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彦 李炳彦教授系统讲述《军事谋略》的方方面面[ 21:01:57]
专题分类:>>>
编李炳彦教授系统讲述《军事谋略》的方方面面者按:战争,人类智慧的最高较量,军人,人类社会的特殊精英,每周4下午军事名家坐客中央台,点评金戈铁马的经典战例,讲述南争北战的将帅传奇,还提出古今中外军事谋略,揭开高新武器的神密之谜。在本期的节目中,李炳彦教授为您系统讲述《军事谋略》的方方面面。第一讲《谋略: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第二讲《到竞争对抗的激流中掌握谋略》、第三讲《竞争活动的利益驱动法则与谋略的趋利避害原则》、第四讲《竞争活动的“诡道逻辑”与谋略的“不守常”原则》。第一讲:谋略: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大家好,我是编辑吕锡成。翻开古今中外的战争史,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军事谋略的身影和作用。众多足智多谋、叱咤风云的将帅、运筹帷幄、以谋取胜的经典战例、敌我双方斗智斗勇难解难分的传奇故事,让人眼界大开,回味无穷,更给人许多启迪。但是,到底什么是军事谋略,它在战争中究竟有什么样的威力,它又会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启示,从今天开始,我们《名家谈军事》栏目将邀请我国军事谋略学的奠基人李炳彦教授,为我们系统讲述《军事谋略》的方方面面。李炳彦: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专业技术少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第三届韬奋新闻奖。被聘为国防大学、石家庄陆军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军事统筹学会谋略研究中心主任,被认为是我军军事谋略学科的奠基者,学科带头人。独立或与人合著有《三十六计新编》、《兵家权谋》、《军事谋略学》、《说三国?话权谋》等十多部专著。主要学术成果已收入英国剑桥大学名人传记中心编辑出版的名人录。大家好,今天由我给大家讲军事谋略。谋略,是一个闪光的字眼,是一个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词汇。每个军人以至企业家、政治家、普通百姓都希望更多的拥有它。当我们评说一位优秀将军时,常常说这是位足智多谋的将军:当我们评说办事老练胸有成府的人时,常常说这个人老谋深算:当我们评说一个聪明顽皮的孩子时,常常说"这小子鬼点多"。评书家说到某位统帅的军事实力时,常常讲"账下战将如林;谋士如云"。在现代社会里,日益增多的"智囊团"、"思想库"、"点子公司"、"咨询公司"等,可以说都是进行战略策划、生产谋略的公司。从军事上讲,兵贵精,将贵谋,可说这是兵家至理名言。克劳塞维茨说得好:"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战争对军人的要求,那么就会发现智力是主要的。""高超的智慧兼普通的勇气,比出众的勇气兼普通的智慧有更大的作用。"《孙子兵法》中讲:为将之道,"智、信、仁、勇、严也"智被排在第一位。"兵以诈立",多谋者胜,这是军事斗争的普遍规律。《孙子兵法》十三篇,第三篇专讲"谋攻",突出强调"上兵伐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通过影响敌方决策层的意志、判断和谋划,使敌方作出放弃战争的决策,或选择符合我意图的行动。从总体上说,"伐谋"必须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又和战场上的军事行动紧密相连。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指挥员计谋运用得当,常可以调动敌人安照我的意愿行事,甚至推迟或避免一次战争的爆发,这样的事例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上是很多的。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任命孟明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军东进,企图对郑国发起突然袭击。郑国有个牛贩子叫弦高,他赶了三百多头牛到洛阳去卖。走到黎阳津,弦高从一位由秦国来的老朋友嘴里得知,秦国要派兵进攻郑国,预定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出发,不久就要到了。弦高是个忠君爱国的志士,为替国家排难解危,他急中生智,做出两手准备:一面派人星夜赶回郑国向国君报信;一面假扮成郑国的使臣,挑选了二十头肥牛,其余寄存到旅店,自己驾上一辆车,上迎着秦军而去。走到滑国(也就是现在河南滑县)的延津,与秦军相遇。弦高按照使臣的礼节见到秦军主将孟明说:"我们的国君听说三位将军率领部队来,特意准备了一点薄礼,派我前来迎接和慰劳你们。因为我国处于几个强国之间,不断遭受外来侵略,所以厉兵秣马,边防将士常备不懈,枕戈待旦,你们见了这些情况不要介意。"孟明听罢,大吃一惊。他觉得自己的军队辛辛苦苦跑这么远,本来是想攻其不备。既然郑国已经知道了秦军的行动,又作了很好的战争准备,若再去打有准备的对手,就很难取胜了。于是秦军改变计划,顺手在滑国抢掠了一些东西,便撤军回国,向秦穆公交差去了。谋略,实际上包含有广阔的内容,如制造和利用信息,改变敌人的计划、政略、策略等。有时候,也经常配之以经济和外交手段,以及必要的军事威慑等。由于战争总是融斗智与斗力、心战与兵战于一体,充满了多变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这就要求军事指挥机构中,必须分工有专门运筹帷幄、出谋划策的"智囊"人物。我国古代军队中就设有军师、参军等职,参与筹划的军机大事。我国产生于秦汉时期的兵书《六韬》中,就已经提出,在领兵挂帅的主将周围,要组建"股肱羽翼"72人,帮助主将出谋划策,协调军务。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包括有类似今天军队中司、政、后各类专业人才的谋僚班子。到了十九世纪,西方军队中出现了由各类参谋人员组成的参谋机关,逐步发展成现代军队中的参谋部或司令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组织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军事谋划工作,他们把一门新兴的教学分支━━运筹学运用于战争,使当时的新式武器得到合理运用,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个由各类科技专家组成的"智囊团",颇受美国朝野的称赞。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用于军事,"伐谋"也就日益现代化了。说起来,通过谋划进行决策,也是一种眼光的比赛,远见者卓识,远谋方有深韬略。成功者应具有战略头脑,能置身于泰山极顶观察局势,不被一叶障目,不计一时得失。楚汉相争中,项羽身经七十余战,每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但因战略上失误,最后还是自刎乌江。相反,刘邦几经受挫,有时甚至弄得一败涂地,但因战略决策正确,最后终于夺得天下。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刘备虽被称为盖世英雄,但在他三顾茅庐之前,竟无立足之地。后来,诸葛亮纵观全局,为刘备确定"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方针,促成了三国鼎立之势。当然,正确的决策、决断,也需要定量分析,需要数学计算,但指挥员运筹帷幄之中,若不能全局在胸,就会被一些表面的数字所迷惑,就无法从本质上把握战局的发展。《三国演义》写赤壁大战前的吴主孙权的决策过程,对我们研究问题颇有借鉴价值。当时,雄心勃勃的曹操率军南下,势如破竹,直达长江。曹操得意地下书孙权,宣称以百万大军和吴兵决战江东。东吴朝野,很多人被这个表面上的"百万"数字吓坏了,主降之声甚高,弄得一向有主见的孙权也惶恐不安。正在这时,诸葛亮受命出使东吴,联吴抗曹。主战派鲁肃暗中告诉诸葛亮说,你见了吴主,千万不要说曹军有百万之众,否则会影响他的抗曹信心。诸葛亮只是点头微笑。等他见了孙权,却劈头就讲曹操百万大军如何如何。孙权开始一听,如冷水浇头,鲁子敬急得心里直骂孙明不守信用。然而,诸葛亮轻摇羽扇,慢慢解释说:曹操虽然号称百万大军,其实统算在内也不过六七十万,且这些兵将多是迫于形势而投降来的,军心不稳,没有什么战斗力。曹操攻城略地,战线拉长,不得不分出许多人马把守。曹军都是北方人,不服吴楚的气候水土,中暑病倒的人很多,现在实际能直接参战的只有一二十万人。曹军要攻占江东,必需水战,但他们都是些旱鸦子,连战船尚且坐不稳,哪里抵得上江东一个个深熟水性的"浪里白条"。这样一算,孙权顿开茅塞,频频点头称是,抗战之心最终下定。另外一点就是,要想有高超的谋略,还需要研究实际,看发展,从发展变化的趋势中,发现或预见敌人之隙,把握战争的航船。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的军队有正规军二百多万,我方只有三十多万野战军。但敌人的二百多万军队总不能抱成一团,他要分散开来,才能遂行其战略任务,这就为我军实行内线中的外线、持久中的速决、防御中的进攻作战提供了条件。这样,当敌人向我分路进攻进时,就开始从战略上的优势向战役战斗上的劣势转化了。比如我军在江苏中部地区作战时,敌汤恩伯指挥有十个军,听起来很吓人,其实具体计算一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汤恩伯兵多地盘广,就要分兵使用。当时,他以四个军守江防,六个军分六路向我进攻,每一路只有一个军,行动起来只有一个旅在前面。名义上汤有十个军,实际上在前线与我直接交锋的只有两个团。在华中,我军实行内线中的外线的速决战,集中三万人,打他两个团,就造成了战役上的绝对优势。***在《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一文中,一连举了我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八个著名战例。其中包括"秦晋淝水之战"、"袁曹官都之战"、"吴魏赤壁之战"等。这些以弱胜强的战例,取胜一方都是谋高一筹。其实,大到国家间的竞争、两军对抗,小到市井乡间的百姓生活,都有谋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我小时候,听长辈人谈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旧社会,临村有个号称小诸葛的乡绅,专以帮助别人打官司牟取钱财。一天,我们村有一家闹矛盾,父子相争,儿子一时气急,把父亲的门牙打掉了。父亲忍着痛,到县里去告儿子的状。在封建社会,儿子打父亲不同一般的民事纠纷,这是一种违犯封建伦理纲常的大逆不道行为,那是要判刑坐牢的。儿子见父亲进城,知道事情不妙,便到临村去找小诸葛出个主意。小诸葛问明来意说:明天中午,带十两银子来找我,我给你说个办法,保你官司打赢。第二天中午,小伙子带着银子来到小诸葛家。家人说:"诸葛在村西边高梁地里等你呢,快去吧。"小伙子来到高梁地,时值农历七月天气,骄阳似火。小伙子满头大汗跑来,终于在高梁地中间的一块坟场里找到了小诸葛。眼前的一番情景,使小伙子莫明其妙。只见小诸葛身上翻穿羊皮大衣,坐在椅子上,脚蹬着炭火炉子,在那里烤火取暖呢。小伙子正感到莫明奇妙,要问先生怎么拉。小诸葛抢先说道:"快把上衣脱下来,转过脸蹲在我跟前。"小伙子以为要小声告诉他一个什么计谋,便顺从地蹲了过去。这时,小诸葛张开大嘴,在小伙子的背上狠狠地咬了一口。这小子"哎呀"一声大叫,挣脱起来,背上吊着那块咬掉了半边的肉,鲜血直流……小伙子正要动火,诸葛说:"你的官司打赢了。明天,县太爷升堂,问你为什么打爹,你就说:"俺没好好干活,惹他老人家生气了,他就上来打我;老人家用手打不解气,他就趴我背上咬,我疼得受不了,猛一起,把他老人家的门牙给撞掉了。大老爷如果不信,可以看看我这伤口。"这办法果然灵。第二天,县衙来人,带小伙子过堂。这小子依计而行,县官听了,看了,指着原告说:“你这老头,打儿子这么手狠,门牙掉了活该,退堂。”这场风波过去半年之后,闹矛盾的父子二人重归于好。有一次,父子二人拉闲天,老爸偶尔问起上次打官司,是谁出的主意?儿子说:"是临村的诸葛。唉,被人家咬了一口,还花了十两银子。""啊?!这家伙欺瞒县太爷,敲诈民财,告他去。"老头一听就急了,同儿子商量一番,一个做原告,一个当证人,到县里把小诸葛告下了。待县官升堂问话时,小诸葛只是装糊涂,不承认有此事。这时,老头的儿子站出来说:"你这家伙好大的忘性!去年七月十六,大中午,我到高梁地里找你,你翻穿皮袄,脚蹬着火炉子……"县官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大喝一声:"胡说八道!七月天、大中午、高梁地、翻穿着皮袄还脚蹬着火炉子,你如不是疯子,怎能说出这等自相矛盾的话来,给我赶出堂去。"还没等小诸葛申辩,官司就了结啦。分析一下小诸葛的最后胜利,就在于他的预见力。他在为争得十两银子而给那家的儿子出主意时,就想到了日后自己也可能会吃官司。因为这是一桩父子反目的官司。他们在气头上反目争斗,互不相让,但父子反目不会长久,总有和好的时候,而他们一旦和好,就可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自己。所以,他在进行现实的行动时,就布置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场面。羊皮袄、炭火炉,同七月天、高梁地边防,风马牛不相及,而正是这个相悖的场面,在那位小伙子的记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当他站在证人的席位上叙述"时间、地点、情景"这些可以作证的历史材料时,不自觉地落入到了小诸葛预先已经挖好的陷阱中。这件事情当然同军事指挥员定策施谋不相同,但它给我们一个启示是:一旦预测到未来的可能,并根据未来的情景调整今天的行动,就可以避免不利结果的发生。好了,讲到此处,可能有大家要问,谋略究竟是个啥?我在进行军事谋略学研究中,给谋略作了这样一个定义:"谋略是决策者的智慧,在竞争对抗活动中的计策化。或者说,是决策者在竞争对抗活动中,预测未来,把握势机,趋利避害,统筹策划的过程和结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竞争对抗活动,是谋略生成的唯一场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曾形象地比喻说:谋略是竞争对抗激流中腾起的思维浪花。第二讲:到竞争对抗的激流中掌握谋略大家好,我是编辑吕锡成,在上星期四的《名家谈军事》节目中,我国军事谋略学的奠基者、李炳彦教授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谋略,并且通过一些故事和例子为我们介绍了谋略在古今战争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威力,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继续请李教授给我们讲谋略,这次他将重点为我们介绍谋略是怎样产生的,谋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有着哪些不变的东西?上次咱们谈到,谋略是竞争对抗激流中腾起的思维浪花。这就是说,大凡存在着竞争对抗活动的场所,都会有谋略的出现或生成。有四句古谚语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这几句谚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雄鹰恶鸟准备向猎物发起袭击时,先收缩着翅膀盘旋低飞;凶猛的野兽准备捕捉食物时,先抿着耳朵把身子贴俯在地上不动;聪明人在做出大的举动前,常常表现出一副愚笨无为的样子。前两句生动地描述了自然界那些凶猛的动物扑向目标前的一种准备姿态,这和古代兵法中讲的“示形”完全相符,“示形”通俗点说就是,我本来是这个样子,但我展现出来的却是另外一个样子。比如古代兵法中讲的“用而示之不用”、“能而示之不能”、“欲取故纵”、“欲进故退”等等。也许正是这一自然现象,引发了许多军事家克敌制胜的灵感。在浙江温州境内风景如画的雁荡山,人们曾见到过山蛙聚歼“五步蛇”的动物战。当一只山蛙发现了“五步蛇”,就大叫起来,当“五步蛇”准备向它扑来时,山蛙双脚一蹬,潜入水底。又从另一处钻出头来,鼓起眼睛,呱呱大叫。这时,埋伏在四周的大山蛙听到信号,就立刻跳出来参战。它们把“五步蛇”团团围住,纷纷向“五步蛇”的头部撒尿,刺激得"五步蛇"难以忍受。群蛙乘机蜂拥而上,乱咬乱抓。只要其中有一只咬着蛇头,其他山蛙就拦腰拖尾,叮着不放。经过长时间鏖战,“五步蛇”疲惫不堪,终于死于一群山蛙之中。弱小的山蛙,竟能以如此的智慧战胜强敌,怎不叫人惊叹?有人还见到过兔子斗老鹰的奇观:鹰乃兔子的天敌,常能以空中优势而取胜。然而,多次脱险的狡兔则找到了一套对付老鹰的办法。你看,当老鹰向地面俯冲时,逃跑中的狡兔在老鹰即将抓住时,突然一个翻身,四爪朝天,以它那有力的后腿对空弹击,老鹰受此一击,急忙拉起,俯冲未能得逞。这时,狡兔乘机再跑,老鹰二次追击。当老鹰接近它时,那本来胆小的兔子突然调转方向,迎头向老鹰撞去,这种反常的举动,使老鹰出乎意料,措手不及,再次仓惶拉起,准备寻找新的进攻机会。然而,时机已经错过,兔子乘机安然钻入洞穴了。弱小的兔子,面对强敌的连番攻击,竟能变化招数,脱离险境,不能不使人拍案叫绝。还有人发现过鹧鸪调动猎人的趣闻。当鹧鸪在养育小鹧鸪的时候,如果遇到猎人,老鹧鸪为保护它的儿女们,它就主动出现在猎人面前,假装腿受了伤,蹒跚而行。猎人以为它可以轻取,就尾随追赶着,也不向四周围搜索了。当老鹧鸪把猎人引得远离它的儿女们后,突然展翅而飞,竟把痴心的猎人骗得目瞪口呆,顿足长叹。说起来,鹧鸪所用的这一智谋,和军事家们讲的“示利诱敌”是何等相似啊!“示利诱敌”,说白了,就是故意拿一个好东西去诱惑敌人、迷惑敌人。难道这些动物也精于谋略,深知兵法吗?不是的。这正像蜜蜂建造的蜂房能使高明的建筑师望尘莫及,而建筑师非蜜蜂所能比一样,建筑师在建筑高楼大厦之前就先有了一个预先的构想,军事家的谋略也是这样,它是军事家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而动物的上述所为,只不过是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环境里,锻造出来的一种本能谋略。我们由此可以联想到下棋。对弈的双方,走子谋势,也是一种竞争对抗活动,也存在着许多与军事相通的道理。棋坛争锋,是斗智赛谋,对用兵可以给予很多启示。上个世纪50年代,一位美国学者研究***的军事谋略,写了一本书,取名《***兵法与围棋战略》。体育场上的竞技也是一种竞争对抗活动,因而也会迸发出谋略的火花;同样,比赛的胜负结局,与双方的智谋高低有重要关系。乒坛名将庄则栋在《闯与创》一书中,总结比赛经验,把"三十六计"融于打球术,颇耐人寻味。市场上激烈的商战,也是一种竞争活动,也必然会有谋略的闪光。赢家通常是谋高一筹,败者多因谋略运用上算计不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人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上风时,曾得意洋洋地说,他们取胜的一条原因是,五十年代学《孙子》,六十年代读《三国演义》。其实就是把军事谋略用于商战。竞争出智慧,竞争出谋略。凡是存在有竞争对抗活动的场所,都会有谋略的花朵开放。战争,是人类最高形式的竞争对抗活动,和其他竞争对抗活动相比,往往显得更激烈、涉及面和不确定因素更多。因此,战场上所产生的军事谋略,也就更精彩、更带有普遍性。人类的战争史,就是一部斗智斗谋的历史;一部军事谋略学,就是一部斗智的学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形态、作战方式、样式的变化,人们对战争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智慧的泉水就会更多地向外涌流。在我国历史上,发生在距今4600年之前的黄帝战蚩尤,就已经表现出了很高的谋略水平。据史书讲,黄帝为战蚩尤,先整武备,修内政以自强。作战中,他针对蚩尤氏族集团由南方发展而来,对北方的天候不适应、地形不熟悉的弱点,采取诱敌深入的方略,主动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将敌人引诱到河北涿鹿一带,借助一个狂风大作,尘沙蔽天的日子,发起反击,一举击败蚩尤。在此之后的商汤伐夏桀之战,兵家不仅认识到军事上的胜负取决于国力的强弱,军事谋略不能只盯着军事,要善于谋国强、谋地利、谋天时,同时还懂得了军事与政治的关系,重视了宣传战、攻心战。商汤在作战开始就打出"除暴安良"、"吊民伐罪"的旗帜,以收揽人心。汤王朝建立后,仍以"道"立国,进行政治宣传,争取其他诸侯归顺。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时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用间",也就是使用间谍,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并把"用间"作为取胜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商汤聘用伊尹混入夏桀王朝中任职,借机离间与收买桀王朝中的君臣,从而借敌人的力量为自己的力量,用谋之精彩,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那时的谋略家们就已经认识到,敌人损失一位贤能谋士,也就等于我增加了一分智力;如果将敌人的贤能谋士争取过来,归顺于我,就等于我增加了两分智力。所以,《孙子兵法》在"用间篇"中说:"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在商汤对夏桀的作战中,战略家对军事力量的使用、进攻目标的选择,都已经能够把握"先击其弱,次及其强"、"乘势乘机"、"穷寇必歼"等谋略思想,并掌握了"伏击"战术和指挥控制的一些重要原则。到了武王伐纣时,西周采用姜尚的谋略,审时度势,察变待机。当发现纣王日益骄奢淫逸,商朝已腐败之极时,便组织了一场"政治试探性的军事活动"--观兵于盟津,大会诸候。在这次军事活动中,武王一面观察诸候的政治倾向,一面窥视商朝的强弱与虚实。当看到时机尚不成熟,自己的力量还不及商纣时,又带着自己的部队回去了。直到后来听到纣王杀害忠良、迫害人才,杀王子比干,囚箕子的消息,才宣告诸候:"殷有重罪,不可不伐"。乃发兵突破潼关,渡过盟津河口,大会诸侯之兵,在商郊牧野(今河南汲县),一举击败殷军,纣王朝败灭。这种善观时势、坚持"先胜而后求战"的策略,一直为历代兵家所推崇。在周灭纣之战中,文武之道,都有发展。他们在战前十分注意运用间谍在敌垒内进行政治分化,积极创造有利的形势。在作战过程中,坚持攻心为上,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权,以利于团结各路诸侯协力灭纣。这时,军事家们还学会了迂回侧击的用兵艺术。牧野会战中,武王敢于以劣势兵力,牵制住纣王军队的正面,主力则迂回到纣王侧背攻击,从而为后来的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创立"奇正"理论,奠定了实践基础。随着战争的发展,竞争对抗的形式日益增多,程度愈来愈激烈,促使军事家的智力不断得到发展。示形用诈,攻心伐交,乘机造势等新的奇谋方略,都逐渐涌现出来。思想家和理论家也都纷纷从不同的角度阐发和创造自己的谋略思想:孔子是儒家鼻祖,重仁义,但同样也讲谋略。他说:"临事而惧,好谋而战","小不忍,则乱大谋"。又说:"临难用谋,足以却敌"。"临事而惧,好谋而战"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还指责齐桓公北伐,没有事先派间谍打入山戎以作内应;没有先结联诸侯,而越千里之险,孤军深入,实际上是一种冒险的行动。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包含着很深的谋略思想。后来有人提出:"大谋用中",就是基于孔子的思想。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几度摆脱危难,走出险境,可以说都是用谋的成功实践。在诸子百家中,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是我国传统谋略学的基础理论。主张兼爱、反对战争的墨子,以谋制战,不战而屈人之兵,也颇有超人之处。当他听说公输般为楚国制造出一种新的攻城器械准备进攻宋国的消息后,不辞数千里赶到楚国,先以外交游说取得主动,又和公输般进行"模拟演习",九攻九拒取胜,终于打消楚王发兵攻宋的念头。我国的春秋时期,是个各种变革洪流交汇的时代,是个"激烈竞争、无情淘汰"的"争霸"时代,是个"百家争鸣"、各述治世之道、寻求社会发展新出路的时代,也是谋略思想广为发展的时代。《孙子兵法》总结战争的历史经验,汲取诸家之说,提出了"上兵伐谋"等许多经典思想,形成了中国早期较完善的军事谋略学说。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纵横家的兴起,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更密切地联系起来,为军事谋略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途径。自此之后,历代兵家相沿发展,在军事谋略学的宝库里,不断增添着新的内容。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着谋略创造与运用的水平。如同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关系一样,现代战场上的军事计谋虽然是从传统的用谋方式中演进来的,但它要比传统方式高深得多。楚汉相争时,韩信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一举攻破三秦,在军事史上传为佳话。然而,用现在的眼光分析,韩信"明修栈道"的军事伪装,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盟军诺曼底登陆的军事伪装相比,那简直是"小儿科"。在古代战场上,为实现"声东击西"的计谋,一个巧妙的佯动,就可以蒙上敌人的眼睛,造成敌人的错误判断,而在侦察卫星满天飞的今天,单一的军事佯动,是难以瞒过对方的太空眼睛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队的行动十分诡密,竟使狡诈的以色列军上当受骗,然而,遨游在太空的卫星还是看出了"破绽"。1984年的以黎战争中,以色列在贝卡谷地的成功,使军事家为之一震,看到了军事计谋发展的新天地。在海洋、天空成了军事争夺的战场后,战略家、军事家的思维场已经跳出了地域界限。当太空战场开始萌生时,谋略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超越地球引力,发生全新的变化。在以往,军事对抗基本是在肉眼看得见的范围内进行的,示形用诈,无非是直接欺骗敌方的耳朵和眼睛。第四维战场(即电磁场上的角逐)的开辟,军事对抗出现了更加神奇的色彩;谋略思考同科学技术知识的结合,使军事谋略技术化的趋势日益突出。例如,在电子战中,示形作假仍然是欺敌、迷敌的重要方法。然而,这里的"形",是用电子仪器才能显示的"形";这里的"示形",是通过发射假信号、假目标,使对方的电子设备上当。电子诈术的直接欺骗对象是电脑或电子眼睛;电子设备本身既是运用诈术的工具,又是被欺诈的对象。于是,幽灵般的谋略斗争,常常以技术对抗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新手段的背后,又贯穿着智慧和谋略的交锋,先进的技术手段不过是军事智慧的物化。从决策思维讲,军事谋略的一些基本思想原则有着较长久的生命力。从古代战场到现代战场,竞争对抗双方都要围绕着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这一目的,广泛开展示假隐真,示形用佯,制造错觉,调动敌人,创造战机等活动。作为一种军事文化,历史上军事家创造的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等计谋思想,在今天乃至未来都仍然适用。然而,随着技术条件的变化和斗争手段的改变,那些不变的思想原则,也将在变动的环境中改变其运用形式。军事谋略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分析不同时代和不同技术条件下竞争对抗环境的变化,寻求谋略运用的特点和规律,并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探讨谋略创造的新特点、新方法。谋略的花朵开放在竞争对抗的激流中,我们应勇敢地跳进时代的激流,那里才是学习谋略的最好课堂。第三讲竞争活动的利益驱动法则与谋略的趋利避害原则大家好,我是编辑吕锡成,在前两次的《名家谈军事》栏目中,我国军事谋略学的奠基者、李炳彦教授给我们介绍了谋略是竞争对抗活动中产生的智慧浪花,竞争出智慧,竞争出谋略。那么竞争对抗活动又有哪些法则,筹划谋略又应该怎样把握这些法则?在接下来的几期节目中,李教授将重点为我们讲授这些内容。在今天的节目中 上回说到谋略是竞争对抗激流中腾起的智慧浪花。竞争出智慧、竞争出谋略。那么,竞争的法则是什么?谋略又是如何把握这些法则,让思维的花朵开放的呢? 这是今后几讲要谈的问题。一切竞争对抗活动都是由利益驱动的。这是竞争活动的第一条法则。也就是说,没有不考虑利益的竞争,一切竞争对抗活动中,都有一只无形的手。从11世纪到13世纪爆发的“十字军远征”,是在西欧封建主和教会的煽动下展开的。从表象上看,这一先后延续近200年、以夺回“主的坟墓”、拯救“圣地”即耶路撒冷的军事行动,是纯粹的宗教战争。其实,在宗教矛盾的背后,却是地中海国际贸易区控制权的殖民远征。当时,西欧基督教国家在狂热的宗教意识鼓动下,结成了一致对付异教徒的联盟。然而,共同的信仰并不能长久地缝合利益的裂隙。在后来的远征中,十字军发生内讧,那些为了各自利益的首领们,竟然去联合异教徒攻击自己的“基督盟友“。18世纪末,震撼世界的法国自产阶级大革命成功后,引起了西欧各封建君主国家极大恐惧,两种社会制度势不两立,如果简单地从观念、社会制度看,先于法国建立了自产阶级政权的英国,应当站在法国一边,共同与欧洲的封建国家抗衡,而事实恰恰相反,英国自产阶级把法国看成是同自己进行工业竞争和殖民地争夺的劲敌,便同大陆封建主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法国。在整个拿破仑战争期间,可以说每一次反法同盟的建立,英国都充当了“旗手“的角色。20世纪发生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乃至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21世纪上演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不论战争的起因是何,其背后都有战略利益的驱动。在国家关系中人们常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孙子兵法》中讲:非利勿动,非利勿用。利益矛盾线,是我们分析形势、把握趋势、调整关系、确定战略与策略的基准线。利益区分为现实利益和未来利益,战术利益和战略利益,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以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军事利益......利同则合,利分则争。《韩非子》一书中虚拟了一个伍子胥过绍关的故事。大意是说,伍子胥一家被奸臣所害,满门抄截。他一人跳出虎口,准备越境逃跑。这一天来到绍关,被边防守卫士兵抓着,要送往朝庭。伍子胥对看管的士兵说,你知国王为什么要抓我吗?士兵说:不知道。伍子胥说,国王抓我,是要索取我家的一颗宝珠。这颗宝珠实际已经丢了。你如果把我送交国王,国王向我要宝珠。我就说,宝珠被你?吃了。那样,国王一定会拉开你的肚子寻找宝珠不可。士兵听后,悄悄把伍子胥放了。伍子胥的话,实际是把自己的利害与这位士兵捆到了一起,使原来的对立面变成自己的盟友。利益驱使法则,对竞争心理影响极大。《?子》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两个国王打赌,开始二人赌瓦片,玩中取乐,无所为,无心理压力,也就不当回事去思考,去认真对待。后来赌金银,有了心理负担,开始动脑筋了,行为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进而赌国家,心理负担大了,或者去冒风险争取绝大的利益,或者放弃赌的机会,或者因心理失常赌输了,沦为乞丐。这种情况下,心理承受力决定着敢不敢赌,决定着双方的输赢。其实,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试验:给予参加试验者两种选择,一是抽?,抽准的概率是十分之一,抽准了可以领到10元钱;一是不去抽?,可稳拿1元钱。大多数人可能会采取抽?。试验继续进行,抽准?可领到1000元,不抽?可稳拿100元。这时不少人会忧豫。试验继续进行,抽准?可领到一万元,不抽?,可稳拿1000元。这时不少人会选择后者。有位企业家告诉我,在急速的变革中,机遇出现是很多的,但机遇和风险这对孪生兄弟,总是结伴而行,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难以分开。这时看到机遇的人,可能十有五六;研究考虑去抓机遇的人,一般十有三四:真正动手去抓机遇的人,致多不过十有一二。所以说,在风险与机遇面前,真正的谋略表现为胆略;面对两难决策,意志力具有决定作用。美国《为将之道》一书的作者,采访了1000多名二战以来的美军将领,研究他们的领导指挥绝窍,最后得出一句话:“个性决定命运”。《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一书的作者,研究了美国建国以来,最有名的16位总统处理危机的经验,最后提练出一句话,“总统之为总统,还不在于智力和意识形态如何,而在于意志力和决断力是否经得起考验。”当年,刘亚楼曾经问林彪于密室,老首长,你打了那么多胜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林彪想了想说,在最关键的时刻,只能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竞争对抗活动中,利益召唤出竞争者的激情、勇气和力量,也可以模糊竞争者的视线、分析和判断。谋略在于帮助你跳出复杂的现场,在激情中冷静思考,在模糊中沉着判断。正所谓:“居不隐者察不清,立其中者断不明。”利益的获取是诱人的,但不是所有利益的获得都值得称道。有时候赢得了战术利益,却失去了战略;争得了今天的胜利,却为明天的发展设下阻力。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一次成功的战术行动,在战略上却是一次极大的败笔;美军打赢了伊拉克战争,却失去了政略;军事上的胜利,并不利于他全球战略的推行。战争史上这样和教训非常多。于是,谋略思考需要关注竞争的“后效益”。不是单纯地追求成功,而是要想到成功之后的良性循环。以利益为驱动的竞争与发展,需要确定目标。谋略思考,需要坚持“目标适度原则”。比如,在草原发展牧业,是好事,倘若牛羊发展过快、过多,破坏了草原,就成了坏事。科学管理积百年之经验,概括为一句话:“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但从谋略学的角度讲,正确的事做过了头,就可能变成坏事。于是提出:“大略用中”,行不越度。以利益为驱动的竞争与发展,是系统整体运动。谋略思考,需要坚持“协调平衡原则”、“和谐原则”。所谓和谐,是指各种力量在交互作用的运动中,形成的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牵制的平衡状态。为了谋求自己的发展,有时需要保护敌人,创造共赢的“利益生态链”。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经过认真观察,在一些地方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猫、田鼠、土蜂、三叶草和羊之间的平衡和谐关系”。在这些地方,猫少了,田鼠就多了,于是土蜂随之减少(因为田鼠常常破坏蜂?);土蜂少了,三叶草传粉的机会就要减少,于是羊吃的三叶草就不?了,以致影响到羊的生长。所以,在这些地方,为了多养羊,就需要多养一些猫。养羊与养猫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从生物链上看,二者则密不可分。另据资料讲,1907年,在美国开巴高原的70万亩森林里,约有4000只鹿生活着,同时还生活着不少狼、狮子等捕食者。从单因素关系看,狼和狮子是鹿的天敌,要使鹿的数量得到发展,似乎应该去捕杀狼和狮子。当初,开巴高原的人们正是这样做的。到1924年,狼和狮子等基本捕杀殆尽,从而使鹿的数量一下子增加到10万只,但时间不长,森林却被大量繁殖的鹿所破坏,往日茂盛的绿叶被啃光了,接踵而来的是大量的鹿被饿死,最后鹿的数量竟比原来还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建立全球社会利益生态链,无疑是一个大谋略。、以利益为驱动的竞争与发展,是一个攻关夺隘的过程,谋略思考,需要坚持“最小阻力原则”和“最大预期原则”。间接路线是达到目标的最近途径。把坚定的战略和灵活的策略结合起来。《三国演义》第85回,在讲述“诸葛亮安居平五路”时,说到西蜀为和东吴重修旧好,再结孙刘联盟。先后两次派邓芝出使东吴。当邓芝第二次出使东吴时,东吴为摸西蜀的战略底牌,对邓芝说,吴蜀联盟,将来待灭掉北魏,孙刘就可以平分天下了。邓芝毫不掩饰地回答,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到那时,就看吴主和刘后主的造化了。邓芝的意思是指,两国的战略都是要统一天下,这不必掩饰。问题是当前我们的共同利益是来自北方的共同压力,如果我们在策略上不能马上联合,我们就会被共同的敌人各个击破,还谈什么将来!可见,战略是着眼长远利益,策略是着眼当前利益。为了实现长远的利益,必须学会克服当前的阻力。以利益为驱动的竞争与发展,应坚持“杂于利害”的决策原则。“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从其轻”。第四讲竞争活动的“诡道逻辑”与谋略的“不守常”原则大家好,我是编辑吕锡成,竞争出智慧,竞争出谋略。在上一次的《名家谈军事》栏目中,我国军事谋略学的奠基者、李炳彦教授给我们介绍了筹划谋略应该把握的第一法则这些法则,也就是一切竞争对抗活动都是由利益驱动的。在今天的节目中,李炳彦教授将为我们介绍竞争对抗活动的第二个法则:诡道逻辑,也就是说,在进行谋略思考时,没有规则是最高的规则,不使用常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今天讲竞争对抗活动的第二个法则,即,竞争对抗活动奉行的是“诡道逻辑”。“兵者,诡道也”。孙子一语破的,道出了军事斗争的一个基本特征。谋略包含有“诡道”,但“诡道”不是谋略的全部。其实,凡是存在着人与人竞争对抗活动的场合,都奉行“诡道逻辑”。从军事学术史看,孙子提出“兵为诡道”,是一场革命。据有关历史资料讲,从西周初建到春秋末期,兵法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初,周王朝本来以谋略得天下,但建立政权后,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政权,政治上强调以“礼”治天下。为此,充满诡道权谋思想的“太公阴符”,并没有公开提倡和继承。在“周礼”的影响下,兵家转而奉行“仁义之兵”,提倡“成列而鼓”的“正道”。“正道”有一套规则:两军对垒,不能进攻还未布好阵势的敌人;不能乘对方处于困难之际发起突然袭击;不能追击已经打败而逃跑的敌人等。按照这种“正道逻辑”,交战只能以实力决胜负,即不可能出现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奇迹;也不会达成一方彻底吃掉另一方的“歼灭战”。以奉行“正道”为特征的“仁义之兵”,有利于保持那种分封割据局面的稳定性。当时,各诸侯国的等级不同,拥有军事力量的大小各异。天子6军,大国3军,其次两军,小国只有一军。周王朝的分封政治,要求军事斗争仅限于调解相互间矛盾冲突的有限作战。依“正道”的指导原则,小国无法打败大国,大国也不能完全吃掉小国,虽有一时激化了的矛盾冲突,也只能是一些处罚性的有限战争,而不会彻底动摇诸侯割据的局面。不过,战争终究是利益争夺,决不会沿着“正道”平稳发展。后来,到了春秋初期,周王朝地位下降,管仲为帮助齐桓公称霸天下,改“仁义之兵”为“节制之兵”,政治上强调“尊王攘夷”,军事上以结盟的实力,慑服那些不听招呼的诸侯国。称霸的目的在于保持大国的“家长”地位,建立稳定的“国际秩序”,而不是推翻周王朝,取代周天子;不是把其他诸侯国兼并掉,而是借“尊王”之名以令诸侯。从历史材料看,先后出现的“春秋五霸”,都是争取了一个在列国间进行利益分配和矛盾调解的权力,代行周王朝的职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多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节制之兵”适应了这一时期的政治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原来那种仅仅限于调解诸侯之间一般利益矛盾的有限战争,逐步演化为兼并战争,并愈演愈烈。战争的本质特征日益明显的表露出来,赤裸裸的争夺行为,撕破了“正道”那种以“礼”至上的面纱。春秋末期的孙武,在他他箸的《孙子兵法》中,适时提出以“诡道”取代“正道”,把“节制之兵”发展为“权谋之兵”,权谋思想由此系统化和理论化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诡道”是什么,历代注释家多理解为一种诈术,一种欺骗活动。其实都是以偏盖全,误解了“诡道”,更以此误解了谋略。所谓“诡道”,最符合其本意解释是:“诡道者,不守常也”。非常规、非常法、非逻辑、非传统。于是,无规则便是谋略的规则,无常法便是谋略之法。让对手摸不清自己的底牌,而自己却能把握对手的决策底牌。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军参联会副主席迈尔斯总结美军取胜的经验,其中谈到重要一点,美军知道萨达姆如何决策、如何行动,萨达姆却弄不清美军如何决策、如何行动。迈尔斯讲到此处,作了这样一个比喻:说是一名***追捕一个罪犯,一连几年都没有找到。这一天,两人突然在一家咖啡?门前相遇,罪犯正要转身跑,***说,你不要跑,咱们今天以决斗方式把事情摆平算啦。决斗规则是:咱两相对而行,同时起步,三步开***。你若把我打死,算你无罪释放;我若把你打死,算你罪有应得。罪犯同意。两人举***,同时起步,同时喊出口领:1----2----啪,两人只迈出第二步,***就开***了。罪犯应声倒地,他临死前指责***,我们原定三步开***,你为什么两步就开***。***微笑道,规则是可以改变的。迈尔斯讲的就是美军对“诡道”的运用。诡道的内容有三:示形、出奇、用变。“三十六计”基本上都是反映“诡道”的内容。示形,即示假隐真之意,军事上叫伪装,包括战略伪装,战术伪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等等。示形原则,是让“彼知”,让“彼信”,影响对方的决策思维。未来的信息化战场,是透明化战场。有人说,战场如果真的透明了,谋略就没用了。其实这是不了解谋略。谋略有丰富的内涵。就示形来说,策划示形需要“知彼”,运用示形需要让“彼知”。透明化战场,对弱势一方的军事行动带来了困难,但同时又为弱势一方施计用谋、示形用诈提供了方便,即有了更多的信息渠道,把假情报传给对方的决策者。类似“声东击西”、“瞒天过海”的计策,以及“蒋干盗书”之类的反间计等,有了更加宽广的施展天地。出奇:奇和正是相对的。新奇无非是第一次上演。大凡上了书的,写入教材的,编入条令的,在实践中创造出来并固定化、规范化了的,都属于正法。奇法属“无法”,而“无法”之中包含着无穷之法。出奇和示形紧密相连,大凡出奇的行动都披有示形的外衣。日本的三井和三菱,是两大对立财团。一次业务竞争,三井失败,产品大量积压,资金无法周转,只有一项革新技术还没有公开。有人建议,把现有产品以三菱公司二分之一的价格出售,再转让革新技术,与三菱做最后较量。董事长不同意,他采用“暗渡陈仓”之计,利用三菱公司狂傲的一面,宣布三井公司停止营业,随后大量裁减人员,并告诉新闻界,三井将改变营业性质。这一示假隐真的行动,使三菱误认为:三井已经跨台,从而放松了对三井的警惕性。这时,三井暗地里集中全力,把新技术应用到新产品上来。三井留下的人员,全部是精明能干的技术尖子。两个月后,新技术转产成功,大批新产品走向市场,成为日本的抢手货。仅一周时间,三菱公司的产品全部滞销。三井一个漂亮的反击战,夺回了市场。出奇的目的是实现攻击的突然性,是在对手不意之时、不意之地,思维判断的空白处,走出成功之路。在战争史上,那些出奇制胜的英雄,不是新技术的创造者,便是以新的手段实用新技术的第一人。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发生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空军受到最初打击之后,急忙将幸存的战机转移到距以色列900公里之外的卢克索和巴纳斯机场。这个距离超过了以色列飞机的作战半径,埃军因此失去警惕。可是,以色列空军一反传统的作战原则,选用作战半径最大的“秃鹰”飞机,选择最有利的速度和高度,先关闭一台发动机保持单发飞行,待接近埃及机场时再采用双台发动机全速突防,又一次出其不意地袭击了位于埃及腹地的两个机场。1982年发生的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攻击部署在贝卡谷地的叙利亚防空导弹阵地时,先用无人驾驶飞机,引诱叙利亚雷达开机和发射导弹,随后施放强烈干扰,使叙军的雷达迷盲,导弹制导失灵。接着,以军飞机乘势发射空地导弹,仅6分钟,叙军防空导弹阵全部被摧毁。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凡出其不意之法,多超出常规、常法、常识之外。用变:用变是诡道的本质和核心,灵活变通是掌握战场主动权的关键,是施展军事艺术的高妙之处。变法和常法是相对的,知常方能用变;变法是不断地创造过程,变法不在书本、存乎一心,因时、因地、因敌而变。《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算华容,就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熟读兵书,明白“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兵家妙道,于是反用其法,以“虚则虚之,实则实之”,创新谋略,诱使曹操落入圈套。《孙子兵法》讲:“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神是一种境界,一种非凡的超越。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妙能生绝,绝能生神。但这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熟能突破定势方生巧,巧能删繁就简、标新立异而生妙,妙能在出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谋胜道则为绝,绝能在情理之外、以非常规的创新性思维方式设计定策则为神。竞争奉行“诡道逻辑”,于是带来竞争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把握“不确定性”,最重要的是自主意识,以我变引导敌变,以我的游戏规则主导战场,而不是被动地跟着敌人的游戏规则转。牢牢掌握主动权,即行动自由权。这也就是***说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专题导读:>>>
"李炳彦"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