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用什么写作?--文化--人民网
作家用什么写作?
】【】【】【】【】
&&&&这里的写作,指文学创作。用什么写作,本来没有什么疑问。但是这些年我越来越糊涂了:有人说,“用身体写作”;还有人说,“用胸口写作”;更有人说,“用下半身写作”。作家究竟用什么写作,好像真成了一个问题。&&&&如果说“用身体”指的是“用手”,那当然对,因为手长在身上。如果结绳记事算一种写作,没有手不行;在兽骨和龟甲上刻画文字,或在青铜器上浇铸钟鼎文,也得用手;在竹简、羊皮、布帛、纸张上著书立说,不管用小刀,还是用毛笔水笔,仍然离不开手;如今作家可以借助计算机写作,也得用手指敲击键盘啊。而论者所谓的“身体”,显然不是指手,具体一下,就是胸口或下半身了。&&&&用身体、用胸口、用下半身写作者,是以修辞学上的“同位式暗喻”,表面委婉、实则露骨地表达他们的一种主张。这主张本身,至少首先能逗引一些读者想入非非。论者没有权利指责读者如鲁迅先生批评的那样,是“看见短袖子和白胳膊……就想到什么什么”之类,因为他们已经直通通地道出了不知道什么颜色的“胸口”和“下半身”,为的就是让人家“想”嘛。如果他们私下里秉持这种观念,并且身体力行,人们只需拿他们的作品来说事;如果他们公开打出这些牌子或旗号,而这些牌子或旗号刺激了作为读者的我们,我们便有权利就这些牌子或旗号表示的意思,来理论一番。&&&&我前面提到我同意“用手写”一说。其实手尽管能写字,却不能写作。真正写作,是要用心的,而心是思想的代称。下半身和胸口尽管连字也不能写,却也是提出用之写作口号的先生女士们思想的代称。这就是明眼人能从他们既暧昧又露骨的语言中,读出他们真正心思的原因。他们其实不敢否认用思想写作,只是他们别有用心,脑子里的兴奋点有所皈依罢了。所以,他们只能贩卖这类说不通的劳什子。&&&&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要说他们的口号,真不是没有来由。下半身或胸口“写作功能”的真正发现者,应该是商人,然后才得到一些作家和论者的追捧、实践。试看当今一些作家的笔下,似乎离不开属于下半身范围的性***和性活动,甚至露骨得令人目瞪口呆。在这里,美好、人性、抒情,被丑恶、兽性、宣淫所替代。以“美男作家”或“美女作家”自居者,津津乐道地、细致入微地、变态地玩味胸口或下半身,据说如他们所标榜的那样,是发掘“人性”;可是读者从中看到的,却只有“性”而没有了“人”。论者从国外所谓“符号学家”那里趸来什么“***激发思想”的陈货,“联系”当下商战实际,提出惊世骇俗的时髦“理论”,把“下半身”发扬光大成为创作的根本,以适应变态市场的需求。至于作家的社会批判责任与使命,在这些人眼里,大概一文不值吧。商业时代了嘛,变着法子寻找一个个商业卖点并努力实行,才是至关重要之事。但他们会给自己的孩子看这些玩艺儿吗?&&&&《人民日报》&(日&第十一版)
(责任编辑:文松辉)
精彩推荐:
热点新闻榜
互联网搜索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电子阅读所无法颠覆的传统
&&&&毫无疑问,网络,正在颠覆我们的很多传统,包括阅读。作为一个书虫和一个偶尔也码码字的写手,最关注的,是电子书与纸质书的PK。
身为社会中流砥柱的80后的一员,我习惯于阅读纸质书。就在网吧刚刚流行于街头巷尾的那几年,我也曾沉迷于网络阅读,惊喜于网络作品的免费、快捷、携带方便以及百无禁忌,尤其在查找资料方面,不知道比传统方式方便快捷多少倍。但是,正因为网络的便捷性,导致难以计数的自媒体兴起,进而演变为泥沙俱下的纷乱局面。特别是在需要搜索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章,或者具有权威性的资料的时候,进行各种对比、甄别的费时费力,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即便是付费的电子书,阅读价值也往往稍逊纸质书(除了自费出版的那种)。对于时间越来越趋向于宝贵的阅读者而言,大概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在需要的时候,迅速有效地读到高质量的文章,更令人愉悦的了。
于是,我又重新养成了购买纸质报刊书籍的习惯。即便纸质书具有不利于保存、查找、收集以及成本过高、携带不方便等等一大堆缺陷。
这大概是因为现阶段正处于网络爆发而导致很多行业洗牌的阶段。在这个躲不过的时间段,在强大的网络面前,大家都穿一样的流行衣服、听一样的流行歌曲、看一样的流行小说。对于本人以及很多和本人一样的人而言,这种网购的漂亮衣服老撞衫、到哪里都听到同一首烂大街的流行歌曲、和所有人看一样的流行小说的雷同日子,刚开始固然觉得有趣,时间长了,难免滋生出乏味、甚至可怕的感觉。
况且,作为一位热爱码字的书虫,我既乐意用购买的方式表达对写作者辛勤劳动的尊敬,也希望自己能码出被市场尊敬的作品。文字,如果没有用一定的质量要求进行区分,就容易和发在QQ、说说、微信上的片段化文字,甚至是新闻后面的谩骂一样混为一谈,没有深度的文字,不会长久的留存下去。
目前,影响电子书走向大众的,主要在于大多数人阅读纸质书的习惯。手指翻过书页,会有实在的、自由的感受,电子书则具有让人不太舒服的冰冷虚无感。传统书籍的阅读体验,目前还不可能用高科技复制模仿。不过,现代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很难有持续的阅读时间,多是快餐、零碎式的浏览。电子书能充分填补这种零碎的时间,起到打发时间的作用。
或许再过几十年,习惯了纸质阅读的人们大都不在人世的时候,习惯以手机、平板电脑阅读的90后、00后、甚至10后成了这个世界的大多数,到那时候,电子阅读也许真的会完全取代纸质阅读。
但是即便有如此可能,我们也不必杞人忧天。之前阅读过一篇文章,《“全民摄影时代”新闻摄影命运几何》,文中一位被采访者认为,摄影界受到过很多次“惊吓”----电视出来,摄影要完了;互联网出来,摄影要完了;拍照手机出来,摄影更要完了……“但摄影不会完,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强调你的专业性。只有专业性突出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容易被别人替代。” 没有必要把互联网视频和手机摄影带来的压力想得过大,或许这个圈子人数在减少,但挑战只会让摄影记者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我想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电子书与纸质书之间的PK,纸质阅读在内容与阅读体验方面仍然具有电子阅读不可比拟的专业性。
作为喜爱阅读、热爱精品、着迷于真实触感的读者而言,不必把电子书对纸质书的的挑战想象得过于可怕。即便随着科技的进步,阅读方式真的改变了,我们喜爱的“阅读”本身,不会变。从远古时代的兽骨、龟甲、竹简、青铜器铭文、帛书,到如今纸质书的凹版、孔版、绿色印刷以及“三D打印”等等,文字展现的方式一直在演变,热爱阅读文字的人却一直有增无减,不论大家阅读的目的是为知、为己,还是为人。
其实文字也一样,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强调专业性,与时代同进退,立志于以码字为生的写手们,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每年的元宵节,我都会去参加本地举办的猜灯谜活动。刚开始,往往会有某些自以为聪明的出谜者偷懒,到网上模仿、甚至抄袭现成的谜面。参加猜谜的小伙伴们,手机百度一下,***分分钟揭晓,方便快捷,但是大家都丧失了参与其中的乐趣。而那些原创的、接合了本地人物风情而出的、在网上根本搜不出谜底的谜语,则能让真正的猜谜高手一展风采,既能展现出谜者的巧思和智慧,也为猜谜者提供了开动脑筋的趣味。
说到这里,我蓦然发现,“电子书会取代传统阅读吗”,就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命题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