸣,有感悟,或自省,或自我肯定,其二,就是超越你的视野,或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就是带给你新东西,或引领,或颠覆~~   总之能让我手不释卷的,我都认为是好的文字。当然,基于我的认知层次起点较低,好东西太多。也正因如此自身局限,无缘神交的好文字更是不计其数,但这不妨碍我继续阅读着,这种孤独是一种喜悦幸福~~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静,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当有人笑话他/她人是傻子的时候。其实谁都不傻,仅仅是两种价值观不兼容,智者的最高境界了:不争、不言。  佛说他从来不说,说的都是人   佛法不是修来 念来 佛法是觉性 悟到 做到~~~   佛法是寂灭之道 涅?之道 修不来 抢不去 带不走
唐僧带走的不是佛法   能带走的就不是真经   人皆有佛心 不是人人都是佛   人皆有觉性 觉性却不是人人   上面都是看了天道的所学所悟,变成了自己的想法   拙作直言:希所有经商的友人,都能看看天道,但是我说从来就没有救世主!7、《天道》的市场营销理论运用 一 找准突破口。进行市场分析,抓住市场旗手的营销渠道软肋,细分市场对手的跨界欲望,行业规则的反作用。摸清市场参与者的利益点,进行布局。  二 理清产权关系。上下游流程以收购关系控制产品质量(这点理想化了,事实上这种方法产生的冲突比比皆是),明晰扶贫的目的。从制度上杜绝漏洞,埋下王牌。  三 申请专利,保持核心技术。专业评测,造成舶来品的印象,高调开店,模糊视线,麻痹对手,大量采取对手的核心产品组装成品。  四 挑起争端,争取对手的诉讼和媒体曝光。至此,事情已上轨道,丁有意不去控制事态发展,激化自身组织的矛盾(这就是作者文化属性的宿命描述)。  五 强行与旗手公司合作,介入市场,王庙村开始正常按低成本,高污染方式解决贫困的问题,一如中国很多地方正在做的。这其实是用所谓的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强烈冲击的隐喻吧。  六 彻底解决本组织的产权问题,利用人性的贪婪和趋利避害,把送到井口看了几眼的人轻轻弹了一下,原点都回不去了(这种弱势我是同意的)。 7、文化属性  作者用了有别于其他的理论系统:“文化属性”,贯穿始终,并成为丁元英所有行为的依托,所有的情节也是为了阐释这个理论。对此,我倒有些小观点,写出来供同好参考。   各种文化原无优劣之分。所谓强势文化,只是更适于此时,此地,此人的发展,就是“合于道”吧。此道非恒定,不能只是以“丛林法则”衡量成败。美国的文化与瓦努阿图的文化比较高下,有什么意义?一个民族的主体文化如同不同资质的人,是长久的适合自身的生存轨迹形成的,或许有短暂的被夸大的停滞或倒退,但需要寻找的仍是自己的根脉。  所谓客观规律,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因而,历史偶发的既成状态反证这种状态存在的终极合理性,不容变更,都是别有用心的。  而中国文化是救主文化,这是制度安排下的产物,不容你逃避,“获罪于天,无所祷也”,长久了,便习惯了,不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此,这是需要反正的。  其实一切的宗教都是救主文化,只不过有的是开放的,发散的,保持适度的多元;而有的是内向的,吸收的,趋于一元。造成了能量的外化或内敛。  文化的重要性我是承认的,但用属性加以区隔,并分强弱,我是不同意的。8、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读《遥远的救世主》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如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的话,这句话一定是能得到大家认可的主旨。   中国自古的文化传统是人本位的,而西方传统文化的根本是神本位,在中国人们没有明确的信仰,更多的是临时抱佛脚式的祈祷,只有在有需要时才会向神灵祈祷。所以无论儒释道三家孰强孰弱,对解决国人的信仰的根本问题都没有终极解释。   因为没有明确的精神领域的信仰,所以至今对于国人的本性的评论大都是入皮不入肉。没有信仰,无论是上帝,佛祖还是皇上,统统不行,中国历史上爆发过全世界最多起的农民起义,草莽山寇更是多不胜数。  但是中国人又不能没有皇帝,不能没有带头人也不能没有大哥。财富分配的不平衡可以靠暴力来破格获取,但是真正不平衡的,真正不公平的却是知识的分配不平衡,这种知识信息的不平衡,促使国人比其他的种族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一旦领导者产生,服从就是必须做到的。领导者可以是皇帝,可以是族长也可以是山大王。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这种模式的君主制在中国横行了3000多年。而同时期欧洲君主远远无法达到中国模式的君主制的集权,虽不至于称作松散,但至少不是如中华帝国般这么致密。   政治模式是基于人民信仰的,西方社会近两千年以来一直是皇权与神权并存的,甚至大多数时期神权要高于皇权,教廷压倒皇庭,皇帝一定要有教皇级别的“父”才可以。可见神权的至高无上。   现在很多人在中国大谈西式民主,他们经常大讲两群羊和一匹狼两头狮子的故事,在那个故事里谁才是真正的主角?是那两群羊吗?是那一匹狼吗?是那两头可怜的狮子吗?其实都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上帝,是上帝让羊选择狼和狮子,是上帝让羊选择到底让那头狮子去吃羊。可见羊并非是真正的主导者,主导者是上帝。而奉行这样有羊、狼和狮子的民主的人民一定要相信上帝是存在的,如果不是笃信上帝存在,那么这个故事以及这个故事所讲述的西方式的民主就不存在!如此般的方式国人如何抉择?无法抉择,全因着国人的无信仰主义。由此可见在中国这个传统精神文明强势的地区推行西式民主无疑是不可能的。即便是有一点,也属于技术性的,不是根本性的。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信仰,虽然和宗教信仰有区别,但终归是落到具体的信仰上的。从历史的规律的角度看,共产主义在中国作为一种信仰还是可以被人民接受的。但是中华文化之强大强大到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历史上强悍的外族或蒙元或满清即便占领了全部土地也无法将文化凌驾于中华文化之上,最后无不落得个被兼容包并!   今天我们所说的西式民主是民主,但是共产主义民主也是民主,甚至可以说是公认的高于西式民主的民主。实行那种形式的民主其实归根到底还是要实事求是,以国家的发展状态,人民的思想意识为基础,***建立初期中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人民意识还都停留在封建主义的状态,想跨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共产主义显然是没有可能的。最后终于是传统文化包容了共产主义,两者以混搭的形态构成了当今中国的基本建筑。这种建筑模式前所未有,说是中国特色也绝无偏差。   因此,我特别欣赏《遥远的救世主》里边的一句话:“我们不能把几千年传统文化积累的弊端,全部推给一个成立只有几十年的政党!”这种意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的,深刻的认识到的。   顺便提一下,我国的宗教政策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自由、自主”四个字,自由是信仰与不信仰的自由,自主是不受外部支配的自主。中国的主教是不能由梵蒂冈教廷任命的。而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很有中国特色,除了所用术语不同外,传播方式和道教佛教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对信众进行现实主义利益教育,诸如治病消灾升天之类。   作家豆豆在《遥远的救世主》一书里边对宗教和传统文化的对比和批判都是本质性的。说句英雄所见略同的大话!   神存在与否不是我们可以讨论的问题。但我个人认为凡是具象的神都不是真正的神,因为具象的神有时间,有地点,有行为,有形象。这样具体的神就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也就不是神。神是什么?是无有无不有,无形无不形,无大无小,神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神也是我们能理解能感受到的,这就是规律。   即所谓: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我们要追寻的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是根本的真理。   世人一直在追寻规律,我们掌握了规律就是找到了神。爱因斯坦一直被人称为“最接近上帝的人”,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在对规律的追求上走的最远,最正确。   具体到本书中,我不得不说作者设置的几位主角都太高大,太不食人间烟火了,都是天国的儿女。写法上对语言的处理也太过于学术化,显然这本书是一般人无法很好的阅读或者理解的。但是有一小撮人如我,总是喜欢看这样的东西,总是喜欢读那些看起来像轻松的小说般的,但是看起来要不停的查资料翻书本才能理解的小说。很累,但很有趣,这种书一年读个两三本就很好了,在当下来说,没奢望能有很多。   最后建议可以先看看本书的电视剧版《天道》,王志文演的相当有范儿,左小青也不错!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