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D,∠C=90°,AB=6cm,CD=10cm,AD=5cm,动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点P以2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点Q以1cm/s的速度向点D移动,当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1)经过几秒钟,点P、Q之间的距离为5cm?
(2)连接PD,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PD恰好平分∠APQ?若存在,求出此时的移动时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过点Q作QE⊥AB于点E,过点A作AF⊥CD于点F,可得出DF=4,再由勾股定理得出AF,从而计算出QE,根据AP=2t,CQ=t,则PE=6-3t,在Rt△PEQ中,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得t的值,再由0≤t≤3,求出点P、Q之间的距离;
(2)假设存在某一时刻,使得PD恰好平分∠APQ,则∠APD=∠DPQ,由AB∥CD,则∠APD=∠PDQ,∠PDQ=∠DPQ,从而得出DQ=PQ,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得t,由t的取值范围再得出结论.
(1)过点Q作QE⊥AB于点E,过点A作AF⊥CD于点F.
∵AB=CF=6,CD=10,
在Rt△ADF中,$AF=\sqrt{A{D^2}-D{F^2}}=3$,
∴QE=AF=3,
∵AP=2t,CQ=t,
在Rt△PEQ中,∵PE2+EQ2=PQ2,
∴(6-3t)2+32=52,
∴$t=\frac{2}{3}$或$t=\frac{10}{3}$…(2分)
∵0≤t≤3,
∴$t=\frac{10}{3}$舍去
∴经过$\frac{2}{3}$秒钟,点P、Q之间的距离为5cm&&&…(3分);
&&&&&&&&&&&&&&&&
(2)假设存在某一时刻,使得PD恰好平分∠APQ,则∠APD=∠DPQ.
∵AB∥CD,
∴∠APD=∠PDQ,
∴∠PDQ=∠DPQ,
∴DQ=PQ&&&&&&…(4分)
∵PQ2=32+(6-3t)2,DQ2=(10-t)2,
∴32+(6-3t)2=(10-t)2…(6分)
解得t1=$1+\frac{{3\sqrt{14}}}{4}$,t2=$1-\frac{{3\sqrt{14}}}{4}$…(7分)
∵0≤t≤3,
∴两解均舍去,
∴不存在某一时刻,使得PD恰好平分∠APQ…(8分).高中物理 COOCO.因你而专业 !
你好!请或
使用次数:14
入库时间:
从同一地点出发,甲、乙两个物体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 )
A.两物体相遇的时间是2s和6s
B.乙物体先向前运动2s,随后向后运动
C.两个物体相距最远的时刻是4s末
D.4s后甲在乙前面
【解析】选A、C。由于速度--时间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经2s和6s,甲、乙两个物体的位移相同,两物体相遇,A对。乙物体在6s的时间内一直向前运动,B错。1s末和4s末两时刻,两个物体速度相等,1s末两者相距1m,4s末两者相距2m,所以4s末两者相距最远,C对。2~6s时间内,甲在乙的后面追赶乙,D错。
【总结提升】由速度--时间图像巧得四个运动量
(1)运动速度:从速度轴上直接读出。
(2)运动时间:从时间轴上直接读出时刻,取差值得到运动时间。
(3)运动加速度:从图线的斜率得到加速度,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反映了加速度的方向。
(4)运动位移: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时间轴以上的面积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时间轴以下的面积表示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
如果没有找到你要的试题***和解析,请尝试下下面的试题搜索功能。百万题库任你搜索。搜索成功率80%您在的位置:
物体A、B从同一地点开始沿同一方向做直线
题型: 选择题难度:略
物体A、B从同一地点开始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中的A、B所示。在0~t0的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A的加速度不断增大,物体B的加速度不断减小B.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都在不断减小C.两物体的位移都不断增大D.两物体的平均速度都大于
解析:试题分析:速度-时间图象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表示该点对应时刻的加速度大小,故A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B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减速运动,故A错误,B正确;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由图象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速度图象与时间轴围城的面积不断变大,故位移不断变大,故C正确;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如果物体的速度从v2均匀减小到v1,或从v1均匀增加到v2,物体的位移就从于图中梯形的面积,平均速度就等于,故A的面积大于梯形的面积,所以A的平均速度大于,同理B的平均速度小于,故D错误。考点: 速度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