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问“你爱不爱我”,实际上是在问什么?
“缺爱”最根本的问题,是因为在自己内心里,住着一个不被爱的小孩儿。
首发于公众号:心之助(ID: xinzhizhunvxing)
有一组以扎心著称的漫画。
一个人总是认为自己是不被喜欢的。终于,有一个喜欢Ta的人表白了,可是Ta依然无法相信。
Ta向对方浇了一盆冷水,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来验证:你是不是真的喜欢我。
对方觉得莫名其妙,离开了。
“看吧,果然没有人喜欢我。”
他到底爱不爱你?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几个场景?
结婚纪念日,女人满心期待地等丈夫给自己准备惊喜,可是,丈夫却没有准备。
即使老公已经道歉说是自己不小心忙忘了,但女人的心里还是会觉得:他就是不在乎我,不够爱我。
下雨了,女人给老公打***:“老公,我没带伞,你下班来接我一下吧!”
男人说:“老婆,今晚公司有重要的事情,我走不开,你打个车吧,好不好?”
女人挂掉***,心想:他真是不够在乎我,不够爱我!
男人一回家,就倒在沙发上,女人一边做家务,一边不停地和男人说话。
男人疲惫地说:“老婆,我现在有点累,你让我休息一下吧。”
女人急了:“你连话都不想跟我说了?是不是不爱我了?”
也许,你也会偶尔和爱人出现类似上面的小矛盾。你不明白为什么他总是不能让你满意。于是,你就总是不停地怀疑他,也怀疑自己。
有些人总喜欢把爱人的一些举动看成是爱你的象征,一旦对方没有按照你想象的那样做,你就会觉得:他一定是不够爱我。
你总是不停地希望他能更爱你一点,就像一个“缺爱”的孩子。
为什么你总能找到他不爱你的证据?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死在一个堆满垃圾堆的家里。
杀死她的,就是“缺爱”两个字。
松子是一个可爱、善良的小女孩,她本该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妹妹从小就体弱多病,父母几乎将所有的爱和关注都给了妹妹,这就使松子形成了一种渴望爱、无法忍受孤独的性格。
她不惜用做鬼脸,扮小丑这样的方式来获得父亲的欢心。即使破坏了自己美丽的形象,只要能得到父亲的一个微笑,她也觉得是值得的。
她的内心深处极度缺乏爱,可以说,她后来人生中的一系列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发的。
松子说:“一个人是地狱,两个人也是地狱。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好。”
她想获取爱,所以她愿意为了得到爱而付出一切……
和松子一样,其实大部分人“爱与安全感”的缺失都来源于原生家庭的问题。
打个比方,一个人在小的时候,父母陪她的时间很少,她就一直在“缺爱”的状态下长大,久而久之,她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我是不被爱的孩子”。
于是,在她的潜意识里,她就会一直觉得:“我是不值得被爱的”。
当她默认了这种设定后,她就会拼命找到各种证据,来证明这一点。无论发生了任何违背她意愿的事,她都会与“自己不值得被爱”扯上关系。就好像是对自己说:“你看,我果然是不被爱的吧!”
和松子愿意为爱付出一切的索爱方式不同,有的人会因此变得十分敏感和多疑。
她会一边害怕“自己不被爱”的状态,一边又不停地证明“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这件事情,一旦找到对方不爱自己的证据,她的感觉就好像是既“难受”又“满意”。
久而久之,不但折磨了自己,也折磨了对方。
爱情和关系,其实是一种社会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认为,人际传播的推动力量是“自我利益”(self-interest),人们通过相互的社会交换获得双赢。
所以关系中不可能一方总是付出,而另一方总是索取的。这不叫交换,叫做慈善。
我曾经拆散过一对情侣。
当时我还在和人合租。隔壁的合租室友,一个女舞蹈老师,一天到晚说“中不中”的郑州人。
过了几天,我回家看到一个男孩和她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我笑着说:你男朋友啊?
她腼腆地说:是啊。
我开玩笑说:怎么跟上次那个不一样?
她愣了下,没想到男孩直接给他一巴掌,然后非常愤怒地摔门出去……
那件事情,我真的觉得很过意不去,也亲自登门致歉。但是两个人却还是分手了。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我说的话只是导火索。
他们的关系是畸形的,两个人总是需要不断证明自己的回报能够等同于付出,才会愿意留在一段关系中。那个经常哭诉“不被爱”的人,也在不断地通过抱怨来获取到相应的回报。
在获取爱时,你是否用错了方式?
在生活中,很多人拼命地想要去获取爱,却采用了很极端的方式,好像是在验证:如果我这样做,你还爱我,那才是真的爱我。
他们拼命地“制造”一些伤害,企图证明对方是真的爱自己。
电影《我想和你好好的》,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喵喵是一个敏感、缺爱的女人,她总是觉得亮亮不够爱她,于是就想尽一切办法去控制亮亮的行踪。
怕亮亮在公司和女同事暧昧,就查亮亮的手机。
怕亮亮去夜店就查他的消费记录。
而且,他还跟踪亮亮,甚至在家装摄影头监控亮亮。最后,亮亮实在受不了,只好“逃离”……
许多人在从对方身上找安全感、索取爱的过程中,都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做出一些极端的、伤害对方和自己的事情,企图证明对方的爱。
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说法,说的是:当你许下了一个预言,那么事情就有很大可能会按照预期发展。因为你相信这件事情应该这样发展,所以你就采取了加强的措施,这样就更加推动了这个预言的实现。
也就是说,如果你对对方怀有某种心理预期时,这种心理预期会不自觉地引导着对方的行为,从而导致对方朝着这个心理预期前进,最后让这个预言得以实现。
当你在验证对方是不是不爱你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一种消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你不断地寻找证据来证明“你不爱我”,这其实是在把事情往负向上面推动。
你那么好,值得拥有很多爱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是通过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来定义这个世界是否友好的。如果父母给他的爱是有缺损的,那么对于这个世界,他就会有一种原始的不安全感。
什么样的爱,是缺损的爱?
比如,不管他哭还是闹,父母总是忽略掉他的感受。
比如,父母批评他的时候,勒令他不许哭,再哭就打得更狠。
因为小时候的痛苦经历,已经使他生出一种适应的机制,“不被爱”是她习惯的状态,一旦这种状态被打破,她就会不习惯、不舒服。
所以,她一方面很渴望爱,一方面又很难适应真正被爱的生活。当别人不够爱她的时候,她会抱怨;当别人爱她的时候,她又想要推开别人。怎样都不行,她就处于一种很纠结的状态。
这个原始的不安全感,因为没有办法被化解。在他成年以后,就会衍化出很多的问题。
于是,当这个孩子长大后,总是会面临三种痛苦。
第一种痛苦,她总是觉得别人爱她爱的不够。因为她极度“缺爱”,所以,不管另一半如何对她,她都觉得不够。
第二种痛苦,她会得患得患失。她觉得,对方爱的并不是真正的她,她得到的爱只是临时的、暂时的,随时都可能会失去。
第三种痛苦,她必须要去相信,别人是不够爱自己的。一旦她相信别人是爱自己的,她就会很痛苦。
有人会问:生而为人,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难道长大后就一定要继承这种伤害吗?
“缺爱”最根本的问题,是因为在自己内心里,住着一个不被爱的小孩儿。想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要和“内在的小孩”去对话。
关于如何与内在小孩儿对话,可以尝试这两个步骤。
【步骤一】请你找个让你感觉舒适的姿势坐着,闭上眼睛,在你的脑海中,想象你的面前出现一道探索之门,把门推开,你进入了一个属于你内心的秘密园地。那是一个非常安详美丽的地方,可能有着许多花草树木的大自然、或是有着一间温暖舒适的房间、或是一个你觉得自在的地方……在你的想象中,让你的内在小孩出现,与它相遇,花几分钟与它在一起,好好看看它的模样:它有多高?胖或瘦?头发的形式?五官长的如何?脸部表情?身体的姿势是如何?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步骤二】写一封信告诉它:向它道歉,过去有时会忽略了它的需要,或是对他严格责骂,现在你愿意说声对不起,请求他的原谅。告诉他,你看到他的特长有哪些?他有哪些很可贵的地方?告诉他,你对他的喜欢与爱,你会好好照顾他。告诉他,他有任何不舒服的情绪时,他可以告诉你,你会安慰帮助他。告诉他,他有一些渴望与需要,你会愿意和他讨论,找到一些健康的满足方法来滋养他。
然后,重复地去练习。
无数的案例证明,并不是所有的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问题都会被延续下去。只要你带着愿意学习的能力,去寻找你内在的小孩,就一定会被疗愈。
如果你在这方面还存在疑惑,建议去参加我们内在小孩训练营的两期课程,课程会为你提供专业、系统的帮助。详细信息可以咨询蜻蜓老师 xinzhizhuxl。
最后,不管怎么样,祝你做人不缺爱,***不缺人。
作者:十八妹,永远十八岁的大龄女青年,希望用文字温暖你。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一代中专生的悲情:我那么优秀,却只能生活在底层
中专生,在我们的印象中很难和优秀沾上边。但是,你可知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有这么一批优秀的中专生,如果他们去读高中上大学,那么,进清华北大可能也不是问题……
然而,就是这么一批优秀的人,如今却在底层挣扎……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全文3779字,八妹读了大概5分钟,这篇文章可能会让你有所感慨。
ps:八妹最近拉了一些有趣的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微信号:
【jinrongbaguanv2017 】优先邀请已下载"金融八卦女"APP的真爱喔~
作者:谢新茂
来源:散谈心情(ID:Idzyxxm)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有那么一批素质优异的初中毕业生,为了实现离开乡村这一朴素的愿望,报考中专,成了国家包分配的中专生。这批中专学生包括四个领域:工商财、农林水、医卫、师范。
毕业之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转为城镇户口。这两个条件,对当时城乡二元化社会里的农村青少年及其家长,所产生的诱惑,是无法抗拒的。
离开乡村,在城市、工厂或者单位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每月领一份稳定的薪水,是当时每一个农村青年的梦想。因此,当上述四个领域的中专学生,改为在初中毕业生中招生之后,报考中专的初中毕业生,非常踊跃。
最初的几年,几乎所有的初中学校,都要进行筛选考试,只有进入全校前十名二十名之内,才具有报考中专的资格。
有些学生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中专,不惜违背乡村伦理,检举揭发别人的孩子是初中复读生(当时规定报考中专者必须是应届初中毕业生)。
具备报考资格后,才由学校组织这批学生,去县里参加中专招生的正式考试。
按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报考中师类的学生,还必须通过面试,才具有入学资格。
那些考不上中专的学生,只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这些人将户口迁入城镇,怀着一种失落的心情,去上高中。
在这样一种报考氛围中,能够幸运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大都是读书天分非常出众的孩子。
按当年一批老中专生的感叹来形容,就是:“要是我们不考中专,去读高中上大学,那么,那些年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也许将换一批人。”
这话当然有些绝对。但是,说他们是考重点大学的最有力竞争者,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否认。
当年在初中任教的一批有识之士,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在经过几年将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组织报考中专之后,有少数初中学校,对学习成绩特别优异者,实行保护政策,不让他们报考中专,而是让他们考高中上大学。
但是,国家包分配的诱惑,对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来说,实在太大。
尽管有学校的保护政策,也挡不住这些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去上中专。因此,尽管有少数尖子学生被老师保护去上高中考大学,但大量学习成绩非常优异的初中毕业生,仍然选择上中专,直到全国大中专招生并轨为止。师范类更是直到1999年为止。
然而没想到的是,他们当年选择上中专,却选择了一辈子的悲情。
考上中专,户口迁出农村,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在当年的乡村,就犹如范进中了举,是颇为轰动一时的。他们的家长,包括他们本人,一时间踌躇满志。一些家庭甚至大宴宾客庆贺。
可是,在最初的兴奋过后,当这些进入中专学校就读的孩子,发现所谓的中专,其实是农村孩子进入城市的最低门槛。而且这一纸***,会将他们约束在最基层工作,他们的发展平台,一辈子都会被这一纸***约束之后,失落感便由然而生。
有个别学生一开始就发现了这一奥妙,他们及时选择了从中专退学,去上高中,考大学。
我所知道的两个考上中师的学生,就做了这种选择。不能不感叹他们选择的英明。三年之后,他们都考上了重点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大城市,之后又去了国外。
然而更多的,在犹疑之中等到了毕业。在他们毕业之际,他们经受了自己人生最大的冲击。
他们读了三年中专,拿到一张薄薄的毕业***,等待分配工作的时候,最先等到的,却是他们当年考不上中专只能上高中的同学,这个时候却通过高考,获得了上大学甚至是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的资格。
这些考上大学的同学,对他们内心的冲击,可能不亚于一颗原子弹。这批人当年在学习上不如自己,他们没考上中专只能去上高中。三年过去了,他们只获得了一个吃国家粮的身份,而那些人却考上了大学,甚至知名的大学,他们只能闷闷不乐地看着这批人风光八面。
他们毕业分配的去向,在这份郁闷的心情之中,终于等来了。拿着报到证,他们的心情再一次失落。
他们都去了最基层的单位。农林水专业的学生,大都去了乡镇做农村工作,工商财专业的学生稍好一点,去乡镇工商所或者财税所、供销社,也有一大批去了地方国有企业。医护类专业的毕业生,去了基层卫生系统。
这批毕业生分配去向的共同特点是,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换句话说,他们从农村里出来,最终又回到农村工作。所不同的是,他们原来的身份是农民,现在的身份,则是做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
能够留在县城工作的已经寥寥无几,能够到地级市工作的话,则是他们的祖宗烧了高香。
最糟糕的是师范类毕业生。其他大类的中专毕业生还好,尽管分配到了农村,但因为专业的原因,至少还是在乡镇所在地工作,好歹是一个乡镇的中心所在地。
师范类却不然。每个乡镇,除了乡镇所在地有一所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之外,还有许多中学小学,均衡布局于各个村庄。甚至最偏远的、人迹罕至的村庄,都办有小学。这批中师生刚毕业,基本上都被分配到了各个村小。
换句话说,他们真正与农村融为一体。他们的身份,虽然已经是干部,国家工作人员,但他们依然在乡村生活,整天打交道的,都是农民的孩子,和农民本身。
我的一个中师生朋友告诉我,他刚毕业时,任教的小学,离乡镇所在地有十六华里路程,而且不通公路,小学就他一个公办老师,他必须自己做饭菜,晚上一个人孤独地住在学校里,外面的每一个响动,都让他担惊受怕。
巨大的失落感,从毕业一开始就伴随着他们,直至终生。
在他们带着强烈的失落感,在最基层工作的同时,他们的读高中考上大学的同学的好消息,一个一个传了来。
他们有的去了国家部委;有的留在了省城大机关;有的分配进了高校;有的考上了研究生;有的去了国有大型企业;有的去了国外。每一次这样的消息传来,给他们的内心就是一次冲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回味着这些消息,就会想,要是我当年不去考中专,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
可惜,人生无法假设。
面对基层单位繁重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许多人选择用自己的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知道,埋怨已经没有用,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命运,才是王道。
一批人选择考研究生离开乡村。在师范类毕业生中,通过考研离开乡村讲台的人最多。他们克服自己知识底子薄、没有系统学过英语的困难,怀抱着离开穷乡僻壤的理想,把工作之余的全部精力,都用在考研上。
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三年不行,五年。在我所知道的师范毕业生,有些人竟连续考了八年,才考上。当他们考上研究生,离开任教的偏僻山村时,几乎每个人,都会嚎啕大哭一场。
这是对当年的悔恨,还是面对考研究生的喜悦?也许,兼而有之吧。
作为老师,除了考研,在个人的发展上,还有走另外一条道路的,就是发展一门特长。或是写作,或是书法。
因而,中师类毕业生,在这两个方面做出突出成就的,比较多。在我所在的城市书法界,稍有成就的书者中,中师毕业者几乎占了一半。文学界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师毕业生。他们在用另一种方式,证明自己的优秀。
工商财、农林水专业的毕业生,走的是另一条道路。在基层党政机关工作的毕业生,他们有一条相对固定的晋职通道。只要努力工作,他们会在职务上获得提升。所以,他们在行政岗位上,走得更远。在工作十年二十年之后,他们基本上成了基层党政机关的骨干。那些脱颖而出者,甚至能够走到县市、地市级的领导岗位。
能够成为乡镇、县局主要领导,甚至成为县市、地市级领导,对他们来说,已经算是成功者了。甚至,比生活在大城市,更实惠。至于原因,你懂的。
至于分配到地方国有企业的毕业生,有许多人的人生境遇惨不忍睹。在刚刚分配到企业的时候,他们可能还高兴了一阵子。作为地方国有企业,一般离城镇不远。相对于分配至乡下的同学,要好了许多。
可是,很不幸,他们在工作不久,就面临地方国有企业改制。很多工商财类中专毕业生,到企业还没有把人混熟呢,就被买断,不得不下岗失业。这批人中的有魄力者,自己创业,通过苦心经营,最终成了富翁。
可是更多的,只能通过替人打工,挣得几个辛苦钱养家糊口。他们的生活很不稳定,经济来源时有时无,不得不整天为生计奔波。
尽管有小部分人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是绝大多数人的命运,依然只能和最初的平台捆绑在一起。
在学校工作的,成了中国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国乡村基础教育的基石;在乡镇工作的,成了中国基层党政工作的基石。在卫生系统工作的,成了中国基层卫生工作的基石。
而且,由于他们个体的素质和天份很高,又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听话的好习惯,所以,尽管他们工作在最底层,但是他们依然抑制着自己的强烈失落感,将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做到最好。为中国的乡村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出色贡献。
而他们自己一辈子,都只能扎根乡村。能够调进县城工作,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最大的奢望。
而在他们用自己的才华甚至生命,夯实中国最基层工作的基石的时候,他们的考上大学的初中同学,却走上了另外一条路。
由于那批人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相比于只接受过中专教育的他们,思维更为敏锐,眼界更为开阔,视角更为独特,格局更为高远,发展前景更为远大。
这批人,大多留在地级以上城市,做行政管理的,官衔更高,做学问的,职称更高,甚至经商的,利润更丰厚。
而这批人,当年和他们在初中同学的时候,却是跟在他们后面的跟屁虫!
一个中专报考,让他们的人生境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早早地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却押上了自己一辈子的出息,让这批极具天赋的孩子,在没有灌满浆之前,就被提前收割,然后被晾在最基层,任其凋零。
这对这批中专生来说,不得不说,充满了悲情。他们的天赋如此优秀,却不得不生活在最低层。
尽管对基层来说,因为有了这批有才华的人来夯实,应该感到幸运。
------我是八妹有话说的分割线------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不得不感叹人生的无常,选择的重要。其实,当初读中专的他们选择的也是一条有“前途”的路:国家包分配、解决户口,这是当时多少人所艳羡的。只不过,这种艳羡来得太短暂,抵不过时代的发展。
这就好像,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好几次大风,站在风口,第一批的人可以飞上天,但最后几批可能就摔得很惨,最终,优秀的他们大多只能在基层挣扎。
可以说,一代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巨大的关系。
-- THE END --
金融八卦女招募实习生若干,我们希望你
1、社交新媒体重度用户,具备快速学习能力;
2、喜欢写写刷刷,喜欢新鲜事儿,对热点新闻嗅觉敏锐,观点独特;
3、北京地区各大高校新闻传播专业、金融专业学生优先
工作地点:北京北三环内
有意者发简历至邮箱:
发邮件请备注:【应聘实习生】+姓名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中国版《摔跤吧,爸爸》:离开北上广,他用篮球梦改变了留守女童的一生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