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妹妹_PDF图书下载_[美]德莱塞_在线阅读_PDF免费电子书下载_第一图书网
出版时间:1995-6&&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作者:[美]德莱塞&&页数:369&&字数:370000&&译者:王艳燕,胡莺&&Tag标签:无&&
《嘉莉妹妹》是美国社会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的作品,她是描写一个美丽的农村姑娘独自来到大都市闯荡谋生的故事。她会发生什么事呢?是碰上好人还是遇到了不幸?她的命运如何呢?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多如牛毛,可又有谁那么用心去写她们呢?又有谁写得那么真切呢?您手中的这本《嘉莉妹妹》正是一本反映这些农村姑娘的梦想及遭遇的世界古典文学名著。它是本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社会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的第一部反映“美国式梦想”,揭露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腐蚀性的长篇小说。
嘉莉是个俊俏的农村姑娘,她羡慕大都市的物质生活来到了芝加哥谋生。严酷的现实破碎了她的美梦,迎接她的是失业和疾病。在走投无路时,她做了推销员杜洛埃的情妇,后来由于更大的欲望又做了酒店经理赫斯渥的情妇。与赫斯渥私奔后,在纽约由于偶然的机会她成了走红一时的演员,挤入了上流社会,实现了她的梦想。然而,所谓的“上流社会生活”又给她带来了什么呢?她感到空虚,找不到真正生活的意义,在寂寞和凄凉中,她坐在摇椅里梦想着那终不可得的幸福。
德莱塞之所以能写出这么久盛不衰的社会小说是与他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经历分不开的。他于1871年出生在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小镇里。他家境贫困,父亲是德国移民、天主教徒,曾经营过毛纺作物。后因失火破了产。随后,全家生活无着落。他是十三个兄弟姐妹中的老九。四个姐姐都到大都市去找工作了。德莱塞未受过正常的学校教育,中学只读了两年便去芝加哥谋生。十八岁时在一位老师的资助下读了一年大学,后又去芝加哥找工作,二十一岁时开始了记者生涯。
西奥多o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美国小说家。生于印第安纳州特雷霍特镇。父亲是贫苦的德国移民。他在公立学校接受了早期教育,以后进印第安纳大学学习。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新闻工作。走遍芝加哥、匹兹堡、纽约等大城市,广泛深入地观察了解社会,为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德莱塞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被认为是同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的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之一。
第一章 漂流的人儿第二章 贫困的威胁第三章 命运作对第四章 事实的嘲讽第五章 名望的作用第六章 今天的骑士第七章 物质的诱惑第八章 命运第九章 习俗的火种第十章 使者来访第十一章 劝说第十二章 使者的恳求第十三章 推心置腹第十四章 视而不见第十五章 喜新厌旧第十六章 通人世界之门第十七章 前途无量第十八章 初登舞台第十九章 初次成功第二十章 灵魂的诱惑第二十一章 肉体的追求第二十二章 骨与肉的战斗第二十三章 苦难中的灵魂第二十四章 火种未尽第二十五章 无地自容第二十六章 求职无门第二十七章 不甘待毙第二十八章 逃跑第二十九章 海边的小船第三十章 大人物的王国第三十一章 百老汇街展春风第三十二章 预言家第三十三章 每况愈下第三十四章 艰难时刻第三十五章 苦恼的面容第三十六章 无情的衰退第三十七章 另辟途径第三十八章 冷酷世界第三十九章 希望与阴影第四十章 最后的呼吁第四十一章 罢工第四十二章 无可奈何花落去第四十三章 黑暗中的眼睛第四十四章 黄金难买之物第四十五章 穷人的变化第四十六章 一石击起千层浪第四十七章 风中的竖琴
第一章 漂流的人儿当嘉罗琳o米贝登上下午开往芝加哥的火车时,她所有的行李只是一只小箱子,一只仿鳄鱼皮提包,装着午点的纸包,还有一只带有暗扣的黄颜色皮包,里面装着火车票和写着她姐姐在范布伦街的地址的纸条。除此以外,她还有四块钱。那是1889年8月份,她当时只有18岁,聪明、腼腆,充满着年轻人无知的幻想。她也有些后悔与家人分别。她后悔的不是因为放弃了在家乡的很多便利条件。妈妈吻别时,她流下了眼泪,车子开过爸爸每天工作的面粉作坊时,她的喉咙哽住了,当那熟悉的乡村绿色田野在眼前掠过时,她伤心地叹息着。最后,将她少女时代与家乡轻轻连在一起的思绪统统消失了。当然,火车总有下一站,你可以下车返回去。这些大城市就是由这些白天来往的火车联系起来的,并使这些城市拥挤起来。她一旦到了芝加哥,就不觉得哥伦比亚城有多远了。那么几个小时----几百英里又算什么呢?她望着写着地址的纸条发呆,她一直注视着那绿色的风景。现在火车开得越来越快,她的思路也很快转向了对她来说非常模糊的芝加哥。当一个18岁的女孩远离家门时,往往会有两种结局,或是碰到相助的人使她生活好起来,或是接触行行***的道德观念,然后变得堕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根本不可能不受影响。或是变好,或是变坏。大城市满是狡诈,其危害并不小于比它小而且装出人样的骗子。那些最有修养的人能用激情让人上当,其力量是巨大的。闪耀的灯光和讨好挑情的追求目光一样也具有效应。纯洁自然的心灵一半都是由超人类的力量所达到的。喧闹的城市,沸腾的生活,鳞次栉比的楼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那受惊的感受。身边没有一个商量的人为她指点,又有什么谬误不能进入这毫无警惕的耳朵里呢?不知事情的真相,美丽就像音乐一样会使头脑简单的人放松警惕,无力抵抗,然后堕落。嘉罗琳,或叫嘉莉妹妹,因为家人都这样亲热地称呼她。她无论是在观察能力还是在分析能力方面都不成熟。她注意自我利益,但又不是那么强烈。然而这正是她的主要特点。她热情、富于青年人的幻想,有着青春期的朝气勃勃的美丽。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译序《嘉莉妹妹》是美国社会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的作品,描述一个美丽的农村姑娘独自来到大都市闯荡谋生的故事。她会发生什么事呢?是碰上好人还是遇到了不幸?她的命运如何呢?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多如牛毛,可又有谁那么用心去写她们呢?又有谁写得那么真切呢?您手中的这本《嘉莉妹妹》正是一本反映这些农村姑娘的梦想及遭遇的世界古典文学名著。它是本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社会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的第一部反映"美国式梦想",揭露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腐蚀性的长篇小说。嘉莉是个俊俏的农村姑娘,她羡慕大都市的物质生活来到了芝加哥谋生。严酷的现实破碎了她的美梦,迎接她的是失业和疾病。在走投无路时,她做了推销员杜洛动作的情妇,后来由于更大的欲望又做了酒店经理赫斯渥的情妇。与赫斯渥私奔后,在纽约由于偶然的机会她成了走红一时的演员,挤上了上流社会,实现了她的幻想。然而,所谓的"上流社会生活"又给她带来了什么呢?她感到空虚,找不到真正生活的意义,在寂寞和凄凉中,她坐在摇椅里梦想着那终不可得的幸福。德莱塞之所以能写出这么久盛不衰的社会小说是与他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经历分不开的。也于1871年出生在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小镇里。他家境贫困,父亲是德国移民、天主教徒,曾经营过毛纺作物。后因失火破了产。随后,全家生活无着落。他是十三个兄弟姐妹中的老九。四个姐姐都到大都市去找工作了。德莱塞未受过正常的学校教育,中学只读了两年便去芝加哥谋生。十八岁时在一位老师的资助下读了一年大学,后又去芝加哥找工作,二十一岁时开始了记者生涯。从他的经历来看,他写作的本钱就是家庭和个人不幸的回忆。用他那双善于摄取各种社会不幸的双眼,德莱塞把他的一个姐姐的不幸和自己的失业经历写进了《嘉莉妹妹》。除此以外,他在创作各种社会悲剧里,重视社会调查。作为社会小说家,他成功的一大原因就是他的激情--一种体现在具体的、感性的细节描写中的激氰 。无论是描写豪华的酒店、阴潮的车间,还是华丽的剧场都渗透着人物的饥渴和追求。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判断,德莱塞"文笔拙劣",表现形式粗俗。然而,文化修养高,文笔雅致的作家并不具有德莱塞的特有的创作激情。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辛克莱?刘易斯说:"他扫除了道路,使美国的小说从维多利亚时代豪威尔斯那种谨小慎微,温文尔雅的风格转到了开诚坦白,直言不讳,充满生活激情的风格。假使没有他的倡导,无疑我们当中如果不是情愿坐牢,有谁敢去表现生活,表现美,表现恐怖。"亲爱的读者,让我们共同欣赏德莱塞是如何用他那特有的激情表现生活的吧!本书目录第01章 漂流的人儿第02章 贫困的威胁 第03章 命运作对第04章 事实的嘲讽第05章 名望的作用 第06章 今天的骑士 第07章 物质的诱惑 第08章 命运第09章 习俗的火种 第10章 使者来访 第11章 劝说第12章 使者的恳求 第13章 推心置腹第14章 视而不见 第15章 喜新厌旧第16章 通入世界之门 第17章 前途无量第18章 初登舞台 第19章 初次成功第20章 灵魂的诱惑 第21章 肉体的追求 第22章 骨与肉的战斗第23章 苦难的灵魂第24章 火种未尽第25章 无地自容 第26章 求职无门第27章 不甘待毙 第28章 逃跑 第29章 海边的小船 第30章 大人物的王国 第31章 百老汇街展春风 第32章 预言家 第33章 每况愈下 第34章 艰难时刻 第35章 苦恼的面容第36章 无情的衰退 第37章 另辟途径 第38章 冷酷世界 第39章 希望与阴影 第40章 最后的呼吁 第41章 罢工 第42章 无可奈何花落去 第43章 黑暗中的眼睛 第44章 黄金难买之物 第45章 穷人的变化 第46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第47章 风中的竖琴多灾多难的《嘉莉妹妹》美国作家德莱塞从小家庭贫寒,生活困苦。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德莱塞对光怪陆离的美国社会有切身的感受和丰富的经历,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要把他所了解的美国社会和在这个社会中挣扎、角逐的人们写进小说,揭示给世人看。1900年5月,德莱塞完成了创作生涯中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的稿子受到了当时稍有名气的作家法兰克?诺利斯的赞赏,认为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于是热情地推荐给公司的老板杜柏莱兑。杜柏莱兑接受了诺利斯的建议,与德莱塞签订了出版合同。不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杜柏莱兑的太太出面干预,横生枝节,认为小说"有伤风化",结果只印了一千多本,而且销售了不到一半,就被封存在仓库里。德莱塞也仅仅拿到九百元稿费。不仅如此,一些道貌岸然的评论家群起鼓噪,在报纸上写文章谩骂他;还有一个叫做"纽约消灭罪恶协会"的组织大兴问罪之师,扬言要控告他。沸沸扬扬,铺天盖地,大加挞伐。面对社会偏见和由此带来的打击,德莱塞气愤异常,郁结难消,一段时间几乎失去理智。他精神恍惚,一个人躲到纽约东部布鲁克林的贫民窟里不愿出来见人。幸亏他的哥哥保罗对他多方爱护和开导,又得到诺利斯等人的关心支持,他才逐步度过了这段精神危机,恢复了正常。毫无疑问,《嘉莉妹妹》是一部成功之作,它标志着一个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崛起和美国小说创作风格的重大转折。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引起如此轩然大波,正说明小说触及了美国统治阶级的痛处。当时美国社会流行"愉快"故事的小说,而德莱塞认为他写不出这样的小说,因为"我自己生活的反映恰好正反对当时的小说"。他还曾给朋友写信说:"我只想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事实上《嘉莉妹妹》对美国社会的冲击,不在于某些生活细节的暴露,主要在于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在小说中,那些不道德者反倒发迹得势;而失意者也并非由于不道德,而是由于失去了竞争的手段。这一点正是美国社会卫道者所最不愿意正视的。这部小说中大量的素材取之于德莱塞本人的家庭经历,他的一个姐姐与小说主人公有着十分相似的命运。小说主人公嘉莉本来是一个美貌、朴实、勤劳的乡下姑娘,怀着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来到芝加哥,终日辛勤劳动却不得温饱。在生活的逼迫下,她先是与一位商品推销员同居;后来又做了酒店经理赫斯渥的情妇,并一起跑到纽约,过着出卖色相的***式的生活。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嘉莉成为演员并且出了名,有了金钱和地位;但她内心充满寂寞、空虚和孤独,精神十分痛苦,因为她作为资产阶级的玩偶的命运并没有改变。而赫斯渥则失去了竞争能力,潦倒落魄,沦为乞丐,最后自杀身亡。《嘉莉妹妹》自诞生起便多灾多难,直至1907年才解除禁令,在美国再版;到1932年才被收入《现代文学丛书》;到1981年4月,才把当年删去的三万多个词增补进去,恢复了原作的本来面目,出版了"新版本"。1.苦难的童年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印第安纳州特雷霍特镇一户德国移民的后代。父亲约翰?保罗?德莱塞为逃避兵役来到美国,原本是这里一家毛纺作坊的管理人,可是他一再走背运,先是作坊失火,而后在修复作坊时又受了伤,从此失去了劳动能力,一家陷人困顿之中。就在家庭遭受回禄之灾的第二年--日,西奥多?德莱塞在不受欢迎的时刻降生到这个贫苦的家庭里。老德莱塞为了维持生计,拖着十一个子女在印第安纳州四处漂泊。他经常失业,有时全家老少不得不依靠母亲给人做帮工、洗衣服勉强糊口。德莱塞的哥哥、姐姐很早就都离家出外谋生。他的两个姐姐在少女时就被人引诱沦落为娼。德莱塞从少年时起就捡煤渣、打零工、做报童。随着家庭迁徙、流浪,他在几个城镇断断续续地读完小学和两年中学。少年的苦难和屈辱生活,在德莱塞头脑里打下很深的烙印,后来他在自传中回忆道:"就在这个极易受感染的时期,我感到了我家的贫穷、失败和不幸……同样,任何形式的社会不幸,都足以使我在思想感情上感到和肉体疼痛一样的悲哀,我总会感到无比的压抑并觉得自己有责任去解脱这种贫穷和苦难。"到十六岁那年,家庭再也无力供他上学,他不得不含泪离开学校。为了从这种贫困的命运中挣脱出来,他决心到大城市去闯一闯。1887年德莱塞只身来到美国中部最大的城市芝加哥。将近两年时间里,德莱塞一直在社会的底层卖苦力,做过学徒,洗过碗碟,开过卡车,跑过推销,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世态的炎凉,加深了他对美国社会黑暗面的体验。2.幸运的转折点老天有眼,德莱塞竟然交了一次好运。一天,在芝加哥的大街上,德莱塞无意中遇到了中学时的老师--菲尔婷***,双方都为这次意外相逢分外兴奋。"啊!德莱塞,你在芝加哥干什么?"菲尔婷***对她的这位高足印象很深,认为他是一个很有才气、很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卖了两年苦力!干过的活实在太多了,要扳着手指头才能数得过来。"德莱塞把老师看做亲人,闷在心里的话都如数倒了出来。菲尔婷***了解到德莱塞年纪轻轻就不得不为生活奔波,失去了学习机会,十分惋惜,就热诚地拿出一笔钱资助他进人印第安纳州立大学专修文学。德莱塞大喜过望,对老师从心眼里感激。他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刻苦攻读,可惜只念了一年,就难以为继,不得不重又回到"社会大学"去体验人生了。这一年大学生涯对德莱塞来说是很宝贵的,因为在文化知识上他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德莱塞重新工作以后,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能力自非昔日可比,他先后在房产公司、家具公司为人家收账,接触了各色人等,增强了对社会真相的了解。1892年,芝加哥《环球报》举行征文比赛。很有写作天赋的德莱塞写了文章寄去,被评为优胜。《环球报》的总编辑很欣赏这个年轻人的见解和才气,聘请他为该报的记者。二十一岁的德莱塞对记者这个职业充满新奇感,非常勤奋。他奔波于芝加哥、匹兹堡、圣路易斯、纽约等大城市之间采访社会新闻,并为《芝加哥环球》杂志、《芝加哥每日新闻》撰稿;以后又在圣路易斯《环球民主》杂志担任专栏记者。他关注着美国社会形形***的事件,接触到美国社会的角角落落,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做了准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前德莱塞爱看霍桑、狄更斯、莎士比亚、爱默生、马克?吐温等人的作品;在匹茨堡,他发现了巴尔扎克,这位法国作家的作品使他人了迷。他说,仿佛"一扇新的有强大吸引力的生活之门突然在我面前打开了"。他还声言自己是巴尔扎克的信徒,德莱塞以后的创作证实了这一点。1894年,德莱塞来到纽约。他有一个哥哥叫保罗?德莱塞在纽约一家乐队担任作曲,曾写出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在纳巴什河岸上》。由于保罗的推荐帮助,德莱塞先后担任《每月杂志》、《百老汇杂志》的编辑和自由撰稿人。在圣路易斯,德莱塞结识了小学女教师苏拉?怀特,1898年结婚。婚后不久,由于感情不和,他们长期分居。3.十年一部作品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德莱塞对光怪陆离的美国社会有切身的感受和丰富的经历,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要把他所了解的美国社会和在这个社会中挣扎、角逐的人们写进小说,揭示给世人看。他有一位好友叫亚瑟?亨利,在一家杂志做编辑。非常赏识他的才华,赞同他从事文学创作的打算。在好友的鼓励下,从1899年秋天开始,德莱塞埋头创作长篇小说《嘉莉妹妹》,到1900年5月,完成了他创作生涯中的第一部小说。没想到小说一出版便被评论家群起而攻之,使他倍受打击。厄运之后,德莱塞有十年时间没再动笔写长篇小说,只在纽约为几家杂志做编辑。但他并不就此认输,他对美国社会的观察越深人,就越促使他把社会的真实面目揭示出来,反击那些伪善者。1911年,他完成了《嘉莉妹妹》的姐妹篇《珍妮姑娘》,并于当年10月出版,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美国著名批评家亨利?路易斯?门肯读了《珍妮姑娘》的校样后大为赞赏,对德莱塞说:"不论是谁否认这点你也别信--你肯定是写出了除《哈克贝利?芬》以外美国最好的一部小说。"这写成就给德莱塞很大鼓舞。他开始把笔锋转向美国社会的另一端,集中刻画垄断资本家巧取豪夺的发迹史。早在芝加哥当报社记者时,他就特别留意芝加哥实业界和金融界的内幕新闻。1898年他又受《成功》杂志的委托,采访工商业巨头,报道他们的致富之路。他正好利用这一机会,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在采访中,他对铁路大王加利斯?约克斯特别感兴趣。约克斯从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最后成为铁路托拉斯的巨头。当时有一本揭露工商巨头发迹史的书叫《非法的财富》,其中不少篇幅就是描述这个约克斯的。德莱塞在占有丰富材料的基础上,以约克斯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巨著《欲望三部曲》。《欲望三部曲》由《金融家》(1912)、《巨人》(1914)、《斯多噶》三部长篇小说组成,最后一部由他的妻于海伦续完最后一章,在德莱塞去世后的1947年发表。小说以金融巨头柯帕乌从发迹到死亡的一生为主线,揭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垄断资产阶级攫取财富和权力的过程。在柯帕乌身上集中地概括了形形***的垄断资本家的贪婪和狡诈,广泛地揭露了美国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各个领域里的黑幕。德莱塞长篇小说的连续出版,扩大了他的社会影响,获得公正舆论的赞誉,作家精神得到解脱,他十分振奋。1915年又一部新作问世,这就是长篇小说《"天才"》。小说的主人公尤金原是一个有才能的现实主义画家,但他抵挡不住资本主义物质享受的诱惑和社会的压力,放弃了对艺术的追求,迎合社会需要,画些商品广告画。他有了钱,也逐渐成为种种邪欲的俘虏,一天天堕落下去,精神空虚,才思枯竭,再也创作不出有价值的作品。小说以艺术天才的被窒息、被扼杀,揭露了美国社会制度对艺术创作的摧残。小说篇名《"天才"》加了引号,具有强烈的讽刺意这部小说刚一出版,就再次掀起轩然大波。当年曾经围攻过《嘉莉妹妹》的那些美国社会卫道士纷纷站出来攻击小说"伤风败俗"。"纽约消灭罪恶协会"要挟出版商收回此书,并向法院起诉,诬告这本小说是一部宣扬淫猥的坏书;法院竟据此判决禁止出售《"天才"》。这时的德莱塞已经成熟多了,面对这次新的打击,他没有惊慌,而是严正地提出抗议,指出这种所谓的书刊检查,是违背美国宪法、侵犯人权和践踏自由的行为。美国官方的这种恶劣行径引起了一些著名作家、诗人的不满。评论家、诗人门肯首先站出来为德莱塞申辩,他起草了一份反对查收《"天才"》的抗议书,向各地散发。在这份抗议书上签名的还有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埃兹拉?庞德、艾德温?罗伯逊和小说家维拉?凯瑟等。这场风波之后,又有十年时间,德莱塞没有长篇新作问世。同往常一样,他积蓄力量,准备进行新的战斗。4.《美国的悲剧》问世1925年10月,德莱塞的代表作《美国的悲剧》出版,一炮打响,在全国引起轰动,成为美国1925年底和1926年初的畅销书,而且也给德莱塞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究竟如何估价小说的悲剧意义,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那个追求上流社会生活和金钱、地位而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年--小说主人公克莱特?格里菲斯的形象则成为报刊杂志争论的中心。美国舆论界一改对德莱塞的敌视态度,发表了一些评价公允的文章,如当时美国最著名的评论家约瑟夫?华特?克拉西称赞《美国的悲剧》是"我们这一代的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剧作家派狄克?科阿尼把这部小说改编成话剧,搬上了舞台,轰动了百老汇。好莱坞也不甘落后,把它搬上了银幕,成为一部世界范围的畅销片,在中国片名译作《郎心如铁》。后来,好莱坞又二次重拍,观众依然如潮水般涌向影院。在此前后,好莱坞还把《嘉莉妹妹》、《"天才"》等改编为电影,赚取了世界上千千万万男女的眼泪。长期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德莱塞,终于争得了扬眉吐气的一天,他兴高采烈,意气风发。德莱塞的挚友、著名作家迈克尔?高尔德曾在《我所知道的德莱塞》一文中写道:"他脸上焕发着一片孩子气的天真的光彩,看他那快乐的样子,真像一个坐在大百货公司的圣诞老人膝下的孩子。'我的书销路好极了!'他极高兴地、天真地说,'我已经过五十岁了,而这是我的第一本畅销书!我说不出心里有多么高兴。'我热情地和他握手,向他祝贺。他的小说《美国的悲剧》那时刚刚出版,正轰动着全国。"为了庆祝这一胜利,德莱塞在纽约公园附近的一所公寓里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宴会。他实现了誓与资产阶级的偏见和不公正的舆论战斗到底的夙愿,以胜利者的姿态登上了美国文坛。5.幸福的晚年德莱塞步入中年以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美国作家迈克尔?高尔德认为他当时是"朦胧的社会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1927年10月,德莱塞作为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的客人访问了苏联,并且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庆祝十月革命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在苏联,德莱塞访问了列宁格勒。途经巴黎时,他还会见了当时正侨居法国的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归国后,他发表了《德莱塞访苏印象记》,表明了对社会主义的向往。1929年,德莱塞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妇女群像》,塑造了美国女***员艾尼达的形象。1930年夏天德莱塞宣布拥护美国***。1931年美国哈尔兰煤矿工人大罢工,他深人矿区访问,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同年,他出版了优秀政论集《悲剧的美国》。进入40年代,德莱塞把主要精力放在继续完成《欲望三部曲》第三部《斯多噶》和另一部长篇小说《堡垒》的创作上。《堡垒》通过描写一个以对职务的忠诚和付出大半生的努力终于步入资产阶级行列的人物,最后理想遭到破灭的事实,表现资本主义的信仰危机。1941年,德莱塞被选为美国作家协会主席,并由于对文化与和平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而获得了该协会颁发的伦道尔夫?蓬奖章。1944年,德莱塞与海伦?理查逊正式结婚。多年来,德莱塞与海伦真诚相爱,心心相印,在思想上、生活上引为同道,相互支持和帮助。德莱塞曾说:"在所有生活关系中,我要实现的是对海伦真心的爱,首先是在精神上的而不是在物质上的。我觉得离开她是令人悲痛的。"海伦在德莱塞去世后撰写了《我和德莱塞在一起生活》一书,回忆与德莱塞相爱时的经历,坦率地写道:"只有我能够帮助他并给他精神上的支持,我集中我的一切力量使他的日子过得好一点。这种心灵上的真正的相互感受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明确的、有效的交流,通过这些使我成为他'心灵的温度计'。"由于法律上的障碍,他们一直没有能够公开结合。直到1942年德莱塞名义上的妻子苏拉去世以后,双方才实现了夙愿。日,德莱塞以《我的生活选择》为题,写信给当时美国***主席威廉?福斯特,明确表示:"生活和工作的逻辑指引着我申请作为***的一个党员。"信中还表达了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十二天以后,德莱塞被接受为美国***党员。日,德莱塞在加利福尼亚州好莱坞逝世,走完了他艰难而又光辉的一生旅程。福斯特在悼念德莱塞的集会上说:"德莱塞最大的荣誉,在于他有能力和意愿做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真实地刻画出美国的生活……我们这一代的进步作家,可以尊他为最伟大的导师之一。"从1900年发表《嘉莉妹妹》起,整整四十五年时间,德莱塞共写出八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十三本散文、政论集及一部剧本。1930年,美国著名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金时,曾公开表示德莱塞比他更有资格获得这种荣誉。他动情地说:"不论和哪一位美国作家相比,德莱塞更显得是一个只身奋勇前进的人。……也正是他,在美国小说领域内突破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豪威尔斯式的胆小与高雅传统,打开了通向忠实、大胆与生活的激情的天地。要是没有他这个开荒者的业绩,我很怀疑我们之中有哪一个人敢去描绘生活。美与恐怖,除非他愿意去坐牢。"这一评价公允地说明了德莱塞对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所做的贡献,以及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嘉莉妹妹》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总计1条)
&&&&贪婪是沼泽,让人越陷越深,我不同情沦为乞丐的赫斯特伍德,仅仅因为他背叛了朋友,而他的家人只不过是他金钱的附庸品,追随品。至于嘉莉,她用手打了那些亲吻过她的人。金钱是别人的,你挣也挣不完。快乐是你自己的,别人偷也偷不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