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九阴真经龙虎霸王拳拳和狂服虎都点满吗???

··········
··········
··········
··········考试指南:
备考真题:
热门杯赛:
推荐城市:
教师资源:
期中试题:
期末试题:
单元测试:
小学试题:
语文试题:
语文考点:
数学试题:
数学乐园:
英语知识点:
英语试题资源:
您现在的位置: &
关于虎的种类和象征
来源:奥数网 文章作者:奥数网整理
  &虎Panthera tigris
  亚种:(8个亚种)
  P. t. tigris - 孟加拉 亚种
  P. t. altaica - 远东 亚种(东北虎)
  P. t. corbetti - 印度支那 亚种(印支虎)
  P. t. sumatrae - 苏门答腊 亚种
  P. t. amoyensis - 华南 亚种
  P. t. sondaica - 爪哇 亚种
  P. t. baltica - 巴厘 亚种
  P. t. virgata - 里海 亚种(新疆虎)
  灭绝:巴厘亚种于20世纪20年代灭绝
  爪哇亚种于20世纪50年代灭绝
  里海亚种于20世纪70年代灭绝
  世界上目前仅存有5个亚种,即:孟加拉虎、印支虎、东北虎、苏门答腊虎、华南虎。在现存的5个亚种里,虽然我国占有4个亚种(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东南亚虎),但总的数量在世界上排在末尾。
  我国四种虎
  东北虎
  东北虎是指所有产在我国、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北部的虎。原分布于西伯利亚、远东、朝鲜半岛、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现在我国只分布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但生境范围已变得很小。在野外主要生活在森林、丛林和野草丛生的地方,尤其喜欢在针、阔混交林中。没有固定的巢穴。喜单独生活,而且每只虎都有一定的地盘范围。夜间活动,善于游泳,6~8km宽的河,很容易渡过。论个头,东北虎是最大而最漂亮的一个亚种,雄虎身长可达2.6m、重量达200kg。全身毛淡黄而长,斑纹较疏淡,胸腹部和四肢内侧是白色毛,尾巴粗壮点缀着黑色环纹。靠视觉和听觉捕猎,捕猎时潜伏等候或小心潜近猎物,然后突然猛捕先咬住猎物颈背要害部位,将其弄死拖到隐蔽处再吃。野外主要捕食野猪及食草类动物。冬季发情交配,孕期105~110天,每胎2~4仔,4~5岁性成熟,寿命20~25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南虎
  华南虎又叫中国虎是我国特产,这个亚种分布较广包括华南、华东、华中、东南、西南,但野外很稀少。在野外生活于山林及灌木丛、野草稠密的地方。性孤而凶猛。生活习性和东北虎相似。在野外主要捕食野猪、黄猄、小鹿等。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孕期100~106天,每胎2~4仔,3~4岁性成熟,寿命20年。华南虎的体形比东北虎小;毛较短;花纹密而颜色较深;尾部黑斑最多。属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已面临灭绝,也是世界最濒危的动物之一。
  孟加拉虎
  孟加拉虎又叫南亚虎,国外见于缅甸、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西藏东部。这种虎生活在森林、山地和丘陵等自然环境中。夜行,主要以有蹄类为食,如野猪、鹿等,偶尔有攻击人和家畜的现象。没有固定繁殖季节,孕期100~106天,每胎2~4仔,3~4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孟加拉虎体形小于东北虎,大于华南虎,毛短,黑条纹窄而密。
  东南亚虎
  印支虎比起孟加拉虎来更小而且毛色更暗一些,条纹既短又狭窄。雄性印支虎平均从头至尾身长2.7米,体重大约180公斤。雌性印支虎更小,估计大约身长2.4米,体重接近115公斤。印支虎的食物是野猪、野鹿和野牛。这种老虎的地盘大小并不是太清楚,不过在理想的栖息地中一般是每100平方公里可有4到5只成虎。我国有少量分布,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老虎的种类
  虎的故乡在中国,最早的虎栖息于亚洲东北部,后来逐渐分为两支,分别向西、向南方扩展,形成目前的8个亚种。它们为:
  & 巴里虎(Balinese Tiger),分布于印尼巴里岛,于20世纪40年代灭绝。
  & 爪哇虎(Javan Tiger),分布于印尼爪哇岛,于20世纪80年代灭绝。
  & 里海虎(Caspian Tiger),分布于土耳其至亚洲中部以及西部,于20世纪70年代灭绝。 &
  以上三种虎已经在地球上消失。
  & 苏门达腊虎(Sumatran Tiger),体型最小,雄性体重100-150kg ,雌性体重75-100kg,脸部周围的颊毛较长,胡须也长,全身俄***,黑色条纹显著,狭窄且较密。之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岛。
  & 东北虎(Siberian Tiger),虎中体型最大者。体长约158-225cm ,雄性体重达180-306kg,雌性体重100-167kg。体毛较长而密,体色较淡,身体上黑色斑纹疏。腹部的白色延伸到身体两肋部。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一带。
  & 华南虎(South China Tiger),体型较东北虎小,体长约145~180cm ,雄性 体重达150~225kg , 雌性体重90 ~120kg 。体毛教东北虎短,约40~50mm 色桔黄略近赤,背部较深,全身具黑色纵纹,色深而宽且较密。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西南、华南各省。据估计其野外数量现不足20 头,数量极度稀少 。
  & 印支虎(Indo-chinese Tiger),体型较孟加拉虎小,雄性体重145~200kg, 雌性体重80 ~ 120kg , 体毛较华南虎短,身体颜色较华南虎浅,较孟加拉 虎深,黑色条纹狭窄且黑。分布于东南亚大陆东部、越南、老挝、泰国、马来 西亚、中国和缅甸等。
  & 孟加拉虎(Panthera tigris tigris),雄性孟加拉虎从头至尾平均身长2.9米大约220公斤;雌性略小,测得大约2.5米长体重接近140公斤。孟加拉虎的猎物主要是野鹿和野牛。它们的领土范围估计是雌性10-39平方公里,雄性30-105平方公里。孟加拉虎的栖息地范围很广,包括很高、很冷的喜玛拉雅山针叶林、沼泽芦苇从、印度半岛的枯山上、印度北部苍翠繁茂的雨林和干燥的树林。
  需要说明的是,这8个亚种虽是国际上公认的,但却并不具真正的代表性,因为国际上并没有一种确切的、能够严格划分亚种的分界线,因此导致有些亚种很可能能够被归并为同一个亚种,在国际上仍有很大的争议。目前我们的区分方法基本还是根据地理位置的分布来区分的。
  老虎记略
  虎在动物分类中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猫科,是一种强有力的大型食肉动物,堪称百兽之王。
  在远古时期,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现动物的强大和凶猛,并由此产生畏惧之心,认为人与动物都是有灵魂的,特别是那些有特殊本领的动物,令人羡慕不已,希望自己通过对动物的崇拜,使自己与神灵、智慧、勇气、力量、健康和魅力等因素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显示自己的强大和永恒。这一点,不论是中国的阴山岩画、神话传说、《山海经》还是欧洲的洞穴画与古罗马对虎的宗教崇拜都体现的十分清晰。
  《山海经&西次三经》中记:&昆仑之神陆吾,其神状虎身九尾,人面。&在罗马帝国时期,关于老虎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其美丽与凶猛得令人生畏方面,公元前11年,罗马人第一次看见老虎是马赛拉恩教堂的献礼仪式上,这虎&Tiger&,一词就来源于底格里斯,罗马人是根据美索不达米亚的底格里斯河的汹涌而来命名虎的&Tiger&。
  我们祖先与虎共同生存于中华大地二千五百个世纪,大约五个世纪前,当中华民族有了文化的时候,也就产生虎文化。人们认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在希冀虎镇宅、守墓,驱邪辟灾外,更多的是,寄寓着向往吉祥幸福的祈佑观念。至此,驱邪与祝福&&便完全成了民俗学中虎的形象的全部含蕴。
  地球生物圈是一个长期演化而形成的严密生态系统,其中无数生命间进行着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复杂循环交换,它们唇齿相依,牵一发动全身,每一个部分的失衡都可以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许多奥秘还不为我们所知,我们人类只不过是这个系统中的一分子,但也是最具破坏性和保护能力最强的一分子。
  虎文化渊源
  中国虎文化渊远流长,它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由于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等。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在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虎文化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当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为人们所敬畏。
  在中国生肖中虎排位第三,普遍被认为是世上所有兽类的统治者,出生于虎年的人被认为是英勇的、乐观的,也是宽容的、慷慨的,他们能够长寿而且善于领导而非服从。
  虎前额上的花纹构成中国的&王&字,事实上,中国的&王&字就是因了老虎而来的。虎是森林之王,因此中国人巧妙地以它前额上的花纹作为一个汉字,意思是统治者。如今,这个字已成为了百家姓中的一个了。
  在中国的传说中,人们相信虎是极其有力的动物,它们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虎画经常被挂在墙上并正对着大门以使恶魔因害怕而不敢进入。乃至在当代中国,也有儿童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用以驱邪,还有的人睡虎头枕以使自己更加强壮。在虎年,孩子们的头上都写上了红色的&王&字看似能增强他们的精力与活力。
  同时虎也是高尚威望的象征,在早期的中国法庭上能见到&回避&、&肃静&的字样。虎符:虎形的木块是表示由帝王直接下达的军令的标志;古代的强盗首领也将虎皮铺在自己的座位上以显示自己的至高地位。
  在中国古代,虎这种威猛的大型猫科动物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风俗通义》中说:&虎,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所以,在古代文学中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图像象征东、南、西、北4个方位。虎对人似乎并不亲切,却给人亲切的印象。虎是神的化身,而且赋予它人性的美德与智慧,在人们心中,它既是神兽,也是义兽。老虎除了是一个自然物种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常被视为权力和制度的象征.威严凶猛无比,成为古代文学艺术描绘的对象。这充分体现虎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和虎文化对世人的影响。
  中国人善讲理,在《易经&革》中有这样的说法:&大人虎变&。其意是说大人物的行止屈伸如虎身上的花纹一样炫烂多变,变幻无穷。中国人爱吉物,于是虎符、虎形旗成了镇摄敌手之物,而百姓历来就愿意用虎画、虎脸、虎门神等祈福避邪。算来,这个习俗已流传了几千年。
  虎的形象与我国的文化
  虎的形象和称谓曾经出现在历代的歌舞和戏剧中,如元朝杂剧《虎头牌》,清朝传奇《虎囊弹》、昆曲《虎囊弹》、京剧《虎牢关》、《卧虎沟》、《胭脂虎》等,不胜枚举。其中两个表现人与搏斗场面的最为激动人心。一个叫做《东海黄公》,是在汉代长安附近流行的一种&角抵戏&。晋朝葛洪在《西京杂记》里对此有颇为详细的记载:&东梅人黄公,少时为未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功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得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遂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戏马。&看来这里对虎的威力还是诚惶诚恐的,因为象东海黄公那样有武功、有法术的人仍然没有斗过虎,终于枉送了性命。由古典小说《水浒传》改编的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武松打虎&,也是表现人虎搏斗的,但结果恰与《东海黄公》相反,武松打死了虎,成为打虎英雄。
  在我国有关虎的语汇中也有不少含有贬意的,如&为虎作伥&形容本身受了虎害,又被驱使去害别人的势利小人的丑恶品质;&狐假虎威&则勾画出了一幅仗势欺人的奴才嘴脸。在我国民间童话中,还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老虎学艺》的故事:尽管虎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大模大样地走来走去,但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会上树。因为在很早以前,虎什么本领都没有,只好拜猫为师,学习各种本领。热情的猫很快就教会了它纵、跳、蹿、扑等诸般技艺,但也发现了虎凶狠残暴的本性,就在传授的过程中留了一手。当虎觉得自己已将猫的本领完全学会之后,便一反常态,恩将仇报,竟然猛扑过来,要把猫一口吃掉。猫却不慌不忙,敏捷而灵巧地纵身爬上了树梢,免遭暗算。虎蹲在树下无计可施,便又央求猫把上树的方法传授给它。猫则不再上当,虎也就终于没有学会上树的本领。宋朝大诗人陆游在《剑南诗稿&嘲畜猫》自注中写道:&俗言猫为虎舅,教虎百为惟不教上树。&这个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小人。至于以虎为地名、人名,继而演绎出的故事传说、趣闻逸事,就更是数不胜数。而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文化中的虎年,则是每隔12年就要到来的欢乐节日。由于我国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之一,人口位居世界第一,随着人口的不断迁移,几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找到华人的身影。他们所到之处,也必将或多或少地带去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十二生肖文化就是绝大多数远离故乡的海外华人所难以丢弃的,同时也逐渐为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因此,近年来这种以十二种动物命名年的习俗,不仅在亚洲各国和俄罗斯等的影响越来越大,也悄然传到了欧美各国,尤其是有关虎年的来历和各种传说,各种媒体都乐于广泛地进行宣传,使虎年成了虎名副其实的&本命年&。
  虎的别称异名
  虎除了现今所称的&虎&或&老虎&之外,从古至今它的别称异名更是散见在各代文典当中,如:
  &寅 客
  真诰上说:寅是一种长有白齿的兽类,同时它也能通晓机宜,深具灵性。海缘碎事上录有:&寅客,就是老虎&。
  &山 君
  说文上说:虎,是西方的野兽,又称作&兽君&,因为它是山中百兽之君的缘故。甩以又有&山君&的别称。
  &李 父
  法言上说:在古代河南、河北一带,当地的居民都称虎为&李父&。而在江西、湖广以及安徽一带则称其为&李耳&。从函谷关以东的居民,又以&都伯&的别名相称。
  &黄 猛
  清异录上说:石虎时代把虎称作&黄猛&是为了避讳而改称异名。
  &掩 子
  周书帝纪上记有:杨忠跟着周太祖来龙门(今山西、陕西两省的交界处)狩猎,碰见一只老虎,杨忠独自一人与它搏斗,左手扶住虎腰,右手拉着虎舌,太祖看了后,称赞他的勇敢,于是就杨忠的字&掩子&来称呼老虎。
  &戾 虫
  国策上说:虎就是戾虫,人乃是它甘美的诱食,由于虎性的暴戾,所以用&戾虫&来称它。
  &大 虫
  传灯录上说:百丈向希连问&你见到大虫吗?&希连回答时以仿效出声音来示有。又在唐语林上说:唐宪宗元和年中,官员和吏人们一边饮酒一边谈论着平生的感叹,当谈到各人的喜好和惧怕时,有的人说喜好图书和下棋而害怕荒诞不实的事物,工部员外汝南周愿独说:&我爱当宣州观察使,而惧怕大虫&。大虫即是指老虎。
  &黄 斑
  隋书五行志上说:高启逢铁冠先生诗上提到:&铁冠先生有道者,往往人见骑黄斑。&这诗中所说的骑黄斑,就是指骑老虎。
  &斑 子
  广异记上说:天宝年间,四川人砍太白庙前的大树,有位老人来阻止他们,但是这些四川人不肯听从,老人一气之下就登山去叫&斑子&,一会儿整群的虎跑下来吃掉了四川人。由此可知&斑子&也是老虎的异名。
  &虞 吏
  金楼子说:寅日山中的人称&虞吏&也就是称呼老虎。
  &於 菟
  左传宣公四年记载:起初,若敖在郑国娶妻,生了斗伯比。若敖死后,斗伯比跟着母亲来到鄙国,后来他和鄙子的女儿私通,生了子文。鄙夫人让人把子文丢在云萝泽里。有老虎给他喂奶。鄙子打猎,看到这场面,害怕而回来。夫人把女儿私生子的情况告诉鄙子,鄙子收养了子文。楚国人把奶叫做&谷&,把老虎叫做於菟,所以就把这个孩子叫做斗谷於菟。也有人叫&乌菟&,左思在&吴都赋&上说:&乌菟的族类,都是和长有甲皮的犀牛同类。&所说的乌菟便是指老虎而言的。
  &十八姨
  录异记上说:嘉陵江侧住有一妇人,年龄在五十岁以上,自称作十八姨,常常到附近居民家中,也不用饮食,总是教悔告知人们要佬好事,&假如做了坏事,我合要命令猫儿们三五只来检查你们。&话一说完便离去,有时即地便不见踪迹,人们之中有知道她是老虎所化身的,都非常敬畏惧怕她。
  &封使君
  述异上记载:汉朝宣城太守封邵,忽然间变成老虎,吃当郡的郡民,只要称呼它封使君,就会由此离开而不再回来。所以当时的俗话说:&不要作封使君,活的时候不治理人民,死了反而来吃人民。&
  &白额侯
  宣室志说:张铤驻兵在四川的西部,宴席上遇见白额侯,于是检验他,乃是老虎。
  &斑寅将军
  传奇上说:唐宣宗年间,宁茵秀才在南山庄夜间吟读,有人扣门,乃是南山斑寅将军请见,互相吟咏畅谈,查明检验他的身份后,乃是一只老虎。
  此外,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记载:
  虎又叫&神狗&,皮毛浅色的虎叫&戏猫&,长有角的虎叫&委虎&,有长尾巴的虎&尤耳&,身上有五彩图案的叫&驺吾&,有九条尾并长有人的面孔的虎叫&开明虎&,长有双翼的虎叫&穷奇虎&,下腹部青色的虎叫&离离&。
  作为图腾的虎
  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在自然力和自然现象面前常常显得软弱无力,处于十分艰难的状态,于是具有原始思维的蒙昧性、混饨性和幻想性特点的一些氏族部落将威风八面的虎做为本民族的图腾,将虎形象刻画在自己身体明显部位的皮肤、服饰上或用具、武器、房门上,以虎的形象作为自己氏族的名称、特殊标志和神圣护符,把虎视为整个群体共有的保护神而虔诚地顶礼膜拜,有的甚至还给虎画上了双翅,使之变成威力更加不可一世的&飞虎&,成为一种神兽。
  传说原始社会时,我国中原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轩辕氏)就曾率领包括以虎为图腾崇拜的部落在内的众多部落联盟军,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了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对此有所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列子&黄帝》中也有:&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虎为前驱,以雕、鹰、鸢为旗帜。&的描述。此外,在《大戴礼记&五帝德》和《论衡&率性》都有关于这段传说故事的记载。可见,实力强大的虎图腾部落在当时是阪泉大捷中以黄帝为首部落联盟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多用虎将、虎臣、虎士、虎贲、虎师、虎威、虎步、鹰扬虎视、燕颔虎须等词语,读上去就有一种不凡的气势。《汉书&王莽传》中记载:&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将北军精兵数万而东。&,后来虎将也就成了勇将的通称。从周朝开始,军队中设立有虎贲,主要作为皇室的卫队,军官中也有虎贲中郎将、虎牙将军等职,据说&武王戎车三百两(辆),虎贲三千人,擒纣于牧野。&可见虎贲为武王灭纣立下了汗马功劳。虎贲的意思是犹如猛虎之奔走,形容其一往无前。三国时,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被封为&五虎上将&。魏国的许楮也因为骁勇善战,膂力过人,号称&虎痴&,当马超与其交战时,更其为&虎侯&,不敢掉以轻心。我国古代把处理军机事物的地方叫做&白虎堂&,把将帅的营帐称为虎帐,&柳林春试马,虎帐夜谈兵&成为古代军营生活的写风,唐朝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一诗中也有:&三军江口拥双旌,虎帐长开自教兵。&的句子。
  在古代战争中,虎的作用并非仅限于称谓,而且还有作为战争工具直接参战的记录。西汉末期的公元23年,篡政的王莽不断招兵买马,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其中还有一个以虎、豹、象、犀牛等野兽组成的部队。但是,这支奇特的部队并没有使他的政权得以巩固。当王莽与汉室亲族刘秀在昆阳城外决战时,刘秀率领的3000名敢死队将王葬的军队杀得大败。等王莽放出野兽部队时,却又遇到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出笼的猛兽不仅无法发挥作用,还把自己的阵脚弄得大乱,最后全军覆没。
  虎姓宗祠
  一、姓氏源流
  虎(Hǔ,Māo)姓源出有二:
  1、出自上古舜臣&八元&之一伯虎的后人,以虎为氏。据古史传说,伯虎,又名**,是帝喾高辛氏的大臣。相传帝喾有八大才子: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实际上是八个部族的首领)辅助他,史称&八元&。帝喾死后,尧继帝位,八元退隐。舜接替尧为帝时,重新起用大批元老旧臣,伯虎部族的首领才又复出为大臣。伯虎一族从此再度发达,他的后代遂以虎为姓,称为虎氏,成为今日虎姓家族的重要来源。
  2、出自回族中有虎姓:
  ① 回族中的虎姓,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如明代西域人忝克里别儿的,入中国居南京任职锦衣卫副千户。其子虎歹别儿,以虎为姓,有孙虎先、虎马镇、虎梦解、虎如声、虎承瑞等。另,元明时将回回名首音译为&虎&字的还有撒马儿罕人虎歹达、康里人虎秀思等。回族虎姓也有谐音字演变而来的。据《元史&氏族表》载:赡思丁三子为忽辛、纳速刺丁四子为忽先,其后裔有以忽为姓者,也有改为虎姓者。又据云南昭通地区《虎姓家谱》载:&吾祖奉请来朝。唐王亲封虎威将军&&故由此子孙永远姓虎。&这是一支以祖上官职封号首字为氏的虎姓。
  ② 据《回回姓氏考》载,虎(Māo 音猫)姓回族&唯成都虎姓,音不读虎而读猫(Māo)音。&其实,云南地区的虎姓也读猫(Māo)音。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南京、成都和洛阳等地。
  二、迁徙分布
  虎姓在现代较为鲜见,古代亦不多。据《风俗通》载:有&合浦太守虎旗&。虎旗为汉代人氏,传为八元伯虎之后人。在历史上还有虎子威、虎大威、虎臣等人,亦为虎姓一族。在东汉《风俗演义》收的姓氏中就有此姓。汉代著名产珍珠的产地合浦,有太守名虎旗。元代有虎秉,为河内知县。明代有大将虎大威,榆林人,曾为山西总兵。清代有虎坤元,四川人,为咸丰年间提督。《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虎氏姓名五例。此为冷姓,姓的人较少,为一般人所忽略。此外,带&虎&字的复姓有&术虎&、&虎夷&等。云南省昭通地区的虎姓则是取祖上&虎威将军&封号的&虎&字为姓。生活在甘肃环县虎洞乡的虎姓人居多,自称自己的先祖是姬姓后裔。虎姓望居晋阳郡(秦置晋阳县,赵国都城置晋阳郡。不久又改名太原郡,属太原郡辖,现在山西太原市)。
  三、历史名人
  虎 臣:明代麟游人,成化末年入太学。一次,孝宗准备在万岁山上搭建棕棚,用来远眺观灯,他具疏谏阻。祭酒担心自己遭祸,下令把虎臣绑了起来。不久,孝宗下诏慰问虎臣,又令拆除棕棚。虎臣从此闻名京城。
  虎坤元:字子厚,清代四川成都人。父嵩林,咸丰初,以湖南游击调广西剿匪,从向荣战紫荆山,攻永安,解桂林、长沙围,并有功。从至江南,累擢湖北宜昌镇总兵。偕巡抚吉尔杭阿克上海,遂从攻镇江,屡破贼於宝盖山、仓头、下蜀街、高资。在江南军中称宿将。
  【灵兽&白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西方的灵兽,为白的老虎,代表的季节是秋季。
  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其形象虎,位于西方,属金,色白,总称白虎。
  【相关记载】
  《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称白虎西斗星君为:&奎宿天将星君,娄宿天狱星君,胃宿天仓星君,昂宿天目星君,毕宿天耳星君,觜宿天屏星君,参宿天水星君。&至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云:&西方自虎上应觜宿,英英素质,肃肃清音,威摄禽兽,啸动山林,来立吾右。&同时,道教亦将其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称:&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一之位。《经》云:子若得一万事毕,淑女之异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动,故称之为虎也。
  亦为凶神形象,《协纪辨方》卷三引《人元秘枢经》:&白虎者,岁中凶神也,常居岁后四辰。所居之地,犯之,主有丧服之灾。&即俗语所云&丧门白虎&或&退财白虎&者。
  《史记&天宫书》&东宫苍龙、南方朱鸟、西宫咸池、北宫玄武。&在这里的不是白虎,而是咸池。而咸池是主五谷的星,主秋季,因五谷是在秋天有收成的,所以就把它放在秋季,但它不是动物,如何能和龙、鸟、龟配成四灵呢?
  在《正义》:&咸池三星在五车中,天演南,鱼鸟所扥也。&所以在宋代己提出质疑:&苍龙、朱鸟、玄武、各总七宿而言之。至于咸池,则别一星,自在二十八宿之外。咸池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太阳洗浴之所。在《淮南子.天文篇》:&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可见咸池原是羌人视为日出之处,咸池也就是碱水湖,应是岷山地区的芋个湖泊,或是青海。由此可证明原始人所崇拜的星宫天象尚没有青龙白虎的观念。在《礼记.礼运》所谓:&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把不属于动物的咸池换成麒麟。后世有四灵有麟、四象有虎的习惯。
  【象征】
  同时白虎也象征着威武和军队,所以古代很多以白虎冠名的地方都与兵家之事有关,例如古代军队里的白虎旗和兵符上的白虎像。 白虎一般出现在汉代画像石墓的墓门上,或与青龙分别作为单独画像刻在墓室的过梁两侧,用以辟邪。《风俗通义》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在汉代五行观念中,白虎被视作西方神兽。
  【和宗教的关系】
  而在道教兴起之后,龙虎被借用为道家炼丹的术语,就是指&铅汞、坎离、水火、阴阳&,等的同意词。而道家炼丹分内外(内丹炼气,外丹炼丹药,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十分确定),内丹是就阴阳五行而言,龙阳,生于离,离属火,故云&龙从火里出&,虎阴,生于坎,坎属水,故云&虎向水边生&,两者结合之后,一阴一阳,互相调和,称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而另外一种说法是,性属木,木代表东方,于卦为震,故比为青龙;情属金,金代表西方,于卦为兑,金白色,故喻为白虎。金能够克木,故情多损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气,使之交合为一,则金木无间,龙虎自伏而成丹,在人体中则以肝为龙、肾为虎,而外丹则仍取阴阳之意,以龙为铅,虎为汞。
  又由于白虎是战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的猛将被说成为白虎星充扥世的,如:唐代大将罗成、薛仁贵父子等人。除此之外,白虎又被道教吸放,被神化起来,成为了各庙宇的门神。
  【虎崇拜的发展】
  虎的崇拜应源自楚文化中对虎的图腾崇拜。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无适度、威严的象征。据考证,虎的形象在古羌戎族也有出现,但在我国西南地区最为流行。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虎的形象相似,直到今天我国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称虎是其祖先。汉代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白虎是五百年才能变白的虎,是神物,而且仙人往往也乘虎升天。是镇西之兽。
  自汉代以后虎一直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而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崇虎的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观念。
  虎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当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也一直为人们所敬畏。
  虎在中国生肖中排位第三,并被认为是世上所有兽类的统治者,出生于虎年的人被认为是英勇的、乐观的,也是宽容的、慷慨的,他们能够长寿而且善于领导而非服从。
  虎前额上的花纹构成中国的&王&字,事实上,中国的&王&字就是因了老虎而来的。虎是森林之王,因此中国人巧妙地以它前额上的花纹作为一个汉字,意思是统治者。如今,这个字已成为了百家姓中的一个了。
  虎是一种极具阳刚之气的动物,它具备勇敢与威严,虎也被人们认为是山大王,传说它能够驱除一切邪恶。在战争年代,虎头被绘制在战士的盾牌上用以吓阻敌人。
  在中国的传说中,人们相信虎是极其有力的动物,它们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虎画经常被挂在墙上并正对着大门以使恶魔因害怕而不敢进入。乃至在当代中国,也有儿童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用以驱邪,还有的人睡虎头枕以使自己更加强壮。在虎年,孩子们的头上都写上了红色的&王&字看似能增强他们的精力与活力。
  在早期的中国,老虎是主要的动物神灵,人们认为它能驱除旱灾,还有人相信一头虎在500年后将变得雪白,然后还能再活1000年,当它们死后,它的灵魂将渗透入地下变为琥珀,这便是&琥珀&一词的由来,意思是&虎之魂&。
  虎是高尚威望的象征,在早期的中国法庭上能见到&回避&、&肃静&的字样。虎符:虎形的木块是表示由帝王直接下达的军令的标志;古代的强盗首领也将虎皮铺在自己的座位上以显示自己的至高地位。
  带虎字的中国成语:龙腾虎跃、虎虎生威、如虎添翼。
  传说原始社会时,我国中原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轩辕氏)就曾率领包括以虎为图腾崇拜的部落在内的众多部落联盟军,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了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对此有所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列子&黄帝》中也有:&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虎为前驱,以雕、鹰、鸢为旗帜。&的描述。此外,在《大戴礼记&五帝德》和《论衡&率性》都有关于这段传说故事的记载。可见,实力强大的虎图腾部落在当时是阪泉大捷中以黄帝为首部落联盟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多用虎将、虎臣、虎士、虎贲、虎师、虎威、虎步、鹰扬虎视、燕颔虎须等词语,读上去就有一种不凡的气势。《汉书&王莽传》中记载:&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将北军精兵数万而东。&,后来虎将也就成了勇将的通称。从周朝开始,军队中设立有虎贲,主要作为皇室的卫队,军官中也有虎贲中郎将、虎牙将军等职,据说&武王戎车三百两(辆),虎贲三千人,擒纣于牧野。&可见虎贲为武王灭纣立下了汗马功劳。虎贲的意思是犹如猛虎之奔走,形容其一往无前。三国时,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被封为&五虎上将&。魏国的许楮也因为骁勇善战,膂力过人,号称&虎痴&,当马超与其交战时,更其为&虎侯&,不敢掉以轻心。我国古代把处理军机事物的地方叫做&白虎堂&,把将帅的营帐称为虎帐,&柳林春试马,虎帐夜谈兵&成为古代军营生活的写风,唐朝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一诗中也有:&三军江口拥双旌,虎帐长开自教兵。&的句子。
  在古代战争中,虎的作用并非仅限于称谓,而且还有作为战争工具直接参战的记录。西汉末期的公元23年,篡政的王莽不断招兵买马,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其中还有一个以虎、豹、象、犀牛等野兽组成的部队。但是,这支奇特的部队并没有使他的政权得以巩固。当王莽与汉室亲族刘秀在昆阳城外决战时,刘秀率领的3000名敢死队将王葬的军队杀得大败。等王莽放出野兽部队时,却又遇到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出笼的猛兽不仅无法发挥作用,还把自己的阵脚弄得大乱,最后全军覆没。
  虎的形象在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居颇为显著的地位,常常与龙并称,在许多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在《周易&乾卦文》中就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因为龙飞于天,虎行于地,所以虎与龙结合一起成为雄伟强盛的象征和美化权威的典型形态,是人崇拜并畏惧的对象,有时也充当逐妖、怯邪、镇宅的角色,构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风俗文化特质。自古以来,人们也习惯用&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虎背熊腰&、&藏龙卧虎&、&如虎添翼&、&虎头虎脑&、&虎背熊腰&、&将门虎子&、&虎老雄心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虎虎有生气&等词语,赞扬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表达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和民族自我意识,并且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虎文化。
  虎文化作为古代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内涵极为鲜明的民族心理特征。我国虎文化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无论文字、语言、诗歌、文学、雕塑、绘画、小说、戏曲、民俗,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歌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古老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在上古的甲骨文中,&虎&字就是一只造型优美可爱的象形虎。1987年在河南省濮阳西水坡一带发掘出土了一对蚌塑龙虎,距今大约为6000年,伴于一位祖先遗骨的东西两侧,依照方位,恰与后世盛行的&四方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相吻合,被誉为&中华第一虎&。此后从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朝、汉朝的石雕、石刻和画像石,以及青铜器、铁器、金银器、玉器、瓷器中,以虎为原型的艺术品的纹饰、造型更加丰富。例如在青铜器中,商代的龙虎尊的主题纹是&虎口衔人&;司母戊大鼎的鼎耳的外廓饰着一对虎纹,虎口相向,口中含着人头;妇好墓出上的铜钺上也有&虎钉衔人&纹;特别是一件名叫&虎食人卤&的商代作品,卤的三个支点是虎的两条后腿和尾巴,虎的前爪抱持一人,张口欲啖人首,形象生动,撼人心魄。不过,这个造型反映的并不是虎吃人,而是古代人对虎的崇拜。被虎抱着的人是一个巫师,他与虎相抱,并且将头放入虎口之中,是其获得超自然力量的一个途径。在我国历史上,以虎为题的工笔画、写意画、漆画等更是不胜枚举。在年画、泥塑、皮影、剪纸、布玩具等民间美术作品中,虎的形象则有很多不再是凶猛的野兽或者权威的象征,而是一种可亲可爱的动物,其中也不乏堪称世界经典的作品。汉朝时,人们都在除夕之夜在门上画虎以驱鬼魅。因为《山海经》中说道:在沧海之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上有一株魁伟的桃树,其枝叶盘曲舒张,覆盖三千余里。可是在它的东北面却有一处间隙,这就是供众鬼出入的&鬼门&。山上还住着两位神仙,一个名叫神荼,一个名叫郁垒,是专门负责监管众鬼的。凡是遇到为非作歹的恶鬼,二神就用绳子把它捆上,然后投给老虎吃掉。所以在最正宗的门神画上,除有神荼、郁垒二神外,都还绘有老虎。我国民间还认为&虎毒不食子&,因此为了儿童的安全、健康生长,还常把小孩的鞋帽上绣上虎头等装饰,称为虎鞋、虎帽,以讨吉利,驱邪避祸。著名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也写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兔。&的诗句赞美虎的爱子之心,这里的&小於兔&就是虎的幼仔。由此也可以看到我国人民善良、达观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
  我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陕西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百科词条:
欢迎访问奥数网,您还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查询小学试题库、奥数题库、小升初动态、竞赛辅导、重点中学信息等,2017小升初我们一路相伴。
24小时热帖每周热帖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