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的生来死去九条命命都是怎么死的?

文|新浪财经 子 衿 编译
曾经是互联网时代标志性企业,雅虎现在却只能灰头土脸地卖给威瑞森。
其实直到不久前,这家门户和搜索网站的营收还要超过推特和领英,访客数量也令亚马逊、维基百科和eBay相形见绌……那么,他们何以走到了这一步?
《电信报》网站刊文,总结了雅虎前后曾经犯下的九个重大错误。雅虎这样曾经的巨无霸,并不会因为一两个错误而一蹶不振,但是致命的错误一犯再犯,哪怕是九条命的猫也迟早有倒下的一天。
2002年,雅虎本有机会收购谷歌的,当时布林(Sergey Brin)和佩奇(Larry Page)一度表示,10亿美元就愿意出售,可是雅虎的首席执行官塞梅尔(Terry Semel)却优柔寡断,等到他再去找这两位创始人时,原本就不甘心出售的布林和佩奇将价码提高了到了30亿美元,交易不了了之。
Y Combinator创始人、曾经的雅虎员工格拉汉姆(Paul Graham)指出,雅虎当时是忽视了搜索引擎对于他们业务的重要意义
玩坏Flickr
其实,在Facebook、Instagram和Google Photo等等之前,就已经有一个Flickr了。雅虎2005年收购了这家图片共享网站,当时后者的管理层正打算将自己发展为一个社交网站,但是雅虎却没有抓住机会,反而因为自己错误的管理弄得这家网站一天不如一天。事实上,他们还先后“玩坏”了GeoCities、Delicious,以及就在眼前的Tumblr。
不买Facebook
2006年,雅虎一度非常接近以10亿美元收购Facebook。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最终拒绝了要约,但是报道显示,只要雅虎提价到11亿美元,Facebook的董事会就将强迫他卖出。又是塞梅尔不肯多出那1亿美元。
拒绝微软报价
2008年,雅虎拒绝了微软开出的446亿美元收购报价。当时的微软首席执行官鲍尔默(Steve Ballmer)努力想要说服对方接受,但雅虎的董事会却认定报价“太低”。次年,雅虎放弃了建立自己搜索引擎的尝试,签约使用微软的必应。
以前也曾经颇有一些科技公司遇到过类似雅虎的困境,但好在都有强大的领导者带着他们走了出来。比如苹果有乔布斯(Steve Jobs),微软有纳德拉(Satya Nadella),谷歌有施密特(Eric Schmidt)。
可是,雅虎却没有能够雇用到一位引领公司东山再起的经理人。塞梅尔堪称是整个科技行业的最差首席执行官之一,巴茨(Carol Bartz)口无遮拦,把能得罪的人几乎都得罪光了,最不靠谱就是汤普森(Scott Thompson),居然在学历上造假,最终因此不得不辞职。
杨致远远走
2012年,杨致远退出雅虎董事会,“致力于在雅虎之外的兴趣”。杨致远的离开使得雅虎失去了驱动力,或曰存在的理由。当其他互联网巨头持续从创始人如Facebook的扎克伯格、谷歌的佩奇和布林的远见卓识当中获益的时候,雅虎却成了没头苍蝇。
梅耶尔出师未捷
哪怕拥有从阿里巴巴股份中获取的大量资金可以运用,2012年上位的前谷歌奇才梅耶尔(Marissa Mayer)也没能引导公司走向一个繁荣的未来。
她收购了社交博客网站Tumblr,建立了一支明星媒体人组成的团队,改变了办公室文化,可是,雅虎的利润却依然持续下滑,梅耶尔最终不得不决定将阿里巴巴股份和核心业务拆分开来。
收购Tumblr
梅耶尔在雅虎的最高光时刻之一就是2013年收购Tumblr。当时,收购对象还没有实现盈利,梅耶尔决定靠着广告来让这家微博客社交网络成为金鹅。
报道显示,雅虎其实高估了Tumblr的价值,而且误差达到了以亿美元为单位。用户和营收的增长都没有达到预期的速度,再加上将Tumblr吸收到雅虎之内的设计都让人对这家社交网络的未来忧心不已。
没有明确方向
雅虎过去二十年间最严重的问题这一就在于,始终没有能够找到自己的使命。他们在24年间先后发行过24版公司介绍就是最好的证明----在科技公司与媒体公司之间的摇摆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结语:门户之殇
谷歌和Facebook崛起,成为互联网2.0时代王者的时候,雅虎却陷入了纠结和挣扎。他们没有拼凑出自己的搜索引擎,也没有充分利用Flickr和Tumblr的社交网络潜力。于是,当人们不再通过门户上网时,雅虎步美国在线和MSN后尘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版权问题、投稿、爆料、商务合作请加微信/QQ:
今日最佳推荐!
:ichuangyekan
先关注再说!
3000万创业者强烈推荐的微信号,人手一个,创业必备!
主编强烈推荐!
↑↑↑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如果它是猫,它可能死了,因为据说猫也只有九条命
冥王星地下党和新视野的故事
“如果‘新视野号’是只猫,它可能已经死了。”“因为据说猫也只有九条命。”----新视野号首席科学家斯特恩
飞掠成功,欢呼雀跃
2015 年 7 月 14 日,新视野号探测器首次成功飞掠冥王星,发回了这颗星球有史以来最清晰的照片。这一成就来之不易,一些人甚至为之付出了一生的努力。神秘的冥王星到底有何魅力,是什么在吸引他们十年如一日,如此孜孜不倦地追求?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全美乃至全球知名的研究型大学,成立于 1942 年的应用物理实验室(简称 APL)是美国国防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主要合作商之一,负责哈勃空间望远镜和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运行与运营。为表彰应用物理实验室在太空探索中的卓越贡献,国际天文联合会把 132524 号小行星命名为 APL。
2015 年 7 月 14 日晚上 20:52,应用物理实验室控制中心门庭若市,这一刻是新视野号发射以来最为期待的时刻。为了让新视野号电力充沛,集中精力开展科学探测,控制中心已连续 21 个小时没有与它进行通信联系了。
房间内,一位金发女性的办公桌上特别醒目地放了一个小熊吉祥物,显得与众不同,她就是新视野号的任务运行经理爱丽丝&鲍曼,也是 NASA 历史上首位女性任务运行经理。这只小熊代表着遥远的新视野号,此刻它正头戴礼帽,举着国旗,端坐在显示屏旁。
当爱丽丝&鲍曼向新视野号任务的首席科学家艾伦&斯特恩报告:“遥测数据接收成功,探测器运行正常”时,房间内一下子欢呼雀跃,大家热烈鼓掌,相互握手致意,拥抱在一起。外表斯文的斯特恩高举双臂,激动地跳了起来,他一把抓起小熊手中的国旗,向众人挥舞。
“新视野号”由宇宙神 5 号火箭发射升空
寻找未知行星
新视野号任务的缘起,要追溯到 86 年前。
1929 年,22 岁的农村青年克莱德&汤博幸运地获得了罗威尔天文台观测助理的职位。中学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的汤博痴迷于天文学,利用家中多余的农具零件加工成望远镜,观测并绘制了火星和木星的图片。
作为观测助理,汤博的主要职责是协助职业天文学家开展观测,寻找那颗影响海王星运行轨道的未知行星,罗威尔天文台创始人帕西瓦尔&罗威尔曾穷其一生去寻找这颗行星。汤博寻找行星的方法是当时最普遍的方法----闪视比较法,他在不同的夜晚拍摄各个天区的星空,然后将不同夜晚拍摄的同一天区照片进行快速切换,从固定不变的恒星背景中发现那些移动了位置的物体。
凭着认真细心和坚忍不拔的品质,1930 年 2 月 18 日,汤博终于从当年 1 月份拍摄的照片底片中发现了一颗极为暗淡的移动天体。这颗移动天体后来被证实是一颗新行星,根据 11 岁英国小女孩的提议,这颗新行星被命名为冥王星----“普鲁托”(Pluto),即罗马神话中掌管冥界的地府之神。这个重要发现,将太阳系的边界从海王星扩展到了冥王星轨道。自 1846 年发现海王星以来,人类已经整整 84 年没有发现过新行星了。
自首次发现并被视为行星以来,冥王星在九大行星中一直争议不断。冥王星既不属于类地行星,也不属于类木行星,而是一颗冰态行星,表面平均温度低至零下 228℃,沉浸在远离太阳的黑暗天空中。因此,冥王星一直被认为是太阳系的“孤儿”,在空旷、寒冷、黑暗的太阳系边缘静静地运行。
柯依伯带----太阳系“新大陆”
事情的转机源于一些科学家认为,冥王星所在的太阳系空间不应该是如此空旷,即冥王星应该有它的伙伴。
地球上不时可以观测到的彗星和小行星都是太阳系中行星形成之后的残留物。
我们知道,彗星每次经过太阳附近时都会被加热而丧失一部分质量,由于太阳系形成至今已有 46 亿年,若没有彗星仓库不断补充新的彗星,现在的人类不可能再观测到彗星。由此,荷兰裔的美国天文学家杰拉德&柯伊伯 1951 年提出,在冥王星以远存在一个由大量天体组成的天体盘,由于天体之间的引力扰动,导致一些彗星被驱逐出天体盘而飞临太阳附近,不时光临地球的短周期彗星即来源于此地,这个天体盘后来被命名为“柯伊伯带”。
由于柯依伯带远离地球,太阳辐射十分微弱,沉浸在黑暗中的这些小天体很难观测。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柯伊伯带”还只停留在推测阶段,缺乏实际观测证据的支持。
1992 年,越南裔美国天文学家刘丽杏与她的导师大卫o朱维特,利用并不先进的夏威夷大学毛纳基山天文台的 88 英寸望远镜,历经 5 年的努力,终于在 1992 年发现了第一个冥王星的小伙伴,临时编号为“1992 QB1”的 15760 号小行星。
柯依伯带的大门一经打开就再也无法关闭。随后,天文学家在柯伊伯带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小天体。至 2006 年新视野号探测器发射前,人类已经发现了 1000 多颗柯伊伯带天体,而该区域的天体总数可能超过 10 万颗。
柯伊伯带的发现,使科学家们不得不对传统的太阳系形成理论进行修正。根据计算机数值模拟的结果,柯伊伯带天体是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冰冻天体残留至今的,曾经它们应该在更靠近太阳的位置,由于海王星的运行轨道向太阳迁移,为了维持角动量的平衡,柯伊伯带天体被赶向远离太阳的轨道。以冥王星为首的柯依伯带天体,被冰封在远离太阳的天体盘内,组成了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之外的太阳系“第三区”。
作为柯伊伯带已知的最大天体,冥王星帮助人类打开了这片太阳系新大陆的大门。“太阳系中的这一区域存在诸多谜团。”新视野号首席科学家艾伦&斯特恩指出:“探索冥王星和柯伊伯带就像是在太阳系新大陆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可以窥探到太阳系行星形成时的最初状态。”
冥王星“地下党”
1989 年 5 月 5 日,还在科罗拉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斯特恩,见到了时任 NASA 行星探索部主管的杰夫&布里格斯。
斯特恩问,为什么美国没有探索冥王星的任务?
布里格斯回答,因为从来没有科学家提出想去探索冥王星。
确实,尽管那时离人类发现冥王星已过去约 70 年,但由于冥王星远离地球,探测难度巨大,加之科学家普遍认为探索冥王星对研究地球和行星的形成缺乏借鉴意义。因此,在斯特恩之前还真的没有人提出要去探索冥王星的建议。
于是,这一难得的机会留给了当时年轻的博士生斯特恩。
1989 年 8 月 25 日,旅行者 2 号探测器飞越海王星,传回了海王星和海卫一的清晰照片。此时,旅行者 2 号调查太阳系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本来可以调转飞行方向,顺便探访冥王星。但当时参与旅行者 2 号项目的科学家们对这颗悬荡在外太阳系的孤独天体实在没有兴趣,所以旅行者 2 号失去了创造第一的机会,继续飞往太阳系深处。
NASA 主管的回答无疑激励了斯特恩。当然,斯特恩也并非心血来潮,“我从小就对这些感兴趣。”在《冥王星之年》的纪录片中,他回忆说,他一直沉浸在这一兴趣中。在崇尚探索和冒险的美国年轻人中,斯特恩不是唯一对冥王星感兴趣的人。很快,一群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热衷于探索宇宙的年轻人开始聚集在一起,自发组成研究小组,经常在一起探讨探索冥王星的可行性。这一小组后来被人们戏称为冥王星“地下党”。
“冥王星就在那儿,这是驱使我的最大动力。”冥王星“地下党”元老级成员马克&布伊(MarcBuie)在《冥王星之年》中说:“因为我们对它实在了解得太少了。”20 世纪 90 年代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年轻人开始思考哪里是太阳系探索的极限。这一问题的***也呼之欲出,那就是唯一未被航天器探测过的行星,太阳系最遥远的行星----冥王星。
申请立项,困难重重
1985 年至 1990 年冥王星与冥卫一(卡戎)出现行星互掩,即两者交替从对方前面经过。利用行星互掩过程中的光度变化,冥王星“地下党”和其他天文学家合作绘制了第一张冥王星图像。图像显示,冥王星表面的不同区域具有显著差异,是太阳系中表面对比度最大的天体之一。此后,“冥王星地下党”成员也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第一次用直接成像法观测了冥王星表面。
这些努力显然有助于推动冥王星探索任务的立项。20 世纪 90 年代末, NASA 曾制定了一项名为“冥王星 - 柯伊伯快车”的探测计划,原计划 2004 年 12 月 18 日发射,主要探测冥王星、卡戎及其他柯伊伯带天体。但由于研制经费超支,NASA 宣布取消该计划。
消息公布后遭到了包括冥王星“地下党”在内的众多天文学家强烈抗议,他们四处游说,希望再次启动冥王星探测计划。美国行星学会甚至发起了“拯救冥王星计划”。2000 年 12 月 20 日,NASA 宣布重新论证冥王星计划。
冥王星“地下党”自然不能错过这个百年一遇的机会,斯特恩所在的美国西南研究院团队开始了积极的申请筹备工作。他们的竞争对手共有 4 家,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已经成功探索过除冥王星外所有太阳系行星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
为了实现超远距离的测控通信,传统的航天器测距方法是由地面控制中心发射信号,航天器接收信号后再回传至控制中心。但由于冥王星距离遥远,这种方法回收到的信号微弱,且容易受到环境干扰。斯特恩团队设计出了新型信号接收装置,增加了“降噪”功能,使遥远距离回传的测距信号依然保持清晰。
为保证冥王星探索的科研产出,又不突破预算限制,斯特恩为首的设计团队只设计了三大基本科学目标:拍摄冥王星和卡戎的表面形貌;探测冥王星和卡戎的表面物质成分;测量冥王星大气的逃逸速率。此外,他们还计划探测冥王星附近的高能粒子、磁场、电离层、太阳风等环形特性。
但即便如此,第一轮设计的成本核算依然远超 NASA 所能提供的经费额度。缩减经费成为设计团队的核心任务。缩小航天器尺寸,缩减科研内容,优化各项设备,设计团队甚至考虑过不采用美国的火箭发射,而采用价格便宜的俄罗斯火箭进行发射。但不管怎样,经费依然超支严重。斯特恩走投无路之际,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死对头、竞争对手----应用物理实验室(APL)主动联系斯特恩,希望与他联手共同击败 JPL。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加盟,使项目运行的最终成本被压缩到 7 亿美元。
研制过程,一波三折
斯特恩等好不容易满足了 NASA 的要求,却遇到了 NASA 也无能为力的事情。2001 年 2 月 6 日,刚刚上台 1 个月的布什政府公布了新一届政府的预算支出报告,新报告宣布取消冥王星探索任务,而此时离 NASA 要求提交探索冥王星任务申请书的截止时间仅有 40 多天。
生死存亡关头,眼看多年努力的心血即将付诸流水。应用物理实验室和喷气推进实验室也放下多年恩怨,一起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游说国会议员,告诉他们探索冥王星的重要意义。经过努力,国会通知 NASA:保留探索冥王星的任务。
2001 年 4 月 6 日 NASA 宣布,斯特恩领导的新视野号团队将与 JPL 领导的冥王星团队进行最终角逐,将于当年 9 月 18 日举行最终评审。正当双方信心满满,准备上场答辩的时候,又一个意外发生了,发生在 9 月 11 日的“911”恐怖袭击打乱了整个美国的节奏,应用物理实验室与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决战日期被延至 10 月 19 日。11 月 29 日,NASA 宣布新视野号团队的探测方案获得胜出。
但三个月后,还沉浸在喜悦中的新视野号团队就接到了另一个不幸的消息,2002 年 1 月,布什政府再次宣布取消探索冥王星的计划。
这一次,新视野号团队建立了一个专门网站,用英语、法语等 8 国语言,请求全球民众支持他们的冥王星探索计划,最终他们收集到 1 万多个来自全球各地的签名。负责评价太阳系探索任务在科学上的优先程度的美国国家科学院,这一次也打破沉默,集体决定将探索冥王星及其所在的柯伊伯带,列为美国需要最优先开展的太阳系探索任务之一。
2003 年 2 月,布什政府终于正式批准新视野号任务。而此时距离探测器发射升空的最佳时间,只有不到 3 年的时间了。
原以为此后的研制工作可以按部就班进行,但 2004 年底的一场变故,差点让新视野号胎死腹中。
在远离太阳的深空,太阳辐射非常微弱,新视野号探测器无法像月球和火星探测器那样采用太阳能电池来供电,因此探测器将搭载一个小型核反应堆----同位素温差电池,利用放射性元素钚 238 衰变过程释放的热量,来为探测器上的各种电子设备供电。
根据设计方案,新视野号探测器共需要 10.9 千克富含钚 238 的二氧化钚,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对 100 瓦灯泡。但在任务研制的紧要关头,设计团队突然接到通知,二氧化钚库存不足,无法满足探测器所需。后经多轮紧急协商与公关,NASA 终于同意从其他项目的钚 238 储备中挪用一部分给新视野号。
核原料虽然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由于担心太空遭受核污染,在新视野号发射前夕,曾有数十名抗议者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抗议。为此,新视野号团队举行数次发布会,告诉民众,核燃料被封装在特制的球形防火陶瓷罐中,这种陶瓷有抗***能力,不会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外面包裹的密封箱完全能经受住坠地撞击或空中爆炸的冲击,发生意外灾难的几率很小,即使发生意外,核燃料外泄的可能也微乎其微。
即使为了应对这微乎其微的可能风险,NASA 和美国能源部也做了详细的预案,并组建了 16 个移动跟踪小组,部署了 33 个空气取样装置和监控器,以检测可能的核辐射。通过应用物理实验室与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探测器上的核反应堆最终得以通过。
为了让探测器在 2015 年抵达冥王星,需要用到行星借力飞行技术。为实现木星借力,新视野号的发射时机是非常有限的,发射时间需控制在 2006 年 1 月 11 日至 27 日之间。若晚于 1 月 27 日,向木星“借力”的效果将大幅减弱。如果 1 月 29 日发射,则新视野号将于 2016 年 6 月 12 日才能抵达冥王星;若 2 月 2 日之后发射,新视野号将无法再从木星“借力”,飞抵冥王星的时间将长达 12 年。
尽管状况不断,新视野号却总能化险为夷。
2005 年 9 月,新视野号终于进入位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进行最后的装配和调试,发射时间确定为美国东部时间 2006 年 1 月 17 日 13 时 24 分。
但由于地面突然刮起强风,错过了第一个发射机会;第二个发射机会来临时,负责探测器地面操作的应用物理实验室控制中心突然停电。在两度被推迟发射之后,直到 1 月 19 日 14 时第三个发射机会到来时,斯特恩和他的“冥王星地下党”们终于目送新视野号飞出地球。
冥王降级,星光黯淡
新视野号发射仅 8 个月后,任务团队又突遭变故。2006 年 8 月 24 日,国际天文联合会第 26 届大会通过第 5 号决议,修改了行星的定义,冥王星被踢出“九大行星”行列,降级为“矮行星”。
当新视野号发射时,它的使命是探访太阳系最后一颗未被探测的行星,肩负着 NASA 实现探索所有太阳系行星的梦想。而如今,虽然探测目标没有变化,但探测对象却从位居九大行星之尊的冥王星,变成了编号为 134340 的小行星,地位一落千丈。
首席科学家斯特恩必须对此表明自己的态度。
正如 2010 年 2 月 18 日他在接受太空科学网站 Earthsky 采访时表示,他从小学到的就是太阳系有九大行星,现在发现的许多和冥王星一样的天体,它们都绕着太阳转,都是球体,天文学家应该将这些天体都纳入行星队伍,而不是简单地减少行星数量。他说:“这些天体有内核、有大气层、有四季变化、有极地冰冠、有卫星,除了质量大小之外,我看不出它们与 IAU 认可的行星有什么区别。”斯特恩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吉娃娃再小,它也是条狗。”
天文学家自然有他们的理由,他们认为:行星应该是绕恒星运转,质量足够大使之成球体,而不是卫星的天体,必须具有清除轨道区域内大小相当天体的能力。冥王星虽然满足了其他所有条件,但它的质量仅占其轨道上所有其他天体质量之和的 7%,显然说明它清空轨道的能力有限,因而不能称为行星。
稍稍安慰的是,天文学家为冥王星等 5 颗此类天体新设了一个分类----矮行星,这让冥王星保留了一点面子。
十年追“星”,漫漫征途
在新视野号飞赴冥王星的十年漫漫追星途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故障。因此,虽然新视野号可供搭载的重量资源十分有限,但在设计探测器时,工程师们仍然给探测器上的所有设备都至少准备了一套备份。
发射后的第 13 个月,新视野号抵达木星轨道,被木星引力加速“甩”向冥王星。在此过程中,新视野号对木星及其伽利略卫星进行了成像探测,除了探测木星系统外,也是为了检验探测器上各项指令和设备状态。
在这之后的大部分时间内,新视野号上的大部分设备被关闭,探测器处于“休眠”状态。每周,探测器定时向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地面控制中心发送一个“平安”信号,告知它还活着。每年,探测器会“苏醒”50 天进行“年度体检”。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节省了探测器上的能源消耗,更重要的是,使得地面控制中心不需要养着大量专业人员,以长期监视和维护新视野号的运行,大大降低了任务运营开支。
新视野号任务运行经理用一只喜爱冬眠的棕黑色泰迪熊玩具代表探测器,端坐在她的办公桌上。这只可爱的泰迪熊陪伴着任务团队度过了无数个孤独的夜晚。当探测器处于“休眠”状态时,泰迪熊会戴上睡帽,盖上被子,表示它正在睡觉;当探测器“苏醒”时,它会戴上聚会帽,等待任务团队的其他成员来参加聚会。
在飞离地球 7 年半后,2013 年 7 月 5 日,新视野号被唤醒,任务团队开启了探测器上所有的仪器设备,完整地演练了飞越冥王星时的探索任务,这是最后一次检查探测器健康状况、修正错误的机会。为期 9 天的任务预演进展顺利,没有发现问题。2014 年 12 月 6 日,探测器正式结束“休眠”;2015 年 1 月 15 日,距离地球 48 亿公里的探测器进入工作状态。
从 1989 年首次提出设想,到 2003 年获得批准,再到 2006 年发射升空,历经十年漫漫追星途,新视野号探测器终于在 2015 年 7 月 14 日飞越冥王星,而它的探索使命将延续至 15 年,至 2030 年左右。
据统计,在太阳系探索领域,足够幸运的科学家一生中至多能够参与 2.5 个探索项目。从斯特恩首次提出探测冥王星的设想开始,已经过去了整整 26 年。新视野号任务几乎耗去了他们所有的科学生命,任务团队中的一些人甚至只经历了新视野号的播种阶段,而没能等来这收获的一刻。
在团队中,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斯特恩被称为冥王星先生。这个中等身材、身体强壮的中年人对探索冥王星拥有异乎寻常的热情,意志特别坚定,他的激情鼓舞着团队中的每个人。团队元老林斯科特说:“我们聚集在这里,就是因为我们怀着共同的探索冥王星的梦想。”团队元老马克&布伊说:“我只能说,这 26 年,是一段漫长却十分充实的旅途。”团队成员申克说:“对我们来说,这是今生唯一的机会。”
强大而纯洁的梦想、出类拔萃的才华、坚忍不拔的意志,终于成就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探索冥王星的壮举。冥王星从原本只有望远镜中才能观测到的非常暗淡的小圆点,摇身一变成为具有爱心和活力的“萌王星”,从与我们日常生活毫不相干的、遥远的外太阳系天体,成为了我们生活乐趣的一部分。这就是太阳系探索的魅力所在,面对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一切都是新发现,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好奇和探索的天性。
您将要订阅:
知乎每日精选
一个人大脑中从未分享过的知识、经验、见解和判断力,总是另一群人非常想知道的东西。知乎的使命是把人们大脑里的知识、经验、见解搬上互联网,让彼此更好的连接。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朋友圈如何评价《火星救援》(The Martian)这部电影?
火星救援(The Martian) 2015马特?达蒙 杰西卡?查斯坦 凯特?玛拉 杰夫?丹尼尔斯主演
按时间排序
505 个回答
喜欢之情溢于言表,看这张截图就知道了,短短几秒的镜头,整个细节非常丰满,看后面美国国旗下面有一面海盗旗,这帮科学家太浪漫了,星辰与大海。喜欢之情溢于言表,看这张截图就知道了,短短几秒的镜头,整个细节非常丰满,看后面美国国旗下面有一面海盗旗,这帮科学家太浪漫了,星辰与大海。
终于心服口服地承认农业果然是第一产业。
由于马克达蒙为等待救援在火星独自生活了600多天,这种独一无二的经历,被NASA确定为去往太阳系外寻找适合生命存在星球计划的12个成员之一。若干年后这12个人乘坐飞行器通过土星附近的虫洞分别飞往各自的星球,马克达蒙独自来到了冰雪星球,在冰雪星球生活了数年后,精神接近崩溃,为了回到地球,马克发出钓鱼信息,自我休眠。马修麦康纳和安妮海瑟薇等队员在经历困难失去队友后,接到了马克发出的钓鱼信息,来到了冰雪星球……。马修的老婆是杰西卡查斯坦,曾担任救援马克达蒙任务小队的负责人,马修和杰西卡有个女儿(墨菲),和妈妈长得很像,后来女儿破解了马修在多维空间发出的信息,将马修救回地球。
( 前排提示含有图片)
可能有点偏题,纯属个人观点。电影本身制作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是电影,尽可能的保留了许多大场面。电影结局较原著有增加…
是我的化学老师看了电影后课堂上讲解了一些,毕竟燃烧氢气氧气合成水…玩命啊。于是我就购买了实体书。
我的结论!看这部电影前一定不要先看原著!
因为看完电影再看原著时,会比较好脑补主角困在火星时的场景,这里还原的比书中文字描写好很多。
我是看了原著再看的电影。
看电影时会觉得太?清淡?,许多细节缺失会失去很多乐趣,例如书中的各种数字计算比起电影中的打草稿画面有意思多了。如果用神探夏洛克那样的方式,将文字放在画面,中会不会更有趣?原著的中文译本看起来非常带劲。
也是,被困火星这种关乎生死的巨大压力与孤独,也只有经历过winter quarter的芝大人才能忍受啊……
大多数人看的要睡觉
there's a starman, waiting in the sky
大叔没死,只是被辞退了我怀疑他要从死亡诅咒变成炒鱿鱼诅咒tm这还不如死了呢……那火星救援怎么改呢?很简单,学习国产的大叔喝下咖啡,一口老血吐出:什么……你……你居然和我老婆有染?不……不是这样的……什么,你居然还在屎里下毒!“
男主乐观到令人发指
美国又双??一次拯救了马特达蒙
我想去看这个电影是因为主角马特吧,很man,致这个娘炮横行的时代。不说火星大气的事情,毕竟故事要开始么,但是那么远的距离,那么长的补给准备,被一阵风吓跑了,也许那5个挂了才符合逻辑。生活舱失压和后期用塑料布补洞,你可以说短期任务方便携带生活舱的软连接,那他已经准备生活400+天的时候,不会用火壤把这些可能的漏洞埋起来吗,他可是个宇航员+科学家。北方的老农民才那么干呢,采光,主要是漏了不会要人命。缺乏最基本的工程师素养,总体还是很好看,虽然也是网络小说,但比国内要么时间旅行去搞皇帝要么去深山掘墓挖宝的好一些。也许有的年青人就热爱科技了呢。电影院已经成功把我的票房搞到手,所以是个好电影吧
慢 无聊 不靠谱
关于《火星救援》
不能这样等死。500万公里之外,另一个星球,没有氧气,没有水的不毛之地,当你一个人在那里被抛弃,会努力求生还是选择放弃?
故事的主人公便是这样,NASA宇航员,马克沃特尼,一个杰出的植物学家,和其余5位队友搭乘战神3号前往火星勘探,正当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互相调侃,突然接到特大风暴的预警,风力超过最大承受能力,返回舱即将倾斜,于是大家决定结束任务后返回地球,在返回的途中马克被天线板击中,其余人寻找无果,只好返回。于是在这样没有选择的情况下,马克被放弃了,队友们奔向地球,奔向家人的怀抱,带着荣誉与骄傲,而他却留在风沙肆虐,不见天日的火星上,不过由于天线扎进了宇航员的衣服里,虽然扎伤了他,但没有漏气,不然不到一分钟,他就死了。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他终于醒来了,他决心不能够这样等死,他计算了一下剩余的事物只够300到400个太阳日,即使有最快的救援,他也需要等4年,可是他并没有放弃,他找到了准备在感恩节时食用的生土豆,用干燥的粪便作为肥料,准备在火星种好3年的口粮,他是乐观的,他说当他在这片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土地上种上植物,这片土地就是属于他的了,他是火星上的第一个植物学家当然也是最好的一个,他是这里的主人。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他用氢氧燃烧的方式创造了水,吃到了美味的土豆,他还活着的情况也被NASA发现了,他们发现28日和54日的监控大有不同,太阳板和太空车都移动了位置,人们决心将他救回,不过受地球和火星的位置限制他必须先尝试自救再考虑配合,聪明的他找到了九七年留在火星上的探路者号,用九六年产的静止相机和16字母表沟通,不管怎样他终于和地球取得联系。可是意外总是不期而至,由于不小心触发了高危机关,生活舱爆炸,植物也被瞬间冰冻,细胞全死了,一切毁于一旦,可他还是没有放弃生存的信念,尝试着用密制塑料修复生活舱,收拾行李去火山口,准备对接。
地球上的人也在努力,他们与中国合作借用太阳神号飞船在太空对接,同事在得知他还没死时,他们决定回去救马克,他们要回去救自己留在火星上的兄弟,再次沟通已经隔了一年多,虽然心中五味杂陈,可是嘴上依然毫不留情的互相调侃,眼中充满着泪水,马克丝毫不责怪对方的所作所为,他们的感情如同从前那样好。终于开始救援了,行动十分危险,为了减重必须扔掉发射舱的几块门板和顶子,只能用布遮挡,去除其他操控设备,只留一个座位。急速升空时马克一度失去知觉,队友为了救他炸掉一个太空舱来加速,减少二者之间的距离最终将他救回。当马克与上将拥抱在一起时我的心中十分感动,什么是兄弟,哪怕我和你身处不同的星球,哪怕我们之间的路几年都走不完,哪怕我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要很久之后才能听得到,这些都不重要,我不会放弃你,更不会留你一个人在这蛮荒之地,我要回去救你马克终于回家了,每个人的生活都归于平静,结婚生子一家人其乐融融。风波也早已经过去,但是不会有人忘记大气层外那场惊心动魄的救援。如果我是马克,我会怎样?当我从昏迷中醒来,从沙土中爬起,一个人站在荒芜人烟的星球上,朋友们都踏上了回家的路,只有我留在这里,不管我大哭大笑满地打滚还是自残自虐都不会有人察觉,我被放弃了,就像沙土一样。我想我一定会自杀或是等死了,我就被绝望折磨致死,不过,马克要是像我一样,那么这个故事就没有必要继续下去了。我敬佩他不责怪队友将自己丢下,以最快的速度整合资源,测算时间努力求生,运用自己的技能尽可能久的让自己活下来,每天都充满着希望,每天对着镜头笑,就算世界背弃了我,自己也不能放弃自己。更让人感动的是地球上的人的态度,哪怕救他一条命要搭上好几个亿或者其他的风险牺牲好几个战士,我们也要努力对每个生命负责。这就是美国人性观念的体现,尽管过程不尽顺利,但大家都是一条心,努力活下去吧,马克都活下去了不是吗?我们永远不会一个人战斗不是吗?万家灯火总有一盏为自己而亮,总有人在等你回家,有什么理由放弃希望,好好的生存吧!
  我是一个业余的科幻迷,因为虽然非常的迷科幻,但是对其中的科技、机械之类完全是盲的状态,半点不懂,只是看着它们炫酷就很开心。对于那些大开脑洞新奇的想象感兴趣,其中的技术细节不做评价,因为可不可行,有没有矛盾,完全没有看出来……所以,对于这么一个极不专业的小白,写《火星救援》的影评,只能从人物、剧情和细节来说。   首先说一下剧情。前半部分还是很棒的,不断有新情节加入,而且整体乐观向上,主人公马可简直是人品大爆发,运气好到不行不行的。取景中红黄的沙漠和山丘,有异域情调,但太真实的地球即视感,总觉得马可穿的宇航服有点多余,光想让他摘了头盔试试,没准发现火星的空气,呼吸起来更畅快……  后半部分,怎么说呢,稍稍有点莫名其妙,就像前半部分的好运来的太突然一样,噩运也接踵而至,运气坏到不能不能的。至于最后获救那一段,还没有小土豆让人兴奋。  还是剧情,马可是被赫尔墨斯号抛弃的,最后被它按回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只是做为小白,实在搞不明白,因为风暴赫尔墨斯号升空以后,隔两天就不能下来再看看?收个尸什么的?明显它携带的燃料和食物都非常充足,不再乎多耽搁几天的,何况火星基地上也有补给。就算当时以为马可死了,那么在知道马可还活着的时候,及时回来也没有多大难度吧?当时NASA的决定,让我无法理解,看上去没有什么危险的啊?马可饿不饿死是他的事,救不救可是事关人道的大事啊!只不过是多飞几十天而已,何况他们后来多飞了五百多天。  小土豆是片中最大的亮点,这其中吧,有一点儿我不明白,因为片中好像也提到气体的问题,但是后面并没有交待。因为我不懂太空航行中,氧气是怎么解决的,所以也不敢质疑。难道不是从地球带过去的氧气?可以怎么着就在火星上合成?要不然火星基地是按30*6人的配额来储藏供给的,这当然得包括氧气吧?那么马可在180天以后的氧气是从那里来的?这可不能省着点用。还有,小土豆需要的二氧化碳呢?是不是因为小土豆和马可成功的建立起了一个共生的生态系统?如果真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凭马可一人之力就可以建立起来的,那岂不是火星移民指日可待?这到底是什么启示?土豆是我们外太空移民的希望啊!  对影片中不时出来的太阳日提示,非常注意,但是也非常算不明白。因为不懂火星太阳日和地球一天的换算,混乱的很,后来根本就不去算了。这种事情作者安迪?威尔肯定是擅长的,默认编剧也能算清楚吧。小白看到这个就代表,过了几天,又过了几个月,后来过了很久……  最后,说一说太阳神的问题,只是想讨论一下,我们中国人怎么会起“太阳神”这么一个怪异的名字!我们从来是不喜欢太阳的,我们喜欢月亮,我们有大量吟月的诗词歌赋,有大量与月相关的美丽场景,我们使用农历,也就是太阴历,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来计年的。月亮上住着古往今来最美的女子嫦娥,她的老公叫后羿,是专门射那些胡作非为的太阳的,曾经成功的射下来九个。  大约是上古时期,干燥的黄河流域,从来不缺日照,反而经常要承受干旱的原因,所以我们一直对于太阳并无好感。而地中海气候的希腊是喜欢太阳的,所以整个西方也都喜欢太阳。希腊神话中有个太阳神,叫做阿波罗,美国登月的宇宙飞船就叫做“阿波罗号”。中国登月飞船的都是“嫦娥号”“玉兔号”这种柔和的名字,携带着嫦娥奔月的美好意向,冉冉升空。本来登月跟太阳也没关系,跟火星就更没关系了。再说,太阳是金乌,会被射下来的,叫这个名字多不吉利?我觉得就是非要起个与太阳相关的名字,也得叫“羲和号”,通俗的翻译就是“太阳的妈妈号”,这才符合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个嘛,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他们不懂,不怪他们。
这个电影不就是我们的:不抛弃,不放弃!这个名也不错
听着好评看了这部电影,结果全程低能,单单靠着人道主义和冒险精神可是连奥斯卡都不给的,但回头想想,一个人在火星是个多么有趣的梗啊,如果多拍拍 Martian 的内心那将会是一个比2001太空漫游还有趣的故事
唯一深刻的记忆是,这是我和他单独看过的第一部 应该也是唯一一部电影,居然还是科幻片。
难道只有我感觉这片子无聊(&ω
人若自救 天自助
感觉是在看别人玩生存类的游戏!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