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长江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摘要】:农业是关乎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农业问题是否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是关乎到社会的长期稳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改善,对粮食的需求更大,由于农业资源的缺乏,使农业发展停滞不前,粮食产量的提高也遭受阻碍,人口迅速增长,粮食数量与质量都得不到改善,这进一步影响了粮食的安全。粮食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既是农业大国,亦是人口大国,粮食的波动势必会对粮食安全问题引起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对中国社会是否稳定,经济是否能持续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动摇。中国粮食安全的问题不仅仅关乎中国自身的安全,也是关乎全球稳定及世界能否更好的发展的一件大事。粮食问题早已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本文在已有的研究上对影响中国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首先借鉴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来分析已有的文献,得出研究不足,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然后通过回顾中国粮食产量的产出与需求等现状,了解中国粮食的缺口情况,以及分别从农户自主投资和农业劳动力方面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还有自然因素对粮食生产过程造成的影响,减免农业税对粮食造成的影响都做了理论分析。最后确定本文相关指标:农户自主投资Ⅰ作为资本投入,第一产业劳动人数L作为劳动力投入,参考已有文献的自然因素的指标--成灾率R,还有将是否实行减免农业税T作为政策因素,在这里有一些创新点是本文将政策因素作为虚拟变量,重点是了解政策因素对粮食产量及农户自主投资的影响。本文利用修改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了计量模型,运用eviews软件对中国1985年到2013年中国粮食生产相关数据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再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发现减免农业税对粮食产量发生了弹性变化有较大显著影响,农户自主投资、成灾率是显著的,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的作用强度显示比较大,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检验。对于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是,劳动力转移,通过了要素的代替,或者是要素的对流,比如在其他方面增加了投入,因此导致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不够显著,这与周四军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比较吻合。自然因素对于粮食产量的影响比较显著,呈现负相关关系,这是符合经济意义的,成灾率就是对粮食产量的一个重大损失,是阻碍粮食生产产量增加的一个绊脚石,自然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此自然因素和粮食产量的关系是负相关,这是符合经济含义的。通过回归得到的参数模型也可以看出劳动力、农户自主投资、减免农业税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都是正影响,尽管得到的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影响不够显著,但是也是符合经济含义的,劳动力在没有技术创新的前提下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随着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种植粮食,收割粮食都实行农业机械化,因此需要的劳动力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对于农业劳动力不显著也就有了较好的解释,原因大概就是要素替代了劳动力,因此减小了劳动力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农户自主投资对粮食产量影响是很显著的,当农户自主投资增加1%时,粮食产量弹性增加0.51的产量,因此可以说农户投资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本文对于减免农业税这个政策因素来说,减免农业税在1%的显著水平下对粮食产量影响是较为显著,而且为正影响,对农户自主投资的影响作用较大,对粮食产量发生了弹性变化。从经济含义来说,减免农业税对于农户自主投资的影响应该是非常显著的正影响。就平常意义而言,对于国家给的惠农政策,农民都是积极主动的去遵守,况且减免农业税不但减轻了农户的压力,而且可以间接的增加农户的收入,而农户的自主投资正是这一部分的来源,因为农户自主投资对粮食产量影响较为显著,推理可以看出,减免农业税对粮食产量产生的影响是间接的,但是作用不如农户自主投资大。由于本文在选取变量指标的过程还是不够完善,都是直接用单一变量来表示一个综合因素,自然因素我直接选用成灾面积作为指标,其实关于自然因素还有气候,虫害、土壤等因素,政策因素也是有多种,比如农业制度、农业补贴等等,所以这是本文存在的不足。关于得到的检验结果,在此提出几点建议:(1)中国是地少人多的国家,耕地资源分布及其不合理,对于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中,耕地面积对它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们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因此,建议政府还是需要合理调整粮食播种面积。而且通过改善农田的质量,同样可以提高粮食的产量。(2)科技兴国,这是一个真理,关于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劳动力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很可能是因为技术代替了劳动力的投入。对于农业发展以后更多的是靠技术创新,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来研究优质品种,达到粮食的增产。(3)关于政策方面,本文选取的只是减免农业税来研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本文过于片面的来研究了,政策方面有许多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到粮食产量,政府对农业的扶持、补贴、制度的改善都可以影响到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政府可以通过对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户购买优质种子提供一定的补贴,都可达到粮食增产的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F326.11【目录】:
摘要4-6Abstract6-10第1章 绪论10-15 1.1 研究背景10-11 1.2 研究意义11-12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12-13 1.4 本文的创新点13-15第2章 影响粮食产量的研究文献综述15-20 2.1 国外研究综述15 2.2 国内研究综述15-17 2.3 简述17-20第3章 影响粮食产量因素变量的分析20-32 3.1 粮食生产供给与需求情况20-24 3.2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变化趋势24-28 3.3 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28-32第4章 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32-39 4.1 方法与模型说明32 4.2 生产函数模型的变量确定32-33 4.3 数据来源与处理33-34 4.4 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34-37 4.5 实证结果分析37-39第5章 结论与建议39-42致谢42-43参考文献43-46个人简介46-4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悦;史常亮;;[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朱晶;[J];经济研究;2003年01期
马九杰,崔卫杰,朱信凯;[J];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04期
谢琼;王雅鹏;;[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年06期
黄臻;;[J];税务与经济;2014年05期
欧阳浩;戎陆庆;黄镇谨;陈波;王萌;;[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叶正伟;;[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李伟;江秀辉;;[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钟文明;;[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叶慧;;[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任育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李光锐;吴翔;李孟江;王敏;仝燕妮;;[J];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03期
周靖祥;;[J];财经研究;2010年06期
秦建军;武拉平;;[J];财贸研究;2011年03期
祁毓;秦小莉;姜文婷;;[J];财贸研究;2011年06期
叶明华;;[J];财贸研究;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强;[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李林;[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王跃梅;[D];浙江大学;2011年
张建国;[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谢凤杰;[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凌峰;[D];复旦大学;2011年
吴连翠;[D];浙江大学;2011年
魏丹;[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杨传喜;[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杨俊;[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升;[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张曼;[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陈?;[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徐佳蕾;[D];宁波大学;2011年
程娟;[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徐玉婷;[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周俊霞;[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王爱平;[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潘江雷;[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李哲;[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于兰;胡锡健;;[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3期
程玉胜;[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张志强;[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江涛;刘祖发;陈晓宏;王兆礼;史栾生;张蕾;;[J];湖泊科学;2005年04期
李瑞华;李明秋;;[J];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鲁欣;秦大庸;刘俊;周祖昊;胡晓寒;;[J];灌溉排水学报;2006年06期
刘新阳;罗金耀;李粤安;卢华友;;[J];灌溉排水学报;2008年02期
陶江,杨德刚;[J];干旱区地理;2004年01期
范建刚;;[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年03期
蔡文春;杨德刚;;[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春花;[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赵仁艳;[D];山东财经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0年12期
杨作廪;[J];粮食问题研究;2001年06期
;[J];价格与市场;2002年04期
郭观涛;[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2年02期
;[J];调研世界;2003年11期
任真;[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4年06期
;[J];种业导刊;2010年01期
王荔;赵静;;[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0年05期
王洪波;;[J];农场经济管理;2011年09期
;[J];养猪;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鞠正春;柴兰高;曲召令;徐兆春;曾英松;;[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袁君;;[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封志明;张蓬涛;;[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甘明鑫;;[A];2003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冯明;刘志雄;;[A];2007农业环境科学峰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刘宗衡;丁鼎治;;[A];中国化肥100年回眸----化肥在中国应用100年纪念[C];2002年
刘会玉;;[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黄晚华;帅细强;;[A];农业生态与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杨玉建;;[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周俊菊;王静爱;毛睿;;[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泽得康;[N];甘孜日报(汉文);2012年
姜雪松;[N];哈尔滨日报;2012年
韩培培;[N];商务时报;2012年
罗石香;[N];贵州日报;2012年
何平;[N];光明日报;2012年
郭莹;[N];吉林日报;2012年
左右;[N];证券日报;2013年
李子忠;[N];发展导报;2013年
高君 记者
魏立波;[N];黑河日报;2013年
吴利红;[N];黑龙江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树涛;[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娄方舟;[D];长江大学;2015年
李响玲;[D];长江大学;2015年
杨夏;[D];西北大学;2010年
张育飞;[D];华东交通大学;2005年
杜洪波;[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李涛;[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和文超;[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高甲甲;[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张蕊;[D];兰州商学院;2012年
冀楠;[D];河南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400-819-82499
服务***: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本地新闻
专家提醒:加强田间管理 提高粮食产量
http://
&&&&& 长寿新闻网&& 记者& 许先彬&& 实习生& 王侠茜&&&&& 当前,大春粮食作物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昨日,区农委粮油站农技专家提醒,应加强田间管理,力保粮食丰收。&&&&& 眼下,水稻进入抽穗扬花期,玉米处于灌浆结实期,红苕进入分枝结薯期。由于今年春旱较重,大春作物在苗期生长偏弱,特别是水稻延迟栽插比较普遍,有效分蘖效果不好,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粮食产量。
&&&&& 先天不足,后天弥补。当前水稻田间管理应以“促根、保叶、防病虫害,提高成穗率,争粒争重”为主。孕穗期,田间应保留一定水层,防止高温干旱影响抽穗结实,灌浆期注意干湿交替灌溉。及时增施穗粒肥,对长势弱的中稻,可早追施拔节肥、孕穗肥,每亩撒施尿素5公斤加氯化钾4公斤;灌浆期,每亩用250克磷酸二氢钾兑50公斤水喷施,提高结实率。同时加强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
&&&&& 当前玉米要防病虫害,重点防治纹枯病、大斑病、小斑病和玉米螟,预防旱涝灾害,适时收获。红苕在7月上旬,结合中耕除草追肥,用硫酸钾5-8公斤、尿素6-8公斤兑粪水泼施。玉米收获后,及时用玉米秆覆盖避免受旱,后期还可喷施0.5%磷酸二氢钾2次,促进块根膨大。
上一条:下一条:
长寿百事通
··········
主办:***重庆市长寿区委/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 技术支持: 重庆鼎网科技
Copyright &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转基因技术不能提高粮食产量
已有 4446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农业科技 增产 人民日报 转基因 农业税
&&&&&&& 日,人民日报发表记者张意轩文章:《中国粮食50年来首次“八连增”》。文章指出:2011年中国的粮食再获丰收,总产跨上1.1万亿斤的新台阶,达到11424亿斤,比2010年增加495亿斤。连续第五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文章分析了“八连增”的重要机理,即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4年的2626亿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1万亿元左右;取消农业税,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粮食直补等“四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145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406亿元。也就是说,是政策因素促进了中国粮食的连续增加。&&&&&&& 粮食增收科技贡献中,国家构建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组织全国1万名专家和35万名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非常遗憾的是,在中国连续取得粮食“八连增”这一世界奇迹的科技贡献里面,找不到转基因的影子。事实上,粮食增产绝对不能、也不可能有转基因的贡献。中国农业部早就宣布,中国没有种植转基因作物,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作物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商业化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这就是说,我们没有启动转基因技术武器,也实现了粮食“八连增”。&&&&&&&
&&&&&&& 而在启动转基因重大专项时,他们向国家要钱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转基因能够增产。如黄大肪就曾经指出:2020年我国粮食要比现在增产10%,而过去10年中国粮食增产仅为2.5%;常规育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是单靠常规育种不行;就目前全球资源少人口多的现状来说,转基因是解决粮食短缺现状“唯一可取”技术;就中国制定的2020年新增粮食一千亿斤的具体目标来看,转基因技术商业化也是必由之路。&&&&&&&
&&&&&&& 然而,转基因专家的说法是存在大量水分的,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依靠转基因增产都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这是因为:&&&&&&&
&&&&&&& 第一,转基因仅占粮食构成要素的八分之一,而非唯一。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包含“水、土、肥、种、密、保、管、工”8个方面,即***强调的农业‘八字宪法’。转基因仅在‘种’上做文章,其它要素则以生态和人为因素为主。由于种地不赚钱,农民不愿意伺候土地,用地不养地,地力下降才是造成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最近30年来,我国耕地退化程度已远超过过去上百年。恢复地力需要大量有机肥还田,并采取精耕细作农耕方式。转基因是在大农药、大化肥、除草剂基础上做“种”的文章,会让人越来越赖,地越种越瘦,并增加了生产成本。&&&&&&&
&&&&&&& 第二,转基因作物并不增产。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从过去的300多公斤/亩,提高到700多公斤/亩,现在逼近900公斤/亩,那才是真增产。转基因品种只是对虫害有所控制而已,其亩产量如果多种几代就越来越低。美国是转基因最多的国家,其技术远比中国先进,但该国粮食总产仅3.63亿吨,远低于中国5.01亿吨;其单产也不行,中国粮食单产为278公斤/亩,美国只有125公斤/亩。美国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耕地还比中国多11亿亩,为什么其粮食无论单产还是总产,反而不如中国呢?***就在于“人”身上而不在“武器”身上。自然界中从来就不存在增产基因,事实上,当面对政协委员的提问时,某转基因专家坦言“转基因不能增产”。&&&&&&&
&&&&&&& &第三,我国粮食产量难以提高的因素在人而不在技术。粮食产量的决定因素,一是单产,二是播种面积。在单产增幅不大的前提下,播种面积或播种季节减少导致产量下降。上世纪50年代,粮食单产很低,多年徘徊在100公斤/亩左右。在这一阶段,决定粮食产量的主导因素是播种面积。期间,中国政府加大对农业投入,尤其是实施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迅速增长到283公斤/亩。打那以后,粮食单产增幅变慢,一直徘徊在 300公斤/亩上下,并一度由2006年的314.4公斤下降到2008年的286公斤,重新回到上世纪50年代播种面积决定总产的循环。因此,过去10年中国粮食增产仅为2.5%,不是品种不行,而是农民不愿意种地。&&&&&&&&&
&&&&&&& &第四,不能回避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带来的风险。生物安全委员会大部分专家来自转基因领域,“干什么的吆喝什么”,其公信力本身就值得怀疑。转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转基因对生命结构改变后的连锁反应不确定;二是转基因导致食物链“潜在风险”不确定;三是转基因污染、增殖、扩散及其清除途径不确定。在这些确定前提下,我们带头将Bt基因转入13亿人的主食,害莫大焉。DDT刚发明的时候是作为高新技术出现的,发明人还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后来发现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被禁止使用。如果发现农药出了问题,可以不生产,不使用,但转基因生物出了问题,则根本无法控制,所转移的基因根本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总之,制约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农民不愿意种地,恢复耕地质量乃是比推广转基因作物更为紧迫的任务。转基因作为高技术储备我们可以搞,但进入食物链还是要慎重再慎重。绝不能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公众利益和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相关专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蒋高明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6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十三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骨干工程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陈老师 | ***:400- | E-mail: | QQ: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号-6 京公网安备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